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偏远山村的少年,在他八岁时上学了,在学校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这之前他一直生活在山里面,到的最远的地方是家里房子后面那座高山。他曾爬到那山顶上去往远处看,看到的只是一座座的山峰连绵不绝。
学校的老师告诉他,这个世界很大,山外面有城市,有高楼,有宽阔的马路,更远的地方有海洋,海洋中有美丽的鱼,还有海岛。
听了老师的话少年很羡慕,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走出这大山去,亲眼看看外面的世界。有一天,他和老师谈起自己的理想。听着听着,老师眼里竟然泛起泪水。他很惊异,就小心翼翼地问老师怎么了。老师告诉他,当自己还是个翩翩少年时,也和他一样,一直希望能到山外面去看看。
他明白了,老师自己也没能亲眼去看外面的世界。老师讲给他听的都是从书上和老师的老师那里得来的。
故事的后半部分有些让人伤感。少年长大了,他也没能像自己想象的一样走出大山去。原来的老师老了,他接替了老师的位置,向那些比他更小的山里孩子讲述山外的故事。
这不是一个故事,是发生在很多人身边真实的事。
这类事情在我们生活中数不胜数。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所处的境地和我们所期待的有着太大的距离。
这是一个神奇的时代,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让我们知道了更多。坐在家里我们就能知道地球另一边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在凌晨四点起床看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而不必担心路途遥远;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画面看到探索者号在火星上活动。一切都似乎近在眼前,但是一切又是那样遥远。清晰可见似乎触手可及,但是远到你今生也无法真正面对。
追求那些遥远的梦想并没有错,但是我们的目光越看越远,我们的追求越来越高。这些梦想和追求是否超过了我们能力极限?
天才推动社会进步,普通人延续人类。每类人都有他独特的位置,如果你没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那么安于平凡地做个普通人也并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梦想,可以期待一飞冲天,但是首先我们必须做好现在的自己。
丑小鸭之所以能飞上天是因为它原本就是一只天鹅,没有人会期待一群鸭子在天上飞。
曾经看到一幅漫画,一个人坐在井底,坐在一台电视机前,电视上正播放着一幅海阔天空的画面,井外面鸟儿在飞。这幅画的题名为“现代井底之蛙”。
我不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想说什么,说人们不该坐在家里看电视?说电视上播出的节目与真实的不同?
青蛙之所以在井底,是因为它没有翅膀。鸟儿之所以在天空,是因为鸟儿天生能够飞翔。天生能力上的限制决定了我们所处的位置和我们所能到达的距离,能看多远,并不代表就能走多远。
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是一只飞鸟,一只能够嬉戏于蓝天白云间的鸟儿。但是现实中绝大多数人只能是青蛙,一只平凡的,只能在井底抬头看天的青蛙。
承认人类的平凡性似乎有些残酷,这会让很多人梦想破灭。但是理智地面对自身的平凡远比不着边际的异想天开要好。癞蛤蟆不可笑,他想吃到天上的天鹅肉才可笑。
能看多远,肯定不代表能飞多远。即使不使用高科技技术,我们在晚上也能看到天上无数的星星,那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星球。
赵传在歌中唱到“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飞不高”。喜欢听这首歌,因为心中一直有只小小鸟,想飞却一直无法飞。
想做一只会飞的鸟没错,但是如果本身没有翅膀,不管你能看多远,我想还是得安心在井底做一只青蛙。
井底的生活范围虽然很小,但是这是属于你自己的生活,它是你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属于你的范围内好好努力,你依然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沃尔玛是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商,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玛1962年在阿肯色州成立。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目前的沃尔玛在全球开设了超过五千家商场,员工人数两百多万,销售额稳居世界五百强企业榜首。
这样一家世界级的大企业,却是由它的创始人山姆·沃尔玛由阿肯色州的一个小镇上开始的。
山姆·沃尔玛曾经说过:“财富在你周围二十五米以内。”
在开始第一家零售商店之初,山姆并没有想到今天这样的成就,没想到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他只是一步步地从自己手边的事情开始努力,最终让沃尔玛达到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能够看多远,只能让你人生有个目标。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在身边小事上努力,如果山姆一开始成立一个小商店时,就把目标定为世界级的大企业,也许他永远也不能成功。
看得远了就会想得多,思维变了,做事的方式也会随之而改变。山姆的成功归功于他一步步的努力,而不是他能够看到四十年后的事情。
眼光可以放远,开阔的视野能够让我们知道更多,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总是要把心思放在远处。
古时有位县官看自己孩子的房间很乱,就要他打扫一下。这个小孩是读过些书的,胸怀大志,当时就这样回答:“大丈夫当扫天下,怎么能扫这样一间小小的房子?”县官一时无语。
这事让他孩子的老师知道了,那老师就找了个机会,要学生打扫课堂。那学生又如上次一样回答。老师听了就不慌不忙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次学生无话可说。
总把眼光看在远处,连身边小事都做不好,怎能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小鹰出生不久,鹰妈妈教它怎样去找食物。骄傲的小鹰说:“我要学飞翔,做一只展翅高飞的鹰,怎么能去学找食物这样的小事呢?”
