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有学问-退步为了进步,忍耐可以大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只知前进不知后退之人,其勇气和精神固然极佳,但是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之人,其耐力和智慧更让人欣赏和赞扬,因为,对待一件事情,如果略施手腕,可能就会用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收获,反之则不然!如此看来,懂得“退步”和“忍耐”的人,才真正拥有低调做人的大智慧。

    1、求胜不可心切,强进不如暂退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读过陈丹青这首诗的人都知道,它告诉人们过分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不一定能取得预想的效果,相反,如果采取一种“退”的策略,也许就是向胜利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所以,谨记:求胜不可心切,强劲不如暂退。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一味地为了达到目的而只强调好的一面,别人就很难相信。这时不如利用人类潜在心理的“别扭心态”,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来取得对方的信任。然而“求胜”心太切,目的性太强往往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只退不进难成气候,一味地猛冲容易碰壁,所以,掌握好进退的尺度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与其处处碰壁,不如迂回通达,适时进退。有时,“退”是一种做人的方法,“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关键时刻以“知之”对“不知”

    任何人在为人处事时,都应学几招保身之术,关键时刻以“知之”对“不知”就是很好的一招。因为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没有点儿保全自己的方法是不行的,否则会处处吃亏。

    古往今来,在关键时刻变“知之”为“不知”的事例很多,有人用这种办法摆脱困境,有人用这种办法摆脱别人的攻击。总之,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此法,不失为良策。

    (1)泄愤嘲骂他人

    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夏完淳巧骂洪承畴的故事广为流传。明朝总督洪承畴统兵抗清,兵败被俘,归顺了清朝。夏完淳被俘虏后,决定在受审之际要痛快地嘲骂他一顿,因为他平生最恨的就是叛徒。洪承畴对夏完淳说:“你小孩子家,造什么反?只要你归降,一定前途无量。”夏完淳却说:“人各有志,我岂能跟你们一样!要做也要做一名英雄,就像我朝的洪承畴先生那样。”他装作不认识洪承畴,装成对洪承畴叛变一事一无所知的样子,大大夸奖了洪承畴一番。

    洪承畴被他这么一说,不由得愣了一下说:“你仰慕洪先生?”夏完淳装作自豪的样子说:“当然仰慕。当年先生在关外与清兵血战于松山、杏山一带,矢尽援绝,仍坚强不屈,最后英勇就义。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先帝为之垂涕。这样的英雄难道不值得仰慕吗?”

    一番夸赞后,洪承畴被挖苦得面红耳赤,样子十分狼狈。洪承畴的随从连忙为他开脱,示意他洪承畴就坐在前方的正堂上。夏完淳继续装傻说:“你们胡说!洪老先生早已为国捐躯,天下谁人不知!你们这些贼子还想冒充他、败坏他的名声,先生在天之灵也不会放过你们的。”

    此时洪承畴被羞得已经无地自容,只好匆忙结束这次审判,命人把夏完淳押下大殿,自己也灰溜溜地离开了。

    (2)摆脱困境

    《南亭笔记》“民女巧对彭宫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晚清时期,一女子站在高台上晾衣服,不小心晾衣服用的竹竿从高台上落下,恰巧砸到了从此处经过的彭宫保头上。彭大怒,女子非常害怕,她深知彭是个疾恶如仇的人。女子急中生智,她站在高台上向下一阵大骂说:“你大呼小叫的干什么?一听你言语就不像个斯文人,没有一点礼貌!你可知道彭宫保就住在这附近?他老人家一向爱民如子,如果我将这件事情告诉了他,恐怕他会砍了你的脑袋……”巧妙的话语,居然浇灭了彭心中的怒火。他心想,一名不认识自己的民女对自己竟然如此敬重,还夸耀他爱民如子、体贴百姓,不禁转怒为喜,默默地从女子家的高台下走过去。

    (3)脱身有术

    《左传·襄公十五年》“师慧欲回郑”中记载这样一件事:一次,郑国为了向宋国要回内乱时逃到宋国的叛党,就把师慧——郑国的一名乐师当做礼品送给了宋国国王。虽然师慧很不情愿,可是他深知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清楚自己一旦被送到了宋国,想重归故土几乎不可能。于是,他急中生智决定装傻骗人。

    抵达宋国后,他被扶进宫廷,伪装成一名盲乐官,刚刚步入大殿,便做出要小便的样子。搀扶他的人说:“不能在这里小便啊,这里是朝廷。”他说:“朝廷怎么了?朝廷没人嘛。”搀扶者又说:“这整个大殿都是人,怎么说是没人呢?”他说:“依我之见,这里肯定是没人,如果有人,还能让我这瞎子来?还能用千乘之相换我这演唱淫乐的瞎子?”一阵“疯话”将一腔不满发泄出来。言在此而意在彼、借题发挥。经他这么一说,宋国满朝上下都感到羞愧与扫兴,不久就将他送回故土。

    (4)出名有方

    《唐诗纪事》卷八《独异志》中记载了“陈子昂买琴摔琴”的故事:初唐时,年轻的陈子昂是一位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写得一手好诗文。可是学富五车却没人知晓,因此他非常苦恼。

    一天,陈子昂漫步在长安街上,他见许多人都围着一把琴看,出于好奇也凑了过去。那把琴的要价是百万两银子,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人敢买,他便上前买下了,并对围观的人夸赞此琴的妙处。他告诉众人他精通音律,并邀请众人明日到某处听他的演奏。次日当众多慕名者前来听他演奏时,他却在酒宴招待之后,举起琴来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说:“我陈子昂学富五车,有文百轴(卷),驰走京都,不为人知,此操琴小技岂是我留心的!”随即便把自己所有的诗文全部拿出来,让大家观看、评价。不久,陈子昂的名字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有时,面对困境,把求胜的心情平复一下,把气愤的心情收敛一点,选择暂时的、表面的退让,最终得以巧妙脱身,甚至达到出名的目的,实在是一种低调做人的大智慧。

    2、进退有尺度,曲径通幽处

    “退”其实是一种手段与权宜,而不是目的,所以,人们在做事时要掌握好进退的尺度,从而取得主动和利益,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恰当的采取“退”的策略,最终达到想要的结果,也不失是一种低调做人的大智慧。

    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必然会招来灾祸。

    宋朝抗金名将宗泽,曾在滑州保卫战中采取“联合抗金”的策略,同许多地方的义军共同打退了金兵的南犯,在滑州保卫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战争结束后,老将宗泽为了再次迎战金军,在开封修建了许多防御工事,并且招募了大批兵马,然后准备从扬州回东京,他多次上奏请求回东京,高宗却害怕宗泽的兵力日趋强盛,身为前朝重臣的他一旦迎回徽、钦两位皇帝,自己的皇位很难保住,因此,他派郭仲苟名义上做东京副留守,实则为监视宗泽。老将军满腔报国热忱,没想到会被高宗猜忌,心中难免愤愤不平,失望和气氛取代了报国热情,但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一口怨气无处发泄,刚直不阿的老将每天吃不下睡不安,不久,便病倒在床,后因背上毒疮发作身亡。

    高宗丝毫没有因为失去一员大将而遗憾,宗泽一死,他继而派杜充为东京留守。杜充上任不久,便将宗泽采取的一切抗敌措施废除,他不但拆除宗泽主持修建的防御工事,还刻意打击义军将领。就这样,把老将宗泽费尽心血组织的百万武装力量,在一月之间就销毁的无影无踪。

    在东京一切抗金力量土崩瓦解之时,金国再次南犯,统军大将粘罕,英勇无比,率金兵连克开封、大名、相州、沧州等地,宋军节节败退,很快粘罕率金军主力攻打到扬州,高宗赵构仓惶而逃,辗转多处,最终落足杭州。

    昏庸的高宗皇帝,不但没有因为这次事件而清醒,反而变本加厉的宠信腐败无能的王渊、康履等人。而护送他到杭州的苗傅、刘正彦等人要求收复河北,他却不加理睬。

    于是,苗傅、刘正彦等人一气之下,带领手下将士,举行了武装暴动。趁机杀死了无能的王渊,而后,带兵直闯宫中,杀了百余名宦官,见高宗说:“陛下赏罚不明,战士们为国流血流汗,不见奖赏,而宦官逆臣不见为国做事,却得以厚赏;宦官王渊遇敌不战,抢先逃走,其同党内侍康履,更始贪生怕死之徒,这样的人居然得到重用,如何服众将士?现我二人以将王渊斩首,唯有康履仍在陛下身边,为谢三军,请陛下将其立斩。”

    高宗见行事不妙,只得斩康履而求自保。哪知苗傅等人并不罢休,对高宗说:“陛下,徽、钦两位皇帝尚在,您便登做皇位,不知二位皇帝如果回朝您将如何?”

