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素质教育论-爱国:大学生成才之根本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高等学校的主旋律是什么?答案是肯定的:教学、教书育人。因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大量的、经常的、最基础的工作是教学工作。中国高等学校培养的人应该是中国的大学生,只能姓“中”,不能姓“外”;只能姓“公”,不能姓“私”;只能姓“真”,不能姓“假”。如果培养的学生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如果培养的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地弄虚作假的话;如果培养的学生没有爱国心,没有振兴中华的志向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生要“务”的最根本的东西是爱国,要爱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要爱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大学生爱国的实质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报效祖国,推动祖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爱国主义指人们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人们总是诞生在一定的国家,并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使用祖国或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于是,便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对养育自己的祖国产生一种稳定、持久、朴素、真挚而又深厚的热爱之情。这种强烈的爱不仅表现在对祖国的河山、人民的历史、语言文字和民族传统上,更表现为对祖国、对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关心。它使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自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的感情,它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又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但长期以来,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理论上几乎千篇一律地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过于简单化,从而无法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爱国主义是怎样产生的,爱国主义与家庭、阶级、民族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为什么既是政治原则又是道德规范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这就使得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对象看来,几乎等于一种说教。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敏锐。并富于理性思维。我们只有将爱国主义的萌芽、产生及发展之本源和特性等从理论高度上讲清之后,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体验爱国主义的内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什么?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什么?北京大学季羡林大师讲,一是爱国主义,:二是有骨气。如果进一步讲,爱国主义还可用文天祥的诗句来表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骨气可以用孟子的话来阐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什么有的民族消亡了或历史曾中断了而中华民族没有呢?因为中国有一种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屈原说:“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闻一多说:“诗人的天赋是爱,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人民。”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大学生一定要有中华魂。民族根!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不否定在进行本民族、本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讲授世界上其他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这首先是因为爱国主义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共同的伟大遗产。千百年来,各国人民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推动和激励下,为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而不懈努力、上下求索。从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正是爱国主义。在不同的社会阶段里,将不同阶层、不同地位、不同利益的人们凝聚在一起,从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由于世界各国间联系的加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因此,忽视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爱国主义,是狭隘和片面的,它最终将不利于我们自己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片面的爱国主义教育难以真正将爱国主义诠释清楚。

    世界各国由于历史、文化、地域、宗教等背景的不同,其爱国主义可谓异彩纷呈。从腓尼基的消亡到特洛伊的陷落,从新罗统一到大化革新,从古罗马帝国的统治到基督教的产生,从伊斯兰教的创立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德意志宗教改革,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从《独立宣言》到“多洛雷斯呼声”,从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到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如此等等,不仅为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而且由此印证爱国主义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永恒的话题,普天之下,概莫能外。讲述世界史可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强化其使命感和责任感。翻开历史的长卷,人类的祖先曾创造了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中华文明,人们无不为古人的才智、勇毅、信念、勤劳所折服,无不为那恢宏瑰丽的文化遗产所震慑。然而,掩卷长思,不同国度的人会有不同滋味涌上心头。曾光辉寰宇的尼罗河文明在今天只能通过博物馆或历史、考古学家才能感触到,当年如日中天的巴比伦文明几近灭绝,出类拔萃的印度文明也因外来民族的多次入侵和征服而面目全非,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传至今日。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而不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们不能不承认,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愫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中外历史的比较,我们便不会有如此的民族自豪感。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系统性

    爱国主义教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对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思想、行为方面的要求。按照大学生思想行为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影响,使大学生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逐步提高认识,并付诸行为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要求、输入、内化、激发。要求: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时代对大学生的一种要求,就其全过程来说,实质是一种要求与实现的过程。输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的要求,即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大学生不会自发产生的,需要从外部输入,爱国主义教育可说是一种输入过程。内化: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重点在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它也是大学生不断吸收、消化教育内容的一种过程。激发:大学生在吸收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并非是被动的,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也是一种激发学生实现其主体性从而自觉进行教育的过程。“要求”、“输入”两者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规范、社会要求这一侧面;“内化”、“激发”两者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发展、个体需求这一侧面,四者的协同实现、交融渗透,促使教育目标同大学生现实状况的差异所引起的矛盾不断转化,逐步向前发展并趋向一致。显然,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是由教育者、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三要素构成,三要素之间充满着各种矛盾,如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矛盾,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等。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

    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包含着若干个子系统。

    目标系统——培养学生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内容系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的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势和任务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校史校情教育。

    对象系统——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认识水平的大学生。

    方法系统——课堂正规教育,课外活动教育,理论灌输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日常性教育,形象化教育,个别教育,集体教育,自我教育。

