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点人文知识-穿越时光的至宝——文物古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长城

    俗说话“不登长城非好汉”,这句话不仅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魄,也暗含长城这个工程的庞大。长城到底是怎样的工程,为什么在人们心中地位如此之高?

    长城向来有“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的美称。因为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这项浩大的历史工程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外敌,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用以防御。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根据自身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长城。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约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长城前后跨越2000多年的历史。

    长城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总计长度约50000多千米,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几百年以前,长城就被列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举世罕见的秦始皇兵马俑

    1974年,沉睡在地下2000年左右的秦始皇兵马俑“醒来”了,不久它便以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陶艺,使整个世界目瞪口呆!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处,先后发现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在地下发现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真是一个奇迹!

    这些威武雄壮的军阵,使得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强大而威武的军队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从这些方面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

    这些兵马俑是我国雕塑艺术之宝,它把中国几千年前精湛的雕塑艺术再现在世人面前,为中国,同时也为世界的历史增添了绚烂的色彩。

    丝绸之路上的艺术殿堂——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仅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宗教、文化交汇处,还是丝绸路上的艺术殿堂。

    公元366年,人们开始在敦煌城鸣沙山断崖上凿崖洞、绘壁画、塑佛像,其间经历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莫高窟成为集各种艺术为一体,规模最庞大,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这些艺术珍品展现了近千年的佛教文化艺术。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宗教信仰图景,同时还凝聚了历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第一古刹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古刹,位于洛阳东24里处,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寺前分立的两匹石马成为白马寺最著名的标志。它们头颈低垂,双目下视,开口微喘,好像刚刚从西域驮经归来。关于这座古刹的来历,还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据史书记载,一日,东汉明帝梦到头放白光的金人,在大殿上空飞行。第二天,他向朝中大臣询问吉凶。有大臣说,梦中的金人是佛,来自西方。于是,汉明帝派蔡情和秦景等出使天竺,摹写浮屠遗像。公元67年,蔡情等人和佛教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一同回到洛阳,并用一匹白马带回佛经和释迦牟尼的立像。由于驮经的是匹白马,汉明帝便敕令修建寺院,且取名“白马寺”,以铭记白马功劳。这便是白马寺名真正的来历。

    后来,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中相继圆寂。

    当然这个简单的来历,并不足以使白马寺名声大振,除此之外,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古刹,白马寺内的齐云塔是中国第一座古塔,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收藏于白马寺,它是中国最早的译经道场,中国的第一个汉人和尚在这里受戒等,综合所有因素,使得白马寺永载中国佛教史册。

    千古功过任人评——武则天的无字碑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在生前功过参半,褒贬不一,她死后,留给世人一块无字碑,仿佛是在告诉世人:“千古功过,随你们怎么评吧!”

    武则天的“无字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碑头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碑座则用骏马饮水、雄狮、云纹等线条刻画而成,可谓历代墓碑中精雕细刻的罕见之作。

    关于武则天为什么要给自己立这么一块无字碑,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为止,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武则天认为自己的才能绝对优于高宗,统治期间,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算得上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二说,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刻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辱骂篡位之罪,因而留下无字碑借以自赎;三说,武则天想让后人客观地评价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与她有矛盾的儿孙是不可能客观评价她的。

    无论人们怎么看待她的“无字碑”,都无从考证她的本意了。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以后,人们开始在无字碑上添补题识。令人惊异的是,这些文字中还有一种早已废绝的少数民族文字,经考证,为金太宗弟弟所刻写的《郎君行记》。但这种文字并不是金文,而是早期的契丹文字。这一失传的文字的发现,无疑是武则天无字碑的功劳。

    世界最大的石刻坐佛像——乐山大佛

    在世界上称“最”的事物相当多,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京杭大运河……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最大的石刻佛像呢?

