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残酷待你,你要温柔待自己-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安静做自己

    一直以来我们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要成功,你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读书,你要“三更起,五更眠”,要“头悬梁,锥刺股”;做事,你要“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要“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所有的故事和格言都告诉你,努力才是王道,总之,如果你想要成功,就得付出艰辛困苦的代价。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世界上从来不乏吃苦耐劳的人,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一辈子也没见到所谓的“出人头地”的那一天。是他们努力得不够,还是流的汗水不够多?

    诚然,很多人天生就是平凡人,注定不可能让绝大多数的人成为“人上人”。

    为什么有些人轻易地就走上成功之路呢?成功真的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需要铁棒磨成针的恒心吗?

    一位中国留学生在耶鲁大学时有幸认识了很多名人,这些人大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在和这些名人的交往中,他发现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勤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和普通人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一样地休闲,一样地会在校园里到处走动。而且他们的周围也没因为他们的名气而表现出什么特别的,没有因为他们是名人而走到哪里都会带来一大群人围观,也没有人看到他们而纵情欢呼,高呼“我爱你”。偶尔会有人找他们签名,但是并没有表现得那样狂热。

    这位好奇的学生试着解开这些名人成功的秘密,他就相同的问题问了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得出的答案无一例外:平平常常去工作就够了,用普通人的心态,做好自己该做的。

    心有不甘的留学生不满足这个简单的答案,他相信这些人一定有些话没有对他说。后来的日子里,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去观察,甚至想方设法去观看了一些名人的工作过程。最后他终于相信了,这些人说得没错,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只是做好了他们应该做的事。

    成功就是这样简单:做好你应该做的事。

    不需要在别人酣睡时你就起床开始工作,不需要废寝忘食,不需要总是面对绝望和困难,只要你认认真真地做好你该做的事情就够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不相信地问:既然成功这样容易,那么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是如你所说的在工作,为什么我们没有成功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得弄清一个概念:什么叫作成功?

    人们的想法中有个误区,一提起成功就是出人头地,就是成为人上人,就是被众人簇拥。成功了,就得锦衣玉食,美女成群,走在红地毯上,鲜花和掌声围绕。这些只是成功者面对的一种表面现象,或者说,是观众看到的一种表面现象,并不能代表成功的全部。

    百度一下成功的定义:成功就是逐步实现有价值的理想,得到你想要的结果。详细解释:成功是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前提条件下,从生活中获取自己想要的成就的过程。

    这就是说,成功其实是一种个人行为,是个人理想的实现过程。不是成为名人,也不是成为明星。这个解释和我们前面所说的相同,那就是成功就是做好你自己。

    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在谈起成功时,总是会夸大自己所付出的努力。

    一个企业家成功了,面对镜头,他会回想起当初他怎样举步维艰,怎样四面楚歌,又怎样面对困境,最终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一个作家成功了,他会向人们讲起他曾经经历过多少次退稿,怎样三更半夜地挑灯夜战,怎样字斟句酌地改稿,怎样一篇稿子修改无数遍;一个官员成功了,他会告诉别人仕途的艰难,他是怎样经得住诱惑,耐得住考验……很多类似的事情都在告诉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是多么的难。

    但是那些成功人士身边的人常常会对此露出质疑,因为他们并没有看到那些与常人所不同的努力,或者与常人所不同的行为。

    他们的质疑是对的,成功者大多数也就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做着普普通通的事。

    走投无路,似乎面临绝境的事情在我们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我们大多数人都挺过来了,只是最后的结果不会完全一样而已。有的人走过绝境,他面临的是一马平川,鲜花如锦,而有的人走过绝境后面临的是另一个绝境。

    我曾认识一位开服装厂的老板,他给我讲起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他是怎样度过的。那时很多服装厂纷纷倒闭,而他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家外贸公司的一个出口订单,让他的厂得以支撑下来。后来说起这件事,他说,在拿到这个订单之前,他已经开始计划解散工人,准备盘点剩余的资产了。这个订单救了工厂,也使他免于陷入困顿之中。

    事情就是这样,有时候一个意外事件就会使它向全然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些励志书告诉人们,在失败来临时要尽量地坚持,成功会在最后一刻来临。

    很多人坚持了,但是成功并没有来临,就在他完全承认失败后,成功的机会也并没有出现。

    事情的结果也常常是这样:一些人放弃了,机会却真的在他放弃后出现了。于是人们把他们的失败归功于不肯坚持下去。但是试问有几个人在前途一片渺茫时能够肯定机会能出现,能够有信心让自己不动摇呢?