    组织系统——学校党组织、团组织、教学行政组织、学生教育管理组织、各类群众组织、学生会、班委会、学生社团。

    主体系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管理干部、大学生。

    保障系统——高素质的稳定的人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计划内资金、物质设备投入、经费筹措等。

    应该指出:构成爱国主义教育过程这个系统的若干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确定目标和任务是过程的起点;教育内容的实施、方案的选择、大学生思想发展,是过程的轨迹;阶段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定过程的终点。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各子系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特征

    考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这个动态的系统,不难发现教育效果就是这若干个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和谐运行的整体结果。对于这个系统,具有下面几个基本特征:

    对象的能动性。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是静止、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是要经过自身的主动选择、消化、吸收、运用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内部矛盾运动过程。从爱国主义思想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来说,学生由不知转化为知;由知转化为行。从矛盾的性质来说,由旧思想转化为新思想;由错误思想转化为正确思想。这个复杂的转化过程只能靠大学生自觉去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就在于如何发挥和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和帮助他们实现这种转化。

    内容的针对性。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学校,要爱学校,爱院系,爱班级,爱老师;在家里,要爱父母,爱兄弟,爱家庭,爱邻居;在工作单位,要爱单位,爱集体,爱事业,爱同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培养目标与该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和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来具体选择确定的。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所具有的生活经验以及接受的教育基础不一样,要取得思想教育的最佳效果,教育的内容应针对学生基础不同的实际情况和思想发展变化的不同特点,由浅入深,有的放矢。

    目标的层次性。培养“四有”新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应根据目标的总体要求,按照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适应阶段、熟悉大学生活的提高阶段、准备走向社会的深化阶段,确立具体目标,有计划、有层次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这是由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决定的,对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和层次性的划分,在于使爱国主义教育达到深化、细化的目的,从而促进基本目标的实施和实现。

    效果的渐近性。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形成的,但又决不是一经教育就能奏效,就能产生突变的。这是因为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认识的提高,而且还包括要使学生信念坚定、自觉践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提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逐步发展深化的。

    方法的多样性。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域具有广泛和不同的效能,要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学校的主旋律,就要利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过程的实践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认识发展的动力。爱国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只有实践才能加深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认识,检验学生的觉悟,磨练学生的意志。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必须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经受实际锻炼。要求学生自觉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巩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育因素的广泛性。思想品德的形成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从外部来看。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与来自外部环境的自发影响之间会产生矛盾,无形中构成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障碍。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更是强烈。另一方面,从学生个人思想情况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业已形成但尚未定型的某些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跟大学教育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不一致,因而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认识与意志品质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上经常出现矛盾和不稳定性。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的广泛性和社会性表明学校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职能之一,就在于把学校同社会、家庭有机地联系起来,组织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抵制一切不利因素,充分发挥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侧重点亟待调整

    在过去的爱国主义历史教育中,我们往往把爱国主义的内容人为地限定在英勇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者的分裂割据和叛乱骚动,维护祖国的统一;反对民族压迫,促进民族团结等范围之内。但事实上,爱国主义历史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是极其丰富和广泛的。中国历史悠久,人民对祖国的真挚感情积淀得极其深厚,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源远流长。打开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爱国志士犹如灿烂群星,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进步、团结、繁荣、富强,上下求索,英勇献身,不愧是中华的精英、民族的脊梁。以中国近代史为例,近代中国交织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侵略与自卫、正义与邪恶、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民主与专制、科学与愚昧的斗争,使得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想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强烈、持久、深刻并充满活力。血战沙场、为国捐躯,当然是救亡图存最直接的表现,然而,折冲樽俎,力争主权;收回利权,实业救国;开发民智,教育救国;献身学术,科学救国,又何尝不是救亡图存的有机构成!如此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求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一选择和侧重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要贴近大学生的特点,二是要贴近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希望,祖国和人民一直赋予他们一种特殊的使命和期盼。那么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就要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党的重托、人民的希望、历史的责任,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不论将来身处何地,心中总有热爱祖国这簇圣火。要达到这个目的,在从事一般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更应注重科技、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以科教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同“科教兴国”战略是一致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同样拥有丰富的教育内容,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成果,是很好的素材。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是我们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而且必须与之相适应,为之鼓与呼。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过程中,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舍身炸碉堡,勇堵机枪眼等英雄形象,无疑仍将激励着国人为了英雄的未竟事业而努力奋斗。但我们同时也不能不认识到诸如此类由小学讲到大学的英雄故事,同大学生较高的认识水平是不相适应的,使教育难以收到实效。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不仅是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过程,同时还应是一个启迪人生、提供现实生活中可供借鉴的素材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史上,有创造经济、科学、文化成果,为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增添财富的先哲前贤,也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改革弊政、治国安邦、施利于民的典型事例,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围绕着爱国主义在经济领域和经济建设方面的斗争,更是不胜枚举。早在一百多年前,郑观应便提出要同外国进行“商战”,发展我们自己的近代商业。本世纪初开始的拒用洋货、爱用国货运动,更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荣宗敬曾感慨地讲:“真正使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民族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量事实,都可以将大学生的特性和经济建设与爱国主义紧密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四、扬弃:大学生向外国学习的必然态度

