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给朋友写信,人们常常把朋友称为"足下",以示尊敬和亲密。足下,顾名思义,是"脚"的底下,把朋友踩在脚底下还恭敬吗?它有什么来历呢?
据说,"足下"这个词产生于春秋时期。当时晋国君主晋献公昏庸无道,他的儿子重耳被迫在国外流亡十九年,重耳和他的随从在逃亡的路上历尽艰辛。有一次,一连几天找不到住处,饥渴难忍,忠于重耳的臣子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汤给重耳吃,使他振作精神逃到齐国。后来,在齐桓公的支持下,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大加封赏随他逃亡的有功之臣,轮到介子推时,他坚决不肯受封。介子推是个有名的孝子,他母亲曾对他说过:"君主患难时,你应该忠心侍奉他;君主得势时,你应该远离他。"介子推牢记母亲的话,无论晋文公怎么劝说,他都不肯做官,最后干脆躲到深山里。晋文公念念不忘"割股而食"之恩,便带人去深山寻找介子推,非让他出来做官不可,但介子推仍然避而不见。重耳以为放火烧山可以逼他出来接受封禄,谁知介子推宁死也不下山,结果抱着一棵大树被大火烧死了。重耳悲痛万分,就把介子推抱着的那棵大树烧剩的树桩砍下来,做了一双木底鞋穿在脚下,以怀念介子推的割股之功。从此,每当晋文公穿着这双木底鞋就会想起介子推,便会忍不住顿足痛呼:"悲乎!足下!"从此,称好友为"足下"就流传开来。
自古就有"同志"
据报道,一些省市下发了文件,要求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称"同志",不称职务,党内行文或报送书面材料也是这样。这里的"同志"即指同一个政党内志同道合,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这一文件说得好,用"同志"更能体现民主,称职务的话则官僚化意味明显,且同志还有平等的含义。
而在古代,"同志"却是朋友之间的称呼,它跟先生、长者、君等词的含义一样。据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的记载,秦穆公把晋公子重耳从楚国接去,要将女儿嫁给他,重耳想拒绝,司空季子劝重耳道:"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中也有语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现在,我们也常听到"同志"的叫法,比如:"同志,请让一下。""同志,请问道怎么走?"这里的"同志"就是人们口语化的称呼,而非某一个特指。
"先生"是男人的"专利"吗
"先生"一词含义丰富,古时称老师为先生,还有风水先生、管账先生的叫法。到了近现代,一般把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也尊称为先生。同时,女性对自己的丈夫或别人的丈夫也称为"先生"。
"先生"这个词由来已久。《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里"先生"是指长辈、有学问的人。《战国策》中"先生坐,何至于此?"这里的"先生"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至于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
不过,先生也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德高望重的女性也有被称为先生的,比如"宋庆龄先生"。
多义"新郎"
众所周知,"新郎"是对新婚男士的称呼,"新"意即新婚之喜,而"郎"在古代有多种用法。首先是指青年男子,也作为一般男子的尊称。如李白《横江词》:"郎今欲度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郎"又是女子对丈夫或所爱男子的称呼。古乐府《子夜歌》:"天下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郎"在古代还是一种对高级官员的称呼。汉朝时,中央官署里的侍从官通称为"郎"。到了唐朝,六品以下的官员通称为"郎"。在官贵民贱的封建社会,百姓尊称这些"郎"为"郎官"或"郎君"。自从唐朝开科取士,凡中了进士的人就有做官的资格,他们被分到中央官署里任校书郎、秘书郎等"郎"职。所以,人们称呼新科进士为"新郎官"。
在封建社会,男子娶妻有"小登科"的美称,故人们都喜欢借用"新郎官"这一称呼来美称娶妻的男子。随着历史的变迁,"新郎"便从"新郎官"中逐步简化了出来,并且成为新婚男士的专用名称。
"老公"与"老婆"的由来
如今,很多恋人互相称"老公""老婆",偶尔听闻,不觉莞尔,令人羡慕不已。若讲究起来,"老公""老婆"本是对丈夫、妻子的俗称,不过人家恋人乐意这么称呼自有他的蕴意。说起这两个词,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民间故事呢!
