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儒家学拿得起 跟佛家学放得下 跟道家学想得开-任逍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达到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1.看淡生死,尊重生命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庄子·齐物论》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生死差别不是完全不可超越的,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可以就是不可以,不可以就是可以。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命题的意义和价值就显现出来了: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了走向死亡的路程。

    很多人会觉得丧气:出生就是死亡,那么生对于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呢?

    鲁迅先生在《野草》中曾经谈到自己的一个有趣的梦,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随即引出老先生的一个故事:某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全家十分高兴。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而另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老先生最后说:“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鲁迅于是不解地说:“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老先生说:“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

    为什么那个人被打?因为人们都是“乐言生、讳言死”的。

    没有人能够长生不老,无论你身居何职、人品如何。有人不信,就绞尽脑汁地寻找“长生不老”的丹药、秘方,结果难免失望。就连那修了万里长城的秦始皇也不例外。所以,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总有一个终点在我们前头。

    正因为人总是要死的,而且是不能复活的,生对于我们才显得更加重要、宝贵、值得珍惜。我们是在走向死亡,既然这个目的是不能改变的,我们为什么还要把走向目的的过程弄得那么灰暗呢?

    所以,我们必须把握住我们正在体验和经历的一切,必须把握住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果能够这样,死亡就不再是不可预见的恐怖未来,而成为我们生活的参照物了。

    对于死亡,过度恐惧反而有损身体,明智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只有真正的修炼者,因为洞悉了永恒的真理与生命的真相,会逐步看淡生死,所以对死亡不会心存恐惧。

    许多长寿名人,对死亡都有着大度的乐观心态。

    著名佛学家、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他对生死看得很透,在病床上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生固欣然,死亦无憾。”字里行间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死观,展现了他纯情超然的心灵境界。

    南京大学111岁的博士生导师郑集,专门写有《生死辩》:“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这就是一个百岁老人对死亡的坦然。著名作家孙犁晚年自作无题诗:“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冷暖阴晴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表现了他对死亡的超然大度。

    有句古话,说一个人如果能看淡生死,视死如归,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上有两种人达到了这种境界,一种是在修行中历尽劫难沧桑,渗透生死,对人生已经大彻大悟;另一种是胸怀高远大志,心有精神大义而能置生死于度外。

    周恩来对死亡的态度非常理性,也非常超脱。他认为,死亡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一个人应当不怕死。如果打起仗来,要死就死在战场上,同敌人拼到底,中弹身亡,就是死得其所。如果没有战争,就要努力进取,拼命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75年9月,距离他逝世不到半年,在一次外交活动中,话题自然地转到主人的健康上来,周恩来开着玩笑却言辞令人辛酸地说:“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这没有什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他还欣慰地说:“邓小平同志将接替我主持国务院工作。邓小平同志很有才能,你们可以充分相信,邓小平同志将会继续执行我党的内外方针。”

    周恩来不害怕死亡,不企求生命的重复,他唯愿有限的生命迸发出最大的光和热。如果把周恩来的人生观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尽心尽力”的原则,有义务、有能力去做的,就一定去做,争分抢秒地去做。尽心尽力了,就不枉此生,就不会留下什么遗憾。周恩来给世人的印象是,他像负重的“牛”,像一架不断运转的“机器”,将身体和精神之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正如他所崇拜的偶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给历史留下的是一个尽职尽责、辛勤劳作的“宰相”形象。

    孔子谓“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死亡的态度恰好是对生的态度的反证。惧怕死亡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患得患失,忧虑重重;而不怕死亡的人才能乐观进取,力争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事业。

    总之,有生必有死,死亡永远伴随着生,相依为命,寸步不离。人的生命同世间一切的生物一样,一旦死亡就不可能再次复生。如果因此而轻视或浪费生命,那也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在死神召唤之前,我们还应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莎士比亚有一段名言,足以令人回味:“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过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在我所听到过的一切怪事之中,人们的贪生怕死是一件最奇怪的事情,因为死本来是一个人免不了的结局,它要来的时候谁也不能叫它不来。”

