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雄鹰:战斗机-德国及其他国家战斗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德国战斗机

    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他们国家的军事武器装备不可小觑,二战时装备的Me262战斗机在后期对抗盟军的绝对空中优势时,展示出了巨大的威力。据统计,Me262共击落盟军战机613架,其中大部分是四发重型轰炸机。Me262一共损失近200架,其中只有60-70架是战损,其余都是由于机械故障和地面损失,这些都说明德国在军事武器上取得的巨大成绩。

    一、福克E.3

    1912年,安东尼·福克设计并制造了他的第一架飞机——福克“螺旋”。福克“螺旋”是一架单翼机,两个座位一前一后,翼身二面角很大,而且没有横向控制。英国人拒绝了它,认为它“造得很差”。但是这可能不是根据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而是出于英国政界对于单翼机的普遍反感。因此,福克转而为德国人服务,大量生产他的M.5单翼机。

    1915年4月,装有罗兰·加洛斯自制的跳弹折射装置的飞机落入了德国人手中,它启发德国人设计出一种对空战产生革命性影响的装置——射击协调器。它的问世使前射的枪弹能够安全穿过飞机前方螺旋桨的旋转面,使射击轴线尽可能地靠近机身中轴线,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时的射击命中率。这种装置首先被安装在一种被称之为E.1型的短程M.5k侦察机上,其后M.5K还发展了E.2、E.3和E.4等改进型,而E.3则被普遍誉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架战斗机。由于大批英国飞机在空中格斗时被轻易击落,引发了空战史上所谓的“福克灾难”。“福克灾难”始于1915年7月1日,德国空军62师的库尔特·温特根斯中尉驾驶福克M.5k型机击落了一架法国“莫拉纳”单翼机。与此同时,福克E.1生产型于6月开始运抵前线,装备德军,其后E.2和E.3也相继交付使用。这些飞机数量不多,但它们的主人书写了一段空战传奇。这批使世界刮目相看的飞行员中有奥斯华·布尔克和马克斯·殷麦曼中尉,他们都来自德国空军62师。(64)(65)

    二、福克D.7

    与D.7相比,福克公司于1915年8月至1917年下半年生产的D系列早期型号(从D.1到D.6型)显得太过平庸。1917年下半年,由福克公司的首席工程师莱因霍尔德·帕尔茨所率领的团队设计的D.7型机使原先那些机型黯然失色。该机的诞生非常及时,正好赶上了1918年1月德军标准战斗机的竞标。

    与其他机型相比,D.7型机有着极大的优势,在加长了机身和垂直稳定翼后,该型机开始了批量生产。第一个接收该型机的作战单位是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所在的第一战斗航空团,该部队在1918年4月后由赫尔曼·戈林指挥。到战争结束时,这种飞机大约生产了1000架。战争结束后,安东尼·福克将400台发动机和120架飞机的零部件(主要是D.7型)从德国偷运至荷兰,并在那里建立了一条生产线。战后,D.7型战机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波兰、美国、瑞士、比利时、瑞典、罗马尼亚、俄国、丹麦、芬兰及意大利等国的空军服役。其中一部分战斗机换装了250马力(186千瓦)的BMW发动机或230马力(172千瓦)的西德利发动机。6)

    三、BF109战斗机

    BF109战斗机是一种单发单座单翼、全金属活塞式战斗机,由德国巴伐利亚飞机厂著名的设计师梅塞施米特设计。该飞机是德国第一种进入实用的悬臂下单翼、起落架可收放的军用机。1935年,BF109的原型机首次试飞。1938年7月,巴伐利亚飞机厂更名为“梅塞施米特飞机厂”,因此,BF109也称“梅塞施米特109”。

    BF109是二战中最著名的战斗机,也是生产数量最大的战斗机,还是型号最多的战斗机,在德国空军中使用最广泛。因此,“梅塞施米特”几乎成为大战时期德国空军的代名词。BF109有BF109B、BF109E、BF109F、BF109G、BF109K等型号,各型共生产了3.3万架。

    BF109在设计中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空气动力外形:窄机身、可收放的起落架、可开合的座舱盖、自动襟翼、下单翼、封闭式座舱等。BF109B的V5和V6型拆除了原先机枪冷却器的进气口,改为三条进气槽,增强了风挡,改进了机翼下的支撑装置,取消了原先V2在起落架测试中使用的加强辐条。(68)

