在很多人看来,《易经》是我国古代最有名气的占卜书。但是,它的价值远远不是占卜那么简单,其实《易经》更是一本披着占卜外衣的哲学奇著!
关于《易经》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之说,又有神话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说法。综合来说,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根据大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
《易经》从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抽出“阴阳”的概念。其中“阴”代表事物的衰退、消极、柔弱等特性,而“阳”代表事物积极、进取、生机等特性。《易经》作用其实更偏重于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自然界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局面。这三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天人合一”的探讨。究竟什么是“天人合一”呢?
“天人合一”是指关于天与人、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古时候,人们通常把天看做是至高无上的神。
儒家认为,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的合一。人类修行的目的,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禅宗看来,人的烦恼来自于过多的欲望,人一旦觉悟到这些欲望,便能领悟佛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实这有一点像道家的“顺其自然”。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
道家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只有打破这些加于自身的藩篱,解放人性,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各国间的战争此起彼伏,在这么混乱的历史时期,思想界却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当时诸侯分立,战乱频仍,新兴的地主阶级成为新的统治者。这种变动同样也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不同利益、集团的学派人物,都在认真思考和分析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探索治理和重组社会的良方。可以说这种战乱的社会环境对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来说是一片沃土。一时间,各种流派学说如同雨后春笋般崛起,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事实上,当时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主要是有十个学派:儒、墨、道、法、名、阴阳、兵、农、纵横、杂家。
“庄周梦蝶”的哲思
“庄周梦蝶”这个故事对我们来说,已经很熟悉,甚至有一些人还能够熟识成诵。可是你能说出故事中蕴涵的哲理吗?
庄周,即战国时期的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使之成为对后世中国人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庄周梦蝶故事虽然是一则小寓言故事,但同样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周梦蝶”讲的是,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十分轻松惬意,悠然自得。这时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当他从睡梦中醒来时,他不知道蝴蝶是庄周还是庄周是蝴蝶,对自身充满了疑惑。
“庄周梦蝶”体现了庄周齐物的思想。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认为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不同;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不尽相同。庄子从这个梦中得悟:人们若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那么什么是“齐物”思想呢?人生如梦,“道”是形而上的,庄周自己是形而下的。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也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也许你认为你很了解朋友,你也许会说“我比他自己还了解他呢”、“他是这样一个人”、“他想什么,我知道的一清二楚”等。但是,你又不是他,你怎么会知道他内心的真正想法呢?
这种哲思就像两千年之前惠子与庄子的一场辩论。在《庄子?秋水》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一日,庄子和惠子这对老辩友一道在濠水边游玩。庄子说:“你看,鱼儿游得那么悠闲自在,它多么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咱们回到以前的话题。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虽然不是鱼,却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流于诡辩,但鱼儿在水中自由嬉游,这正符合道家的顺其自然的思想,由此,他断定鱼儿乐在其中。这充分体现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思。
什么是儒教的“三纲五常”
一提到封建社会,我们的头脑里很容易会浮现出一个典型词语——“三纲五常”。那么你知道“三纲五常”到底指的是什么吗?
“三纲”是封建社会五种伦常关系中最重要的三条。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做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封建社会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纲五常”是由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等发展而来的。西汉董仲舒首次将其系统化为“三纲五常”,并以此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确立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的等级制度和政治秩序合理化。
公孙龙与“白马非马论”
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有一则著名的论调——白马非马。乍一看,使人异常惊讶,白马明明是马,这和“张三是人”一样,事实清楚。但公孙龙为何如此辩说?听了“白马非马”的故事后,你就会明白其寓意了。
一天,公孙龙牵一匹白马出关。守门人不让马出关。于是公孙龙便出了个“白马非马论”的命题,双方约定,如果守门人辩不过公孙龙,便不再阻挠他出关。
公孙龙说:“白马不是马,说白是用颜色分的,说马是以形状定义的;颜色不是形状,形状也不是颜色。所以,说颜色不可与形状一同说,说形状则不应该加上颜色,现在把颜色和形状合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要想到马厩里找马,没有,却有栗色的马,就不可以说有白马。没有白马,那么想找的马也就没有;没有马,那么白马就不是马了。”
守门人听了这样的辩题,目瞪口呆,公孙龙却大摇大摆地走出关。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恰恰道出了名家的些许思想。总的来说,它体现了名家思想的三种内涵:其一,“马”、“白”、“白马”这三者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所以说三者不能综合成“马”这种动物。其二,“马”、“白马”外延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相应的颜色区别。怎么能以小类的事物去涵括大类的事物呢?其三,“马”与“白马”共性不同。马的共性,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不包涵颜色;而“白马”的共性包含了颜色。这样,“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在学习中,你或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终于决定要好好学习了,可是一本书翻来覆去怎么也看不下去,为此心烦意乱。针对这种情况,给你一个中肯的建议:不妨学学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何为治学三境界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用诗句总结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的治学三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用来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指经过长期钻研,正值难以解脱之际,突然找到答案时的心情。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指经过反复追寻、研究,最终得到了顿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登上了一层“高楼”,从而达到治学的最高境界。
儒家的核心思想
众所周知,儒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派。它对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与灵魂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此庞大的学派,它的核心是什么呢?
