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雄鹰:战斗机-俄罗斯战斗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二战前战斗机

    我们知道,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早研制战斗机的国家,他们的米格系列、伊系列战机都是世界武器库中的佼佼者,这些飞机的出现,都为维护世界和平,打击地方反动武装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米格-1和米格-3

    1938年,前苏联空军要求设计一种高空战斗机,米格-1型战机应运而生。尽管该型机不够稳定、驾驶困难,但因其出色的飞行性能而迅速投产。

    国籍:前苏联

    机型:(米格-3)单座战斗/战斗轰炸机

    动力装置:一台1350马力(1007千瓦)的米库林AM-35A型十二缸V型发动机

    飞行性能:最大速度640千米/小时(398英里/小时);在5分42秒内可爬升至5000米高空;实用升限1.2万米;最大航程1195千米

    重量:空重2595千克(5721磅);最大起飞重量3350千克(7385磅)

    尺寸:翼展10.2米(33英尺5.5英寸);机长8.25米(27英尺0.8英寸);机高2.65米(8英尺8.33英寸)

    搭载武器:一挺固定向前射击的12.7毫米机枪和两挺固定向前射击的7.62毫米机枪,安装在机首上侧;此外可挂载200千克(441磅)的炸弹和火箭弹

    1938年初,米格-1型机诞生,1940年4月,原型机进行了首飞。该型机共生产了100架,装备了一挺12.7毫米和两挺7.62毫米机枪,安装了开放式或封闭式驾驶员座舱。之后出现了改进后的米格-3型机,该型机到1942年春天共交付3322架。米格-3改进了防护措施,用沿机身滑动的座舱盖替换了铰链式侧面打开的座舱盖,并增大了翼身二面角。由于挂载了副油箱,米格-3型机的战斗半径增加,开始执行战斗侦察任务。米格-1和米格-3系列战机的生产量很大,这是因为这两种机型的战机飞行性能非常好,尽管它们难以驾驭。下一个米格战斗机机型——米格-5型基本上是由米格-3型机换装一台雪维索夫M-82A型星形发动机而来,只在1943年进行了少量生产。(111)

    二、伊-16战斗机

    前苏联伊-16战斗机(下文简称伊-16)被认为是航空史上最具技术创新性的战斗机之一,它所开创的全金属、下单翼、封闭座舱、可收放起落架等飞机布局结构不仅成为日后活塞式战斗机的标准,直到今天战斗机的设计布局也未跳离这一基本思路。伊-16因此也被誉为现代战斗机的起点。(112)

    虽然美国的P-26在此之前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单翼战斗机,但真正全面具备现代单翼战斗机特征的仍是伊-16,特别是伊-16所采用的多项革命性的技术创造,包括悬臂式下单翼布局、可收放式起落架、全封闭驾驶舱等至今仍为现代战斗机所采用。

    与伊-15等双翼机相比,采用下单翼的伊-16克服了双翼机视野受机翼影响、飞行阻力大等缺陷。虽然像伊-152那样,双翼机可以采用V型的上翼使驾驶员的前方视野得到一定改善,但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伊-16单翼结构的飞行阻力要比双翼机小得多,这对提高飞行速度极为有利。

    伊-16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可收放式起落架的战斗机。虽然伊-16的起落架收放方式较为原始,为手动式,飞行员需要用力摇动手柄将起落架收回,但其收到的效果实在显著。收起起落架后空中飞行的伊-16机身平滑光洁,机身上没有多余的附属物,最重要的是这一措施大大减少了飞行阻力,不仅大幅提高了飞行速度,也有利于改善空中机动性能。此外,起落架可收放的战斗机还可避免因起落架被打坏而无法着地的危险局面,大大提高空战生存性能力。继伊-16之后,世界各国新研制的各型战斗机都无例外地考虑采用可收放式起落架。

    在采用了各种减少飞行阻力、增加动力的措施后,伊-16成为当时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战斗机。1934年正月,伊-16的飞行速度是454千米/小时,成为当时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飞机之一。这样就实现了当年波利卡波夫研制一种高速单翼战斗机的初衷。