    该飞机的主要优点:BF109采用了当时世界上许多最新、最先进,或者说是最前卫的技术,这些超前的设计和简易的生产技术,使它能胜任所有可能的使命,包括截击、支援、夜间战斗、侦察、护航和地面攻击等。缺点:座舱设计不合理,空间过于狭窄,飞行员容易疲劳。

    该飞机的武器配备主要是1门MGl0830毫米机炮,2挺MGl3113毫米机枪。BFl09C的原型机V8还加装了2挺MGl7机枪。

    四、FW190战斗机

    FW190是二战中最好的战斗机,由德国著名设计师库尔特主持设计,绰号“百舌鸟”。该飞机的原型机于1939年试飞,正式生产型FW190A-1于1940年9月投产。1941年秋,FW190首次参战就凭着强悍的火力和极高的速度,取得了一次次的成功,成为大战后期与Me109战斗机并列的德国空军的主战机种。

    FW190战斗机总产量为2万架,先后发展了FW190A型、FW190D型、FW190E型、FW190F型、FW190G型、FW190S型等机型以及最终型Ta-152型。其中,最终型Ta-152是近乎完美的战斗机,也是德国空军在二战中使用过的最好的活塞式昼间战斗机。

    FW190采用全金属构造的悬臂式上反下单翼。采用了一台14缸的星形空冷活塞发动机,因此,机头显得有些粗壮,而机尾则十分尖细。该飞机在机身前部上方安装有两挺7.92毫米或13毫米机枪,机身背部拱起的部分是个透明的可滑动开启的座舱盖,座舱盖后方机身背脊向下倾斜。

    该飞机的主要优点:较小的外型在战斗时比较灵活:速度极快,因而作战效率大为提高;火力强大,操纵性能优异,尤其是后期的各型,在进一步改进后,都达到活塞式战斗机性能的极限。缺点:机头截面积过大,使驾驶员在起飞和降落时视线不佳;发动机有过热倾向。(72)

    沃尔特·诺沃特尼是德国的王牌飞行员。1943年1月,他开始驾驶FW190,同年10月,他击落敌方飞机的战果已经突破250架,希特勒为此授予他最高等级的“钻石橡叶宝剑骑士铁十字”勋章。11月8日,诺沃特尼不幸身亡,阵亡前,他还击落了3架敌机。因此,沃尔特被称为“最优秀的FW190飞行员”。

    五、Me.109战斗机

    Me.109战斗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空军装备的主力战机,是战争中产量最大的战斗机,达3.3万架。

    Me.109战斗机的设计者威利·埃米尔·梅塞施密特,出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一个酒商之家,12岁时开始制作飞机模型,15岁时与他人合作制造成功1架全尺寸的滑翔机。大学毕业后,他自己创办公司,1924年开始生产动力飞机。20世纪20~30年代是飞机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梅塞施密特和助手们广泛搜集最新的技术资料,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于1935年推出了令世界震惊的一代名机——Bf.109(由:BFW巴伐利亚公司生产,飞机代号也以Bf为标志)。1938年7月,BFW公司投票,决定改称梅塞施密特AG公司(AG是厂址奥格斯堡的缩写),所生产的飞机代号改以Me打头。从技术上说,Me.109达到了活塞式螺旋桨飞机的最高水平,曾创下实用型螺旋桨飞机陆上飞行速度最高的世界纪录。梅塞施密特吸收当时战斗机研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两种全新的设计:一是无支撑下单翼,二是起落架可收放。研制之初,德国当局即为新飞机定下目标:必须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高速性,总体作战能力应超过潜在敌国现有的或将来可能拥有的所有同类型机种。Me.109不负众望,表现出坚固、可靠、稳定、灵活和便于操纵等突出优点。特别是它能进行高难度的水平及垂直运动,这在实战中意义犹为重大。(74)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推出Me.109A开始,到战争末期,梅塞施密特公司发展了Me.109的几十种改进型,性能不断提高,适应了战争的需要。它从战争爆发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从欧洲打到非洲,参加了德军进行的所有空中战役战斗。

    在整个大战中,德国空军总战果的1/2以上是Me.109取得的,“二战”头号王牌飞行员埃里希·哈特曼,就是驾驶Me.109,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击落对方飞机352架,创下了空战史上空前绝后的纪录(“二战”期间其他参战国的王牌纪录分别为:前苏联62架,美国40架,英国38架)。

