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故事枕边书Ⅰ:打开孩子眼界的128个动物进化故事-两栖大家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两栖动物是第一批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征服陆地的脊椎动物,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陆地生活环境。本章中介绍的动物除了两栖动物,还包括很多既可在水中又可在陆地生活的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

    两栖动物的祖先——总鳍鱼

    大约三亿年前,陆地上一片荒凉,海洋里却热闹得很。生命从海洋里孕育出来,又在海洋里蓬勃生长,如火如荼,好不兴旺。海底像个大花园,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如同一棵小树,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长成一个花坛模样,红黄蓝白,拼成各式图案。海百合腰肢袅娜,随着海水摇摆;各类水藻,粗大茁壮,像蛇一样漂动着。看见那鹦鹉螺了吗?叫做直角石的像一个个蛋卷冰淇淋,只是细长些;叫做弓角石的像牛角,只是小得多。它们的圆口上都长了很多触角,像是大胡子,好不滑稽。这个世界的主角是鱼类。当时已有很多种鱼。它们自由自在地游,和现代的鱼一样活泼快活。

    其中有一种身体修长,游得很快的鱼,就是总鳍鱼。总鳍鱼有两对肉质鳍,可以支持身体,在海底爬行。看它们在浩渺的碧波间游得多畅快!

    经科学家的考证,鱼和两栖动物是有联系的,他们在动物化石中发现,总鳍鱼的化石和古代两栖动物很相似,总鳍鱼的头已经可以转动了,四肢也慢慢长出来了,这一切好像完全适应了陆地上的生活。例如,必须在水中产卵、孵化,幼体在水中生活且用腮呼吸,经慢慢变化,长出四肢后才能在陆地上生活并用肺呼吸。

    既然总鳍鱼是两栖动物的祖先,那么总鳍鱼是怎样进化为两栖动物的呢?水陆变迁,生活环境的变化,在总鳍鱼演变为两栖类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由于环境的改变,有一大批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的就会不断死去;另外一些使自己不断适应环境,逐渐建立了适应陆上生活的形态结构,用鳃呼吸变成了用肺呼吸,胸鳍和腹鳍也就变成了四肢,最终演变成了两栖动物。

    总鳍鱼类的最早代表是泥盆纪中期的骨鳞鱼。从它身上,实际上已经可以多多少少地看出一些早期两栖类动物的“苗头”了。

    骨鳞鱼的头骨和上下颌完全是硬骨质的,而且许多骨块的成分、位置和形状都与早期的两栖类相似。骨鳞鱼的牙齿是“迷齿型”的。也就是说,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牙齿横切面时,可以发现釉质层褶皱得很厉害,形成的图案就像迷宫似的。有意思的是,早期的陆生两栖动物的牙齿也是这种迷齿型的。

    最有意义的是骨鳞鱼偶鳍内部的骨骼结构,不仅不像肺鱼那样特化,反而其中各个骨块的结构、位置和形状,甚至骨块之间的关节都与早期的两栖动物非常相似了。

    矛尾鱼是总鳍鱼类中至今还生存的惟一鱼类。在过去的50万年里,人们一直认为这种鱼已经灭绝了。直到1938年和1952年,先后在非洲东南海岸发现并捕获到这一物种。它们一般体积很大,体内骨骼的排列近似陆生脊椎动物的肢骨。尾鳍中间叶状突出呈矛状,所以称矛尾鱼。它口内有齿,是食肉性动物。目前它是研究鱼类进化史的极其珍贵的标本。

    流泪的鳄鱼——扬子鳄

    两亿年前,地球是爬行动物的天下。但由于环境的变化,恐龙等爬行动物灭绝了,而扬子鳄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它是一种珍稀动物。

    扬子鳄的基本体形,长得像条超大的蜥蜴。它的嘴巴特别长,里面长着几排锋利的牙齿。背部呈暗褐色,有的也呈深青色,腹部是灰色的。皮肤上覆盖着许多大鳞片。扬子鳄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它的四肢粗壮,尾巴特别长,其长度超过头和身体的总和。

    因为扬子鳄的外貌非常像“龙”,所以俗称“土龙”或“猪婆龙”。上世纪70年代,它被携出国门,云游欧洲,名扬世界。

    鳄类与庞然大物恐龙在中生代曾繁盛一时,独霸天下。可是经历了7000万年的生物大绝灭时期以后,骄横一世的恐龙遭到了灭顶之灾,而扬子鳄却成了残存下来的少数爬行动物之一。为什么扬子鳄能神奇般地生存下来呢?

