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小知识-肝硬化(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并有再生小结节形成,肝小叶的正常结构和血管解剖破坏,导致肝脏质地变硬而成为肝硬化。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晚期则以肝功能损害与门静脉高压为主耍表现;甚则常出现严重并发症。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世界肝硬化发病率为17.1/10万,而我国和南亚地区肝硬化病人占总住院人数的4.3%—14.2%,其发病高峰年龄在35—48岁,男女比例为3.6-8:1;近10年来肝硬化患者的死亡率还在不断增高,虽无准确的统计,但有关资料表明,肝硬化也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死亡原因的第5—6位。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膨胀”、“单腹胀”等范畴,因腹部胀大如鼓而命名。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则腹皮青筋暴露,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多因酒食不节,情志所伤,感染血吸虫,劳欲过度以及黄疸积聚失治,使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积于腹内而成。

    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对肝细胞的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这些因素包括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化学毒物或药品、营养不良、寄生虫感染等。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很多,各国肝硬化的病因不尽相同,可能与经济水平、生活习惯、营养条件、饮酒习惯、肝炎流行等因素有关。欧美以酒精性肝硬化较多,我国以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最为常见,目前我国肝硬化的病因主要有:

    1.病毒性肝炎在我国,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居于首位。在我国约70%肝硬化病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82%的病人以前有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2.血吸虫病国内学者研究发现慢性血吸虫病经常引起肝纤维化的病理改变,而晚期血吸虫病则有肝硬化;随着血吸虫病防治的收效,患病率因之下降;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硬化占肝硬化总数的比例因地区不同而异,约为14%-36.3%。

    3.酒精中毒酒精与肝病的关系历史悠久,酒精中毒是欧美肝硬化的主因,并发乙肝感染会加重酒精性肝病,更易导致肝硬化;在我国10%-19%的病人与酒精性肝炎有关。

    4.胆道疾病由肝内及肝外梗阻引起胆汁郁滞可导致纤维化,终成肝硬化;原发胆汁性肝硬化在我国罕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引起的肝硬化也很少见。

    5.肝静脉回流受阻肝以上部位的病变引起肝静脉回流受阻,往往继发肝纤维化,因之导致肝硬化。

    6.遗传代谢性疾病铜代谢障碍的肝豆状核变性和血色素病,a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及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均可引起肝硬化。

    7.中毒性肝硬化药物或化学毒物引起的肝硬化,如四氯化碳、甲氨蝶吟。

    8.其他先天性梅毒性肝硬化、自身免疫、营养障碍引起的、还有原因不明的肝硬化。

    肝硬化因其病因不同而形成途径、发病机制亦各不相同,主要有肝炎性途径、脂肪肝性途径、门脉性纤维化及小叶中心瘀痕化等。但一般者涉及肝细胞坏死、结节性再生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三个相互联系的病理过程。

    中医认为膨胀病的病因主要由于酒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感染血吸虫,以及黄疸、积聚失治。其发病机理则为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出现气滞、血瘀、水停,积于中焦而成;其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三焦,病变多见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1.情志所伤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若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血液运行不畅,以致肝之脉络为瘀血所阻滞。另一方面,肝气郁结不舒,则横逆而犯脾胃。脾胃受克,运化失职,水液运化发生障碍,以致水、湿停留与血瘀蕴结,日久不化,痞塞中焦,便成肿胀。《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说:“膨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能,郁而为,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即是此意。

    2.酒食不节嗜酒过度,饮食不节,滋生湿热,损伤脾胃。在青壮之年,脾胃健壮,尚能随饮随食而化。但如积之既久,又因体气渐衰,酒湿食积之浊气蕴滞不行,清阳当升不升,浊阴当降不降,以致清浊相混,阻塞中焦,脾土壅滞则肝失疏泄,气血郁滞则瘀阻不行,水湿滞留、气血交阻而成臌胀。

    3.劳欲过度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二者为生命之根本,劳欲过度,伤及脾肾,脾伤则不能运化水谷,以资化源,气血不足,水湿内生,肾伤则气化不行,不能温化水液,因而湿聚水生、气血凝滞而成臌胀。《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说:“劳倦所伤,脾胃不能运化而胀。”