    2.逍遥是一种人生境界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逍遥游》

    这是庄子在《逍遥游》中对自己的理想生活的描绘。在这篇传世名篇中,庄子描绘了一种神奇的动物:“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体长,真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达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读庄子要从逍遥游开始,《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也是他所追求的境界,最能体现他的态度和风格。逍遥,不是任性,不是随意,是随顺事物自然的规律,凭借其势而自然运行。讲的是物适其性,没有谁更好、谁更差的区分,所以,大鹏的自然是逍遥,麻雀的自在也是逍遥,不是说大鹏鸟要比麻雀如何,只是在自己的环境下更舒适畅快的自然体验。随心所欲,任意无穷。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做过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四处飞舞,逍遥快活。但此时此际,蝴蝶压根儿忘掉自己原本是庄子,一阵风来,蝴蝶一惊,突然醒来,又变成一个忙忙碌碌的庄子。庄子莫名其妙,心想:究竟是庄子做梦变成蝴蝶了,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子了?这就是著名的庄周梦蝶。这个故事说明了庄子对人生的思考,第一方面,人跟万物是相通的;第二方面,万物跟我还是有区别的。这种看似荒诞的思考却从根本上阐述了他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这也正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正是这种逍遥自由的生命智慧,成就了庄子。

    逍遥是一种人生境界,然而境界也是有大小的,这是庄子的观点。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有的人图金钱,有的人看重的是权利,在庄子看来这都不值得一顾,我们所追求的不只是名与利,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看见自己的心”。

    美国西部的一个小乡村,一位家境清贫的少年在15岁那年,写下了他气势非凡的毕生愿望:“要到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金利峰;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拥有一项发明专利,给非洲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捐款……”

    他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列举了127项人生的宏伟志愿。不要说实现它们,就是看一看,也足够让人望而生畏了。

    少年的心却被他那庞大的愿望鼓荡得风帆劲起,他的全部心思都已被那一生的愿望紧紧地牵引着,并让他从此开始了将梦想转为现实的漫漫征程,一路风霜雨雪,硬是把一个个近乎空想的夙愿,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他也因此一次次地品味到了搏击与成功的喜悦。44年后,他终于实现了《一生的愿望》中的106个愿望……

    他就是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

    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着怎样的力量,把那许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了脚下,他微笑着如此回答:“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了。”

    当你转过黑暗的街角,感觉前路暗淡的时候,当你感觉世界上所有的门都在你面前关闭的时候,当你感觉所有的人都拿着指定的门票,唯有你独自在旁边等待的时候,当你怀疑自己隐约看到的希望和信任可能是幻影的时候……你不要着急,更无须灰心,你要做的,就是看清楚自己的内心,看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3.别强求别人理解你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庄子·齐物论》

    意思是说对于井底之蛙,你和它讲海有多大讲不通,因这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对于夏天的虫子,无论你怎样与它谈论冬天的冰雪,它也不会明白。“拘于虚”指的是人的认识受空间的局限,“笃于时”指的是受时间的限制。

    孔子的一个学生与一个人发生了争执,争论一年有几个季节。孔子的学生自然说是四季,而对方非咬住说是三季。并且说谁错了谁就给对方磕头。这个时候他们正好遇到了孔子,孔子说是三季。于是孔子的学生只好磕了三个头。回到家中学生依然不解,问孔子为何是三季。

    孔子答曰:是人都知道是四季,而他一身绿色,其实是个蚱蜢。蚱蜢怎么会有冬季呢?既是活不过冬季,自然只有三季。你又何必跟他计较呢?吃点亏又何妨?人生当中会遇到很多三季人,何必总是要争得面红耳赤?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同理,当我们总是责怪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时候,请静下心来,各人有各人的思维限制,思维不同,很难一致,所以,我们都是对方眼里的夏虫,又如何会有个对错?

    理解,固然是很美好的,谁不渴望理解呢?

    然而,事实上由于年龄、性格、职业、知识结构、品德修养、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和人之间有时是很难互相理解的。

    脆弱的人把许多精力放在“求理解”上,到处自我表白,宣扬自己,把别人不理解自己当作最大的痛苦。

    如果你过分希望得到理解,得到他人的赞成或默认,当你未能如愿时便会十分沮丧。

    这正是自我挫败因素之所在。同样,当寻求理解成为一种需要时,你就会产生惰性。这是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控制之下,由他人随意抬高或贬低,只有当他们决定施舍给你一定的理解之辞时,你才会感到高兴。

    同样道理,如果你希望得到理解,最为有效的办法恰恰是不去渴望、不去追求,不要求每个人都理解你。只要你相信自己,并且以积极的自我形象为指南,你便可以得到许许多多的理解。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得到每个人的理解和赞许,但是,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得不到理解和赞许时便不会感到沮丧。你将把反对意见视为一种自然现实,因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对世事有自己的看法。

