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的智慧-太极生存智慧:上善若水,不争才是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太极平衡: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

    众所皆知,太极最讲平衡。练好太极拳,不仅要做到形体平衡,还要做到心态平衡,其中最表面的平衡就是形体平衡。从物理学角度讲,形体平衡主要考虑重心位置下移,所以太极拳的所有招式全部建立在重心下移的基础之上。当然想要维持形体平衡还需要有其他条件。研究明白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研究太极是非常有意义的。

    所谓形体平衡,在运动学中,是指事物的静止或相对静止的状态。我们都知道物体在持续外力或是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匀速或是相对静止的状态,这种状态即为物体的平衡状态。通常情况下,人体也可以达到这种平衡。当然这种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相对于形体上的平衡较容易达到,心灵上的平衡则需要一段时间的修炼。太极拳在注重形体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心态平衡的调整。所谓心态平衡,需要人们把握好两个相反的状态——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

    一个拥有太极智慧的人要同时兼具“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这两种处世智慧,当然做到这点的确很不容易。但是,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二者必须同时具有,缺一不可,才能达到心灵上的平衡。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决策重大问题时,必须要有“举重若轻”的气势,方能当机立断,不耽误时机。如果一个人没有“举重若轻”的气势,在关键、紧急时刻,犹犹豫豫,就会贻误时机,造成无法挽救的巨大损失。当然一味地“举重若轻”也是不正确的,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处理某些具体细节上,就必须处处“举轻若重”,方能做到行事周密细致,稳扎稳打,否则就可能因为一时疏忽导致重大失误。由此可见,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妥善运用和转换“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这两种处世方法。

    “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既是两种不同的处世风格,也是两种迥异的处世智慧,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相生相依,时常相互转换,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这两种处世智慧的裨益。

    所谓举重若轻,就是把复杂、纷乱的事务简单化,提纲掣领,以最短的时间迅速、敏捷地了解局势,然后果断地做出决定。通常情况下,“举重若轻”的处世风格适合用在决策大局和处理紧急问题上。

    所谓举轻若重,就是将简单的事物具体化,对事物的细节和具体的步骤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推敲,其标准是细致缜密,力求万全。通常情况下,“举轻若重”这种处世方式适合应用到处理一些日常的事务上面。

    一个周末,一位母亲正在忙着收拾家务,一旁四岁大的孩子坐在沙发上兴致勃勃地玩着玩具。忽然间,妈妈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她立即扔下了手里的活计,冲到了孩子的身边。孩子仍然坐在沙发上,手却卡在了放在茶几上的花樽里。这个花樽是这位母亲家的传家宝,上宽下窄的形状,摆在客厅里漂亮极了。孩子一时淘气,将手伸了进去,现在怎么也拿不出来。看着孩子哭泣的样子,妈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她分别用了很多方法,可依旧没能成功。最后,这位母亲动了把花樽打碎的想法。尽管这个花樽是个价值不菲的古董,自己一直把它当成宝贝一样珍惜。可是为了孩子,她已经顾不上了。

    “啪”的一声,花樽被打碎了,孩子的手顺利地拿了出来。母亲顾不上心疼被打碎的花樽,连忙检查孩子的手是否受伤。孩子的手没有任何伤痕,可就是一直紧紧攥着拳头,怎么也不肯松手。母亲一下子紧张起来,“难道孩子的手出了问题?是不是伤到神经了?”这位母亲开始一阵胡思乱想。她左问右问,孩子哪里都不疼。最后,孩子被问烦了,终于伸开了手……原来,孩子的手不是伸不开,而是为了握住一枚面值一元的硬币。这个时候,孩子的母亲真正明白,孩子的手不是卡在花樽里出不来,而是因为他握着拳头,不肯放开才出不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陷入困境不能自拔,不是因为人们没有能力摆脱困境,而是因为在人们的心里有太多太多放不下的东西。“举重若轻”的处世方式就是要人们学会放手,放开一些相对而言不太重要的问题,抓住大的纲领即可。

    记得以前读过一本书,书中谈到毛主席和蒋介石二人,认为蒋介石之所以失败,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处世方式。书中提到毛主席是一个拥有太极平衡智慧的人,他能巧妙运用“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的处世智慧,在很多重大战役上均采用了“举重若轻”的方式,他只是告诉部下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战果,至于如何达到这样的战果则交由部下自由发挥。而蒋介石刚好相反,他是一个“举轻若重”的人,不懂得放权,对每场战役都亲自部署,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都不留给自己的下属,甚至在哪里搭建工事都要亲自过问。然而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根本无法事前预料,将士们没有自由发挥的权力,不能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迅速做出反应,自然不能取得胜利了。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举轻若重”的处世方式是错误的,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时候,都需要“举轻若重”的方式。

    伟大总理周总理就是一个深谙“举轻若重”的人。周总理心系全国的老百姓,恨不得事事亲力亲为。因此,总理的时间总是不够用,紧张到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工作占据了总理几乎全部的时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总理依然在病榻前为国家、为人民处理问题。可以说,从某种程度讲,正是总理的“举轻若重”让中国人民提前挺直了脊梁。

