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民间有许多传说。
一种传说为:天上的天鹅不幸被猎人射伤坠落人间。玉帝欲替天鹅报仇,便在农历正月十五日派天兵天将下凡,想把人畜全部烧死。有一个好心的神仙不忍心,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了百姓。人们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户户挂红灯,放烟花爆竹,装出人间已经起火的样子,骗过了玉帝,才避免了一场灾难。
另一种传说为:汉武帝时期,宫女元宵因农历正月十五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欲投井自杀。东方朔为成全宫女,散布农历正月十六火神君奉玉帝旨意,要火烧长安的消息。汉武帝问东方朔有没有解决办法,东方朔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看红灯,所以如果皇帝、后妃、文武百官上街观灯火,便可以避灾。于是,元宵终于有机会回家与家人团聚了。
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呢?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二十四节气歌编排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谣。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谣的第五位,也是农历历法中的第五个节气,古代劳动人民常在这时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天气转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即有在清明时插柳、踏青、荡秋千、拔河,还有赛龙舟的活动。清明更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它是人们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常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句便是清明节特殊气氛的生动写照。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
"端午节"的由来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这一天有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又名端午、午日、重午、地腊、中天等。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以吃粽子表示敬祝。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饮食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写的吃粽子的起源和宗凛《荆楚岁时记》所写的龙舟竞渡的起源,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2.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这种看法是近代才有的,是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来的,现在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
3.为纪念伍员说。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其父、兄遭楚平王杀害后,他投奔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并打进楚国,鞭楚平王尸体三百。后吴王夫差打败越国,骄傲轻敌,伍子胥力劝,太宰伯嚭进谗言,于是夫差赐"属镂"剑令伍员自刎,并将伍员尸体扔到江中。伍员含冤死后,传说变成了"波涛之神",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节就要举行祭祀活动以悼念伍子胥。
4.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风土记》写道:"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5.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因历史上某些坏人生于五月五日,故有"不举五月子"(意为不把五月生的孩子抚养成人)之说,并导致端午的一些民间风俗都是为了镇妖辟邪,这纯属封建迷信。
团圆佳节"中秋"
中秋佳节由来已久,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的一轮皓月,祭拜观赏,寄托情怀。这种习俗传到民间,成为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唐代,人们更加重视祭月的风俗,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重阳节"的起源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又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重阳节还要赏菊花、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戴带于臂,或把茱萸放在香袋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重阳节除了佩戴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元旦"的来历
每年阳历1月1日为元旦,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元旦"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有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元旦,古代叫法各不相同。《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锦》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但是,我国古人说的元旦,却并不是阳历的1月1日,而是正月初一,又称元日。中国的历史都是以农历纪年。现行的公元纪年,是西方历法的体现。是以基督诞生为公元1年。中国只是到了"中华民国"以后才逐渐改用公元纪年。
"元旦"一词,来源于古埃及。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泛滥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而得知两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同时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天开罗城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便是元旦的由来。
"情人节"的浪漫传说
据说,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个暴君叫克劳多斯。在这一时代,古罗马一直战事连连,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在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的人也必须马上解除婚约。无奈之下,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奔赴战场。
修士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行为感到十分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向他请求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悄悄为他们举行了婚礼。事情传开后,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到克劳多斯的耳朵里。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关入地牢。公元270年2月14日,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满怀悲伤的人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