    高宗当然无言达对,只得许苗傅、刘正彦二人高官职,但两人坚持请太后听政,高宗禅位皇太子。

    这时,宰相朱胜非出来劝阻,结果仍然没有变化,高宗很难做出决断,但害怕苗、刘二人带人杀入宫中,更无回天之力,于是痛下决断,先解燃眉之急,高宗对对朱胜非说:“我应当退避,不过须有太后手诏,方可禅位。”宰相朱胜非因此将计就计,同高宗说:“我曾听苗傅的一心腹说过,他二人虽有赤胆忠心,但书读的不多且生来固执,此时一定无法劝说,所以,陛下暂且禅位,日后再寻找机会铲除二人,方为上策。”

    这样,高宗便借太后手诏,禅位皇子,隧太后垂帘听政。此后,国家大事都由宰相朱胜非处理。朱胜非怕引苗、刘两人怀疑,于是,每日都让他二人上殿议事。苗发现高宗仍然在暗中处决国事,便与刘正彦共同提出让高宗迁出宫中。

    高宗气氛至极道:“他们也太过分了,居然敢来干涉我的起居……”朱胜非则加以劝阻:“暂时暂时去显宁寺居住也好,这样就不会再遭怀疑,对以后复辟成功来说是件好事。”高宗此时也很无奈,只有听从朱胜非的建议了。

    高宗出宫不久,平江留守张浚等便联络众将发兵讨逆,大举进发杭州,苗、刘两人见大兵压境,没有太多战略经验的他们慌了手脚,于是和宰相朱胜非商议对策,胜非说:“此时兵临城下,要打,没有足够的兵力,我认为迅速改正,方为上策!”二两虽然最不愿走这条路,可是再三思考,仍然毫无办法,只有听从朱胜非的建议,请高宗复位,可想而知,高宗复位,苗、刘二人性命不保,果不其然,不久后二人被杀。

    在形势十分险恶的情况下,朱胜非劝高宗采取适当的退却,禅位于太子,不但保住了性命,还为以后的复辟做了铺路石,在时机戊熟时,又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不难看出,这种退却的把握是相当有度的,虽然失去了暂时的身份地位,却为赢得最终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一位外国学者说过:会快乐的人,并不一味的争强好胜,必要的时候,宁肯后退一步,放弃一些力所不及的东西。乐观的看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是一种智慧。

    暂时的退步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和求生手段,待时机成熟,成功条件已具备,便可由退转进,由守转为攻,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屈伸之术、快乐之道。为此,我们提醒人们,在人生大道的某一个点上,只有有失,方能有得。

    陶渊明第一次入仕,当了一个州的祭酒,可是他受不了官场的束缚,没几天,就自动离职回家了,州里招募他做主薄,他也不去。他只是亲自耕种供给自家生活。

    第二次,他做了彭泽县令,他吩咐属下在官府的田里全都种上秫稻,可是妻子却坚持种粳稻,于是他就一半种秫稻,一半种粳稻。郡守派督邮到彭泽县来,县中小吏告诉他应当整冠束带,衣帽整齐地去拜见。陶渊明长叹一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薪俸弯腰拜迎乡里小人。”当即他解下印绶离职而去。

    陶渊明淡泊名利,法度自然的心性,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度早已传为佳话,虽有人生的无奈和悲哀,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情趣却是自然恬意。这是现在很多事业有成之人所缺少的。

    所以,人要懂得克制自己处处得利之心,懂得放弃一些东西。因为有所弃,必有所获。

    常州人张史和孟州人何仁可少年时在同一个学堂读书,并且经常在一起研究经书。后来张史先做了官,但他总是比不上何仁可的名誉好,心里就开始嫉妒何仁可的才能,在和别人谈话时,总是不说何仁可的好话。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何仁可听说到这事,就想出了一个应对的办法。

    张史有一个爱好,就是经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以促进门生的发展。一到这个时候,何仁可就要自己的门生到他那里去非常虔诚地请教疑难问题,并且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做笔记。一来二去,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史明白了,这是何仁可在有意地推崇自己,为此心中十分惭愧。后来,在同僚的交往中,再也听不到他贬低何仁可的声音了,而是不断地赞扬何仁可的人品和作为。

    何仁可的这种无为化有为的做法,明代时的王阳明也用过,正是这种无为才使他免去了杀身之祸。

    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朝廷派王阳明率兵去征讨,由于他出色的指挥,一举擒获朱宸濠,立下了大功。

    当时的总督江彬——这位受到正德皇帝宠信之人,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认为他夺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广布流言说:“最初王阳明和朱宸濠是同党,后来听说朝廷派兵征讨,才抓住朱宸濠为自己解脱。”想以此嫁祸于王阳明,并除掉他,把这个功劳夺为己有。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好友张永不得不对这一不白之冤讨论对策:“如果退让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劳让给江彬,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做妥协,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墙,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为此,他将朱宸濠交给张永,使之重新报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总督大人的功劳。”就这样,堵住了江彬的嘴,使其不再乱说话。随后,王阳明就以病体缠身为由,回家休养去了。

    张永回到朝廷后,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避祸的高尚事迹。正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起始犹末后,就重新给予了王阳明应得的封赏。

    王阳明以退让之术,避免了飞来的横祸。这种以退让求生存的方法,同样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若干年前,鲁国的大臣公仪休,是一个嗜鱼如命的人。他被升任宰相以后,鲁国各地有许多人争着给公仪休送鱼。可是,公仪休却正眼不看,并命令管事人员不准接受。

    他的弟弟看到这么多从四面八方精选来的活鱼都被退了回去,很是不解,就问他:“兄长最喜欢吃鱼,现在却一条也不接受,为何?”

    “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公仪休很严肃地对弟弟说,“你以为这帮人是喜欢我、爱护我吗?不是。他们喜欢的是我手中的权力,希望我运用权力去偏袒他们、压制别人,为他们办事。吃了人家的鱼,必然要给送鱼的人办事,执法必然有不公正的地方,不公正的事做多了,天长日久哪能瞒得住人?宰相的官位就会被人撤掉。到那时,不管我多想吃鱼,他们也不会给我送来了,我也没有薪俸买鱼了。现在不接受他们的鱼,公公正正地办事,才能长远地吃鱼。靠人不如靠己呀。”

    有一次,一个不知名的人偷偷往他家中送了一些鱼,他无法退回,就把鱼挂到家门口,直到几天后鱼变得臭不可闻才把它们扔掉,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给他送鱼了。

    生活中充满了种种诱惑,在诱惑面前我们也应当把握住自己不合理的欲望,适当放弃,对不应得到的不存非分之想,才是明智的作为。

    一个人能够约束自己的得利之心,懂得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即使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仍能自律,在人生道路上就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不会为得失越轨翻车。

    鲁光,这个名字大部分读者是从《中国姑娘》这篇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中知道的,也正是这篇报告文学的发表,使鲁光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故事发生在1981年春节前后的那段时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特别需要鼓舞人心的作品产生。这一年年末将有世界杯足球预选赛和世界杯女排赛,这两项大赛要是取胜,无疑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将对体育战线产生重大影响。当时,鲁光是体育记者,因此了解中国女排和足球队的任务就幸运地落在他头上。

    鲁光深知这一任务的重大价值,他决心努力把它完成好。然而,就在鲁光即将动身前往女排训练基地时,父亲去世的噩耗传来。对父亲一直有着深深感情的鲁光陷入了矛盾和痛苦之中。