    伊-16另一大创新之举是采用了全封闭式座舱。在此之前,各国战斗机的座舱均为敞开式或半敞开式,最多在座舱前加装个玻璃风挡。飞行员座在驾驶舱内,必须要戴上风镜才能睁开双眼,即使如此也会影响飞行员对外目视观察。更重要的是,飞行时气流极其强烈,飞到高空气温便会急剧下降,即使穿上厚实的飞行皮服也会十分寒冷,想要驾驶战机进行空战机动真是难上加难。而伊-16采用全封闭式座舱后,飞行员免受上述之苦,空战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全封闭式座舱也成了伊-16各项技术改进之中最受飞行员欢迎的措施。后来的伊-16改进型还在座舱内增设了氧气设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驾驶员的飞行舒适性。今天的战斗机除全封闭座舱外,还采用了密闭座舱、飞行员抗压服等各种设备,进一步提高飞行舒适程度,不过这些都起始于伊-16的全封闭式座舱。(116)

    伊-16率先采用了各项现代航空技术,使得该机的空战性能较传统的双翼战斗机有了质的飞跃,也比美国的P-26等第一批单翼战斗机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按照设计初衷,伊-16将作为高速战斗机以弥补伊-15等双翼战斗机速度不足的弱点。伊-16最初安装了1台480马力的M-22型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便达到了450千米/小时。在试飞时,许多人都难以置信这么一架机头粗钝、机身粗短、毫无流线感的飞机居然能飞出如此的高速度,要知道当时各国已装备的战斗机的速度普遍只有350千米/小时左右。伊-16不仅一举突破了400千米/小时的大关,而且几乎将战斗机的飞行速度水平提高了整整100千米/小时。而第一批伊-16的生产型——4型和其后5型和10型则安装了一台750马力的M-25B型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提高到了466千米/小时。到伊-16最后的改进型——24型时,则配置了1000马力的M-26型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接近550千米,这已达到二战期间优秀战斗机的水平了。

    与同期各型战斗机相比,伊-16拥有更强的航空火力。机上装4挺PV-1型大口径机枪。1938年,伊-16的机翼上加装了两门20毫米机炮,成为世界上最早配备机炮的战斗机之一,其对空火力明显超过了同期其他战斗机。之后,设计师波利卡波夫还与武器工程师合作,为伊-16配备了通过螺旋桨射击的同步机炮,火力得到进一步加强。(116)

    同时,伊-16还具备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机上可挂100千克的炸弹用于实施对地轰炸。之后,还为伊-16研制了多种型号的空对地火箭。1939年8月20日,前苏联空军佐那列夫中尉带领5架伊-16与日军战斗机群发生空战,战斗中,前苏联飞行员情急之下,向日机机群发射了本该用于攻击地面目标的RS-8之型空对地火箭,没想到居然一举击落了其中两架日军战机,这也是火箭首次用于战斗机空战。

    此外,伊-16还是前苏联第一架在飞行员座舱周围安装装甲的战斗机。在西班牙内战中,虽然有相当数量的伊-16空战受损,但参战的前苏联飞行员伤亡却并不太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伊-16的防护措施。之后,伊-16的改进型还安装了许多现代战斗机的机载设备。如伊-162增加了光电管瞄准具、电台、氧气设备等等,这些都进一步提高了伊-16的空战能力。

    二战后战斗机

    目前,俄罗斯的主力战斗机是苏-27和苏-35,海军主力是苏-33,但大多数是苏-27与米格-29进行高低搭配。米格-31是俄罗斯的最外防御圈,主攻远程拦截和高空巡逻。苏-35是俄罗斯政治经济中心的最内防御圈,担当低空防务。苏-27与米格-29是战时的主力,充当前线战斗机。苏-33是俄罗斯海防的主力军,主攻远程海外布防和跨地域作战。所以说,俄罗斯航空兵没有绝对的主力,只是在不同的任务条件下发挥不同的作用。但就数量而言,苏-27与米格-29应算是主打战斗机。