    有我国四川省的乐山大佛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坐佛像。乐山大佛全身通稿708米,肩宽24米,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山凿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由贵州籍名僧海通募款动工的,海通死后,由四川节度使韦皋舍继续带人兴建,前后历时90年完工。乐山大佛高大无比,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在极远处,人们也可看到这座隐没于云山雾海之中的佛像。因此,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它有着“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席尔瓦教授在考察它时,就曾称赞:“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

    国之瑰宝——曾侯乙编钟

    我们的古人是了不起的,2000多年前,古人不但在文学、哲学、雕塑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当时的音乐也已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了!最具有说服力便是“国之瑰宝”——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曾国的一个姓“乙”的诸侯。他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仅仅乐器就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就是堪称“国之瑰宝”的乐器——编钟。

    整套编钟全部是由青铜铸造,共有65枚,称得上精美绝伦。每件钟体上都镌刻有金篆体铭文,正面均刻有“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

    曾侯乙编钟的音域跨越达五组,且其中间约三组十二音齐全。仅次于现代的钢琴,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

    我们的古人是聪慧无比的,在2000年前就能制造出这么精美的乐器,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这充分说明我国当时音乐艺术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钟王——永乐大钟

    每逢辞旧迎新之际,素有“钟王”之称的永乐大钟鸣钟三次,钟声悠远。这大钟到底有什么来头?是什么时候铸造的?

    这可要从明朝永乐年间的朱棣皇帝说起了。当年,朱棣笃信佛教,认为自己为争帝位,杀人太多,怕遭来报应,总想消除罪孽。由于佛家认为铸造佛钟能消灾灭难,朱棣便决定铸造一口满饰经咒的特大佛钟。这样,永乐大钟便问世了。

    永乐大钟重465吨,通高675米,最大外径33米。在铸造时,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熔化的铜汁沿着泥做的槽道注入陶范,一次成形,工艺高超。大钟铸成后,存放在内府职掌机构汉经厂。万历三十五年,大钟被移到万寿寺,每天由6个和尚敲钟。天启年间,时局动荡,大钟被弃于地上。乾隆八年(1743年),大钟被移至觉生寺,觉生寺随后也因有了永乐大钟而改名为大钟寺。

    永乐大钟钟体一铸而成,遍身无一砂眼,也无铸造浇冒口。巨钟上薄下厚,钟形弧度多变,周身毫无磨削加工的痕迹,并且含锡比率曲线为铸钟的最佳比率曲线,故经得起重击而又不破坏音质。

    永乐大钟钟声悠扬悦耳,轻击时,圆润深沉;重击时,浑厚洪亮,节奏明快优雅。声音最远可传90里,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令人称奇叫绝。

    永乐大钟,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声学特性一流而驰名中外,它既是我国艺术之瑰宝,又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集中体现。

    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最爱书画的皇帝非宋徽宗赵佶莫属,《芙蓉锦鸡图》就是他最喜爱的一幅花鸟画。那么《芙蓉锦鸡图》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呢?它是宋徽宗真迹吗?

    宋徽宗赵佶的诗、书、画,在绘画史上有“三绝”之誉。《芙蓉锦鸡图》就是他的真迹,也是我国经典传世名画之一。此画作被历代皇帝所珍藏,画上的收藏印有“万历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等,显示该画的独特魅力。

    《芙蓉锦鸡图》为一幅绢本立轴,双勾重彩的工笔花鸟画。在画中,一只色彩绚丽的锦鸡落在芙蓉枝上,回首仰望一对翩翩飞舞的蝴蝶,显出一种跃跃欲试的神态。由于锦鸡的落下,芙蓉一枝略微弯曲,似乎给人一种颤动的感觉,更显出花枝的柔美。

    在这幅《芙蓉锦鸡图》中,赵佶将刹那间花、鸟、蝶三者的动态紧密联系在一起,别有一番生活情趣。整幅画面设色典雅瑰丽,充满了秋色中盎然的生机。而且,本幅画的右上方有赵佶的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右下书款“宣和殿御制并书”,并书草押书“天下一人”。

    悲鸿与《八十七神仙图》

    国画《八十七神仙图》为画圣吴道子所作,是一幅罕见的传世之作。这幅古画的命运可谓坎坷,甚至几近遭遇横祸。殊不知,画家徐悲鸿还是它的“救命恩人”呢!