唐朝时,有个叫麦爱新的读书人,他考取功名后,看着妻子年老色衰,不由得嫌弃老妻,产生了再结新欢的念头。于是,他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意思是说时间一长,漂亮的荷花、荷叶都衰败了,只剩下黑不溜秋的老藕藏在淤泥里。恰巧,对联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也是个聪明人,从上联中明白了丈夫的意思,便提笔续了个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直指麦爱新想丢弃糟糠,娶个新娘回来,语意双关地批评了丈夫喜新厌旧的想法。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所打动,幡然醒悟,便打消了弃旧纳新的念头。
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有所悔改,乃挥笔又写了个上联:"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见了,也提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这个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世代传为佳话,从此,汉语中就有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一个"老"字,还蕴含着夫妻白头偕老的意思。
"爱人"的由来
在对配偶的所有称呼中,细究起来,当数"爱人"一词最富情致,最有浪漫气息,传神地表达出了夫妻间的柔情蜜意。"爱人"这一称呼最早始于英国,此词跟位于苏格兰达姆弗利的斯威特哈特寺院有关。还记载了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
斯威特哈特寺院是由1296年去世的巴纳德城堡领主约翰·巴里奥尔之妻--德鲍吉拉夫人修建的。德鲍吉拉夫人与丈夫十分恩爱,丈夫死后,她将丈夫的尸体安葬,但将丈夫的心脏取出熏香后装在象牙盒里带在身边,常常谓之曰:"我最可爱的心,不会说话的伙伴。"就这样带了一生。临终前。她留下遗嘱:"如果我死了,为了让两颗心永远在一起,请将我丈夫的心脏放在我的胸上一起埋葬。"她早在生前就选好了墓地,并修建了一座寺院,用拉丁语命名为"多维尔凯科尔"(甜蜜的心)。后来,英文习惯地称之为斯威特哈特寺院。她逝世后不久,"斯威特哈特"(SweetHean)一词即被作为"爱人"的同义语,被人们广泛使用。
"太太"的由来
现代汉语里,对妻子的称呼有很多。古时称"糟糠""堂客""娘子"等,还有的谦称为"拙荆""贱内"等,现在人们习惯称"老婆""媳妇""爱人"等。正式的场合称"夫人""太太"。"太太"一词既可用于自称,也可用于他称。
《辞海》对"太"是这样注解的:太为尊者,含义为至高无上。如"太上皇""太祖母"等。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如对某人、某物赞美之词无以复加、不可言状,也可以用"太"字来加以强调,如"太好了""太幸福了",等等。
据考证,汉哀帝时,"太太"原为尊称老一辈的皇室夫人。后来,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太太的称谓,在汉代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开来。在明代,"太太"这一称谓有了限制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来三十即呼太太。"即中丞以上的官员的妻子才配称太太。清朝的人,则喜欢叫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却以奴仆称呼女主人的居多。
到了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所有官僚的妻子都称"太太"。"太太"的称谓到处都是,不过严格考究起来,这其中多少还有些限制,是在有知识阶层之上。
"五四"运动后,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制度,妇女地位得到提高,丈夫为了尊重妻子,便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港、澳、台和大量华裔、侨胞的回归故里,"太太"的称谓同小姐、先生一样又时髦起来,成为人们对已婚女子的敬称,而且从广泛性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官职的味道,变得平民化了。
这样一来,所有的已婚妇女都可以被人尊称为"太太"。
"两口子"的动人传说