    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犯的错误往往来自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就得学会换位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行为的方式。换位思考就是完全转换到对方的角度思考,从而更理解人、宽容人,就是要求在观察处理问题、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摆放在对方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再认识、再把握,以便得到更准确的判断,说出的话也才能真正说到别人的心窝里。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有些人要砸死一个行为不端的妇人。耶稣说:“可以,可是你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谁没有犯过错误,那他就可以动手。”那些人都自觉问心有愧,最后谁也没有砸她。

    为何那些人在耶稣的这个问题前变得不敢动手了呢?因为没有一个人有动手的资格——只要想到自己原来也犯过错,就能同情这位行为不端的妇人了。

    即使是最没本事的人,在责备别人时往往也能够大发议论;即使是最聪明的人,在对待自己缺陷时也往往糊涂。我们只要经常用指责别人的态度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去对待别人,怎么可能没有大进步呢?

    仔细想来,生活中诸多不快、诸多矛盾的引发,未必都有多么复杂、多么严重的理由,如果能够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或许就根本不会发生。而换位思考就是达到互相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

    4.小事别太较真儿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

    有的人聪明在眼前,有的人聪明在长远,大智慧的人行为襟怀坦荡,小聪明的人鸡蛋里挑骨头。

    《庄子》中对如何不与别人发生冲突也做过阐述。有一次,一个人去拜访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凌乱不堪,心中感到很吃惊,于是大骂一通扬长而去。第二天又回来和老子道歉,老子淡然地说:你好像很在意,其实对我来讲,这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昨天你说我是马的话我也会承认的,既然别人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如果我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生活中当双方发生矛盾冲突时,对于别人的批评,除了虚心接受之外,还要养成毫不在意的功夫。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但也不能太较真儿,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也看不惯,连一个朋友也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分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我们戴着显微镜、放大镜生活,连饭也不敢吃了。

    有位年轻的律师,在纽约最高法院参加了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案子牵涉了一大笔钱和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他说:“海事法追诉的期限是6年,对吗?”

    这位律师蓦然停住,看了法官半天,然后直率地说:“法官先生,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庭内顿时安静下来,”他后来讲述他当时的感受时说:“气温似乎一下子降到了冰点。我是对的,法官是错的。我也据实告诉了他,但那样就使他变得友善了吗?没有。我仍然相信法律站在我这一边。我知道我讲得比过去精彩。但我并没有尊重他的感情,用讨论的方式据理说明我的观点,而是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错了,从而引起争端和误会。”

    不逼别人认错,就会避免麻烦,就会避免所有争执,而且还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容大度;并且,你友好的态度,还会使他坦白承认他也可能弄错。

    因此,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即使你知道是错的,但你一定要这么说:

    “噢,这样的!我倒有另一种想法。”“如果我弄错了,我很愿意被纠正过来。”“我也许不对……”等这一类看上去“不较真儿”的句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揉不进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别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人。

    5.快乐不设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我们一般很容易扭曲我们所看到的事物。

    如何去描写这个情况呢?譬如,当你觉得你有脚时,表示你的鞋子有问题,舒适的鞋子是不会让你感觉到的;如果感觉到眼镜的存在,表明眼镜有问题,可能是镜片很脏了。忘记是非的话,代表内心处在一个和谐的状态。知道忘掉是非,便是内心的安适;不改变内心的持守,不顺从外物的影响,便是遇事的安适。本性常适而从未有过不适,也就是忘掉了安适的安适。

    这就是庄子的幸福哲学,快乐像蝴蝶,不要给自己的内心设限,从而把快乐幸福拒之门外。

    有一位老人,在他住所的西面有一片公共的小树林,每天早上老人就会到那里去练太极,累了就和一些老人孩子坐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可以说小树林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

    一天,老人想,要是那片小树林属于自己,该多好啊!那样就没有小孩子进去在里面乱踢乱打,损坏树林,他甚至还可以在小树林里建一栋小房子,静享清福。想到这些后,老人就找到了有关部门,将小树林买了下来,之后便忙着在里边种植花草、修建围栏等。

