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小知识-脂肪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脂肪肝是一种肝组织脂肪积蓄过多所致的肝脏疾病。一般来说,正常肝脏中脂肪含量约占肝湿重4%—7%。在某种病因下,如果肝内脂肪占肝湿重达到或超过10%时,即为脂肪肝。在临床上,轻度病者,可无症状或仅觉肝区闷胀感。中、重度病者,则有月干区闷胀,甚或疼痛、疲乏无力、消化不良等。并肝脏肿大、腹部饱满、肝功能异常、高脂血症等。约有6%—8%的病者可转化为肝纤维化、肝硬化,部分病者可并发糖耐量异常、高粘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脂肪肝以轻、中度肝功能异常伴高脂血症为特点,可经药物治疗或节食、运动等措施而自行缓解。

    脂肪肝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的盛行,脂肪肝的发病率急剧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1997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曾明德教授对上海机关、公司职员等“白领”阶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31—60岁年龄组中脂肪肝的患病率高达12.9%。目前我国60%—90%脂肪肝,由于营养过剩所致,多伴腹型肥胖。临床约半数以上肥胖病者合并脂肪肝。部分脂肪肝系酒精性肝损害、肝炎后所引起。本节重点阐述肥胖性脂肪肝,对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肝略为论述。

    脂肪肝,当属于中医学中的“积聚”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脂肪肝属于中医“积证”。正如《内经》所说:“肝之积,曰肥气。”故也称之肥气病,系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认为由于过食油腻肥甘饮食,食而不运,脂膏留积于肝,从而导致肝脏功能失调,疏泄不利的一系列病症。主要病因是:

    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喜食油腻肥甘或酒酪之品,胃纳过盛,超过运化能力,以致肥脂湿浊内停,积于肝内,肥气积盛,酿成斯疾。

    2.气郁湿阻:七情所伤,气机不畅,或外感湿浊或湿邪内蕴,气郁湿阻,正常肥脂之气转运欠畅,遂积成形而发病。

    3.瘀血内阻:外伤或久病瘀血内停,瘀血阻于肝经,气机不畅,肥脂湿邪内蕴,与瘀血相搏,有形之物,阻于肝脏。

    4.脏腑虚衰:不论外感风寒湿邪,抑或内伤饮食,房室不节,都可损伤正气,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肾亏虚,脾虚水湿运化乏力,聚湿成痰,肾虚气化失司,水湿蓄积,气机不畅,痰湿瘀血诸物,均可内停于肝而发病。

    可见,脂肪肝系由于过食油腻,酒酪不节,外感湿浊,或脏腑虚损等原因,以致肥气脂膏过多地积蓄于肝。本病病位在肝,以脾虚、肾虚为本,以气郁、食滞、痰、瘀、湿、热、寒为标。临床多呈本虚标实,虚实兼夹,寒热错杂。

    临床表现

    症状

    1.轻度症状轻度病者大多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偶有疲乏感觉,或仅觉近期腹部胀满感。根据文献记载,约25%以上脂肪肝患者临床多无症状。绝大多数脂肪肝是由集体、个人常规体检而确诊。

    2.典型症状一般来说,中、重度病者绝大多数有一定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疲乏,消化不良,恶心,厌食,腹胀,肝区胀闷,甚或疼痛。

    典型脂肪肝的症状是由于肝功能异常及肝内脂肪积蓄所引起,症状类似于肝炎。肝区疼痛常在安静休息或重体力劳动之后,或大量酗酒之后加重。症状轻重与脂肪肝病变程度不相一致,常因人而异。

    体征

    1.肝大中、重度病者由于脂肪堆积过多,肝脏可肿大。75%脂肪肝有肝大体征,4%病例脾脏肿大。某些脂肪肝病者,出现类似慢性肝炎症状而就诊。由于脂肪肝多伴肥胖,腹壁脂肪较厚,触诊多不满意,较难以发现早期肝脏肿大体征,须借助于B超声波肝脏检查而确诊。

    2.黄疸15%脂肪肝病者有轻度黄疸,多系阻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增多,持续数周。可随肝中脂肪减少而消退,胆囊造影正常。

    3.轻度体液潴留12%患者有轻度体液潴留现象,重症可见下肢浮肿或腹水。可能与腹部脂肪积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和肝功能失调有关。当肝中脂肪减少时,体液潴留可纠正。

    4.蜘蛛痣及门脉高压8%病例有蜘蛛痣及门脉高压。这一体征是暂时性改变,脂肪肝治愈后,可完全恢复。

    5.维生素缺乏症约有半数以上病例有各种维生素缺乏的表现:包括末梢神经炎,舌炎,口角炎,角膜干燥症,皮肤过度角化及皮下瘀斑等。

    常见并发症

    1.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脂肪肝的最为主要并发症,也可以说是直接致病原因。尤其是高甘油三酯或伴高胆固醇血症者,最为常见。其主要表现头晕、头痛、胸闷不适等症状。

