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有学问-切勿恃才傲物,大可和逊致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盛气凌人者,终为人所弃

    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有些人自恃某方面高人一等,言行之间盛气凌人,显得很不可一世。这样的人,尽管有他们的长处,却不知道低调做人,故难以被人们接受,往往是为人所弃才如梦初醒。

    一些人,或有才,或有势,或有名,或有钱,因此就觉得高人一等,处处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言行举止高傲自大,态度盛气凌人,两只眼睛瞅着天上,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即使起初有人与其结交,但时日一久,终将为人所弃。相反,低调处世、和逊谦虚,就很容易为人们所喜欢,赢得大家的欢迎。

    人不可没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气。骄傲往往惹人讨厌,若因为某一丁点优势而洋洋自得则更让人鄙夷。不要随时摆出一副“伟人”架子——这是很令人憎恶的,也不要因为有人羡慕你而不可一世,更不要时时都是一幅教训人的口吻,平易近人更容易让人接受。

    不要露出自满自得的神态,自满自得,这不是明智的表现。自信是好事,但是过分的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是一种无知,很可能导致名誉扫地。才高也是好事,但如果处处显摆,自以为是就会伤人伤己,不受人欢迎;权重也是件好事,但如果骄傲自大,盛气凌人,远离群众,则惹人厌烦。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谦逊低调,放低姿态做人。

    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积极能干,但他讲话别人都不愿意听,做事也没人愿意合作。为什么?因为他表现狂妄,言行举止盛气凌人,让人感觉不舒服,因此,即使他能力出众,即使他的建议很到位,观点很有看法,别人也很难接受他。这种人大多都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超卓之处,从而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表明其与众不同。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费力不讨好。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在社会交往中,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低调谦让的人更能赢得更多人的认可,那些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人往往四处碰壁。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积极评价,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都不自觉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交流在于沟通,而不是去看别人的表演,更不是去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对方过分地卖弄,使劲地显摆,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盛气凌人的样子,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就是对自己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衅和打击,排斥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因此,即使双方都不是有意的,但一方盛气凌人的表现就足以摧毁一座本可建成的友谊之桥。

    好钢用在刀刃上,有能力有地位有名望尽可显示在应该用的到的地方,而不是把它作为自高自大,盛气凌人的资本,去惹人讨厌,招人嫌弃,即使确实有能力,有资格,也不要使得别人相形见绌,低人一等,成为陪衬。在交往中低调、谦和的态度,无疑是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礼貌和尊敬,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据说萧伯纳从小就很聪明,且言语幽默,机灵善辩。但是年轻时的他自恃口才了得,知识丰富,神态盛气凌人,言语尖酸刻薄,凡是跟他有过交流的人,对他的知识和口才都非常佩服,但是对于他的言行举止、行为作风却很不以为然。时间一长,跟他交往的人便越来越少,人人对他都避而远之,怕被他用尖酸的言辞奚落。

    后来,他的一个长辈看不过去,私下对萧伯纳说:“你出语幽默,言辞风趣,常常会让人喜笑颜开,这是优点。但是大家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更轻松。因为别人都觉得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都不敢轻易开口,怕在你跟前出乖丢丑。你的知识口才确实比他们高明,但这么一来,你的那些朋友都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长辈的这番话使萧伯纳如梦初醒,让他明白,如果长时间这样,而不彻底改变以前的行为作风,社会都将不再接纳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这么简单呢?所以立下决心,从此以后,再也不讲尖酸的话了,对人要低调谦和,要把能力发挥在文学上。这一转变不仅奠定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他谦和低调的为人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赢得大家的尊重。

    盛气凌人者,多半自我感觉良好,骄傲自大。但是比别人多点优势,不一定就非要显摆给他人知道,时间自然会证明一切。卡耐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你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吗?你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你没有变成白痴的吗?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只不过是你甲状腺中的碘罢了,价值才五分钱。如果医生割开你颈部的甲状腺,取出一点点的碘,你就变成一个白痴了。五分钱就可以在街角药房中买到的一点点碘——使你没有住在疯人院的东西。价值五分钱的东西,有什么好谈的?”

