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为江南贡院建修工竣,定于十一月举行乡试,恳请简放考官,仰祈圣鉴事。
窃江南乡试,自咸丰九年在浙江借闱特开万寿恩科,并补行乙卯正科后,尚有戊午、辛酉、壬戌及本届四科,历经奏请展缓办理。迨本年六月,江宁省城克复,臣亲勘贡院,幸未全毁。当即鸠工庀材,饬派记名臬司黄润昌监视兴修,于八月十三日奏陈大概。旋据该员以要工完竣,绘图呈验,臣于九月初一日自安庆起程,初七日舟抵金陵,初九日至贡院查验工程,所有主考、监临、提调、监试、房官各屋,誊录、对读、弥封、供给各所,新造者十之九,修补者十之一。号舍一万六千余间,新造者十之一,葺补者十之九。又因江南人文荟萃,向虑号舍不敷,酌就闱外圈入隙地,以备将来添建号舍之用。臣逐段勘验,现仅号板未全,牌坊及油饰未毕,约计九月二十日前,一律完竣。工坚料实,焕然一新。两江人士,闻风鼓舞,流亡旋归,商贾云集。现在已通饬各属,出示晓谕,定于十一月举行乡试。
江南监临,向系江苏、安徽两省巡抚分科轮办。本届甲子及补行戊午各正科,系属江苏轮值之年。臣已咨明抚臣李鸿章,请其届时前来,入闱办理监临事务。其提调、监试各官,向例于江、安两省藩、臬、道、府大员中调派。内帘十八房,则于科第出身、实缺州县中考充。如实缺人数不敷,即于两省候补之即用大挑、拣发各班挑选。现值地方多系新复,实缺人员寥寥无几,所有内外帘各执事,应由监临官循例分别调取。
至江南正副考官,向章八月乡试,系于六月二十二日简放主考。礼部于二十日进本。此次十一月举行乡试,似应于九月二十二请旨简放考官。向章江南主考,由徐州、临淮、滁州驿路行走。目下滁州等驿尚未整饬,应改由清江浦、扬州驰驿南来,以免迟误。前此咸丰九年借用浙闱举行己未恩科,并补行乙卯正科。安徽取中正额,因皖北赴考人数较少,奏准先中六成,酌留四成,计两科存留中额三十六名,俟皖北肃清后,于下科乡试补中。目下英、霍贼退,全皖将次肃清,应否将所留三十六名于本科补中之处,请旨敕下礼部核议,知会正副主考查照办理。所有贡院工竣,举行乡试,请旨简放考官缘由,恭折由驿五百里驰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译文
江南贡院修复竣工准备立即举行乡试请委派考官折
为江南贡院修建工程业已竣工,定于十一月举行乡试,恳切请求委派考官事,请圣上鉴察。
江南乡试,自咸丰九年在浙江借杭州贡院特开万寿恩榜,并补行乙卯年的正科后,尚有戊午、辛酉、壬戌及本届共四科,均经过奏报同意延期办理。到今年六月,江宁省城克复,臣亲自踏勘贡院,幸而没有完全毁坏。当即召集工匠备齐材料,委派记名臬司黄润昌监督兴修,并在八月十三日的奏折中陈述了大致情形。不久,黄润昌因主要工程已完工,绘图禀报请验收。臣于九月初一日自安庆起程,初七日船到金陵,初九日到贡院查验工程,所有主考、监临、提调、监试、房官等官员居住的房屋,誊录、对读、弥封、供给等办公场所,重新建造的占十分之九,修补的占十分之一。号房一万六千多间,重新建造的占十分之一,修缮的占十分之九。又因江南人文荟萃,向来便担心号房不够用,稍微在贡院外面圈入一些空地,以备将来增建号房之用。臣一段一段地踏勘检验,现仅号板未全,牌坊及油漆未完工,大约在九月二十日以前全部竣工。工程坚固材料结实,整个贡院焕然一新。两江地区的读书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流亡在外者很快回到家乡,商人们也纷纷聚集于金陵城。现在已发文通知各有关部门,贴出告示,定于十一月举行乡试。
江南乡式的监临,一向由江苏、安徽两省巡抚分科轮流担任。本届甲子科及补行的戊午各正科,原属江苏省巡抚当值之年。臣已发函给巡抚李鸿章,请他届时前来金陵,进入贡院办理监临事宜。至于提调、监试各官,按比例在江苏、安徽两省中的藩司、臬司、道员、知府这些大员中调派。内帘十八房阅卷官,则从科第出身且为现任州县长官中通过考试而选任。如果现任人员中不够的话,则从两省候补官员中的“大挑”、“拣发”两种出身的人中挑选。现在正是州县城镇新近收复的时候,现任人员寥寥无几,所有内帘、外帘各种办事人员,应当由监临官依例分别调取。