    4.感染血吸虫在血吸虫流行区接触疫水,遭受血吸虫感染,又未能及时进行治疗,内伤肝脾,脉络瘀阻,升降失常,清浊相?昆,积渐而成臌胀。正如《诸病源候论·水蛊候》说:“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名水蛊也。”

    5.黄疸、积聚失治黄疸多由湿热蕴积所致,治疗不当、日久湿热伤脾,中气亏耗,斡旋无力,水湿停滞,肝气亦不能条达,遂使气血凝滞,脉络瘀阻,而成臌胀。

    积聚多因气郁与痰血之凝聚而成、不论积聚生长于腹部之任何部位,势必影响肝脾气血的运行,以及肾与膀胱的气化,气血瘀阻,水湿停聚而逐渐成为臌胀。《医门法律·胀病论》说:“凡有瘕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

    在臌胀的病机中,关键问题是肝、脾、肾的功能障碍。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导致脉络阻塞,这是形成臌胀的一个基本因素。其次是脾脏功能受损,运化失职,遂致水湿停聚。再就是肾脏的气化功能受损,不能蒸化水湿而使水湿停滞,也是形成臌胀的重要因素。此外,肾阴和肾阳又同时起到滋养肝木和温养脾土的作用,肾虚阴阳不足,对肝脾二脏的功能也要产生影响。正因为肝气郁滞、血脉瘀阻、水湿内停是形成臌胀的三个重要的病理变化,因此喻嘉言在《医门法律·胀病论》中概括说:“胀病不外水裹、气结、血瘀。”

    临床表现

    在我国本病患者以20—50岁男性多见,青少年患者的发病多与病毒性肝炎有关。肝硬化的起病和病程一般缓渐,可能潜伏数年至十数年之久(平均3-5年)。由于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功能,早期临床表现多不明显,即使有症状也缺乏特性。不少病者是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剖腹手术时才被发现。

    不少学者将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肝功能失代偿期,此种分期对临床分析病情有一定帮助。

    肝功能代偿期

    症状较轻,常缺乏特征性。可有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和腹泻等症状。体征不明显,肝脏常肿大,部分患者伴脾肿大,并可出现蜘蛛痣和肝掌。肝功能检查多在正常范围内或有轻度异常。

    肝功能失代偿用

    症状

    1.食欲减退为最常见的症状,有时伴有恶心、呕吐;晚期腹水形成,食欲减退将更加严重。

    2.体重减轻为多见症状。

    3.疲倦乏力也为早期症状之一,其程度自轻度疲倦感觉至严重乏力,与肝病的活动程度一致。

    4.腹泻相当多见,多由肠壁水肿、肠道吸收不良(以脂肪为主)、烟酸的缺乏及寄生虫感染因素所致。

    5.腹痛腹痛在大结节性肝硬化中较为多见,约占60%—80%。疼痛多在上腹部,常为阵发性,有时为绞痛性质。腹痛也因伴发消化性溃疡、胆道疾病、肠道感染等引起。与腹痛同时出现的发热、黄疸和肝区疼痛常与肝病本身有关。

    6.腹胀为常见症状,可能由低钾血症、胃肠胀气、腹水和肝脾肿大所致。

    7.出血常出现牙龈、鼻腔出血,皮肤和粘膜有紫斑或出血点或有呕血与黑粪,女性常有月经过多。

    8.神经精神症状如出现嗜睡、兴奋和木僵等症状,应考虑肝性脑病的可能。

    体征

    1.面容面色多较病前黝黑;除面部(尤其是眼周围)外,手掌纹理和皮肤皱折等处也有色素沉着;晚期病人面容消瘦,面颊有小血管扩张、口唇干燥。

    2.黄疸出现黄疸表示肝细胞有明显损害,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意义。

    3.发热约1/3活动性肝硬化的病人常有不规则低热;如出现持续发热尤其是高热,多数提示并发呼吸道、泌尿道或腹水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等,合并结核病的也有发热症状。

    4.腹壁静脉怒张在腹壁与下胸壁可见到怒张的皮下静脉;脐周围静脉突起形成的水母头状的静脉曲张,或静脉上有连续的杂音等体征均属少见。

    5.腹水腹水的出现常提示肝硬化已属晚期,在出现前常先有肠胀气。一般病例腹水聚积较慢,而短期内形成腹水者多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有感染、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血栓形成和外科手术等诱因,腹水形成迅速,且不易消退。出现大量腹水时,脐可突出而形成脐疝,伴随膈肌抬高,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心悸。