    奔丧回家就意味着要失去采访女排这一特殊机遇,而不回家又要担上“不孝”的骂名,何去何从?经过权衡,鲁光还是以事业为重,只寄回一笔钱,便忍着悲痛,踏上了采访之路。

    鲁光终于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成名作《中国姑娘》。他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把握现实给予我们的机遇,一定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才会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乐。

    4、适时妥协,自谋退路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妥协”是“屈服”与“软弱”的做法,但是,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有些时候,只有“妥协”才能生存下来,保存力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给自己留条退路,就是给自己设计好进攻的路线。”所以这就要求人们要学会妥协,学会低调做人,给自己谋条退路,以便更好的进攻。

    人事有沉浮,世事多艰辛,要给自己留一些余地,才不至于走上绝路。

    清代纪晓岚任左都御吏时,碰上了一件很棘手的案子,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阿桂的亲戚海生的妻子乌雅氏猝死,且死因不明。海生自己说妻子是自杀身亡,但是乌雅氏的弟弟贵宁却不相信海生的说法,认为姐姐是被海生殴打致死的。于是,一纸文书将海生告上公堂,地方衙门根本难以做出判决,于是把案子交到到刑部,刑部仍然无法做出决断。于是这个并不难解的案子越闹越大,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海生是阿桂的亲戚,审理官员怕得罪阿桂,判吴雅氏为自缢,其实是为了给海生开脱罪责。可本来性情就很刚烈的贵宁加上和珅的支持,并不惧怕,不断上告,最终惊动了皇上。

    于是,皇上特派左都御史纪晓岚主审此案,并派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御史崇泰等人同纪晓岚前去开棺验尸。

    纪晓岚知道,其实并不是别人都无法审理此案,只因为这其中牵扯到和珅和阿桂两位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都不敢轻易决断,所以自己也感到很头痛,他知道和珅和阿桂一直在明争暗斗,自己同和珅积怨也很深。原判又逢迎阿桂,自己能够推翻这一强大的势力吗?纪晓岚权衡利弊,决定只有圆滑处理了。

    于是开棺后纪晓岚等人一同验看。见死尸并无缢死的痕迹,纪晓岚心中有数,却要看看大家的意见。刑部景禄、崇泰、郑徵一竿人等,都“指鹿为马”说死者脖子上有伤痕,显然是自缢而死。纪晓岚顺势说道:“我系短视眼,看起来似有似无,看不清楚到底有无疤痕,既然大家看得很清楚,那就这么定吧。”于是,纪晓岚便给皇帝上了联名奏章:“公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

    贵宁见结果气氛不已,一怒之下,再次上告,这次连步军统额衙门、刑部、都察院一块儿告,告这些官员有意包庇,办案不公。乾隆看贵宁如此不服,也开始怀疑此案,隧又派侍郎曹文植等人复验。复验结果很快呈上来,曹文植等人上奏皇上说乌雅氏尸体脖子上并没有缢痕。乾隆这下火了,心想这肯定是和珅与阿桂有关,于是钦点阿桂、和坤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复验堂官,一同检验。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真相大白:乌雅氏被殴而死。

    再次审问海生,由于真相结果已经得出,海生也不再隐瞒,供出事实,他将乌雅氏殴踢致死之后,为了掩人耳目,便制造自缢的伪象。皇上一起之将原验、复验官员几十人除纪晓岚之外通通发配伊犁效力赎罪,皇上在谕旨中这样写道:“纪晓岚目系短视,对于刑名等件素非诸悉,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以刑部堂官随同附和,其咎尚有可原,着交部议严加论处。”皇上都原谅了他,哪个官员还敢说什么?只给了他一个革职留任的处分,而官复原职是肯定的事。

    纪晓岚在处理这个敏感的案件中,并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借别人的眼睛,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这不能说是纪晓岚的软弱,只能说他的一种低调做人的技巧,试想,如果他不懂的“妥协”,那么,皇上想设他无罪都找不出理由来。

    《战国策》中有一句名言叫“狡兔三窟”,意思是指兔子备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即使破坏了两个还剩一个。这样居安思危的生存方式很值得学习,人们在欲进攻之时,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万一不成怎么办?在没有成功的留把握时,还是应该先给自己留点余地,以便更好的进攻。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漂亮的女孩和一个才华横溢的男孩恋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此时却出了问题,女孩家里不同意他们结婚,原因是男孩家里太贫穷。女孩当然不会屈服,极力说服自己的父母,可就在父母勉为其难的同意后,男孩却不知去向……可想而知,女孩遭受多么大的打击,一起之下,丝毫没有犹豫的嫁给了父母的安排的一个纨绔子弟,在女孩冷静下来后,才觉得自己做的决定太草率了这无疑是从一种伤痛中走入另一种更深的痛苦中……

    这位女孩就没有纪晓岚的处世技巧,所以导致不幸的恋爱和婚姻。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思考就做出的决定是不明智的,比如,赌气痛苦时的决定、悲观失望时的决定,可是如果不给自己留条退路,那么就再也无法挽回会带来伤害的决定。

    5、让步的目的是为了进步

    让步并不是吃亏的代名词,而是为下一个目标做准备的前奏曲。对于任何事情,一味地争强好胜,好勇斗狠,是不可取的。适时地做出一些让步,既不是无原则地屈服,更不是软弱的退却,它是在充分了解对手的情况下,做出的明智选择。

    让步的目的是为了进步,它可以为下一个目标做准备,也以寻找机会借对方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次,在费城举行宪法会议,会议中分为赞成派和反对派,讨论相当激烈。由于出席者中有着人种、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会议充满了火药味,弥漫着互不信任的气息。出席者的言词都非常尖锐,甚至还出现人身攻击。

    会议谈判即将破裂,在这个时候,持赞成意见的富兰克林适时地站了出来,他不慌不忙地对人们说:“事实上,我对这个宪法也并非完全赞成。”此话一出,会议纷乱的情形立刻停止了,反对派人士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停了一会儿,继续说道:“对这个宪法,我并没有信心,出席本会议的各位代表,也许对于细则还有些异议,不瞒各位,我此时也和你们一样,对这个宪法是否公正抱有怀疑的态度,我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来签署宪法的……”

    经富兰克林这么一说,反对派激动、怀疑的心情终于平静下来了,他们打算让时间来验证一下它是否正确,这样,美国的宪法终于顺利通过。富兰克林是用以退为进的方法使反对派与支持派的意见达成了一致。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一味地强调好的一面,对方对你所说的话,可能会存有不信任的潜在心理。这时不如利用人类潜在心理的“别扭心态”,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来取得对方的信任。富兰克林就是采取了这个技巧,先说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话,看似是在退步,但却使对方产生了信任感,最后顺势达到自己的目的。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经运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摩根。

    1898年,美国总统麦金利趁古巴发生动乱之际,找了一个借口,发动了美西战争(当时古巴是西班牙的领地)。而与此同时,在战争之外,老摩根与素有钢铁大王之称的卡耐基展开了一场龙争虎斗。

    由于美西战争的需要,兹堡的钢铁需求量大增,当美西战争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时,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大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摩根向卡耐基发动了钢铁大战。由于摩根看到了钢铁工业前途无量,所以,他很早就把目光盯在了钢铁生意上,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他把安插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融资条件,逐渐地控制了伊利钢铁公司。虽然如此,但这两家钢铁公司与卡耐基的钢铁公司相比,还只是中小企业。看到美西之战导致钢铁价格猛烈上涨,摩根对于手中的那两家公司还不满意,于是决定向卡耐基发动进攻。为了壮大自己的事业,摩根首先合并了美国中西部的一系列中小型钢铁公司,成立了联邦钢铁公司,同时拉拢了国家钢管公司和美国钢网公司。一切准备就绪后,摩根开始向卡耐基采取行动了,他率先控制联邦钢铁公司的关系企业和自己所属的全部铁路,同时取消了向卡耐基订货。

    根据摩根的预测,卡耐基会立刻做出反应。但事情恰与摩根预料的相反,卡耐基出奇地平静,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卡耐基在受到如此围剿的时候,比任何人更明白一点,冷静是最好的对策,更何况自己面临的对手是能够在美国呼风唤雨的金融巨头,如果此时匆忙采取行动,那最终倒霉的肯定是自己。