    经过一番打理,小树林变得比以前漂亮了,老人的小木屋也在小树林里安了家。开始一段日子,老人确实过得很快乐,但是后来,小树林给老人带来的烦恼接踵而至:要不要让其他的老人继续像以往一样到小树林里来散步?要不要限制小孩子跑进来嬉戏?如果让他们进来,那小树林还是自己的吗?如果不让他们进来,好像这里死气沉沉的,没有一点儿活力。到了夏天,时常下雨,一场暴雨将小树林里的花草弄得凌乱不堪,很多花草都拦腰折断了,老人伤心得两天吃不下饭,此后还要天天看天气预报,怕暴风雨再次来临……结果,这一片小树林把老人弄得心力交瘁,这时候的他才感叹说,有些东西是不必拥有的,拥有了反而会让自己不开心。

    对于生活,对于爱情,每个人都怀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希望自己什么都拥有,希望自己喜欢的人一辈子都陪伴在身边,却很少想过,自己根本就不可能拥有一切,以及有些东西不必拥有。试想,如果喜欢每天站在窗外看唱歌的鸟儿,就想着要将它抓回来关在鸟笼里。这时候,你是拥有它了,但同时你也失去了观赏小鸟翱翔蓝天的美好心情。试想,你爱上一个人,如果你和她在一起只能彼此折磨,为什么不放手,让她活得更快乐一点呢?

    人类的精彩之处是,我们永远伸着手想摘星星,乔伊斯·布拉泽斯说,我们得到的越多,想要的就越多。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永远不能拥有一切。放开你的手,降低你的幸福底线,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吧,如果你还想着去拥有你想要的一切,那么可能连你现在拥有的幸福都会失去!

    我们需要记住,永远都不要顾影自怜,更不要为自己找借口,从而将幸福拒之门外。幸福来临的时候,一定要打开你的心扉,用微笑去迎接每一个快乐的瞬间,相信你的人生,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日本著名作家、艺术至上主义者芥川龙之介说:“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幸福和快乐,必须从日常的琐事爱起。”做一个平凡的人,每天夜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生活,躺在床上,看看身边静静入睡的孩子,听听窗外虫鸣啾啾,轻风掠过,想着又平平安安地度过了一天,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不要渴望自己能够摇身一变,成为一位伟人,凡事需要从平凡做起,懂得平凡、安于平凡的人最终才能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取得良好的成绩。正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的那样:“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对幸福的要求不要过高,把点滴生活里最平凡的幸福收集好,失意的时候想想曾经的那些美好的幸福时光,心灵就会豁然开朗起来。

    6.让心放松下来

    泛若不系之舟。

    ——《庄子·列御寇》

    可以想象,一艘小船没有系在岸边,风往哪里吹,它就往哪里走,风停了,它也停了。人的一生如果能够达到这样自由洒脱的境界,夫复何求。我们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看见了世界,也看见了自己,外视世界,自视内心。静下心来,看清自己本初的愿望。

    “外在紧张忙碌,积极进取,内在坦荡从容,做生命的主人,乘物以游心。”这是庄子的“心斋”。如何才是心斋?庄子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工匠很会雕刻,他刻的人与真人完全一样。君王看了吓一跳,问他:怎么能刻得那么像呢?工匠回答说:我开始刻的时候,一定要先守斋,三天之后,心里就不会想会得到什么赏赐,五天之后就不敢想别人会不会称赞我,说我技巧很高呢?七天之后,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了。

    心斋的意思,就是把功名利禄统统排除;把别人对你的称赞也都设法排除;最后连自己的生命都要设法超越,然后才去雕刻。这个时候,雕刻已经没有主观的欲望成见,刻什么像什么,等于是宇宙的力量在你身上表现出来。

    心斋的比喻说明了:我们的心平常都是向外追逐,追逐许多具体的东西而不知道回头,以致忽略了内心的修养,一定要静下来,从虚到静,从静到明。

    有个囚徒,关在牢房多年,每天看着四面空空的墙壁,感到心灰意冷。他多想看看外面生机勃勃的世界啊,哪怕每天只看一眼也好。牢房里有扇窗,很高很小。于是,囚徒把唯一的一张床拖到窗下,把被褥叠高,然后凭借床和被褥踮脚往窗外看。可是看过之后,他更加绝望了——窗外除了高墙便是密如蛛丝的高压电网。没多久,这个囚徒便上吊自杀了。自杀前,他咬破手指,用鲜血在牢房的墙上留下了一句遗言:给我一扇窗。

    这个囚徒的死带给人很大的震动,特别是囚徒留在墙上的那句带血的遗言,引起了监狱管理层的高度重视,让他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并恳请有关部门调拨资金重新对监狱的牢房进行科学改建。不久,政府下达批文,划拨了一笔改建基金。

