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儒家学拿得起 跟佛家学放得下 跟道家学想得开-不忘初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能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有一天会豁然顿悟,明白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1.丢下身外之物,留下心灵之物

    佛说:“放下。”你将手中所持有的东西放下,但是,你心间的七情六欲,人间的欲望挣扎,你是否放下了?只有放下这些,才真正算是佛家箴言中所讲的“放下”。

    ——南怀瑾

    佛语中讲到,修炼的人在修行中如果不能放下七情六欲,也无法修炼到博大精深的境界。只有懂得放下,才能体会到佛家箴言。

    在释迦摩尼佛还在人世的时候,有一位叫作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他的面前。这个婆罗门运用自己的神通,两只手各拿了一个大花瓶,前来献佛。佛陀大声地对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于是听从指教,将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在地上。

    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听从指教,将右手拿的那个花瓶也放到了地上。

    然后,佛陀还是向他说道:“放下!”

    这个婆罗门无奈地回答:“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为何你还要我放下?”

    佛陀听了他的话,对他讲:“我的本意并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瓶,而是让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只有当你将这些都放下时,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没有多余的东西,就减少了负担,就会轻松自在。随遇而安就能自得其乐,能放下多余的不需要的东西,就是解脱。人其实不需要复杂的思想,只要具备这项简单的智慧,简单才能快乐。简单思想,简单生活,人生道路就远离了痛苦与忧伤。

    有一座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小和尚对师父说:“如果买一匹马,您就不用整天这么劳累奔波了,可以轻松很多。”

    老和尚认为徒儿说得对,他如愿以偿买到了马,中午正想美美睡个午觉。

    突然,小和尚跑了进来,说道:“师父,我们忘了一件事,马儿在哪住呢?我们应该给马儿建个马棚。”

    老和尚认为徒儿说得很有道理,也很及时。

    于是,老和尚决定,马上就给马儿建个马棚。

    马棚终于建好了,老和尚累了一天,正想躺下好好休息一下,小和尚又跑到跟前,说道:“师父,马棚虽然建好了,但是你整天忙于化缘,而我又要学禅,平时谁来养马呀!我们还少个养马的。”

    老和尚又认为徒儿说得很有道理,也很及时。

    于是,老和尚决定,聘请了一个厨师兼保姆。

    吃完早饭,老和尚正准备外出讲经,小和尚跑到跟前,说道:“师父,厨师已经请来了。不过,她说她年老体衰,又不会算账,让我们再请一个伙计,帮她买买菜,打个下手。”

    突然间,老和尚悟出了什么,想道:“以前的日子,多简单、多轻松啊。”他对小和尚说:“这匹马只会让我觉得更累,赶快卖了它!”

    有时候,我们认为我们需要某些东西,千辛万苦地终于得到了,却发现这件东西其实并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轻松和愉快,相反地却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负担,让我们身心疲惫。与其为其所累,还不如痛下决心,果断摆脱它。

    即使拥有整个世界,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其实得到太多,反而会成为负担。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的呢?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有位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沉重,生活压力太大,想寻求解脱的方法,因此去向一位禅师求教。

    禅师给他一个篓子,要他背在肩上,指着前方一条坎坷的石路说:“当你向前走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颗石子放到篓子里,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照着禅师的指示去做,等他背上篓子装满石头后,禅师问他:“你一路走来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回答说:“感到越走越沉重。”

    禅师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因此才会有越来越累的感慨。”

    中年人又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负重呢?”

    禅师反问他:“你是否愿意将名声、财富、虚荣、权力等拿出来舍弃呢?”

    那人答不出来。

    禅师又说:“每个人的篓子里所装的,都是自己从这个世上寻来的东西,但是你拾得太多,如果不能放掉一些,你的生命将承受不起,现在知道应丢下什么和留下什么了吗?”

    中年人反问禅师:“这一路上,您又丢下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呢?”