    卡耐基以静制动的策略使摩根很快意识到,自己在这件事上栽了跟头。于是他马上采取第二个步骤,他放出风去:美国钢铁业必须合并,现在是否合并贝斯拉赫姆公司,还在考虑之中。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合并卡耐基公司只是时间问题了,摩根向卡耐基发出了如此的挑衅。同时,他威胁卡耐基,扬言要与贝斯拉赫姆联手对付卡耐基。

    这时候,卡耐基不能再无动于衷了,想到如果摩根真的与贝斯拉赫姆联手,他的处境就有危险了。在综合分析局势利弊之后,卡耐基终于做出了决定:与摩根公司合并,条件是,合并后新公司对卡耐基钢铁资产的时价额以1美元比1.5美元来计算。

    以1美元比1.5美元来执行,对摩根来说,条件是十分苛刻的。但对于这样的条件摩根为什么能接受呢?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摩根合并卡耐基公司的目的是为了赢得高额的利润,也许正是基于利益的考虑,摩根才同意了谈判的协议。按照合约,卡耐基钢铁公司的价额以合并后新组建的联邦钢铁公司的公司债还清。

    卡耐基看准了摩根急于求成的心理,同时也看到了摩根的弱点。于是顺应他的要求,合并可以,但条件是苛刻的。这样,按照协议,卡耐基的资产一下子从当时的2亿多美元上升至4亿多美元。卡耐基的行为看似非常软弱:当摩根采取第一步行动时,卡耐基无动于衷;当摩根采取第二步行动时,卡耐基未作任何抵抗就投降了。从事情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摩根始终处于攻势,卡耐基处于守势地位,并且还退了一步;但从结果来看,摩根虽然没有持眼前亏,争得了面子,但事实上,是卡耐基实实在在地前进了一大步。

    办事过程中,“以退为进”更易获取对方的信任。很多时候过分强调自己的目的,过分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不一定能取得预想的效果,相反,如果在身陷危难时刻恰当地采取一种“退”的策略,把握好分寸,也许胜利就会属于你。

    李渊奉命留守太原时,北边的突厥曾多次以数万精兵进攻太原。为守城池,李渊派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可结果却一败涂地,几乎落得个全军覆灭的下场。

    后来,李渊用计吓住了突厥兵,暂时守住了太原城。虽然突厥兵被吓走了,可是郭子和等人依靠突厥的支持和庇护,又纷纷向他挑衅,这让李渊防不胜防,隋炀帝随时都可能以失职为借口,要了他的命。

    面对内忧外患,大多数人都可能认为,李渊为自保必然会奋起反击。可出乎意料的是,李渊并没有那样做,他反而甘愿向突厥称臣,也愿意把自己所有的财宝全部进献给突厥可汗。

    很多人都不理解李渊这样做的用意,其实,他早已经分析了天下大势,决定要起兵反隋。可怎样才能反隋成功呢?惟一的办法就是西入关中。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并不是他理想的发家基地。西入关中是最明智的选择。可是,如果太原失守,对李唐大军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那么怎样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李渊当时手下多说有三四万人马,就算要与突厥决一死战,也未必能守住太原,更何况在应付突厥的同时,还要抵抗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这样看来胜利的机会显然是微乎其微。而现在要进入关中,留下重兵把守显然不是一个好方法。惟一的办法就是与突厥讲和,甘愿献宝、称臣。所以李渊甘愿忍让向突厥低头。

    李渊的让步策略果然奏效,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

    李渊对突厥的让步,得到了突厥的许多资助,始毕可汗送他大量的马匹和士兵,李渊又乘机购买了许多马匹,这为李渊兴建一支强硬的战斗队伍,奠定了强而有力的基础。加之当时,汉人一向惧怕突厥兵的英勇善战,而李渊军中恰恰又有突厥骑兵,这一优势自然为他增长了不少势气。

    李渊当时的让步,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却为打天下保住了资本。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让步绝对是一种明智的策略。

    6、吃亏一时,得益一世

    吃亏一事,得益十事;吃亏一时,则可能得益一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吃亏是福不是祸。”,所以聪明的人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而是把目光放长远,使自己得到一生的实惠。

    “吃亏是福”也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智慧,表面上看来“吃亏是福”会有不思进取之嫌,但是聪明的人,能够从吃亏当中找到机会。

    人尽皆知的大野心家拿破仑,曾经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他为了让东方人也臣服在他的脚下,他精心组织了一支50万人的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俄国。他不宣而战,挥师跨过俄国边境,并很快切断俄国两个集团军的联系,长驱直入,占领了莫斯科。处在生死存亡之秋的俄国拼死抵抗,老帅库图佐夫临危受命担任了俄军总司令。拿破仑和库图佐夫是老对手,五年前两人交过锋,但这次库图佐夫明显处于劣势。双方经过紧张部署后,在博罗委诺村附近拉开了战幕。这是一场大血战,惨烈的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最后俄军被迫撤离,拿破仑占领了库图佐夫的阵地。

    作为一个首领,放弃一方领地,实属无奈,但库图佐夫的放弃又不全是无奈之举。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和敌我双方的实力差距,发现尽管拿破仑夺取了俄军要塞,但实力已被削弱,由进攻之势转为防御之势。再者,法军长驱直入,孤军作战,如果在此长久相持下去,必然对其不利。到那时,俄军可重振雄风。于是他发布了一个让众人震惊的决定——放弃莫斯科。

    消息传出后,人们都提出反对意见,把自己国家的首都拱手让给敌人,这是何等的耻辱。于是,全国响起一片“情愿战死在莫斯科,也不交给敌人”的呼声,就连沙皇也下令坚守都城。此刻,库图佐夫的心情比谁都沉重,放弃莫斯科对他也是一种羞辱,然而作为一名军事家,他清楚地意识到,假如凭一时之气,争一时输赢,坐等法国反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全军覆灭,最后导致国破家亡。为了顾全大局,库图佐夫顶着国内的压力,毅然下令:“现在,我命令,撤退!”时隔不久,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了莫斯科。

    暂时胜利的拿破仑没有想到,他失败的命运已由此决定了,俄国人留给他们的是一座一无所剩的空城,继之而来的是乏粮、饥饿和严寒,而这时法军思乡情绪上升,军心涣散。拿破仑只好下令撤出莫斯科,然而已经晚了,俄国人是不会轻易放走占领他们首都的侵略者,一场恶战使法军全线溃败。占领莫斯科是拿破仑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库图佐夫不计眼前得失,先吃小亏,然后等待时机,最后终于反败为胜,成为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所以,要想把事情办好,就要有“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思想准备,有些亏还需吃,有些苦还需咽下去,这样对自己的未来才更有益处。

    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在称雄争霸、建立功业上,两人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性格,最终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著名文豪苏东坡在评判楚汉之争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之所以会败,并不是上天亡他,而是因为他不能忍,不愿意吃亏,白白浪费了上天的一番美意;汉高祖刘邦虽然是一个地痞流氓,但他却能忍,懂得吃亏,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紧紧抓住项羽弱点,由弱势转变成强势,最后夺取了胜利。

    在看古装电视连续剧时,我们经常能看到,在作战时,一方守城,一方攻城。守城的将护城河的吊桥高高吊起,紧闭城门,那攻城的便无可奈何。实在不行,攻城的便在城下百般秽骂,非要惹得那守城的怒火中烧,杀出城来——攻城的就可以乘机获胜了。兵法上这叫“激将法”。但如果守城的能吃的这一时之亏,对方也就无计可施了。在现实生活中待人处事也是一样,眼前亏该吃还得吃,因为这不仅是涵养的表现,还能够创造。

    有这样一则发生在法国的故事:

    阿兰·马尔蒂是法国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这天晚上他身着便装来到市中心的一空烟草店门前。他准备到店里买包香烟。这时店门外一个叫埃里克的流浪汉向他讨烟抽。马尔蒂说他正要去买烟。埃里克认为马尔蒂买了烟后会给他一支。