儒家的思想核心即仁、义、礼、智、信。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要真诚讲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儒家提倡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达到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儒家思想关注人和社会这个永恒的课题,它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便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的价值体系。
老子的“无为而治”
人类哲学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另一个就是中国的老子哲学。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世人尊称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主要是针对政治上“有为”而言的。在他看来,“有为”政治带来的祸害非常严重。防禁越多,人民越陷入贫困;法令越森严,盗贼越增加。统治者征收大量赋税,造成人民饥饿;统治者越是强作妄为,人民越是难以心服口服。
老子强烈反对“有为”的政治。他说,大路很平坦,君主却喜欢走斜径;朝政腐败了,弄得农田全都荒芜;仓库十分空虚,统治者还穿美服,佩带锋利的宝剑;统治者吃厌了精美的饮食,却还要搜刮更多的财货。针对这个问题,老子提出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指的是,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顺其自然,放松其统治,这样做,国家才能得到长治久安。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执一说,思想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其中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主张人们“兼爱”和“非攻”,颇得人心。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的“大害”是国与国之间连年不断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自私和对他人缺乏爱心。因此,他主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心,而不是相互攻击。否则,双方最终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墨子称赞古代黄帝、尧、舜、禹等能率百姓从农事,反对当时的诸侯争霸,主张对战争发动的人以死刑论处。
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荀子曾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的这种民本思想被后代的明君所广泛应用,并达到了长治久安的目的。但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并不是荀子,而是他的前辈——孟子。
孟子根据战国时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实行仁政,并首先保障老百姓的权利。
孟子认为,人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国家才会安定。在此基础上,统治者再兴办学校,对人民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孟子还主张统治者要“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说,统治者要像对待自己亲人那样关心爱护百姓。
何谓“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旧时指从事各种行业的人。现在人们常用它泛指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人物或学说。这个词语现多为贬义,其实这个词语古今意已经南辕北辙了!
“三教”,最早出于《翻译名义集》:“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也就是说,“三教”即是指“儒教”、“道教”和“佛教”。
所谓“九流”,就是指九派学说。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九流,即儒家者流、道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阴阳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
“三教”和“九流”之称,在汉朝时并无贬义。后来到了唐代,唐人撰《春秋榖梁传?序》,才把“九流”与“异端”并列,加之佛教、道教迷信日盛,“三教九流”便逐渐由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
囊括万物的阴阳五行说
“阴阳五行”这个哲学术语,想必你是听说过的,但你了解它内在的哲学含义吗?
阴阳五行说对中国古代的学术和日常生活产生过巨大影响,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阴阳和五行本来是两个分开的概念,但在战国末期,齐国阴阳家邹衍把阴阳和五行糅合在一起,并用阴阳五行来附会王朝兴替和社会政治的嬗变。
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之气是天地万物泉源。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学说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将自然界的一些特性囊括其中。
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
父母或祖父母告诫我们,做人要“中庸”一些,不要抢着出风头,不要自恃清高等。那么,“中庸”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其实,真正的“中庸”,并不是现在人们所理解的“走中间路线”,它的主旨在于修身养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之道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谨遵儒家传统思想的理想人物。
王充的逆向思维——无神论
从原始社会起,人们就坚信冥冥之中,神灵主宰着一切。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鬼神。几千年来,从来没有人对此提出疑问,并颠覆这种观念。可是到了东汉时期,无神论者王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神鬼存在。这种观点一提出,就使整个国家都沸腾了!