    一、苏-27空中眼镜蛇战斗机

    在当今世界各型战斗机中,给世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擅长“眼镜蛇机动”动作的俄罗斯苏-27战斗机(下文简称苏-27)。这种双发重型战斗机以其无与伦比的超机动性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第二代战斗机之一,也成为今天俄罗斯空中力量的象征。(117)

    作为前苏联新一代的战斗机,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上大量采用了新型航空技术。苏-27采用第三代战斗机流行的翼身融合、大边条、机腹进气、双垂尾的气动布局,是前苏联首次采用放宽静稳定度设计气动布局的战斗机。机体为典型的“翼身融合布局”,整架飞机以机翼为主,采用边条翼,机翼和机身连接圆滑过渡。苏-27的发动机进气口位于机体下方,选择在适合大迎角下工作和两台发动机互相不干扰的地方。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分别“插”在机翼后面的发动机脸壁上,左右垂直尾翼之间距离较大。值得强调的是苏-27的水平尾翼的位置和面积使得苏-27在很大迎角(大到90°角)时仍能操纵飞机低头,恢复正常飞行状态,这便是著名的“眼镜蛇机动”动作的由来,而美国的第三代战斗机F-15、F-16等机型始终做不到这一点。(118)(119)

    苏-27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机动性能最好的战斗机之一,其中关键就在于机上安装的两台重量轻、马力大的AL31F涡扇发动机。它的最大静推力达到74.5千牛,发动机推重比达到8.17。极大地提高了飞机的空中机动性能。AL31F发动机也是世界上最先采用模块化设计的发动机之一。这样,损坏部件只需要更换模块即可立即修复,绝大部分的零件在野战机场便可进行拆除,这便使得苏-27的战场出动率和可维护性得到了明显提高。

    与西方第三代战斗机开始大量采用复合材料不同,钛资源丰富的前苏联更习惯于采用钛合金材料来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苏-27大量采用钛合金后,机体重量大大减轻,而强度明显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其机动性能。当然,钛合金的加工对接技术十分复杂,这也反映出此时前苏联的工艺水平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尽管前苏联在航空电子设备方面较西方还有一定差距,但苏-27的电子设备仍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苏-27装备了新型的大功率脉冲多普勒雷达,这种雷达天线直径近1米,最大搜索距离达240千米,可同时攻击2个目标,具备很强的抗干扰和边跟踪边扫描以及上视/下视能力。机上还安装了多种电子追踪设备、新的数字式数据处理器、座舱内装上平视显示器和单色阴极显示器。值得一提的是,苏-27是世界上第一种将多种传感数据合成系统实际应用的战斗机,可大大提高空战效能。

    在世界上已投入使用的各型战斗机中,苏-27无疑是综合作战能力最强的机型之一。在苏-27投入使用之前,前苏联曾研制装备了包括米格-25等在内的多种重型战斗机,但均作为国土防空的截击机使用,而苏-27则成为前苏联第一种重型双发前线战斗机。这种最大起飞重量达30吨之多的战斗机,具有作战半径大、留空时间长、机载武器强等优点,成为前苏联空军和国土防空军作战序列中作战性能最为突出的战斗机。

    苏-27机上可挂载4枚中程空空导弹和4枚近程格斗导弹,既可实施中远距离拦截作战,也具备强大的近距格斗性能。该机最初的主要任务是国土防空,为深入敌后进行攻击/轰炸的飞机护航以及进行海上巡逻和拦截任务等。苏-27的机体布局保证机体内部可以容纳大量的燃料和各种电子设备。机内最大油量可达9400千克,改进型达9965千克,载油系数达0.34,大大超过其他第三代战斗机0.22~0.29的载油系数。苏-27不挂副油箱时,最大航程便可达400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高达5小时之久,可在远距离上截击入侵的敌方轰炸机,对于拥有极为广阔国土的前苏联而言,超远航程的苏-27是再理想不过的防空利器。