    而另外一些人,他们没有坚持机会也同样来了。这类人被人们称为幸运者,似乎他们的成功与他们是否努力和是否坚持毫无关系。

    这里我要说的是,成功并没有公式,机会的来临也没有规律。

    有人说,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运气。是的,不去做永远不会成功,所以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在努力。但是没有百分之一的运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大多数会付诸东流,所以努力的人那么多,最后达到愿望的人却那样少。

    不要责怪运气,机会并没有厚待任何人,之所以成功的只是少数人,那是因为成功之巅只有那样大的地方,只能站下那几个人。

    就如运动场上,每个运动员都曾经在训练场上努力过,都曾经洒下过无数的汗水,但是冠军永远只有一个。

    我这样说并不是要人们放弃努力,而是试着向大家解释所谓的成功并不一定就是站到冠军的领奖台上。你可以试着在自己的潜意识中修改一下成功的定义。

    和成功的结果相比,我更倾向于认为成功只是一个过程。人生无论怎样辉煌,我们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

    有人曾说,相对于浩瀚的宇宙,人类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个人更是如同微尘。于是有人发明了精神力量这种说法,用它来征服广阔的宇宙。

    其实,退一步海阔天空,作为个人来说,承认自己的渺小又如何?这和我们是否成功并不相矛盾。

    做好你自己,做一个幸福的开心的自己,就是成功。

    成功者也许会孤独,也许会遇上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成功并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难。

    不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努力,也不需要你有过人的智慧,更不需要你有钢铁般的毅力和超人般的体能。安安静静地做好你自己就是成功,就是一个幸福的成功的人。

    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

    杂志社在一次对公众的测试中问到了这个问题,收集到的答案各不相同,在研究这些答案时我们发现,很多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会有这样一种格式:“幸福是……时。”中间省略的部分有“当我考上大学”,有“当我发工资”,还有“当我18岁”“当我成为明星”“当暑假来临”“当我追到心仪的女生”……这一类的答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把幸福寄托在未来的某一件事情的来临上。人们总是认为,当自己实现某种目标,或者达成某种愿望时,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时,就必定是幸福的。

    这种把幸福寄托在一种假想的生活上面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人们在追求某种不可知的东西时,心里总是会认为,得到它就是幸福。但是实际上得到某种东西的获得只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未必会是真正的幸福。

    大多数人有个爱承诺的毛病,他们或者对别人,或者对自己许下承诺,告诉自己明天会更好。有了这些承诺之后,他们就沉浸在对明天的期待之中,忘记了今天的努力。

    这种期待明天会更好的心理,其实是对幸福的错觉。这种错觉常常让我们忘记了抓住今天,抓住当下的幸福。

    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却一直在下降。

    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有个当红歌手回忆说,当他第一次拿到全国大奖赛冠军时他所在的那个小镇上全轰动了,朋友们为庆祝他的胜利举行了狂欢活动。在这之前,他一直努力地练歌,按着声乐老师的指导进行训练。那时候他以为,如果能在歌坛占领一席之地就是幸福的。

    在朋友们高兴地拥着他接受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的祝贺时,当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时,他也觉得自己终于成功了,认为得到了人生中真正的幸福。但是那天夜深人静时,当一切喧嚣都离开时,他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想找一首歌来听,好慢慢体会那幸福的感觉。不知不觉中,他找的竟然是一首伤感的歌。当歌声在房间回荡时,他体会到的并不是幸福,而是一种失落的感觉。就在那一瞬间,他发现自己体会到的不是幸福感,而是一种仿佛独自身处旷野中、忧伤孤独的感觉。他想不明白,自己从十多岁就开始练歌,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体会,当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如期而至时,我们所体会到的常常并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幸福感。而是一种不知所措,觉得未来无迹可循的空虚感。这种感觉表明,重要的人生目标是人类进步精神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它并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幸福感。

    一些人喜欢崇拜偶像,他们追寻偶像的一切经历,认为能够和偶像生活在一起会是最大的幸福,会让自己从此没有烦恼。

    假如他们真的有机会与自己心中的偶像面对面,他们能够亲自问自己的偶像生活怎样的话,结果往往会让他们大跌眼镜。很多明星很坦白地告诉自己的粉丝,自己的生活并不是如他们所想象的天堂般美好。

