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的智慧-太极为人智慧:学会“外圆内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福祸相依,顺承生活中的不如意之事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段话中,老子先是谈到了一个社会现象——一个政治浑沌的国家,它的臣民们却淳朴忠诚;一个政治细密的国家,它的臣民却容易狡黠抱怨。由此,老子总结出了一个经典结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家学说中“福祸相依”的理论得到了无数事实的印证。很显然,“福祸相依”是一种大智慧。老子的这一观点带有典型的辩证色彩,两个对立的事物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福”与“祸”也是如此,它们相对相成,得到福的同时,也埋下了祸的种子,经历灾祸的同时,也埋下了福的种子。对此,太极哲学与道家思想完全相同。

    太极哲学告诉世人,福与祸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不仅如此,太极哲学还总结出福和祸均有大小之分,并且转化时成正比例。“爬得越高,跌得越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福气越好,与之相生的霉气越重;同理,遭受的祸事越大,与之相生的福气自然就越大,二者之间成正比例关系转化。

    一个少年自幼家贫,却非常好学。为了能够上学,少年每天要翻过好几个山头去镇上的一所学校读书,这是少年家乡唯一一所学校。

    这一天,少年的父亲和母亲变卖了家里养了一年的老母猪,为少年凑足了这个学期的学费。少年怀揣着沉甸甸的学费,早早起床,翻山越岭去上学。不巧的是,少年走着走着就遇到了一个拦路抢劫的歹人。少年揣着父母辛苦凑齐的学费拼命地逃跑。那名歹人在后面拼命地追赶。终究少年的年纪尚小,体力再好也及不上年轻力壮的歹人。眼看着歹人就要抓到少年了,少年一个急转弯钻进了一个黑洞洞的山洞。歹人看到少年钻进山洞,稍稍犹豫一下,也跟着追了进去。山洞里漆黑一片,少年手里拿着的火把,散发出昏暗的光,脚下的路凹凸不平,时不时地还有几块石头,在这种情况下,少年根本就跑不快。一个不留神,少年被一块石头绊倒,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歹人趁机一把抓住少年。自然,一顿毒打是在所难免了,少年身上的钱财被歹人抢走,就连那散发着微弱光芒的火把也被歹人一同抢走了。

    没有了火把的照明,山洞里一片漆黑。少年忍着身上的疼痛爬起来,摸索着前进。因为看不见,少年一会撞到石壁,一会又被石头绊倒,没过多会儿就摔得鼻青脸肿。不过也恰恰是因为没有了火把照明,在一片漆黑中,少年敏感地看到了一缕微乎其微的亮光。少年顺着这微弱的亮光前行,最终顺利爬出了山洞。

    而歹人因为抢下了少年的火把,轻而易举地看清了脚下的路,因此歹人没有四处碰壁,没被石头绊倒。可是火把散发出的光将洞口处透过来的那一丝丝微弱的光线覆盖,歹人在山洞里走来走去,绕来绕去,就是找不到出口。最后,歹人被困死在山洞里了。

    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在这个故事中,少年虽然经历了一场从天而降的灾祸,在山洞里被歹人打劫,连手中照明用的火把都被歹人抢走,以致他因为看不见四周的环境到处碰壁,最后摔得鼻青脸肿,但也恰恰是因为他没有了火把照明,才能在一片漆黑中敏锐地捕捉到那一丝丝光线,从而顺利爬出山洞。而那名歹人虽然有了火把照明,却因为火把的光盖住了洞口处透过来的光线,从而没能找到出口,命丧山洞之中。少年遭遇祸事,却在祸事中迎来了福气,顺利逃生;歹人虽然比较幸运地抢到了火把,然而却也因此埋下了灾祸的种子。由此可见,福祸相依、否极泰来真是人间正道。

    在世人眼中,福和祸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大家都追求福而厌恶祸。而事实是福与祸同生同源,相互转化。正如司马迁在《太史公自传》中写道:“昔西伯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逐,而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传世《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总结了前圣贤们的“福祸相依”的经历,他的总结充分论证了“福祸相依”这个规律。这些圣人们无不是在遭受祸事之后,励精图治,才写出了震古烁今的不朽之作。

    老子具有一双慧眼,能够从事物的表象总结出背后的自然规律。“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祸福同属一脉,相生相依,没有人能够一味地享有好运气,也没有人会一直倒霉下去。生活中的顺境不一定是好事情,而逆境也并非是坏事情,比如,西施、貂蝉、杨贵妃等,她们拥有着其他女孩子无比羡慕的美貌,然而正是这无与伦比的美貌,让她们沦为政权的牺牲品,被权贵们当成礼物送来送去,不仅没有享受到世间最真挚的感情,反而纷纷早早地香消玉殒。可见,福祸相依,所谓的福气,其实也未必不是灾祸。