    有人把扬子鳄称为鳄鱼,把它看作是鱼一类的水生动物。其实扬子鳄没有鳃,也不是水生动物,只不过扬子鳄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具有水陆两栖的本领而已。这样,扬子鳄就扩大了生活的领域,使它们容易在生存斗争中成为优胜者。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渡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有时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敌害或追逐食物。

    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而它就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渡过漫长的冬眠期,因此扬子鳄可长时间不吃东西。传说,它在吃掉别的动物之后,还会为自己吃掉的动物流下悲伤的眼泪。如果有人在场,它甚至还会不停地哭泣和哀号。其实不然,鳄鱼是没有同情心的,它也不会流眼泪,它流的不是眼泪,而是盐分。

    现在,由于长江中下游湿地遭严重的破坏,造成扬子鳄的野生数量极为罕见。

    扬子鳄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物种,在它身上可以找到恐龙等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被称为“活化石”。千万别让它像恐龙一样,成为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的化石。

    动物界的怪杰——鸭嘴兽

    如果你和爸爸决定到南半球旅游一次,在月光下横贯澳大利亚绝对是个好主意。在悉尼郊外你们可能会忍不住下车来流连一番,这里溪水潺潺,绿树成阴,伴着夜风在如镜的小湖边散散步,很容易感到陶醉的滋味。

    这里是东部的澳大利亚,所以,当你们正在一片溪边草地上流连忘返,也许就会看见一个嘴巴扁扁小眼睛,肚皮贴地,毛茸茸晃着胖屁屁的家伙迈着滑稽的步子走过来,摇摇晃晃穿过草丛,“扑通”一声跳进溪水里。

    如果碰上这个场面,您千万不要责怪这个家伙缺乏情调,相反,建议您赶紧站起来脱帽致敬。因为这个胖屁屁的家伙,连恩格斯见了都要脱帽的。这个怪模怪样,还有点儿腼腆的家伙,就是澳洲的大熊猫,动物界的怪杰——鸭嘴兽。澳大利亚东边这块儿,连着塔斯马尼亚岛,本来就是它的家园,这种自然界独一无二的动物在这儿住了一亿五千万年了。

    恩格斯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自然科学家。1843年,有人告诉他,在澳洲有一种奇特的动物,叫鸭嘴兽,它们是哺乳动物,可以用卵来繁殖后代。那人还把鸭嘴兽的蛋拿给恩格斯看,恩格斯看后哈哈大笑说:“鸭嘴兽既然生蛋,就不一定是哺乳动物,因为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

    恩格斯这一回错了。原来鸭嘴兽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它是爬行动物进化来的,还保留着一些爬行动物的特征。它虽然下蛋,可是身上长着密密的绒毛,不是鸟类的羽毛;从蛋里孵出的小鸭嘴兽,是靠妈妈的奶汁长大的。这两点都是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

    不久,恩格斯认识到自己错了。他给朋友写了一封信,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说:“我要向鸭嘴兽道歉,请鸭嘴兽原谅自己的傲慢和无知。”

    鸭嘴兽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它的大小和兔子差不多,体形肥扁,长着像鸭嘴似的角质喙;四肢有蹼;有耳孔,无外耳,在水中耳孔会自行关闭。后脚上有一根中空的毒距,能分泌毒液,用以攻击对手。这是哺乳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特点。

    鸭嘴兽既不同于哺乳类,又不同于爬行类、鸟类。它生殖、繁衍后代的方式非常奇特。它既下蛋,又哺乳。

    鸭嘴兽生活在河川沿岸,它能用坚硬的钩状爪,像钉耙一样在河边挖掘几条洞道,并在里面筑起宽敞的窝,在窝里铺上许多干草和树叶。白天它躲在窝里蜷身大睡,一到傍晚就下水觅食。窝有水陆两个出入口:一个在水中,另一个在岸上,十分方便。岸上的洞口隐蔽得十分巧妙:如果在溪边,洞口常常被许多乱石子掩盖着;倘若在河边,那里往往杂草丛生,使人难以发觉。由于鸭嘴兽较长时间在洞穴中生活,所以眼睛较小。

    鸭嘴兽还是“游泳能手”呢!它的躯体呈扁平的椭圆形,这种体形在游泳时可减少阻力。它的腿短而强健,前后脚上都有五个趾,趾间具蹼,游泳时作“桨”用。它的尾巴扁而宽,几乎为体宽的一大半,游泳时可作“舵”用。它一身稠密的毛,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不会浸湿。

    鸭嘴兽捕食的时候通常会紧闭双眼,迅速潜到河水里,擦着河泥向前行进,依赖敏锐的嘴去寻找食物。大概一两分钟以后,它的面颊里就会装满食物。这时,鸭嘴兽就会浮出水面,睁开眼睛,贪婪的享受美味。

    这种动物的胆子很小,在游荡时稍受惊吓,就立刻潜入水底。但它在水下潜行大约5分钟后,就会返回水面呼吸,因为它是兽,用肺呼吸,不像鱼儿能长久呆在水中。

    鸭嘴兽这样既像爬行动物又确实是以哺乳方式来养育后代的哺乳动物,在动物起源研究上具有特殊的身份,被认为是爬行类向哺乳类动物进化的过渡动物。

    迷失在坍塌伊甸园里的象龟

    在非洲大陆以东,碧波浩瀚的印度洋西部,有一片美丽的岛屿,这就是塞舌尔群岛。传说这里曾是亚当和夏娃居住过的地方,故有“伊甸乐园”的美称。塞舌尔兀立于碧波粼粼的海面上,岛上奇花荟萃,林木葱郁,因此又被人们喻为“高悬的空中花园”。