    Me.109反映了20世纪30~40年代战斗机制造技术最新成果,尤其是战争爆发之初,主要技术性能明显超过其他国家同期的绝大部分战斗机。该机的成功,也和德国的飞机设计传统有关,那就是结构坚固、发动机功率大和火力配备强。它的另一条成功经验是地面维护简单。例如,该机更换飞机发动机只需40分钟,而当时美国的战斗机要花费1整天。缩短了飞机的地面维护时间,即可做到快速反应和增加再次出动的次数。

    六、He219“猫头鹰”

    1943年上半年,约瑟夫·卡姆胡贝将军要求设计一种专用于夜间作战的新型双引擎战斗机。在各种设计方案里,海因克尔公司的He219“猫头鹰”战斗机非常具有吸引力。

    “猫头鹰”战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优秀的夜间战斗机,但生产数量很少,原因在于海因克尔公司在政治上与德国当局格格不入。He219型机的设计始于1940年,最初是作为一种多用途战机而研发的,直到1941年下半年,该型机才正式成为专用的夜间战斗机。(75)

    1942年11月,10架原型机中的第一架进行了首飞。此时,He219A型机的初始生产型已获得了300架的订单,包括最初的130He219A-0预生产型战机。He219A-2型机是第一种生产型;之后直到He219A-7型机,超过150架He219A系列战机被生产出来,并于1943年中期开始执行有限的军事任务。1943年6月11日,沃纳·史特莱伯少校仅一次出动,便击落了5架埃弗罗“兰卡斯特”战斗机。他所在部队的前六次出战中,就击落了20架敌机。He219型战机装备了六门20毫米机炮及最新型的AI雷达,在性能上将英国皇家空军的夜间轰炸机远远甩在身后。它的飞行性能可与“蚊”式战机相媲美,所以它能和英国皇家空军的夜间轰炸机相抗衡,这是德国其他夜间战斗机无法做到的。He219型战斗机是第一种装备了弹射座椅的作战飞机,据说一个德国“猫头鹰”机组在被“蚊”式战机攻击后曾使用了这一装置。(76)

    七、Me.262战斗机

    单座空中优势战斗机Me.262A-1A搭载武器:四门30毫米莱茵钢铁-博尔西格Mk108A-3型机炮,上方两门配备100发炮弹,下方两门配备80发炮弹;可在每个机翼下挂载12枚R4M型空对空火箭弹。毋庸置疑,Me262型战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但它并不是第一架飞上天空的喷气式飞机,梅塞施密特公司的起步较晚,而海因克尔公司凭借He178V1型喷气式飞机遥遥领先。1939年1月,德国国家航空部命令梅塞施密特公司研制一种类似的机型。当时可用的涡喷发动机动力不足,无法单独使用。因此,设计师们将两台涡喷发动机安装在了机翼下的发动机舱里。Me262V7型机是生产型Me.262A-1a型机的实验型。后者是标准的截击机,于1942年7月18日,由试飞员弗·文德尔驾驶,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Me.262从莱普海姆机场拔地而起,创造了850千米/小时的飞行速度新纪录。

    但德国军事当局并没有认识到喷气式飞机的巨大价值,在军品订货计划中,Me.262被安排到两年后生产。1943年5月22日,德国空军战斗机总监加兰德来到梅塞施密特飞机公司,给予Me.262高度评价,为投产开了绿灯。(78)

    消息传到希特勒那里,Me.262创造出世界第一的速度使他情绪高涨,在戈林等人的簇拥下参观了Me.262的飞行表演,并即兴作了不少指示。对航空技术无知又非常武断的希特勒,认为德国空军迫切需要的不是夺取制空权的战斗机,而是能直接给予敌人打击的轰炸机。他指示戈林:“把这种飞机改成闪电轰炸机,以最快的速度给敌人送去炸弹!”