    禅师大笑:“丢下身外之物,留下心灵之物。”

    人在世上,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外界的诱惑,一旦有了功名,就会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会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会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会对事业放不下……当得到的东西太多了,超过生命的承载力,多余的东西就会成为人生的负担。

    当你放下一些多余的、不需要的东西的时候,就如脱钩的鱼,出岫的云,心无挂碍,来去自如,表里澄澈。“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才会发现生命竟可以如此充实、如此美好,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风。放下,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精神。但,也需要勇气和智慧。

    2.错误的坚持,就是浪费生命

    千万别等到爬到顶端,才发现自己的梯子靠错了墙。

    ——慧律法师

    生活中,很多人总认为自己还年轻,有很多时间可以去尝试、去坚持,但是岁月匆匆,当最终发现自己的坚持成为无用功时,再回首已经百年身。

    从前,有姓黑和姓白两个和尚,他们原本在一处修行,但是为了做进一步的修炼,就分开各自去寻访名师,拜师学艺。在出发的时候,他们约定在十年后的这一天回到分手的地方,不见不散。

    十年后,两人依约在当初分开的地方见了面。白和尚就问黑和尚说:“黑老大!你老兄练就了什么绝活?你的功夫一定很精进吧?”

    “那是当然!我拜的师父是达摩禅师的传人,他教会了我芦苇渡江的无上功夫。”黑和尚自豪地说,“一会儿就让你开开眼界!”

    黑和尚说完后就带着白和尚来到江边的渡口,在岸边摘下一根芦苇草丢入江中,然后乘着芦苇草渡江而过,而白和尚就跟着众人乘船过江,当两个人都到达河对岸后,黑和尚得意地问白和尚说:“怎么样,厉害吧?你老弟练了什么无上的功夫?也露一手让我瞧一瞧!”

    白和尚很不好意思地低声说道:“我好像没有练什么本事,我师父只是教我一心一意地当和尚,让我每天认真地吃饭、睡觉,敲钟念经也要很专一,所有的事情都要努力认真去做,然后一切随缘而行!我师父告诉我说这就是无上的心法和智能,我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黑和尚听后哈哈大笑,他不客气地大声说道:“这算是什么功夫?看来你这十年都是白学了。”

    白和尚露出不置可否的表情,过了一会儿,他正经八百地说:“黑大哥,那你还练了其他的功夫吗?”

    黑和尚不屑地瞄了白和尚一眼,回答说:“难道我用十年的时间练就达摩神功的芦苇渡江术还不算厉害吗?”

    白和尚搔一搔头,小声回答:“你是很厉害!可是,只要付给船夫三文钱就可以渡江了,黑大哥你为什么要花十年的时间去练它呢?难道你十年的时间就只值三文钱吗?”

    黑和尚一下子愣住了,他哭丧着脸,不知该如何回答。

    错误的坚持就是在浪费生命,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生活中也有些人从小就抱有美好的梦想,也身体力行去追求、去坚持,但他们牺牲了美好的青春,激情也慢慢消耗殆尽,留给自己的却是一个生命的残局,可是他们仍然觉得是上苍跟他们开了一个生命的玩笑。殊不知,是他们自己的固执埋葬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有一家公司需要招聘一名业务代表,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复试的只有A和B两名应聘者,为了从中找出一位最适合这份职业的员工,公司决定在不同时间段分别通知他们前来面试。

    第二天A被公司通知前来进行最后一次的考核。A在面试的时候十分稳重,各种问题都对答如流,就在这时负责面试的考官忽然递给他一把钥匙,随手指了一间小屋让他去那里拿只茶杯来。

    A就去开那间小屋的门,可是他无论怎么开就是打不开,他不相信自己开不了,就慢慢地拧,鼓捣了很长时间还是打不开。他知道这是主考官给自己出的最后一道难题,如果连这扇小小的门都打不开的话,怎么去打开别人的心灵?于是他就一个劲儿地往里面拧,可是最后钥匙也被他拧断在锁孔里了。

    A感到十分难以置信,明明是这扇门的钥匙为什么就是打不开呢?他就问主考官:“请问,是这把钥匙吗?”主考官抬头看了一下A答道:“是打开屋子,取出茶杯的钥匙。”A很为难地说:“门打不开,我也不渴……”

    主考官打断了他的话:“那好吧,这两天回去等通知,如果接不到通知,你就去别家公司试试吧。”

