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雄鹰:战斗机-美国战斗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二战前的战斗机

    二战之前,美国的作为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空战格局的战斗机,格鲁门公司的“地狱猫”在战争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地狱猫”的出现打破了三菱“零”式战机主宰太平洋天空的局势。

    一、柯蒂斯P-36战斗机

    单座战斗机(P36-C)搭载二挺固定向前射击的0.5英寸机枪;另外搭载一挺固定向前射击的0.3英寸机枪,安装在机首上侧,两挺固定向前射击的0.3英寸机枪,安装在机翼前部。

    柯蒂斯公司预见到了美军的需求,自费设计制造了75型战斗机(美国第一架“现代”单翼机)。它于1935年5月首飞。之后,它的莱特SGR-167-G5型发动机被更先进的莱特R-1820-F型“飓风”星形发动机所取代。

    随后,美军订购了3架YP-36型战斗机进行试用,这也为以后订购209架生产型战机铺平了道路。其中,178架P-36A型从1938年4月开始服役;另外的31架P-36C型在机翼上加装了两门0.3英寸机枪。P-36型机曾出口到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称为75A型。英国人称之为“莫霍克”战斗机。该型机还曾加装带轮罩的固定式主起落架,然后降级出口,称为75型(或“霍克”75型)。法国空军的“霍克”75A型机装备了五个战斗机大队,击落了超过300架敌机。在法国覆亡前夜,这五个柯蒂斯“霍克”大队受命飞往北美,最终只有148架战机抵达了目的地。从1940年5月10日到6月24日,柯蒂斯“霍克”大队一共损失了110架飞机。尽管在1942年11月盟军登陆北非后,“霍克”的使命已经完成,但是直到1946年,仍然有一部分“霍克”作为教练机翱翔蓝天。(82)

    二、P-38“闪电”战斗机

    尽管注定被共和公司的P-47“雷电”和北美公司的P-5P“野马”战斗机的光芒所掩盖,洛克希德公司的P-38“闪电”战斗机仍在盟军夺取制空权的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区。

    P-38A重型战斗机用两根吊杆支撑起了尾翼,同时也支撑起了三点式主起落架和两台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飞行员坐在中央座舱里,位于满载武器的机首鼻轮(即机首机轮)之后。XP-38型原型机于1939年1月首飞,经过大量改进,第一种战斗机型P-38D型于1941年8月开始服役,共生产了36架。(83)

    P-38型战斗机共生产了9393架,包括侦察机改型F-4和F-5。最重要的战斗机改型有:P-38E型,生产了210架;P-38F型,生产了527架;P-38G型,生产了1082架;P-38H型,生产了601架;以及P-38L型,生产了3923架。“闪电”战斗机在每一个美军战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闪电”战机所执行的最著名的作战任务发生在1943年4月18日。美国陆军航空兵第339战斗机中队的P-38战斗机击落了一架日本轰炸机,机上有日本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为完成这项任务,“闪电”战机从瓜达康纳尔岛起飞,往返飞行1800米(1100英里),在卡西里环礁上空截击山本五十六的座机。此外,太平洋战争中最优秀的两位飞行员——理查德·I.邦格少校和汤米·马奎尔少校都曾驾驶P-38战机作战。(84)

    三、“黑寡妇”式战斗机

    1941年12月,在受到日本突然袭击时,美国陆军航空兵还没有专门的夜间战斗机。实际上,直到1940年夏末,美国仍然没有给予夜间战斗机足够的重视。后来,德洛斯·埃蒙斯中将访问英国时,看到了夜间轰炸机对空防系统所构成的威胁。在他的提议下,美国陆军航空兵为夜间战斗机制定了最初的技术规格,并交给诺斯罗普公司研制。当时,该公司正为英国采购委员会设计夜间战斗机,该型飞机属于单座或双座飞机,装备雷达和重型武器,有着很好的持久力,能在轰炸机抵达目标之前对其进行拦截。然而,正当诺斯罗普公司打算就原型机建造问题与英国进行谈判之际,美国人插手进来,实际上是霸占了这个项目。同时,当“英俊战士”式战斗机在夜间防御中显示出其优越性能后,皇家空军放弃了让美国人为自己研制夜间战斗机的计划。1941年1月,诺斯罗普公司接受了建造两架原型机的合同。原型机命名为XP-61型,人们后来习惯称之为“黑寡妇”式战斗机。直到“黑寡妇”式开始大批量进入太平洋战场时,美国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高效夜间战斗机。第四二一海军航空兵中队是第一个装备该型战斗机的部队,主要从新几内亚的莫克默耳起飞作战。7月7日,P-61型“黑寡妇”式战斗机在太平洋西南部上空击落1架Ki-46型“黛娜”式战斗机(三菱公司生产),取得了该型战斗机的第一次胜利。后来,第四一八和第五四七海军航空兵中队也加入第四二一海军航空兵中队的行列,并部署到莱特岛的塔克洛班地区作战。1944年11月25日和11月29日,“黑寡妇”式战斗机受命向莱特湾的日本运输队发动夜间空袭。当时,该运输队正向奥尔莫克运送兵员和补给品。美国人对护航队进行整夜袭击,阻止人员登陆,截至天亮时分,1艘日本驱逐舰被美国水面舰艇部队击沉。美国第七航空队在中太平洋拥有3支“黑寡妇”式战斗机中队,分别是第六、第五四八和第五四九中队。1944年6月,美国海军第六航空兵中队7架“黑寡妇”式战斗机向塞班岛上的阿斯里特机场转移。6月27日,其中1架飞机宣称击落日军1架B5N型“风筝”式战斗机(中岛公司生产),但可能没击落而只是击伤了。7月6日,2架P-61型战斗机击落2架三菱公司的G4M犁“长颈瓶”式轰炸机,这一次是不用怀疑的。12月25日和26日,又有2架G4M型战斗机被戴尔·哈柏曼中尉(飞行员)和雷蒙多·穆尼中尉(雷达观察员)击落。