    由此可见,“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这两种处世方法各有利弊,只要我们做到取舍得当,根据具体的时间、环境、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而灵活转变,交替运用,就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

    以上我们谈到的平衡智慧还需要综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和谐的因素。正如太极拳的推手练习,并不是身体的重心越低,其稳定性越好就越好,太过稳定了,很多动作做起来就会困难。事实上,很多太极拳的前辈们,他们在做太极拳推手时,重心都会稍稍偏高一些,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这种身体的不稳定性,以便招式、身形能够更加灵活。太极讲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它不但是一种东方文化,更是一种深奥的人生哲理。作为文化的载体,我们要充分领悟太极文化中的平衡智慧。

    2.上善若水,不争才是争

    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再强调“不争”的思想,多次说过类似“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话,在老子看来,最高境界的品德是“上善若水”。水滋养着万物,却从来不求回报,无声无息地流淌,具有这种思想境界的人才是真正的贤者与智者。“贤”在于他有宽广的胸怀,磊落的胸襟,高尚的道德;“智”在于他拥有舍弃的精神,成全他人的精神,从而使自己远离纷争、嫉妒、怨恨,以此确保自身的安全。

    事实上,“上善若水”的智慧,也是太极智慧的思想主张。太极拳与道家修炼渊源极深,想当年张三丰修炼太极拳能到登峰造极之地,全赖上善若水的道理。太极拳的先祖修炼太极拳时效法老子思想,力争达到心境若水。老子眼中的水是自然界中的生物源泉,养育万物而不自持,性温软而生生不息,包容万物。因而太极拳讲究和顺柔静,以柔克刚。太极拳与道家渊源极深,特别是在“上善若水”的人生哲理上更是一脉相承。

    水是最能体现太极拳理的物质,正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太极认为上善之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同时老子又说出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由此可见,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汉高祖刘邦逝后,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大肆屠杀刘姓子孙,并且广泛启用吕氏家族的成员,造成了外戚当权的局面。但是最终证明吕后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甚至适得其反。不错,因为吕后,吕氏家族曾经一度兴旺,但是这种兴旺的现象太过短暂,而且后期吕氏家族为了这短暂的兴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历史上著名的“周勃安刘”讲述的就是,吕后死后,刘姓皇室的成员们与周勃一起群起而攻,将吕氏子孙屠杀殆尽的历史事件。至此,吕后专权的局面彻底结束。

    后来,刘氏成员们和大臣们开始思量由谁来继任皇位。当时汉高祖刘邦尚在人世的儿子有三位,齐王刘襄、淮南王刘长、代王刘恒。众大臣因为担心“吕后专权”的事情再次上演,故而否决了拥有强权娘舅的刘襄和强势母亲的刘长,选择了性格宽厚仁孝的代王刘恒。

    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吕后费尽心机把持朝政,处心积虑地争夺皇位,结果不但失去了皇位,还赔上了整个家族成员的性命,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果那已在地下的吕后,能够感知到她死后的这一切,内心该是如何懊悔呀。相反,一直没有争夺之心的代王刘恒,最终却被群臣拥立为王,成为了九五之尊。这段历史,深深地印证了老子的那句“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这里提到的“争”,是指在条件、时间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强行的争夺行为。这种有为行为,违背了自然之道,自然最终不能取得好的结果。正如一个实力不强的企业,试图与一家实力雄厚的企业打价格战,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之后,实力不强的企业变得千疮百孔,而实力雄厚的企业却仅伤分毫。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企业如此,个人也是如此。现在有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争”的心理太过严重了,动不动就流露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例如,父母们经常对孩子说:“你看谁谁表现得多好呀,你一点不比她笨,赶快也去上台表演一个节目吧。”孩子听完,明确表示不愿意去表演,可是父母“争强好胜”的心已经被激发起来,根本容不下自己的孩子表现得比别人的孩子差的情况存在,于是父母们死拉硬拽地将孩子推上了表演台。看着孩子们脸上尚存的泪痕,看着孩子们惊恐的眼神,无比的遗憾呀,他们就这样成了父母们“争强好胜”的工具。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天地,在他们的世界里原本存在着温暖的阳光,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小伙伴,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小小情怀,如他们也会害羞、恐惧、紧张、难为情等。当你的孩子出现这些小情绪时,作为父母,我们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孩子合理调节情绪,而非强迫孩子做些不愿意做的事情。过度的强迫会导致孩子心理的严重失衡,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埋下嫉妒、狭隘、自卑等不良心理的种子。

    玲玲的奶奶告诉玲玲的妈妈一定要和孩子的老师搞好关系,以便老师能够多多照顾自己家的孩子。玲玲的妈妈认为奶奶过于看重老师的特殊照顾所能起到的作用,认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还是不要特殊化。从小享受特殊待遇,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一件好事情。奶奶则表示,如果老师能够特殊关照一下孩子,如出操时让孩子领操呀,表演节目时让孩子领舞呀等,这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从心里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听了奶奶的话,玲玲妈妈更加明确地表示拒绝让孩子享有这些特殊待遇。在玲玲妈妈看来,孩子能不能成为同龄人的标杆,需要孩子自己去努力,这期间,孩子必须明白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如果一个孩子过于重视结果,会养成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失衡时,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会毁掉一个孩子。