    当马尔蒂出来时,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汉缠着他索要烟。马尔蒂不给,于是两人发生了口角。随着互相谩骂和嘲讽的升级,两人情绪逐渐激动。马尔蒂掏出了警官证和手铐,说“如果你不放老实点,我就给你一些颜色看。”埃里克反唇相讥:“你这个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在言语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团。旁边的人赶紧将两人分开,劝他们不要为一支香烟而发那么大火。

    被劝开后的流浪汉骂骂咧咧地向附近一条小路走去,他边走边喊:“臭警察,有本事你来抓我呀!”失去理智、愤怒不已的马尔蒂拔出枪,冲过去,朝埃里克连开四枪,埃里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杀人罪”对马尔蒂作出判决,他将服刑30年。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烟,罪魁是失控的激动情绪。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因当事人谁都不想吃一点亏,而引发争吵、谩骂、打架,甚至流血冲突,最后抱憾终生是多么的不值得。

    7、耐住性情,能屈能伸

    清人傅山说过:愤怒正到沸腾时,就很难克制住,除非“天下大智大勇者”便不能做到。的确,人都有七情六欲,难免因情绪激而愤怒,但是人们还是要尽量的忍住这种情绪,做一个低调处世的大智大勇者,因为有句话叫“小不忍则乱大谋”,只有在处理事情时,懂得克制和忍耐,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忍耐是大智者所为,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智慧的人在面临危险时,都能冷静的面对,适时的忍耐、退步,化解险情,求得生存,然后再伺机而动,取得胜利。

    唐代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没多少才能,现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会引起别人的嫉恨。该如何对待?”他弟弟回答说:“今后如果有人往我脸上啐唾沫,我也不说什么,自己擦了就是。”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担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为愤怒,你把它擦掉了,这就是抵挡那人怒气的发泄。唾沫不擦自己也会干的,倒不如笑而接受为好。”

    娄师德兄弟的这番谈论,有打比方、开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让,不要去和对方“针尖对麦芒”。不然,就会更加激怒对方,使矛盾尖锐化,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汉初名臣张良,年轻时外出求学,有一次在去求学的路上,遇见了一件非常难忘的事:

    他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老人,半闭着眼睛坐在桥上,见张良过来,他拿起一只鞋子扔到桥下,冲着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听了一愣,本想发怒,因为看他是个老年人,就强忍着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来给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后笑着离去了。一会儿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导。”

    于是约张良再见面。这个老人在几日后的见面中给张良传授了《太公兵法》。后来,张良从这本书上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最终促使他成为了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张良,就是看他有没有遇辱能忍的自我克制的修养,有了这种修养,“孺子可教也”,今后才能担当大任,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艰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静,知道祸福所在,不意气用事。我们在平时也要注意这种修养,忍住性情,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所为。

    林肯说得好:“与其为争路而让狗咬,不如将狗让。即使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受伤的伤口。”

    明人吕坤对忍耐理解更透彻,早在四百多年前就说过:“忍、激二字是福祸关。”所谓忍是忍耐;激是激动。二者不同之处在于能不能克制,能忍住就是福,忍不住就是祸。所以要认真把好这一关。

    众所周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打败吴国,勾践的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可以说到了忍耐的极限。

    越国与吴国交战,吴国兵败。当时,勾践是越国国王,而吴王夫差刚好继位。为了替父报仇,夫差立志使吴强大起来,蓄势向越进攻。

    两年的精心准备后,吴王在大将伍子胥的帮助下,向越发起了进攻,一举打败了越国。勾践走投无路,他对自己当时的状况非常清楚,要想日后东山再起,就必须把自己的心思隐藏起来,在吴国忍辱负重。否则,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因此,他通过关系与夫差达成了和议,条件就是要他和他的妻子到吴国做奴仆。不久,勾践夫妇就到了吴国,大夫范蠡随行。

    为了替父报仇,夫差对勾践百般羞辱,令他们在父亲的坟旁养马。主仆三人从此便过上了忍辱负重的日子,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单衣,住的是一座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的破烂石屋,每天都是一身土、两手粪,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三年。夫差出门坐车时,为了羞辱勾践,他总是要求勾践在车前为他领马。每当勾践从人群中走过时,就会遭到他人的讥笑:“看,堂堂一个国王现在沦落成马夫,这样还活着,要是我啊,早就死了算了。”勾践每每听到这样的讥笑时,心在滴血,但他脸上仍然表现得笑容可掬,装作不在意的样子。他知道,一旦他不能将自己所有的情绪伪装好,自己东山再起的心思就会被夫差识破,到时候要忍受的就不只这些了。所以,勾践忍受了权势、地位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巨大痛苦,忍受了夫差的奴役。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前去探望,正好赶上夫差大便,待吴王出恭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即将痊愈,请夫差放宽心。

    正是因为这件事改变了夫差对勾践的看法,因而也转变了勾践的命运。或许勾践真的精通医道;或许勾践是在奉承吴王;或许是上天给勾践东山再起的机会。总之,夫差在勾践探望过后,病情真的好转了,而且很快就痊愈了。夫差见勾践对自己忠心耿耿,经过这三年的磨难已经放弃了复兴越国的想法,便决定将他放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有哪些能与勾践遭遇到的相比呢?又有谁能像勾践一样,在近乎于残忍的羞辱上忍辱负重呢?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勾践之所以会忍耐、顺从与屈辱,是为了尽快回到自己的国土,卷土重来,一展雄风。他深知,要逃离夫差的掌控,只有用忍耐来隐藏自己的心思。否则,很可能会断送性命。

    忍耐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这种做人态度不相同,忍耐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智慧。勾践正是具备了这种忍辱负重的智慧,才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8、小心求生,忍辱求全

    宁折不弯虽然是做人的一个原则,但是,忍辱求全却是低调处世的一种智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他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一个“忍”字,这种意义的忍不但不是懦弱的表现,还恰恰是意志坚强的象征,可谓是一种超出常人的大境界。

    在成大事者的眼中,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足以让人心灰意冷,相反更加鼓舞士气,激发起一定要做成大事的欲望。在遇到困难的过程中,不与对手直接对抗,而是稍稍低一下头,避开强劲的疾风才是明智之举。

    在唐代,有个以忍让聪慧闻名的人,名叫杨翥。他的忍耐通常让家人都觉得他懦弱,比如,一次,邻居家丢了一只鸡,便指着名骂姓杨的偷鸡不得妤死。家人都非常气愤,而杨翥却笑呵呵的劝他们说:“世界之大,姓杨的不只我一人,随他骂去吧。”

    还有一次,天降大雨,邻居把他家的积水全部排到了杨翥的院子里,把院子里的粮食都浸湿了,杨翥依然没动怒,对家人说:“天总是会晴的,粮食也总是能晾干的,不要因为这等小事而斤斤计较。”

    久而久之,街坊邻居都被杨翥的忍让打动了,杨家有事他们都会主动帮忙,一次杨翥家被盗,是一些邻居帮助捉住了强盗……

    人们一直称之为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他就没有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以至于自刎于武将边上。

    乌江岸边,乌江亭长劝慰项羽说:“江东虽小,足够大王称王称霸,请大王速速过江。”而项羽是那种宁折不弯的人,对乌江亭长的劝说怎么能听得进去?最后自刎于乌江岸边。假设,如果当时项羽忍耐一下,听从乌江亭长的劝说过江,结果有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一统天下的人也许就是这位楚霸王了。虽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但项羽按照这种假设去做,他的确还有翻身的机会。

    用忍耐应对不利的局面是高明的办法,当人们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忍耐应对当前的屈辱与刁难是最理想的方法。很多人都无法体会到忍耐的好处,取而代之的是冲动、过激的行为,其实,适时地忍耐一下,以退为进,可以改变局势,转败为胜。

    唐代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以严刑厉法、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统治,对抱有反抗意图的李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镇压,先后杀害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了大臣数百家,至于所杀的中下层官吏,其人数更是无法统计。

    武则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阳四门设置“匦”(意见箱)接受告密文书。对于告密者,任何官员都不得询问,告密核实后,对告密者封官赐禄;告密失实,并不受罚。这样一来,告密之风大兴,不幸被诛连者不下千万,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谋反行为。来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将狄仁杰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建议武则天下旨诱供,并说如果罪犯承认谋反,可以减刑免死。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与家里人通气,也没有机会面奏武后,说明事实,心中不由焦急万分。