    四、F-86“佩刀”式战斗机

    1944年,在得到德国先进的航空研究技术数据之前,美国陆军航空兵就计划发展四种不同性能的战斗机,第一种即为中程昼间战斗机,要求其同时能够执行对地攻击和轰炸机护航任务。这种飞机需求立即引起了北美公司的兴趣,该公司设计小组紧接着就研制出了NA-134型战斗机,计划用作美国海军舰载喷气式战斗机。此时,像XP-59A型和XP-80型之类传统平直翼飞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北美公司又为美国陆军航空兵提供了一种陆基战斗机,即NA-140型。1945年5月18日,北美公司签订了生产3架NA-140型战斗机的合同,美国陆军航空兵将其命名为XP-86型。同时,美国海军又要求生产1000架NA-141型战斗机(海军喷气式飞机NA-134型的发展型),但后来减少到30架。1946年11月27日,美国海军FJ-1型“愤怒”式战斗机进行首飞,随后在第51海军战斗机中队服役,1949年退役。(87)

    就在XFJ-1原型机的建造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之际,XP-6型和FJ-1型飞机的设计工作也在同时进行。1945年6月,第一架XP-6型样机出厂,随即就得到了美国陆军航空兵的批准。但美中不足的是,据北美公司技术推测,XP-86型飞机最大海平面飞行时速为924千米(574英里),无法达到美国陆军航空兵的要求。幸运的是,美国此时得到了德国的高速飞行技术资料,尤其是后掠翼设计技术,北美公司还得到一副完整的Me-262型战斗机机翼。在进行了1000多次风洞实验之后,最终证实后掠翼技术是解决XP-86型飞机性能问题的答案。1945年11月1日,在对XP-86型机身进行重新设计,并对所有的飞行翼面均采用后掠结构之后,这种设计方案最终被美国陆军航空兵接受,并于1946年2月28日获得批准进行生产。1946年12月,美国陆军航空兵签订了33架P-86A生产型的合同。1947年8月8日,首批2架原型机完成交付并进行了首飞,动力系统采用通用电力公司生产的J-47-GE-1型发动机。10天后,F-86A生产型飞机开始交付。当时,由于前苏联封锁柏林,东西方关系骤然紧张,这些飞机加紧进行各种试验。1949年初,第一批F-86A型作战型飞机交付第一战斗机大队使用。然而,直到此时,F-86A型战斗机尚未正式命名。为此,第一战斗机大队特意征集公众意见,人们先后提出了78个可供参考的名字,最终只有一个名字脱颖而出,1949年3月4日,北美公司生产的F-86型战斗机被正式命名为“佩刀”。 (88)

    五、F6F“地狱猫”

    作为太平洋战争中最成功的战斗机,F6F战机在空战中击落了5156架日军战机,自身仅损失270架。作为F4F型战机的后续机型,F6F型战机于1941年春天开始设计。与F4F型机相比,F6F型机的机身更大,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发动机推力也大得多。第一架XF6F-3型原型机于1942年6月首飞。F6F-3初始生产型共生产了4402架,包括205架F6F-3N型夜间战斗机和18架装备雷达的F6F-3E夜间突击机,于1943年8月开始投入战场,展现了很高的飞行性能、令人满意的敏捷性和凶猛的火力。)