人们常用"两口子"来代指夫妻俩,小夫妻还叫"小两口",这一词既口语化又显得亲切。关于此词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乾隆年间,山东省有一个名叫张继贤的才子,他与当地一个叫石马仓的人曾有过交往。石马仓的家里有权有势,其妻曹素箴对张继贤的才学和为人很欣赏,两人一见钟情、互相倾慕,日子长了,来往的次数也就多了。不承想,石马仓因病死亡,石家怀疑是张继贤和曹素箴合谋害死的,于是告到官府,要求官府惩治这对奸夫恶妇。
不料,县令是个糊涂官,加上惧于石家在当地的权势,也不详问细查,便断定确系张曹所杀,将两人判为死罪,押解京城,等候秋斩。
事情很凑巧,乾隆皇帝偶然翻阅到张继贤所写的供状,觉得张文笔不俗、饱有文采,顿生惜才之心,便亲自到狱中探望张继贤。一番交谈之后,乾隆确认此人很有学识,更不忍让他就此命丧黄泉。可是该怎么处置张、曹二人才算妥当呢?乾隆思考了很久,突然想起自己下江南时,曾途经微山湖,那里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极适合文人墨客寄居。于是他亲自批示,将曹素箴发配到黑风口,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这两个"口"相距不远,均在山东省的微山湖地区,可见乾隆皇帝的良苦用心。
张继贤与曹素箴来到发配地之后,两人依然情丝难断,互相挂念,于是三天两头你来我往,常相探望。不久,他们的事在当地传为佳话,老百姓羡慕地称他们为"两口子"。"两口子"的称呼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月老"等于"红娘"吗
人们习惯把给别人牵线搭桥的人称为"月老"或"红娘"。从词义上看,二者的意思类似,都是帮助他人完成美满婚姻的热情人士。但是,细考究起来,二者也有区别:"月老"是媒人、介绍人,"红娘"则是帮助促成婚姻之人,帮忙者。因此,使用时应予以区分。
关于"月老"的来源,有这样一说:据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记载,唐朝时候,有个名叫韦固的年轻人,一次他路经宋城时,在一家客栈看见月光下一个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像在查找什么,而他身边则放着一个装满了东西的大布袋。韦固好奇地过去询问老人在看什么,老人答道:"我在看天下男女婚姻的书。"韦固又问袋中装的是什么东西,老人说:"袋内都是红绳,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是仇人还是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结成夫妻。"韦固听了十分好奇,连忙打听自己的婚事,月下老人翻书查看后,笑着对他说:"你的未婚妻,就是店北头那卖菜的老太婆的三岁女儿。"韦固听了,非常生气,原来那个小女孩相貌很丑,且两人年龄悬殊。于是,他便叫家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这样她将来就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了。没想到没杀成,只把女孩的眉宇间刺伤了。
十几年过去了,韦固成一名武将,娶了相州刺史王泰之女香娘为妻。洞房花烛夜,他揭开香娘的红盖头,见妻子貌美非凡,只是眉宇间有一个疤痕,问其缘故。听香娘说来,才知道香娘就是当年卖菜老太婆的女儿。夫妇俩如梦初醒,从此更加珍惜这段婚姻,恩爱有加,白头偕老。这个故事流传开后,使得人们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作"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而红娘则是元朝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笔下的人物形象,她聪明伶俐、机智勇敢,是《西厢记》里崔莺莺小姐的婢女。一次,张生来到普救寺游玩,偶遇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在贼人围困寺院要挟莺莺做押寨夫人时,张生挥书求友白马将军相救,崔老夫人被迫当众应允以张生为婿。不料,崔老夫人嫌贫爱富,撕毁婚约。红娘打抱不平,为成全张生与崔莺莺的姻缘,机智巧妙地从中周旋,帮助他们成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红娘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几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从那以后,"红娘"就成了助人完成美满婚姻的人的代称。
"岳父""泰山"的由来
称妻子的父亲为"老丈人"是三国以后的事。"丈人"通"杖人",即拄着手杖的老人,原是对老人的通称,三国后成为妻子之父的专称,是一种习惯用法,这好理解。可是,怎么把老丈人称作"岳父"或"老泰山"的呢?这又有怎样的来历呢?