    恃才傲物的人,往往只是把自己或者自己的那点长处看得无比宝贵,却忽视了别人的感受。他们却不明白,社会是个群体,如果没有人欣赏,即使是世界上最璀璨的明珠也比不上一块带给人快乐的普通的石子。

    大家都看过河边的鹅卵石,一个个圆溜溜,光滑滑,十分好玩有趣,可是据说在很久以前,可不是这样。

    很早以前,河边的鹅卵石也跟别的地方的石头一样,浑身长满尖锐的棱角。一天,因为一个鹅卵石不小心被别的鹅卵石用棱角刺了一下,双方大打出手。结果,你碰我挤,导致所有的鹅卵石都开始了一场混战。每块鹅卵石都象疯子一样,用自己身上最尖锐的地方向伙伴们狠狠地刺去,大家斗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很长时间以后,遍体鳞伤的鹅卵石们没有精力再打下去了,就不约而同的一起住手了。然而在河滩上四处一看,鹅卵石们都傻眼了,不仅很多鹅卵石粉身碎骨,没有了踪影,而且幸存的鹅卵石们一个个也都变得光滑圆溜,身上所有尖锐的棱角在这次混战中都给磨掉了。蓦然,所有的鹅卵石都欢呼起来,因为他们没了可以刺伤别人的棱角。自此,河边的鹅卵石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光滑、圆溜,惹人喜爱。

    盛气凌人的态度就象是鹅卵石身上的棱角,刺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最终还是落个被抛弃的下场。低调处世,谦和做人,就如同去了棱角的鹅卵石,为人所喜爱。

    2、不要炫耀自己

    枪打出头鸟,过分炫耀自己不但得不到什么好处,相反更容易招致不测。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低调,是做人高明者应该具备的心态,更容易赢得人心;自以为是、过分炫耀最终为人所厌,乃处世之大忌。

    每个人生来都是不一样的,家境、相貌、身高等等,这些都是难以改变的。所以即使现在比别人略有成就,也未必就是自己能力所得,即便是自己能力所得,也没有必要处处炫耀。做的好与不好,自然有别人看着,用不着自己去大声宣传,一幅惟恐别人不知道的样子。炫耀,就是自以为高明,是挑衅,是很明白的告诉人家,你比人家强。

    没有人希望自己比别人差,也没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别人蔑视的眼光里。即便是确实不如别人,也没有人希望自己在别人眼里显得低人一等。炫耀,就是抬高自己,也是无形之中贬低别人的一种极不理智的做法。

    每个人有了成就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希望有人赞扬,因此,总是在有意无意间展示自己的长处,殊不知,这实际是在自己头顶悬了一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掉落的利剑。

    “当夜幕开启,富凯攀上了世界的顶峰。等到夜晚结束,他跌落了谷底。”著名作家伏尔泰这句话说的其实是一个因为过分炫耀而招致灾祸的故事。

    法国的财政大臣富凯为了博得国王路易十四的欢心,决定策划一场前所未有的宴会,他费尽心思筹划准备,还邀请了当时欧洲最显赫有名的贵族和学者,甚至著名的剧作家莫里哀为这次宴会还专门写了一个剧本。

    这次宴会极尽奢华之能事,有许多从没有品尝过的东方佳肴以及其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食品和水果,庭院的装修、室内的装潢、烟花的设计乃至莫里哀的戏剧表演,甚至是宴会中的每一个细节,无不让嘉宾们大开眼界,从心底发出感叹,认为这是所参加过的最为完美杰出的宴会。

    然而,就在第二天,人们还在回味富凯举办的宴会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国王逮捕了富凯。三个月后,富凯被控窃占国家财富罪关进了监狱,富凯人生最后的20年都是在单人牢房里度过的。

    富凯本以为国王观看了他精心安排的表演会感动于他的忠诚和能干,还可以让国王明白他的高雅品位和受人民欢迎的程度,从而任命他担任宰相。然而事与愿违,每一个新颖壮观的场景,每一幕精彩绝伦的表演,每一位嘉宾的赞赏和微笑,在国王看来,都是财政大臣的炫耀,这深深的刺激了路易十四,傲慢自负,号称“太阳王”的他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怎么能容忍富凯超过自己,夺去属于国王的光辉呢?

    于是,上述的一切发生了。

    处世低调,不要向别人炫耀自己,富凯如果懂得这一点,恐怕就不会身陷囹圄,在牢房中度过自己人生的最后20年吧。

    能力不是吹出来的,成功也不需要处处炫耀。谦和的心态、低调的作风更能让人们印象深刻。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军的格兰特将军和南军李将军率部交锋,经过一番激烈的血战,南军战败认输,李将军签订了降约,美国内战结束。

    看看格兰特将军立了大功后,是怎么做的吧!

    首先他谦恭地称赞对手:“李将军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他虽然战败,但态度仍旧镇定异常。像我这种矮个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较起来,真有些相形见绌,他仍是穿着全新的、完整的军服,腰间佩着政府奖赐他的名贵宝剑;而我却只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装,只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条代表中将官衔的条纹罢了。”

    格兰特将军不但赞美了李将军的仪表和态度,而且也没有因此诋毁对方的军事才能。他认为自己的胜利和李将军的失败,是综合因素造成的。他又说:“这次胜负是由极巧合的环境决定的,当时敌方军队在弗吉尼亚,几乎天天遭遇阴雨天气,害得他们不得不陷在泥淖中作战。相反,我们军队所到之处,几乎每天都是好天气,行军异常方便,而且有许多地方往往是在我军离开两天后便下起雨来,这不是幸运是什么呢!”

