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素质教育论-人际关系·协作精神·内聚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与人之间总要打交道,结成各种各样的群体,建立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大学生也不例外。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广泛,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多样。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作用更加突出,群体内聚力显得非常必要。可以说,成功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一个必要法码。掌握人际关系的有关知识,正确认识大学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特点,进而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对每一位大学生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现代社会与人际关系

    何谓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大学生成长、对现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什么作用?弄清这些问题,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人际关系,是人类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一个人的交往对象,首先是父母亲友,其次是同学老师,然后是同事同行和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在这些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心理联系。这种心理联系,就是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可以说,所有的社会关系归根结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说,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所有的人际关系,无不包含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之内。社会关系比人际关系的内容更为广泛;但是。社会关系只有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人际关系主要有认知、情感、要求和行为四个因素。

    认知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前提。人际关系的建立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识别、认识、理解的过程。一种人际关系的稳固和分解,即人际关系的进一步调节,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进一步识别、深化认识、不断理解的过程。因此,人际关系只能在人对人认识时开始。人与人之间根本不认识、不了解,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

    需要是人际关系存在的主要条件。人由于某种需要才同别人交往,离开了需要,人际关系的存在是不可想象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他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求发生相互关系。”人际交往是劳动的需要,人们只有交往,才能互相帮助和合作,形成一种合力,推动劳动生产和产品交换。没有人际交往,比较复杂的劳动过程就不可能出现,人类就不可能前进。随着人们从事的劳动越来越广泛复杂,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之间的交往、合作也就越来越广泛和频繁。人际交往是劳动的需要,是物质生产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人际交往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人的物质需要得到基本保证之后,精神需要就变得十分重要。人际关系既是精神需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满足整个精神需要的重要渠道。一个人如果不与别人进行语言、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交流,那他就会成为精神生活中的乞丐。国外有人做过一个试验:把一个自告奋勇者关在一间隔音的房子里,让他躺在舒适的床上,给他所需要的食物、饮料等物质条件,只是切断了他同外界的一切联系。结果,在试验的四天中,他整天坐卧不宁,胡思乱想,产生了许多幻觉,变得有点精神失常。这一试验说明,人们离不开精神方面的交往,交往是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

    情感在人际关系中起调节和纽带作用。人际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情感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从心理上分析,人际关系总是以互相之间的喜爱与厌恶、满意或不满意等情感表现为特征的。很多人际关系,尤其是较为稳定的朋友、同志、父子、情人、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情感的交往和联系。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介入和调节,人际关系的维系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行为是人际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认知、需求、情感等作为人际关系的构成因素,要通过行为表现在人际关系中。这里的行为,包括语言、举止、风度、表情、手势等一切表现人的个性的外部动作。行为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手段。没有行为,人际关系只能存在于一方的想象之中;有了行为,人际关系才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才成为事实。因此,行为既是人际关系形成的手段,也是人际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社会发展程度越低,人际关系越是单一化;社会发展程度越高,人际关系越是多样化。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良好的人际关系显得更加重要。社会团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就会形成向心作用,产生强大的凝聚力。相反,如果社会团体、社会成员之间互相猜疑、防范,磕磕碰碰,以至内讧,就会产生离心作用,影响个人成才,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有其自身的特点。

    从年龄来看,大学生一般在20岁左右,心理发展还处于多变期,极不稳定,往往不能对心理状态进行较好的自我控制。就交往心理来说,也处于多变期,发展极不平衡。有的人大学毕业,交往心理会发生巨大变化,往往由不敢交往、不善交往,变为大胆交往、善于交往,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尽管大学生的交往心理变化很大,但把他们作为一个青年群体来分析,其交往心理的类型还是清楚的。一般来说,大学生交往心理的类型可以分为四种:

    一是激进型。有这种交往心理的大学生,往往心胸开阔,待人热情。他们对人际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较深刻的认识,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在结交他人上,活动频繁,一般都是大学各项活动中的骨干分子和积极分子。

    二是被动型。有这种交往心理的大学生,也渴望交往,但由于受过去的封闭式生活影响,或受羞怯心理、自卑心理的影响,在行动上缺乏热情,缺乏主动性。

    三是封闭型。有这种交往心理的大学生,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不善交往,好静不好动,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其中有的大学生还在心理上处处设防,自我封闭,不愿有较大范围的人际交往。

    四是乖僻型。有这种交往心理的大学生是个别人。他们性格孤僻,在交往方式和手段上,常常与众不同,有时甚至显得离奇、古怪,使别人难于理解,难于接受。他们一般习惯于孤独的生活,不愿交往。具有乖僻交往心理的学生,严格地说,其心理发展是不正常的。

    据调查,在大学生中,具有激进型、被动型、封闭型交往心理的人,几乎各占三分之一,乖僻型只是极少数。

    高等学校人才集中,知识密集,信息传播快,具有良好的文化环境。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大学生,其人际交往有着显著的特点:

    一是交往内容丰富。人际交往是有层次的。社会上某些青年人的交往,有时停留在吃吃喝喝,打打闹闹,哥们儿义气上。这是一种低层次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少情况是在学术探讨、思想交流中进行的。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爱好,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这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二是交往频繁。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地方,“传授知识”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而大学的传授知识与中小学有很大的区别,中小学以课堂传授为主,大学课堂传授仅仅是一个方面,大量的知识要靠自学、讨论等渠道获得。传播知识渠道的多样性,就说明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频繁性。此外。大学学术空气活跃,思想交流多样,文体活动丰富等,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频繁。

    三是交往自主性增强。大学生同中学生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自立意识增强,思想上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开始逐步确立自己的独立个性,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为人处世。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反对别人干预,能够坚持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地开展人际交往。

    四是交往范围有所扩大。老师和同学都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交往的主要对象,但大学生交往的老师和同学其范围要比中学生大得多。大学生的老师中,有不同学科的教授、讲师、助教,同学中不仅有同班同级的,还有跨年级、跨系科、跨学校的。同时,由于大学生的交往观念更加开放,很多大学生开始与社会发生联系,建立更加广泛的人际交往关系。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主要有这四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主要是由大学生的年龄、素质和生活环境决定的。当然,这些特点是就大学生整个群体而言的,作为单个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人际关系不理想,并为此而苦恼,以至认为自己不善交际,缺少朋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嫉妒心理。日常生活中,对人际关系危害最大的是嫉妒。培根说:“嫉妒也是最卑劣最堕落的情欲,所以嫉妒是魔鬼的本来的特质。”战国时代的名将庞涓和孙膑本来是同学,也是好友。但庞涓因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将孙膑骗到魏国,处以膑刑,演出了一幕遗恨千古的人间悲剧。嫉妒包括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嫉妒心理是个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对造成这种不满足的原因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竞争失败时,对竞争对象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不服气、不愉快、惭愧、怨恨的情绪情感体验。在大学生中,嫉妒心理比较普遍,尤其在学习较差或其他条件较差的学生中,几乎或多或少都有某种嫉妒心理。一般情况下,嫉妒心理不产生嫉妒行为,人们只是把它埋藏于心中,但嫉妒心理强烈时,可能导致嫉妒行为,甚至带来难以预料的恶果。

    自卑心理。把自己看得过低,就会形成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就会时时自渐形秽,畏缩不前,总觉得自己很多方面不如人,这样,势必影响正常交往。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主观原因如心理缺陷、身体残疾、长相丑陋、智能较低等;客观原因如家庭出身贫寒,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拮据等。要克服自卑心理,就要正确对待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同时,逐步改造产生自卑心理的社会环境。

    自傲心理。对自己估计过高,就会形成自傲心理。自傲心理往往使人自视甚高,愤世嫉俗,以至拒他人于千里之外。自傲心理若得不到及时克服,就会使自己陷于孤立境地,脱离班级,脱离同学。

    自私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自私心理的人总是把个人得失看得高于一切,习惯于用纯粹功利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他们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来就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用来达到个人目的,满足个人欲望的手段。一个大学生如果受这种自私心理支配,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猜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总是错误地以为别人都是虚伪的,因而常用怀疑的眼光看人,对人怀着戒备之心,不讲真话,不能真诚待人。由于有猜疑心理的人总是戴假面具与人交往,所以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友谊,他们建立的人际关系也必然是虚伪的。可以说,一个人不消除猜疑心理,就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羞怯心理。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影响人际关系正常交往的心理障碍,是羞怯心理。羞怯心理同以上几种心理障碍有很大的区别。一般认为,羞怯心理是青年人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羞怯心理一般产生在大众场合、异性面前或陌生人面前。以年龄论,青少年比中老年人羞怯心理要多一些;以性别说,女性比男性羞怯心理要多一些;以环境论,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人比生活在开放环境中的人羞怯心理要多一些。羞怯心理产生时,就会导致心跳和呼吸加速,血液循环加快,使人满脸通红,呼吸短促。羞怯心理严重时,还会使人的大脑神经活动暂时紊乱,记忆发生故障,思维出现差错。具体表现为反应迟钝,言辞混乱,举止失当。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正常交往的心理障碍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列举以上六种较常见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的消除,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努力,有些心理障碍的消除,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应该指出的是,对影响交往的心理障碍,应进行冷静的分析,找出消除的办法,而不应惊慌失措,或者悲观失望。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产生内聚力和合力。只有协作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把分散的力量集合在一起,团结一致,形成合力,实现整体效益。1985年,世界一流的女排选手组成了一个明星联队,同中国女排进行比赛。从每个队员的技术水平看,中国女排大多数队员的技术不如国际明星联队队员,但由于明星联队缺乏协作经验,在场上总是配合不好,结果败在了中国姑娘手下。这是一个互相配合、产生合力的典型事例。再以学生班级为例。某校一个系的某年级甲班,人际关系处得好,同学之间形成了民主、团结、互助的和谐气氛,大家都努力消除内耗,集中精力抓学习,结果毕业时多人考取了研究生。而乙班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内耗不断,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毕业时无一人考上研究生,并有多人受到纪律处分。可见,人际关系的好坏,对集体、对个人都有重大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协作精神。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一个集体内部,人际关系良好,可以使成员之间互补。相反,如果人际关系不好,你瞧不起我,我看不起你,三个和尚没水吃,那么,大家谁也别想进步。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力、性格等,都各有区别,互有短长,只有互相补充,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集体。