    由于塞舌尔群岛远离大陆,所以许多珍奇的植物和动物还保持着本地的特色。塞舌尔群岛在200年前曾是象龟的天堂,众多的象龟自由地在海边栖息和繁殖。

    在法国人占领毛里求斯的1766年,一只象龟作为吉祥物被送到了毛里求斯的法国军队司令部。赠送者为了纪念探险家马里恩,便命名为马里恩象龟。

    龟可是出了名的慢性子!它们不仅走路一步三摇,就连进化的过程也比其他动物要慢得多。它们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两亿多年,和早已灭绝的恐龙是同时代的,可直到今天,它的身体结构也没发生什么大的变化,考古学家都叫它们“活化石”。

    象龟有一副坚硬的甲壳,动不动就把四肢、尾巴都缩在壳里一动不动。它还很能睡懒觉,有的既要冬眠,又要夏眠,一年竟然睡10个月。

    别看象龟的性子慢,可寿命却很长,很多都能活到100岁。因为它们身体里的细胞可以繁殖很多代,而且心脏的机能也很强。可见,“长寿将军”绝非是浪得虚名啊!

    尽管塞舌尔的许多岛屿还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成为珍异动植物的庇护所。然而塞舌尔象龟却在19世纪初灭绝。

    最初对象龟进行疯狂杀戮的是18世纪来自欧洲的航海者,他们长期航行在海上,食物来源非常有限,于是总寻找可以着陆的岛屿来补充营养和体力。当他们来到非洲塞舌尔群岛,看到数不胜数的象龟,便尝试着以它来作为食品。开始时他们把大量的象龟宰杀后,把象龟肉用盐腌渍起来备用。后来他们发现象龟在绝食的情况下能活几个月,便不再生宰后腌渍,而是捕捉大量活象龟储备在船上,随时食用,以品尝到新鲜龟肉。

    经过长年的捕杀,塞舌尔群岛的象龟越来越稀少。等到18世纪末,在塞舌尔及印度洋的其他岛屿上几乎难见象龟的踪迹。

    1810年,英国人从法国人手上夺得了毛里求斯,惟一存活的一只象龟——马里恩象龟也成了英国人的战利品。

    1914年,德国和英国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燃遍了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波及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马里恩象龟作为一个物种被保护起来。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的1918年,英国的一个士兵因手枪走火,马里恩象龟被无情的子弹击中,结束了生命。

    流泪的龟

    有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龟,它的个子大大的,头和四肢也都很大,以至于没法像其他的龟那样缩到壳里去。这种龟叫作蠵龟。

    每当蠵龟被渔民捕获的时候,就会“吧嗒吧嗒”地流眼泪,看上去可伤心了。难道它真的是因为伤心而落泪吗?

    实际上,蠵龟之所以会一直不停地落泪,是要排出身体内的盐分。因为蠵龟的肾脏不发达,得靠盐腺体排出身体里多余的盐分,而盐腺体长在眼眶下,所以蠵龟即使在海中也是不停地流泪的!

    交配季节,蠵龟妈妈要回到它们出生的海岸产卵。它们产卵前会小心地观察地形,然后才上岸。它们只要开始产卵,就不会停下来,哪怕身边有天大的危险,也不去理会。看,蠵龟妈妈多勇敢啊!

    刚孵化出来的小蠵龟,比手掌还要小,背部是黑色,腹部以及鳍缘为白色。孵化出来的龟宝宝会用鼻前一个小而坚硬的小点啄破蛋皮而出——这个器官在小龟脱壳后就会自动消失。同一窝的海龟会在同一时间内孵化出来,脱壳而出的龟宝宝,会借着从顶上落入空蛋皮的沙作为阶梯而奋力往上爬。约需大约7天的时间它们才能爬出卵窝,由于避敌的天性所使,小龟通常于夜晚沙滩温度较低时,才会爬出地面。借着向光性,龟宝宝快速地爬向较为明亮的大海。在到达海边后,它会寻着海浪的声音,冲进浪花中,使尽全身的力量,向外游出,以减少天敌的捕食机会。然而,沙滩旁的路灯,也会吸引这些刚离开卵窝的小龟,误导其方向,使其以为路灯就是海洋,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小龟的天敌很多,在陆地上有各种沙滩上活动的动物,如沙蟹、家畜、海鸟及人类,在海中又有各种肉食性的鱼种。由于没有防御能力,龟壳又软,所以小蠵龟的死亡率甚高。根据估计,平均一千只小龟中,只有一只可以长大为成龟。