    国籍:美国

    机型:(F6F-3)单座舰载战斗/战斗轰炸机

    动力装置:一台2000马力(1491千瓦)的普惠R-2800-10/10W型“双黄蜂”十八缸双排星形发动机

    飞行性能:最大速度603千米/小时(375英里/小时);初始爬升率1067米(3500英尺)/分钟;实用升限11705米(3.84万英尺)?;最大航程2559千米(1590英里)

    重量:空重4128千克(9101磅);最大起飞重量7025千克(15487磅)

    尺寸:冀展13.06米(42英尺10英寸);机长10.24米(33英尺7英寸);机高3.99米(13英尺1英寸)

    搭载武器:六挺固定向前射击的0.5英寸机枪,安装在机翼前缘;此外可挂载454千克(1000磅)炸弹

    大约有252架F6F标准型战斗机依据租借法案被移交给英国,装备舰队航空兵,编号为“塘鹅”Mk1型,很快又改称“地狱猫”Mk1型。在太平洋战场,“地狱猫”战机在美国海军所有作战任务中均表现突出,在1944年6月19日至20日的菲律宾海战中更是表现突出。在这次行动中,九艘日本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及岸基战斗机对美军第58特遣队实施了大规模空袭。在戏剧性的“马里亚那射火鸡大赛”(马里亚那海战中),美军战斗侦察飞行团协同地面防空部队共击落了325架敌机。

    二战后的战斗机

    作为世界上第一款投入服役的第四代战斗机,F-22在航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问世就受到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美军希望它能彻底压倒前苏联/俄罗斯的苏-27、米格-29以及它们的改进型系列的战斗机,保持住美国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空中优势。不少人认为伴随着F-22的加入现役,标志着当今世界正开始进入“隐形空军时代”。

    一、“鬼怪”式战斗机

    一种最具开发潜力、功能多样的战斗机已经问世,那就是麦克唐纳公司的F-4型“鬼怪”式战斗机。该型飞机源于1954年F3H-G/H型海军战斗机方案,在实体模型出厂后,美国海军于1954年10月订购了两架原型机(YAH-1型)用于评估。原计划将YAH-1型设计成单座式,装备4门20毫米机炮,动力系统采用2台莱特公司的F65型涡轮喷气式发动机,但最终在1955年4月,海军将设计方案改为双座型,采用通用电力公司的2台F79型发动机,武器系统则用4枚“麻雀”式空对空导弹取代了原来的机炮。后来更名为F4H-1型,1958年5月2日进行首次试飞。最后,有23架发展机型出厂,另外45架生产型交付美国海军使用。这些飞机最初均命名为F4H-1F型,后来又改为F-4A型。F-4B型是一种较轻的改型,配置了J79-GE-8型发动机。F-4A型和F-4B型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如1960年9月25日,1架F-4A型在100千米的封闭航线上创造了时速达2236.5千米的纪录,紧接着在1962年,F-4B型创造了8项爬高时间纪录。“鬼怪”式战斗机于1960年完成舰载试飞,首批“鬼怪”式于当年12月份交付第一二一海军战斗机中队。1961年10月,第一支“鬼怪”式战斗机中队——第一一四海军战斗机中队全面形成战斗力。1962年6月,“鬼怪”式交付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一四陆战队全天候战斗机中队使用。F-4B型战斗机的总产量为649架。1962年,美国空军租借29架F-4B型进行评估,证实该型飞机比空军任何一种战斗轰炸机都要优越,因此,美国空军很快就订购了,最初称做F-11OA型,后改称F-4C型。该型飞机于1963年开始交付空军使用,总共生产了583架。RF-4B型和RF-4C型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美国空军的非武装侦察机,F-4D型则是在F-4C型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加装了固定式雷达罩发展而来。此外,在1967年10月到1976年12月期间,F-4E型向美国空军交付了913架,总共出口558架。RF-4E型是战术侦察型。F-4F型则是为西德空军设计的,共生产175架。该型飞机具备夺取空中优势等多种作战能力;同时,由F-4E型改进而來的F-4G型战斗机对敌方防御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在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F-4B型的后继机型为F-4J型,该型飞机具备了更为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其生产型1976年开始交付部队,共生产了522架。(90)(91)