    因此,太极智慧告诫我们,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不要过分在意一时的得失,而失去了生活了乐趣。人生一世,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地生活,其他的一切都是过眼烟云。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道:“天天累死累活的也赚不了几个钱,看看人家老李,轻轻松松就能赚大钱。”的确,生活离不开金钱,但是金钱也并不能成为让人开心快乐的资本。很多人一生辛苦劳作,却没有赚太多的钱,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情。也许正是因为他每天都需要辛苦劳作,所以身体一直处于活动的状态下,故而他的健康状况会很好。在人们的心里,相对于健康的身体,相信金钱的地位需要下降。而那些吃吃喝喝就能轻轻松松赚大钱的事情也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情,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人有钱,所以便终日享受,结果年纪不大,富贵病一身,早早就坐在了轮椅上,口歪眼斜的,失去了做人最起码的尊严。

    因为祸福相依,人生无常,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顺应生活中的不如意,用一颗乐观的心去感悟幸福,解决问题,突破一道道难关。相信逆境中蕴含着巨大的福报,即使我们此刻深陷重重困境,终有一天也会否极泰来。其实生活得幸不幸福,不在于身边的环境是福还是祸,而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能够坦然面对福祸,顺其自然地接受生活的不如意。

    2.圆转如意,做人应“外圆内方”

    按照老子的辩证思想观念,好与坏相生相依,可以转化;正直和虚伪相生相依,相互转化;善良与邪恶相生相依,相互转化……世间一切相对的事物全部都相生相依,相互转化。因此,老子又提出了“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基于道家思想的基础,太极哲学总结出了“外圆内方”的处世修身哲学。

    “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不难理解,意思就是处世时要圆转、圆融,对别人要宽容,对自己要严格,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崇的为人处世之道。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出身和成长环境都不一样,所受的教育背景也不一样,因此看待事物的观点和出发点也不一样。同时每个人的智商和情商也有区别,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同,因此有的人一眼就能看清楚的事物,一些人却怎么也想不明白。所以,我们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别人。要知道,每个人的处世原则适用的对象只有他自己,他可以因此而约束或激励自己,但不能用自己的处世标准去苛责他人。

    圣贤孔子每天都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没有做不仁义的事情,这个习惯,孔子坚持了一生,但是却从来没有这样衡量过别人。他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学识去教化世人,引导弟子,却从来不会用自己的处世原则来苛求他人。这就是孔子与俗人的重要区别。反过来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有很多人大摇大摆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要求他人,而对自己却一而再地降低底线,他们将“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处世格言反过来执行,这样的自以为是的愚蠢行为,结果只会暴露自身的苛刻、狭隘、愚蠢,导致身边的人对其厌恶不已。

    卓茂是西汉时期的官员,他为人处世时,外圆内方,充分体现了“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的大智慧。

    在卓茂刚刚出仕时,在当时的丞相孔光的府上任史官。一次,卓茂骑着马出去办事。没想到,一位陌生人指着卓茂骑的马,说道:“这是我丢失的马。”卓茂听完问道:“请问你的马丢了多长时间了?”陌生男子说道:“一个月前丢失的。”而卓茂的这匹马已经骑了很多年了,但是卓茂并没有解释什么,默默地把马给了陌生男子,并说道:“如果有一天你找到了你丢失的那匹马,请将这匹马送到丞相府给我。”

    过了一段日子,那位陌生男子丢失的马自己回到了家里。陌生男子这才意识到错怪了卓茂,于是牵着马来到丞相府前,向卓茂谢罪。卓茂并没有为难他,只是微笑着牵过自己的马,说道:“这匹马已经跟了我好几年了,这段日子不见它还有些想念。”

    后来,卓茂被调任河南境地任县令。上任后,卓茂废除了那些不合理的旧制度,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新制度。新制度一经实施,地方的官差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收受贿赂了,于是便在背地里辱骂卓茂。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也跟着起哄。时间一长,卓茂的上司或多或少地听到一些风言风语,于是派来了监督官,和卓茂一同治理地方。对此,卓茂并没有计较,一如既往地做着实事。几年后,卓茂治理的县城风气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昌盛,家家夜不闭户,人人路不拾遗。这时那些曾经错怪卓茂的百姓懊悔不已,可是卓茂却一点也不怪罪他们。

    卓茂待人就是这样宽厚,但是对待自己却截然不同。卓茂严于律己的作风闻名朝野。为了坚守做人做事的原则,卓茂甘愿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拒绝叛贼王莽的封赏。卓茂与当时的孔休、蔡勋、刘宣、龚胜、鲍宣六人,因宁死不侍叛臣王莽而名满天下。

    后来,刘秀创立东汉之后,为表彰卓茂的气节,重重封赏了卓茂,并在卓茂逝世后,亲自前来送葬,可见对其敬重之心。

    从卓茂的为人处世方式中不难看出,卓茂在对待他人时非常宽厚,而在要求自己时则非常严格。卓茂的这种“外圆内方”的处世原则,不仅避免了伤害别人,同时也让自己免受伤害。因为一个尖酸刻薄的人必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其他人。而这些被他伤害过的人大部分会因此成为他的敌人或是不满者,他们即使心胸宽广不设计报复这个尖酸刻薄之人,至少也会在他危急之时做“袖手旁观”之态。因此,一个处世不懂得“外圆内方”的人,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在间接伤害着自己。故而,“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是一种利人利己的大智慧。