    审讯的日子到了,当来俊臣在大堂上读武则天的诏书的时候,就见狄仁杰已伏地告饶。他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大周革命使得万物更新,我仍坚持做唐室的旧臣,理应受诛。”狄仁杰不打自招的这一手,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戏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他个“谋反属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

    来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也要再诬告几个人,如把平章事杨执柔等几个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听后,感叹地说:“皇天在上,厚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

    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里休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了,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

    狄仁杰的儿子接到棉衣,听到父亲要他将棉絮拆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寿后,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叫来询问。来俊臣做贼心虚,一听说武则天要召见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应付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平章事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伸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一个忠厚清廉,你平时信赖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酷虐的刑讯下,那人没有不承认的。”

    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杰之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

    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死于严刑酷法了。”

    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

    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太后明察。”

    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

    有时候忍耐住刚强直率的性格与对手周旋,是斗争中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会让自己吃大亏,这样做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不明智的。所以,必要的时候,忍人所不能忍,必能保全自己的安全。

    9、功到深处且宜退

    自古“君子好名,小人爱利”,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在政治舞台上,做到功成身退。

    生活中,会有许许多多的诱惑,但我们不能被诱惑俘虏,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时,还应该做出正确的选择,即使自己身居高职,也要知道该退得退的道理。

    居世界强国之首的美国,所以有今天的地位,与美国众多的杰出领导人有很大的关系。

    华盛顿、林肯、柯立芝、杰斐逊,他们都以各自非凡的品质蠃得了世人的称赞,也以他们的非凡才华和能力领导了一个伟大的国家。

    美国的独立战争是在双方都缺乏热情下进行的。英国军官不愿帮助他们的海外兄弟。美国方面也只有极少数人愿为独立做出牺牲。因此,华盛顿面对的真正敌人不是腐朽和金玉其外的英军,而是大陆军内部的消极情绪。他在试图整编新组建的大陆军时写道:“……这样缺乏公益心和道德心,使尽一切卑劣手段谋取利益,是我前所未见的。”历史上很多将军遇到这种情况时,都自动交出指挥刀,放弃整个事业,然而华盛顿在逆境中却以坚忍的毅力克服了困难。

    战争一开始,大陆军的装备、训练、士兵素质立刻相形见绌,1776年7月,英军攻打纽约。大陆会议命令华盛顿带兵保卫纽约华盛顿在比英军先到一步、以逸待劳的情况下,输给了威廉·豪。几天内,大陆军损失3000多人,着装威武、傲气十足的英军以压倒一切的气势企图一举消灭大陆军。华盛顿知道,如果继续战斗,大陆军必然全军覆没,于是他策划了一次非凡的撤退。这次撤退要几千军队带走所有武器弹药,从近在咫尺的胜利的敌军面前悄然漠去。这是一项需周密计划的撤退。华盛顿首先安排好接应船只,然后他要求已经精疲力竭的士兵做好夜袭准备,并命令下属米夫林带3个团的残部照常设岗、警戒,等主力登船后,这3个团再撤。4人惊心动魄的是在华盛顿及副官催促在途中的部队加快步伐时,这位副官命令米夫林的3个团也撤下来。当时渡口船只少,又逆风,部队有些乱,华盛顿看见米夫林撤下来,立刻喊道:“天哪,您要把我们都毁了。”米夫林了解了真相,又回到防线。大雾的降临偾英圄并未发现大陆军阵地上已有近一个小时无人防守。最后米夫秭和华盛顿乘最后一条船离开长岛。这次天意相助下的撤退使华盛名声名大振。

    此役后,大陆军人数由3万多骤减至5000人。到1776年12月,大陆军只有不足3000人,虽然华盛顿突袭黑森雇佣军,打秘了英国在冬季消灭大陆军的计划,但败绩频频落在他的头上1777年冬季,华盛顿以超人的自制力和坚毅的精神,带领士兵在缺粮少衣、无俸禄的情况下,不放松训练,甚至在谣传要撤销他总司冷职务时,他也毫不动摇。经过严酷的考验和严格的训练,华盛顿挝松散的军队变成了一支精锐部队。士兵们对他十分信任。当波茨谵到华盛顿在福吉谷天使般平静的祈祷后,他预言:“如果华盛顿开是上帝派来的人,就算我毫无眼力;如果上帝不是打算经过他的哥来拯救美国,就算我瞎了眼睛。”

    华盛顿以他高尚的人格与品德嬴得了大陆会议的高度信任。区此,在独立战争的危急时刻,为确保战争的胜利,大陆会议决定搪予他相当独断的军权,并在给他的信中写道:“把无限的权力交鲜我们国家军队的统帅是万无一失的,他绝不会因此而危及他人的多全、自由和财产,这实在是我国人民的一大幸事。”为了感激大阳会议对自己的信任,华盛顿在答谢信中也充分表现出他的高贵品质:“承蒙大陆会议把军事职责最高的和几乎无限的权力授予我!为此我深感荣幸。我绝不认为,由于大陆会议信任我,我就可以不履行一切公民义务。相反,我要时刻牢记:由于刀剑只是维护我自由权利不得已的手段,一旦自由权利牢牢确立,首先丢在一边朕就是刀剑。”

    在长期的战争中,他除了明智英舅地抗击英军外,还积极有力地挫败了内部的反叛、分裂和其他无数困难。约克敦战役的胜利奠定了美国独立的基础。随着战争的一步步胜利,独立迫在眉睫。但是,新的问题却又摆在华盛顿和人们的面前。当时的中央政府无枳向各州征税,中央政府靠各州摊派所得运转。随着战争的胜利,各州政府对大陆会议的要求反应冷淡,军队的薪饷也被拖欠。军人开始担心和平一旦来到,自己的生活没有保障。此刻人们希望有一个独揽大权的人物来接管政府。在人们眼里,华盛顿就是这样一个人。军中也有这样的思想,甚至有军官上书要求他做皇帝。但是华盛顿并不想当皇帝,他追求的是得到广大人民的尊敬,并使自己永垂青史。他是一个视荣誉重于生命本身的人,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为消除人们对他的疑虑,他在向大陆会议索要独立自主的权利的同时多次重申,一旦战争结束,他将解甲归田,化剑为犁。他不愿为了一顶金灿灿的皇冠、为了个人的野心而使美国在刚刚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又重新陷人内战之中。

    和平终于来临了。1783年3月下旬,英美签署和平协议。4月19日战争结束,独立战争整整进行了8年。战争结束了,他奉还军职的时候到了,1783年12月23日2点,安丽波利斯的大陆会议厅座无虚席,鸦雀无声。人们静静地等待着他们所崇敬的人到来寂静中,华盛顿出场了。面对着代表国家的议员,他高大的身躯徐徐落下,幅度远远超出众人的想像,代表们元不隐隐动容。他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对这个新诞生的国家理念做出最彻底最清晰的解释:

    总司令只是武装力量的代表,而议员才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代表。无论如何,军队都只能向着“国家”表示尊敬和服从。

    在仪式上,华盛顿用一种应严、感人的方式发表了一篇简短的讲话:“使我辞职的伟大事业终于发生了,我现在有幸向大陆会议致以真诚的祝贺,并要求他们收回对我的信任,允许我不再为国家服务……长期以来,我一直是按照这个庄严的机构的命令行事的。在向这个庄严的机构亲切告别之际,我在这里交出我的任职令,并结束公职生活中的一切工作。”他昔日的下属、现任国会议长答道:“您在这块土地上捍卫了自由的理念,为受伤害和被压迫的人树立了典范。您将带着全体同胞的祝福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您的道德力量并没随您的军职一起消失,它将永远激励子孙后代。”人们热泪盈眶纷纷与他拥抱,最后为了不使自已过于激动,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泪流满面地径直离去。在费城,他与财政部的审计人员一起核查了他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的开支,账目清楚,准确甚至还补贴了许多自己的钱。