    第三天公司又通知B来面试,尽管他的回答不是十分流畅,但主考官还是同样给他一把钥匙让他取来一只茶杯,B也是同样打不开门,但是他却看见另一间屋里有一只茶杯,他就想:“主考官并没有告诉我钥匙就是这间屋子的,它既然是打开有茶杯那间屋的钥匙,那么应是隔壁这一间吧!”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竟然真的打开了那间小屋,取出了茶杯。

    主考官很高兴,拿过他取出的茶杯为他倒了一杯水,然后对他说:“喝杯水,然后签个协议,祝贺你,你被录取了。”

    A放不下自己心中的那份执着,一直认为主考官指定的就是那间屋子,结果怎么弄也打不开屋门;而B却并没有这样认为,只是选择放下这扇打不开的屋门去试另一间的屋门,结果他用同样的一把钥匙打开了另一间屋子的门,取出了茶杯。

    有些事情确实需要“半途而废”,当然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地甄别何时是放下的时机,然后正确理智地坚持,这才是实现终极目标的大智慧。

    选择需要智慧,放下需要勇气。适时地放下无意义的坚持,才会有更多的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如果自己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那么该坚持的就要坚持,反之,如果你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狂奔,那么就加速了自己的毁灭。

    如果我们的目标并不适合我们,做了也是白做的时候就要懂得去收手,与其苦苦挣扎,蹉跎岁月,还不如选择放下。若我们坚定地放下了那种偏执,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别有洞天。否则,我们就可能被痛苦纠缠一生。

    3.保护好你的忏悔心

    过则勿惮改。过者,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清人陈宏谋

    古语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上非但是常人,即使圣贤亦不能无过。尧荐举了舜,而舜曾杀尧之子丹朱。至圣至贤如孔子者,出有“子见南子”的绯闻。

    只是圣贤比常人更善改过迁善,所以他显得比人伟大而英明。清人陈宏谋说:“过则勿惮改。过者,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妙高禅师是浙江奉化雪窦寺的开山祖师,他在修行的时候非常用功,常常废寝忘食,然而人的体力终是有限,妙高禅师在打坐的时候时常打瞌睡。为了警惕自己别再瞌睡,妙高禅师就到临山崖的一边去打坐,这样如果他再瞌睡的话就会一头栽下去,甚至失去性命。

    有一天,妙高禅师实在忍不住,又开始打瞌睡了,这下他真的摔下山崖了。妙高禅师以为自己这一次一定没命了,可是没想到当他落到半山腰的时候,忽然感觉有人托起他的身体,把他往崖上面送,妙高禅师惊讶地问:“是谁救我?”

    “护法韦驮!”那人在空中回答。

    妙高禅师心里就想:没想到我在这里修行,还有人为我护法,真不错!于是他又趾高气扬的问:“世间还有几个像我这样精进修行的人呢?”

    韦驮答道:“有恒河之沙数那样多的人像你这样修行。因你有这一念傲慢之心,从现在起,我将二十世不再护你的法!”

    妙高禅师一听,顿时惭愧万分,痛哭流涕,但是很快他就想开了:“我还是在这里修行我的,也不管他护不护法了。要是修不成,一头栽下去摔死也算是一种解脱。”

    此后,妙高禅师依然坐在山崖边上修行。没过多久,他又打开始瞌睡,并一头栽了下去。妙高禅师认为这次自己真的没命了,然而就在他快落地的时候,又有人托着他把他送了上去。

    妙高禅师不解地问:“是谁救我?”

    “护法韦驮!”

    “你怎么又来了?不是说二十世不来护我的法?”

    韦驮回答说:“因为你那一念惭愧心起,消去了二十世的傲慢心。”

    的确,堂堂正正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示自己悔改的意向,非但不会因暴露丑恶而使自己失面子,反而会因为你的坦率、诚实而引起人们对你的敬佩和尊重。应该说,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改过迁善的能力,他才可以算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一个在完整意义上精神健全的人。就像一个人的肌体假如是健康而正常的话,也必定会具备吐故纳新、自我调节的功能一样。

    例如,有的人患了肺部感染症后并不自知,到检查身体时,医生告诉了他曾患过肺病,已经自愈,肺部的钙化点证明了这部分肌体是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奋力防御,保护了自己不受侵蚀。而人体各部分小伤的康复力量完全依靠肌肉组织自愈的例子,更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了。