    现在社会上,人人都想成为鹤立鸡群的那一个,俯视万千,这种想法被实现后,就被称为所谓的“成功”。事实上,这是对“成功”定义的严重扭曲,“成功”不是非要你比别人强,“成功”的概念里没有他人,只有你自己,只要你自己过得幸福快乐,觉得有意义,这就是“成功”。事实上,如果你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也根本没有和别人比较的意义,因为现实是你一定已经收获了很多很多别人渴望已久的东西了,这些东西可能是金钱,也可能是地位,还可能是权力……它们的到来不是“争”来的,而是因为你的付出,顺其自然而来的。

    3.分清主次,生存下去才有利益可谈

    有一种王鱼,生活在布拉特岛的水域里。它有一种非常奇特的本领,那就是可以吸收那些海洋中附着在它们身上的小生物,然后将它们转化成自身的鳞片。并且随着王鱼吸附的小生物越来越多,它的体积也会变得越来越大,甚至有的王鱼的身体会因此比其自身身体变大四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王鱼达到一定的年龄时,身体的各项机能也开始逐渐退化,这个时候,那些一起吸收的“鳞片”便会慢慢脱离它们的身体。这个过程非常痛苦,无异于活生生地被剥鳞。这个时候的王鱼需要忍受很大的痛苦,身体变得非常脆弱,根本没有办法在海洋中生存。直到最后,忍受不了痛苦的王鱼选择自杀,它们拼尽全力,撞向海底的岩石,以此来结束这种痛苦。

    这就是王鱼的命运,因为贪婪那些小生物,而让自己的身体过度庞大,最后还要忍受一点点被剥鳞的痛苦。试想,如果一条不贪婪的王鱼,它们只是吸收身体所需的小生物,身体也不会变得很大,到最后剥鳞的时候,经受的痛苦自然也就小了很多,说不定它们忍一忍就能过去了,也不至于因为痛苦不堪而选择自尽了。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的一生,随时随地都充满了很多诱惑,它们就像是王鱼所遇到的小生物。表面上这些“小生物”会令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实际上往往到了最后,它们会成为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为了生存,我们需要经历巨大的痛苦来摆脱它们,甚至会因为无法承受失去它们的痛苦而丧命。

    因此,太极智慧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分清主次,面对那些生存必需的主要诱惑,我们可以争取,对于那些不重要的次要诱惑,我们要学会放手,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舍得放弃,毕竟生命能够承受的重量是有限的。

    元末明初,有一对兄弟郭德成和郭兴,他们二人跟随朱元璋征战沙场,立下了很大功劳。后来,朱元璋得到天下,对有功之人大加分封,当年那些跟随他的人都加官进爵,做了大官,唯有郭德成只做了一名普通的戏骑舍人。对此,朱元璋曾有意试探道:“德成兄弟,你是跟着咱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呀,立过大功,现在却只做一名普通的戏骑舍人,有些大材小用了,咱给你封个大官做做吧?”

    郭德成连忙推辞道:“那可不行呀,我有什么样的能耐我清楚得很,我这个人脑袋笨,还特别懒,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担不起重任,您要是真封了我,那不是害了我也害了国家嘛。”

    朱元璋见郭德成真心推辞,不贪图权位,内心非常欢喜,因此对他大加赞赏,赏赐了他很多金银财宝,还经常请他进宫喝酒。

    一次,朱元璋又邀请郭德成进宫来喝酒。酒过三巡,郭德成喝得酩酊大醉,迷迷糊糊中他踉踉跄跄地向朱元璋谢恩。朱元璋见他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笑着说道:“看你这蓬头垢面的样子,简直就是一个醉汉。”

    郭德成听完,痴痴地抓了抓头发,语无伦次地说道:“我最烦的就是这些杂乱无章的头发了,等到哪天非将它们全部剃去,做个光头。”

    朱元璋早年间为了生存,曾经剃去了头发,在寺庙里做了和尚,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因此他非常忌讳“光头”“和尚”“僧人”等词语。如今郭德成竟然当着他的面大放厥词,朱元璋不由得恼怒起来,但是看到醉得不省人事的郭德成,便将心中的怒火压了下来,心想:“等到他清醒之后,我再观察一下,看看他究竟是有心挖苦我,还是酒后胡言。”就这样,郭德成被送回了家中。

    第二天,郭德成酒醒之后,想起自己酒后失言,说到了皇帝的痛处,暗叫:“大事不妙呀!”他猜想此刻的朱元璋定然是对他百般猜忌,即便昨日放过了他,日后想起此事终究会收拾自己。为了避免日后有杀身之祸,郭德成首先想到去向朱元璋请罪,这个想法一产生,立即又被他否决了,这样做等于彻底撕开朱元璋心里的伤口,只会给自身带来更大的灾祸。于是,郭德成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万全之法。

