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为拟选聪颖子弟,前赴泰西各国肄习技艺,以培人才,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臣国藩上年在天津办理洋务,前任江苏巡抚丁日昌奉旨来津会办,屡与臣商榷,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且谓携带幼童前赴外国者,如四品衔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皆可胜任等语。臣国藩深韪其言,曾于上年九月、本年正月两次附奏在案。臣鸿章复往返函商。窃谓自斌椿及志刚、孙家谷两次奉命游历各国,于海外情形亦已窥其要领。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造船、制器等事,无一不与用兵相表里。凡游学他国得有长技者,归即延入书院,分科传授,精益求精。其余军政、船政,直视为身心性命之学。今中国欲仿效其意,而精通其法,当此风气既开,似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
查美国新立和约第七条内载,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人民一体优待。又,美国可以在中国指准外国人居住地方设立学堂,中国人亦可在美国一体照办等语。本年春间,美国公使过天津时,臣鸿章面与商及,允俟知照到日,即转致本国妥为照料。三月间,英国公使来津接见,亦以此事有无相询。臣鸿章当以实告,意颇欣许,亦谓先赴美国学习,英国大书院极多,将来亦可随便派往。此固外国人所深愿,似于和好大局有益无损。
臣等伏思外国所长,既肯听人共习,志刚、孙家谷又已导之先路,计由太平洋乘轮船径达美国,月余可至,当非甚难之事。或谓天津、上海、福州等处,已设局仿造轮船、枪炮、军火,京师设同文馆选满汉子弟延西人教授,又,上海开广方言馆选文童肄业,似中国已有基绪,无须远涉重洋。不知设局制造,开馆教习,所以图振奋之基也。远适肄业,集思广益,所以收远大之效也。西人学求实济,无论为士、为工、为兵,无不入塾读书,共明其理,习见其器,躬亲其事,各致其心思巧力,递相师授,期于月异而岁不同。中国欲取其长,一旦遽图尽购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奥密,苟非遍览久习,则本源无由洞彻,而曲折无以自明。古人谓学齐语者,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间,又曰百闻不如一见,比物此志也。况诚得其法,归而触类引伸,视今日所为,孜孜以求者,不更扩充于无穷耶?
惟是试办之难有二:一曰选材,一曰筹费。盖聪颖子弟不可多得,必其志趣远大,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者,方能远游异国,安心学习,则选材难。国家帑项,岁有常额,增此派人出洋肄习之款,更须措办,则筹费又难。凡此二者,臣等亦深知其难,第以成山始于一篑,蓄艾期以三年,及今以图,庶他日继长增高稍易为力。爰饬陈兰彬、容闳等悉心酌议,加以复核,拟派员在沪设局访选沿海各省聪颖幼童,每年以三十名为率,四年计一百二十名,分年搭船赴洋在外国肄习,十五年后按年分起挨次回华。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岁上下,年力方强,正可及时报效。闻前此闽、粤、宁波子弟亦时有赴洋学习者,但只图识粗浅洋文洋话,以便与洋人交易,为衣食计。此则入选之初,慎之又慎。至带赴外国,悉归委员管束,分门别类,务求学术精到。又有翻译教习,随时课以中国文义,俾识立身大节,可冀成有用之材。虽未必皆为伟器,而人才既众,当有瑰异者出乎其中。此拔十得五之说也。