    最大的两栖动物——娃娃鱼

    据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在湖南张家界这个地方,一到盛夏的夜晚,伴随着泉水的淙淙流淌声,人们常能听到山间传来婴儿般的啼哭,这就是娃娃鱼那独特的叫声,娃娃鱼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娃娃鱼的长相确实很特别,它的身体扁平,有一个大大的扁圆脑袋,上面嵌着一对小眼睛和一个小鼻子,嘴巴也很大,身后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它全身光溜溜的,没有鱼身上的那种鳞片,四条腿又短又胖,脚趾就像婴儿胖乎乎的小手一样。体色有棕色、红棕色,还有黑棕色的。

    人有惰性,动物当然也有,而娃娃鱼可能称得上是懒惰者之王。白天,它就只会在自己舒适的家中酣睡;当夜幕降临时,它才静静地隐蔽在滩口乱石中,等待猎物走过它的身边,甚至还要走进它的口里,它才肯动动嘴。

    娃娃鱼一般都挺懒惰的,所以它捕食的时候,就是一直等在那里。如果发现食物从它身边,或者是眼前出现的话,它就会猛然一下张开嘴巴,把那个食物逮住,然后直到那个食物不动,被它咬死以后,才把食物吞进去。

    虽然娃娃鱼长了一对小眼,但它这对小眼不但无神采,还是个高度近视呢!

    娃娃鱼很怕光的刺激,遇到强光以后,它会去躲避它,因为它长期生活在较黑暗的地方,所以它的眼睛视力已经基本上退化了,只是对光有点敏感而已,可以说是高度近视。

    设想如果给高度近视的娃娃鱼佩戴上人类的眼镜后,是不是娃娃鱼就会因此变得勤快起来呢?人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么慵懒的高度近视的娃娃鱼能生存至今,不用说肯定有它们独特的本领——它们的诀窍就是不怕挨饿。由于很少活动,娃娃鱼的新陈代谢十分缓慢。偌大的身体,每天只需吃半斤多的食物就行,而且还不用天天都吃。

    娃娃鱼还有一个名字,大鲵。其实,娃娃鱼并不是鱼类,而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低等两栖动物。只因它长得像鱼,又经常生活在水里,所以人们也给它安上了鱼的名字。之所以称之为大鲵是因为它是我国28种两栖类有尾目动物中个体最大的一种。

    娃娃鱼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典型两栖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就是一个环境生物指标,只要环境遭遇破坏,它的食物链中,如果一个环节断了以后,它的整个物种的生存繁衍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娃娃鱼在研究物种进化方面,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同时,娃娃鱼还有着极高的医用价值。

    娃娃鱼是一个生物活化石,原来在三四亿年以前世界各地都有。由于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变迁,再加上人为地破坏,现在只中国有。

    有羽毛的“鱼”——企鹅

    每年冬天,在一片冰川、荒凉孤寂的南极洲上,生存着一群不畏寒冷的族类。因为它身体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鸟。但是因为它们经常在岸边伸立远眺,好像在企望着什么,因此人们便把这种肥胖的鸟叫做企鹅。

    人们最初看到企鹅的时候,将它称为“有羽毛的鱼”。企鹅本身有其独特的结构:企鹅羽毛密度比同一体型的鸟类大三至四倍,羽毛的作用是调节体温。虽然企鹅双脚基本上与其他飞行鸟类差不多,但它们的骨骼坚硬,并比较短及平。这种特征配合犹如船桨的短翼,使企鹅可以在水底“飞行”。

    和鸵鸟一样,企鹅是一群不会飞的鸟类。虽然现在的企鹅不能飞,但根据化石显示的资料,最早的企鹅是能够飞的哦!直到65万年前,它们的翅膀慢慢演化成能够下水游泳的鳍肢,成为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企鹅。

    南极洲是一个终年寒冷的地方,它每年三月便开始进入寒冬,并将持续九个月的时间。于是每年的三月,成千上万的企鹅离开它们的海洋家园,以轻巧的动作跃上岸,一开始以圆滚滚的肚皮在地面滑行数十公尺,最终用蹒跚的双脚在冰面上行走。为了寻找一个安全的环境,以便繁衍后代、延续种族生存,企鹅们不得不放弃海里的悠然生活,冒着昏天黑地的冰风暴,踉踉跄跄、如婴儿学步一般地开始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

    由天性和南十字星座的引导,它们准确无误地向着自己的出生地前进。伴随着一系列难以理解的舞蹈和嘶鸣——一种令人入迷的不和谐音调,企鹅们开始了求爱仪式,很快它们就会形成一对一对的“夫妇”。

    在严酷的冰雪暴侵袭下,企鹅们举步维艰地迈着步伐,在广阔的冰面迷宫上产蛋。在它们的周围,白茫茫一片,四处都是浮冰,但勇敢的企鹅们从不屈服,在如此恶劣的困境下傲然生存。

    白天越来越短,气候也越来越恶劣。雌性企鹅生蛋之后,筋疲力尽的它还不能休息,必须要立即启程继续赶路,返回大海以恢复体力并寻找食物。旅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贪婪的海豹无时不刻在对它们虎视眈眈,于是企鹅爸爸就会留下来保护那些珍贵的企鹅蛋,它们将蛋孵在自己的脚掌上面以保持温暖。