    说是改建,其实只是给每个牢房开几个大一点的窗户,让人从里面能看到外面的日出日落,听到附近的狗吠鸡鸣。简单地改建后,奇迹出现了。逃狱案越来越少,被减刑获得新生的囚徒越来越多,监狱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轻松。后来,有记者采访该监狱的监狱长,问到管理监狱的秘密武器是什么。他只回答了一句话:在每个囚徒心里开一扇希望的窗户。

    多么精辟的一句话呀!在这个世界上,要想改造一个人,最有效的武器莫过于改造其心灵了。

    有个小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看到花园里所有的花和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国王很吃惊。询问园丁后,国王了解到,橡树由于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因为自己不能像葡萄藤那样能结出许多果实,嫉妒死了;葡萄藤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子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树那样开出可爱的花朵,气死了;牵牛花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的芬芳,病倒了——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因为彼此羡慕、彼此嫉妒而丧失了生命的光彩。最后,让国王转悲为喜的是,细小的安心草还在茂盛地生长。

    国王看了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安心草,问道:“小小的安心草啊,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你却这么乐观坚强、毫不沮丧呢?”

    小草回答说:“国王啊,我一点儿也不灰心失望。因为我知道,如果国王您想要一株榕树,或是一株松柏、一些葡萄藤、一棵桃树、一株牵牛花、一棵紫丁香什么的,您就会叫园丁把它们种上,而我知道您希望我做小小的安心草。”

    一位古代哲人说:“没有大烦恼与灾祸的日子,就是天大的幸福。”古希腊的大哲人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安于平凡,才能像上面小故事中的安心草一样,没有烦恼地茁壮成长,将阳光和雨露当作上天对自己的最大恩赐,从而快快乐乐地生活。做一棵安于平凡的安心草,幸福与成功两不误,何乐而不为呢?

    7.万事随缘,顺其自然

    不得已而为之。

    ——《庄子·内篇·人间世》

    所谓不得已,就是当各种条件成熟的时候,顺其自然,顺势而行,当条件不成熟,不要勉强,没有委屈、无奈、被迫之意。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伏天,禅院的草地上枯黄了一片。小和尚说:“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哪!”

    师父说:等天凉了,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小和尚喊:“不好了,好多草籽被风吹走了。”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撒完草籽,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草籽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跳脚。

    师父说:没关系,草籽多,吃不完。随遇!

    半夜下了一阵骤雨,一大早小和尚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师父说,随缘!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

    半个多月过去了,原来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绿的幼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这才知道,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不可以强求的,而我们不曾期待的灿烂往往在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让一切顺从自然,就会发现内心渐渐清朗,是一种最为美好的生存方式。

    心里如晴空一般舒畅悠闲,这时才发现人性的灵魂;一个人在淡泊中,内心才会像平静无波的湖水一般和蔼,这时才能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

    要想观察人生的真谛,再也没有比这种方式更好的了。

    “淡泊以明志”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淡不是平淡,是绚烂至极也”。“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高山无语,深水无波。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不是平庸之平,也非淡而无味之淡,而是素净质朴,宁静深沉,是深邃的执着,是内心的祥和,是深入的淡定,是物我两忘的境界。作为做人的一种准则和风格,它是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是人生境界的极致。

    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情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趋附,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必不是另一种积极。

    淡是一种醒悟和超脱,坚持“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特立独行而非趋炎附势,稳重坚韧而不浮华躁动。

    淡,不是平淡无味,而是有取有舍,有收有放,有失有得。

    生活中苦恼总是有的,有时人生有苦恼,不在于自己获得多少,拥有多少,而是因为自己想得到更多。人有时候想得到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很难达到,所以我们便感到失望与不满。然后,往往自己折磨自己,说自己太笨,不争气,等等,就这样自己与自己过不去,与自己纠结。

    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并不是你的能力不强,只是因为你的愿望不切实际。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天赋和才能,但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不是强求自己去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事实上,世间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好多事情都可能是极其荒谬的。我们应时常肯定自己,只要尽心尽力,只要积极地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我们的心中就会保存一份悠然自得。从而也不会再跟自己过不去,责备、怨恨自己了,因为我们尽力了。即便在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们也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了”,那么,你真正地此生无憾了!