    二、F-14“雄猫”式战斗机

    在海湾战争中,F-14型“雄猫”式战斗机也曾大放光彩。这种令人生畏的截击机的最初目的是为航空母舰编队在活动区域夺取空中优势,不过也用来攻击一些战斗目标。1969年,该型飞机战胜其竞争对手,被美国海军选中用作舰载战斗机,取代了“鬼怪”式。1970年12月20日,F-14A原型机首次试飞,随后生产了11架生产机型。1972年,可变几何形机翼战斗机完成舰载试飞,同年10月开始交付美国海军使用,至此,“雄猫”式成为海军舰载战斗机联队的重要组成力量。“雄猫”式战斗机进攻性武器系统的核心部件为休斯公司研制的AN/AWG-9型武器控制系统,机上两名机组人员利用该系统能在315千米(170海里)范围内发现空中目标,而巡航导弹的射程则为120千米(65海里)。该系统可在各个高度层同时跟踪24个目标,并能对其中6个发动攻击。“雄猫”式的固定武器为1门装在前机身左舷翼上的M61A1型“火神”式机炮,由通用电力公司生产,备弹675发;导弹系统由4枚部分隐藏在机身内的“麻雀”式空对空导弹,或4枚挂于机身下方的“不死鸟”式空对空导弹组成;此外,翼下挂架还可挂载4枚“响尾蛇”式空对空导弹,也可挂载两枚“响尾蛇”式加两枚“不死鸟”式或两枚“麻雀”式空对空导弹。“雄猫”式最大挂载量达6577千克(1.45万磅),另外还配备了各种电子对抗设备。(92)

    一支航母特混舰队的“雄猫”式战斗机主要执行以下三种任务:阻拦性战斗空中巡逻、特遣部队战斗空中巡逻和目标战斗空中巡逻。“阻拦性战斗空中巡逻”就是在指挥与控制飞机的引导下,在距离航母特混舰队较远区域建立起一道防御屏障。由于阻拦性战斗空中巡逻旨在抵御敌机入侵,“雄猫”式战斗机此时通常满载6枚“不死鸟”式空对空导弹,每枚弹头重60千克(132磅),速度超过5马赫,射程200千米(125英里)。

    格鲁曼公司的F-14A型“雄猫”式战斗机

    机型:双座舰载战斗机

    原产国:美国

    动力装置:2台92.9千牛顿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生产的TF30-P-412A型涡轮风扇发动机

    性能:最大时速2517千米(1564英里)

    重量:空重18191千克(40104磅);最大起飞重量33724千克(74349磅)

    尺寸:翼展19.55米(64英尺1英寸);机长19.10米(62英尺8英寸);机高4.88米(16英寸)

    武器:1门20毫米(0.78英寸)“火神”式旋转机炮,携带AIM-54型“不死鸟”式、AIM-7型“麻雀”式和AIM-9型“响尾蛇”式空对空导弹远程拦截。如果“雄猫”式在实施阻拦性战斗空中巡逻任务后仍有敌机幸存,紧接着便开始执行“特混舰队战斗空中巡逻”,在舰船的可视范围内,利用“不死鸟”式、“麻雀”式及“响尾蛇”式空对空导弹对幸存敌机实施攻击。如目标仍能在空对空导弹火力下幸存,“雄猫”式可用其“火神”机炮系统对其进行近距离打击。“雄猫”式战斗机的动力系统采用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2台TF30-P414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最大低空速度1.2马赫(1464千米/时),最大高空速度则达2.34马赫(2485千米/时)。(93)

    三、F-15“鹰”和F-15E“攻击鹰”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空军开始酝酿一种能够接替F-4“鬼怪”、以制空作战为主的超音速战斗机,1969年9月正式发出招标。招标书实际上提出了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的战术技术性能指标的具体要求,如:在广阔的速度范围内具有充分的机动能力,高空最大速度2.5马赫,在9150米高度以0.9马赫做高过载机动时机翼不产生抖颤,采用远距的具有下视能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等。有9家公司参与竞标,3家公司被指定提供方案,1969年底选定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为主承包商。(94)

    麦·道公司集中精兵强将,采用当时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成熟技术,为美国空军打造出第一种第三代超音速制空战斗机。原型机于1972年7月首飞成功,被命名为F-15“鹰”,1974年11月开始交付部队,是美国空军装备的第一种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

    由F-15等开始的第三代战斗机,充分吸取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的经验,设计指导思想与第二代战斗机有很大不同,即不再强调高速与高升限,而是强调中低空性能和格斗性能,着力改善机载电子设备,采用高性能的机载火控雷达,全向警戒目标识别系统。其先进的导航、通信和电子对抗系统,使飞机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先敌发现能力大为提高。第三代战斗机普遍采用先进的气动布局和大推重比、低耗油率的新型发动机,飞机的机动性能(包括爬升率、加速性能、瞬时转弯角速度和水平盘旋性能等)显著改善,空中格斗能力、短距起降性能、远程作战能力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机载武器的毁伤威力也今非昔比,大多装有中(远)距拦射空空导弹、近距格斗导弹和对地攻击武器,具有全向(包括上射、下射)、全高度和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能力。(95)

    起初,根据军方的要求,F-15是作为纯制空战斗机研制的,有A、B两种型号,A为单座战斗机,B为双座教练机。随后,麦·道公司对F-15A/B进行改型设计,于1979年6月推出了F-15C/D型。