    功成名就的华盛顿,回到自己的农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他的辞职给这个新生的国家也给世界树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先例,身居如此高位的人能够主动放弃权力,是多么不可思议啊,但是,华盛顿虽然不在高职位了,可他的威严和德行却永远的留在人们的心中。

    10、该放弃时就放弃

    “世事多变,得失无常”,所以人们不要因为得到而骄傲,不要因为失去而沮丧,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就是这一道理。因此,一个有智慧之头脑、低调之心态的人,应该知道该放弃时就放弃。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的十字路口,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都将面临着选择,而且每一次的选择很可能关系着前途和命运,所以就很难做出决断,放弃什么,坚持什么?这其中甚至充满了辩证关系。此时此刻,需要的就是清醒的头脑,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勇气。

    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二十多年,直至打败吴国成就霸业。越王有“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的美意,范蠡却毫不犹豫的谢绝了,并且离开了越国。独自跑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利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创下数千万产业。齐国王有让做宰相之美意,可是范蠡仍然谢绝了,有人问他原因,他这样说:“平民百姓能够在家做千金,在朝做卿相,就是最高的殊荣了,但是,这样的地位做久了,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他丝毫没有遗憾再次放弃了高官厚禄,在齐国散尽家财,隐姓埋名在一个叫陶的国家,再一次开始了艰难的创业,谁想,他又在这个国家创下了巨万家资,这个地方的人都尊称他陶朱公。

    可是,范蠡的儿子们却一个也没有他的胆识与魄力,尤其是大儿子,非常的贪恋钱财,因此害死了自己的亲弟弟。

    事情是这样的,范蠢的二儿子在楚国犯了死罪。范蠢比较信任小儿子,所以准备了一车金银财宝,让小儿子带去楚国救救回二儿子,可是没思想到大儿子却不高兴了,与范蠡夫妇说:“二弟有罪竟然让小弟去搭救,那我这个哥哥还有什么用呢?”隧要自杀,做父母的怎能忍心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在自己的面前呢?范蠡不得已只好让大儿子去楚国。

    临走时,范蠡让他去楚国找自己的老朋友庄生帮忙,并且告诉他说:“你到了楚国,把这些金银财宝全部给庄生,然后听他的安排,不要自己盲目的行事,他会全力帮助你。”

    于是,大儿子驱车到了楚国,来到庄生家里,见庄生家里一贫如洗,很不以为然,但由于父亲再三叮嘱,他还是把带来的金银财宝留给了庄生,庄生嘱咐他说:“楚国是不安全的地方,你赶快回去,你弟弟的事情不用担心,我会想办法。”但大儿子根本没把他的话当回事,自己在楚国住下来了。并且用自己私自带的钱,贿赂楚国的权贵们……庆生送走范蠡的大儿子后,便对他老婆说:“这些财宝都是陶朱公的东西,不要动,事情办好后,我还要把这些东西还给他。”说完,便急匆匆的去见楚王,庆生虽然贫穷,但出了名的廉洁、耿直,楚王都很欣赏他的个性和才华,对他的意见也乐于采纳。他对楚王说:治国的根本在于为百姓做事,消除天灾。楚王当即下令大赦天下。范蠡的大儿子正去一位贵族家送礼,听说楚王大赦天下,弟弟出狱是理所当然的,庄生没有做任何事情,却白白的得了一车金银财宝,不能就这样算了,于是又去见庄生说:“我弟弟运气好,刚好赶上楚王大赦天下,估计他很快就会出狱,所以我也要回家了,今日特来向您辞行。”

    聪明的庄生怎么会不明白他的来意呢,便让他带走他的东西,贪财的大儿子便真的带走了。庆生从来也没有受过这样的羞辱,于是又去见楚王,说:“楚王陛下,我在街上听到了很多关于这次大赦天下的传言,百姓们都在说,您这次大赦天下根本就不是因为怜惜楚国的臣民,而是为了陶朱公的儿子,我仔细盘问才知道,原来是陶朱公的儿子犯了死罪,但是陶朱公很有钱,让他的家人带了很多金银珠宝贿赂官吏,最后赶上您大赦天下,所以不知道实情的百姓才有这样的想法。”楚王听后,气氛不已,下诏立斩范蠡的二儿子。

    范蠡大儿子就这样因为不舍得放弃一车财宝而葬送了弟弟的性命,不禁让人们为之惋惜。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那么我们就要随时倒出“鞋里”的那粒“沙子”。放弃这小小的“沙粒”我们就会“轻松”的登上远方的“高山”。但如果我们什么也不肯放弃,那么我们失去的也许就是非常珍贵的东西,所以我们切莫为了一粒沙子而放弃整座高山。

    荷马·克罗伊是一位写过好几本书的作家。以前他写作的时候,常常被纽约公寓热水灯的响声吵得心烦不宁。蒸气会砰然作响,然后又是一阵劈里啪啦的声音,这些噪音使他大叫大骂环境的恶劣。“后来,”荷马·克罗伊说,“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宿营,当我听到木柴烧得劈啪作响时,我突然想到:这些声音多像热水灯的响声,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个声音,而讨厌那个声音呢?我回到家以后,跟自己说:‘火堆里木头的爆烈声,是一种很好听的声音,和热水灯的声音差不多,我该埋头大睡,不去理会这些噪音。’结果,我果然做到了:头几天我还会注意热水灯的声音,可是不久我就把它们整个给忘了。”很多其他的小忧虑也是一样,人们应该放弃对它们的注意,不要被它们弄得整个人很颓丧,狄士雷里说过:“生命太短促了,不能再只顾小事。”

    安德烈·摩瑞斯在《本周》杂志里也说:“我的经验告诉我,许多人常常使自己因为抓住一些小事不放而把自己弄的筋疲力尽……我们活在这个世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而我们将许多时间都浪费在那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上,是多么的不值得,聪明的人一定要把生活用在值得做的事情和感觉上,去运用伟大的思维,去经历真正的感情,去做必须做的事情。因为生命太短促了,不该把目光长时间的放在小事上。”

    但是,很多人就是放不了那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像吉布林这样有名的人,有时候也会忘了“生命是这样的短促,不能再顾及小事”。其结果呢?他和他的舅爷打了维尔蒙有史以来最有名的一场官司——这场官司打得有声有色,后来还有一本专辑记载着,书的名字是《吉布林在维尔蒙的领地》。

    故事的经过是这样的:吉布林娶了一个维尔蒙的女孩子凯洛琳·巴里斯特,在维尔蒙的布拉陀布罗造了一间很漂亮的房子,在那里定居下来,准备度他的余生。他的舅爷比提·巴里斯特成了吉布林最好的朋友,他们两人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游戏。

    然后,吉布林从巴里斯特手里买了一点地,事先协议好巴里斯特可以每一季度在那块地上割一次草。有一天,巴里斯特发现吉布林在那片草地上开辟了一个花园,他生起气来,暴跳如雷,吉布林也反唇相讥,弄得维尔蒙绿山上的天都变黑了。

    几天之后,吉布林骑着脚踏车出去玩的时候,他的舅爷突然驾着一部马车从路的那边转了过来,逼得吉布林跌下了车子。而吉布林——这个曾经写过“众人皆醉,你应独醒”的人——也气昏了头,告到官府里,把巴里斯特抓了起来。接下去是一场很热闹的官司,大城市里的记者都挤到这个小镇上来,新闻传遍了全世界。事情没办法解决,这次争吵使得吉布林和他的妻子永远离开了他们在美国的家,这一切的忧虑和争吵,只不过为了一件很小的小事:一车子干草。

    下面是哈瑞·爱默生·傅斯狄克博士所说过的故事里最有意思的一段,它描述的是一个森林巨人,在战争中得胜和失败的经历。

    “在科罗拉多州的山坡上,躺着一棵大树的残躯。自然学家告诉人们,它曾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最初发芽的时候,哥伦布刚在美洲登陆;第一批人移民到美国的时候,它才长了一半大。在它漫长的生命里,曾经被雷电击过十四次;四百年来,无数的狂风暴雨侵袭过它,它都战胜了它们。但是最后,却在一小队甲虫的攻击下倒在了地上。那些甲虫从根部往里面咬,渐渐伤了树的元气。虽然它们很小,但持续不断地攻击,使这样一个森林里的巨人结束了它的生命。虽然岁月不曾使它枯萎,雷电不曾将它击倒,狂风暴雨没有伤着它,而一小队用大拇指就可捏死的小甲虫却让它送了命。”

    做人岂不像森林中那棵身经百战的大树吗?成长过程中,也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狂风暴雨和闪电的打击,但人们都撑过来了。可是却会为生活中一些繁杂的小事,牵绊住你们的心,这么做值得吗?