为了纪念瓦伦丁,人们把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西方重要节日--"复活节"
复活节是西方的一个重大节日,它的庆祝活动从四旬斋开始,象征着重生与希望,为纪念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日子。在西方各国,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
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是春分后第一次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东方教会则规定,如果满月恰好出现在这第一个星期日,则复活节再推迟一周。因此,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关于耶稣基督的受难和复活,《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耶稣被犹大出卖,遭到逮捕判以死刑,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据说耶稣死时,圣殿中的幔子突然从上到下裂成了两半,凭空落了下来。并发生了地震、石崩等一系列奇异现象。耶稣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的信徒们,无须为我的死而悲伤,三日后我必复活。"罗马人惧怕耶稣的预言会变成现实,在他受刑的第二天把他的坟墓严严实实地看守起来。就在第三天安息日将尽的时候,忽然间地面剧烈震动起来。随后,一个身着白衣,相貌闪烁着神圣光泽的天使,从空中降落下来,他对众人说:"耶稣不在墓中,已经复活,他到加利利去了。"
按基督教教义,耶稣复活后,曾多次在信徒面前显现。在第四十天时,众信徒见他升入云端,回到天父那里。这一天,也是基督教的盛大节日之一--耶稣升天节。
关于耶稣基督之死,按基督教教义,是为了赎世人的罪。因此,在基督教中,复活节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圣诞节一样,复活节的宗教色彩也越来越淡薄,作为一个民俗节日的特征,则越来越明显。
"愚人节"的起源
愚人节又称万愚节,它由来已久。关于它的起源,说法很多。其中最为流行的说法是认为愚人节源自法国。
16世纪的法国,人们在4月1日这天过新年,大家互赠礼物,举行派对,庆祝新年。1582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决定采用一种新的历法--格里高利历法,并将新年改在1月1日。在新历法的推行过程中,各地仍有一些人或是不愿意接受新历法,或是不知道新年日期的更改,仍然在4月1日这天过新年。其他的人便捉弄他们,赠送给他们假礼物,邀请他们参加假的庆祝晚会,骗他们白跑一趟,或使他们对某种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信以为真。这些被捉弄的人被称为"四月愚人"。
从此,一些人便在每年的4月1日搞恶作剧,互相愚弄,渐渐地,便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传到英国。后来,随着英国移民又传到了美国。时至今日,这一习俗已经成为国际性节日,在欧洲、北美许多国家都流行。
"母亲节"的由来
古时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陪伴母亲,并送给他们的母亲一些小礼物。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薇丝(1864~1948年)发起,她终身未嫁,一直陪伴着自己的母亲。安娜的母亲于1905年去世,她悲痛欲绝,两年后,她和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威望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
1908年5月10日,第一个母亲节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馨被选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从此流传下来。
1914年5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在1914年5月9日由威尔逊总统颁布施行。现在,母亲节已经在很多国家流行了。
北美洲独有的节日--"感恩节"
感恩节是北美洲独有的节日,它始于1621年。据记载,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月26日到达北美洲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当地的印第安人送给他们很多必需品,并教他们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这一年秋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11月底,移民们请来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鸡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帝赐予的大丰收。自此,感恩节成为他们直至后来美国的固定节日。
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假日,并且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感恩节有四天假期。时值长假,很多人都会赶回家庆祝佳节,所以,美国感恩节的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中国的中秋节。
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
公历每年的12月25日为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我国的春节相提并论。在圣诞节这个全民欢庆的节日里,人们互相赠送礼物,寄圣诞卡,圣诞老人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小孩欢迎的人物。圣诞节是作为耶稣的诞辰来庆祝的,所以又称为耶诞节。这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基督教会都要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
耶稣的诞生日大约是在两千年前,研究人员通过日历上的记载,按着假定日期把时间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在公元后的前三百年间,耶稣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庆祝的。最后,在公元354年,教会的领导人把12月25日定为耶稣基督的生日。所以圣诞节在宗教上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重要节日。
关于耶稣的出生有一个故事:据《圣经》记载,耶稣诞生在一座小城伯利恒。该书记载,圣母玛利亚是因圣神的感动而怀孕,就在与丈夫约瑟返回家乡时,天色已暗,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投宿,因此玛利亚被迫在马槽里生下耶稣。据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上帝为了爱世人,便将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造成肉身来到世间,成为人的样子,与人一同承担苦难、救赎世人。后来人们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
我国特有的"生肖"
十二生肖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小雅·车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十二生肖了。十二生肖也被称为十二年兽。在中国的历法上有十二只年兽依次轮流当值,所以中国年就有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应用在历法上。
那么,为什么用这十二种动物为属相呢?一说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子时(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据说老鼠是深夜里最活跃的动物,所以子时属鼠。