至于江南乡试的正副主考,惯例是八月的乡试,则于六月二十二日委派主考,礼部在二十日提出名单。这次是十一月举行乡试,似应是九月二十二日请旨委派考官。按过去的规定,江南乡试的主考官沿着徐州、临淮、滁州这条驿路南下。眼下滁州等驿站尚未整修好,应当改沿清江浦、扬州一路南下,以免迟误。先前在咸丰九年借用了浙江的贡院举行己未年恩科,并且补行过乙卯年正科。按安徽省取中举人的额定人数,因为皖北赴考人员较少,经奏准先中六成,留下四成,总计两科共留下三十六个名额,等皖北肃清后在下科乡试中补入。眼下英山、霍山的贼军已退出,全安徽即将次第肃清,可否将所留下的三十六个名额在本科补充,请皇上下文给礼部核议,并告知正副两主考按此办理。所有关于贡院竣工、举行乡试、请旨委派考官等事宜,恭谨由驿站以五百里急件奏报,请求皇太后、皇上鉴察指示。谨奏。
评点
科举考试是如何出题的
中国古代,从隋朝开始实行以考试取士的制度,较之于过去的世袭、举荐来说,既为平民子弟出人头地提供了一个竞争的机会,又让这个竞争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其进步的一面是绝对不能抹杀的;当然,与天下任何制度一样,科举制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随着时代的前进,尤其是西学的东渐,它最后废止于一九〇四年。对于这个制度的寿终正寝,也丝毫不需要惋惜。新型的各类学堂,不但为士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也为中国的教育增添了更为丰富实用的学科,提供了更为健全合理的培养人才的方法。百年来的实践,一再证明了这种诞生在西方的教育及考试体制,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然而,距离一九〇四年还有四十年的同治三年,科举考试依旧是士人出头露脸的惟一正途。而这次乡试,是停顿十二三年后的首次恢复,社会对它的关注,士子对它的盼望,都是可想而知的。
按照清朝的考试制度,地方上的最高考试为乡试。乡试三年为一科,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到新皇登基、皇帝大寿等则加试一科,称之为恩科。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二年春可在京师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会试考中的为贡士。贡士再参加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再参加朝考,考中者进翰林院学习,散馆及格者在翰林院任职。朝考未中者或翰林院学习后散馆未及格者,分发京师各部任主事或各省县令。
江苏、安徽两省在清初原为一个省,叫江南省。康熙初年析为两省,但乡试并未分开,都在南京举行,依旧称江南乡试。江苏、安徽文化发达,人才茂盛,向为人文荟萃之地。清代自顺治三年开科取士,到咸丰二年为止,共举办会试九十一科,江南出状元五十名,榜眼三十二名,探花四十二名,居全国第一,且远在其他各省之上。故而,江南乡试一向为全国所瞩目。咸丰二年二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到同治三年六月为止,这段时间南京已成为太平天国的都城,“清妖”的乡试自然不会让它举办。这中间有乙卯、戊午、辛酉三次正科,又有咸丰九年(己未)为咸丰帝的三十大寿,同治元年(壬戌)为同治帝登基大典的两次恩科。其中,咸丰九年借杭州贡院举行了己未恩科、乙卯正科合并为一次的江南乡试,但还是缺了三科。同治三年为甲子年,按规定是正科乡试年。加上这一次,就是整整的四科未考了。现在,南京重新回到朝廷的手里,四科积压下来够条件的秀才们,是多么盼望江南乡试早日恢复啊!这种现状无疑是促使曾氏早开乡试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那就是曾氏要借此德政来笼络两江士人,希望暖着他们的心,对曾氏及其打下南京的老九吉字营感恩戴德;也希望堵住他们的口,尽量不说或少说曾氏兄弟与湘军集团的坏话。在一百多年前那个民智未开的时代,所谓民意,其实就是士人的心意;笼络了士人,也就是控制了民意。