王充深刻批判当时的神学迷信,捍卫和发展了先秦以来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建立了元气自然论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通明博见”的无神论者。
王充自幼就很聪明,品学兼优,后来被保送京师太学深造。他博览强记,通览百家之言,对于事物常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王充生活的年代,统治者大肆宣扬天人感应,妄图用神学来控制人们思想,巩固自己统治。王充对此非常不屑,他认为天是物质的、自然的天,没有情感,没有意义,从而动摇了天人感应的基础。他还论述雷电、日食、月石等都是自然现象,明确得出神并不存在的结论。
他还写了著名的《论衡》,以此书批判神学,阐述无神论。
西方第一代哲学家——米利都学派
古希腊是一个哲学的国度,诞生了众多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你知道古希腊第一代哲学家都有谁吗,他们又是哪个流派的?
古希腊时期,社会环境相对民主和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思想比较自由,并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来思考许多问题。于是便出现了西方最早的一个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
这个学派其实探讨的是一种自然哲学,即对于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它的创始人泰勒斯(公元前7世纪末至公元前6世纪初)是第一位自然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他被誉为哲学之父。他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一切生于水还于水,大地漂浮在水上。他创立了用自然本身的物质去认识世界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阿纳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1—公元前546年)在导师泰勒斯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他提出世界原本是一种无限的抽象,只有无限才能永恒存在。无限在运动中产生矛盾,如冷与热、白天和黑夜等。他的这种哲思比泰勒斯有了很大进步。后来,他的学生阿纳克西美尼又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空气,世间万物,包括神灵都在永恒的空气中发生和转变。
古希腊这三位早期哲学家都是米利都人,且保持着师承关系,因而人们称这个学派为米利都学派。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在欧洲文化史上,有一个和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他是一个哲学家,并一直被看做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他便是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他约在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在他之前,古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等,对于人生并不多加注意。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谕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关怀而追求德行。可以说,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领域扩展了,对后来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督教的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
“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
在古希腊,有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几乎对哲学的每个学科都作出了难以估量的成就,2000年后,人们将他称为“古代的黑格尔”,你知道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是谁吗?
他便是闻名世界的亚里士多德。他的思想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早在上古及中古时期,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德语和英语。以后的希腊学者都极其推崇他的著作。他的思想是中世纪最大的两个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思想基础。
亚里士多德几乎是希腊哲学和科学的转折点。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以解释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在他之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而研究具体问题。
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亚里士多德的某些思想显得有些极端。例如,他赞同奴隶制及女性所受的不平等待遇,认为这是自然界的安排。但我们仍然要看到他的哲学思想在那样一个时代,是具有极大进步意义的。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起源问题”
很多人对于哲学都曾有过这样的疑惑: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哲学?哲学又是怎么来的?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探讨过这样的问题,并且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明确给出了“哲学起源问题”的答案。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形而上学》有两句他的格言,即“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和“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哲学的起源。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是最自由的学问。哲学的思辨最初是人对于万事万物的“诧异”。最早的哲学家出于追根问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对眼前的一些现象,如日月星辰、刮风下雨等,感到诧异,然后才逐渐萌发出对于未知世界的强烈求知欲。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从事哲学,除了“诧异”以外,还必须有“闲暇”。人只有在吃饱了,喝足了,没有什么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才有心情去探究近乎奢侈的哲学问题。在古希腊,哲学家多为贵族,他们不必为生计苦苦奔波,于是有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辨。
我思故我在——笛卡儿