    企鹅爸爸在经过不吃不喝的两个月的坚守之后,蛋终于要孵出来了。当企鹅宝宝们迫不及待地想见到这个全新的白色世界时,爸爸储存的食物却不能支持太久。如果企鹅妈妈不能尽快地将海里的食物带过来的话,幼小的宝宝们就可能会夭折。

    当企鹅妈妈回来之后,父母的角色就转换了,母亲就将接替饥饿、虚弱的爸爸来照顾宝宝,而宝宝也要面对巨大的海燕的威胁。气候一天天变暖,浮冰也渐渐融化,企鹅们也一次次地继续它们的旅程,在地球最险峻的地方徘徊,直到企鹅宝宝第一次尝试潜入深深的海水中……

    抹香鲸深海捕乌贼

    这是在离水平面1000多米的大海深处。由于海水太深,阳光根本无法照射到这里。深海的四周像灌满了浓黑的墨汁一样,什么都看不见。同样由于海水太深,产生的压力也很大,假如人类要是没有特殊装备保护,在这种深度,早已经被海水压成肉酱了。

    就在这黑漆漆的世界中,突然传来一阵巨大的水响声。深海远比浅海要安静得多,这响声听起来也自然而然地大。是什么动物制造的响声?抑或是神奇的地壳运动、地层断裂,还是地震?也许都不是。过了一阵,这响声渐渐往海面上升去,随着离海面越来越近,海水中的能见度也慢慢地变高,可以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发出巨大响声的是一个两头尖、体型长的庞然大物,形状看上去像一艘正在露出水面的潜水艇。

    又过了一阵,这个庞然大物已经浮到水面上了。细看,竟是一条大“鱼”!身子足足有15-20米长!可这“鱼”长得是非常奇怪的,头上像装了一口“喷泉”一样,往外喷起一股水柱子。

    实际上,这既不是深海潜艇,也不是什么大“鱼”,而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哺乳动物,名字叫“抹香鲸”。抹香鲸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海洋中,大多数生活在赤道附近的温暖海区,极少数还能到达北极圈内的冰岛和格陵兰附近海域。

    为什么这条抹香鲸会游到那黑漆漆的深海中去呢?是和其他伙伴捉迷藏?看来不像。按抹香鲸的生活习性,它们经常结成几只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的鲸群,在海上会顽皮地互相嬉闹、玩耍。有时又一起围成一个圆圈,长时间躺在海面上酣睡。所以,它绝不是独自去深海中玩耍。

    原来,这只抹香鲸是去深海里找食物去了。可找东西吃也不一定非得去深海呀!要说,浅海中鱼呀虾呀等各种水生动物比深海要多。但问题在于,抹香鲸不吃小鱼小虾,而爱吃大乌贼和大章鱼,看来它还挺“挑食”的呢!章鱼、乌贼一般喜欢在深海里活动,要吃它们,就必须潜入深海中。海狮、海豹、海象虽然都是潜水能手,可它们一般只能到达距海面30~40米深的水下,而抹香鲸可以下潜到千米以下的水中。

    抹香鲸是哺乳动物,是靠肺呼吸的,怎么能潜得这么深呢?这是因为它有特殊的潜水“装备”:它的肺很大,可以吸入很多的空气,从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氧气瓶”;它呼吸时可以只用左边的鼻孔,而把右边的鼻孔堵起来,使右鼻的鼻腔和鼻道扩展成肺一样的空腔,这等于是又一个巨大的“氧气瓶”。除了把氧气贮存在肺里和右边的鼻管道中之外,它还把氧气溶解在血液和肌肉里。由于氧气的供给有可靠的保证,它一次下潜可以长达几十分钟;同时,由于它的骨骼构造和肌肉组织很特殊,使它能经受深海巨大的水压。

    刚才那只抹香鲸,是刚刚做了一次深海潜水搜索后,升到海面上来换气的。在吸足了新鲜氧气后,它又下潜到深海中,继续搜寻大乌贼和章鱼。这一次它刚下潜到深海区不久,就碰到了一只“大王乌贼”。这大王乌贼也不是好惹的,它身长达18米,体重约有30吨,论起个头来,同抹香鲸真是不分上下。大王乌贼的“杀手锏”,是它有许多像粗粗的缆绳一样的触手,当它伸出“手”时,可以够到相当于六层楼的高度。在这些触手上,还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吸盘。在与敌人较量时,大王乌贼会伸展那些触手,先紧紧地吸住对方,再死死将对手缠住,使敌人难以还手,只能束手待毙。此刻,“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双方立刻打了起来。大王乌贼一如既往地舞动着它的触手,想吸住、缠住抹香鲸,特别是想把抹香鲸的鼻孔堵住,这样就可以把鲸憋死。可抹香鲸早已料到乌贼会来这一招,迅速地游动身子,使乌贼根本碰不着自己。接着,抹香鲸发起了反攻,用它那约30对和象牙差不多的利牙,紧紧咬住了乌贼。剧烈的疼痛,刺激着乌贼更快地但却胡乱地挥动着触手,有几只触手甚至吸住、缠住了鲸。可鲸根本不松口,而是用嘴拖着乌贼,快速冲向海底一块大石头。就这么一次猛烈的冲撞,便把乌贼给撞死了。于是,这场深海中两个庞然大物的战斗,便以抹香鲸的全胜而告结束。

    这便是抹香鲸深海捕乌贼精彩的全过程。故事暂时是落幕了,可谁又会去担心抹香鲸的下一顿美餐呢?