    不过,苏-27最为突出的还是其优异的空中机动性能。这得益干先进的气动布局和强大的发动机动力性能。应该特别指出,经过大量的计算、模拟和试验表明,苏-27战斗机完全可以快速进入90°~110°大迎角,这就是日后人们所熟知的“眼镜蛇机动”等超机动性飞行动作。

    苏-27优异的空战性能还来自于强有力的机载火控设备。除了前面提到了机载大功率脉中多普勒雷达,苏-27还装备新型的头盔式光电追踪红外瞄准具,飞行员的头盔指向目标,导弹的导引头即可同步跟踪到该目标。在座舱风挡前则装有红外搜索/跟踪仪,当机载雷达受到电子干扰时,这些装置可迅速追踪到目标的红外辐射信号,测出距离,然后发射导弹攻击。通过头盔瞄准具、红外搜索/跟踪设备与机载雷达的配合使用,可使苏-27在与西方同类型战斗机的近距格斗中稳占上风。

    从1984年苏-27正式进入部队服役后,前苏联/俄罗斯共装备了近600架各型苏-27,并很快成为前苏联/俄罗斯空军的主力战机,有效地担负起前苏联/俄罗斯国土防空的重任。同时,性能出众的苏-27成为目前苏联空军最著名的“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的表演用机,并成为俄罗斯空中力量的象征。有意思的是,凭借着出色的性能,苏-27还经常会有一个惊人之举。在前苏联解体前,苏-27在一次北海巡逻中,为赶走一架美国P-3C反潜机,苏-27的飞行员居然采用超常规飞行动作,用机上一个垂直尾翼将对方的发动机短舱割开一个大口子,而自己却无大碍,令对方飞行员目瞪口呆,慌忙带伤返航。(129)(130)

    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第三代战斗机之一的苏-27,对世界战机发展的技术贡献有目共睹,特别是它令人惊叹的超机动性能更是为战斗机的技术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到苏-27的最新改进型——苏-37时,人们已经可以看到第四代战斗机的轮廓,这更加证明了苏-27的经典价值。

    二、超级“米格”式战斗机

    米格-27是在米格-23C基础上改进的战斗轰炸机,由米高扬设计局研制,1971年开始批量生产,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共生产了1000多架。

    米格-27外形与米格-23相似,由于在对地面目标攻击时对机动性能的要求有所降低,因此对机头部分进行了改装,取消了大型对空火控雷达,安装了对地光电系统,并简化了进气口和喷口。米格-27采用1台图曼斯基R-29-3000发动机,固定武器为1门23毫米加特林机炮,最大载弹量为4000千克。

    正式命名的米格-27拥有在能见度很差的条件下攻击地面目标的能力,装备有30毫米GSh-30-6机炮。1975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改进型称为米格-27K。其主要改进包括可使用电视制导炸弹和X-25M11反雷达导弹以及机载火控系统。米格-27M在座舱内安装了电视屏幕显示器,并对机载设备进行了改进和简化。

    米格-27有许多改进型,主要用于出口,一般销往东欧“卫星国”及亚洲的伊拉克、印度等国,而米格-27M型甚至在印度组装。

    和米格-29型及苏-27/37型一样,米格-31型电机也是一种制空战斗机,由米格-25型发展而来,北约称其为“猎狐犬”式。前苏联研制米格-31型旨在取代苏-15型,用作远程全天候截击机。在当时,由于B-52型和B-1型轰炸机可挂载空中发射巡航导弹,对前苏联构成了威胁,为消除这一威胁,米格-31型设计成一种全天候多高度双座截击机,在地面控制系统的引导下,它可自动跟踪目标并对其实施攻击。米格-31型配置1台电子扫瞄相控阵火控雷达,搜索范围达200千米(108海里),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对其中4个目标实施攻击。在一次试验中,4架电机编队形成拦截网,长机和AK-RLDN型地面雷达导引网连接,其余3架僚机则通过APD-518号数字化数据链和长机进行联结。这种编配使雷达搜索范围达到898千米(485海里)。在飞机下部的发射架上,米格-31型战斗机挂载4枚AA-9型“阿摩司”式半主动寻的远程空对空导弹,2枚AA-6型“毒辣”式空对地导弹。

