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是相对定型化的、人类认识的活动样式。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大量信息,靠思维方式对这些信息加工处理得到理性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指导实践。可见,思维方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改进自身的思维素质,提高思维能力是时代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必须重视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
一、创造性思维方式与大学生成才
思维能力与思维方式与人才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人们所理解的那样是人才与普通人的区别,主要在于人才在某一领域表现有较强的创造力。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人们在创造过程中,对于信息的理解与判断,对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以及对创造活动本身的兴趣,都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钱学森同志曾说,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在思维方法上是统一的,只是各自的重点不同。搞文学艺术的人,首先要进行非常细致定量的考察,严密的逻辑分析,然后才能天马行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而搞科学技术的人则相反,先大胆设想。而后进行严密论证。一个是在前面严密思维,而后形象思维;一个是在前面形象思维,而后严密的逻辑思维,重点不同。
创造性思维能力与一般人的思维常规,主要区别表现在,它不只依靠现成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且能够在已掌握的材料基础上从新的思维角度,运用新的思维程序和方式,进行再创造,并提供新颖的答案和结论,解决前人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
“人才”,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它的含义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它的共性如上所说,是指智能较高,创造力强,能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道德、才智、创造和贡献,应是人才含义包括的基本因素。所以,人才是德与才的对立统一。历史上奸佞之辈,也可能具有某种能力。如蔡京、严嵩、秦桧、郑孝胥之流,但从总体上说,他们绝非人才。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应做到德、才、学、识的统一。在成才修养问题上所以要讲一讲思维方式,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
人的能力体现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之中,各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观察能力好比能力结构中的眼睛,人们通过感知使人同外部世界相联系。观察能力是从事创造活动的前提。
记忆能力是能力结构中的储存器,通过记忆把观察所得到的各种信息和材料在大脑中贮存起来。
想象能力是能力结构中的翅膀,人们在头脑中根据对过去已知事物或观念中的表现,通过想象,创造出未知的事物或观念。
实践能力。可以说是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转换器。
对以上各种能力起统摄作用的则是思维能力。即根据已有的知识经过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思维活动,得出新认识的能力。很难设想,一个思维能力弱的人能有很高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思维能力是能力结构的中枢。人的创造力及其实现也需借助于创造性思维及其方式。
所谓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方式,并非指某种独立的思维或思维方式类型。它渗透在各种科学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之中,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以及科学思维的综合运用。思维方式是创造力得以发挥的重要机制,在主客体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思维方式起到由此达彼的桥梁作用,是沟通主客观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当代大学生迈入大学门槛之后,都怀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即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使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懂得了人才成长和思维方式的关系,就要十分重视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有成才的强烈愿望.只是成才的开端,只有通过在科学思维方式的引导下,作艰苦的努力,理想才会变为现实。
二、时代趋势在大学生思维方式中的反映
现时代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各个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科学技术,要求弘扬人民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精神。涤荡保守、封闭、自我满足、抱残守缺的陈腐观念。时代发展的上述趋势不可避免地会在大学生的思维领域打上印记。
大学生精力旺盛,追求自我发展,表现出很强的开拓意识。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驱动下,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思维定势和“无为自居”、“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等观念,他们的这种进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进入大学之前,青少年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囿于家庭和学校的狭小天地,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主要不是靠亲身的体验,而是通过别人的灌输获得的,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处于被动的状态。