唐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据唐代段成式《西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记载,开元四年(716年),唐明皇李隆基到泰山封禅祭天地,封丞相张说为封禅史主持祭事,张说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带上了。按旧例,有幸随皇帝参加封禅者,凡丞相以下的官吏均可官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职,张说却利用职权,将他一下子连升四级,破格提升为五品大官。后来有人告发,唐明皇问张说这是怎么回事,张说一时无言以对,旁边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幡绰讥讽说:"此乃泰山之力也。"意即张说借泰山封禅的机会提拔了女婿。唐明皇心照不宣,事情就这样蒙混过去了。因张说是郑镒的老丈人,后人便借这个故事用"泰山"来称老丈人。又因泰山是"五岳"之首,老丈人也就称为"岳丈"或"岳父"。随着老丈人改称为"岳父",丈母娘便被称为"岳母"了,说得亲切些就是"岳母娘"。在文献中,后来也有称妻母为"泰水"的。
"额娘"的传说
清朝,满族人管自己的母亲叫"额娘",据说这是满族始祖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留下来的。相传,在中古时期某年暮春的一天,天宫中三位美丽的仙女化为天鹅来到长白山膜拜日月峰。不料来到布尔瑚里湖,被清澈碧蓝的湖水迷住了,三只天鹅落入水中又变回三位仙女。
正当她们在水中嬉戏时,天上忽然飞来了几只神鹊,在三位仙女头上盘绕,不肯离去。只见一只神鹊将衔在口中的朱果吐在三仙女的衣裙上,便飞走了,三仙女便轻轻地将朱果拾起含在口中,吃了下去。
待三位仙女穿好衣裙欲返天宫时,三仙女忽然感觉腹内鼓胀,行动不便了。她看着仍在隆起的肚腹,流着泪向大仙女说:"呀,姐姐!定是朱果作怪,让我成了这般模样。哎呀!我驾不得云了!"两位姐姐无奈,只得将三妹留下,待生产之后再来接她重返天宫。
数月之后,三仙女诞下一男婴,此男婴一出生便能说话,乃神童也。三仙女轻抚着孩子的额头说道:"孩儿,你是我在布库里山下吞朱果而生,所以,你的名字叫布库里雍顺,你的姓是爱新觉罗氏。你是奉天旨来到人世的,降临到人间,是让你去平定战乱,抚育百姓的。"话音刚落,她就看到两位姐姐从天上来接她了,于是她就化为天鹅飞上了天宫。孩子看到妈妈变成了天鹅,急忙挥舞着小手,哭喊着:"鹅娘!鹅娘!"据说从那以后,当地人就称自己的母亲为"鹅娘",一辈传一辈,时间长了,就成了"额娘"。
"东道主"的由来
2008年奥运会,中国作为东道主盛情款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运动员和观众朋友。"东道主",顾名思义,就是指邀请或接待客人的一方,也即地主之意,如人们口头上常说的"略尽地主之谊"。"东道主"出自这样一个典故:
据《左传》记载,晋文公重耳难忘以前流亡郑国时所遭受的冷淡,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联合秦国攻打郑国。郑国是个小国,难以招架两个大国的进攻,形势告急。
当时,郑国有一老臣叫烛之武,此人能说会道,在郑国享有盛名。大臣佚之狐向郑文公献策:"如果让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退兵,必能解围救郑。"于是,郑文公派遣大夫烛之武去离间秦晋联盟。
当天晚上,乘着夜深人静,烛之武用绳子系好自己,从城墙上吊下去,偷偷到秦军营中拜见秦穆公。当时,晋国和秦国之间本不和谐,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利用两国的矛盾,他首先承认郑国处在危亡境地,接着说:"如果郑国灭亡有益于秦国的话,那就请吧。但是,事实上,我们郑国的国土和你们秦国的国土并不相连接。我们在东,你们在西,而晋国却在中间。因此,这样一来,即使我们郑国灭亡了,却只能使晋国的版图扩大,而秦国得不到什么好处。晋国强大了,对你们也不利呀!"秦穆公听了,觉得言之有理,于是烛之武进一步说道:"但是,如果您让郑国存在下去,让我们郑国作为东道上的主人,那么,贵国的使者到远方经过郑国,如果缺吃少用,我们愿意在东方道上提供一切方便,这对贵国有何不好?"
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他单方面跟郑国签订了合约,并留几名大将同郑国一道守卫都城。这样,晋文公也只得退兵了。
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来说自称"东道主"。后来,人们就把主人都泛称为"东道主"。现在,还习惯把请客称为"做东",称房屋的主人为"房东"。
杜甫与"连襟"
在我国民间,人们把姐妹们的丈夫俗称为"一担挑",在西北地区民间又称"担子",而在书面语里则雅称为"连襟",也作"连袂"。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连襟"这个俗称与杜甫有关。杜甫晚年居于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细究起来,两家还是远房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交往甚密。后来杜甫要出峡东,写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其中几句是:"孤陋黍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襟袂连"形容了彼此关系密切。
把"连襟"一词移用于姐妹的丈夫的称谓的人,是北宋末年的洪迈。当时,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在官场中不甚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知道此事后,便委托京城好友,推荐洪迈的堂兄去京城供职。事成之后,洪迈的堂兄非常感激,托洪迈替他写了一份谢启,寄给妻子的姐夫。里边有这样几句:"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这里的"襟袂相连",就是用来形容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密切关系。后来,人们又将"襟袂相连"简化为"连襟",成为姐妹的丈夫间的专用称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