鹰妈妈笑了:“孩子,如果你不会自己捕食,当你还没展开翅膀也许就已经饿死了。”
天高地阔,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并不是说有了这些机会我们就一定能成功。
成功除了需要眼光外,更需要努力,需要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勤奋是幸运之母
彩票公司说,来买彩票吧,只花两块钱,就买来了一个希望。但是这些希望最后只有几百万分之一能够得以实现,其余的全部变成了失望。几百万分之一的机会,如果把成功的希望放在彩票上,那么几乎失败的结果是肯定的。
努力不一定成功,彩票也几乎是肯定不能带来财富,那么我们能依靠什么?
成功学大师李践说:“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永远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
关于人生,有所谓的际遇的说法,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人生的成败得失是随着际遇的起伏而有所不同的,这是世事的必然。
古人讲进取,也讲求要顺应潮流和时势,这里的时势,就是指机遇和运气,当机遇来临时,如果能处在合适的位置,顺时而动,自然能做出一番事业。
有能力却遇不到好的机会,胸中空怀远大的志向而不能伸展者自古以来比比皆是,所以才常常听到有人发出怀才不遇的感慨。
能力和机遇皆在,且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抓住时机者,自然就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关于成功,“时势造英雄”的这一说法更为形象。如果时运不济,纵然是项羽那样能“力拔山兮”的盖世英雄也只能徒唤奈何。
有时候,一些各方面条件差不多的人,进行同样的事,有人能够取得成功,另外一些人却失败了。影响这些人成败的原因就是时势。很多人在分析项羽的失败时,认为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最终的失败。那么我们假设当初韩信留在了项羽身边,或者是韩信在垓下之战时背叛刘邦,仅仅是作壁上观,我想楚汉相争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在很多历史事件中,影响最终结局的,往往是一些偶然事件。
由于不能确定那些决定人生的偶然事件何时会出现,大多数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是等待,然后当机会来临时,尽力地抓住它。
曾经有人统计过,人的一生中,大概有七次机会,这每一次机会都能够决定人一生的命运。
这七次机会大概会在人25岁到70岁之间出现。大多数的人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失去开始的两次机会,后面两次机会因为年纪太大身体原因而失去。对普通人来说真正能够把握和掌握的机会一生中大概只有两三次。
“抓住机会就要努力。”就是一种最好的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不需要掌握全部的机会,能够抓住一次机会,也许你的命运就会全部改变。
曾经有部纪录片叫《知识改变命运》,里面讲述了一些因为学习而改变人生的例子。很多人看了后觉得很有道理,确实,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但是有人看了这部纪录片后,讲述了另外一些空有知识,而不能改变命运的故事。他们认为,好运气似乎比知识更重要,这种观点也似乎颇有道理。
那么到底是知识改变命运,还是机会改变命运呢?