进入大学之后,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自我意识有所增强。学校较为自由的学术空气,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和较为灵活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
生活在具有现代文化氛围的大学生,能够较多地接触外部世界的信息。他们的视野开阔、纵横驰骋,在广袤的时空中邀游。因此,他们总希望能够以现代知识、现代思维方式武装自己,并按照“现代人”的形象塑造自己。
大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特点,反映了时代的变革趋向,其主流是应予肯定的。但是,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现代人的形象”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反映在对“现代思维方式”的理解方面也存在许多偏颇,这是需要注意克服并加以纠正的,否则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
三、大学生思维方式需要纠正的几种偏向
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不可避免地带来革新与守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不同的途径,总会对大学生产生某种影响。各种不同价值观的冲击,常常使他们处在兴奋与失落、得意与压抑的交互刺激中。为了取得心理平衡,他们往往以某种冲动的行为方式表现于社会。以求得社会对“自我”价值的承认和尊重。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呈现复杂的特点。一方面他们如饥似渴地求“新”、求“异”,“更新观念”;另一方面,在思想深处也隐藏着某些旧观念。他们呼唤民主,却对民主生活的基本原则较为模糊;他们向往自由,却对自由产生绝对化的理解;他们对社会生产中的阴暗面深恶痛绝,却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治理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理解;他们强调全方位的系统思维,实践中却又常常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所纠缠。主要表现在:
1、要纠正以“自我”为坐标的“单向度”认识。大学的生活。虽然突破了中学时期的狭小天地,但是,学生单纯的经历和接触社会的局限,使他们在以“自我”为视角,观察外部世界时。难免陷入片面性的思维困境。
生活中有许多教训,往往是与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报纸上曾报道过两名女大学生和一名女研究生被拐卖的经过,这几名女大学生受骗上当的教训之一是:我们以往的教育“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应是能力中的重要因素。尽管这几位大学生“学业优秀”,“心理上都很自信”,“喜欢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相信“咱们大学生还会上当”。但一旦她们身陷困境,旁通思维的“火花”似乎都熄灭了。那位研究生本来有多次机会可摆脱困境,但她却思路狭窄地一心只想等高梁地长成青纱帐,然后钻进去逃跑。这样就使她经受了不该经受的近两个月的折磨。
2、要纠正大学生抛弃辩证法的极端化思维方式。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和迅速膨胀的信息波冲击下,大学生的求异思维十分活跃,对改革的期望值很高,但是他们往往不懂得,思维中的“新”和“异”,是社会生活中新和异的反映。真理是一个过程,科学的思维不仅要善于“同中求异”,也需要“异中求同”。不仅需要对事物作横向比较,也需要对事物作纵向比较,这样看问题才会全面,否则就难免陷入某种先验的一厢情愿的图式之中。例如有的大学生热衷于“反向思维”,却不懂得“反向思维”和“逆反心理”的界限;他们倾心于变革、创新,却常陷入对传统的简单否定。对复杂的社会现象采取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态度是不科学的,因此,大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应力求在求同与求异、纵向与横向、创新与继承等的关系上学会辩证地思考。
3、要纠正大学生过分依靠感觉性思维方式。这种感觉性思维主要是情感思维、经验思维和形式思维三种。情感在思维中具有重要作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但是作为早期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情感恩维不是分析型的思维。在情感思维中不仅内容与形式、现象和本质没有分化出来,而且往往容易把外在的东西当作事物的本质。
经验思维则以人的生活感受、实践经验为认识的基点,其总体水平仍未上升到概念性和普遍性的高度,虽然这种思维在人类早期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但它是一种后馈思维,即面向过去的思维,同理论思维比较,是一种较低级的思维方式,有的大学生常常得出以偏概全的错误结论,就是这种“经验思维”在作祟。
形式思维是由经验思维到辩证思维的中间形态。它是对经验思维的形式化。它已摆脱了经验思维的直观性,具有了高度抽象的特点,并揭示了思维发展中的某些规律。它在现代科学中也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形式思维容易养成把相互联系的事物割裂开来的思维习惯,尽管认识从总体进入部分是认识发展史的必经阶段,但把它绝对化。也会走向形而上学。有些大学生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抽象地高谈阔论某种“改革方案”,不能不说和这种形式思维的习惯有关。
情感思维、经验思维、形式思维虽是人类思维发展史的必经阶段,并对人的认识起过重要作用,但它们和辩证思维比较仍是一些较低级的思维方式。