    6.胸水腹水患者伴有胸水者不太少见,其中以右侧胸水较多见,双侧者次之,单纯左侧者最少。

    7.脾肿大脾脏一般为中度肿大,有时可为巨脾;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脾脏可暂时缩小,甚至不能触及。

    8.肝脏肝硬化时,肝脏的大小、硬度与平滑程度不一。早期肝脏肿大,表面光滑,中度硬度,晚期缩小、坚硬,表面呈结节状,一般无压痛,但有进行性肝细胞坏死或并发肝炎和肝周围炎时可能触痛与叩击痛。

    9.内分泌功能失调的表现男性乳房发育和阴毛稀少。

    女性病人有月经过少和闭经、不孕、雌激素过多:可使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而产生蜘蛛痣与肝掌。蜘蛛痣可随肝功能的改善而消失,而新的蜘蛛痣出现,则提示肝损害有发展;肝掌是手掌发红,特别在大鱼际、小鱼际和手指末端的肌肉肥厚部,呈斑状发红。

    10.出血征象皮肤和粘膜(包括口腔、鼻腔及痔核)常出现瘀点、瘀斑及新鲜出血灶。

    11.营养缺乏表现如消瘦、贫血、皮肤粗糙、水肿、舌光滑、口角炎、指甲苍白或呈匙状,多发性神经炎等。

    常见并发症

    1.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2.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大多数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常表现为呕血与黑粪。若出血量不多,可仅有黑粪。大量出血则可致休克,并诱发腹水和肝性脑病,甚至死亡;出血后原来肿大的脾脏可缩小,甚至未能触及。

    3.自发性腹膜炎自发性腹膜炎是指肝硬化患者腹腔内五脏器穿孔的腹膜急性细菌性感染,发生率可占肝硬化的3%—10%。

    4.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

    5.肝肾综合征肝硬化合并顽固性腹水且未获恰当治疗时可出现肝肾综合征。其特征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低血钠与低尿钠;肾脏无器质性病变故称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6.门静脉血栓形成约10%结节性肝硬化可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如突然产生完全性梗阻,可出现剧烈腹痛、腹胀、便血、呕血、休克等。

    中医辨证治疗

    本病初期多肝脾失调,气滞湿阻,应根据病机,分清气滞、血瘀、湿热和水湿的偏盛,分别采用理气祛湿,行气活血,健脾利水等法,必要时亦可用峻剂逐水。病程日久,或素体虚弱,病机可出现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治宜健脾、温肾和滋养肝肾。本病的病理由于本虚标实,虚实交错,故治疗需注意攻补兼施,补虚不碍实,攻实不忘虚。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首先分为实胀、虚胀两大证候。

    ◎实胀

    气滞湿阻型

    (临床见证)腹大胀满,胀而不坚,胁下痞胀或疼痛,纳食减少,食后胀甚,嗳气,小便短少,大便不爽,屎气夹杂,苔白腻。脉弦。

    (治疗法则)疏肝理气,陈湿消满。

    (代表方药)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加减。

    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苍术6克,厚朴1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桂枝10克,甘草5克。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柴胡、枳实、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郁;苍术、厚朴、陈皮理气和中,除湿消满;白术健脾燥湿;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桂枝通阳利水,甘草调和中气。全方可疏畅肝经郁滞之气、宣通脾经困窘之湿。

    (加减)尿少者加车前子以利小便;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和胃降逆散寒;腹胀甚者加木香、槟榔行气消胀。若单腹胀大,面色晦滞,尿黄而少,此气滞夹热,宜用排气饮加白茅根、车前草之类,以理气消胀、清热利水。舌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属气郁化热,加丹皮12克,栀子10克;胁下刺痛不移,面青舌紫,脉弦涩,属气滞血瘀,加延胡索12克,莪术10克,丹参15克;舌苔黄腻,口苦口干而不欲饮食,小便短少,脉弦滑而数,属湿阻化热,加栀子15克,茵陈30克;精神困倦,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舌质淡体胖,脉缓,属寒湿偏重,加干姜6克,砂仁6克。