丑时(夜里一点钟到三点钟):据说牛是最早耕地的家畜,所以丑时属牛。寅时(夜里三点钟到五点钟):"寅"字解释为害怕的意思,古人最怕的动物是老虎,所以寅时属虎。
卯时(早晨五点钟到七点钟):据说此时为"太阴"(即月亮)的时间,传说月亮上有玉兔,所以卯时属兔。
辰时(早晨七点钟到九点钟):传说此时是群龙行雨的时候,所以辰时属龙。巳时(上午九点钟到十一点钟):据说蛇最爱在此时利用青草作掩护,所以巳时属蛇。午时(上午十一点钟到下午一点钟):午时阳气到顶,阴气始生,正是骏马驰骋的时候,所以午时属马。未时(下午一点钟到三点钟):传说羊在未时吃过的草,草根再生力很强,所以未时属羊。申时(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天快晚了,猴要呻叫,所以申时属猴。酉时(下午五点钟到七点钟):此时正当日没月出之际,古有"太阳金鸡"的传说,所以酉时属鸡。戌时(晚上七点钟到九点钟):是夜的开始,由犬守夜,所以戌时属犬。亥时(夜间九点钟到十一点钟):据说此时天地最混沌,而猪爱睡觉,混沌不清,所以亥时属猪。另有一种说法是,十二生肖是古代华夏族的纪年法与少数民族纪年法融合的结果。据史籍记载,居于中原的华夏族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就开始使用甲、乙、丙、丁等是个天干符号与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地支符号相配而成的"干支纪年法"。而我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因长期过着游牧生活,便创造了一种动物纪年的方法。后来,当匈奴单于呼韩邪归附汉朝,入居中原与汉族人一起生活时,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相融合,由此产生了十二生肖。
"守岁"的由来
除夕之夜"熬年",又称为"守岁",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时候,守岁是为了驱除百鬼,而如今,则是人们表达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它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
在魏晋时期,就已经有关于守岁的记载了。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老天爷每逢除夕就会向人间大散金银财宝,希望天下百姓能够生活富足。那一刻,堤上所有的石头、砖瓦都会变成金灿灿的财宝。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不可有贪婪之心,人们必须把捡到的财宝全部放在家中,直到第二天天亮才能开门。
李家庄有对兄弟,哥哥爱财如命,吝啬鬼一个;弟弟诚恳勤劳,心地善良。这一年除夕之夜,兄弟二人便坐在屋里等着金银财宝从天而降。哥哥十分心急,心想:"我得想个点子可以不费力气就能多弄些金银回来。"于是他搬了许多石头到自己的门前,等着"黄金时刻"的来临。三更时分,老天爷开始大散金银财宝。弟弟把金银放入箩筐里,背进屋子,关上了房门。而哥哥此时使出浑身力气把他预先堆好的大石头推到屋里。心想:"以后我就是天下最大的财主了!"可是天迟迟不亮,他很着急,最后终于耐不住了,将家门打开。等他再回到屋里的时候,金银财宝全都变回了大石头。弟弟等到天亮才打开门,于是一箩筐的财宝闪闪发光。
后来,老天爷得知像哥哥这样的贪财之人越来越多了,大发雷霆,便从此不再向人间散金银财宝了。可是人们总是心存侥幸,年复一年地盼望着这一天再次到来。尽管天上再也没有下过"金银雨",但这一天家家户户还是团聚在一起,点着蜡烛等待新年的来临,这让全家都觉得很幸福。这样,守岁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并沿袭至今。
"压岁钱"的由来
除夕晚上,很多孩子都能够得到长辈给的礼钱,又叫"压岁钱"。为什么会有压岁钱呢?它有一个传说。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里出来,专门摸熟睡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大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常常在除夕整夜亮灯不睡,这也叫作"守祟"。
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疼爱孩子。在这年三十晚上,为了防止祟来侵扰,这对老夫妻不睡觉,一直逗着孩子玩,他们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包了拆,拆了包。但随着夜渐渐深了,小孩子坚持不住,先睡着了。这对老夫妻便把包好的几枚铜钱放在他的枕边。老夫妻年纪大了,也熬不住,一看都已是四更天了,想来那祟不会来伤害他们的孩子了吧!可他们刚一睡着,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妖就进了屋,就在他要用手摸孩子头的时候,突然孩子枕边发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很快,这件事就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最早的压岁钱起源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三寸"金莲"
裹脚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是对妇女人身的一种摧残,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的审美时尚。古代妇女缠足始于何时,裹足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
据说,南唐后主李煜喜欢观看女人在"金制的莲花"上跳舞,但是金制的莲花太小,故正常大小的脚无法站在上面,舞女便用白绸将脚裹起来使脚弯曲立在上面,跳舞时就显得婀娜多姿,轻柔曼妙。这本来是一种舞蹈的装束,后来,慢慢地从后宫向上流社会流传,以后,民间女子纷纷效仿,逐渐成为"裹脚"习俗,成为一种病态的美。"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但是那时的妇女,为了自己女儿的婚姻、前途和命运,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其双脚进行摧残了。直到近代,这种陋习才被废除。
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被称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作为一种美好、高洁、珍贵、吉祥的象征也随之传入中国,并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在中国人的吉祥话语和吉祥图案中,莲花占有相当高的地位也说明了这一点。故而以莲花来称妇女小脚当属一种美称是无疑的。为什么要在"莲"前加一个"金"字呢?这是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銮殿"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在"莲"字前加一"金"字而成为"金莲",也属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
"蜜月"的由来
人们把新婚后的第一个月称为"蜜月",有的新郎新娘还外出旅游度蜜月。那么"蜜月"是怎样来的呢?
"蜜月"一词产生于公元前500年的英国。当时的英格兰还处于较落后的蛮荒社会。在多顿族中流行"抢婚",即任何一个多顿青年男子都可以抢一个自己中意的姑娘为妻。为了避免这种尴尬,于是不少男子一将妻子抢到手,就迫不及待地携新人外逃,过一段隐居生活后再回来。然而很多外逃夫妻游荡于荒山野岭之间,食宿都无着落,能够活着返回家乡的很少。
后来,有人认识了蜂蜜可食。当时的英国野蜂窝随处可见,蜂蜜唾手可得,旅途中的人们纷纷吸食蜜汁来充饥。这一发现逐渐被流传开来,抢婚外逃进入山野的新婚夫妇,便纷纷以蜂蜜充当食物,得以婚后厮守终生。
到了公元前4世纪左右,多顿人"抢婚"的习俗扰乱了社会秩序,迫使多顿首领不得不做出规定:凡成婚三十天以上者,不得卷入抢婚之列,并发给新婚对牌,以备查验。此后,外逃的新婚夫妇多在三十天以后自动重返家乡,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因他们在外面度过靠吸食蜜汁为生的三十天,久而久之就被人们称为"度蜜月"。后来演变成了新婚度假的代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