上述各种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如上所述,有的大学生考虑问题常常为情感所左右,缺乏冷静的思考;有的大学生习惯仅凭个人的经验推理去认识事物,这就很难把握住事物的内在联系;也有的大学生虽喜欢抽象的思辩和逻辑推理,但因其所根据的感性材料不充分,推理的前提尚成问题,也常陷于“空洞抽象”或“纯粹的思辩”,这样就很难避免判断失误。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当前大学生思维方式中的积极因素,对大学生思维方式中某些非科学的因素也不能忽视。大学生应自觉地进行辩证思维方式的训练,力求摆脱情感思维、经验思维、形式思维的局限,努力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这样才能拓宽思路、开阔视野、适应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做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四、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知识要素是思维方式的基础。人们总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作为出发点进行思维的,知识既是以往思维成果的凝结体,又是获取新知识的出发点,知识既包括理性知识,又包括感性知识。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只能建立在渊博的知识基础之上,没有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和遗传工程等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就不会有系统控制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多维性思维的发展。离开基础的“创造”,只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知识贫乏的人,不可能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一位蹩脚的音乐家举行演奏会,观众没有听到终场就纷纷退场了,这时观众席中只剩下一位老太太还没有走,而且哭得很伤心,音乐家心想,可遇到了“知音”。于是忙走到观众席询问老人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老太太回答说:“你的演奏,使我想起我死去的儿子,我儿子是弹棉花的。”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是不可能有音乐的欣赏能力的。老太太对演奏者弹奏出的水平不高的旋律,只能和她经历中曾反复听过的她儿子的弹棉花声音相联系。
如果把继情感思维、经验思维之后出现的形式思维比作初等数学的话,辩证思维则是对形式思维的扬弃,是科学的现代的思维方式。
科学的思维方式涉及的范畴很多,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1、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造性思维指应用获得的知识,直接地、不需要加以改变地去解决认识中遇到的问题的思维方式。大学生学知识、做练习。大部分属于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指有创见的思维,即指认识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既定的规则可遵循,需要另辟蹊径,独立地解决新颖问题的思维方式。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沿着一定方向,有条理、有组织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固定的答案即唯一正确的或最终答案,又称求同思维或复合思维。发散性思维指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追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方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或虽有某种最佳方案,但限于条件,一时无法实现,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或多向思维。大学生不仅应继续提高科学的集中性思维的能力,尤应注意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只有做到使这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有助于全面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直达思维与旁通思维。直达思维即根据一定的事实,按照逻辑规则即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沿着一定的方向,导出某种理论的思维方式。直达思维,又称线性思维或单向思维。旁通思维指突破逻辑推理的定向,举一反三,换个方向从其它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旁通思维又称非线行思维或多向思维。我们常讲的“思路开阔”就是指旁通思维产生的一种效应。
以上各对思维方式范畴,以及各种思维方式范畴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形而上学“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不仅上述各对思维方式范畴是对立的统一,而且即便被人们认为更具时代特点的“全方位”、“总体”系统思维,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因为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变化着“方位”的数目。“总体”所包含的部分,“系统”的内涵,无不也在增加着。每一种思维方式,从实践方式在思维领域中的反映来说,它有绝对性,但从就这种反映的局限性来说。又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所以,相对和绝对的矛盾贯穿于全部思维方式系列之中。可以说,现代思维方式正是在不断解决主体与客体、绝对和相对、整体与部分的诸多矛盾中为自己开辟道路。
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要努力把握辩证的思维方式,如前所说,辩证法要求我们从“观察的客观性”出发。从联系和发展中,从对立统一中,去理解思维方式范畴体系。任何一种思维范畴都不应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孤立地、静止地去看待。
俄国的大画家列宾说过:“灵感是顽强劳动而获得的奖赏”。俗话说:“常用的钥匙总是闪亮的。”只有在通过学习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肯于勤奋、灵活用脑的人,才会有效地增强非逻辑思维的能力,促进思想活跃,有助于思维中的“电路接通”,打开一个又一个问题之锁。
大学生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无论是在自然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有许多问题等待着他们去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掘自身的潜在的思维能力,以理性的觉醒代替感性的直觉,以科学的思维方式代替瞬间的激情驱使,完善自己的思维素质,是健康成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也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