    改过迁善,正是与此有同等意义的人精神上的自我调节功能。一个精神、心理健康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自我调节行为的人。圣人是由不惮改过而造出来的这个观点,可以说是一个真理。所以,人们不要怕自己犯错误,也不要为自己老是后悔而烦恼。

    当一个人感觉到有愧于心时,其实他应该是绝对无愧的,因为他精神上的“自愈组织”正在战胜“病毒”而取得优势。因此,怕就怕一个人不肯运用这种调节功能,不肯作自我谴责。古人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改过迁善,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而且必须遵守和施行的原则。

    4.看淡名利心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封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吴承恩《西游记》

    弘一法师说:“贪心似乎就是与生俱来的。大多数人活着都在追求物质,贪图利益,拥有了还想有,得到了还盼望,破的换成新的,新的换成时尚的,又想换成高档尊贵的,一换再换,一新再新,人心总是不知道满足的,欲望总是会随着你的所得变得越来越大,有一句话说得好:人最想得到的,永远是你还没拥有的。”

    有一个僧人,虽然修行禅道颇下苦功,但始终不得入门,眼看许多比他入门还要晚的师兄弟对禅都能有所体会,他就觉得自己实在没有资格学禅。于是他心想自己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算了。于是僧人就打点行李,计划远行。临走时便到法堂去向师父辞行。

    僧人禀告道:“老师!我辜负您的期望,自从皈投在您座下参禅已有十多年了,可是对禅仍是没有什么领悟。我想我实在没有学禅的慧根,今向您辞行,我将云游他方。”

    师父非常惊讶地问道:“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到别处就可以觉悟吗?”

    僧人诚恳地再禀告道:“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尽心于道业上的修行,但却迟迟不见成效。反观那些师兄弟一个个都能有所领悟。在我内心的深处,已经萌发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师父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僧人道:“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有大鹏鸟与小麻雀的惭愧。”

    师父装着不解似的问道:“怎么样的大?怎么样的小?”

    僧人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师父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它已经飞越生死了吗?”

    僧人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争名夺利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不仅带给自己痛苦,也带给别人痛苦,其实仔细想想,即使自己的钱财再多,到头来自己能带走多少?还不是“空手而来,空手而去”?东西再多自己用的也有限。俗语说得好:家有广厦万间,不过六尺小床;纵有黄金万两,不过一日三餐。

    当然,不争也并不是让你不去奋斗,而是要明白凡事有度,万事随缘,适可而止。在现实生活中,名誉和地位常常被看作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追求一定的名声、地位和荣誉,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心态。在很多人心目中,有了名誉和权力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实,人生的目的,不在于成名、成家与否,而在于面对现实,努力而为之,去尽情享受生命,细心体验生活的美好。

    人生在世,人人都想活得更好,人们总是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下,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大幸福或满足的活法,学会控制欲望,不为名誉权力所累,懂得知足常乐,方能品出生命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5.扫除贪、瞋、痴等污秽心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无明烦恼皆远离。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人我高山变平地。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世间皆成清净地。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朵朵莲花开心底。

    ——佛教《扫地歌》

    佛说:“如果一个人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

    佛家这里说的“恶”,并非是指“大奸大恶”的“恶”,也不是指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只是指的我们心中有贪、瞋、痴等污秽,便有种种尘劳落下,蒙在心上,让我们的心透不过气来。

    有一个青年向一位禅师请教:“大师,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

    禅师很慈悲地看着他说:“既然你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你内心还有恶存在,还不是纯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

    这个青年不服气地说:“我怎么会是一个恶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禅师说:“请你略说一二,我来告诉你,你内心存在着哪些恶!”

    青年说:“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时感到自己的工资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够宽敞,经常有‘生存危机感’,因此心里经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尽快能够改变这样现状;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缠万贯,我感到不服气;像我这样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每月就这么一点儿收入,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时不听我的劝告……”就这样,青年向禅师述说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禅师笑得更加慈祥,和颜悦色地对青年说:“你目前的收入足够养活你自己和你全家,你们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会流落街头,只是面积小了一点儿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为这些痛苦的。可是,因为你内心对金钱和住房有贪求心,所以就有苦。这种贪求心就是恶心,如果你已经将内心的这种贪求恶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会因为这些而痛苦。”

    “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文化的人发财了,你感到不服气,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种恶心;你认为自己有了文化,就应该有高收入,这是愚痴心,因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布施才是今世有钱的原因。愚痴心也是一种恶心!”