    三、俄罗斯米格-1.44和苏-47“金雕”

    西方国家所说的第四代战斗机,在俄罗斯称为第五代。1998年,俄罗斯空军正式提出第五代战斗机的战术、技术要求,并向国内飞机研制企业和机构公开招标。经过几年的竞争,实力雄厚的苏霍伊公司在2002年4月召开的俄军事工业政府委员会会议上被确定为主承包商,同时参与竞争的米格公司为起辅助作用的合作商。

    苏霍伊公司能够获胜,经济实力较强是一个重要原因。该公司研制生产的苏-27及其改进型深受国际市场青睐,出口和转让技术的合同总额约70亿美元。近年,苏霍伊公司的出口额占俄罗斯武器总出口额的50%,每年达15亿~20亿美元。这就保证了公司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来支持新机项目的研制。

    早在20世纪80年代,米高扬和苏霍伊设计局就已开始新一代战斗机的科研工作,都研究出了自己的方案和验证机。由于严格保密,直到前苏联解体以后,外界才知道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验证机称为1.42,后来试飞的机型称为1.44。

    米格-1.44采用全动式鸭式布局,动力装置为2台AL-41涡扇发动机,带有三维矢量喷管,使飞机具有超机动空战能力和不加力超音速巡航能力。采用雷达吸波材料等一系列隐身措施,安装电子扫描脉冲多普勒相控阵雷达,可同时攻击20个以上的空中目标。

    而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验证机则称为C-37(英文S-37,后称苏-47),绰号“金雕”。苏霍伊设计局自1987年开始自费研发,主要目的是探索战斗机的过失速和超机动性能,并作为俄罗斯新一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以便与米高扬设计局竞争。该机的首架原型机(01号)于1997年9月25日开始试飞,到2002年已进行了100多次试验飞行,其中包括超音速飞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金雕”的正常起飞质量2.56万千克,最大起飞质量3.4万千克,最大平飞速度1.12马赫(海平面)、2.1马赫(高空),升限1.8万米,最大航程3300千米。

    苏-47是一种外形独特的前掠翼飞机。采用三翼面、双垂尾、前后全动式操纵面的气动布局和推力矢量技术。机体广泛采用了复合材料,机载武器和设备都埋藏在机体内,具有良好的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和隐身性能。

    在第五代战斗机研制上,苏霍伊设计局的研制进程和力度要比米格公司大,已在C-37前掠翼验证机上获得了重大成果。米格公司的1.44型战斗机虽然进行了全套的地面试验,也进行了飞行试验,但该机的研制计划因财政拨款无法得到保障,不仅进展缓慢,而且能否继续下去还是一个问题。由于近年来的发展,相比之下,苏霍伊设计局拥有更多的专业人才,而米格公司在财政能力和人才队伍方面都要落后于苏霍伊公司。

    俄罗斯空军对新一代战斗机的战术技术要求主要有:既能空战,也可打击地面目标的多功能性,能够完成低速和大迎角可控飞行的超机动性,具有光学、红外和雷达设备都不容易探测的隐身性,超音速巡航,可在300~400米长的跑道上起降的短距起降能力。

    关于新机方案,俄空军总司令科尔努科夫否认了将在苏霍伊公司的“金雕”和米格公司的1.44之间做出选择的说法,认为这两种飞机均无法满足俄空军对第五代多功能战斗机的要求。根据俄罗斯空军提供的资料判断,俄罗斯新一代战斗机的正常起飞质量介于米格-29和苏-27之间,可能为2万千克,最大航程预计为5890千米,可在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执行防空任务。该机将先配备被动式相控阵雷达,机上装有新一代航空电子、控制与导航设备。飞行员可借助头盔上的目标指示系统选择所要攻击的目标。火力系统包括新研制的各种射程的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等。配备的动力装置为AL-41F型推力矢量发动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