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残酷待你,你要温柔待自己-做好生命中最重要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紧急的和最重要的

    事情那么多,每一件都这么急,天呐,真希望自己能长出三头六臂!

    人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仿佛所有的事情都在那排队等着你去完成它们,老板或者是客户不停地催促。如果你恰巧是一个孩子刚刚一岁多的妈妈,星期天想把公司没有完成的事带些回家做,事情往往就会更糟。你好不容易把孩子哄得平静下来,把他放在小床上,自己在电脑前坐下,突然想起厨房里面煲的汤。当你冲进厨房时,这边的孩子突然又不知道为什么大哭起来。来不及等你做出反应,就听到“砰”的一声。你飞奔过去,发现是孩子爬到他的小床的栏杆边上,结果床翻了。顾不上整理乱成一团的房间,你得先哄好孩子。自然,那些别的事情现在全都抛在了脑后。

    为什么这个时候你先想到的是要抱起孩子,而不是公司的那些不能完成的事情?

    你也许会说,孩子更重要,其他的事情和孩子比起来,都显得不足挂齿。

    错,孩子是重要,但是你在这个时候选择抱起孩子,是因为他正在哭泣。他的哭声让你无法工作,而做母亲的天性也让你无法安静地面对自己的孩子哭着而无动于衷。

    我们在选择做什么事情不做什么事情时,常常会选择那些紧急的而不可能拖延的去做。因为别的事情再重要,至少暂时能放一放。

    一位朋友发现最近经常咳嗽,他去看医生,说是气管炎。开了些药,回来继续上班,气管炎是小毛病,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但是吃了药没有效,回来依然咳,再请假去医院,这次医生说要打点滴。那就打吧,打完了还得回去做事,公司还有一大摊事情等着呢。

    一直咳,一直找医生,但是总不见好。没事,气管炎是这样的,很难治好。咳久了胸口也会疼,而且经常咳得难以入睡,看来得去找医生好好检查检查了,但是公司刚刚开始一个新项目。找场地,找供货商,和客户谈判,各种事情都等着呢,走不开。

    后来终于咳得受不了,去医院检查,肺癌晚期。赶紧去医院住下,现在也不记得那些工作上的重要事情了,可是病也没法治好了。

    这就是重要和紧急的关系,那些对我们来说,真正至关重要的事情,往往会被忽视。我们总是把那些紧急的事情放在前面,而忘记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等到重要的事情变成紧急的事情时,我们才会想起它们。但是当紧急的事情变成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往往是事情很难逆转之时。

    我们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问题,就算偶尔有人提出,也会让人嗤之以鼻。幼稚,这类的问题值得拿出来问吗?生活的意义就是活着,过好每一天。通俗点说,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生活的意义真的是这样吗?

    太忙乱不是因为真的有那么多紧急的事情等着,很多时候,是人为的制造着忙碌与混乱。

    我们制造那么多的忙乱,我们在上下班的交通高峰时期拼命地开着车往前冲,全然没有想到可能遇到的危险。我们把所有的事情加速,在排队买票时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尽量靠前。就连上火车和登飞机时,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快别人一步坐下,虽然我们明知道火车会准时开,飞机会准时起飞。

    大多数人都认为忙碌与混乱是因为事情太多和时间太紧迫,却没有想过是不是我们自己本身制造了这些忙碌。我们不停地给自己制造压力,拼命地加快我们前行的速度,却没有想到前面是什么等着我们。

    快有什么不好吗?奥运的标准不是“更快、更高、更强”吗?如果我们比别人慢,那不是意味着我们将会落后于别人?

    把快和慢作为一种成败的标准,让我们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追求更快。不错,在体育场上,跑得最快者会是胜利者,但是在生活中,快并不代表就一定能成功。更多时候,恰到好处,才是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这个时代太过纷繁复杂,各种信息让人应接不暇。有人说,不努力行吗,稍微一落后,就会被时代抛在后面。

    确实,社会进步的速度远远地高过了我们进步的速度。但是一个人,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脚步永不停息?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放慢自己的脚步,调整自己的节奏。既然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面都做到完美,可以选择只做好某一件事。你选择的这件事情,对你来说,就是最重要的。

    除去一些特别的因素,我们每个人拥有供自己使用的时间大致是差不多的。假设两个拥有相同起点的人,他们个人的能力大致相同,所得到的外界帮助也差不多,让这两个人同时开始某一项事业,若干年后我们会发现,最后两个人所取得的成就会差异很大。