    除此之外,“外方内圆”的智慧还能促进个人获取成功。众所周知,一个刻薄、狭隘、自私、邪恶的人是很难不得罪人的,身边的人了解他的为人之后,都不愿意靠近他。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做事情的时候就没有人愿意帮助他,甚至一些人还会因为以前的事情记恨于他,伺机设计报复他。试想,孔子凭借一己之力,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里拥有学生高达三千人,如果孔子是一个非常刻薄的人,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要求自己的学生,那么恐怕不会有一个人愿意拜他为师。没有那三千名学生,孔子根本不可能周游列国,其思想也无法传播后世。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正如励志大师卡耐基所言:“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3.推己及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仁爱的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儒家“仁”的学说与太极中的包容、宽和非常相似,都讲究仁爱泛众,推己及人。

    出于推己及人的考虑,中国的太极拳还发明了一种既不伤人也不伤己的练功方法——太极推手。以武较技,伤人伤己在所难免,但是太极却用其平和、圆融的智慧将这一难题解决了,这与推己及人的考虑不无关系。当然,要想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有利他主义的意识,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提供帮助,帮助对方渡过难关。那么,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对方也会伸出援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助人即助己。

    在一位歌星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这位歌星在出名之前很不得志,没有唱片公司愿意为他出唱片,也没有商家愿意请他商演。他的事业可以说是一塌糊涂,也没有什么收入,不得不靠父母和朋友救济。

    有一天,他漫无目的地在街上闲逛,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一位老人叫住了他,对他说道:“年轻人,可以麻烦你扶我过马路吗?”歌星看了看眼前这位老人,他的腰弯得厉害,站也站不稳,还不停咳嗽。这位歌星当时心烦意乱,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真想转身离开。可是他又觉得老人实在太可怜,最后还是搀着老人的胳膊,把他送过了马路。

    “你现在觉得好些了吗?年轻人。”到了马路对面,老人微笑着问道。

    “是的,我觉得好多了……”在帮助了老人之后,他的心情确实好多了。

    这时,老人突然挺直了腰,一改刚才羸弱的样子,看上去非常硬朗。歌星有些惊讶:“老人家,您?原来……”

    老人还是面带微笑,说道:“我刚才看你愁眉不展,就想帮帮你。如果能帮助比自己处境更加糟糕的人,对一个失意的人来说,会让他的心情有所改善。所以,我就扮成了刚才的样子。年轻人,不要太忧虑,一切都会过去的,上帝不会放弃你的。”说完这些话,老人转身离开了,歌星对老人的话想了很久。

    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独自生活,我们必定会处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我们也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获得了帮助,我们心存感激,也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回馈对方。施以援手的人也会内心愉悦,他日遇到困难了,也会有人来帮他。所以说,善意莫吝啬,助人即助己,今天你帮助别人飞黄腾达,明日也自有人会为你的辉煌添砖加瓦。

    “红顶商人”胡雪岩初识王有龄的时候才二十多岁,当时他还不是名满天下的富商,王有龄也还没有入仕。

    王有龄祖籍福建,他的父亲曾在浙江为官。王有龄和胡雪岩在茶馆里相识,两个人也只能算是认识,并没有什么交情。王有龄的父亲原本想通过关系帮助儿子进入官场,但是还没等找好关系,就因病去世,王有龄也没了生活来源,过起了穷困潦倒的生活。这个时候,许多人都开始躲着王有龄,但是胡雪岩却主动请王有龄吃饭,还时常拿出银两救济王有龄。

    后来,王有龄通过关系补了一个浙江盐运使的官,但是没钱进京打点关系。此时,胡雪岩还在钱庄做出店。在得知王有龄有机会进入仕途之后,他就把收回来的一笔贷款交给了王有龄,并告诉王有龄:“这是你做官的本钱。”王有龄也明白这笔钱是如何来的,说道:“你是钱庄的伙计,被老板知道会吃官司,此事万万不可。”但是胡雪岩坚持让他收下。

    相持了一会儿之后,王有龄问道:“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胡雪岩微笑着说道:“朋友有难,不拉一把我睡不着觉。”

    见胡雪岩如此说,王有龄也不再推辞。对于胡雪岩的慷慨相助,王有龄感激不尽。就这样,王有龄带着这五百两银子进京,准备上下打点一下。到了天津,王有龄遇到了自己的另一个朋友——吏部侍郎何桂清。何桂清也很欣赏王有龄,也很有朋友义气,在官场上极力推荐王有龄。在何桂清的推荐下,王有龄拜在了浙江巡抚门下,后来当了粮台总办。

    进入仕途之后,王有龄没有忘记胡雪岩在自己苦难时期的鼎力相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何况是在他最苦难的时候,胡雪岩冒着坐牢的危险给予的帮助。王有龄很快就找到了胡雪岩,给他提供了大量资金,资助他开钱庄,没过多久,胡雪岩就成为了杭州的首富。后来,王有龄的官越做越大,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了钱庄之外,胡雪岩的生意还涉及丝绸、药店、茶叶等,几年之后,胡雪岩就成为了整个清王朝的首富,说他富可敌国也不为过。

