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原折 副将刘世玉复姓归宗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同治四年二月十四日

    再,据副将刘世玉禀称:『世玉家住衡郡,籍隶清泉。生父颜宗臣、生母李氏现年均臻七十有奇。前因家计赤贫,两胎孪生,世玉兄弟四人,无乳鞠养,遂将世玉抚与刘姓为义子。后抚父刘耀鳌、抚母吴氏得生三子,目下皆已成人。今年抚父母相继弃世,业经安葬守墓,稍酬教育之恩。而生父母风烛堪虞,胞兄弟事养缺乏,恳请复还颜姓,冀尽乌鸟反哺之私,以符水木本源之义』等语前来。臣复查该副将所请复姓归宗,委无别项事故,应请敕部查照,更正施行。谨会同兵部侍郎臣彭玉麟附片具陈,伏乞圣鉴训示。谨奏。

    译文

    副将刘世玉复姓归宗片

    另外,据副将刘世玉的禀报说,“世玉家住衡州府,籍贯隶属清泉县。生父颜宗臣、生母李氏现在年岁都在七十以上。先前因家中特别贫困,接连两胎都是双胞胎,世玉兄弟四人,缺乏奶水喂养,于是将世玉出抚与刘姓人家为养子。后来抚父刘耀鳌、抚母吴氏生得三个儿子,眼下皆已成人。今年抚父母相继去世,已经安葬并守丧完毕,稍稍酬谢教育之恩。而亲生父母如风中之烛,景况堪忧,胞兄弟缺乏能力伺养双亲,恳请复还原来的颜姓,希望能尽到乌鸟反哺其母的私情,也符合水木当归其原本根源的道理”等等,前来报告臣处。臣查实该副将所请复姓归宗之事,的确没有别的原故,应请交给相关部门知晓,并依此改正。谨会同兵部侍郎彭玉麟附片陈述,请求圣上鉴察指示。谨奏。

    评点

    既看重宗法又顾及人情

    这是一道代部下陈述复姓归宗理由的奏折。

    中国的文化是一种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的亲亲文化,由家而扩及到社会、国家及至于万物。这便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一个人若能通过奋斗为自己的亲人赢来荣耀,则此人不仅让他的亲人感到自豪,同时也是整个家族的光荣。社会提倡此风,政府也着意予以导向;封赠制的设立,更是大为促使此种风尚的昌盛炽烈。官方此举的目的十分明确:“遂臣子显扬之愿,励移孝作忠之风。”(《清高宗实录》第四卷)在清代,凡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封阶。一品官员可以追赠三代,即便九品小芝麻官,也可以追赠父母亲。这种追赠不但有虚衔虚位,还包括实际的官职。比如曾氏在《台洲墓表》中写道:“初,国藩以道光间官京师,恭遇覃恩,封王考暨府君皆为中宪大夫,祖妣暨先母皆为恭人。逮咸丰间,四遇覃恩,又得封赠,三代皆为光禄大夫,妣皆一品夫人。今上嗣位,四遇覃恩,又以战绩,兄弟谬膺封爵,于是曾祖府君儒胜、王考府君玉屏暨府君皆封为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侯爵,曾祖妣氏彭、祖妣氏王、先妣氏江仍封一品夫人。”

    当然,这些长眠于地下的老祖宗,自然不可能到朝廷去做大学士,也不可能去南京做两江总督,即便是活着的老父亲,这些官职对他来说也是虚的,脸上光彩光彩而已,实际的权力一点儿都没有。

    不但向上封赠先人,而且也向下荫庇儿孙。二品以上的官员之子可以获得荫生的出身,与举人进士的出身一样同属正途,不必经受十年寒窗和科场的煎熬,也可同样地去做官。有功于国家的大员死后,朝廷可以给其子孙直接送几个官职,或赏“举人出身,一体会试”等。

    正因为直系血亲能得到这么多荣誉和实惠,那么理清血缘,便是当时官场中的一桩大事。咸丰、同治年间的这场大战争,给许许多多贫寒子弟、乡间农夫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显亲扬名的舞台。这批人中,自然会有一些因种种原因而造成的非正常家庭出身者。先前是草民一个,血缘理清不理清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故不去管它。现在打仗立了功,授职做了官,光宗耀祖了。你光耀的是哪家的祖宗,你封赠的是哪些先人,这可是大事了,必须理个一清二楚。于是,战争打到后期,在曾氏的奏章中,便时常可见这类复姓归宗的折子。

    刘世玉的复姓归宗得到了曾氏的同意。是不是所有的复姓归宗都是合情合理,一定都得认同呢?也不一定,这得看具体的情形。比如曾氏奏折中就有不同意的例子,笔者将在稍后选出一个来说说。

    由不赞同的例子可以证明,复姓归宗也不仅仅只凭血缘这一条就行了。除血缘外,刘世玉的归宗还有这么几条原因:一、当时颜家贫困,又是双胞胎,无力将他养大,送出去情有可原。二、抚父母有三个儿子,后嗣有人,且抚父母均已过世,刘世玉也已尽人子之责。三、颜家兄弟缺乏赡养父母的能力。

    既看重宗法,又顾及人情,这便是当时复姓归宗一类事情的处理原则。这种情形今天也普遍存生,可供借鉴。

    写作简析 转述原件中的重要段落,然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是代人转达一类报告的通常写法。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既简洁明了,又让阅读者读到原件。

    要言妙道 冀尽乌鸟反哺之私,以符水木本源之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