    1937年春天,徐悲鸿在香港举办画展期间,来到德国籍马丁夫人家中鉴赏书画。马丁夫人在中国购买了大批书画文物,其中不乏精品。现在马丁夫人有意为几大箱书画寻找买家。

    徐悲鸿从众多画作中看到一幅发黄的长卷展开时,他异常兴奋,几乎是叫喊着说:“我就要这一幅!”他认出了这幅画是吴道子的真迹《八十七神仙图》。

    唐代“画圣”吴道子在中国绘画史上久负盛名。他的作品以宗教题材为最多。他画的人物下笔有神、飘逸洒脱。他当年留下的画作相当多。但年代久远,再加上历代的天灾人祸,他的真迹早已难得一见。而这幅画正是世间罕见的真迹!

    《八十七神仙图》是一幅白描人物长卷,由于年代久远,已呈褐色。它描绘的是一个道教传说。画中所表现的是东华帝君、南极帝君在侍者、仪杖、乐队的陪同下,率领真人、神仙、金童、玉女等神人前去朝谒道教三位天尊的情景:神将开道,压队;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贡品、乐器等,在帝君左右浩荡行进。队伍里,帝君、神仙形象端庄,神将威风凛凛,仙女轻盈秀丽。吴道子用遒劲潇洒的线条塑造出一个缥缈的神话世界。

    世界最大玉雕——“大禹治水”玉山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世代传诵,家喻户晓。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我们的国宝——清朝玉雕“大禹治水”玉山。

    目前为止,“大禹治水”玉山,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玉雕,也是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气魄最大的玉雕艺术品。这幅玉雕是根据宋代绘画《大禹治水图》雕琢而成的。背景有崇山峻岭、飞瀑流泉、古木苍松。无数民众在大禹的领导下,开山劈石,疏导水路,英勇地与洪水斗争。

    “大禹治水”玉山是用呈青白二色的最为名贵的和田玉雕成,重5350千克。玉师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灵活地安排山水人物,在山巅浮云处,还雕成一个金神带着几个雷公模样的鬼怪,仿佛在开山爆破,为整幅作品添加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玉禹山”工程浩大,费时费工。从玉样运来到大功告成花费了约12年的时间。

    乾隆当年把“大禹治水”玉山视为至宝。“大禹治水”玉山的正面钤刻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宝”方印,下方还有长篇御制诗及注文。乾隆甚至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总结。

    “大禹治水”玉山是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的无与伦比的瑰宝。

    酒器中的至尊——四羊方尊

    在古代,尊是一种盛酒器,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方形较为少见,也很珍贵。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国宝“四羊方尊”便是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来展现酒器中的至尊气象。

    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方尊四角是四只卷角山羊,以脚踏实地的有力形象承担着尊体的重量。四只山羊形象宁静、威严。羊背和胸部饰有鳞纹,前腿为长冠鸟,圈足上饰有夔纹。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增强了造型的气势。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

    此尊造型简洁、优美、奇特,寓动于静。采用线雕、浮雕手法,将器物与动物形状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个器物一气呵成,鬼斧神工,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青铜之冠——司母戊鼎

    鼎本来是一种日常饮食器物,但是在奴隶制鼎盛时代,鼎成了贵族身份的代表和祭祀的“神器”。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四足的方鼎极为罕见。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的),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宋代定窑孩儿枕

    宋代以后,孩儿枕很流行。据说,乾隆对孩儿枕情有独钟,有一次得到了一件孩儿枕后,兴奋之余,诗兴大发,并随口吟道:“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而在孩子枕中最出名的当属宋代定窑孩儿枕的原作。

    这件宋代定窑孩儿枕原作一直被后世尊为国宝,它不仅工艺卓尔不凡,还有个动人的传说呢!