    如何正确处理向国外学习的问题,不仅对于我们培养大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论并养成其健全的品性关系密切。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关乎我们国家和民族今后的发展。

    向外国学习,一般是在三种情形下进行的。一是作为相对先进的国家向落后国家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二是作为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三是相对落后国家向先进国家的学习。在中国历史上,前两种的学习和交流,可以说是不绝如缕。尤其是汉唐之际。广泛吸纳外来文化,使汉王朝和大唐帝国终成当时世界上最昌盛富庶的国家。当然,前两种学习。是在一种优越或平等的心态下进行的,因而它也就易于为人所接受。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相对于周边国家处于先进地位,因而也就养成了大国之风,在产生了极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衍生出了盲目排外、夜郎自大,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封闭、保守的心态。这一心态在我国处于第三种情形之下时,就更显现出其落后和保守性。

    我们知道,自明朝中期始,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在此后的数百年间,虽不时接触西方文化,但国人往往沉缅于天朝圣国的梦境之中,对西学东渐及西学对中学的冲击缺乏应有的关注,以致于当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终于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时,国人不能对其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憎恨以鸦片、大炮、不平等条约为最初形象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于反侵略的民族义愤而视“洋鬼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这是历史创伤造成的近代中国一般的社会心理,它包含着历史的、民族的因素,有其正义的、合理的一面。不过,它又使人们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善于把资本主义侵略和资本主义文明加以区别开来,不能做到既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又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对我们有用的一切东西。因此,如何从辩证思维和历史潮流出发,在认识上、实践上正确处理爱国主义与向西方学习的关系,就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前所未遇的课题。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既招致了来自顽固守旧势力的谩骂、抵毁、排挤、鄙视、围攻,又直面“全盘西化”的巨大压力,在学习层次上完成了由器物到经济、由经济到科技、由科技到政治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通观中国近代史,自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始。爱国主义与向西方学习一直联系在一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但要救亡图存,却又不能不向自己的敌人学习。历史雄辩地证明:救亡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相结合,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一大特色。

    爱国主义绝不是愚昧落后而又闭关自守的排外主义,也不是头脑僵化而又夜郎自大的国粹主义,更不是崇洋媚外、卑躬屈膝的洋奴主义。只有那些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同时又善于学习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长处,并用它来拯救和富强祖国的有识之士,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是更高层次的爱国主义。如果说中小学生由于文化程度和认知能力的局限尚难以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的话,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就必须向他们讲清楚并使他们真正接受。

    五、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规律

    爱国主义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面对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客体、目标、内容、方法等诸多因素间的影响和作用,我们无论是规划或实践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还是评估、分析教育的成果,都不可只考虑单方面因素,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首先,要注意爱国主义教育过程的整体性规律。整体性即统一性、结合性。(1)确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高校的发展实际,由古及今,史论结合,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2)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有机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逐步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配合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和途径。(3)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理论,不仅要有科学丰富的教育内容,还必须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相配合,有特定的环境和空间相烘托,需要软环境与硬环境建设相结合形成教育的综合效应。(4)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领导是关键,不仅党委部门要抓,行政部门也要抓。只有认识到位,思路明确,措施落实,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常抓不懈。

    其次,要注意爱国主义教育过程的有序性规律,有序性即层次性、协调性。一是时间内容上的有序性。爱国主义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的低年级的定向教育、高年级的导向教育到毕业前的去向教育,一环扣一环,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纪律、道德、理想、人生观等教育内容不能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应在不同阶段突出不同的重点。二是空间组织体系上的有序性。个人、班级、学生会、系党团组织、校团委、学校主管部门,由小到大的各个范围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有序协调、互为补充、分工协同,要明确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具体要求,使爱国主义教育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三是方法上的有序性。从直观的形象化教育到理论学习,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交流,从课堂主渠道到校内与校外的紧密配合,从硬环境的建设到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要使多渠道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和途径形成网络、配套运用、各展其能。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与学校内的其它工作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相互之间必然产生影响和作用。只有深刻认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复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目标、内容、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注意系统外部的影响,明确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功能、作用,有效地配合,才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优效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