    格兰特将军把一场决定美国命运的巨大胜利,归功于天气和运气,而不是自己战术指挥的高明,也没有因为胜利而炫耀自己的军事才能,而且面对战败的敌人,也没有趾高气扬,这也正是他为人处世的高明之处。成王败寇,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格兰特也不是不可以吹嘘自己如何如何厉害,怎么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巧妙地维护了战败者的尊严,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生活当中,也许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就能像话语那样明显地告诉别人——你错了,即使他真的错了,他就会同意你吗?不会!因为你的做法直接打击和自尊心,贬低了他的智慧,伤害了他的感情。就算你多么能言善辩,理由多么充足,逻辑多么严密,都难以让他心头舒畅,因为你是在炫耀,而衬托的是他的无能和无知。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律师,在最高法院参加了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

    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老法官突然说:“海事法追诉的期限是6年,对吗?”这位律师一愣,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不明白他为什么搞错了,看了那位法官半天,然后很直接地说:“法官先生,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法庭内顿时安静下来,那种感觉有些吓人。”他后来讲述的时候说:“屋内的温度似乎一下子降到了冰点。我是对的,他是错的,这一点所有的人都知道。我也坚信法律站在我这一边,绝对没有搞错。但我没有尊重他的感受,没有用讨论的方式来说明我的观点,而是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错了。”

    “当时他没有说话,也愣了一下,显然有些事情让他难以接受,而且很显然的是,他已经明白了他的错误,但是他仍然脸色铁青,显然是对我的话耿耿于怀,不是内容,而是说话的方式,这伤害了他──一位老法官的自尊,这是他无能接受的,即使是我说的再对。”

    是的,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动作,一句最简单的话也足以表露你的心思,炫耀有时候更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凭借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奖时,她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伦汀娜,因为你,我事先并没有想到能够获奖。”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滔滔不绝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更没有炫耀自己的表演是多么的精彩,而是把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落选对手的面子。无论这位对手是谁,当听到这番话之后,也都会十分感激褒曼,会认定她是倾心的朋友。

    有才有能自然是好事,让人羡慕。但是如果因此而自以为是,炫耀自己,好事也有可能会变成坏事。

    3、三人行,必有我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每个人也都有他的缺点和不足,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低调谦虚的人因为善于学习而获得进步,走向成功,盲目自大的人自以为是,与成功渐行渐远。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我知道的越多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古代的大学问家尚且如此谦虚,自认为无知,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所知道的东西就更加有限了。倘如没有一点自知之明,有了点成就就到处炫耀,而不知道学习,不但是无知,简直是可悲。成功的人都善于学习,只要有谦虚好学的态度,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又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认真揣摩,任何东西都有它的长处,何况人呢?

    相传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看到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倾斜在祠庙里。

    守庙的人告诉孔子和他的学生:“这个东西叫欹器,是放在座位跟前用来警戒自己的器皿,作用跟‘座右铭’差不多。”

    孔子说:“我听说过这种用来装水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端正正,稳稳当当;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

    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了。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欹器装满水就如同骄傲自满的人那样容易倾倒。因此为人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

    几千年前的孔子从一个容器里就能有“做人不可以骄傲自满,为人要谦虚谨慎”的认识,难道我们还不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吗?恃才傲物要不得,和逊致谦好做人。

    法国数学家笛卡儿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伟大学者,一次,有人问这位伟大的数学家:“你学问那样广博,竟然感叹自己的无知,是不是太过谦虚了?”

    笛卡儿说:“哲学家芝诺不是解释过吗?他曾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边的未知世界。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圆周自然也就越长,这样它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当然就显得更多了。”

    懂得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觉得这矛盾吗?一点儿不!笛卡儿的比喻十分形象。知识多的人,在于他知道世界还有很多奥妙,也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无知的人,在于他不知道这世界是怎么回事,因此他也不会知道自己的浅薄。

    莫里斯·斯威策说过:“骄傲自大的人喜欢见到依附他的人或谄媚他的人而厌恶见高尚的人。而结果这些人愚弄他,迎合他那软弱的心灵,把他由一个愚人弄成一个狂人。”

    丰收的稻子总是弯腰向着大地。无论在任何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永远不要说自己无所不知,永远都记得要向别人请教,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妄自尊大、自鸣得意。不管人们把你评价得多么高,你永远都要清醒地对自己说:我知道的还远远不够,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