    2.高粘血症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成分含量升高,各种纤维因子浓度过高,从而血液粘度升高。其主要表现有肢体麻木,头晕胸闷,易并发动脉、静脉血栓等病证。

    3.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因为长期脂肪肝失于治疗,且各种致病因子持久或反复地作用于肝脏组织,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和纤维组织异常增生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其结果扰乱了肝组织的正常结构,导致肝脏形体异常、质地变硬。临床表现以肝功能不断衰退和门静脉高压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消化不良、疲乏、出血、色素沉着、腹水、精神症状等。实验诊断可见肝功能异常、肝纤维化指标升高、甚至表现出凝血机制异常等。

    中医辨证治疗

    痰湿阻遏型

    (临床见证)形体肥胖,胸胁闷胀,肝区胀闷不适,眩晕头重,肢体沉重,乏力腹胀,纳呆口粘,间有恶心欲吐,舌苔滑腻,脉弦滑。

    (治疗法则)化痰祛湿,理气消积。

    (代表方药)泽泻饮合京三棱丸加味。

    泽泻25克,白术15克,鹿衔草15克,京三棱角2克,枳壳12克,苍术12克,法半夏12克,莱菔子15克,海藻30克,甘草5克。

    (方解)本方以《黄帝内经》泽泻饮为主方,重用泽泻利水化浊,白术通浊健脾,鹿衔草化浊通阳。《圣济总录》京三棱丸以三棱、枳壳、甘草组方,重于理气消积,治疗癖气胁下痛,久不瘥者。加入苍术、法半夏、海藻、莱菔子均有化浊祛痰之功,全方集化痰湿、理气血、通二便于一方,对痰湿阻遏型脂肪肝有较明显疗效。

    (加减)若痰湿化热,有口干便秘,腹满痛者,加入川朴12克,虎杖20克以通下清热。全身肌肉酸痛明显、或下肢水肿者,加入木防己12克,桂枝6克以通阳化水消肿。

    (中成药)五苓散,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甘露消毒丹,每次6—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八正合剂,每次1支,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泽泻20克,白术12克,猪苓10克,苍术10克,法夏10克,陈皮6克,三棱10克,川贝10克,麦芽20克,神曲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白术10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后下),法夏10克,陈皮10克,薏苡仁20克,茵陈2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土茯苓煲龟肉:土茯苓50克,泽泻20克,白术20克,龟肉500克。先将肉洗净,同上药人砂煲中煲汤,汤成加入调味调匀食,每日1剂。

    2.白茅根泽泻葫芦瓜水:白茅根30克,泽泻15克,葫芦瓜500克,木通10克,白糖适量。上料水煎至300毫升,取汤加入白糖调匀食,每日1-2剂。

    气滞血瘀型

    (临床见证)胁肋疼痛或有包块,心胸刺痛,面色黧黑,皮下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舌尖边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

    (治疗法则)行气疏肝,活血化瘀。

    (代表方药)肥气丸和鳖甲丸加减。

    青皮12克,当归须10克,苍术15克,莪术12克,三棱10克,鳖甲30克(先煎),枳壳10克,大黄9克,木香10克(后下),桃仁12克。

    (方解)肥气丸是专治肥气积于肝脏的系列成方,历代虽各有差异,但多以疏肝理气活血散结为主。《三由方》肥气丸以理气活血为着眼点,以青皮、三棱、莪术、当归等活血理气,散结消积,苍术能化痰湿,散积结。更配合《证治准绳》鳖甲丸以软坚化积,善治胁下癖块为专长,鳖甲以软坚消结,散胁下痰瘀为专长,桃仁、枳壳、大黄、木香破血行气,通腑泄浊为上。本方具行气导滞,活血化瘀,散结降脂作用。

    (加减)夹有痰湿内阻,肢体疲乏无力,舌苔腻者,去大黄,加泽泻12克,荷叶10克以增强利湿、化浊、降脂作用。若气滞血瘀化热,伴有便秘、口干者,去当归须,加入虎杖15克以清热攻下导滞。