    从胡雪岩和王有龄的关系不难看出,在王有龄落难的时候,胡雪岩慷慨相助。所以,王有龄在得势之后没有忘记胡雪岩,为他的生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有时候,你不经意间帮了别人一把,或许就会成为你日后成功的基石。

    帮助别人是一种双赢的行为,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提供帮助的人和被帮助的人都是受益者。一方面,给对方提供援助,可以帮对方脱离困境;另一方面,提供帮助的人内心也会感到愉悦,他会觉得自己很善良,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作家龙应台曾说过:“只有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在社会中传扬,这才是一个温暖的社会,否则我们都会在黑暗中苟活。”我们也常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很多时候,我们的举手之劳,会带来远超我们想象的机会和收获。

    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意去感受对方的内心,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当对方感受到了你的心意,自然也会回馈于你。当你给予了别人帮助,别人也才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人与人只有善善相待,人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和谐。而太极讲究圆满,这里的圆满不仅是让自己圆满,而是让众人圆满。在同体心的影响之下,人们会将对方的心意当作自己的心意,在帮助对方的时候就会觉得在帮助自己一样,让自己感到温暖欣慰。

    所以,日常当中,我们应当感悟太极的宽和、包容以及圆满,在同体心的影响下互相帮助,将爱的精神延伸到各处,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4.人贵有自知之明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两种人:一种人是不管自己懂不懂,有没有相应的资源,一味夸大自己的实力,好像世界上就没有他搞不定的事情、打不通的人脉关系;另一种人则是一味看轻自己,整个人时时刻刻处于严重的自卑状态,做任何事情都不够自信。这两种人的反应是典型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不能将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上,更可悲的是,他们自己对此竟懵然不知。

    海明威曾说:“炫耀广博见识或渊博学问的人,是既没有见识也没有学问的人。”在他们小得可怜的世界里,如井底之蛙一般天真地认为自己所见到那一方井口大小般的天空就是全部世界,自认为自己的见识和学识很丰厚,四处炫耀,殊不知,自己正如跳梁小丑一般。

    为了避免世人做出如此愚人的举动来,也为了世人能够准确地认识自己,进而不断完善自己,太极告诫我们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看高自己,他们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也能够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因此,他们能够保持谦虚的心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只有不断改正自身缺点的人才能获得进步。相反,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眼睛高于头顶,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果实,也不愿意承认他人比自己强,当然更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这类人最终的结果就是故步自封,在自己为自己编织的美梦中退化成一个没有能力的人。

    最要紧的是,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会将自己带入险境。因为看不到他人的优势,因为听不进他人的劝告,自大自负,没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故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失道寡助”,一个没有人帮的“强人”,即使他的能力再强大,终究也会被历史淹没。

    项羽之所以能被称为“西楚霸王”,那是因为项羽的确有过人的才能。可以说,项羽是一个军事天才。他出身贵族,自幼习武。巨鹿之战中,项羽怒杀主帅宋义,带领军队渡河进军,破釜沉舟,仅留三天粮食,故而全军上下士气大振,以死相拼。项羽本人更是以一当十,大破秦军。巨鹿之战后,全军上下无不对项羽口服心服,凡是参加了巨鹿之战的将士,无一例外,全部都心甘情愿地归于项羽麾下。

    项羽的确具有超人的能力,但同时他也非常自负,听不进下属的意见。项羽从心底深处轻视刘邦。他坚信自己是最强的,如果他的下属展示出比他强的能力,就会招来他的妒忌之心。久而久之,项羽人为地将自己圈了起来,将领们的才华得不到施展,对他越来越失望,终致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就是这样一位有气魄、有胆识、义薄云天的大英雄最终却惨死在乌江之边。项羽的惨死归根结蒂在于他不够自知,太过自负,他错误地低估了刘邦的能力,容不下有能力的将领。正是这种“自负”将项羽带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惋惜。

    一个人没有自知之明,就如同世人失去双眼一样,看不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导致自己深陷险境而浑然不知。同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知之明也是如此。

    明清年间,中国的国力非常强大,那时候中国号称“天朝大国”,外邦小国纷纷前来朝拜。到了清朝,清政府自恃自己是天朝大国,物产丰富,便觉得无需再与外界沟通,于是便实施了“闭关锁国”的外交策略。至此,泱泱中华开始过起了闭目塞听的桃园生活。然而,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脱离了群体的中国很快便落后于其他国家。但是自负的统治者却浑然不知,依然关着门做着天朝上邦的美梦。直至清末年间,外邦列强的大炮轰开了国门,也轰醒了中华民族。这个时候,东方这只一直沉睡的狮子才睁开眼睛看了看外界。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中华民族大吃一惊,“一百多年的闭关锁国,不料那些曾经的外邦小国竟然进步得这么快。而曾经的天朝上邦竟然成了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很快西方列强的鞭子就狠狠地抽在了中华民族的身上。每一鞭都给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天朝大国留下了至今都无法抹灭的伤痛。