    厂家被迫将原来为空中截击而设计的战斗机作了一系列改造,使Me.262主要用于对地面攻击,装4门30毫米航炮,载2枚500千克炸弹。挂上炸弹后的Me.262,最大飞行速度降至670千米/小时,与当时的活塞式飞机相比已无优势可言。

    这是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愚蠢的决定之一。为将战斗机改造为希特勒所要求的“闪电式轰炸机”,Me.262的大批量生产和参战耽误了10个月。后来,Me.262发展了A-1单座战斗型、A-2轰炸型、B-1和B-2双座教练型、C-1单座战斗型等多种机型。战斗型Me.262的速度比同盟国战斗机大约快160千米/小时,而且装有令人生畏的30毫米航炮。在1944年9月的一次空战中,6架Me.262战斗机,在6分钟内接连击落15架美军B-17轰炸机,引起了盟国的震惊。

    1945年3月,德国当局把Me.262战斗机的生产优先安排在任何机型之上,企图作为扭转战局的“王牌”,但为时已晚。欧洲战事于1945年5月结束,德国被迫无条件投降。(79)

    在整个战争期间,Me.262共生产了1433架,其中战斗机型仅400架。装备Me.262的德空军,主要是JV44和JG7两支主战部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们共击落盟军飞机613架,损失Me.262飞机200余架。

    八、He162战斗机

    He162是德国亨克尔公司研制的喷气式战斗机,绰号“火蜥蜴”。该飞机来源于德国空军部一个“国民战斗机”的计划:即生产一种低成本、易生产、见效快、性能佳、易驾驶的轻型截击机,使普通国民也能驾驶它升空作战。He162的原型机He162V1于1944年12月6日进行了首次试飞,1945年1月开始正式生产。

    国籍:德国

    机型单座喷气式截击机

    动力装置:一台BMW003A-1型涡喷发动机,提供800千克(1764磅)的推力

    飞行性能:6000米(19685英尺)高度上最大速度840千米/小时(522英

    里/小时),实用升限12040米(3.95万英尺),10970米(115990英尺)高度上持续飞行时间57分钟

    重量:空重2050千克(4250磅);最大起飞重量2695千克(5941磅)

    尺寸:翼展7.20米(23英尺7.5英寸),机长9.05米(29英尺8.25英寸),机高2.55米(8英尺4.25英寸),翼面积11.20平方米(12056平方英尺)

    搭载武器,两门20毫米MG151/20型机炮。

    作为著名的“国民战斗机”,He162型战机是饱受战争创伤的德国航空工业在短短六个月内设计生产的。在有经验的机组、燃料及材料都极端匮乏的情况下,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成就。

    1944年9月8日,德国航空部颁布了一项条例,该条例要求在1945年1月1日前生产出一种时速750千米(466英里)的战斗机。大量工人协助参与了该项目;而希特勒青年团也开展了速成训练项目,主要使用滑翔机进行训练。世界上第一架喷气机——He178型机的制造商海因克尔公司竞标成功,其设计是一种小型木质飞机,将发动机安装在机身上部。首架原型机于1944年12月6日首飞,1945年1月开始交付使用。原型机共生产了30架,接着又生产了275架He162A-1型及2型生产型战机。该型机在雷奇林由162试飞队进行了试验飞行,并装备驻扎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第1战斗机大队第1联队,但该部队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参战。该型机几乎未曾与盟军战机作战,但英国皇家空军第222飞行中队的一名霍克“暴风”战斗机飞行员击落的一架不明型号飞机可以肯定就是He162型战机。(81)

    其他国家战斗机

    虽然当前处于和平年代,但是,战斗机作为国家军事武器水平的象征,在不断创新和更新换代上也是必须的,未来20~30年将是各种机载新概念武器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的重要时期。届时,各种新概念武器将逐步成为作战飞机对空、对地以及对天攻击的利器,并将极大地改变空中作战的面貌。

    一、MD.450“飓风”战斗机(法)

    MD.450“飓风”战斗机是一种单座战斗/对地攻击机,它不同于英国的“飓风”战斗机,它搭载一台希斯帕诺·絮扎“尼恩”104B型涡喷发动机,提供2300千克(5070磅)的推力,飞行最大速度940千米/小时(584英里/小时);实用升限1.5万米(49210英尺);最大航程1000千米(620英里)。MD.450“飓风”战斗机空重4150千克(9150磅);最大起飞重量7600千克(17416磅),加装翼尖油箱后翼展13.2米(43英尺2英寸);机长10.74米(35英尺3英寸),机高4.15米(13英尺7英寸),冀面积23.8平方米(256.18平方英尺)。

    搭载武器是四门20毫米希斯帕诺404型机炮,翼下挂点可挂载两枚434千克(1000磅)炸弹,或16枚105毫米火箭弹,或八枚火箭弹和两个458升(101英制加仑)凝固汽油箱。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毀了法国的航空工业,它必须一边从废墟中重建,一边学习喷气推进的新知识。在新的法国国有航空工业中,大多数公司都没能大规模生产自己设计的飞机。