    北宋时,有一对夫妻,同为烧窑能手,但结婚十年,却无子嗣。夫妻二人很着急,于是,就请了一个泥娃娃,供奉起来。

    一年过去了,他们仍然没有孩子。丈夫一气之下将泥娃娃摔了个粉碎,但这一摔将妻子的心摔了个粉碎,她觉得一辈子都不会怀孕了,在哭泣中进入梦乡。睡梦中,她看见一个小娃娃在草地上欢笑着奔跑,还不住地叫她娘,跑累了,小娃娃头倚靠在胳膊上,笑盈盈地躺在了地上。

    醒来之后,她把孩子的样子花在纸上,挑了一块上好的坯土,描摹出了一个小孩样的瓷枕头。丈夫见妻子如此这般,就将妻子所描绘的枕头精心烧制。这只孩儿枕就这样制成了。它精巧秀丽、栩栩如生,特别惹人喜爱,妻子枕着它睡觉,没想到过了半年,竟然怀孕了。夫妻二人认为这是孩儿枕的作用。于是,家里的孩儿枕便被供奉了起来。

    民间传出这个故事后,宋代定窑纷纷模仿制作孩儿枕,一时间,流行成风。但无论怎样模仿,从来没有哪个的水平超出定窑孩儿枕原作。

    栩栩如生的“马踏飞燕”

    古丝绸之路上的稀世珍宝——“马踏飞燕”的造型艺术令人叹为观止,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匹马?为何被雕塑得如此栩栩如生?

    “马踏飞燕”出土于东汉晚期墓葬中,与它同时出土地还有其他一些文物,比如铜人、铜车、铜牛、陶器、大量钱币及不成形器物残件,其中它是最精致、最显眼的一件艺术品。

    这匹铜马重715公斤,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样子很神气:头顶花缨微扬,昂首扬尾,尾打飘结,三足腾空,右后足蹄踏一飞燕,飞燕展翅,惊愕回首,充分展现了奔马如飞、神速超群的意境。这匹铜马的重心在那一只踩着飞燕着地的足上,既衬托了奔马超越飞燕的快速,又巧妙地以飞燕展开双翅的躯体冲着地平面,稳定重心。这样巧妙地造型使得这匹马静中有动,充满威武奋发、一跃千里之气势。

    “马踏飞燕”堪称古代艺术登峰造极之作!它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卓越的艺术造诣、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高度的典型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充分体现!

    洛阳唐三彩

    20世纪初,人们在洛阳发现了许多唐代精美的彩陶,人们为它们起了个名字——唐三彩!如今,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名字,并且很认同这个名字。这名字真的就那么合适吗?

    “唐三彩”是唐代的彩陶,其实它的颜色远不止三种,但有三种基本颜色,即红色、绿色、白色,因此,人们用“三彩”来概括彩陶的色彩本质。

    随着考古的深入发掘,又有许多其他颜色的唐三彩相继问世,唐三彩的基本颜色早已超过了三种,对此,又有人解释说,“三”在古汉语中表示“多”,所以唐三彩的“三”在这里是表示颜色很多的意思。

    唐三彩的做工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五道工序:先雕出唐三彩原型,然后用原型翻出石膏模型,往模型里注入泥浆,对于一些大型的产品,不用注浆的方法,而是把泥料直接拍到模型当中。唐三彩要经过两次烧制,第一次叫素烧;素烧之后,给陶器涂上颜色,这就是施釉,然后就可以烧出很多种颜色了!

    我国在1000多年以前的唐代,就已经具备了如此复杂的工艺,这令我们的古人赞叹不已,佩服至极!

    神秘的埃及金字塔

    埃及人有一句著名的谚语:“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的确如此,经历几千年岁月的洗礼,金字塔并没有多少变化。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它依然完好如初呢?

    古埃及人有为国王和王后建金字塔陵墓的风俗,因此埃及的金字塔很多,素有金字塔之国的美称。其中最宏伟的当然是胡夫金字塔,现在,它已经成为埃及国家和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总共由大约230万块石灰石和花岗岩垒叠而成,中间没有用任何材料来粘固。但这些石块之间吻合得天衣无缝,尽管历经4000多年的风吹雨打,但金字塔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坚固了。石缝之间都插不进哪怕一把锋利的小刀。每一方石块平均有25吨,最重的达到100多吨。以当时的劳动条件,真是难以想象古埃及人是怎么把巨大的石块开采出来,并且运到这里,又如何把它们垒砌起来的。金字塔为何能抗拒时间的侵蚀?而且金字塔的底部四边几乎对着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误差小于1°。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又是如何有如此精确的计算呢?