    事实上,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险遭西方列强瓜分的危机,究其根源,源自清初那道“闭关锁国”的诏书。也许在诏书颁布之时,我们的国家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天朝上邦,但这也致使掌权者过度自负起来,最后竟然妄想着脱离人类群体,关上门过桃园般的生活,以致最后将这个民族拖入险境。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这个惨痛的教训让国人再一次重新审视自己,这一次,我们非常有自知之明,我们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其他国家的强大,于是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开始奋起直追,谦虚地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幸运的是,我们万众一心,前仆后继,终于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了世界之林。

    由此可见,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只要它没有自知之明,闭目塞听就会招致灾祸的降临。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那么一点自负心理,没有关系,只要我们能够注意把握好它,将自负心理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不会出现什么不好的后果。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把控它,任其无限膨胀,最终演化成自大、狂妄,那么灾祸就会降临。例如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如果他经常轻视自己的职工,凭借着自己有限的经验毫无自知之明地随意发号施令,那么这个企业必然不会长久。因为如果一个领导者都没有谦虚学习和精诚团结的精神,那么他很难得到下属们的尊敬,更不用说带领出一支团结、向上、有活力的强大团队了。

    因此,太极智慧告诫我们,为人处世时具有真才实学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难能可贵的是在拥有一定学识之后,依然能够保持空杯的心态,看得见自身的不足之处,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尚且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更何况我们呢?

    人生就像一只瓶子,只有不断将里面的水倒掉才能容纳更多的水。同样,只有在储备足够丰富的知识之后,你才会发现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学习、开拓,容不得我们做井底之蛙。

    5.得失之间,有失才能有得

    太极智慧告诫我们,得与失是相对的两个事物,二者之间共生共存,相互转化,有失才有得,有得就会有失。生活中,鱼和熊掌永远不能兼得。然而很多人却妄想着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同时又不愿意失去。生活处处都是选择题,我们只能选择一些对我们而言相对重要的,但与此同时必然要放弃一些东西。

    过度贪婪必然会让一个人走向地狱,换句话说:有得必有失,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便是产生祸害的根源。

    清代著名才子郑板桥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总结了为官数十载的心得之后,写下了“吃亏是福”的醒世名言。然而世人的目光太过短浅,对一己之得失过度在意,贪婪无度,反将清明的郑板桥视为怪胎。

    其实,郑板桥的智慧远远超过那些俗人。他的言行符合天地之道。早在郑板桥初为秀才之时,他便将家中奴仆的卖身契付之一炬。对此,郑板桥的解释是:“是为人处,即是为己处”,其中便暗含着“贪得是祸,吃亏是福”的思想后来郑板桥做县令后,看到那些读书人之所以读书,竟然是为了中举,中进士,一朝金榜题名,便可成为人上人,攫取财富,呼奴吓婢,广置大房、良田。于是乎,郑板桥说道:“刚开始便走错了路,结局怎么会好呢?”

    贪欲太胜总不是好事情,无论你巧取豪夺多少东西,始终也无法满足内心的贪欲,最终只能让自己越陷越深,失了底线,失了方向,快乐越来越少,烦恼越来越多,伤及心肺之后,还会付出健康。至此再回首,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费过的心,耗损的精力,付出的代价,不用他人提点,自己也能意识到不值得。古人云:“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方法,你可以得到比企盼的更多。”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会知足是一种莫大的福气。

    失去,意味着舍弃和牺牲,但是收获的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况且一个人紧紧把持着可能要失去的东西,不仅不能阻止失去它们的结果,还会白白失去尊严。贪婪的人,为了能够多得,不惜费尽心机算计他人,在其热情的背后充满了伪装。可是伪装就是伪装,无论伪装的技术多么高超始终是假的,终有一天会被人揭穿,到那个时候,你失去的会更多。

    而那些坦然面对得失的人,他们从来不怕吃亏,总是把别人往好处想,在其天真、可爱、宽厚的背后,是一种豁达、淡泊的心境。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好人才总是斗不过坏人,一次又一次地吃亏,被坏人算计。即便如此,也请你不要灰心,坚定不移地相信“吃亏是福”,坏人算计掉的不过是些蝇头小利,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坏人们即便在物质上占了便宜,天理昭昭,他们也失了人心,失去了道义。要知道金钱买不来快乐和幸福,一个被身边人处处提防的有钱人,他的生活绝对没有一个拥有温馨家庭的穷人幸福、开心。

    公元979年初,宋太宗御驾亲征北汉。北汉皇帝被迫投降。面对这如此巨大的胜利,宋太宗有些飘飘然,他不顾群臣的反对执意趁机伐辽。

    宋太宗求胜心切,遂帅大军北进。不料大军快到高粱河时,遭到了辽国军队的伏击,宋军损失惨重,慌乱中宋太宗竟也不知所踪。一时间,举国上下人心不稳,众人纷纷揣测宋太宗或是被擒获,或是被杀死了。于是,随军出征的将领们对贤王赵德昭说:“如今皇帝不知所踪,军心不稳,大敌当前,群龙不能无首,王爷不如当机立断,顺应天意,继承大统,方能力挽狂澜。”