    潜水能手——海象

    在高纬度海洋里,除了大鲸之外,海象可谓是最大的哺乳动物了,有人称它是北半球的“土著”居民。十九世纪,由于对海象肆意捕杀,使它遭灭顶之灾,动物学界还曾经郑重地宣布:海象在地球上已绝迹了。也许由于是逃过大捕杀劫难的幸存者,具有五年翻一翻的繁殖力,近百年来海象又昌盛起来。

    海象那巨大的身躯,古怪的相貌和奇特的生活习性,不仅使人们惊讶,也使科学家迷惑不解。它有着一个圆圆的大头,短短的却很宽阔的嘴巴,粗大的鼻子,上犬齿形成长达1米的獠牙。海象的后肢能向前屈,贴在腹下,使它在陆地时也能向前移动。海象性喜群居,数千头簇拥在一起。夏季一来,它们便成群结队游到大陆和岛屿的岸边,或者爬到大块冰山上晒晒太阳。

    在众多的海洋动物中,海象是最出色的潜水能手。海象一般能在水中潜游20分钟,潜水深度达500米。个别的海象,可潜入创纪录的1500米的深水层,大大超过了一般军用潜艇,后者至多可下潜300米。海象在潜入海底后,可在水下滞留2小时,一旦需要新鲜空气,只需3分钟就能浮出水面,而且无需减压过程。

    海象喜群居,性情懒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大部分用在睡懒觉上,因此常常可看到成百上千头海象悠然自得地在冰上或海岸酣睡。长期生存斗争的经验,使海象时时刻刻也不放松警惕。这时,便有一名海象担任起警卫员的工作。一旦发现敌情,警卫员便会大声唤醒沉睡的伙伴;或用长长的牙撞醒身边的同胞,并依次传递下去。有时为了防御更加周到细致,它们还会在水中暗里安排了第二个警卫员。

    海象形似笨重,但却十分灵巧。当它潜入海底觅食时,巨大的牙被运用得得心应手,不断地翻掘泥沙。同时,敏感的嘴唇和触须也随之探测、辨别,碰到食物,便用齿将其喜食的乌蛤、油螺等的壳咬破,然后将其肉体吃掉。

    母海象虽然并不像海豹那样,视子如命,但仍是一位称职的“妈妈”。母子相依为命,互相嬉戏。“妈妈”用前鳍抱着“孩子”,有时让小崽骑在背上,搂着脖子或睡在“妈妈”身上。如果小海象受伤死了,“妈妈”还会千方百计地把它弄到水里安葬。有一次,一个爱斯基摩人在冰沿上打死一头小海象,当他拿着猎获物要走时,猝不及防遭到后面窜出的母海象的袭击;当他转身弄清是怎么回事时,母海象已带着小海象的尸体潜入水中。如果母海象被捕捉,小海象也会喊叫着寻妈妈,跟在猎船后不忍离去……

    在树上生活的青蛙

    青蛙一般是生活在水塘里和附近的田野草丛中,也许你不知道,有一种青蛙是在树上生活的。

    树蛙的种类有许多种,大多数生活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地区。在中国,斑腿树蛙分布最广,北达甘肃南部,南至西藏南部。多种树蛙栖息在潮湿的阔叶林区及其边缘地带。体背多为绿色或随环境而异。

    树蛙体多细长而扁,后肢长,吸盘大,指、趾间有发达的蹼。末端两指(趾)骨节间有节间软骨,与树栖生活相适应。

    属于树蛙科的飞蛙,产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菲律宾、马来半岛等地。体绿色,指、趾极长,末端有吸盘,能在树上跳跃、爬行。当指、趾伸直时,发达的蹼总面积约为20平方厘米,它们把四肢靠近身体,张开指、趾间的蹼,向树下一跳,就可以滑翔5米-20米远;也能从地面一跃飞到1.5—2米高的树上,所以它有飞蛙之称。

    在我国甘肃、西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及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等地有一种树蛙,身体能随环境变化。指、趾间有微蹼,末端膨大成吸盘,吸盘中具有黏液分泌腺,可以牢牢地吸在树叶上,即使树的枝叶十分光滑,它们也能在树上跳跃、攀爬。它们也可以生活在草丛、竹上,以蚯蚓、昆虫、蜘蛛为食。