朝廷其实并没有指望克复金陵的当年就举办江南乡试,在曾氏先前的请示报告中曾有明确批示:“如工料一时不能毕集,即缓至来岁补行乡试,亦无不可。”但曾氏坚持要在甲子本年举行甲子科乡试,他要以比朝廷更关心江南士人的姿态,来换取江南两省百姓尤其是士子们对他的拥戴。当然,也不能无视依靠科举考试而进入上层社会的这位农家子弟尊重考试、关心士人的那份真情实感。
那么,曾氏亲自主持的这次停顿了十二三年的江南乡试,其大致情况如何呢?依据史料记载,笔者为诸位作点简单介绍。
甲子科江南乡试的主考官为太仆寺少卿刘昆。刘昆翰林出身,系曾氏的老熟人。咸丰三年曾氏在长沙筹建湘军之初,刘昆时任湖南学政。副主考官平步青,翰林院编修。试场总监督为江苏巡抚李鸿章。第一场为十一月初八入场,考三天;到初十下午,考生开始陆续出场。据曾氏日记记载,这三天雨雪霏霏,天气奇冷,考生白天在寒风中冥思苦想,应付考试,夜晚则睡在狭窄而冰冷的号房里,处境极苦,有年纪大或身体虚弱的,则更是难熬。作为这次乡试的最高主持人,曾氏直到初十考生出场时才知道试题。出题的正副主考对试卷保密到如此地步,颇有点令今人吃惊。
从乾隆五十二年开始,乡试三场分别为:第一场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所谓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本书。从这四本书中摘取一句话来,考生由此发挥,从而完成一篇按“起、承、转、合”的固定格式的文章。这种文章便叫四书文,通常又被称为八股文。第一场考试中有三篇这样的文章。一篇从《论语》取题,另一篇从《孟子》取题,第三篇则从《大学》或《中庸》取题。其题解,则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甲子科江南乡试第一场的首题为《叶公问政二章》。此题取自《论语·子政篇》。所谓“二章”,即两段话,也就是包括叶公问政与子夏问政在内的两段孔子对学生回答如何为政的话。原文为:“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而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次题为《有余不敢尽》。此题取自《中庸》。原文为:“子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三题为《汤执中立贤无方》。此题取自《孟子·离娄下》。原文为:“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第一场的诗题为:《桂树冬荣(得“风”字)》。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为围绕着“桂树冬荣”四字做一首五言八韵诗。二为诗要押“风”韵,属于风韵的字有枫、封、峰、烽、锋、丰等。
十一日考生再次进场,参加第二场的考试。此场考经文五篇,即从《易》、《书》、《诗》、《春秋》、《礼记》五部经书中各取一句话出来做题目,也考三天。十四日考生第三次进场,参加末场考试。此场考试策问五道,这五道题的范围在经史、时务、政治之中,同样考三天。
三场考试共九天,吃喝拉撒全在一间约一点三平方米的号房内。这不仅是在考学问,也在考身体。故而当年曾纪鸿在十五岁时考中秀才后,曾氏怜儿子年少体弱,“难熬此九日之辛苦”,不要他赶当年的乡试。至于这一科的江南乡试,因为推迟了整整三个月而在冬天举行,则更是对考生的严峻考验。
十二月十五日发榜。先天,曾氏黎明即入贡院,上午八点开始写榜,一直写到傍晚才将金榜写完。此科参考者达一万八千余人,录取正榜二百七十三人,副榜四十八人。第一名为江苏江都籍的江壁。
写作简析 这是一份禀呈工程进展的报告,清楚、周到、简洁是它的基本要素。此折在这几点上都到了位。又于向例中指出今日的特别之处,更显出上折者的思虑细密。
要言妙道 两江人士,闻风鼓舞,流亡旋归,商贾云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