    赵德昭面对众将士的拥立之举,内心波动不已,遥想当年父亲宋太祖赵匡胤去世时,没有依照惯例将皇位传给身为长子的自己,而是依从祖母之命传给了叔叔赵匡义。这件事情让赵德昭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后来他的一位亲信劝他道:“事已至此,你如此介怀又有什么用呢?何不顺应天命,看开一些,其实做一个富贵、逍遥的王爷也挺好的。”赵德昭是一个聪明人,顿时醒悟,不禁暗叫“惊险”,如果自己一直对没能登上皇位耿耿于怀,定然会招来杀身之祸。从此,赵德昭终日安于享乐,对皇帝也非常忠心,方才换来了平安喜乐的富贵生活。对此,赵德昭至今仍记忆犹新。今天面对如此局面,赵德昭的心里也是百转千回,他思虑再三,暗暗告诫自己:“千万不可因为一时的贪念而招来杀身之祸。”于是,赵德昭选择了放弃,毕竟宋太宗只是失踪,并没有确定已经蒙难。

    于是,赵德昭对拥立他的将士说道:“皇帝生死未卜,辽国大军虎视眈眈,尔等不思报效国家,却在此胡言乱语,动摇军心,这是忠臣良将所为吗?我是皇帝的臣下,在此危难之际,怎能干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一时间,众将领不知所措。赵德昭接着说道:“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是现在皇帝只是失踪,我岂能在皇帝为难之时为自己谋私呢?如果国家真的到了需要我的时候,我定然当仁不让。”

    果不其然,第二天宋太宗被平安寻回,安然无恙地出现在了众人面前。众将士暗自庆幸,由衷钦佩赵德昭未卜先知的智慧。至此赵德昭也躲过了一劫。

    试想一下,如果赵德昭没有放弃,顺应了众将领的拥立,那么结局会是怎样?恐怕不等赵德昭登上帝位,宋太宗就已经安然无恙地回来了,届时看到赵德昭欲登帝位,想必定然会心生隔阂,即便当时不杀之,日后也定然会寻个由头除之。因此,赵德昭控制住了内心的贪欲,实则救了自己的性命。

    人生就是如此,有得必有失。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东西,必须在得到的时候,丢下一些,这样才能顺利抵达彼岸。在印度的热带丛林中,人们习惯将猴子喜欢吃的食物放在一个设有机关的盒子里。猴子一旦伸手去拿食物,机关就会启动,爪子也就拿不出来了。这种捕捉猴子的方法非常有效。因为猴子也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已经拿到手里的东西绝对不会放手。或许,当我们看到这个故事时,忍不住嘲笑猴子的愚笨。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为舍不下名利、财富、地位等身外之物,终日奔波,费尽心机,甚至做了很多违心的事情。世间的一切,有得必有失,当我们辛辛苦苦,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一直追求的东西时,殊不知,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很多更重要的东西。

    6.忘却才能享福,善遗忘的人才能生存

    生命如舟,载不动太多的包袱。想要轻松、愉快地航行,唯有轻装行驶,承载着那些令生命更加美好的东西,果断舍弃那些不堪的重负。一台冰箱,如果一味地往里塞东西而不取东西,那么冰箱里的东西就会慢慢坏掉。人也一样,如果大脑中储存的记忆越来越多,尤其是不美好的记忆,终有一天会不堪重负。

    太极哲学告诫我们:“要学会遗忘,忘记那些不美丽的回忆,记住那些美好的回忆,这样生活才能幸福,人们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并不是让人们真的忘记那些不好的事情,而是要学会放开,唯有正确面对那些不开心的记忆,人们才能更好地生活。过去那些不好的记忆同样也是我们人生阅历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我们的思维、看问题的观点才一点点成熟起来。因此,我们要牢记它们,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人生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忘记”它们,不要陷入这些不良记忆之中不能自拔,从而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

    丁丁是个有些小心眼儿的姑娘。那年丁丁读大三,暑假在家的时候与人发生矛盾,事情的经过是这样——

    丁丁家的邻居就是丁丁的二伯家。这一天,丁丁二伯母的妹妹带着孩子小易来串门。姐妹二人好长时间没见,一见面就忙着聊天。小易和村子里的其他几个孩子一起玩耍。他们也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铁桶和木棍,坐在大街上咚咚地敲了起来。