    金字塔里迷雾重重,至今人们仍然没有能够破解它的全部谜团。

    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古今中外的帝王将相中,不乏“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沙杰罕为宠妃建泰姬陵等,当然更有意思的是,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宠妃住得舒服,竟然建造了一个世界奇迹——空中花园!

    相传,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一个名叫塞米拉米斯的宠妃。她生于长于米底——一个山峦叠嶂起伏的国度,与巴比伦尼亚的一马平川迥然不同。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公主总是思念自己的国家,每天郁郁寡欢。国王非常心疼她,于是,下令仿照王妃故乡的模样,在巴比伦宫的西北角建了一座阶梯花园。这便是“空中花园”的来历。

    相传,“空中花园”的景致非常美丽,犹如人间仙境。如此美景,引得无数建筑大师和艺术巨匠为之神往。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安提巴特慕名来到巴比伦城,见到了心仪已久的“空中花园”。但此时的“空中花园”早已花草凋零,蜂蝶散尽,只剩一副“骨架”悬在空中。但是,安提巴特忍不住地向世人宣告:“我找到了空中花园!”并且,给它戴上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桂冠。

    从此,世界考古学界沸腾了。围绕“空中花园”的学术争论,纷纷扰扰,喋喋不休。

    [BT2]印度的泰姬陵

    现在,泰姬陵已经成为印度的标志,以至于有人说:“不看泰姬陵就不算到过印度。”当然,泰姬陵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它还是爱情的丰碑。

    泰戈尔说,泰姬陵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这个贴切恰当的比喻道出了一个哀婉的故事。

    沙杰罕的妃子泰姬?吗哈尔美丽聪慧,多才多艺,深得沙杰汗宠爱。但不幸的是泰姬在生下第14个孩子后死去。沙杰罕悲痛欲绝。于是动用了皇族的特权,倾举国之力,用22年时间为爱妻建造了泰姬陵。泰姬陵通体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外形华美雍容,寝宫门窗及围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镂雕成菱形带花边的小格,墙上用翡翠、水晶、玛瑙、红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朵,在光线的照耀下,宛若崔璀璨繁星。

    但泰姬陵完工不久,他的儿子弑兄杀弟篡位,沙杰罕也被囚禁在阿格拉堡。此后整整八年里,沙杰罕只能痴痴地凝望着数公里外爱人的陵墓。

    亚历山大灯塔

    在赫赫有名的世界七大奇观中,有两个在埃及,一个是埃及的吉萨金字塔,另一个就是神奇的亚历山大灯塔。

    关于埃及的亚历山大灯塔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呢!

    相传,在公元前280年的一天夜里,天阴沉沉的,没有星星和月亮,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一艘埃及的皇家喜船,兴冲冲地驶入亚历山大港时,不幸触礁。船上所有的皇亲国戚以及新娘全部葬身大海。

    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知道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为此下令在最大的港口入口处,修建导航灯塔,经过人们日以继夜的艰苦努力,一座雄伟壮观的灯塔建成了,它就是亚历山大法罗斯灯塔,简称“亚历山大灯塔”。当然,这只是关于灯塔的一个动人传说,亚历山大灯塔的由来其实和当时繁荣的商业贸易有关。

    亚历山大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之一,是地中海东部最大的转运港。频繁的贸易往来,迫切需要有一座灯塔,以指引船只夜间航行。于是,凝聚了古埃及人智慧的亚历山大灯塔便应运而生了。从此,它为更多的商人导航,使得亚历山大的海上贸易更加繁荣了。

    这座巨型灯塔从公元前281年建成点燃起,直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伊斯兰大军征服埃及,才熄灭。它日夜不熄地燃烧了近千年,这样的灯塔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阿尔忒弥斯神庙

    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阿尔忒弥斯神庙,位于现在土耳其的爱奥尼亚海滨,《圣经》里把这个地方称为以弗所。它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不见天日,还差点被人们遗忘,不过最终人们还是记起了它,并且幸运地找到了它!