    即便是耀眼如星光的明星,也一样有普通人的烦恼,也会苦闷,也会为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不知所措。

    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

    我曾经问一个久病的朋友关于幸福这个问题。他回答说,幸福就是活着。

    这个朋友得的是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可怕的病:白血病。在回答我这个问题时,他已经整整在病床上躺了一年时间。他的女朋友一直对他不离不弃。当女朋友为他削好苹果,切下一块送到他嘴边时,我看到他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在这一瞬间那因为病痛的折磨而变得苍白的脸色竟然出现了一丝红润。

    看到这一幕,我感动了。这是一对没有明天的恋人,但是在这一刻,有谁能说他们不是幸福的呢?

    幸福就是活着,就是我们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我们总以为有多余的时间去实现很多事情,于是我们等待,我们把今天放弃,只是为了那不可知的明天。

    一个少女去夏威夷度假回来。她幸福地对朋友们说:“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海浪、沙滩、阳光……我从来没有见过的风景!那简直是美梦成真!”然后她往床上一躺,说:“天啦!回家的感觉真好!”

    不管期待中的幸福怎样美好,但是它永远没有现实的生活那样能给予你真实的幸福感。如果你不能把握好现在的幸福,你又凭什么来期待那未知的明天呢?

    幸福就是今天,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每一刻。

    有一种说法:为了明天的幸福,所以今天要辛苦和努力。

    今天的辛苦和明天的幸福是成正比的吗?逻辑上好像是这样,但是仔细看看现实我们就会发现,今天的辛苦并不一定会带来明天的幸福。

    一位单身母亲,辛辛苦苦把自己的两个孩子养大,让他们读书。孩子们也很争气,学习成绩非常优异。旁人看了安慰这位母亲说,等孩子们长大了就好了,到时你就可以安心享福了。这位母亲也含泪点头称是。

    若干年后,孩子们长大了,中间这位母亲所受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北京读的书,留在了北京;另一个移民去了国外。剩下这位母亲孤独一人待在家里,她开始怀念起那些孩子们在身边时的艰苦时光来。原来那些失去的时光,那些艰辛的岁月才是她最幸福的时候。

    曾经看过一篇短文 ,题目记得不大清楚了,大意是“草还会长出来,可是孩子不会再回来了”。刚看到这个文章题目时我以为讲的是父母失去了孩子。看下去才明白,原来是一对年迈的夫妇,在他们的孩子长大远离后,面对窗外生长茂盛的草地的感慨。当年他们曾因为孩子带着同伴到草地上玩耍让那些草儿无法正常生长而烦恼。现在才明白,相对于孩子欢笑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草地的生长受到影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仔细看看我们周围的人就会发现,今天努力辛苦的工作着的人们,明天或者明年,他们一样辛勤努力地劳动着。也许对他们来说,努力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如果让他们停止工作,他们反而会变得不知所措。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了,真正的幸福并不是怎样让痛苦和烦恼远离你,而在于你用怎样的心境去面对现实,心境变了,那些原本让你认为是烦恼的事情,也许能变成一些快乐的事情。

    幸福就是,做一个你想要做的人,做一些你想做的事,和你爱的人在一起,说一些你们都能听懂的话。

    真正懂得幸福的人,是那些能够抓住现实中的点点滴滴,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的人。

    在人们的想法中有个误区,那就是他们并不能确定幸福的定义,而只是把幸福当作一种虚无的目标来追求。很多人渴望幸福,但是他们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幸福的含义。人们习惯于把幸福定义为生命的每一刻,而忽略了那些点点滴滴的生活的存在。

    有人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一直以为这句话十分正确,幸福就是做好我们正在做和我们想做的事情。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幸福无处不在。“风在林梢鸟在叫”,举目四顾,总有让我们感动、觉得幸福的地方。

    帝王有帝王的幸福,乞丐有乞丐的快乐,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幸福,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一些无谓的追求上面。做好现在的自己,就能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

    做最好的自己

    认为幸福是以成功为基础的人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他们认为但凡成功者,只要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都是那些优秀的人。

    有个所谓的“木桶定律”,在这个定律下,一个人能有多大成就,取决于他的最差的那方面。这个定律是这样的: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在这种情形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也就取决于他们最差的某一方面。

    因为听信了这种定律,人们开始拼命地向那些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来努力。

    兔子不会游泳,所以兔爸爸每天带它去河边学游泳,盼望能加长他的这块最短的板;小鸭子跑步太差,鸭妈妈每天五点逼它起床跑步,希望它能在下届运动会上夺得跑步金牌。

    试问一个人怎么可能让自己成为全能的,怎么可能让自己在所有的方面无所不能。

    看看我们周围的人,有多少人在做自己的人生规划时总是用类似的方式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弱项。

    一个人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可能吗?