至于通计费用,首尾二十年需银百二十万两,诚属巨款。然此款不必一时凑拨,分析计之,每年接济六万,尚不觉其过难。除初年盘川发给委员携带外,其余所有定款按年预拨交与银号陆续汇寄,事亦易办。
总之,图事之始,固不能予之甚吝,而遽望之甚奢,况远适异国,储才备用,更不可以经费偶乏浅尝中辍。近年来设局制造,开馆教习,凡西人擅长之技,中国颇知究心,所需经费,均蒙谕旨准拨,亦以志在必成,虽难不惮,虽费不惜,日积月累,成效渐有可观。兹拟选带聪颖子弟赴外国肄业,事虽稍异,意实相同。谨将章程十二条恭呈御览,合无仰恳天恩,饬下江海关于洋税项下按年指拨,勿使缺乏。恭候命下,臣等即饬设局挑选聪颖子弟,妥慎办理,如有章程中未尽事宜,并请敕下总理衙门酌核更改,臣等亦可随时奏请更正。所有拟选聪颖子弟前赴泰西各国肄习技艺缘由,谨合词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译文
准备挑选聪颖少年赴西方各国留学折
为准备挑选聪颖少年,前往西方各国学习技艺,借以培养人才事,恭折请求圣上鉴察。
臣曾国藩去年在天津办理洋务时,前任江苏巡抚丁日昌奉旨来天津会办,多次与臣商量,打算挑选聪颖幼童送赴西方各国书院学习军事、船务、数学、机器制造等学问,大约需十余年,学成而归,使西方人擅长的技艺,中国都能熟悉,然后可以逐渐求得自强。并且说携带幼童前往外国者,如四品衔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都可胜任等等。臣国藩深为赞同他的想法,曾经在去年九月、今年正月两次以附片奏报在案。臣鸿章又多次往返信函商议。私下以为自斌椿及志刚、孙家谷两次奉命游历各国,对于海外情形也已窥探到它的要领。如地图、算术、天文、航海、造船、制造机器等技艺,无一不与用兵之事表里相联系。凡是留学别国学到优长技艺者,回国后立即请入书院执教,分科传授,精益求精。其他如军事、船务,简直视为身心性命之学。现在中国想仿效他们的意图,而去精研他们的做法,值此风气既已打开,似乎应该即刻挑选聪颖少年,带着他们前往外国学习,踏踏实实地研究,以此来实现我皇上徐图自强的至诚心愿。
查美国新订立的和约中第七条内载明,以后中国人想进入美国大小官办学校学习各种文艺,必须依照对待最优惠国人民一样的优待。另外,美国可以在中国指定的准许外国人居住之地设立学堂,中国人也可依此规定在美国如此办理等等。今年春间,美国公使路过天津时,臣鸿章当面与他商议这件事。美国公使答应等知照到达时,即转致本国妥为照料。三月间,英国公使来到,接见时也以有没有这件事相询问。臣鸿章当时便以实相告,英国公使心中对此事也表示欣然赞同,也说先到美国学习,英国的大书院极多,将来也可以随便派人前往。看来这件事是外国人所深为希望的,似乎对于和好大局有益无损。
臣等人细思外国人所拥有的长处,既然肯听从别人来与他们共同学习,志刚、孙家谷又已经开了先行之路,计算着从太平洋坐轮船直接去美国,一个多月可以到达,应当不是很困难的事。或者有人会说天津、上海、福州等地,已设立制造局仿造轮船、枪炮、军火,京师已设立了同文馆,选拔满汉少年入馆,请西方人给他们上课。另外,上海开办广方言馆,选拔文童入馆学习,看来中国已有基础,不须再远渡重洋去留学。这些人不知道,设局制造枪炮,开馆教习文童,是为了谋求中国振奋的事业。远渡重洋去学习,集思广益,这是为了收到长远宏大的利益。西方人的学问讲求于社会有实际作用,无论是身为士人,身为工人,身为士兵,无不进入学堂读书,大家一道明白学理,熟悉那些器具,亲身参与那些事情,每个人都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互相传授,以月与月有异年与年不同为期待。中国想要获取他们的长处,短期内就想将他们机器全部买尽,不只是力量达不到,而且此中的奥妙秘密,若不是都经阅览又久为实习,则它的本源无法清晰地领会,而其中的曲曲折折也无法自己明了。古人说学齐语者,必须引导而且将他安置在庄岳之间,又说百闻不如一见,对照实物而易知其中之理。何况要深入求知其奥妙,回来才能做到触类旁通,看今日的形势,孜孜以求者,难道不应该更加扩充于无穷无尽的学问领域吗?