    “你的家人不听你的劝告,你感到不舒服,这是没有包容心。虽然是你的家人,他们却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什么非要强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与你一致呢?不包容就会心量狭隘,这是狭隘心,心量狭隘也是一种恶心!”

    上文中的青年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善良的人,直到现在,才知道因为内心有种种“恶”,所以才有种种苦。

    佛家认为,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心量狭隘也好,这些都是“恶”心。因为你的内心存在着这些“恶”,所以你就有和这些恶相对应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所以我们要“自己动手,主动清理”,调整自己的心态,抛却那些对我们不利的“恶”心,扫掉心里积压已久的尘埃,让心接触到这个世界。

    6.去除不必要的猜疑心

    疑心是人最大的毛病,佛经里面讲:贪、瞋、痴、慢、疑、邪见是六个根本烦恼,把这六个根本烦恼化掉,就能够成道正果。

    ——净空法师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事情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古时候,商鞅觉得当时的民众对于政府没有信心,总是心存怀疑,所以商鞅立木为信,下了一道命令:哪个人能把木头从东门搬到西门,就给他一千两黄金。民众听了,心中都在怀疑。结果,有一个人站出来,把东门的木头搬到西门,果然政府就给他一千两黄金!于是,当时全国的民众,对于秦国都产生了很大的信心,后来秦国的政策,就能推行得很顺利,很快地成为一个强国。

    净空法师讲过一个故事,在印度有一个新乐山,传说这个新乐山是罗刹鬼居住的地方,罗刹鬼专吃人血。所以听到新乐山大家都心生恐惧,这新乐山就等于四川的“酆都”城一样,被称为鬼城,新乐山传说也是这么恐怖。

    有一年,在印度大天干这个县里,有一个戏班子为了谋生,就把戏班子所有的人迁到邻县去演戏,他们背起所有的道具赶路,路中要经过新乐山。大家因为恐慌,从下午就开始仓仓皇皇地赶路,到天黑了,一看还在新乐山上,糟了,还在罗刹鬼居住的山上。怎么办呢?一般人认为鬼是怕火的,于是就到山上捡一些干柴、干树枝起火,围成一圈烤火休息。到了晚上,天气有些冷,戏班子里有一位团员,由于感冒、又加上赶路,身体更加虚弱,觉得冷得不得了,于是就要找衣服来穿。由于晚上天黑看不清楚,摸黑就找到一套他们演罗刹鬼的衣服披到身上,他也不知道,帽子也戴到头上,跟着大家一起烤火休息。

    过了一段时间,忽然戏班子的团主醒了一看,糟了!怎么罗刹鬼来了?就大吼说:“罗刹鬼来了赶快走啊!”所有的人吓得不得了,拔起腿来就跑,这个穿罗刹鬼戏袍的人听到罗刹鬼来了,也不知道自己穿的就是罗刹鬼的衣服,也跟在后面跑,前面的人回头一看,以为是真的罗刹鬼追来了,拼命地往前冲。一直跑到天亮了,大家一看!才知道虚惊一场,才知道是自己吓自己,其实根本就没有罗刹鬼。

    法师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多半都是自己吓自己,假的当作真的,虚惊一场!在佛法来讲,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人如果没有般若智慧,把假的当作真的,受苦的就是自己。所以,我们要去除这个假象,心不生疑。要坚持这个真实性,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我们的般若智慧,一是安住我们的正念。就是师父在说法,大众听法这念心,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当下这个心要处处做主、如如不动,安住这念心,就称为活在当下,这一念心就是如来妙心。悟到这个道理,开悟了,安住在这念心上,也就不会再疑东疑西,我们人生就会越来越有意义。”

    7.勿忘初心,始得善终

    真的懂自我省视的人,是没有闲工夫去管别人如何的。

    ——长沙禅师

    佛家认为,一切皆由“心”起,心念对了,人生就对了。心若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有四个和尚一起参加禅宗的“不说话修炼”,在四人当中,除了一个小和尚道行较浅外,其他三人都是道行较高的。