    作为一家私人公司,达索公司却制造出了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最成功的战斗机家族之一。“幻影”、“军旗”、“神秘”和“阵风”系列战机均由1949年产的简单、传统却非常高效的“飓风”战机发展而来。第一架不携带武器的原型机于1949年2月首飞,由一台英国劳斯莱斯“尼恩”许可生产型涡喷发动机提供动力。第一批150架生产型战机于1952年入役,安装了增压座舱和翼尖油箱。“飓风”战机曾出口印度,被称为“旋风”,还曾有75架该型机出口到了以色列。“飓风”的性能不如当时埃及空军装备的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但在对地打击中表现出色。印度空军的“飓风”参与了多次印巴冲突,而以色列的“飓风”多次参与了1956年和1967年的阿以战争。)

    二、“幻影”2000C(法)

    英法合作的可变后掠翼战机项目失败了,其后法国设计的一系列VG战斗机项目也未获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幻影”2000的研发开始了。

    该机动力装置为台斯奈克玛M53-P2型涡扇发动机,提供9700千克(21834磅)的推力。高空最大速度2338千米/小时(1453英里/小时),实用升限1.8万米(59055英尺),装载1000千克(2205磅)载荷时最大航程1480千米(920英里)。该机空重7500千克(16534磅),最大起飞重量1.7万千克(37480磅)。翼展9.13米(29英尺11.5英寸),机长14.36米(47英尺1.25英寸),机高5.20米(17英尺0.75英寸),翼面积41平方米(441.3平方英尺)。

    搭载武器为两门“德发”554型机炮,各配弹125发;九个外挂点最多可挂载6300千克(13890磅)各种载荷,包括R.530型空对空导弹,AS.30型或A.30L型导弹,火箭弹发射器吊舱,以及各种攻击武器,包括450千克(1000磅)炸弹。为进行防空武器训练,可能会携带类似于“魔术”导弹的Cubic公司的AIS(机载图像光谱仪)。

    早期的研究和经验表明,三角翼结构存在的最大缺陷在于低速飞行时的机动性不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电传控制技术的发展,飞机设计师们结合空气动力学方面的进步,有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达索公司设计的2000C型机是一种单座截击机,计划替换F.1型战机。1975年12月,该型机被法国政府接纳为法国空军的基本战斗机型。根据合同,它最初作为一种截击机和空中优势战斗机进行研发。该型机于1984年7月开始交付法国空军;早期型号安装了斯奈克玛M53-5型发动机,后续机型换装了更加强大的M53-P2型发动机。(156)(157)

    “幻影”2000N型机于1983年2月首飞,作为“幻影”3E型机的替代者进行研发,装备了ASMP中程核导弹。该型机强化了600米(2000英尺)高度、时速1110千米(690英里)状态下的作战能力。和它的前辈一样,“幻影”2000战机收到了来自阿布扎比、埃及、希腊、印度和秘鲁等国的大量订单。在印度空军服役的“幻影”2000H型战机被称为“雷电”。

    三、“阵风”式战斗机(法)

    作为欧盟最早的成员国,法国也参与了“欧洲战斗机”研发工程的筹备工作,但很快就退出该领域,转而研发自己的21世纪战斗机。结果,达索公司推出了“阵风”式。和“欧洲战斗机”一样,该型飞机也生产了技术示范机,即“阵风”式A型,1986年7月4日首次试飞,动力装置为两台SNECMA M88-2扩展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每台推力88.7千牛,加力72.9千牛。该型飞机是一种单座飞机,配置了复合式三角翼、全动单舵和半通风进气道,实现数字化线控飞行,通过声音来保证飞机的稳定性,并控制电子驾驶舱。此外,由于复合材料和铝合金的广泛应用,使得机身重量减轻了7%~8%。(158)

    在攻击性能方面,“阵风”式可携带1枚空对地战术核导弹;在拦截方面,可装备8枚雷达或主动寻的制导防空导弹;在空对地攻击方面,该型飞机可挂载16枚227千克(500磅)的炸弹,2枚空对空导弹和两个外挂油箱。由此可见,该型飞机可与北约空对空、空对地武器库的武器系统相匹敌。内设武器包括1门30毫米(1.18英寸)DEFA型机炮。在高空条件下,其最大飞行速度2.0马赫,在低空也可达到每小时1390千米(864英里)。法国计划到2015年为空军配备140架“阵风”式M型战斗机(该型为海军型,拟装备法国航空母舰)。法国把“阵风”式M型战斗机视为最重要的本土防御武器,该机型在装备12枚250千克(550磅)炸弹,4枚空对空导弹和3个外挂油箱后,其低空空防半径可达1055千米(570海里)。