    为什么相同的起点,得到的却是不同的结果?这中间除了很多偶然的因素之外,主要原因就在于两个人对时间的使用方法上。

    不可否认的是,那些目的明确,知道怎样合理使用时间的人,常常会取得一些更大的成就。

    所以,在你起步之前,找出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这对你至关重要。对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和达成这个目标所要做的事情能知道的越清楚,你的努力就越能产生效率,取得的成就就越大。

    能够取得很大成就的人,不是那些最聪明的人,也不是那些能力最强,能够同时做很多事情的人,而是那些能够专注于某些事情,有着明确的目标的人。

    大约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头脑中有着实现这些目标的清晰的计划。同那些相同能力相同起点外在因素全部相同的人相比,这类人有着更强的竞争力,他们最后取得的成就常常会比没有目标的人强很多倍。

    确定你想要的东西,知道什么对你是重要的,你就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你所拥有的时间也就更加充裕。很多无所事事的消耗时光的人会感叹时间不够用,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他们的时间大多数都在等待、观望和寻找,至于是在等待和寻找什么,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在开始攀登成功之梯时,首先要确定这部梯子放对了地方。”一个伟人说。

    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活动就能发现,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真正是必不可少的,只占了我们工作时间中很少的部分。

    明确的目标和清楚地知道目标对你的重要性,能够对你个人行为的控制能力产生很好的影响。它们能够更加容易地唤醒你内心深处的创造力和激发你身体所蕴藏的能量。

    知道什么对你是重要的事情,并把它们放在紧急的事情之列。这样做可以避免你因为习惯性的拖延而把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后去做。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那些重要的事情,常常会放到后面去做。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完成这些事情,必须要有很多事先的准备,或者一些重要的仪式。

    事实上,除了一些早期的准备工作外,大多数重要的工作和别的工作在行为上并没有多少区别。而且仔细想想我们所做的事情就会发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往往会花费更少的时间,那些花费我们更多时间去完成的事情,往往是无足轻重的。

    这样说是不是表示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就可以不去做?不是这样的,很多事情虽然并不重要,但是它们仍然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整个完整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找出那些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事情,然后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它们上面。

    我们会觉得有些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就是因为这个道理。选择对了,结果才对;如果选择错了,那么再多的努力也等于零。

    走出“24小时社会”

    “24小时社会”,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意指现代都市生活24小时不停地运转着。“24小时改变你的人生”,“24小时低碳生活”,“24小时便利店”,“如何让员工24小时工作”……社会飞速地发展,各种有关“24小时”的生活方式充斥了各种媒体。从前朝九晚五的8小时生活方式一夜之间仿佛变得完全不合时宜了。现代社会已经开始彻底颠覆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了,人们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个人都日以继夜地穿梭在都市的各个角落里,人们开始习惯都市的整晚不熄的灯光,和整夜在街道上川流不息的汽车声。人们的时间观不再是以白天和夜晚来划分。24小时都要工作,24小时都要娱乐。

    跟随社会的变化,城市中众多的政府部门和公共单位也开始转变:政府部门24小时安排值班人员,停车场24小时向公众开放,电视台24小时播放节目,人们24小时休闲,工作起来24小时不停歇,游戏起来24小时不下机……

    世界的全球化更对24小时社会推波助澜。据报载:有家美国公司整体搬到了上海,由于不能适应上海的时差和配合美国本土的工作时间,全公司员工白天睡觉,晚上做事。

    不光是这家美国公司,很多一直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的人也开始习惯了没有明确的白天和黑夜的界限的生活方式。常常是到了夜晚十二点才收拾整齐,开始一天的生活。晚上起床去图书馆看书,到运动场去打球,去茶座和朋友约会……24小时都可以做事。有些人工作时,有些人在睡觉;一些人在吃晚餐时,另一些人则刚刚从床上爬起来欣赏西下的落日。

    有些人选择24小时生活是因为工作需要,也有些人是因为这种生活更为方便。在潜意识中,24小时生活仿佛就是把生活的时间由过去的12小时扩大了一倍,但是实质上,我们的生命并没有因为24小时社会而延长。

    24小时社会是一种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首先是电力的普及,如果没有光明,相信没有多少人有能力和兴趣在漆黑的夜里去工作和生活;然后是工业化浪潮的高度普及,普及的制造业需要提高场地和设备的利用率,也需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来供应市场,这就产生了24小时需要上班的工人;再就是服务业和城市化的普及,有了24小时工作的工人,就产生了为这些24小时上班的工人提供各种服务的群体,城市化的普及为人们彻夜不眠提供了各种生活上的方便。

    24小时社会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漫长的人类社会中,大家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那个时候,人类的光明主要靠太阳来提供,到了晚上,黑暗笼罩大地的时候,人类的很多活动就要自然地终止。

    那么24小时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呢?