    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相互激励功能。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有时遇到一个难题,独自一人苦思冥想,久久不得其解,找几个要好的同学讨论,互相启发一下,结果难题迎刃而解,这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的互相激励功能。如果一个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好,他也就难以找到几个要好的同学共同讨论,自然也就尝不到互相激励的硕果。

    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教育与家庭分不开。家长应把日常生活作为培养角色意识和行为的教育过程,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的角色意识和角色任务应该是:家里的人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东西大家分着吃,有事大家分着做。现在许多独生子女缺乏家庭成员的角色意识。吃东西、看电视等只顾自己的口味、兴趣,不顾别人。生活上靠人侍候,家务劳动与自己无关……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独生子女这一家庭地位造成了事事独享,没有必要分享的客观条件;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和应试教育的压力,促使孩子埋头读书、做作业,被免除了自理生活、家务劳动的义务;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宠爱,重在满足物质要求而忽略了精神熏陶和培育,未能及时把婴幼儿时期的“自我中心”引向大学时代的“关心他人”,而是任其膨胀。这样的生活实践使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目无他人的意识和行动,引发了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培养大学生家庭成员的角色意识和行为,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要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建立互敬互爱、互相关心的人际关系。而家庭成员的角色意识和行为,对公民意识及履行公民权利、义务的影响及对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交流信息的渠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感到那些“消息灵通人士”,大都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反,孤陋寡闻的人,人际关系都不很理想。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沟通信息,增长知识,同时,人际交往中不断交流信息,又会反过来完善人际结构,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

    五、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一般有以下三点:一是彼此吸引力大,心理相容性强;二是交往频率高,人际距离近;三是关系状态亲密、融洽、和谐,双方都感到满足,体验到信任感、尊重感、友谊感、安全感。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坚持交往原则。主要交往原则有以下几条:

    一是平等原则。众所周知,只有平等才能深交。一个人如果没有平等观念,不能平等待人,那么,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平等原则,是现实生活中对同志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的起码要求。当然,这里所说的平等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平等,也不是简单的“对等”。如果这次评“三好”学生时,同学甲给同学乙投了一票,下一次评“三好”学生时,同学甲也要求同学乙给自己投票,那就把交往中的平等原则庸俗化了。

    二是互助原则。主要指在交往中互相尊重、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当然互助要有前提、有界限。我们提倡的互助,是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基础上的互助。这种互助必须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绝非是“哥们义气”。我们坚决反对那种损公肥私、违犯党纪国法和损害集体的“互助”。因为这种互助,事实上是为了各自的目的而互相利用。

    三是信用原则。自古以来,人与人的交往中,信用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一个人不守信用,就不会有真正的朋友。人际交往中的信用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守信,一但许诺,必须尽力去办,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万一办不到,也要向对方说明办不到的真正原因。第二,不轻诺。俗话说“一诺千金”,自己没有把握办成的事,就不能答应,有的同学在竞选班干部时,提出要办多少件实事,脱离实际乱许诺,担任班干部后办不成,结果失信于人,损害了自己的名誉。第三,信任。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跟对方交朋友,就要全面了解对方,信任对方,你不信任朋友,朋友就要怀疑你。第四,诚实。待人要诚实,胸襟要坦荡,虚情假意换来的不是友谊。以诚待人,是信用原则的重要内容。

    四是相容原则。所谓“相容”,就是胸襟宽广,宽以待人。一个人,无理时要让人,有时有理也要让人。如果你能容别人难容之事,你就会得到更多的朋友。当然,相容不等于软弱,不是胆小怕事,更不是放弃原则。相容是一个人有自信心、有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对人谦让、豁达的表现。

    大学生的生活,主要是集体生活。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经验,往往处理不好集体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有的学生刚走进大学校门,就弄出一系列人际冲突,使自己长时间心情紧张,影响了集体团结。人们彼此不认识,或者虽认识,只是几面之交,知之甚少,缺乏多方面的了解,就很难结成和谐的关系。同学之间,思想、情感、性格、爱好千差万别,重要的是客观地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爱人如爱己,一个只爱自己不爱别人的人,不会有真正的朋友,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经常关心同学、爱护同学、帮助同学,自己才能经常得到同学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在这方面,没有给予,就没有收获。有的大学生受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把“他人的存在看成自己的地狱”,对人关闭心扉,处处设防,结果终日孤独寂寞。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引以为戒。据某大学调查,心胸开阔、诚实、热情、认真的学生,最受人们欢迎。所以,人际交往中最常用的办法,应该是敞开胸襟,诚实待人,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克服嫉妒心理。看到同学进步,或其他方面比自己强时,不要嫉妒他,孤立他,更不要陷害他,而应该支持他,鼓励他,并虚心向对方学习,力争赶上他,超过他。当你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千方百计地攻击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时,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逐渐形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