    郭德成并没有向朱元璋再提起那天醉酒的事情,而是接着日日饮酒,日日喝得酩酊大醉。终于,在一次醉酒之后,郭德成借着酒劲径直来到一家寺庙,将自己的头发全部剃光,真的做起了和尚。

    朱元璋在得知这件事之后,心中的疑虑全部消除,他笑着对旁人说道:“郭德成乃是真汉子,毫无心机,原本我还以为他是故意借着酒醉嘲讽我,没想到他说的都是真的,他真的是讨厌那些乱糟糟的头发。”自此,郭德成的杀身之祸彻底消除。

    后来的事情证明,郭德成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猜忌,朱元璋纷纷以各种理由将曾经的功臣悉数杀死。唯有郭德成得以平安终老。

    这段历史证明,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选择,在做出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头脑清楚,分清主次,不能贪图眼前的利益,导致灭顶大祸,毕竟如果一个人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了,就谈不上什么利益了。正如事例中的郭德成,此人心怀大智慧,在几次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都能保持心清神明,分得清主次,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他能够在朱元璋的铁血手腕下保存性命,安享富贵。现在看来,在众多明朝开国功臣中,郭德成的结局应该是最好的了。

    由此可见,分清主次对于我们的人生是多么重要呀。人生一世,任何时候都不能做到鱼和熊掌兼得,最好的结局就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分清主次,选择对自己最有用的东西。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一点也不容易。古往今来,不能分清主次,想要鱼和熊掌兼得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往往都是一些旷世奇才,最终却都凄惨地死在了贪婪上,如那不知足的长孙无忌、那放不下权势的韩信、贪恋权位的文种、清朝名将年羹尧等,他们哪一个不是罕见的旷世奇才,他们哪一个不是因为分不清主次而丧命?这些血淋淋的历史教训,难道还不能够让我们清醒过来么?在生命面前,所谓的财富、权力、美女等,难道不是极其次要的么?

    因此,太极智慧告诫我们,一定要学会放手,学会舍弃,懂得主次。若非要违背自然之道,试图抓住一切主要的和次要的事物,无异于逆道而行,最终不仅会一无所获,还会赔上自己的卿卿性命。事实上,人生一世只要你能抓住几个主要点,就能获得无比幸福、光辉的生命。

    4.太极容纳万物,以“平常心”对待世情

    古代的人原本处于蒙昧的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阴阳和谐,生活宁静。那个时候,四时合乎节序,万物顺其自然。因此太极认为,人们本来能够安静地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安享天命,但是随着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使得人类最终摆脱了最本然的自己,故而人类失去了宁静祥和的乐园,开始了紧张、压抑的生活。所以,庄子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意思就是说,不要让自己的心成为获取名誉、承载计谋、承载负担、承担智慧的工具。

    世间百态,人情世故百态。大千世界,人们为了生计、欲望或是疲于奔命,或是阴狠狡诈,或是心机百出等,表面上的觥筹交错,背地里的飞短流长……复杂,复杂,还是复杂,这些复杂的人情世故让心灵原本无忧无虑的自然空间消磨殆尽,背负了太多太多的沉重包袱。

    正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人生的很多东西远非刻意谋取就能得到的。太极阴阳鱼最主要的价值就是它们身上所自然喷吐出的太极阴阳力,这是世上最顶级的元力,蕴含了阴阳属性,这种力量能够容纳万物。面对纷乱复杂的人世,最弥足珍贵的还是我们的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对待人生百态,对待世俗羁绊,对待一切。正如周国平所言:“心理的空间是一个快乐的领域,其中包括创造的快乐,阅读的快乐,欣赏大自然和艺术的快乐,情感体验的快乐,无所事事的闲适和遐想的快乐,等等”,太极就是要人们修炼快乐,修炼一颗平常心。

    虫虫的眼睛天生有疾,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而且非常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大,虫虫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什么也不懂的毛孩子,她的心思很细腻,对一切都非常敏感。

    “孩子,你的眼睛怎么回事呀,怎么一个大一个小呀?”公交车上,一个毫不相识的中年妇女问道。

    虫虫最烦这种八卦的大妈,对周围的所有人和事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好奇心,无聊至极。虫虫狠狠地白了一眼对方,真想回敬她一句:“管你毛事儿,死八婆!”最终虫虫还是压制住冲动的情绪,用不理睬回敬对方。

    “就是,不用理睬她,这种人最无聊,像个长舌妇一样,专门盯着别人的缺陷,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管是不是戳痛别人。”一个豪爽、直率的声音从虫虫的身后传了出来。

    虫虫立即转身寻找这个声音的主人,并对其回以感激的微笑。

    “你说谁像长舌妇呀,我问你了么?有病吧。”果然这个八卦的中年妇女没有什么素质,一副吵架的样子,看起来马上就要当场撒泼了。

    虫虫自然不能让帮助自己的人孤军奋战,她静静地说道:“可是你问我了,我从心里非常反感你的八卦行为,也觉得你是个长舌妇。”