    大家都只是普通人不是超人,就算是超人,也并没有人见他能说二十国语言,能解数学家都不一定能解的方程式。

    那些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的人,是他们专注于某一点上,而持之以恒的结果,并不是他们全面开花,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下大功夫的结果。

    一个有名的数学家写了一篇散文,一个外交部长写了一首诗,于是大家都来吹捧。说这散文如何如何,这个数学家是全才;又说这外交部长怎样有格调,能写出这样好的诗。

    老实说,我看不出那散文和诗有多好。同样水平的文章和诗词如果出自普通人手中,最多也就是让人付之一笑。有人吹捧它们,不过是因为它们的主人的成就。而这成就是因为它们的作者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在政府部门身为高官,不是因为它们的主人是学者是诗人,真的有多高的文学修养。

    在很多人眼中,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往往并不是那样优秀,就是出于这种比较,人们总是习惯于拿那些成功人士的短处来和别人比较,因为这样的结果会让人得到心理上的平衡。

    兔子取得了奥运会冠军,乌龟不服气,去找兔子比赛。比什么,乌龟提出两人比游泳。于是兔子输了,乌龟则到处宣扬,称自己和兔子比赛赢了。

    在选择人生方向时很多人会有一种从众意识,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取得了成功,每个人都从他身上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大家全在同一时刻恍然大悟,原来这样也可以成功。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开始纷纷挤到那条路上。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举不胜数。钢琴王子李云迪在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夺冠,成为肖邦赛事开办七十三年来最年轻的夺冠选手。很快全国到处掀起了钢琴热,不管有音乐天赋没音乐天赋,大家纷纷开始学钢琴。刘谦在春晚表演魔术,一夜走红,大家发现,原来变魔术可以成功。转眼间魔术培训班,魔术道具销售广告布满各种媒介。

    这里不是要说魔术表演不好,或者是弹钢琴不对,但是一味地把成功放在模仿和跟着别人后面跑,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肯定是一件错误的、得不偿失的事情。

    一个人想在某方面取得成就,就要学会放弃,懂得取舍。

    有位年轻的朋友想成就一番事业,却不知怎样开始,于是他向一位大师请教。大师赠他一副对联——“无所不为一无所为,有所不为大有所为。”

    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板,但是这和一个人要成功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即使在推崇所谓“全才”的今天,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也往往取决于他最擅长的才能方面。

    没有人是万能的,你不可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变得优秀。众所周知,成功者中没有人能在所有的方面,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优秀于别人。

    梵高内心孤独,但是并不妨碍他是个天才的画家,也没能阻止他画出传世名作,他的有些作品甚至是在他疯颠的状态下完成的。身材矮小的鲁迅,显然无法去参加选美比赛,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如果你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不用烦恼,也不用费尽心力地去努力超越。你大可以坦然处之,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比一味地去和别人比较要轻松得多。

    我们除了他人比较外,有时候还爱和动物比较。没有人能考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人类的语言文字中多了拟人化这种修辞手法。于是人们纷纷把各种动物植物比作人类,之后人类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又开始把人类比作各种非人的生物。人类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各种想象中,人类学会了像鸟一样飞,学会了像鱼一样游水。但是迄今为止,就算有了飞行器潜水艇的帮助,人类也不得不承认,人就是人,永远无法像鸟一样自由地翱翔于蓝天,也无法像鱼儿一样以水为生。

    每种生物所具有的才能都有其局限性,人类也不例外。承认这种能力上的不足,是理智而不是认输。人类如果一定要比,除了和动物比大脑,比制造和使用工具外,在人类的其他方面,并不占什么优势。

    尽管明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但是很多人却总希望自己能拥有很多方面的能力。人们分析了自己的大脑,得出的结论是使用过的部分不到十分之一,于是一些人认为,自己还能比现在聪明十倍,能做出多于十倍现在的事情来。