只是试办此事有两个困难:一为挑选人才,二为筹集经费。这是因为聪颖少年不可多得,必须要那些志向远大、品质朴实、无家累牵挂、不热中奢华者,才能远游异国,安心学习,于是挑选人才难。国家财政收入,每年都有固定的数额,增加这个派人出洋留学的开支,更须设法办理,于是筹集经费更难。对于这两项,臣等人也深知它的难度,但想到堆土成山则要从第一筐开始,积蓄艾条则要作好三年的准备,至于今日所努力做的事,则希望因他日的继续发展能够稍微容易办到。故而令陈兰彬、容闳等人用心斟酌计议,并加以复核,准备派员在上海设局,访查挑选沿海各省的聪颖儿童,每年以三十人为限,四年共一百二十名,分年搭船渡洋去外国学习,十五年后按照出国的年份依次序回国。以此计算回国之日,每个当时的儿童也不过三十岁上下,年富力强,正可及时报效国家。听说在此前福建、广东、宁波子弟也有赴外洋学习的,但只求知道粗浅的洋文洋话,以便于与洋人做生意。他们考虑的只是衣食问题。这一次,则是入选之初,谨慎又谨慎。至于带到外国后,全都归委员管束,分门别类,务求所学的学问技术要精到。另外还有翻译教习中国学问,随时以中国的文化义理相课求,使他们能知道立身的大节,可以期望日后成为有用之材。虽未必都为伟器,但人才既然众多,自然会有瑰丽奇异者出于其中。这就是拔取十人而得五人之说也。
至于总共的费用,首尾二十年需银一百二十万两,的确是一笔巨款。但此款不必一时凑齐拨出,分开计算,每年接济六万两,尚不觉太为难。除第一年的路费发给委员携带外,其余则将固定的款项按年预先拨给银号,陆续汇齐,事情也容易办理。
总之,事情谋划的开端,固然不能给予甚少,而一下子期望又甚多,何况远赴异国,储才备用,更不能以经费偶尔缺乏而中途停辍。近年来设局制造船炮,开馆教习学生,凡是西方人所擅长的技艺,中国都知道用心研究,所需经费,都蒙谕旨准予拨给,也是因为志在必成,虽然困难但不害怕,虽然花费但不吝惜,日积月累,渐渐地有可观的成效。这次准备选带聪颖少年赴外国学习,事情虽然稍有点不同,而意义确实相同。谨将章程十二条恭呈圣上御览,是否可请求天恩,下令江海各关在洋税项下按年指定拨出,勿使经费缺乏。恭候命令下达后,臣等人即令设局挑选聪颖少年,凡事妥慎办理,章程中如有未尽事宜,并请令总理衙门斟酌审核更改,臣等人也可随时奏请更正。所有准备挑选聪颖少年前赴西方各国学习技艺的缘由,谨合词恭折具奏,请皇太后、皇上鉴察训示。谨奏。
评点
晚年为民族振兴所作的一项大贡献
曾氏一生所做的几桩大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究竟起着何种作用,百余年来一直聚讼纷纷,莫衷一是,即便在今天,也很难取得完全的一致。但有一件事的后世评价,或许会较为接近,那便是这道折子中所说的公派留学生之事。
从奏折看来,这件事情的创意者为丁日昌。关于丁日昌,笔者在前两篇评点中都提到了,这里再多说几句。
丁为广东丰顺人,字禹生,贡生出身。咸丰九年出任江西万安知县,不久即入曾氏幕府,被派往广东办厘金。同治二年,由李鸿章调到上海专办军工。同治四年,任江苏苏松太道兼江南制造局总办,很快升两淮盐运使。同治六年升江苏布政使,同治七年升江苏巡抚。从这个简历中,可知出身并不过硬的丁日昌,短短九年工夫,便从七品县令升到从二品方面大员,这在当时的官场中极为少见。丁为何官运如此好?一则他与当时的实权大人物曾、李关系密切。然则与曾、李密切的人很多,惟独他升得快,这说明他得到曾、李的特别器重。曾、李都是做实事的人,可见丁擅长办事。他所办的事主要在两个方面:办厘务与盐务,为湘淮军筹集军饷;办洋务,将曾、李“徐图自强”的设想落到实处。但丁的口碑不好,很多人讨厌他,说他利用职权为自家聚敛了大批钱财,又说他崇洋媚外,甚至骂他为丁鬼子。王家璧之所以上疏朝廷密告那则传闻,也是因为对丁本人很反感。这样看来,丁日昌这个人大概是一个极为能干的人,既能于办公事,也能于办私事。
曾氏的奏折中说,丁日昌在天津会办教案时,多次与他商讨公派留学生的事,并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计划。丁的这个设想是怎么来的呢?是他自己脑子里冒出来的吗?不是,这个设想来自于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在近代中外交往史上地位十分重要,很值得我们尊敬。此人名叫容闳。