    几年以前,莫桑去了怀俄明州的提顿国家公园,和他一起去的是怀俄明州的一位学者查尔斯·西费德,还有其他几位朋友。他们本来要一起参观洛克菲勒建在公园里的那栋房子,可是莫桑坐的那部车子转错了一个弯,迷了路。等到抵达那座房子的时候,已经比其他人晚了一个小时。西费德先生没有开公园大门的钥匙,所以只能等莫桑来了以后才能进园。当时,他们身处一个又热、蚊子又多的森林里,其他人都急躁地用衣服驱赶蚊子。可那些能令圣人发疯的蚊子,并没有办法赢过查尔斯·西费德。在等待莫桑期间,他折下一段白杨树枝,一心一意地制作着笛子,当莫桑赶到时,不禁被他的举动惊呆了,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不是忙着赶蚊子,而是在做笛子。后来,莫桑请求西费德将那个制作好的笛子,当做礼物送给他留作纪念,纪念一个可以放弃小事的人。

    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件东西永永远远的属于谁,因为人们都是紧握拳头而来,平摊双手而去,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再好的东西也不再属于你,这就提醒人们,要低调做人处世,无欲无求的潇洒度过人生,无时无刻都要懂得该放弃的事情就放弃,尤其是那些不值一提的小事,更要放弃。这样人们才能够在自己的人生领域中取得成功。

    11、低调处世,淡泊名利

    许多低调处世的人,把荣誉、金钱、地位看的很淡泊,大有一种“去留无意,任天空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窗外花开花落”的洒脱,这种精神的超逸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我国东汉时期的严子陵是一个典型的低调处世的人,他不汲汲于名利,更不戚戚于富贵,他知道人生的道路非常宽阔,并是用名和利就能够衡量出来的,所以在某种情况下,要懂得“激流勇退,去留无意”的道理,也许,在名利的砝码上减轻几分,生活会更有滋味呢。

    严子陵,才华出众,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老同学,他为人很低调,从不因为有这样一个老同学而骄傲,对名利没有一点向往的他还怕刘秀封自己做官,所以隐居在齐县境内富春山中,隐姓埋名,以垂钓为生。

    刘秀告示天下,令人寻找严子陵。并且请来宫廷的一流画师为严子陵画像,在他细细的描绘下,画师将严子陵画的形神毕肖,刘秀非常满意,下诏复制许多份颁发天下,让各地官吏负责寻找严子陵,很长时间过去了,仍然没有一点消息,光武帝非常焦急,却没有任何办法。

    有句话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天,一个农夫上山砍柴,远远的看见河边做着一个身穿羊皮大衣的垂钓者,竟然觉得眼熟,再往前走发现很像集市上贴的严子陵的画像,这可是武帝下重金要寻找的人,于是农夫顾不得砍柴,便飞一般跑到衙门,向县令报告此事,农夫自然拿到了赢得的奖励。

    县令不敢迟疑,迅速上书光武帝说:“一农夫在富春山溪水边,发现一位身披羊皮大衣的垂钓者,很像严子陵。”

    刘秀听后,立即派官吏带上优厚俸禄,请严子陵出富春山回朝做官,然而淡泊名利的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可是武帝不甘心,后又多次派人去请,终没有收获。刘秀便派人最后一次去富春山,让官吏无论如何一定要把严子陵请回京城,于是这些官吏只好硬把他拉上官车,一路快马加鞭把严子陵带回京城,刘秀早已为他准备魂好房子、食物、仆人,然而,严子陵不但没有感谢刘秀,还非常的不屑一顾。

    那时,严子陵还有一个旧时好友,在朝中做大司徒,名叫侯霸,他听说老朋友已到皇宫,就派臣下侯子道带上自己的亲笔书函专程去探望,可是,侯子道恭恭敬敬地把信递过去后,发现严子陵斜倚在床上根本就没动一下,只是接过信,粗略的看了看,不以为然的放在桌子上。侯子道以为严子陵因为侯霸没有亲自看望而不高兴,于是说道:“大司徒因为公事无法脱身,所以没能亲来看您,晚上,他一定会登门拜访,您这先写个回信,也让大司徒安心。”

    严子陵便提笔给侯霸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君房(侯霸字君房)先生,既为汉朝大司徒,就应为人民做好事,如果一味的奉承君王,不顾人民死活,那样是不可以的。”

    侯子道回去把信交给侯霸,侯霸看信后很不高兴,以为严子陵根本没把他这个大司徒放在眼里。于是把信交给刘秀看,谁知刘秀不怒反笑说:“他还是这个倔脾气。”

    当晚,刘秀亲自登门看望严子陵。可是他仍然不愿理睬,躺在床动都没动。刘秀没有恼火,反而笑着拍拍严子陵的肚子,说:“老同学,你难道一点也不念咱们同窗一场,帮我一把吗?”严子陵说:“我怎么是不念旧情呢,只是我不喜欢做官,你就不要逼我了吧”刘秀只能失望地走了。

    不久后,刘秀封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但是他不肯上任,一定要回富春山继续过他的隐居生活,刘秀没办法,只能暂时同意他的要求,严子陵回到富春山,每日都做在富春江上的一个台子上钓鱼,后有人把这个地方称为“严子陵钓台”。

    建武十七年,刘秀又召严子陵入宫,他再一次拒绝。严子陵一生只寄情于山水间,这是一种人生的极大乐趣,更是一门低调做人的学问。事实上,他的无意仕途正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因为他很清楚名利场上的险恶,与其为名利挣得个你死我活,倒不如低调一点做人,从而保持清高的节操,快乐的度过一生。

    “宁为随世之庸愚,勿为欺世之豪杰”这是《小窗幽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一个人宁可做一个心态低调、平平凡凡的平庸憨愚之人,也不要去做一个欺世盗名、高调炫耀的所谓英雄豪杰。的确,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活得轰轰烈烈,不甘心平平凡凡的过一辈子,但是,轰轰烈烈的英雄称号只是采取欺世盗名的手段而取得的,那么,它根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在这个多姿多彩、充满诱惑的世界上,安于低调的人很少,多数人都盼望自己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即使达到了自认为的顶天立地,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奉劝人们,即使要追求成功,也应该保持一颗安分、低调之心,才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快乐。

    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大夫田乞,在周边地区有很高的声誉,原因是他和百姓的关系处理的很好……

    田乞在向百姓粜粮食时,用大斗量出,而在收取赋税时,却用的是小斗,这样一来,百姓的粮食不但没少反而变多了,久而久之,田乞的家人很不理解,问他为什么非要这样做,他说:“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百姓,如果百姓相信你、支持你,那么国家就会安定富强。反之,如果百姓怒视你、反对你,那么国家就将不复存在。所以,要想得到百姓的拥戴,就得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好处,光靠嘴上讲得好听,没有任何用处。”

    家人听了又问:“你说的很有道理,可是为什么不明白的告诉百姓呢?”

    田乞说:“你不明白‘德’,有阴德和阳德之分,如果说白了要给人家什么好处,这叫阳德,但这不是最高尚的德行,最高尚的是阴德,它给别人好处,并且不让别人知道,让人们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我的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做法,便是行阴德于人民!”家人听了他的一翻道理,都信服了。

    不久后,有一个叫叔向的大臣,看到田乞的行阴德于民的做法,偷偷的和家人说:“百姓是非常明白事理的,会真心地归向田氏,田氏将来肯定会取得齐国的政权。”果然,到田乞的儿子田成子的时候,田氏取得了齐国的政权。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渴望得到名利、金钱、地位,但是人们在追求这一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低调做人,坦然面对得失,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效仿大诗人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坦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