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朱熹的解释是:“盖仁自有而自为之。”仁是人自有的、能动创造的内在品质。它与作为外在规范的礼不同,反映了人对自己的初步自觉。孔子对仁谈了很多,但对性几乎没有说,只是说“性相近,习相远”。
他的学生亦说:“二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对于命,也同样如此。孔子罕言命,这说明,性与天命在孔子那里还没有做自觉的分疏,性仍在命的笼罩之下而无法多说。孔子已把仁的实质看作是人能动创造的内在品质,但他没有从人之性上予以落实。与孔子有所不同的是,孟子虽也着力宣扬仁义,并且常常仁义并举,多有比较详细的发挥,明了性与命的分疏。孟子认为命是“求在外者”,性是“求在我者”,仁义并非是外在的命,而是人的内在能动性,认为人的向善和为善都有内在能动的根据。就此来说,为孟子的性善论中的仁提供了心性的解释和基础,极大地突出了孔子的仁所具有的内在能动性的思想。由此,孟子进一步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从中我们知道孟子“性善”的确立,既以现实的善为起点,又与孔子所疏远的天(不是外在的天,而是内在的形上之天)重新相沟通,从而是生理情感世界与超验世界的合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