    在这个“不说话修炼”的过程中必须点灯,这项任务理所当然就由道行最浅的小和尚负责了。修炼开始后,四个和尚围绕着那盏灯,盘腿打坐,进行修炼。几个小时过去了,四人都没有出声。当然了,他们都在进行“不说话修炼”,没有人说话算是正常现象。

    然而,油灯中的油却越燃越少,眼看油灯就快要燃完了,负责管灯的小和尚看到这种情况后,心中十分着急。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一阵风吹来,灯火几乎就要熄灭了。

    管灯的小和尚忍不住大叫道:“糟了!火马上就要熄灭了。”

    听到小和尚的喊叫声,另一个和尚立刻斥责他说:“你不知道我们在做‘不说话修炼’吗?你叫什么!”

    第三个和尚听到后,又气愤地骂第二个和尚说:“你不也开口说话了吗?真是太不像样了!”

    而道行最高的第四个和尚仍然在那里闭目静坐。可是没过多久,他就睁开眼睛,傲慢地看了其他三个和尚一眼,然后自豪地说道:“只有我没说话。”

    三个“得道”的和尚在指责别人“说话”的同时,自己也不知不觉地犯了“说话”的错误。就这样,只是为了一盏灯,四个参加“不说话修炼”的和尚,先后都开口说话了。这说明,一个人一旦被外物所扰,就很容易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

    有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生活太幸福了,他说:“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

    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却少得可怜,但他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

    小魔鬼就开始想,要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田地变得很硬,让农夫知难而退。

    那农夫敲半天,做得好辛苦,但他只是休息一下,还是继续敲,没有一点儿抱怨。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个去。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加辛苦也没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拥有的东西吧!

    那小魔鬼就把他午餐的面包跟水偷走,他想,农夫做得那么辛苦,又累又饿,却连面包跟水都不见了,这下子他一定会暴跳如雷!

    农夫又渴又饿地到树下休息,想不到面包跟水都不见了!“不晓得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块面包跟水?如果这些东西能让他得温饱的话,那就好了。”又失败了,小魔鬼弃甲而逃。

    老魔鬼觉得奇怪,难道没有任何办法能使这农夫变坏?就在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出来了。他对老魔鬼讲:“我有办法,一定能把他变坏。”

    小魔鬼先去跟农夫做朋友,农夫很高兴地和他做了朋友。因为魔鬼有预知的能力,他就告诉农夫,明年会有干旱,叫农夫把稻种在湿地上,农夫便照做。结果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农夫的收成满坑满谷,他就因此而富裕起来了。

    小魔鬼每年都对农夫说当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这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

    他又教农夫把米拿去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慢慢地,农夫开始不工作了,靠着经济贩卖的方式,就能获得大量金钱。

    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就告诉老魔鬼说:“您看!我现在要展现我的成果。这农夫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的仆人侍候。他们非常浪费地吃喝,衣裳零乱,醉得不省人事,开始变得像猪一样痴肥愚蠢。

    “您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着狼的血液。”小魔鬼又说。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

    农夫就开始骂他:“你做事这么不小心!”“唉!主人,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

    “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可以吃饭!”

    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唉!你太了不起!你是怎么办到的?”

    小魔鬼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的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这虽然是个故事,道理浅显易懂,但现实生活中能够抵挡住诱惑、控制住贪欲、坚守住最初的简单善良之心的有几人?近两年来,反腐力度加大,高官纷纷落马,看看哪一个不是有聪明头脑、历经百战、有过出色政绩的人才?为何却没能躲过简单赤裸的美女关、金钱关?归根结底,是没能处处抑制住自己的贪心,没能时时摸摸自己的良心,没能常常回想最初的忠心。

    唐代慧宗禅师经常云游各地,一次临行前他嘱咐弟子看护好他酷爱的数十盆兰花。可入夜后,弟子们忘了往屋里搬兰花,也偏巧那一夜狂风大作,盆破花毁,狼藉满地。几天后,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准备受罚。

    可得知原委后,禅师神态自若,依然平静安详。他对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这句话不光让他的所有弟子彻悟,也让千年之后的我们同样受益匪浅。当你拥有更多时,请别忘记你最初的那颗简单纯洁的心,幸福就是坚守这颗简单的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