    四、萨伯-37(瑞典)

    瑞典虽然是一个欧洲小国,但却是一个航空大国。为加强民族航空工业,于1937年4月成立了瑞典飞机公司(简称SAAB,音译萨伯),形成了瑞典航空工业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萨伯公司研制出多种性能优良的超音速战斗机,其中萨伯-37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最优秀的战斗机之一。(159)

    萨伯-37是在萨伯-35的基础上渐进发展而成。20世纪50年代初,美、苏等国的第一代高空高亚音速喷气式轰炸机问世,如美国的B-52、英国的“胜利者”等。针对这一情况,瑞典空军要求萨伯公司设计一种新型战斗机,可以拦截在1.1万米高度上、以0.9马赫的速度入侵的轰炸机。空军的雅克布森将军在下达任务时说:“尽可能造个最好的飞机出来,至少是要有机尾的。”然而,萨伯公司恰恰违背了雅克布森将军对飞行布局形式的唯一“要求”。1955年10月25日试飞的萨伯-35,竟然是当时罕见的无尾双三角翼布局的飞机。这种布局为新的机翼构形打开了设计思路。

    萨伯-35还在试验阶段时,萨伯公司就开始论证它的后继机萨伯-37的设计方案了。关键是要求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倍音速以上,同时强调具备短距起降能力。这是基于瑞典国土面积小,战时军用机场易遭破坏,军方要求战斗机能使用经过特别加固的公路跑道起降。萨伯-35的无尾三角翼布局使飞机有很好的高速特性,但在低速大迎角状态时,机翼后缘的升降襟翼必须向上偏转很大的角度,才能保持飞机的平衡,这样就降低了机翼的升力并增加了阻力。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萨伯公司为萨伯-37选择了鸭式布局。鸭式布局的前翼产生的抬头力矩可以平衡高升力,减少三角翼后缘升降襟翼的上偏角度。但鸭翼平衡能力的不足又会限制全机升力的发挥。

    经过反复气动试验,设计师发现了近距耦合效应现象:当鸭翼靠近主翼,并位于其前上方时,可以获得“有利干扰”,使前、后翼面的升力都有所增加。

    1967年2月8日,采用的特殊外形设计的萨伯-37开始试飞,1971年交付部队使用,表现出优良的短距起降性能,起降滑跑距离在500米以内。

    萨伯-37的成功,为萨伯公司赢得巨大荣誉,其开创的鸭式布局为世界众多高机动性战斗机所借鉴。

    主要技术数据(萨伯-37):翼展10.6米,机长16.4米,机高5.9米,最大起飞质量1.6万千克,最大平飞速度2102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5万米,作战半径100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400米,着陆滑跑距离500米。

    武器:1门30毫米口径航炮,外挂最大载荷6000千克,空战标准配置为6枚空空导弹,也可挂装对地攻击的火箭弹等。

    五、“狂风”ADV(德、意、英)

    1987年,第一个“狂风”ADV中队——第29中队在英国皇家空军的科宁斯比空军基地组建,同年11月形成战斗力。除第229机种转换训练部队(OCU)(后成为第56预备中队)外,该型机还装备了7个飞行中队。(160)

    在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皇家空军感到需要一种战机来接替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的“佩刀”2型战机和BAe公司的“闪电”截击机,便命令开始研发“狂风”ADV(空中防御型)战机。该型机是一种专门的空中防御战机,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为达到一定的飞行性能,设计师们不得不将BAe“天空闪光”空对空导弹半埋在机腹中线。1976年3月,该型机获得授权,进行大规模研发。它与其前辈的相似之处达80%。结构上的改变包括加长了机首以装备“猎狐手”雷达,并略微加长了机身。在18架F2型机交付英国皇家空军后,又有155架装备了Mk104发动机的F3型机交付。该型机出口到了沙特阿拉伯;意大利租借了24架原英国皇家空军的F3型机,在“欧洲战斗机”服役之前执行防空任务。“狂风”F3型机在执行正常防空任务时采用“重型武装”,挂载四枚“天空闪光”和四枚“响尾蛇”导弹,不携带副油箱。(161)