    为增强F-15A的空战格斗性能,设计师千方百计降低翼面负荷,使其作战时约为280千克/平方米,比F-4的433.3千克/平方米大幅度减少(此值越小,格斗能力越强)。为获得最小的结构质量,设计师们借助计算机对各种翼形进行了大量计算。为选择最佳机翼,曾对107种模型进行过风洞试验和分析研究,最后确定采用固定式上单翼,平面形状为切角三角形,固定弯度的普通锥形扭转机翼,前缘后掠角45度。

    尾翼的设计也很有独创性,采用大面积的双垂尾,带锯齿形前缘的全动式尾翼,可满足高速飞行和空战机动的需要。座舱盖为气泡形,具有向后180度的视界,向下视角为15度。为减轻飞机质量,大量使用钛合金材料,约占整个结构质量的25%。

    动力装置为两台惠特尼公司的F100-PW-100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为72.5千牛(7400千克力),加力推力为111.1千牛。经过精心设计,使F-15A具有了大推重比,战斗时可达1.4,而F-4只有0.76。推重比越大,意味着飞行就越有升力,机动性也越强。优良的总体气动布局与强劲的动力相结合,使F-15A在试飞时创造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爬升世界纪录:从地面升至9000米高空,仅用48.86秒。衡量机动性能的加速、盘旋、转弯半径等指标,均比美空军第二代超音速主力战斗机F-4“鬼怪”提高了50%~100%。时至今日,世界上能与F-15在空战中抗衡的战斗机还很少,F-15是高机动性能战斗机的先驱。

    F-15的火控雷达等机载设备也十分先进,机载武器为1门M61-A120毫米6管航炮,机身机翼下各有4个挂架,可外挂8枚近程和中程空空导弹。空载质量12973千克,最大起飞质量30845千克,最大平飞速度2.5马赫,实用升限1.83万米。最大续航时间,不进行空中加油为5小时15分,进行一次空中加油为15小时。20世纪70年代以后,F-15不仅是美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还出口到以色列、沙特阿拉伯、日本等国,并多次参与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取得了赫赫战果。

    20世纪80年代,美国空军对战斗机的使用又有了新的思路,提出了“双重任务”——制空兼战术轰炸的要求。1982年,麦·道公司在F-15B基础上自己投资研制的全天候对地攻击机F-15E被空军选中,以取代正在服役的F-111战斗轰炸机。经过进一步改进,F-15E于1988年12月开始交付美国空军使用,成为可执行“双重任务”战斗机的典范,绰号“攻击鹰”。

    F-15E仍保持了原有的空战能力,但纵深攻击能力增强。为有效地完成对地攻击任务,设计师为F-15E换装了APG-70型高分辨率火控雷达,与F-15A的APG-63雷达的主要区别是增加了合成孔径功能,应用了称为“冻结”雷达成像技术,能提供远距离分辨率的雷达斑点状地图及软件程序。在对地攻击时,这种技术使飞机在爬升和转弯过程中获得雷达信息,雷达成像随即被“冻结”成为斑点地图,然后加以识别并确定所需攻击的目标,这意味着目标只要被发现就难以逃脱了。雷达空对地作用距离达270千米,空对空作用距离为185千米。(96)

    F-15E还加装了用于夜间低空导航和红外瞄准系统吊舱,从而具有了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进行低空突防和高精度攻击的能力。最大航程为4445千米,最大作战半径为1279千米,最大武器载高荷达11113千克(F-15C为7620千克)。11个武器外挂点可根据作战任务需要,挂载各种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制导炸弹、集束炸弹和核弹等。

    F-15作为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的领衔机种,从开始服役至今已有很长时间。后继机种F-22已经问世,但形成战斗力尚需时日。21世纪初的若干年内,F-15仍是美国空军的主力机种。

    主要技术数据(F-15A):翼展13.05米,机长19.43米,机高5.63米,机翼面积56.5平方米,最大平飞速度2.5马赫,空载质量12973千克,最大起飞质量30845千克。

    四、F-16“战隼”式战斗机

    在当今世界各型战斗机中,美国F-16“战隼”式战斗机以价格低廉、性能先进而著称。作为世界上最先投入使用的第三代战斗之一,F-16凭借着超过4000架的生产数量、近17个装备使用国家(地区),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战斗机”。 (97)

    F-16“战隼”轻型战斗机,美军主力轻型战斗机。1972年1月,美国空军正式提出“轻型战斗机”研制计划,目的是验证在战斗机上采用新技术,并没打算真的搞一个投产型号。四个月后,就从五家参加投标的公司中选定通用动力公司的401和诺斯罗普公司的P600两个方案,并签订合同要求两家公司各制造两架原型机,进行试飞竞争。通用动力公司的401方案军用编号为YF-16;诺斯罗普公司的P600军用编号为YFl7,原型机制成后,经过一年时间的竞争试飞。