    还有一种加勒比树蛙,体长仅有5厘米左右,背上有各种不同的花纹。它们的“祖籍”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波多黎各、古巴和巴哈马等地,主要生活在森林和湿地里。加勒比树蛙昼伏夜出。白天,它们躲在树叶间,晚上才出来觅食。它们主要以节肢动物为食,偶尔也吃蜗牛和特别小的青蛙。在加勒比地区,每公顷面积的青蛙数量超过2万只。加勒比蛙的卵产在隐蔽的树叶丛中,并由雄蛙严加保护,2周—3周后变为小青蛙。

    加勒比树蛙个子虽小,叫声却大得惊人。20世纪80年代,加勒比树蛙被无意中引入夏威夷群岛,发展到今天,由于没有天敌的控制,加上岛上环境条件好,树蛙大量繁殖,并已蔓延成灾。树蛙群每日下午5点至下半夜发出雷鸣般的噪音,使整个森林都无法安静下来。不过,大自然可不允许它如此泛滥,也许此时此刻,它的声音正吸引到蛇的“光临”。一场好戏要上演了。

    敢于和蛇对抗的烟蛙

    自古以来,蛇吃蛙,蛙怕蛇,这是自然规律所规定好的食物链。但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动物王国里也有许多超乎常规以外的事。蛙类中就有一种不但不怕蛇,而且还能吃蛇的青蛙,这就是烟蛙。

    在南美洲中部的巴拿马,那里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种烟蛙,它比普通青蛙个头大。它见到蛇以后不但不逃跑,反而见着就追,追上就吃掉;蛇反而怕它怕得要命,看见就拼命逃跑。怎么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

    蛇是大多数青蛙的天敌,而青蛙也经常遭到蛇的“毒手”,原因在于它没有防身的武器与蛇较量。或许是自然界和青蛙开了个玩笑,它们想不到,有一天,它们的同类中竟也会出现蛇的“对手”——烟蛙。

    巴拿马的烟蛙与众不同,它的皮肤呈黄褐色,背上有几条黑褐色的条纹,皮肤的颜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成深褐色,它捉蛇时体色变幻莫测,常常把蛇迷惑得晕头转向。它的胸前长有两块呈乳头状的坚硬发达的胸肌,能像钳子一样把蛇牢牢夹住。蛇一旦被它追上夹住,就休想再逃跑。等蛇被夹得半死不活时,它就开始慢慢地吞食蛇了。烟蛙的胃很不寻常,它在吞食一条不足一米长的蛇,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把它消化完。而后,它又继续去寻找它的美餐了。正因为这样,烟蛙成了蛇的克星。

    神奇的大自然又给我们上演了一部绝好的戏,它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长江女神”——白鳍豚

    几千万年前,长江堪称东方的亚马逊。在这里生活着一种极为珍贵的动物,那就是白鳍豚。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晋朝学者郭璞对中国最古老的辞典《尔雅》作注时详细描述了白鳍豚。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间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作“长江女神”,还说它能预测坏天气。

    清朝小说家蒲松龄更把白鳍豚拟人化了。在其名著《聊斋志异》中,有一则动人的故事《白秋练》。描写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白秋练,与一个名叫慕生的小伙子相爱,结为伴侣。而洞庭龙君却要纳白秋练为妃,逼白母交出秋练,白母不从,受龙君惩罚,结果现了原形——原来是白鳍豚的化身。

    作为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物种,白鳍豚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有“活化石”的美称。

    白鳍豚从原来的陆生转为后来的水生,为适应水中的生活,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在外形上已完全改变。它的后腿已退化消失,仅留下后肢骨骼的痕迹,前肢演化成鳍肢,像鱼类的胸鳍;游动和鱼类一样靠的也是尾鳍,因此有人误认为白鳍豚属于鱼类。

    事实上,白鳍豚这一美丽的生灵竟是兽类。白鳍豚的祖先原是和牛、马一样,为生活在陆地上的哺乳动物。约在七千多万年前,由于地球气候环境的剧烈变化,冰川期的出现,陆地上的动物找食非常困难,鲸类便从陆地移居到水中。白鳍豚进入长江生活,大致在距今二千五百万年前,此后世世代代便在长江繁衍生息至今。

    白鳍豚可谓“大自然的杰作”。它的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光滑如缎,背部为青灰色,腹部则为灰白色,尽显优雅气质。

    人们称白鳍豚为“长江神女”、“水中大熊猫”、“活化石”。它全身灰白,体态健美,呈流线型。眼睛很小,嘴似长剑,背鳍为三角形,尾鳍又大又扁。圆圆的鼻孔长在头顶,形若海豚。在水中,白鳍豚来去倏忽,翩若惊鸿,可望而不可即。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以为白鳍豚属于鱼类。其实,它是兽不是鱼。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科学家告诉我们,鲸类的祖先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始哺乳动物,后来由于受冰川的袭击,它们不得不迁入水中避难。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演化成完全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类群。

    它的尾鳍不像鱼一样上下垂直,而是从水平方向分成两叶,可以上下摆动,从而推动躯体前进。加之它是标准的流线体型,皮肤构造特殊,所以游动速度特别快。它还能发出叫声,据科学界最新研究,不同的声音反映其不同的感情。额头上的一对眼睛却小如绿豆,它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风雨之前常频频露出水面,所以被鱼民看作可以呼风唤雨的“神鱼”。