    (中成药)逍遥散,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大山楂丸,每次1-2丸,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木香槟榔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枳实导滞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柴胡10克,白芍20克,枳壳10克,陈皮6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川朴10克(后下),苍术10克,薏苡仁20克,木通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柴胡10克,白芍15克,川朴10克(后下),枳壳10克,莱菔子12克,山楂10克,鸡内金10克,丹参12克,麦芽10克,法夏10克,陈皮6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2剂。

    (饮食疗法)

    1.大麦陈皮粥:大麦60克(磨粹如粟米),陈皮10克,枳壳10克,白芍30克。上药一起入煲中煲粥,粥将成时,加入精盐调味食,每日1剂。

    2.党参砂仁大枣粥:党参30克,砂仁10克(布包),大枣5枚,粳米100克,白糖少许。上料一起入锅,加水共煮粥,白糖调味食,每日1剂。

    3.金橘根煲猪瘦肉:金橘根50克,佛手10克,郁金10克,猪瘦肉100克,陈皮10克。先将猪瘦肉洗净,切薄片,同上料入煲中煲汤,饮汤食猪瘦肉,每日1剂。

    寒湿困脾型

    (临床见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稍舒,精神困倦,祛寒懒动、食少便溏,尿少,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

    (治疗法则)温中散寒,行气利水。

    (代表方药)实脾饮加减。

    白术15克,熟附子(先煎)10克,干姜10克,木瓜10克,大腹皮15克,茯苓15克,厚朴10克,木香10克,草果6克,大枣15克,生姜10克,炒薏苡仁15克,车前子(布包)15克,甘草6克。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以白术、熟附子、干姜温阳散寒除湿;木瓜、炒薏苡仁、车前子、腹皮、茯苓渗湿利水;厚朴、广木香、草果宽中理气化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胃气,合方能使寒去阳复湿白化,气化水行肿自消。

    (加减)水湿过甚者,加桂枝1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助膀胱之气化而利小便;气虚息短,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以补脾肺之气;胁腹痛胀,加郁金15克,青皮6克,砂仁6克等以理气宽中。

    (中成药)五苓散,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八正合剂,每次1支,每日3次;或苓桂术甘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鸡鸣散,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白术10克,附子10克,黄芪20克,茯苓15克,桂枝10克,泽泻10克,车前草10克,木通10克,白茅根2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附子10克,桂枝10克,大腹皮10克,枳壳10克,茯苓20克,黄芪15克,防已10克,甘草6克,麦芽20克,神曲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鲤鱼赤小豆汤:鲤鱼1条(约500克),赤小豆150克,薏苡仁30克。先将鲤鱼洗净,入锅,加清水适量,与赤小豆、薏苡仁煮至烂熟,分2次食,每日1剂。

    2.鲫鱼赤小豆商陆饮:鲫鱼300克,赤小豆150克,商陆3克,陈皮5克,生姜3片。上药共人砂煲中煲汤,先武火煲30分钟,后文火再煲15分钟,食时加精盐调味食,每日1剂。

    3.白茅根煲老鸭汤:白茅根50克,茯苓15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老鸭500克,生姜片、精盐少许。先将老鸭肉,每日1剂。

    4.薏苡仁党参煲猪瘦肉汤:薏芯仁30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砂仁10克,陈皮10克,猪瘦肉100克。先将猪瘦肉洗净,切薄片,同上药人砂煲中煲汤,饮汤食猪瘦肉,每日1剂。

    湿热蕴结型

    (临床见证)腹大坚满,拒按,脘腹绷急,外坚内痛,烦热口苦,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数,或见面目皮肤色黄。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代表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芩10克,黄连6克,知母10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白术10克,茵陈蒿30克,栀子12克,大黄(后下)10克,牵牛子(研末冲)3克,甘草6克。日1剂,水煎服。

    (方解)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知母清热滋阴;茯苓、泽泻淡渗利水;枳实、厚朴、陈皮宽中行气导滞;白术运脾化湿;茵陈蒿清热利湿;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大黄降泄瘀热;牵牛子攻下逐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可起到热清邪退胀可消,气畅滞化水能泄的作用。