哲学上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思故我在”。它的提出者是法国伟大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以及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很多人被这句张扬个性的话所吸引,可是未必知道它的真意。
在西方17世纪文化启蒙初期,笛卡儿说出了这句相当经典的话。在笛卡儿看来,“我思故我在”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真理。笛卡儿首先怀疑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比如说人要吃饭、睡觉等,这在普通人看来很平常的事情,但他不这么认为。在笛卡儿的眼中,人类的活动在思维中的表达可分为现实和梦境,然而这两种的真实性是不同的,前者是真实的,后者是不真实的。所以笛卡儿怀疑一切事物的真实性。真实和不真实对于他来说不是绝对的,因为没有人能确切地说,他不是在做梦。但有一个命题是不能被怀疑的,那就是“我思故我在”。因为只要一个人在感知和思索,那么他就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人只有活着才有这样的思考能力。正如笛卡儿所说:“除了‘我在怀疑’本身不可怀疑以外,其他一切都值得怀疑。”
但是,笛卡儿的这种观点还是有些偏颇。因为他过于强调“我在怀疑、思考”,而忽略了人的其他方面,可以说它是重主观而忽略了客观现实。
莱布尼茨——树叶没有相同的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从小就是个天才,他8岁破译密码,15岁上大学,17岁发表了《单子论》,20岁成为与牛顿齐名的微积分的创始人。作为哲学家的他还提出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在17世纪的德国,莱布尼茨算得上是最博学的人。他认为去理解宇宙的奥秘是他一生神圣的职责。他不知疲倦地研究着,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对宇宙万物的研究上。而且,莱布尼茨不只是一位哲学家,他还是一位数学家、外交家、发明家、法学家、图书馆馆长。正是这些综合因素,使莱布尼茨的哲学显得卓尔不群。他不但涉猎范围广泛,而且见解也十分独到。
据说,在莱布尼茨当“宫廷顾问”的时候,一次,国王让他解释哲学问题,莱布尼茨对皇帝说,任何事物都有共性。国王不信,派人找来一堆树叶,莱布尼茨果然从这些树叶里面找到了许多共同点,国王很佩服。这时,莱布尼茨又说:“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手下听了这番话后,再次去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想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大失所望,因为的确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
尼采的“超人”哲学
19世纪,德国出了一个很疯狂的哲学家——尼采。他提出了很多新颖的哲学观点,其中有一个是“超人哲学”。这里的“超人”可不同于媒体上那个“超人”!
尼采所提出的“超人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尼采对现代生活已经充满绝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体的人,而是尼采头脑中那个虚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尼采认为,超人还不是现实的存在,它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
尼采鼓吹人活着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权力意志,扩张自我,并且成为能够驾驭所有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藐视一切传统道德价值,为所欲为,通过奴役弱者、群氓来实现自我。同时,他特别反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解放,在他看来,男女天生就是不平等的,女性在社会上始终处于劣势,并且应该如此。
他的这种哲学未免过于极端,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但不倡导像尼采那样思考。
狄奥根尼——别挡住我的阳光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一个新的哲学流派——“犬儒学派”。这个学派的哲学家被称为“天生的无赖”,大概是因为他们的哲学理念有些“无赖”吧!
“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狄奥根尼。他的人生信条是:一,“返于自然”;二,“我宁可疯狂也不愿意欢乐”。一切精致的哲学对他来说都是毫无价值的,他主张无政府,无私有财产,无婚姻,并鄙弃人类一切感官上的快乐。他狂放不羁,拒绝接受任何宗教习俗。
他的生活简直无赖到极点。晚上,他就睡在一个大瓮里,但在当时的这种瓮是用以埋葬死人的。白天就以行乞为生,一边行乞,一边还要宣扬他的哲学思想。
相传,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气相当晴朗。亚历山大大帝去拜访他,这时他刚刚从瓮里爬出来,在墙角晒太阳。亚历山大问他需要些什么,他回答说:“滚开,别挡着我的阳光。”
他对亚历山大这样的伟人竟然说出这么无赖的话。不过,这也恰恰体现了他的一种哲学思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像一条狗一样地活下去,不追求任何欲望。这也是他的哲学被称为“犬儒哲学”的根本原因所在。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在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孔子望着缓缓逝去的流水感慨:逝者如斯!几乎在同一时代,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出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格言。
在西方,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他本可继承希腊一个城邦的王位,但因为对哲学的痴迷,他放弃了尊贵的王位。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源是火,世间万物,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永不停息燃烧着的火焰。由此,他得出了“万物皆流,无物常驻”的结论。河水总是在不断流动,当人们第二次原地踏入这条河时,碰到的已经不是第一条河了。因为宇宙万物都在瞬间即逝地变化着。
赫拉克利特还是个比较高傲的哲学家。在他的眼里,智慧的人极少,多数人是比较愚昧的。他既不合群,又蔑视一切。他在晚年,隐退于一座废弃的庙宇,那里野旷人稀,他不得不吃草根树皮。在得了水肿病后,下山找医生,但他不屑于跟医生用语言交流,而是做手势。但医生是看不懂那些手势的。于是他一气之下,独自躲进牛圈,把牛粪贴在身上,以此驱逐身体的不适。约公元前480年左右,这个高傲的“隐士”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学说留在了世上,并对后世的哲学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黑格尔读到他时,动情地说:“我在茫茫大海里航行,看见了新的陆地。”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当英国哲学家培根喊出这句话的时候,整个世界都震惊了!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这句话驱走了人们的愚昧,给人们带来勇气与力量,带来光明与希望。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为什么会喊出这样的口号?