一些人相信实力,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的人生生涯中幸运的成分。但是仔细想想,大多数人从出生开始,运气和命运这些东西就开始决定他们的未来了。
如果有人不相信,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话,我可以举个例子让大家明白。有三个小孩,他们一个出生在北京,一个出生在上海,还有一个出生在甘肃某处偏远的山村。你能说这三个孩子以后的命运分别和他们的出生地没有关系吗?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的山东农民和他们正在建造的房子的设计师交谈发现,两个人原来是同一届参加高考的。山东农民当年的高考分数是540分,结果没能进入大学,最后只能做了一名建筑工地上的工人。而这位设计师当年的高考分数是480分,因为是北京人,所以顺利地进了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建筑设计师。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从出生开始,大多数人的人生就开始由命运和运气这些东西来掌握了。
有人会拿一些特别成功的奋斗事例来告诉我们说,奋斗能够改变命运。但是那些只是一些特例,在成功者中占很小的比例,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苹果之父乔布斯说过:“父亲如果站在山顶,儿子的起点肯定不会太低……”他的这段话就清楚地说明了命运对人生的影响。
这里我不是要否定努力的作用,诚然,努力对于自己控制之内的环境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人总是在试图回避努力和幸运的关系。因为这样一来,人的一生可能是不由自己所控制的——完全由一些个人能力不能够控制的因素所决定。
这种想法不免让人沮丧,幸运的是我们发现:正如那些大的历史事件中的偶然现象一样,在每个成功的故事中,那些产生根本性的转折的时刻,都有一些幸运的事情出现,正是这些小事件使所有的故事最后变得意义非凡。
是否所有的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都错了?
幸运的出现是偶然的,虽然它毫无疑问是能让某个人受益的,当这种偶然性频频出现在某个人身上时,我们通常会将这人称为“幸运儿”。
不管是羡慕妒忌还是恨,没有人会否认自己心中都希望能够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
那么个人的努力,在自己的人生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个人的努力让人具有了识别运气的能力。并不是所有的机遇和运气都会得到良好的发挥,人们常说“机会稍纵即逝,它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个人的努力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为我们识别和抓住机会做出准备。
《三国演义》中,周公瑾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吐血而死。想周瑜何等英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是就是这样的周瑜,也会叹息生不逢时,和诸葛亮出生在同一个时代。虽然这个故事里加入了罗贯中的杜撰,但是现实中,有才能而运气不好得不到施展的大有人在。
既然运气对于成功来说这样重要,那么是不是我们就可以消极等待,不去努力了呢?这种想法显然又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了。成功的人生,运气肯定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努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勤奋是幸运之母”。这句话形象地表述了努力和运气的关系。如果没有努力,就算有再多的机会我们也没法抓住,只会眼睁睁地看它们消失。
有个人信奉上帝,他死了以后见了上帝,上帝问他有什么话要对自己说。他向上帝抱怨说:“亲爱的主啊,我一辈子是你的忠实子民,但是为什么我从十年前就开始向你祈祷让我中一次彩票大奖,你却从来没能让我如愿?”
上帝回答:“我听到了你的祈祷,可是我也没法帮你啊。因为你根本没有买过一次彩票。”
运气虽然重要,但是就算有上帝的帮忙,也得自己先进入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有机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为什么努力却不能成功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对成功之路的不断探索中,人们总是认为成功是不懈努力的结果。
于是人们用尽气力地去挤,去拼,想要获得自己所要追求的。但是经常是事与愿违,造化并没有按照人们的选择来给每个人所想要的一切,也没有按每个人的努力不同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东西。
这个时代风云激荡,奇迹总是不断地出现,在那些埋头努力者抬头歇息的刹那,也许他们就会发现,瞬间就出现了无数的成功者。
为什么同样的努力,成功的幸运却总是落在别人的头上?
努力不等于成功,那么什么等于成功?
有一句流传很久的名言: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一直得到人们的广为推崇,成为人们努力的动力。若干年前,我一位朋友曾经就这个话题和我进行过争论,当时我的观点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我这位朋友对我的观点不屑一顾,他说这世界上能够吃苦的人不计其数,但是看看我们周围,那些能够吃苦耐劳的人,往往是劳作一生,终其一生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
和大多数争论的结果一样,当时我们谁也没能说服谁。但是直到现在我还一直会想起这次争论,而且慢慢地我从中发现,现实真的很残酷:它并没有让那些勤劳的人得到他们应得的。
静下心来我在心里不得不承认,努力有时并不能让我们成功。
有时候因为方向根本就是错了,有时候因为目标并不明确,还有时候因为根本就是不可能。
也许有人会把这种现象归结为社会的不公,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个人努力的最终结果都会是千差万别的。也就是说,努力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成功。
既然努力并不一定为我们带来成功,那么我们的努力是否还有意义?