    24小时社会下,变化最多的是服务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服务业开始进入24小时营业的行列。调查显示,由于晚上就餐和消费的人越来越多,在意大利有超过半数的超市24小时营业;而中国和日本,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密度分别为全球第一、第二名。

    在中国的东南部和北方的一些大的商业城市,人们发现,24小时的便利店越来越多。看着更多的商店在晚上亮起彻夜不熄的灯光,不禁让人暗暗猜想,是不是中国人特别勤劳,还是中国人喜欢熬夜?

    事实上,不只在中国,24小时的生活方式已经在全球蔓延开来,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冲击,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除了24小时便利店的增多,24小时生活方式对人们生活最大的影响就是睡眠习惯的改变。据国际权威调查机构所做的调查统计,经常晚上不睡的前10个地区,有7个在亚洲、3个在地中海地区。排第一名的是葡萄牙,有75%的网友超过晚上12点睡觉;排第二的是中国台湾地区,69%的网友12点以后睡觉;第三是韩国,第四是中国香港,分别有68%、66%的网民晚上12点还不睡。

    亚洲地区的人们一直以勤劳闻名,欧洲地中海地区的人则有午睡的习惯,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在午睡之后午餐,而晚餐会到晚上进行,等用完晚餐已经是深夜,这些生活习惯导致这个地区的人们晚上睡觉一直很晚。还有个原因就是随着24小时生活的普及,紧随其后的24小时类服务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中的很大一部分娱乐活动也放在了夜间,加上网络社会本来就没有明显的白天和黑夜之分,这些显然都是晚睡觉的人增多的原因。

    类似的调查还显示,在晚睡觉的人群中,年轻人更多,亚洲区的人多于欧美区的。24小时生活的开始,并不是近几年突然发展起来的,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人们的生活习惯就开始呈现延长时间的趋势。美国南方冰块公司旗下的7-11店的店名在1946年之前是Tote’m。之所以改名为7-11就是为了在那时宣传商店的营业时间从早上7点延长到晚上11点。当时7-11公司指出,随着人口结构、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人们的消费的时间开始延长到传统营业时间之外。随后,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开始效仿7-11延长营业时间。到了1962年,得州首府奥斯汀的一家大学校园举办了大型足球赛,晚上很多观众去附近的一家7-11店消费,让店员忙碌得根本没有机会关门。于是,这家分店开始决定实行24小时营业。到了第二年,拉斯维加斯分店也进入了24小时营业的行列。现在,全球大多数的7-11店都是24小时营业。

    传统的作息时间被24小时社会彻底地打破,越来越多的人的工作延续到深夜,有些人甚至是整晚地工作,直到第二天清晨,这种现象造成了大量的夜间消费者。

    英国的研究机构也观察到了这种现象,英国的未来基金会(Future Foundation)指出,大约有1/7的英国人在夜间消费,预计这个数字在未来会增加到1/4。未来基金会在调查报告中预测:由于工作时间的改变和延长,再加上收入的增加,人们花在家务上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同时,人们在外出用餐、旅游、看电影、进酒吧和俱乐部等这些方面消磨时间的机会将更多。

    24小时生活延长了人们的生活时间,为工厂提高了效益,也为零售业带来了更多的销售收入。但是另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人担心24小时社会将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调查显示,有3/5的人认为24小时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会更大,人们认为,传统的朝九晚五社会已经被彻底地打乱,取而代之的是24小时的工作制度、实时的服务、网络文化,还有全球化的时间概念。

    在欧美这些率先进入24小时生活的地区,人们一边兴奋地享受着24小时生活所带来的方便,一边却又担心着24小时生活会破坏掉以往安宁平静的生活。

    在很多地区,人们认为,虽然24小时营业为大家带来便利,但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当沃尔玛商场决定进入底特律的小城LIVONIA时,遭到那里的居民的投票反对,理由是会增加噪音、交通混乱和犯罪率。同样,英国最大的连锁超市易购(Tesco)在苏格兰地区也遇上了几千居民请愿反对,理由是影响环境、阻塞交通,让本地的小型商店关门。同时,24小时商店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多人认为,24小时商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传统的商店的两倍以上。