    那位八卦的中年妇女看着平静的虫虫,感到了一阵慌乱,她的脸上一会青一会白,显然对于眼前的一切觉得无比的尴尬。“今天怎么回事,出门没看黄历,专门遇到当横的啊,你的眼睛长在脸上,谁都看得见,问问都不行呀。实在不愿意引起别人的好奇,干脆带个墨镜出门,一了百了。”中年妇女开启了泼妇模式,一点道理也不讲了。

    “我说你怎么说话呢?缺不缺德呀,人家孩子不愿意向你这个陌生人说些什么,你怎么还攻击上了。将心比心,你就不该问东问西的。”一旁的老大爷老大妈们实在听不得那位中年妇女的胡言乱语,纷纷群起而攻之。

    中年妇女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问题竟然引来整车人对自己的批判,她倒也是个聪明人,见事态发展有些不妙,急忙想要撤离,“我愿意,一个个的神经病。”说着,中年妇女想要挤到后门下车。

    中年妇女使劲挤了挤,没有挤过去,“麻烦让一让”,中年妇女说道。没有人给她让路,“麻烦让一让,麻烦让一让……”中年妇女又接着喊了几句,可依然没有人给她让路。这时,一位老大爷好意提醒她,“年轻人,说话太不注意了,你刚才那‘神经病’把这一整车的人都得罪了,赶快给大家道个歉吧,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老大爷的提醒,让中年妇女顿时明白,原来大家是故意为难她,她的脸涨得通红通红的,“我可能没太注意啊,顺嘴说出来的,不针对大家,没有什么恶意,对不住了各位。”中年妇女简单地说了这些话。

    刚才说话的老大爷也起身打圆场,说道:“哈哈,各位,这位同志既然已经认错了,大家也别揪着不放了,一件小事情,都别放在心上了,让个路,让人家下车吧。”这时,车上的乘客才纷纷挪动了身体,给中年妇女腾出了下车的空隙。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行事不够周全、素质不够高的人,有意或是无意地让我们陷入窘境,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些愤怒,有些埋怨,这些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但是产生这些情绪之后,要学会调节,懂得释放,不要让坏情绪影响我们,否则就是在犯傻,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事实上,故事中的虫虫的确已经算有素质的一员了,尽管对八卦妇女的问题很反感,但并没有对其直接发难。但是很明显,虫虫的思想境界还不够高,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面对这些缺陷,我们应该以平常心视之,不要太把它们当回事儿,弄得像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嘛。过度在意,对自己也是一种心理负担呀,毕竟我们总会遇到几个类似那位中年八卦大妈的,难道我们遇到一个,气愤一次,遇到一个,争吵一次?这样做也改变不了什么呀!因此,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自身着手,改变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平常心对待人生中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像穿上一件金刚罩,练就百毒不侵之身。

    太极智慧包罗万象,能容下一切的好与坏,我们要潜心修炼、钻研,守护自己的心灵森林。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不能让心灵背负太多的包袱,要拿得起放得下,要让我们的心灵之水像山涧里的溪水,舒缓地、自由自在地流淌,以平常心面对人生的每一次日出日落。生命是海,心灵是潮,人们应该把握好浪潮的势头,不要大浪滔天,要风平浪静,才能一览宽广的海面风光,才能扬帆远航,在灿烂的阳光下驶向那个充满鸟语花香、清泉明月、朗朗乾坤的未来世界。

    5.宠辱不惊,惯看世事无常

    太极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侧重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俗语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世事无常,人间百态,看惯了也就没有“宠”“辱”之分了。

    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早年间跟随朱元璋起兵,深得朱元璋的信赖。后期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居百官之首,甚至一度代替朱元璋理政,处理军国大事。

    然而胡惟庸虽然聪明绝顶,却不安分守己。他利用职位之便,排斥异己,肆意罢免官员,隐匿对自己不利的奏章。一些趋炎附势的小人,见胡惟庸如此得宠,纷纷争先恐后地贿赂他,送给他字画、古玩、珍宝,数不胜数。而对于这一切,朱元璋心知肚明,只是故意不动声色。朱元璋在等,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而胡惟庸对于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却浑然不知,他还继续沉浸在备受君王宠信,众人敬畏的美梦之中。直到有一天,胡惟庸的儿子因为在闹市区骑马招摇,不幸坠马,被一辆刚好经过的马车碾死在车轮下。胡惟庸悲愤万分,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车夫杀死,以消心头之痛。事后,胡惟庸意识到自己触犯了大明律法,心中深感不安,于是他精心编了一套说辞,向朱元璋声泪俱下地倾诉自己的丧子之痛和失手杀人的悔恨之意,原以为朱元璋会被自己感动,进而大事化小,最后不了了之。没想到朱元璋静静地听完他的倾诉,然后冷漠地说了四个字:“杀人偿命”。此话一出,胡惟庸立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跪求朱元璋允许自己用金钱弥补死者,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罪过。可是朱元璋早有杀他之心,根本不会再给他任何机会。当朱元璋简单明了地回复道“不许”时,胡惟庸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灭顶之灾已成现实。

    就这样红极一时的一代宠臣,最终惨死在朱元璋的算计之下。不仅如此,胡惟庸之案牵连甚广,相关人员均被灭九族。这也就是说,只要与胡惟庸扯上一点点关系的人,均难逃一死。更令人发指的是,朱元璋竟然认为上元、江宁两个郡县的百姓与胡惟庸关联密切,竟然下令将这两个县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屠杀。