    早期的F-16装一台F100-PW-100型涡扇发动机,最大推力72.5千牛,加力推力111.1千牛;1984年后生产的F-16改装通用动力公司的F110-GE-100发动机。

    F-16使用一门M61型20毫米加特林炮。到目前为止,F-16有十多种改型,还有侦察机、先进技术实验机等特殊类别。

    参加海湾战争的F-16战斗机还进行了“准隐身改造”,座舱盖、风挡镀了薄金属膜,翼面前缘、进气口等部位涂有反雷达涂层,使得F-16雷达反射面积减到了1平方米。F-16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作为低档配置,它的空战能力与专门的空中优势战斗机无法相比,不断地改进又着重于对地攻击方面;尤其在对地攻击非常强调的航程方面,有了不少改进,但是采用的方法如加装保形油箱却增加了自重,进一步减弱了空战能力。因此要用好F-16,必须依靠强大空中优势战斗机部队去夺取制空权,然后才能放手大干,这也是台湾空军所面对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2005年3月,美军正式接受最后一架全新生产的F-16战斗机。此后洛·马新生产的F-16将全部用于外销。(98)

    F-16A技术数据

    翼展:9.45米

    全长:15.09米

    高度:5.09米

    空重:707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6057千克

    内载燃油量:3160千克(4060升)

    最大挂载能力:6800千克

    发动机:P&WF100-PW-200型涡轮风扇发动机一具

    发动机推力:1135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Mach2.0

    最大爬升率:15240米/分

    升限:15240米

    最大航程:3890千米

    电子系统

    火控雷达:WestinghouseAN/APG-66(V)2A

    最大搜索距离:185千米

    导航系统:hittonLN-93型激光陀螺仪

    电子战系统

    雷达预警系统(RWS):LittonAN/ALR-56M型雷达预警系统

    电子对抗系统(ECM):AN/ALE-47红外诱饵、干扰丝撒布器、RaythconAN/ALQ-184(v)2型电子对抗吊舱

    武器系统

    固定武装:GEM61A120毫米机关炮

    武器挂点:左右翼端各一、翼下各三,机腹挂点一,计九个挂点。

    五、F-80“流星”战斗机

    F-80战斗机也叫P-80“流星”战斗机。F-80战斗机拥有三个第一:美国空军第一种平飞速度超过每小时800千米的飞机,美国第一种批量生产的喷气式飞机,第一种投入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99)

    朝鲜战争爆发后被迅速投入朝鲜战场的机型为F-80C,虽然是作为一种高空拦截机被设计出来的,但是它在朝鲜战争中被当作战斗轰炸机使用,首要任务是对地攻击。

    F-80是一种单发战斗机,它的发动机就安置于紧贴飞行员后面的机身中。进气口位于机身,紧靠机翼根部前端,尾气从机身的最后面排出。紧贴机身侧面有导流槽,这个导流槽用于防止空气在进气口内部分离。早先的原型机没有这个导流槽,因此进气口内空气发生分离,导致发出让飞行员胆战心惊的巨大响声。(100)

    LF-80战斗机技术数据

    机长:10.52米

    翼展:11.89米

    机高:3.45米

    机翼面积:22.04平方米

    正常起飞重量:6956千克

    空重:3738千克

    航程:2220千米

    巡航速度:930千米/9寸

    升限:13442米

    武器装备:2挺12.7毫米

    M3型机枪:射速1200发/分

    F-80共生产了三种机型。A型是最初生产型,共生产了917架;B型是A型的改进型,共生产了240架;C型也是最后的改进型,共生产了798架。TF-80C型最终发展成为西方最出名的教练机。

    六、F/A-18“大黄蜂”和“超级大黄蜂”

    “大黄蜂”F/A-18双发超音速轻型多用途舰载战斗/攻击机,是美国诺斯罗普公司研制,由YF-17改进而成,1978年11月18日首飞,1980年5月装备美国海军,主要用于舰队防空,也可用于对地、海面攻击。

    F/A-18采用双发、双垂尾和带边条的小后掠悬臂式中单翼布局,具有可靠性和维护性好、生存力较强、大迎角飞行性能突出和武器投射精度高等特点。(101)

    “大黄蜂”初期型号为A和B,分别为单座的基本型和具作战能力的双座教练型。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出C/D改进型,主要改进、改装了武器和救生系统,提高了全天候作战能力。作为战斗机执行空战任务时,F-18A携挂4枚“麻雀”式空空导弹;对地、对海面攻击时,机身装备前视红外及激光跟踪/攻击照相机吊舱和相应的导弹,以上两类装备可在1小时之内互换。