    除了反对24小时商店之外,研究者们还发现,24小时社会对健康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这类影响最多的表现在严重的失眠、肠胃病、心血管疾病。更有甚者,24小时的生活方式会影响人们的社交能力,让人们出现社交障碍等方面的问题。

    24小时生活对健康的影响最多的表现在失眠症方面。都市像一台24小时不停运转的机器,人们在里面不停歇地奔波着,长时间的日夜颠倒的生活,让人们的生物钟彻底紊乱了。由于实行24小时工作制,现在都市中的很多人都是实行轮班制,许多人的工作时间常年是倒班的;还有些人耽于玩乐,经常通宵不睡。这种种的原因打乱了人体本身的生物规律,从而导致失眠,而失眠又会引起精神不振、心情烦躁、头晕无力;白天也会昏昏欲睡等种种情形。失眠除了让人精神不振外,还会影响大脑功能,引发冠心病,引起高血压,让人过早衰老,降低机体免疫力,导致性功能障碍等等对人不好的影响。

    除了引发失眠和各种疾病外,24小时生活对家庭生活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上班和休息时间与家人的不合,经常家里人休息了,你要赶去上班;等你回到家中,房子里空荡荡的,家人早已离家去上班或者学校。很多轮班族都发现,在排班时,同事之间总会引发一些争执,大家都希望能获得在节假日休息的机会,因为节假日能够和家人在一起。这甚至成了引发同事间矛盾的原因之一。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无法避开24小时生活方式,但是你可以想法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尽量地离24小时生活远一些。

    远离24小时生活,得保持生活的规律性。有些人经常会上夜班,或者工作时间在夜晚,为了生物钟的正常运转,就得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让作息时间保持规律性,这样可以避免失眠,能够有充足的睡眠。

    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抽烟喝酒,喝浓茶、咖啡,爱逛夜店,晚上不睡早晨不起,经常在电视机旁边一直坐着,打麻将等等这类的活动,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现代社会中,这类的诱惑远较传统社会要多,很多不良的习惯很容易养成,但是要戒掉就非常难。

    最好不要服用安眠类的药物。安眠类的药物虽然可以暂时让你进入睡眠,但是长时间使用会产生依赖性。

    也许没人可以完全逃离24小时生活,但是我们能尽量选择一种我们愿意,更适合我们的生活方式。

    曾有人试验过“无电生活”,关掉手机,远离电视,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试着过一种原始的生活。虽然这种生活多数只能是一种短暂的尝试,但是它最少是向这个社会表明:现代生活让我们过于疲倦,我们希望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那些曾经的田园诗般的生活哪里去了,曾经的青山绿水哪里去了?

    现在我们宅在家里就能看到全世界,如果科技一直向前发展,是否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出去旅游,不再需要亲身去体验这个世界?只是待在家中就能体验所有近似自然的东西?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童话,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时候,人类已经退化到只用思考就行了,慢慢地,连思考也不用了,因为电脑已经能代替人为思考了。

    如果真有这个时候,那该是科学的骄傲,还是科学的悲哀呢?

    不完美又如何

    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说话,“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任何事情,不做则已,如果要做,我一定要做到最好!”

    真的能够这样吗?怎样做才能算是完美,怎样做才能算是做到最好呢?

    每个人都明白,不管我们怎样努力,甚至加上最好的运气,也不一定能让事情真正达到最好。

    当然,我们尊重那些事事追求完美,力图让所有的事情做到最好的人,但是我并不认为那种对完美生活的追求就一定是对的。

    一位医学教授最近离开了人世,原因是他在个人生活方面太过追求完美。因为职业的原因,他对卫生要求特别高,家里所有的家具必须是一尘不染;所有的蔬菜在下锅之前必须用水清洗七次以上;房间经常需要消毒,如果刚好有客人来过,那么所有的地方必须消毒一次……因为他的专业原因,他清楚地知道各种病毒是怎样侵入人体的,也知道那些不好的卫生习惯会带来怎样大的危害。

    后来这位教授发现他自己所食用的大多数日常食物都不能达到他所制定的食物标准,(请注意,是他自己制定的标准,而不是食品安全委员会制定的标准)于是他开始拒绝进食,除非找到他自己检测合格,或者他认为合格的食物,否则他是绝对不肯吃东西的。

    后来,这位医学院教授离开了人世。当然,他不是饿死的,但是他的确是死于自己对生活方面过于苛刻的追求完美上面。

    同这位教授一样,很多人在追求完美上面都带着一些近乎偏执的想法。

    韩国是整容之国,据说有近百分之八十的首尔年轻人接受过至少一次的整容手术。这种应该算是追求外表的完美吧?