    由此可见,人生无常,今日看来是无限风光的荣宠,他日未必不是一场灾祸。正如事例中提到的胡惟庸,据传当年朱元璋宠信他时,甚至将自己贴身之物都送予他,谁能想到短短数载之后,这莫大的荣耀竟然变成一场巨大的灾难,径直要了五万余人的性命,包括当时已经告老还乡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

    世间的很多事情都很难料,也许正当你春风得意之时,却发生一件令你痛不欲生的事情;正当你沉迷于甜蜜蜜的爱情之中,一件影响你一生的灾祸正在等待着你。之后你便如直接坠落的飞机,从天上陡降到了地上。心情的巨变,周围事物的巨变远远超过了你的承受范围,于是你觉得异常痛苦。事实上,人生从来都是福祸相依,没有任何人的一生是永远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任何人的一生是永远一蹶不振的,人生跌跌浮浮、起起落落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了。之所以人们觉得接受不了,承受不了,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太极智慧告诫我们,人生无常,我们要学会宠辱不惊,淡看世事无常。

    在清末时期,北京城里有一位著名的艺人,在一家戏班里唱戏。这位艺人原本是满族贵族的子弟,因为酷爱戏剧,所以便时不时地客串一下。渐渐地,随着唱功越来越好,班主便让他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戏剧演员。那个时期,唱戏是非常低贱的职位,戏子们因此受尽了世人的歧视。当时这位艺人的家里传来消息,欲让他承继祖上的爵位,但前提是他必须放弃唱戏。

    遇到这样的事情,其他人定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唱戏,可是他偏偏选择放弃了继承家业。这件事情在当时传遍了整个京城,众人对于这个艺人的决定很难理解,认为他脑子有问题,分不清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面对周围的一片质疑声,他非常淡然地说道:“谁说唱戏是一种耻辱,你们认为继承爵位就是荣耀的,说不定我继承了爵位,还来不及享受这个荣耀就不明不白地死在了别人的算计之下。”

    他说的是人生无常。人生的确无常,没有所谓的荣耀也没有所谓的耻辱,只要能够顺应自己真实的心意,开开心心地生活就已经很完美了。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位戏子的选择是荒诞的,但就是这个荒诞的选择让他在以后有了立足社会的能力,而很多和他一样的贵族子弟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全都流落街头,成了有上顿没下顿的乞丐。

    这个时候,那些曾经劝阻他继承家业的人们开始赞扬他的慧眼,夸奖他具有超凡的眼界,见识非凡,能够预知未来等。而他听着人们这些赞美的话,并没有觉得开心,在他的内心里,并没有因为自己当年的“正确”选择而感到万分庆幸。在他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能妄言宠辱,从长远看,那些已经流落街头的贵族子弟,他们所承受的耻辱也不算什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不定这段不堪的经历会成为他们人生的升华点。

    他的话总是那么神奇地准。真的就有一位贵族子弟因为家道中落,流落街头,受尽了世人的白眼和欺辱,于是他立志成才,靠自己的努力摆脱困境。于是他跟随着远行的船只来到了欧洲,在那里他一边工作一边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与时俱进的一代华商,富甲一方。

    由此可见,人生无常,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赐予我们的一切荣辱,以一颗淡泊的心去面对它们,迎接它们,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现代画家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着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然大悟自己的阅历太少了,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如此,前头牵着一只羊,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就算走向屠宰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开羊群,独自寻觅生路。”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一根无形的绳子在牵引着人们,使得很多人痴迷于宠辱的执念之中不能自拔。而那些圣人之所以能够宠辱不惊,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放下了这根绳子的束缚,摆脱了一切世俗观念,看清了生命的本质,自由自在地做真实的自己。

    6.读懂了“生”“死”,才能更加坦然

    生命是有极限的。当一个人死去时,有的人感到遗憾,心想:“人死如灯灭,一切皆空了”;有的人感到很伤心,心想:“以后再也见不到了,无论心里怎么思念”;有的人感到灰心,心想:“混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总而言之,当一个生命离开这个世界时,没有人会感到高兴。推己及人,看到他人的离开,内心不免感到一些伤感。

    谈到看淡生死,世间有些人做到了,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尽管我们无比在乎,却无力左右,生命的长度并没有全把握在我们的手中。有些人说,人的一生其实只有三件事情,一件是自己的事情,一件是他人的事情,还有一件就是上天的事情。这三件事情的决定者不同,就拿“上天的事情”来讲,决定者是老天爷,如死亡、刮风、下雨、泥石流、地震等,这些都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能做的只有顺其自然,不能过于执着。相对于“上天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则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如高兴、伤心、积极奋斗、坚持到底、哭泣、恐惧、坚强等,这些事情的决定权一直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面对那些“上天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老子曾经说过:“吾之所以有大患者,及吾有身,若吾无身,吾有何患?”意思就是说:我之所以有这么多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若我没有了身体,那么我还有什么忧患呢?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老子其实已经读懂了生死,不再受死亡的困扰。也许在老子的眼中,死亡其实是一种重生,重新塑造一个无忧无虑的自我。