    别跟自己过不去,是一种精神的解脱,它会促使我们从容走自己选择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假如不痛快,要学会原谅自己,这样心里就会少一点儿阴影。这既是对自己的爱护,又是对生命的珍惜。

    8.不为徒有其表的名声权势放弃自我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庄子·内篇·人间世》

    庄子说:“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为,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这里有一个故事,庄子在河南濮水悠闲地垂钓。楚威王闻讯后,认为庄子到了自己的国境内,真是机会难得,于是速派两位官员赶赴濮水。来者向庄子传达了楚威王的旨意,邀请庄子进宫,愿将楚国的治理大业拜托给庄子。

    庄子手持钓竿听毕楚威王的意图后,头也不回,他眼望着水面沉思片刻,说:“楚国有神龟,死去已有三千年。楚王将它的骨甲装在竹箱里,蒙上罩中,珍藏在太庙的明堂之上供奉。请问:对这只神龟来讲,它是愿意死去遗下骨甲以显示珍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哪怕是在泥塘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来使听完庄子的一番发问,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选择活着,宁愿在泥塘生存。”

    庄子见他们回答肯定,回过头悠然地告诉两位官员:“有劳两位大夫,请回禀楚王吧,我选择活着!”

    这篇寓言表现了庄子的人格,不为徒有其表的名声、权势而放弃生命的自由。人生最可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可贵的是自由。

    面对楚威王的邀请,他选择了“泥塘”,不愿做祭俸于庙堂之上的“龟甲”,拒绝了在别人看来千载难逢的机遇,自由地坐在岸边垂钓,秀美的山水给了他无限的乐趣,和煦的清风给了他智慧的思考,他不为徒有其表的名声、权势而放弃生命自由,他笑对清贫的生活,笑对人间的功名,那是怎样的一种闲适呀!他安然的生活造就了“无己”“无功”“无名”的高洁,吟出了心如濮河般澄澈的“秋水”。

    很多人出于对权力的贪婪与欲望,无时无刻不在费尽心思争取更多更高的权力,甚至为此可以决一死战。很容易突破道德良知的底线,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因此,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说:“权力欲”是一种最臭名昭著的欲望。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更是对“权力欲”做出了形象的描述:“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无休止。”

    中国古代权力斗争不断,篡位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谓费尽了心机。历史上充满了阴谋与血腥,昨天还是情同手足的亲人,今天却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古代中国的宫廷政治史,就是一部骨肉相残,流血丹陛,烛影斧声,兄弟阋墙,弑父屠子,墙茨之丑的历史。

    武则天在攀登皇位的漫长过程中,遭到了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各种势力的坚决反对。面对来自朝野的各种反对势力,武则天痛下杀手,坚决镇压,甚至不惜任用周兴、来俊臣这样的酷吏,就连自己的亲生骨肉也不放过。她先后毒死太子李弘,又将太子李贤废为庶人,并逼其自杀。她的孙子李重润、孙女李仙蕙也因童言无忌而被处死。武则天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利欲,踏着亲人的鲜血攀登到权力的顶峰,然而,正是她那永不满足的欲望将她一步步推向灭亡的深渊。

    皇室内部一次次的同室操戈,帝王贵胄一颗颗人头落地,一代代“家天下”的专制皇权摆不脱魔咒,走不出怪圈,只能不断地复制着一幕幕血溅宫闱的惨剧。

    人们以为有了权力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像金钱、美女、名车、豪宅等应有尽有,还可以呼风唤雨、颐指气使。所以,有人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一切。

    但是人们却没有看到,权力的获得往往是以人格的屈辱作为代价的,为了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从心灵上、情感上获得补偿,权力的拥有者会以加倍的专制和冷酷来役使那些意图从自己手中讨取利益的人,从而媚上而傲下,使得权力的角逐者永远陷入二重人格的痛苦、矛盾和分裂中。权力,总是可以把善良的心引进罪恶的深渊。

    历代领袖,虽然拥有许多的权力,却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权力,在你没有拥有的时候也许不重要,一旦拥有,就再也回不了头,这是许许多多“领袖”的致命伤!

    不要让野心捆绑住自己,学会放弃,就不会再犯历史上的致命错误。

    世界上的一切都将过去,就连我们的生命都将过去,所有的权势功名终将化为尘埃。想要获得幸福,只有淡泊名利,以一种淡雅、低调的心态面对名利的纷扰才是做人的最佳姿态。“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如苏轼的旷达,一如故都四合院清秋啜饮的优游。笑因清风而坦然,怒因香茗而消散。士人不以仕不顺而叹惋,诗人不以才不遇而哀伤。让清风与花香储藏在心中,让灵魂获得恒久的平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