    看金庸小说,常常看到那些侠义之人,为了不伤害无辜而不敢轻用自己的武功,即便有盖世神功,也任人宰割,任由坏人作恶。这种应该为追求道德上的完美。

    中国有句古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完美的过分追求,常常让人不自觉地多了一份偏执,少了一份宽容。不管于人于己,都会成为一种束缚。

    释迦牟尼舍身饲鹰,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柳下惠坐怀不乱。不管是道德上的完美,还是信仰上的完美,都是我等普通人所不能企及的,这每一种完美都达到了凡人所不能及的境界。这也是释迦牟尼之所以是佛,耶稣之所以是神,柳下惠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原因。

    为什么所说的和所做的常常会不一样?并不是因为当初的承诺本身就是谎言,而是世事变迁,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做人如此,做事也是如此。

    不完美,又如何?少了一份完美,就多了一份包容之心,就能够体谅那些身不由己的存在,能够真诚地面对不如意的事情发生。

    不管对待别人还是对待自己,都应该明白很多事情是不可改变的。原谅那些能够原谅的,接受那些不可改变的,放下那些应该放下的。心灵会更自由,也能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也许有些事情我们努力去做,真的能够变得更好,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些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会不会失去更多?

    不漂亮,我依然可以活出我自己。也许我很多方面不如别人,可是我的存在自有我存在的理由。一味地追求完美,能让人学会模仿,但是绝不会让人学会独创。

    歌坛天后孙燕姿初出道时,和她签约的唱片公司并不看好她,理由是“外貌不够漂亮”。但是后来孙燕姿成名了,是凭她自己的努力,也是用她原来的本色示人。假如孙燕姿当初按照唱片公司的想法,去做一个整形手术,修改一下脸型,整理一下眼角,也许她就成了一个标准化的大众美人。不过,歌坛就会少了一个有个性的天后。

    在一档舞蹈比赛的电视节目中,一位参赛选手说:“我一直都是老师眼中的笨学生,在老师眼中,我没有任何的前途。老师只喜欢那些长相完美,有着明星相的学生。老师常常说我长着一张不完美的脸,还学什么舞蹈,趁早去学别的算了。我今天到这里来,就是想问问评委老师们,我是不是真的那样差?”

    一位评委老师这么对那位选手说:“你长得很漂亮,你舞也跳得好,你老师说的是错的,他不如你,他是忌妒你,所以说你不完美。你只要一路走下去,做好你自己,就是最完美的。”

    为这位评委老师鼓掌。完美没有标准,完美只是做好你自己。

    一位街头舞蹈者在街头表演,很多人围着观看。有人喝彩,也有人摇摇头转身离开。不管旁人怎样反应,他依然汗流满面,活力四射地跳动着。

    一个女孩在公园里练声,即便不懂得声乐的人也能听出她的声音并不完美,但是这位女孩热情不减,每天仍然风雨无阻。

    一位孩童在纸上学画,笔法稚嫩,所画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也没有人能看得出来,但是他仍然画得很认真。

    不完美,又如何?即便我们不能做到最好,但是我们起码能成为我们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一个快乐的不完美者,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自己。

    因为迷茫,所以叫人生

    如果有了很多钱,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

    我可以去旅游,可以去世界上任何一个我想去的地方;我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我可以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录音棚,那样我就能制作出传世的不朽的歌曲;我的愿望是做一个导演,如果有了钱,我就能制作出超越好莱坞大片的电影;我想做一个教育家,我需要钱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种种的愿望都需要钱来实现,每一个愿望仿佛都是以金钱为基础才能成为现实。

    不管是资本主义者还是共产主义者都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仅如此,经济基础还决定了所有人的人生。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的行为围绕着金钱来进行,金钱仿佛成了无所不能的上帝。

    但是有了钱真的能够拥有一切吗?

    仅仅是有钱就能去任何地方探险吗?能够到达那些地球上人迹无法到达的地方吗?音乐制作者真的仅仅凭着有钱就能创作出传世之曲吗?导演真的有钱就能制作出一流的电影吗?世界一流的大学难道真的是用金钱来堆砌而成的吗?