    主要技术数据(F/A-18A型):

    翼展11.43米,机长17.07米,机高4.66米,最大起飞质量25401千克,最大平飞速度1912千米/时,实用升限15240米,作战半径1020千米。

    动力:2台F404-GE-400涡轮风扇发动机。

    武器:1门6管20毫米M61A1型航炮,备弹570发;9个外挂点,最大载弹量7711千克,可挂载“响尾蛇”格斗导弹和“麻雀”中程空空导弹(C/D型换装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以及各种空地武器和电子对抗吊舱。

    20世纪90年代初期,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根据美国海军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在现有F/A-18C/D(简称C/D型)的基础上,发展改进型F/A-18E/F(简称E/F型),其中E为单座型,F为双座型。美国国会于1992年批准了此方案,当年拨款10.89亿美元,总研制费约80亿美元。1995年11月29日,首架F/A-18E首次试飞成功。

    与F/A-18C相比,F/A-18E的总体布局没有明显改变,但燃油量增加了33%,翼面积增大了25%,最大推力增加了35%,航程增加了38%,空载质量由10810千克增至13387千克,武器外挂点由9个增至11个,生存力和作战效能大幅度提升,美国海军称之为“超级大黄蜂”。

    P/A-18E的动力装置换装了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供的2台F414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约98千牛(9988千克力)。1995年,P414试验发动机曾在“红线”(极限)温度下工作了315小时,拆开以后发现它们的“硬件”没有任何损伤。(104)

    F/A-18E的两侧翼下各增加1个外挂点,可挂520千克载荷。

    为解决飞机变大、质量增加带来的敏捷性降低的问题,E/F设计师采取扩大操纵面,增加偏转角和驱动力等措施,使其保持优异的机动性能。

    从C/D到K/F最显著的变化是机翼前缘边条翼,不但其形状有所变化,而且面积也加大了34%,使飞机的升力有所加大。更重要的是飞机做大迎角飞行时,由边条翼所产生的高能气流(边条涡)与后面翼身上的气流相掺和,可有效地改善其流动状态,提高飞机的大迎角气动性能。每侧边条翼上各有一块可调节的扰流片,代替了过去的固定扰流片,有利于减小飞行阻力和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扰流片的作用之一,是像刹车一样产生阻力,起制动作用。

    在飞行控制系统上,E/F采用4台数字式飞行控制计算机,9个独立电源(C/D型只有3个),取消了“大黄蜂”上的机械备份,实现完全电传操纵。试飞员说,驾驶E/F“像是在铁路上行驶,无须驾驶员控制就会自动改变航向”。

    通过增加雷达吸涂层,综合降低飞机外部特征值(包括减少检查口盖数目、调整部件平面形状、减少飞机表面的不连续性等)的措施,大幅度提高了E/F的生存力,使“超级大黄蜂”的整体生存性能优于现役的美国海军战斗机。(105)

    七、F-117A隐形战斗机

    F-117A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正式作战的隐身攻击机。1978年由美国前洛克希德公司“臭鼬工程队”开始研制,1981年6月15日预生产型飞机试飞成功,美国空军共订购59架,1982年8月23日第一架交付,1990年7月全部交付完毕,并无后续采购计划。这59架F-117A包括研制费总耗资达66亿美元,平均每架1.12亿美元。美空军实际作战使用约40余架,有4架分别于1982年、1986年、1987年及1997年因事故坠毁,一架于1999年3月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附近上空被击落,次日另一架飞机出击返航时摔坏。(106)

    F-117A隐身设计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一个计算飞机雷达反射截面积(RCS)的数学模型。按当时的水平只能计算平面外形的RCS而不是曲面外形。没想到这一数学模型真的得到了应用。F-117A采用特殊的进气口设计、全动式V形尾翼、埋入式武器舱、可伸缩的天线等,最终飞机具有奇特的多面体外形。试飞前,有很多人认为这样一架“怪物”空气动力性能太差,可能飞不起来,持这种看法的甚至包括曾经研制出P-38、F-80、F-104、SR-71等一系列优秀军用飞机的著名设计师、原“臭鼬工程队”负责人K.约翰逊。果然,最初试制的几架尺寸较小的验证机先后全部摔掉。当然,通过努力,后来F-117A最终还是飞起来了,现在的飞行安全性也已经稳定下来。同时,现在的隐身飞机已可以设计出光滑外形,如B-2隐身轰炸机。(107)(108)

    F-117A最初采用了7种吸波(或透波)材料和表面涂料,但主要的隐身效果还是由于它的外形。据相关资料介绍,F-117A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值只有0.001米和0.002米。实际情况达不到这个水平,估计正前方左右45°的RCS是0.4米左右。侧方约大3~10倍。它的喷口设计可大大降低发动机的排气温度,减少红外特征。