    有个青年向爱因斯坦讨教怎样学习。他给爱因斯坦看了他的学习计划:每天早晨起床后,他花两个小时学习文学,两个小时学习数学,两小时学习化学,两小时学习物理,还有两小时学习天文……这个青年对爱因斯坦说:“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我发现我的时间怎么也不够。”

    爱因斯坦说:“从相对论上来说,你想学的东西越多,你所具有的时间就会越短,直至没有;同样地,如果什么也不想学,那么你的时间同样和没有一样消失掉。”

    爱因斯坦是要告诉这个青年,他不可能同时学好所有的东西,做一个万能的学者。

    承认生命的平凡性,远比去追求那些虚无的东西更为重要。

    有人说,生命就是不断地去追求。这话没错,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也无法用有限的人生去追求全部。

    所以,不断地加长你人生中最长的那块板,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木板效应也许适合一个团队,适合一个群体,但是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得到全部的体验。

    当然,我们也不要因为放弃最短的那块板,而把身上所有的板都忘记加长。一些人的理论是:如果某项知识是无用的,那么所有的知识都是无用的。我在工厂里面听到两个工人在聊天,其中一个说,现在读书没用,他自己亲自看到有大学生找工作,没有人要,即使有单位要,给的月薪还不如他的多。这位工人说着这些,满脸自豪地说,我以后也不让我儿子读多少书,等他大些了,让他出来和我一样打工算了。

    我走过去,告诉这位工人,是有大学生找工作很难,但是有知识的人,和没学过知识的人相比较的话,还是读过书的人找工作容易,而且他们的发展前途也更大。你不能看一时,而误了孩子的一辈子。

    不仅社会上的一些成年人,很多在校的学生,小孩子也一样持这种观点。网上看到一个有趣的帖子:“你不约会不谈恋爱不出去玩不喝酒不逛街不疯不闹不叛逆不追星不暗恋不表白不聚会不K歌不撒野因为你要学习,请问你的青春被狗吃了么?”

    后面有个回答很有趣:“你约会恋爱出去玩喝酒逛街疯闹判叛追星暗恋表白聚会K歌撒野不学习,请问你的青春狗愿意吃么?”

    看完这个回答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人生如此丰富多彩,我们确实能有很多选择。选择丰富多彩的人生,还是按自己的方向去努力,是每个人的自由。你可以去拼搏去努力,也可以选择做个生活丰富多彩的平凡人,但是不管怎样,有知识能思考地活着,也是人类的快乐之一。

    与其抱怨昨天,不如实实在在地过好今天

    皇帝久在皇宫,厌倦了国家大事和宫中的生活,于是私自带着心腹出宫游玩。却看到一个身无长物的乞丐在悠然自得地晒太阳。于是皇帝命人上前问乞丐为什么这样快乐。乞丐回答:“今天没有狂风暴雨,我不用担心风吹雨打,怎么会不快乐呢?”

    以皇帝之富有,尚有烦恼,以乞丐之赤贫,也能快乐!不贪图奢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生活得潇洒自在。另一些人刚好相反,他们的眼睛永远盯着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想要得到的总是很多很多,这类人永远是生活在烦恼之中。

    两个兄弟一起上山打柴。弟弟羡慕地对哥哥说:“哥啊,你说还是做皇帝好,我看他砍柴都是用的金斧头呢!”哥哥不屑地对弟弟说:“做皇帝哪里用砍柴。他每天就在家里坐着啃猪蹄就行了。”

    皇帝不用砍柴,当然也不是每天坐在家里啃猪蹄。普通人想象不出帝王的生活,但是也没有帝王的烦恼。帝王没有普通人的忧愁,自然他们也没有普通人的快乐。

    没有人是真正的一无所有,对于世界来说,人类微小如尘埃,但是对于人类本身来说,每个人就是自己的全部。

    你可以卑微,你可以贫穷,但是对那些你身边的人来说,你就是全世界。

    有些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失去了全部,一无所有。但是过后我们就会发现,那只是我们在心境很差时的一种想象。我们并没有失去全部,生活也从没有把我们逼到真正的绝境。

    诚然,生命中有那么多不如意,但是这也应该正是使我们坚强的理由。

    一个小孩抱怨说:“我要离开这个鬼地方,这里没有钱,没有好玩的地方,没有可爱的女孩子……”