    丁丁的父亲每天都要很早起床去外面打工,累了半天之后,中午回家就想好好地睡上一觉。可是,小易在院子外面叮叮当当地敲个不停,吵得丁丁的父亲无法午休。丁丁因为心疼父亲,于是就去劝阻小易他们。淘气的小易不仅不听劝阻,反而大骂丁丁。丁丁一时气愤便动手打了小易。丁丁虽然是个女孩子,但已经十九岁了。而小易虽然是个男孩,却只有九岁。真动起手来,小易自然打不过丁丁。小易哭着跑到妈妈身边告状。丁丁的二伯母和妹妹听完之后非常气愤,不能容忍丁丁一个成年人动手打自家仅有九岁的孩子。于是,小易的妈妈和丁丁的二伯母一起来找丁丁理论。理论的过程中,除了丁丁打小易这件事之外,二伯母姐妹俩还论起了其他的家长里短。结果丁丁的母亲不干了,于是两家人打了起来。丁丁的父母、二伯母、二伯父,以及二伯母的妹妹在大街上激烈地争吵了起来,惹得全村人前来看热闹。争论中,二伯父和二伯母一改平日温和的样子,大声指责丁丁。丁丁有些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这还是平时疼爱自己,自小看着自己长大的长辈么?怎么此时此刻他们的嘴脸竟和仇人一样,对自己毫无半点亲情可言。”也许是因为二伯父和二伯母对待丁丁的态度反差太大,他们毫无半点亲情的样子在丁丁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此,丁丁再也不愿意和二伯父和二伯母说话了。

    丁丁和二伯一家不说话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丁丁结婚。在丁丁的婚礼上,出于礼貌,也是为了不让大家尴尬,丁丁终于和二伯一家说了几句客气话,也仅仅是几句客气话而已,在丁丁的心里,当年的事情已经生根发芽,对二伯父和二伯母再也没有什么亲情可言了。

    每家都有不少的家长里短,亲人之间在所难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然而,亲人始终是亲人,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可是丁丁却对当年的那件小事情耿耿于怀,一直记忆犹新,以致一连好几年不理睬二伯一家。因为这么一点小事情,丁丁与二伯一家的亲情荡然无存,无论是对丁丁而言,还是对二伯一家而言,这无疑不是一个难以弥补的遗憾。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丁丁学会遗忘,能够心胸开阔一些,与二伯一家早早地握手言和,一家人和和气气,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背负着怨恨生活,时间久了,亲情断了不说,丁丁自身也不会快乐呀。每当她想起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相信一定会一次又一次地被二伯一家的绝情伤到,被伤一次,心里就黑暗一次,负面情绪就产生一次。如果丁丁的心胸不能开阔起来,那么还会有更多的不好记忆印在心中。久而久之,丁丁的大脑里充满了不好的回忆,这些回忆会蒙住丁丁那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她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只能看到人生黑暗的一面。试问,这样的生活方式能给丁丁带来什么幸福呢?

    人生从来不是一番坦途,客观地讲,生活中的逆境远远多于顺境,人们所承受的磨难远远超过所享受的美好。有人说:“生活其实就是问题叠着问题,过日子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句话符合客观现实。人从一出生就需要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随心所欲,或多或少的不如意、不得已恰恰是人们成熟起来的必备条件。有时候,为了更长远、更有意义的目标,我们需要忍受痛苦,需要委屈自己。成长伴随着疼痛,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则。

    一个年轻人非常勤劳,经过一番努力后,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越来越多。但是,不管他的财富如何多,记忆中总会浮现出一些不好的回忆。每当这个时候,年轻人都会绕着房子跑三圈。所有认识他的人对他的这个习惯非常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一不高兴就出来跑三圈。

    直到很多年过去了,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他的房子变得更大了,土地变得更多了。每当他想起那些不愉快的记忆时,他依然坚持绕着房子跑三圈。这一天,老人气喘吁吁地拄着拐杖跑完了三圈,一旁的小孙子坚持让他说明原因。拧不过小孙子的纠缠,老人终于说出了其中的原因。

    “年轻的时候,想起一些不高兴的事情时,我就会绕着房子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我哪有时间和资格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情呀。一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就不再郁闷了。后来,我的房子一点点地大了起来,土地也越来越多了,我依然会绕着房子跑三圈,边跑边想,我都已经拥有这么多财富了,还有什么可不开心的呢。同样,想到这些,我也就不再陷入过去那些不好的记忆中了。”老人说道。

    人生苦短,生活中充满了美好和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情,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让自己一直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之下的。因为,一个乐观、积极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这就是太极想要让世人感悟的人生哲理。

    7.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历史上有位著名的“聪明”皇后,她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刘夫人。

    话说刘夫人年幼时,其父是名靠行医算卦为生的江湖郎中。父女二人东奔西走,相依为命,身世倒也令人同情。这一年,刘夫人只有五六岁的模样,恰逢战乱。乱军四处抢掠人口。刘夫人不幸被李存勖的手下袁建丰掠走,送入后宫中受训,学习各种乐器和舞蹈。后来,刘夫人被李存勖看重,纳为妃子。刘夫人聪明伶俐,深得李存勖的喜爱。这时,依然四处飘零的刘父听闻女儿已经成了晋王妃了,于是便来投奔。晋王李存勖听闻门外有人自称是刘夫人的父亲,便将当年经手此事的袁建丰找来,让其辨认真假。袁建丰看了看刘父,说道:“当年在抢夺刘夫人的时候,的确有位老者奋不顾身地保护刘夫人,那位老者就是此人。我想他应该就是刘夫人的父亲。”