    F-117A只能携带2枚900千克的GBU-27激光制导炸弹。为保证隐身性能,炸弹挂在长4.7米、宽1.57米的武器舱内。飞机没有配备机载雷达和航炮,最大起飞重量23835千克,机内载油量1.06万升,作战半径约800~1000千米。它使用激光制导炸弹时可不借助其他飞机的帮助,而是用本机激光器照射目标。

    1989年12月20日,美国入侵巴拿马。为支援美国防军别动队在巴拿马的空降,首次出动F-117A隐形战斗机参战。入侵当天,6架F-117A从内华达州的托诺帕基地起飞前往巴拿马。中途飞行18个小时,经过四五次空中加油才飞到目的地。当飞机飞过巴拿马的里奥阿托上空时,其中2架F-117A轰炸了里奥阿托军营,各投下一枚900千克的激光制导炸弹。但这两颗炸弹并没有直接扔在兵营内,而是投在兵营附近的一片开阔地上。这样做据说是为了使效忠于诺列加将军的军队“惊慌失措,以削弱其战斗力”,而不是想消灭他们。另外4架F-117A中,2架留作备用,2架中途返回基地。美国军方认为该机的轰炸确实在巴拿马国防军中造成了混乱,削弱了对方的战斗力,为美军的空降减少了障碍。另外对飞机而言,也算经历了一次实战考验。这次行动证明F-117A使用本机上的激光照射装置可保证所投炸弹命中目标。

    在1991年攻打伊拉克的海湾战争中,有40余架F-117A参战,执行1271次任务,投弹超过2000吨,飞机无一受损。据统计,在整个战争期间,F-117A承担了攻击目标总数的40%。但美军在使用F-117A时,一般都要同时派电子干扰飞机进行掩护,可见对其“隐身”性能并不十分放心。

    1999年3月24日晚,美空军与北约飞机突然空袭南斯拉夫,第一攻击波即使用了F-117A。这种飞机早已分别驻在科威特和意大利。整个轰炸行动共历时78天。但在第三天轰炸时,一架F-117A被击落。随后美国军方宣布在另一次轰炸中一架F-117A被击伤,返航着陆时摔坏,打破了F-117A不能被发现和击中的神话。此后的轰炸活动,这种机型似乎再也没有什么作为。

    八、F-22“猛禽”式战斗机

    在21世纪初期,最令人瞩目的战斗机当属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F-22型“猛禽”式战斗机。和“阵风”式或“欧洲战斗机”截然不同的是,F-22型战斗机的研制历程遇到了许多问题,包括技术问题和经费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阻止了这种先进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空军决定订购750架高级战术战斗机,以取代F-15型“鹰”式战斗机。根据设计构想,该型战斗机至少在21世纪前25年内能够发挥作用,其航程将超出F-15型战斗机的50%~100%,能在受损机场进行短距起飞与着陆,能同时对多个目标实施超视距攻击,必须应用隐形技术和超音速巡航技术,并由单人驾驶。无论在空中还是地面,当它遭到多方面攻击时仍能保证安然无恙。为了测试高级战术战斗机是否具备上述功能,美国空军实施了一系列研究计划?:首先是1976~1977年试飞的YF-16型可控外形飞行器,就如何控制飞机航迹和飞行姿态做示范表演。换句话说,就是该型飞机能否在不倾斜的情况下做侧滑,能否在不改变飞行姿态的情况下爬升和下降,机头能否在不改变航迹的情况向左向右、向上向下调整。(109)

    作为高级战术战斗机的另一个测试项目,美国空军对格鲁曼公司生产的X-29型飞机进行检验。该架飞机于1984年12月首次飞行,主要用来检验前掠翼和专门用途自动适应翼(也就是能够根据任务需要进行自动调节控制的机翼)技术。所有这些试验型飞机的测试都是在美国空军“高级战斗机技术一体化计划”的名义下进行的。1983年9月,当美国的“高级战斗机技术一体化计划”正在制定之际,美国空军就把“高级战术战斗机”的概念研究合同交给国内6家航空公司执行。随后,洛克希德和诺斯罗普两家公司的概念设计被选中,生产各自所提交的设计方案的原型机。每家公司要生产出2架原型机,即后来洛克希德公司的YF-22型和诺斯罗普公司的YF-23型原型机,以上4架飞机均在1990年试飞成功。后来,美空军对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YF-119型及通用电力公司的YF-120型发动机进行了评估,并于1991年4月宣布F-22战斗机和F-119型发动机实现了完美组合。F-22型战斗机所配备的2台F-119型高技术发动机的推力已经达到了155千牛,同时还装备了二维矢量喷管,以此来提高飞机性能和机动能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