    从公元前8世纪起,以弗所就是希腊人崇拜阿尔忒弥斯的中心。相传,阿尔忒弥斯是月亮神,同时也是湖泊水神和女人生活的监护神。为了表示对神的信仰与敬畏,人们于公元前6世纪开始建造阿尔忒弥斯神庙。

    这座神殿由当时希腊著名的建筑师车西夫若恩设计,著名的雕刻家菲迪亚斯、坡留克来妥斯等先后也参与到了这一工程中,神殿中的许多技艺精湛的雕刻都出自这几位艺术家之手。这座神庙共用了120年的时间才建成。它是古希腊神庙建筑中最宏大的工程。

    但是不幸还是发生了,公元前356年,一场大火将神庙毁了大半。随后人们又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几百年之后,它再次被摧毁,于是它逐渐被人们遗忘。

    19世纪后半叶,人们的一次偶然发掘,找到了《圣经》里提到过的那座著名城市以弗所的遗址,并找到了阿尔忒弥斯神庙遗址。

    雅典娜的神殿——帕特农神庙

    有“希腊国宝”之称的帕特农神庙,在希腊全盛时期,是一座金碧辉煌的神庙。可是,经过岁月的冲刷,它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令它当年的风貌断然无存?

    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世纪,是为雅典城邦守护神雅典娜而建的祭殿。整个庙宇由凿有凹槽的46根大理石柱环绕。柱间的殿墙上,雕刻着诸神的图像和珍禽异兽。在东边的人字墙上有一组浮雕,镌刻着智慧女神雅典娜诞生时的故事;在西边的人字墙上雕绘着雅典娜与海神波塞冬争夺雅典城的故事。在帕特农神庙里,原来还供奉着一尊高大的雅典娜女神的雕像,但不幸的是,公元146年被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掳走,在海上失落了。

    帕特农神庙的“命运”可谓艰难坎坷。公元393年它被改作基督教堂。在土耳其统治时期,它又成了伊斯兰的寺院。公元1687年威尼斯军队炮轰城堡,击中神庙内的火药库,使得神庙庙顶和殿墙全部炸塌。

    这座历经2000年沧桑巨变的神庙,如今庙顶已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从残存的石柱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它当年风光的一面。

    血腥的古罗马斗兽场

    在古罗马,奴隶主和贵族有一项爱好——看斗兽。而和野兽斗争的大多是奴隶和罪犯,这是一场残忍的斗争,充满了血腥味。这种斗兽有固定的场所,现存的古罗马斗兽场就是其中之一。

    古罗马斗兽场位于意大利,是罗马最宏伟的古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帝国和罗马城的象征,是当今世界八大名胜之一。据说,当年这里是罗马帝国暴君尼禄的御花园,斗兽场建在一个小湖之中。罗马斗兽场的高度相当于19层楼那么高,大约能容纳10万人。共有60排座位,这些座位分为下层座、中层座及上层座,顶层还有一个只能站着的看台,是给那些社会底层人准备的,比如:那些奴隶、女人,还有穷人。但即使在其他层,座位也是按照社会地位和职业状况安排的:皇室成员和守望圣火的贞女们拥有特殊的包厢,元老们坐在同一层的“唱诗席”中,然后依此是武士和平民、士兵、诗人、学者等。

    斗兽场是一个充满血腥味的地方,是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牲畜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同时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根据罗马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的记载,斗兽场建成时,5000头狮子和3000多个奴隶、犯人进行角斗,盛况空前,前后持续了整整100天。

    比萨斜塔“斜而不倒”