    探险除了必要的装备外,更需要的是面对大自然的勇气和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有钱也许能买来世界上最豪华的游艇,能买到世界末日时登上诺亚方舟的船票,但是肯定买不来挑战生命极限的探险所给人带来的快感。

    有钱当然能买来世界上最好的录音棚,能买来一流乐队,一流的指挥。但是真正的音乐来自灵感,需要灵魂深处的震荡。而这些,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

    电影《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时,国内某位导演曾经说,给我一亿美元,我也能拍出《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好电影。有人嘲笑说,也许这位导演想的是,用一千万美元制作一艘大船,用四千万美元请来演员,五千万装进自己的口袋,然后电影就拍成了。也许这位导演真实的想法是把全部的一亿美元都花在影片拍摄上。但是有钱就能拍出任何好电影,对于电影界来说,好像仍然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至于那些说有钱就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我想他们心中的一流大学应该是和银行差不多的地方吧?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确实是个真理,但是钱却真的也不是万能的。

    金钱能给人带来物质上的满足,能给那些身处贫穷的人们带来希望,但是它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标准。

    很显然,如果告诉一个苦苦追求金钱、视赚到更多的钱为人生唯一乐事的人金钱并不重要,他会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我这里也并没有想要否定金钱的意义。我们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物质的社会,金钱决定了我们大多数人的行为。

    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写道:“今天,全世界已经迅速地认识到,进步不能再用科技或者物质标准来衡量,一个在道德、美术、政治、环境各方面均呈现退化情形的社会,并不是进步的社会,不论人们多富有、科技多么领先。总之,我们心中对进步的定义比以前更为广大,进步不再是机械化的成就,也不再是物质的衡量标准。”

    是的,物质和金钱不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准,同样的,物质和金钱也不是衡量一个人的人生是否完善、他作为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

    不管社会还是个人,就如同一棵生长的大树,会有着无数枝桠,每一个枝桠、每一片叶子,都有着它们自己的位置,自己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金钱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绝对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

    用金钱作为衡量我们人生的唯一标准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这种错误的危害不仅仅在于会让我们在对金钱的过度追求中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且还会把我们的人生追求导向一个错误的方向。

    当人的所有行为都围绕金钱而进行时,他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全放在金钱这上面,视赚钱为唯一的乐趣,在他的生活中看不到别的任何快乐。

    视钱如命的葛朗台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但是仍然能在生活中找出种种相似的影子来。明朝有一个皇帝,他不理朝政,唯一的爱好就是收集金钱。自古以来,荒淫无道的皇帝很多,但是从来没有一位皇帝向这位这样贪财。你想想啊,他是皇帝,集所有权力于一身,想要贪钱那还不容易?这位皇帝库房中的金钱堆积如山,但是他仍然是贪得无厌。不但贪钱,他还小气,他贪的钱全部库藏起来,不肯拿出来用。边关告急,朝廷拿不出来钱派兵出征,兵部没办法,求救到这位皇帝面前,最后他才拿出一些铜钱来,全是黄锈斑斑,连拴钱的绳子都腐朽不能用了。

    很多人说,不追求金钱行吗?房子要钱,车要钱,养家糊口要钱,买漂亮的衣服要钱,家具要钱,没有钱怎么可能在这世界上生存?

    是的,金钱能为我们带来几乎是所有的物质享受,但是,它在很多方面,给我们的限制也更多。

    一对青年男女想要结婚,钱貌似不够。那么婚期往后推一推吧,就这样一拖再拖,结果最后竟然弄得不欢而散。全不顾当初两人是经过多少曲折才到一起,也忘记了当初的海誓山盟。

    这只是无数的在金钱的限制下改变我们生活的例子中的一例。几乎我们所有的人,都被金钱限制着我们的行为。它就像一根长在我们身体上的绳子,密不可分地束缚着我们的一切。

    没有人想过要摆脱它,也没有人有能力能够摆脱它。在这种束缚下,我们做着一些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事情,待在一些我们并不想待的地方,面对着一些我们并不想面对的人。

    在这种束缚下,无论你的内心有多么美好的愿望,都不能顺利地实现,直至最后慢慢地消逝。

    如果,你现在还能有些属于你自己的想法,有一些自由的冲动,那么不妨现在开始,努力地找出它们,并且一点点去实现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