在人们的想法中有个误区,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有预期中的结果才算得上成功,才算得上有意义。但是不管是作为人类,还是自然界的万物,并不是所有的事情最终都达到了理想的结果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有人说,结果并不重要,未来的成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努力了,是否流汗洒泪了。话虽然是这样说,但是人总是注重结果的,总是希望自己的付出不会付诸东流,于是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放弃。
也许是为了激励人们去努力去坚持,一些励志类的文章总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持之以恒。记得小时候看过一篇关于李白的故事,说是李白小时候不学无术,非常贪玩。结果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就好奇地问老奶奶磨铁棒做什么用,老奶奶告诉他,是磨一根铁棒来做针用的。于是李白大受感动,从此立下恒心学习,最终成为一代大诗人。
这个故事的真伪我们无法考证,不过磨铁棒做针的做法确实不太可取。除非这位老太太是上天特地派下来点化李白的,否则没有人会为了要一根绣花针而去磨一根粗铁棒。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很多对人类有益的发明大都出自那些懒惰者。因为不喜欢走路,于是有人发明了有轮子的车;因为手工纺织太过辛苦,于是有人发明了现代的纺织机。
确实,与其总是辛苦地挤在一条路上,不如另辟蹊径来得更为容易,虽然比前一种方法要动更多的脑子,但是这样往往更容易到达山顶。在人们的意识中,总是对那些走捷径达到目标的人不屑一顾,认为他们不是凭实力取得成功。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赞扬那些埋头向前的人,即使他们因此而头破血流,而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是结果却总是很现实,它们选择的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能够动脑子走捷径,最终达到目标的人。
辛苦攀登者诚然可敬,但是那些最终能够取得成功,站在人生顶峰者,更加值得欣赏。
成功需要很多先天的和后天的因素来决定,个人的努力只是形成最终成功的若干条件之一。
不是所有的花儿最后都会成为果实,也不是所有的种子最终都会发芽,即便发芽了,也不是所有的幼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造化如此,世界虽大,能够让我们施展的空间也就这样大,注定只能有极少数的人最终站在山顶。
跌倒一千次,就要爬起来一千次
爱迪生为了找出适合制造灯丝的材料,做了五千多次实验都失败了。这时候他没有放弃,他告诉自己不是失败了五千多次,而是知道了有五千多种材料不合适。最后,在经过一万多次试验后,爱迪生发现,钨丝是最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人们用这个故事来证明失败并不可怕,用它来告诉另一些人不要害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但真是这样吗?
刚开始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很感动,后来慢慢长大些,我有些怀疑了,因为世界上可能并不能找出五千多种材料。后来发现,是作者写错了,因为还有书上写的是爱迪生一共做了五万多次的试验。至于到底是五千多次,还是五万多次,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的结果是要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失败,如果你一直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看看周围的人你就能发现:有些人失败了,他们最后成功了;但是另一些人失败了,接下来他们依然是失败,直到最后他们也是失败。在奋斗的路上,有失败也有成功,并不是所有的失败者最后都成功了。是什么让一些人最终失败,让一些人获得成功呢?
失败和成功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有人说,如果跌倒一千次,那么我就要爬起来一千次,终有一次,我会成功。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有多少人能够经受住一千次的跌倒,即便你的意志不被这些失败摧毁,人生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又有多少时间能够禁得住这样挥霍?