    他提着行李走出门时,发现他的父亲追了过来。他大声说:“不要拉住我,我厌倦了这个地方。”

    他的父亲气喘吁吁地说:“我不是来劝你留下的,我是请求你带上我一起走。”

    无论我们怎样抱怨生活,怎样对我们自己的现状不满意,等我们静下心来回过头看看就能发现,总有一些人对我们不离不弃,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物一直跟随着我们。

    在抱怨自己拥有的不够时,人们的想法总是偏执于某一点上,他们并没有看到事物的全部。

    一位企业家因为他事业的成功频频受到媒体的采访,年轻人到处找关于他的励志书籍看,大家都把他当成自己人生的楷模。但是这位企业家私下说,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他会选择一个与现在完全不同的人生。他说,为了事业他放弃了很多平常人的快乐。他没有休闲,很少回家吃饭,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妻子孩子。他有点心酸地告诉朋友,在儿子五岁时他回到家里,儿子竟然对他妈妈说:“妈妈,来客人了。”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不同的生活,并不见得哪一种就一定是唯一正确和幸福的人生。生活只是一种选择,你可以过任何你选择的生活,但是没有理由去抱怨。

    两个同事工作时一起吃从家里带来的午饭。其中一个一打开饭盒,就抱怨道:“又是瘦肉炒青椒,我讨厌这个!”接下去的两天,每到吃饭时他打开饭盒总是重复同样的话。他的同事实在忍不住了问他:“既然你这样讨厌这个菜,为什么不让你老婆给你准备别的东西呢?”

    他瞪大眼睛回答:“你开什么玩笑,我每天的午饭是我自己准备的。”

    生活中每天都有同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人们习惯了去抱怨生活,却忘记了自己做出改变。

    有人抱怨自己所学的专业,称工作太累薪水太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女朋友不够温柔可人,性格太凶;有人想去旅游,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钱……总有各种各样的不满意值得人们去抱怨,去告诉人们自己是多么不幸。

    为什么不试着从自己开始改变呢?对工作不满意的,你可以学习别的知识,早日换一个你想要的工作;觉得女朋友不够温柔的,当初可是你每天一封情书一小时一个短信追到她的,她也没有特意地在你面前伪装过什么;抱怨自己钱不够花的就更不值得同情了,因为你总是在每个月发工资后五天之内把它们花得一分不剩。

    不要为自己所失去的抱怨,你今天的境遇都是你昨天努力的结果。同样地,你明天会是怎样,就是你今天行为的结果。

    你不是一无所有,与其坐下来抱怨昨天,不如认认真真地去行动,实实在在地过好今天。

    做一个快乐的吃鱼者

    有个流传很久的故事,两个走投无路的年轻人遇到一位渔夫,渔夫问他们需要什么。其中一位年轻人说他需要些鱼,而另一位说他要捕鱼的工具。渔夫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两个年轻人谢过渔夫之后各奔东西。

    得到鱼的年轻人开始煮鱼吃,在过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后,鱼吃完了,他又开始了挨饿的日子。拿到捕鱼工具的年轻人却不同,他来到海边开始用工具捕鱼,每天都有收获。结果一年后他买了条船,请人帮他捕鱼,几年后他有了更多的船,请了更多的人给他做事。最后他成了大富翁。

    这个故事说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人们给人钱财不如教人赚钱的本领。但是故事的另一个结局却刚好相反。

    两个年轻人得到渔夫的赠予后分开了。得到鱼的年轻人将渔夫给他的鱼煮来在路上吃,他精神满满地到了海边。刚到海边时他帮人捕鱼,慢慢他攒了些钱,自己买了捕鱼的工具开始为自己做事。最后他建了个冷库,收购别人捕来的鱼,成了富翁。拿到捕鱼工具的年轻人拿到工具后,也开始向海边走去,路上他开始感觉到肚子饿,虽然他尽力去克制,可是实在太饿了,他还没能走到海边就支撑不住饿死了。

    相同的故事不同的结局,人生也同样如此。

    人们往往会嘲笑那个向渔夫要鱼的青年短视,殊不知我们大多数人在面临这样的选择的时候往往会做同样的选择,而且这样的选择是无可厚非的。

    选择捕鱼工具虽然给自己选择了更多的机会,但是并不一定就等于真正的成功。并不是得到一套捕鱼的工具就一定有机会捕到很多大鱼。成功有着它的不可复制性,一个人得到别人成功的经验后去照着做,他未必一定会成功。

    就和这个故事一样,同样的人生也会有不同的结局。人生的道路上有太多的不可预测性,授人以渔,是告诉了别人该怎样做。试问,又有谁肯完全地把自己的人生交给别人来规划,谁又能肯定自己未来一定能照着别人所说的去做呢?