    一位年迈的母亲在孩子的陪同下去郊外散步。天气非常温暖,阳光明媚,绿树成荫,绿草油油,时不时地迎面扑来阵阵的青草香。抬起头,天空蔚蓝蔚蓝的,几朵鲜明的白云在天空中飘浮着。这样美丽的大自然,让来人头脑中的烦恼一扫而空,觉得心情敞亮了好多。

    “真应该时不时地接触一下大自然,亮一亮心灵,我们整日里忙着各种七七八八的事情,心里的潮气太重了。”大女儿说道。其他的几个孩子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你们还年轻呀,很多问题还考虑不到,妈妈老了,想的问题和你们不一样了。”老母亲略带无奈的语气让孩子们感到很好奇。

    “妈妈,你有什么心事么?”孩子们问道。

    “最近我特别不愿意出门,一出门看到那些腿脚不利索的老年人,或是坐着轮椅,嘴歪眼斜的老年人,心里就觉得不舒服,我特别害怕我有一天也会这样。时间过得真快呀,好像昨天我还只有三十几岁,怎么一眨眼的工夫我都六十多岁了呢?”母亲说出了内心的话。

    孩子们听着母亲的表述,他们能够感受到母亲的恐惧心理,“妈妈,您别这么想,现在科技发达了,六十多岁不算老,您还很年轻,最多算是中年人。”

    母亲听着孩子们的安慰话,勉强地笑了笑。孩子们非常清楚,这样的话安慰不了母亲的心灵。人一旦上了年纪,各种疾病开始慢慢找上身时,心态很容易就变得脆弱起来。曾几何时,她们的母亲是那样的坚强,像一座高大的山峰,将她们姐妹几个牢牢拢在一处,风吹不到,雨淋不到。母亲那时高大的身影与现在步履蹒跚的身影却是大不一样了。

    “妈妈,不管生命有多长,以后的事情我们决定不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高兴也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生命不会因为你的忧愁而延迟,倒是有可能会因此缩短,既然什么也改变不了,那么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享受现在的健康时光呢?”其中的一个孩子说道。

    “你还是那么乐观,不知愁的丫头。”母亲忍不住伸出手拍了一下女儿,“其实你们说的道理我都懂,只是想要真的看开生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算了,越想越不舒服,索性不往上想了。”母亲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说道。

    人的力量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在应对我们自己的事情上,我们是主宰一切的神,能够将任何事情做好,也绝对有这个能力。但是在面对上天的事情上,我们的力量又显得那么的渺小,使不出任何的力量。偏偏,人们对于自己干预不了的事情还总是耿耿于怀,放不下。

    当人们的阅历达到一定的限度时,经历一些生离死别之后,渐渐发现,其实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你拥有多少财富,拥有了怎样的地位和权力,这些都是浮云,在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它们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多一秒钟的生命,不是嘛?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发出感叹:“原来最宝贵的是健康。”

    生命中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无奈,当健康不复存在时,才明白健康的重要性,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我们应该感到庆幸,能够在自己尚且年轻时,一切都还来得及之际,感悟到生死。回首过往,问问自己,那样执着权力和地位,那样迷恋财富,为了得到它们不惜拿自己的健康、家人的健康去交换,真的值得么?

    生命是宝贵的,健康是无价的,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委屈自己,不做被浮云一样的权力、地位和财富束缚住的傻子,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一个人的才华、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想要做好一切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有些事情,别人擅长,而你并不擅长,有些事情你擅长,而别人并不擅长,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运用他人的长处,让事情得到最完美的结果,不要患得患失,而要用最宽广的胸怀包容一切,坦然接受大自然的安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吧。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经借用古人的一句话:“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意思就是说,死亡才是回家。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游历了一圈之后,自然是要回家的。其实生命本身也是一个圆,起点和终点都是同一个点。由此可见,生与死原本就是一个概念。事实上,人们能够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种偶然,而走向死亡却是一种必然。不同的是,有的人走得快一些,有的人走得慢一些。自然界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仅有一次的生命,我们除了珍惜,珍惜,再珍惜,没有任何一种更加真爱生命的表达方式了。不要虚度此生,更不要让一些原本不重要的尘埃覆盖了我们的生命,这是太极智慧最想告诫我们的人生哲理。

    7.无欲则刚,不让欲望做主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意思就是说用一种虚空的心态,守住内心的平静。事实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欲则刚”。然而世界上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有物质的、精神的,还有心理上的等。面对这些诱惑,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不为之所动”。客观地讲,欲望是人类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无欲无求的人根本不存在。大自然既然赋予了人类这种天性,必然有赋予它的理由。其实,欲望本身并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在一定程度上,适度的欲望是人类积极进取的动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力。没有人类的欲望,人类不会进入文明时代,更不会进入高科技时代。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欲望带给了人类很多积极的正向能量。