    (加减)热毒炽盛,黄疸鲜明,加龙胆草10克,半边莲15克;腹胀甚,大便秘结,加商陆6克;小便赤涩不利,加陈葫芦30克,马鞭草15克;热迫血溢,吐血、便血,去厚朴,加水牛角(先煎)30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生地榆15克;烦躁失眠,狂叫不安,逐渐转入昏迷,为热人心包,可配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以清热凉营开窍,每次0.5-1丸,每日1—2次;静卧嗜睡,语无伦次,转入昏迷者,可配服或鼻饲苏合香丸,以芳香化湿开窍,每次1丸,每日2次。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泻黄散,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牛黄解毒片,每次3—4片,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黄芩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枳实10克,大黄10克,大青叶10克,板蓝根20克,栀子10克,车前草10克,青天葵10克,甘草6。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黄连10克,黄芩10克,蒲公英10克,青天葵10克,野菊花10克,银花20克,连翘10克,滑石10克,金钱草20克,木通10克,薏苡仁2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薏苡仁冬瓜猪瘦肉汤:薏苡仁30克,冬瓜200克,绿豆50克,猪瘦肉100克,生姜5片,精盐少许。先将猪瘦肉洗,切薄片,同上料一起人砂煲中煲汤,饮汤食猪瘦肉,每日1—2剂。

    2.绿豆赤小豆糖水:绿豆30克,赤小豆30克,茵陈30克,田基黄20克,白糖适量。上药加水煎至300毫升,加白糖适量调味食,每日1剂。

    肝脾血瘀型

    (临床见证)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攻痛,面色黑,头颈胸部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舌紫暗或瘀斑,脉细涩或芤。

    (治疗法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药)调营饮加减。

    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莪术10克,延胡15克,大黄(后下)10克,瞿麦10克,槟榔15克,大腹皮15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肉桂5克,甘草6克。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大黄、延胡、莪术活血化瘀理气;葶苈子、瞿麦、槟榔大腹皮、土茯苓行气利湿宽腹;陈皮行气;肉桂通阳温化水湿;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活血瘀,行气利水之效。

    (加减)水胀满过甚,脉弦数有力,体质尚好,可暂用舟车丸、十枣汤以攻逐水气;瘀结明显,加炮山甲10克,廑虫10克,水蛭6克;有出血倾向者,破瘀之药要慎用。总之,攻伐祛瘀之药宜缓缓图效,不能急于求成,宜消其大半即止,若胸胁痞胀,舌苔浊腻,痰瘀互结,加郁金、白芥子、法半夏以化瘀祛痰,若肿块明显者,可加服鳖甲煎丸或大黄廑虫丸。

    (中成药)青蒿鳖甲丸,每次10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血府逐瘀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交;或少腹逐瘀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桂枝茯苓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当归10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熟地10克,桃仁10克,穿山甲10克(先煎),鳖甲20克,茜草根10克,槟榔10克,大黄9克(后下),红花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柴胡10克,赤芍12克,龟板20克,枳壳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熟地20克,山萸肉10克,丹破10克,茜草根10克,白背叶根2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熟地2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丹参20克,丹皮10克,川楝子10克,穿山甲10克(先煎),鳖甲15克(先煎),车前草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丹参煲田鸡汤:丹参30克,田七10克,桃仁10克,田鸡250克。先将田鸡皮洗净,与丹参、桃仁、田七一起人砂煲中煲汤,饮汤食田鸡,每1剂。

    2.桃仁茜草根煲猪瘦肉:桃仁15克,茜草根20克,白叶根30克,田七10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猪瘦肉100克,生姜3片,精盐适量。先将猪瘦肉洗净,切薄片,同上料一起放入砂煲中煲汤,饮汤食猪瘦肉,每日1—2剂,连续5—7日为佳。

    3.生鱼煲田七汤:生鱼1尾(500克),田七10克,益母草30克,陈皮6克,生姜3片,精盐少许。先将生鱼去鳞洗,同上料一起人砂煲中煲汤,饮汤吃鱼肉,每日1剂。

    ◎虚胀

    脾虚水困型

    (临床见证)腹部胀满,肠鸣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无力,少气懒言,舌苔薄腻,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弱。

    (治疗法则)补脾益气,化湿利水。

    (代表方药)加味异功散。

    党参15克,白术10克,白芍15克,橘红12克,广木香9克,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沉香3克(冲服),日1剂,水煎。

    (方解)党参、白术补脾益气;白芍柔肝;橘红、广木香、沉香调中行气;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