    我们常见的那些通过个人奋斗而改变命运的人当中,没有多少是因为一句警语或者一个方法而获益的。真正来说,那些靠赠予来改变命运的,大多数是物质上的东西,是“鱼”而非“渔”。

    一个商人和一个极度贫困的山里人签了个合同。山里人帮商人种竹子,等竹子长大后,商人高价回收。合同规定,所种的竹子不得作为他用,否则就视为违约,要赔偿违约金。

    竹子长大了,商人还没过来。这时一个外乡人来到山里人家考察投资环境,说是想投资一个旅游项目。他到山里人家,发现他们吃饭用的只是些木棍,贫穷让他们连像样点的筷子都没有。这个前来考察的人对别人说,这家人太懒惰,守着那么多竹子,连双像样的筷子都没有,这样的人自己不愿和他合作。

    有人劝山里人砍些竹子做些筷子和椅子之类的东西,免得家里太过寒酸。

    山里人没有听这些人的话,他记得种这些竹子是和人签过合同的。

    又过了一年,商人来了,按高价收走了山里人的竹子。

    那个来考察旅游项目的人,是商人让人假扮的。

    奸诈的商人说:“成功就是抓住机会改变自己。”他的话没错,告诉了山里人怎样成功,但是这只是一个阴谋。幸好诚实的山里人并不会想太多,他只知道说出的话就一定要守信。

    人生中,我们也经常面临类似的机会。有些人说,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于是很多人总是不顾一切地去抓住那些并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就如买彩票一样,极少数人中奖了,大家就以为每个人都会中奖。殊不知这些中奖者的背后往往会有数不清的人血本无归。

    一位母亲让她的孩子去打油。一个碗装不下,那孩子就把碗翻过来,让店主把剩余的油倒在碗底。

    回到家,妈妈看到孩子用碗底装回来的那一点点油问:“怎么只有这样一点?”

    孩子把碗转过来,碗底的油也洒掉了。

    大家都是那个买油的孩子,总是在想着碗里那些不知哪里去了的油的时候,而失去了碗底的油,最后两手空空。

    人生原本就是不完美的,你不可能拥有全部。你所能得到的和你所想得到的不会完全相同,放下该放下的,接受能够得到的。学会包容不完美的,也许它就是你能够拥有的全部。

    诚然,拥有更高的人生理想没错,一个人想得到更多也可以理解。但是想要的和能够得到的之间有个清楚的界限。要鱼的青年也许一开始就明白自己并无捕鱼的才能,捕鱼工具对他毫无用处,他能够明确自己的才能和目标。

    人们常常嘲笑那些办事半途而废的人,觉得他们没有毅力,做事有始无终。事实是,即便他们真正坚持下去也未必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

    个人的能力和许多外在的因素限制了我们最初的成功,错误的不在半途而废,而在当初的开始。

    选择“鱼”还是“渔”?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这是一个不稳定的时代,社会飞速发展,不管是人生还是工作,都跟着变得极为不稳定。据说日本人往往会在一个公司工作一辈子,但是中国人却相反。大家常常是骑驴找马,遇到在某些方面、条件比现在工作单位更好的就会马上跳糟。人员流失频繁,于是用人单位得不停地招新人,这也给了找工作者更多的机会。这些机会却常常是别人丢弃的,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只要在感觉上它们强过我们曾经的选择,人们也会往往先做着。这样,以后再遇到好的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再次跳糟。大家都往高处爬,都想去做那个捕鱼者,都去向往那些捕鱼的工具。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不停地忙忙碌碌,既错过了“渔”又错过了“鱼”。

    选择“鱼”虽然可能错过机会,对一些人却是一种理智的选择。如果本身没有捕鱼的本事,拿着一套捕鱼工具也没用,倒不如让那些会捕鱼的人用工具去捕鱼,自己安心地做个吃鱼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