    (中成药)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温开水送服,每月3次;或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田七片,每次2-3次,温开不送服,每日3次;或血府逐瘀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少腹逐瘀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当归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苍术10克,田七10克,荷叶10克,白术10克,泽泻10克,木通10克,薏苡仁20克,丹参2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苍术10克,川朴10克(后下),白术10克,丹参20克,田七10克,泽泻10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茜草根10克,川芎10克,毛冬青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田七煲猪瘦肉汤:田七12克,益母草30克,陈皮6克,山楂15克,猪瘦肉100克。精盐少许。先将猪瘦肉洗净,切薄片,同上药人砂煲中煲汤,汤成加精盐调味食,每日1—2剂。

    2.田七西洋参茶:田七100克,西洋参100克,丹参500克,陈皮50克。上料焗脆,研细末,每次9克,热开水冲服,每日2次。

    3.田七煲乌骨鸡肉:田七10克,丹参30克,陈皮6克,乌骨鸡100克。先将乌骨鸡洗净,切块,同上药人砂煲中煲汤,饮汤食乌骨鸡,每日1剂。

    肝郁湿阻型

    (临床见证)胁下胀痛,时而作痛,胸闷不适,口干便秘,舌淡红苔腻,脉弦有力。

    (治疗法则)理肝化痰,散结消积。

    (代表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5克,黄芩10克,芍药10克,法半夏10克,枳实12克,大黄12克,大枣4枚,生姜15克,海藻20克。

    (方解)本型脂肪肝常见于肝炎后,摄入过量脂肪,或长期情志不舒,暴饮暴食所致。选取用《伤寒论》大柴胡汤加减。以柴胡、芍药疏肝行气,法半夏、海藻化湿软坚,散郁结之痰湿。枳实、大黄、黄芩泄热消积,大枣、生姜调中和里,作为佐药。本方共奏疏肝行气、化痰消积之功用。

    (加减)若肝郁化热明显,症见口干便秘,烦躁不安,黄疸者,加入虎杖20克,胆草10克、茵陈15克清热利胆退黄。若湿郁寒化,症见胸闷作呕,舌淡胖苔滑者,去黄芩、大黄、海藻,加入苍术15克,厚朴12克以燥湿化浊,导滞通阳。

    (中成药)柴胡疏肝散,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越鞠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逍遥冲剂,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法夏10克,陈皮6克,大黄10克(后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甘草6克,木通10克,泽泻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柴胡10克,白芍10克,丹参20克,素馨花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法夏10克,川贝10克,莱菔子10克,亭苈子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柴胡薏苡仁粥:柴胡10克,陈皮6克,白芍30克,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上药水煎取汤400毫升,再人薏苡仁、粳米煎粥,粥将成加入调料调匀食,每日1剂。

    2.白芍郁金茶:白芍20克,郁金15克,佛手10克,陈皮6克,白糖适量。上药加水7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取汁,加入白糖适量。调味食,每日1剂。

    肝肾阳虚证型

    (临床见证)B巴胖乏力,肝区满闷,腰酸腿软,阳痿,阴寒,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法则)散寒消积。

    (代表方药)东垣肥气丸加减。

    人参15克,厚朴12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苦楝子10克,延胡索15克,全蝎6克、熟附子9克,石菖蒲12克,独活12克,丁香5克,肉桂1.5克(炯服)。

    (方解)本型以中老年、妇女病者为多,其系肝肾阳气不足,运化水湿能力下降所致。选用《东垣试效方》肥气丸加减。人参、熟附子、肉桂、丁香温补下焦肝肾不足。厚朴、茯苓、泽泻、石菖蒲、独活化痰浊、消寒积。苦楝子、延胡索、全蝎引药人肝肾两经。

    (加减)本型多伴有便秘不通,加入枳实15克,白术30克,干姜6克能行气导滞泄浊。若肝肾阴阳两虚,上方去熟附子、全蝎、丁香,加入肉苁蓉30克,何首乌20克,旱莲草30克以养阴和血。

    (中成药)大山楂丸,每次1—2丸,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金匮肾气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苍术10克,厚朴10克,泽泻10克,山楂10克,丹参10克,莱菔子10克,附子10克,桂枝10克,枳壳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附子10克,肉桂6克(冲服),杜仲12克,白术10克,泽泻15克,薏苡仁20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鸡内金10克,桑寄生2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附子煲狗肉:附子10克,肉桂9克,肉豆蔻10克,草果10克,狗肉500克,生姜5片。先将狗肉洗净,切块,同上料入砂煲中煲汤,饮汤食狗肉,每日1剂。

    2.附子煲羊肉汤:羊腿肉500克,熟附子25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花椒12粒,葱结20克,绍酒20克,精盐、味精各适量。先将羊肉洗净后人沸水煮一下,放冷水中泡洗,切小块,同上料一起人砂煲中煲汤,先武火烧煮30分钟,移至小火上炖至肉软为度,人精盐、味精,调好味即成,饮汤食肉,每日1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