    你可以没有吃过意大利面,可以对意大利的历史不了解,甚至可以不知道意大利在地图上的具体位置,但是,你不能不知道比萨斜塔!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之所以闻名世界,要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它依靠“斜而不倒”成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绝笔”,二是伽利略曾在这个斜塔上做过一个改变世界的实验。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中部比萨城一组古罗马建筑群中的钟楼。建塔之初,塔体还是笔直向上的。但兴建至第三层时,发现塔体开始倾斜,工程被迫停工。待塔停建96年后,又开始继续施工。为了防止塔身再度倾斜,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建成后,塔顶中心点还是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600多年来,它仍然继续而缓慢地向南倾斜。1972年10月,意大利发生的一次大地震,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达22分钟之久,但幸运的是,该塔仍“斜而不倾”,因此它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1590年,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的顶层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让两个重量相差10倍的铁球,同时从塔顶落下,结果,两球同时着地,一举推翻2000年的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开创了物理学上的一个新纪元。

    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早已成为美国以及美利坚民族精神的象征。提到美国,恐怕最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就是美国的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的设计师是曾经设计过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由法国雕刻家巴特尔迪在巴黎完成。在美国独立100周年之际,法国政府和人民为了庆贺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并借此表达两国友谊,送给美国一份厚礼——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自从1886年落成以来,一直耸立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以西的一个小岛——自由岛上,她手持火炬,矗立在纽约港入口处,日夜守望着这座大都市,并迎来了数不尽的移民。

    女神像的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女神的形象源于雕塑巴特尔迪在17岁时亲眼目睹的最难忘、最激动的一幕: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了政变。一天,一群共和国党人在街头与政变者展开斗争。暮色时分,一位忠于共和政权的年轻姑娘,手持燃烧的火炬,高呼“前进”的口号向敌人冲去,不幸中弹牺牲。从此,这位勇敢姑娘就成了雕塑家心中追求自由的象征,另外,女神像的形体以巴特尔迪后来的妻子为原型创作,面容则取自他的母亲。女神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式宽松长袍,右手高擎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紧握《美国独立宣言》。女神气宇轩昂、神态刚毅,有着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

    当黑夜逐渐拉开序幕时,神像基座的灯光向上照射,照亮了女神美丽的容颜。而从女神冠冕的窗孔中射出的灯光,使女神的冠冕更加瑰丽,为喧嚣的都市之夜增添了一丝绚丽。

    婆罗浮屠佛塔遗迹

    在印度尼西亚,有一座古佛塔遗迹,堪称“印尼的金字塔”,它就是建于8世纪的婆罗浮屠佛塔。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佛塔遗迹,是南半球最宏伟的古迹,还是世界闻名的石刻艺术宝库。

    婆罗浮屠意为丘陵上的寺庙。它大约建于公元778年,费时50~70年才建成。但随着15世纪当地居民改信伊斯兰教,婆罗浮屠逐渐衰竭。后因火山爆发而遭堙没。直到19世纪初,人们才从茂密的丛林中发现它。

    婆罗浮屠佛塔有10层高,共有姿态各异的佛像505尊,分别置入佛龛和塔顶的舍利塔中。塔底四面墙内有160幅浮雕,而塔身墙上、栏杆上均饰有浮雕,整座塔共计有1300幅叙事浮雕、1212幅装饰浮雕。第一层走廊的浮雕,描绘了佛陀从降生到涅槃的全部过程。第二、第三、第四层的浮雕描绘佛陀、菩萨往往与动物飞鸟、舞女乐师、渔民猎人杂处,并到处寻找人生真谛的过程,国王、武士和战争也都是经常表现的题材。还值得一提的是雕刻家的技艺之高,所有的浮雕几乎无一不是栩栩如生。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知道巴比伦的人,几乎都知道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它虽然不是最早的一部法典,但是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建立了巴比伦王国,并定巴比伦城为首都。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在刚确立的时候,刻在一个石柱上,并置于巴比伦马都克神庙,约在公元前12世纪,被埃兰人作为战利品带到苏撒,1901年,由法国、伊朗考古队发现,现存巴黎卢佛尔博物馆。

    《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石柱上端是浮雕,日神端坐右边,将法典授予汉谟拉比。浮雕下面布满楔形文,共49栏,3600行,8000余字,可分为序、本文、跋三部分。序言和跋将国王描绘成神圣君主,尽情称颂他的文治武功,宣扬编法目的在于发扬公道,铲除邪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