    (加减)若脾虚夹滞,胸腹满胀,胁肋隐痛,宜用调中健脾丸,以补脾调中,行气消胀。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陈夏六君子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四君子汤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党参20克,白术10克,扁豆20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麦芽20克,神曲10克,大腹皮10克,桂枝10克,车前草10克,通草10克,木香9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党参20克,黄芪2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桂枝10克,大腹皮10克,木通10克,薏苡仁2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黄芪20克,防已10克,玉米须10克,党参2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桂枝10克,车前子10克,泽泻15克,瞿麦10克,扁蓄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党参煲猪瘦肉:党参30克,白术10克,薏苡仁30克,猪瘦肉100克,生姜三片,精盐适量。先将猪瘦肉洗净,切薄片,同上料人砂煲中煲汤,饮汤食猪瘦肉,每日1剂。

    脾肾阳虚型

    (临床见证)腹部胀满,人暮较甚,脘闷纳呆,神疲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萎黄或白,舌质淡、体胖嫩有齿痕,脉沉细或弦大重按无力。

    (治疗法则)健脾温肾,化气行水。

    (代表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化裁,或济生肾气丸合五苓散化裁。

    熟附子(先煎)6克,干姜6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桂枝10克,甘草6克。日1剂,水煎服。

    (方解)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益气健脾,以温中阳;肉桂、熟附子补肾壮阳;茯苓、泽泻、猪苓以渗利水温。合方起到补脾肾、温阳气、散寒邪、利水湿之效。

    偏于脾阳虚者,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以温中扶阳,化气行水;偏于肾阳虚者,用济生肾气丸以温肾化气行水,或与附子理中丸交替服用。

    (加减)腹部胀满,食后较甚,以脾阳虚为主者,可予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方中,加木香(后下)10克,砂仁(后下)6克,厚朴15克,理气消胀;面色灰暗,祛寒畏冷,神疲倦怠,脉细无力,肾阳偏虚者,可于肾气丸中酌加葫芦巴12克,巴戟天12克,仙灵脾12克,以增强温肾之力。四肢面目俱肿,水邪泛滥者,可与实脾饮同用。腹壁青筋显露等血瘀兼证,加赤芍10克,桃仁10克,莪术6克。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济生肾气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附子10克,肉桂6克(炯服),熟地20克,山萸肉12克,淮山15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丹皮9克,泽泻10克,车前草20克,木通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肝肾阴虚型

    (临床见证)腹大坚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唇紫口燥,心烦掌心热,齿鼻有时衄血,小便短赤,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治疗法则)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代表方药)六味地黄丸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熟地黄12克,生地黄12克,牡丹皮12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枸杞子12克,桃仁12克,红花。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杞菊地黄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熟地20克,山萸肉10克,淮山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0克,桑椹子10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沙参15克,熟地20克,山萸肉10克,淮山15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2克,杞子12克,首乌12克,鸡血藤20克,白背叶根20克,黄芪30克,麦冬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熟地20克,山萸肉10克,淮山12克,沙参15克,杞子10克,桑椹子10克,龟板20克(先煎),鳖甲15克,丹参20克,赤芍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杞子煲龟肉汤:杞子20克,沙参20克,麦冬10克,龟1只(约500克),生姜三片,大枣10枚,精盐适量。先将龟清水洗,放入煲中慢火汤死,去尿粪,然后去头、脚,同上料入煲煲汤,饮汤吃龟肉,每日1剂。

    2.海参煲沙参汤:海参30克,沙参30克,麦冬20克,玉竹20克,生姜3片,精盐适量。先将海参洗干净,与上料同入砂煲中煲汤,饮汤食海参,每日1剂。

    3.海参煲杞子汤:海参30克,杞子20克,沙参20克,麦冬10克,西洋参10克,玉竹20克,生姜3片,精盐适量。先将海参洗干净,与上料同人砂煲中煲汤,饮汤海参,每日1剂。连续食5—7剂为佳。

    4.桑椹子糖水:桑椹子20克,女贞子20克,杞子20克,首乌20克,白糖适量。上药水煎至300毫升,加入白适量调匀服,每日1—2剂。连续食7剂为佳。

    5.杞子煲水鱼汤:杞子30克,沙参20克,西洋参10克,麦冬10克,水鱼500克,生姜3片,精盐适量。先将水鱼常规处理,去头、内脏,同上料人砂煲中煲汤,饮汤食水鱼,每日1剂。连续食7—10剂为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