容闳也是广东人,道光八年出生于距澳门只有四英里的香山县南屏镇。七岁时随父亲到澳门,并进入英国人所办的小学读书。不久又回到南屏镇读传统私塾。十二岁时再入澳门教会学堂。十八岁随校长美国人勃朗赴美求学。二十六岁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容于是成为第一个在美国获得学位的中国人。就在那时,他就萌生让更多中国人能来到美国接受西方教育的心愿。大学毕业后,容即回国,先后在香港、上海等地做事。
咸丰十年,容闳来到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见到主持天国朝政的干王洪仁玕。容向洪提出办学校、建人才政府等七条建议。正在忙于打仗夺江山的天国自然无意于此,只是在几天后送容一个长方形的官印和一个四等爵位。容对太平天国很失望。
三年后,受曾氏的数次相招,容在安庆两江总督衙门里会见曾氏。曾氏问他,身为今日中国谋最有益最重要的事情,当从何处着手。容知道曾氏想建军事工厂,遂将办教育一事暂不提,而答以建机器厂为最紧要之务。曾氏立即请容去外国代为购买机器。同治四年,容把机器买回。位于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局,就是据此批机器而建立的。
容的教育计划,后来得到江苏巡抚丁日昌的大力赞许。丁要容写出一个关于国是意见的书面材料,代为呈递给大学士文祥。据容闳著的《西学东渐记》一书所载,其第二款说的便是公派留学生事,且其设想与此折所说的几乎完全一样:“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材。派遣之法,初次可先定一百二十名学额以试行之。此百二十人中,又分为四批,按年递派,每年派送三十人。留学年限定为十五年。学生年龄,须以十二岁至十四岁为度。视第一、第二批学生出洋留学著有成效,则以后即永定为例,每年派出此数。派出时并须以汉文教习同往,庶幼年学生在美仍可兼习汉文。至学生在外国膳宿入学等等,当另设留学生监察二人以管理之。此项留学生经费,可于上海关税项下提拨数成以充之。”
如此看来,公派留学生一事的最初创意者应是容闳。是他,最先提出了这个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设想。当然,容闳无位无力,这个伟大的设想又只有通过丁日昌,再经过曾氏与李鸿章会衔奏准皇太后、皇上后才能成为事实。从这个层面来说,此事仍可算得上是曾氏晚年对民族振兴所作出的一项重大贡献。
同治十一年七月,第一批三十名赴美幼童,由陈兰彬、容闳率领,自上海启航。同治十二年五月,第二批三十名幼童,由出洋局委员黄平甫率领赴美。同治十三年八月、光绪元年九月,第三批、第四批各三十名幼童从上海出发赴美。四批一百二十名幼童虽然按期派出,但此事并没有达到当初预计的目标。由于一些人担心这批幼童完全被美国文明所同化,而不能做驯服的大清子民,光绪七年经朝廷批准,所有留美学生无条件地一律回国。而那时他们中只有两人已获大学毕业,六十余人还正在大学里读书,其他的不过是中学生而已。回国后,他们的境遇大多不好,辛辛苦苦在国外多年所学得的西学,几乎没有施展的机会。但即便如此,这一百多名留美学生中仍出现了一些杰出人士,如铁道建筑专家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末外务部尚书梁敦彦、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等。至于它开辟公派留学生先河的历史意义,则更为重大。
写作简析 对于一项没有先例的大事,在中国这样一个又习惯依旧例办事的古老国度里,要让它获得通过,是相当艰难的。创议者必须将此事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具体操作方法等都要考虑得仔仔细细,说得清清楚楚。本折乃此类报告中的范文。
要言妙道 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