    李存勖马上命人通知刘夫人。此时的刘夫人正在与李存勖的其他几位妃子争宠,她们几个为了抬高自己,争相炫耀自己的出身是如何如何的高贵。正在此时,忽闻外面一位流浪汉是自己的父亲,刘夫人顿时大怒,不仅没有出去相认,反而对李存勖说:“我记得我的父亲当年已经被乱军杀死,我在他的尸体旁边哭了好久呢,这是哪里来的野汉子满口胡诌。”于是,刘夫人竟然命人在门外狠狠地鞭打了自己的父亲。

    后来,李存勖称帝,册立刘夫人为皇后。掌握大权的刘夫人再一次展示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刘夫人不惜一切手段地敛财,什么东西赚钱,她就卖什么东西。各地的官员们都知道刘夫人贪财,于是献给皇室的贺礼从来都准备两份,一份是给皇帝的,一份是给皇后的。就这样,凭着自身的聪明才智,刘夫人很快即积攒了一大笔财富。随着刘夫人积攒的财富越来越多,国库的财政却越来越紧张。天灾人祸,百姓苦不堪言,可是国库就是拿不出银子来帮助百姓,甚至连官员和士兵们的饷银都发不出来。天下再一次陷入混乱,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纷纷揭竿而起。这时候,李存勖急需要军队。可是士兵们已经好久没有发饷银了,甚至有的士兵家里的孩子和老婆都已经饿死了。没有钱,就没有人愿意为朝廷效命。没有办法,大臣们纷纷要求皇后拿出银子。可是,贪婪的刘夫人说什么也不肯。

    终于,国家到了危在旦夕的危急时刻,刘夫人被迫无奈拿出了一点点银子作为军饷发给士兵。士兵们看着久违的银子,苦笑着说道:“这银子来得太晚了。”战事一开,李存勖所统领的士兵就逃了一大半。混乱之中,李存勖被流箭射中,伤势很重,想要喝水。派人禀告刘夫人时,刘夫人正忙着将金银珠宝装车,根本没有工夫给李存勖送水。后来,李存勖因伤势过重去世了,刘夫人带着大量的珠宝逃到了太原,在当地的一个尼姑庵里做起了尼姑,最终被刚刚登基的新皇帝赐死。

    这就是“聪明”的刘夫人,在她的一生中,为人、处世处处精于算计,从来不曾吃亏。从一名小小的舞女做起,一路登上了皇后的宝座,足见她的才智与心机。为了争宠,刘夫人毫不顾念父女之情,不惜命人当众鞭打自己的父亲,为了守住多年积攒下来的财富,她弃重伤待水的丈夫于不顾。最终,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从乱军中逃脱,不仅自身安然无恙,就连多年积攒的财宝也悉数带出,指望着做一名富贵的尼姑,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的刘夫人亲手毁掉了丈夫的江山社稷,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断送了。

    试想,如果刘夫人能够傻一些,在国库空虚之际,将自己的积蓄奉上,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那么百姓们还会造反吗?造反都是被逼的,有吃有喝,能生存下去,谁愿意冒着杀头的危险造反呀?再试想,如果刘夫人能够傻一些,在军队发不出军饷的时候,将自己的财富奉上,用作士兵们的军饷,士兵们还会对这个国家绝望么?那么,李存勖率军作战时,士兵们也不会逃走一大半。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饿死了,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君主,又有谁愿意效忠呢?再试想,如果刘夫人能够傻一些,在丈夫需要她的时候,放弃自己的利益,拯救自己的丈夫,说不定李存勖可能不会死,李存勖不死,说不定他们夫妻能够共同突围,或是主动投降。如果李存勖能够主动投降,说不定新皇帝会善待他们。如此一来,虽然失去了大量的财富,但是他们夫妻可能会平安终老。

    就是因为刘夫人太过聪明了,一点亏也不想吃,一点利益也不愿牺牲,故而毁灭了一个国家,自己和亲人也都惨遭屠戮,真正印证了那句俗语——“聪明反被聪明误”。

    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盈若冲,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老子当初说这句话,阐明的是“无为”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真正的聪明人不是故意显露,精心算计,处处耍小聪明的伶俐人,而是那些看起来傻傻的,却能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自然而然地达到自己目的的人。

    对此,太极哲学曰:“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愚蠢的人,外表看起来很精明,处事斤斤计较,四处张扬,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是一个聪明人。这样的人,在行事之前就已经给人带来了威胁感,因此处处被人提防,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反将自己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真正的智者,他们不显山不露水,处事低调,为人豁达,做事沉稳,从不算计他人,看似愚笨糊涂,实则内心清明。他们肯吃亏,能容忍,人际关系上左右逢源,虽然经常吃一些小亏,但却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大境界。想要做到大智若愚,一定要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做到胸有太极,大彻大悟。现代生活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智慧尤为重要。拥有这种智慧的人,他们不用费心地计较什么、争夺什么,就能自然而然地将精力和情感运用到最有意义的事情上,从而悠悠然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