    F3型机可以在不携带远程油箱的情况下很好地完成任务,其中一个例子发生在1988年9月10日,两架第5飞行中队的“狂风”从皇家空军科宁斯比基地紧急起飞,拦截挪威海上空的两架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图-96“熊”D型海上雷达侦察机。同时,AVC-10空中加油机从皇家空军路查斯基地紧急起飞,与“狂风”战机会合。帮助后者成功地完成了截击任务。

    法国曾是共同研发“欧洲战斗机”的欧洲各国中的一员,却早早决定退出,并开发自己的21世纪轻型战斗机。这便有了“阵风”的诞生。

    1983年,“阵风”的原型机——先进实验战斗机(ACX)展示了它的主要特点。同时,法国军方宣布,“阵风”将于90年代取代法国空军现役的“美洲虎”战斗机。先进舰载战斗机(ACM)将作为主力战机,被部署在法国海军新一代核动力航空母舰上。“阵风”战斗机的整机体积比“幻影2000”战斗机略大,将扮演多用途战斗机的角色,空战中既能打击超音速战斗机,也能摧毁直升机,还能携带至少3500千克(7715磅)的现代化武器弹药升空,投到离基地最远650千米(400英里)的目标上。“阵风”分为三个不同版本:“阵风”A单座型战斗机,“阵风”B双座多用途战斗机,以及海军型“阵风”M。

    六、“零”式战斗机(日)

    20世纪30年代,日本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军事航空大国,能独立地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军用飞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便是三菱公司制造的“零”式战斗机。(162)

    “零”式战斗机的设计师是一位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航空系的年轻人,名叫崛越二郎。1937年,日本海军提出研制一种“万能战斗机”,要求时速超过500千米,航程达3000千米,能在3分30秒内爬升到3000米高空,机上装有20毫米航炮和7.7毫米机枪,并携带2枚60千克炸弹。海军把设计要求同时交给了三菱和中岛两家公司。中岛公司认为条件太苛刻,当时的技术无法达到,自动退出了竞争。时年34岁的崛越二郎毅然接受了此项任务。他曾于1929~1930年在德国容克公司和美国寇蒂斯公司深造,吸收了不少欧美飞机设计的经验。

    为了增强飞机的灵活性,崛越二郎大胆采取各种减轻飞机质量的措施。如铆钉由3.5毫米减到3毫米,采用新开发的超硬铝合金做主桁梁,可减小截面尺寸。为减轻飞机质量,甚至不惜放弃对飞行员的安全保护,取消了飞行员座舱的防护钢板。发动机最初选用的是三菱13型14缸875马力(643.125千瓦)发动机。

    经过一年多的突击奋战,试验用的原型机于1939年3月16日在名古屋工厂问世,4月1日进行了首次试飞。后来,又经过一系列试飞和改进,基本达到了海军提出的战术技术要求。日本海军决定大批订购这种新型飞机,并将其命名为“零”式战斗机,编号A6M1型。大批量生产时,又换装中岛公司的“荣”14缸气冷式950马力(698.25千瓦)发动机,编号为A6M2型。该型中高空最大时速为534千米,海面低空为454千米,航程3000千米。当时其他国家的同类飞机航程多在1000千米之内,中高空最大时速约500千米,仅装备航空机枪,大都没有航炮。

    与当时世界各国同类飞机相比,“零”式有着鲜明的特点:质量小,转弯半径小,机动灵活,火力猛,速度快,航程远。以1939年生产的“零”式52型为例,其最大时速为560千米,升限1万米,装有2门20毫米口径航炮,2挺7.7毫米口径机枪,还可载弹120千克。它的续航力达1570千米,带副油箱可持续飞行6小时,是当时各国战斗机中飞得最远的战斗机。

    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使“零”式飞机名扬世界。12月7日,日军数百架飞机随航空母舰出征,突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其主力机种就是“零”式舰载机。(163)

    美国寇蒂斯-莱特公司于1941年制造的P-40战斗机,使横行亚洲和太平洋战场的“零”式遇到了第一个强有力的对手。该机最大速度566千米/小时(高度4572米时),升限9875米,航程1500千米,装4挺机枪。乘员1名。有P-40E、P-40F、P-40N等多种改进型。首先使用P-40与“零”式作战的,是美国援华志愿飞行队——“飞虎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