    白鳍豚喜欢群居,通常两三头以上一起出没,幼豚游在中间,大而壮的豚在前后左右相伴,如同长辈呵护着子女,一家几口和谐相处,尽享天伦之乐。

    识途的海龟

    在热带与亚热带的海洋里,生活着以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以及海藻等为食物的海龟。当两栖类动物离开水域爬上陆地时,海龟作为卵生爬行动物早已离开水,在陆地上定居了。但是,其中一部分又返回了水中,这部分的后代被称为“绿海龟”,它素有“活化石”之称。

    绿海龟的体内脂肪呈绿色,因此而得名。绿海龟分布在全球气候温暖的海岸线附近,主要以海草为食。它们有时会爬到岸上去晒太阳,这一点和其他海龟不一样。它也是一种大型的爬行动物。身体有1米多长,背面呈褐色或暗绿色,上面有黄斑,腹面黄色,四脚像鳍状的足,靠它们像桨一样地在水中划动,海龟能十分灵活地游动。

    海龟的呼吸器官是肺,每隔一段时间它便要将头伸出海面来吸取空气,然后再返回水中。但是,海龟即使很长时间不浮出海面,也可以呼吸到氧气,因为它有一种具特殊呼吸功能的“肚囊”,肚囊可以帮助它从海水中直接摄取氧气,所以,海龟可以长时间地呆在水底下。

    虽然如此,海龟仍需要离开水域,爬到岸上来生产后代。孵化出壳的小海龟白天隐埋在沙中,待天黑后再奔向大海。它们在旅途中不断地发育成长。海龟成年后,竟然又会回到“故乡”去繁殖、产卵,为此有时要在大海中旅行2000多千米。

    海龟中的核皮龟在苏里南产卵,然后经过11个月的长途旅行,横渡大西洋,返回到加纳沿岸。巴西沿岸的绿海龟为了产卵,会横渡2252千米的大洋,到南大西洋中的一个小岛沙滩上去生儿育女,6个月后,它们再作长途跋涉,返回巴西。刚刚孵化出来的幼龟,一进入大海,就能准确地游向巴西沿海。为什么海龟可以准确无误地找到回家的路呢?它又怎么会拥有如此奇特的本能呢?

    原来,海龟的体内有一种奇妙的水下化学感受器,海龟可以靠它来感知外界的化学信息。海洋暖寒流的温度与浓度存在差异,海龟就是根据这种差异来识辨道路的。当海龟由波涛汹涌的海中爬上沙滩时,需要把鼻子伸到潮湿的沙土中去闻一闻,似乎在证实自己是否到达了目的地。

    此外,海龟可能同某些洄游鱼类一样,体内存在有某种能利用地球重力场辨识方向的导航系统,能够感知地球磁场的方位,同时能参照海流和不同时期的水温来校正航向,就像带了指南针一样,当然也就不会迷路了。

    至于海龟为什么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也许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释得清,可是大自然却有它自己的理由。

    会爬树的鱼——弹涂鱼

    在热带及亚热带近岸浅水区和中国的沿海区域,生活着一种会爬树的鱼。它们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泥沙的高潮区或半咸水的河口滩涂。常居穴洞,依靠胸鳍肌柄爬行跳动,退潮时在泥涂上觅食。它们在没有水的滩涂上蹦蹦跳跳,还经常爬到树上捉昆虫吃,这就是——弹涂鱼。

    在沿海的滩涂上分布的一些蚕豆大小的洞穴,里面时不时探出一个个两眼高高突起的鱼脑袋,这就是弹涂鱼了。弹涂鱼的视觉非常灵敏,它的眼睛大而突出,长在头顶上,可以前后左右转动,观察周围情况。大多数的浮游动物、沙蚕、桡足类及枝角类等都会成为它们丰盛的午餐和晚餐,他们以细小的牙齿啮食泥上的硅藻,往往会在泥上留下齿痕。

    鱼是不可能在树上的,离开了水,鱼是无法生存的。为何弹涂鱼离开水可以生存呢?

    原来,弹涂鱼不仅有鳃,而且鳃腔很大,可以贮存大量的空气。同时,它皮肤上的血管也可以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甚至它的尾鳍也具有呼吸功能,因此,弹涂鱼可以经常把身体的大部分露出水面,而把尾鳍留在水中。但是,当它在陆地活动时,需要常常将身体紧贴在潮湿的泥地上,或者将尾巴伸进水洼中,以湿润身体,辅助呼吸。

    弹涂鱼的胸鳍十分粗壮,在胸鳍基部有一肌柄,是用来在地上支撑、爬行、跳跃的器官。就像陆地动物的前肢一样,活动自如。所以,在退潮的海岸上,它的胸鳍可以当作前脚使用。

    大自然造就了神奇的万物,使整个世界丰富多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他们的各种美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