培根于1561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从小体弱多病,却喜欢钻研一些高深的学问,因此他12岁那年,便进入有名的剑桥大学读书,可是只读了三年便离开了。因为当时的剑桥大学被“经院哲学”统治着,他不喜欢这种学校氛围,他认为这样的教育不但对学生毫无益处,而且会限制学生自身的发展。
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他以此警示人们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他还经常说:“知识是一种快乐,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就是两件东西结合为一体的。”他还十分重视科学试验,认为实践出真知。
培根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都有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学问,最终成为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创始者。培根的所作所为以及他的哲学思想,在当时来看,颇有些叛逆的成分,但在他身上体现得更多的是新人文者探索世界的勇气和激情。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总在探讨许多问题,比如人类的爱、艺术、伦理、人生、政治、战争等,其中还包括人类的正义。但是,西方第一个系统论述正义的哲学家又是谁呢?
西方第一个系统论述正义的哲学家是柏拉图。可以说他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该书自始至终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正义分为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针对国家正义,柏拉图构建了他的理想国模型,他对社会的三个阶层进行了分工。治国者靠智慧把国家治理好,卫国者凭勇敢保卫好疆土,劳动者以节制搞好生产,从而建立一种理想的正义之国的模式。柏拉图强调,每个人天性不同,职业不同,应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且不应干涉其他阶级的成员所干的工作,即正义就是“拥有自己的东西,做自己的事情”。
柏拉图的个人正义就是人心中的三个部分各尽其职:理智以智慧统帅心灵,意志以勇敢保护心灵,欲望以节制为心灵的正常活动提供生理基础,理智、意志和欲望三者协调合作,从而使得人内在的心灵处于一种和谐、正义的状态。
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
“存在即合理”是黑格尔的一句格言,许多人断文生意,认为“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其实,这样理解就稍微有点歪曲了!
“存在即合理”可以说是以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为依据。我们经常会理所当然地歪曲它的意思,那是因为我们认为的“合理”是“合乎情理”,而黑格尔的“合理”是“合乎理性”,但“合乎理性”未必“合乎情理”。黑格尔曾明确表示,罪恶同样能够推动历史的发展,它是合乎理性的,却是不合乎情理的。
如果我们将这句话理解成“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那么,犯人的存在合理吗?战争的存在合理吗?骗子的存在合理吗?……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不合情理的事情太多了,这些事情虽然不合乎情理,但是合乎理性。因为世界一直在理性运作,而不是在感性(符合情理)运作。
小小的理解偏差,便足以“谬以千里”。
罗素人生中的“快乐哲学”
罗素是20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这个伟大的人物曾经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无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简单而又强烈的感情支配了我的一生。”
罗素认为,生命的结局虽然是荒谬的,但生命的过程可以是美好的。他用这样的认知来感知世界,因此他一直很快乐。他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人,总能留给人一种善良、温和、亲切、睿哲、幽默的印象。
他一直秉持自己的人生哲学,活得兴致勃勃,有时候,他就像一个孩子一样有趣。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从没写过文学作品的罗素,竟开始写起小说来。他的第一部小说匿名发表后,并悬赏猜测作者何人,结果无一人猜中,因为谁也不会相信,这位年近80岁、负有盛名的哲学家还有写小说的雅兴。
当哲学家尼采失落地喊出“上帝死了”的时候,当尼采在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时彻底绝望的时候,哲学家罗素却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一个生命都不过是“原子的偶然结合”,人应该去关注现实生命本身。因此,罗素的快乐俯拾即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