    然而,任何事物都要有限度,超过了事物本身的极限的时候,必然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人类智慧代表作《道德经》中的至理名言。欲望本身并没有错,只是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果不加以克制,就会发生很多歪曲自然之道的事情。因此,自古以来,圣贤们一再强调要做到“无欲则刚”。

    众所周知,清朝有名的大贪官和珅,贪婪无度,所积敛的财富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国库。因此才有了后世流传的这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早年间,和珅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家庭,因为家里贫穷,自小便和弟弟受尽了亲戚的白眼。后来和珅凭借着满洲官宦子弟的身份进入了咸宁宫官学读书,这是雍正皇帝为了培养八旗优秀人才而筹建的学堂,专门为内务府输送人才。年幼的和珅在学校里非常刻苦,加之人又聪明,和珅早早就能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并且通晓满、蒙古、汉、藏四种语言。就这样,和珅成了这批官宦子弟中的佼佼者,这也为他后来的发迹打下了基础。

    在和珅二十岁的时候,从咸宁宫官学毕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年轻英俊的和珅遇到了时任户部侍郎的朝中重臣英廉,立即得到了英廉的赏识。英廉料定和珅定然会前途无量,尽管目前他还未建功立业,于是便将心爱的孙女许配给了和珅。很快,在英廉的安排下,和珅成了御前侍卫。虽然这个职位并不高,但是却有机会接触皇帝。很快英廉的眼光就得到了证实,和珅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宠信,以直升机的速度迅速高升,直至手握重权,成为军机重臣。不仅如此,和珅还身兼数职,统领各部,后期更是与皇帝结下了儿女亲家,其子丰绅殷德迎娶了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十公主。

    至此,和珅由一个落魄的八旗子弟成了大清王朝的第一权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荣耀至极。然而,这些荣誉依然不能满足和珅的欲望。贪婪的和珅利用一切机会疯狂地为自己谋取财物。和珅的贪婪可谓历史之最,他的府上所拥有的珍奇宝贝甚至连皇宫里都没有。

    和珅彻底败给了自己的欲望,他的巨额财富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好处,反而为他招致杀身之祸。乾隆皇帝驾崩之后,嘉庆皇帝立即对和珅下了手,对和府进行了彻底查抄。具官方记载,嘉庆皇帝共查抄了和珅总资产高达十一亿两白银,相当于大清二十年的财政收入。不仅多年收受贿赂所得的财富如竹篮打水一场空,就连和珅本人也落得个凌迟处死的结局。幸得他的儿媳十公主的求情,最终嘉庆皇帝开恩,恩赐和珅自尽。

    和珅的结局正印证了老子的那句话——多藏必厚亡。欲望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和珅最初的发迹和快速成长完全得益于他的欲望,然而错就错在和珅对自己的贪欲不加以克制,为了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私欲,不惜做出很多有违天道的事情,终至灾祸降临。因此,太极智慧告诫我们,凡事均要有节制,欲望更是如此,一定要学会克制,做欲望的主人,而非让欲望控制住自己。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那些难缠的欲望呢?

    太极智慧告诫我们,无欲则刚,想要做欲望的主人,必须做一名内心安宁的人。

    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就是一个内心安宁的人,他爱读书,即使和姐姐们一起到花园里游玩也总是手捧书简,虽然身处满园春色的美景之中,依然能够心无旁骛地专心读书。后来中秋赏月,全家齐聚,其乐融融。父母呼唤董仲舒加入其中,董仲舒表面答应,依旧没从书本中抽身出来。由此可见,想要成为无欲则刚的人,必须有足够的定力,能够抵御外界的诱惑。董仲舒正是因为“三年不窥园”的静心精神,才学到了真正的学问。

    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一生享有极高的盛誉,一生创作出很多文明遐迩的代表作品,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晚年所著的《忏悔录》。在这本书中,卢梭对自己的阴暗心理进行了彻底揭露,没有半点的遮掩。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像卢梭这样勇于自我剖析的思想家还有几个,如古罗马的哲学家奥古斯丁。但是,他并没有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不光彩的地方和盘托出。因此,卢梭的《忏悔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值得一读的自传。

    卢梭之所以能够做到毫无保留,彻底坦白自己的阴暗之面,其根源在于他有相同于“无欲则刚”的太极智慧。正是这种智慧给了他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向世人敞开心扉。正如卢梭所言,“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效法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这样的人,无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我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目前世界上,能够做到这种境界的只有卢梭一人。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像卢梭一样的人,向世人坦白自己的一切,但是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能够控制欲望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要做到“无欲则刚”,也必须练就一定的定力,不管外界的诱惑如何之多,我自岿然不动。靠着心中的这份沉静和不为外界所动的定力,定然能够征服内心的欲望,把握自己的人生。

    太极作为生命的哲学,兼备文、武。人们运用太极智慧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从而做到放得下、容得下、沉得下、刚柔并济、能屈能伸、淡泊自守、宠辱不惊……不为世俗所累,任何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胸怀豁达,自如应对任何一种人生处境。太极拳的修练过程,其实也是思想境界的修炼过程,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磨炼人的心智。生活中,太极智慧无处不在,正如林则徐所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便是太极智慧的体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