事实上,在失败者身上往往有着一种思维上的惯性。有人说,如果你能够了解失败者的想法,并且知道失败的原因,就能够尽量避免失败。但是别忘了,现实中,往往失败的原因并不止一个,任何一个小的细节都可能导致失败。第一次导致一个人摔倒的是一块西瓜皮,紧接着的下一个人仔细看着地面,小心避免踩到那块倒霉的西瓜皮。糟糕的是,紧接着他也摔倒了,这次不是因为西瓜皮,而是因为他不小心让头上的一根树枝碰到了眼睛。
失败的原因各种各样,所以它们并不能导致成功。把成功当成失败的最终结果的人犯了概念上的误会。通往成功的路上必然有很多失败者,也许这些失败者会对后人有所警示,但是更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有这些失败者,成功者才能成功。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有些人是一帆风顺的成功,有些人历经千辛万苦才能成功。这两种成功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失败不仅不能导致成功,而且往往会带来下一次失败。
有个小孩子要出门去城里,于是他的祖父告诉他路上要注意什么。他的祖父说,如果你走到一棵大树下,有一个戴着帽子的人,你千万别向这个人问路,因为他是一个骗子。这个人会告诉你一条错误的路。然后你到了城里,将遇到一个拿着鲜花的人,你千万别买他的鲜花,因为这个人是个小偷,他会偷去你身上带的钱。当你走到城市中心的那座小桥上时,请千万要小心,那座小桥中间的木板会突然断裂,你会掉进河里去……老祖父告诉了孙子很多他年轻时遇到的事情,希望能对他有所帮助。
带着祖父的经验,小男孩出发了。他真的在一棵大树下遇到一个戴帽子的人,在城里遇到一个卖鲜花的人,在城市中心看到一座小桥……但是那个戴帽子的人却不是骗子,卖鲜花的人也不是小偷,那小桥上的木板非常坚固,并没有突然断裂。小男孩在城里度过几天愉快的时光后,高兴地回家了。回家后老祖父问小男孩有没有照着他说的去做,小男孩感谢祖父的教导,告诉祖父因为有了他前面的失败的教训,所以自己才能够平安地回来。老祖父很高兴,因为他自己曾经遇到的倒霉事能给孙子带来好运。
人们在决定未来的行为时往往会陷入和老祖父一样的误区,他们往往把以往影响成功的原因放到现在来。须知很多时候,当正确的路只有一条的时候,那些失败的路就肯定会有若干条了,失败的经验告诉人们的往往只是哪一条路不能走,并不能告诉人们哪条路是正确的。
从排除法上来说,排除了若干的失败的经验后,最后剩下的肯定就只有成功一条路了。这正如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但是反过来想,生活不是发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承受住几千次失败。就算在这么多失败面前,个人意志不被摧毁,人生短短几十年,恐怕也载不下这么多失败。
有一条河,河水不算太深。冬天的时候,一位钓鱼者在河边钓鱼,来了两位年轻人想要过河。他们试了试冰冷的河水,退缩了,问钓鱼的人怎样才能过河。钓鱼的人告诉两位年轻人,上游十里有个渡口,有渡船;下游十里有座桥,可以走过去。两位年轻人谢过钓鱼的人,一个往上游去了,去找渡口过河;另一个往下游去了,去找桥过河。这时又来了一位老人要过河,钓鱼的人告诉他上游十里有渡,下游十里有桥。但是老人毅然地脱掉衣服,准备从冰冷的水中蹚过河去。
钓鱼的人奇怪地问老人,为什么不去找摆渡或找桥过河,而要忍受严寒蹚水过河。老人回答说,当年自己年轻时,遇到这种事情也总是会绕很远的路去找桥或找摆渡。但是现在自己老了,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绕那样远的路。
失败者的经验往往就和那些离我们很远的桥和摆渡一样,往往只是告诉我们不要直面眼前的困难。
因为在做出决定时常常会借助前面的经验,而失败者因为只有失败的经历,所以他们具有的经验往往是不可取的。他们总是消极地看事情,认为所有的机会中都存在失败的可能。
一些年轻人在创业时,如果问老年人的看法,得到的答复往往是“这件事不能做,肯定会失败”。令人惊奇的是,这类预言常常会非常准确。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老年人具有失败的经验,他们知道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很多原因导致失败。他们唯一不知道的是,怎样才能找到那条成功的路。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一个人年老时,他就只剩下经验了。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经验的人之所以容易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会依照那些失败的经验来做出决定。正因为没有以往的失败经验,所以他们总是积极地看事情。
有过较多人生经历的人做事总是缩手缩脚,每当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不是怎样找方法去渡过难关,而是怎样撤离。
面对工作和现实,我们也总会听到失败者哀叹社会不公平,别人没有给自己太多的机会。因为长期在这种心态下做事,每当要承担责任时,他们的口头禅往往是:“这不是我的事情。”然后尽量地找理由来推卸责任。
失败者易变,因为善于发现机会,所以他们总是很轻易地就放弃之前的努力。他们就像永远挖不出水来的掘井者一样,在他们身后留下的是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土坑,也许其中的一些已经离水很近了。他们总是能找出合适的理由让自己在成功之前放弃。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失败只是成功的一个过程,半途而废,必然失败,坚持下去,可能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