    人类有着几千年浩瀚的文明史,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相比之下就如同沙漠里的一粒沙,大海中的一滴水,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就算是再怎么努力的人,也无法掌握其中之万一,更别提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人了。只有不断学习,时刻保持谦虚上进的心,才能尽可能把自己知识的圈子放大,接触到更多。

    4、不骄不躁,善于自嘲

    骄傲像一座冰山,让人无法接近;自嘲像一座桥梁,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自嘲是智慧和教养的体现,自嘲能缓解矛盾,减少烦恼,增加快乐。善于自嘲、低调处世、不骄不躁的人,人生更愉快。

    幽默是交际中的润滑剂,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才华,是一种力量,是面对生活困境创造出来的文明。自嘲又被称为幽默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能自嘲的人必须是智者中的智者,高手中的高手。

    自嘲,是高度智慧和有教养的表现,一直被人们称为只有聪明人才能驾驭的语言艺术,它能够弥补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怯除人生压力,化解生活困境。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多半都是善于自嘲的好手。

    美国著名演说家罗伯特,是个秃子,在他头顶上很难找到几根头发,可谓“聪明绝顶”。在他过生日那天,有许多朋友来给他庆贺生日,妻子悄悄地劝他戴顶帽子,以显得庄重体面。罗伯特却对宾客们大声说:“我的夫人劝我今天戴顶帽子,可是你们不知道光着秃头有多好,我是第一个知道下雨的人!”这句嘲笑自己的话,一下子使聚会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起来,更让人们感觉罗伯特的可亲、豁达。

    自嘲不仅能使现场的气氛轻松愉快,还可以化解尴尬,走出困境。林垦,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但是他生来长相丑陋,不过这位伟人不仅从来不忌讳这点,还常常诙谐地拿自己的相貌开玩笑,以柔和的方式化解竞争对手和反对者对他的刁难讽刺,赢得人民的认可。竞选总统的时候,他的对手攻击他两面三刀,经常搞阴谋诡计。林肯听了以后指着自己的脸说:“让公众来评判吧,如果我还有另一张脸的话,我会用现在这一张吗?”还有一次,一个反对林肯的议员,走到林肯跟前挖苦他说:“听说总统您是一位成功的自我设计者?”“不错,先生。”林肯点点头说,“不过我不明白,一个成功的自我设计者,怎么会把自己设计成这副模样?”问者哑然,听众宛尔,一来一回间,林垦的机智、豁达展现的淋漓尽致,不由得不让人们对他心悦诚服。

    自嘲能够以愉悦的方式体现了人的真诚、善良、乐观的心灵,可以让人们在初次见面的时候留下更深刻的印象。1990年,台湾影视明星凌峰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当时,中国大陆的大部分观众对他还不熟悉,可是经过他短短的几句开场白之后,就立刻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凌峰是这么说的:“在下凌峰,我和文章所描写的那个不同。虽然我们都获得过‘金钟奖’和最佳男歌星的称号,但我以长相难看而出名……一般来说,女观众对我印象不太好,她们认为我是人比黄花瘦,脸比煤炭黑。”这一番妙不可言的话顿时让观众笑开了锅,给观众以非常坦诚、风趣、幽默的印象。不久,在“金话筒”之夜文艺晚会上,只见他又满脸含笑地对观众说:“很高兴见到你们,很不幸又见到了我。”观众闻言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仅仅依靠这简单的几句话,凌峰的名字迅速响遍全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

    自嘲还能够缓解紧张关系。当人们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双方情绪对立时,适时的自嘲可能将一些矛盾冲突消灭于无形,让彼此的关系和好如初。

    在某高校的新生寝室里,刚来的新生开始争着按大小排定座次。经过了一番唇枪舌战,心直口快、好开玩笑的老七见比自己小了几天的老八终于就范,甘陪末座,就得意的说道:“好啦,你是老幺,排在最末,是咱们寝室的宝贝疙瘩,你又姓王,以后就叫你‘疙瘩王’拉。”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原来老八长了满脸疙瘩,俗称“青春美丽疙瘩痘”,正为此伤透脑筋,此时听到这话,不由得是又气又恼,脸色立即“晴天转多云”。老七是个机灵鬼,转眼就看出症结所在,心中大骂自己嘴巴臭,表面上却不急不恼,揽镜自照说道:“‘蜷在两腮旁,偎在鼻翼间,迷人全在一点点。’哎,老八,我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呀!”老八听了,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老七也跟他一样,满脸的青春疙瘩。

    老七的方法不能不说是高明,他在无意中冒犯了别人之后,马上含蓄地进行自我调侃,还巧妙地借用了余光中的诗句点明自己也是满脸疙瘩,并非心存故意,同时这句自嘲还是对自己口未遮拦惹来风波的含蓄自责,从而谈笑间化解了本来极可能产生的矛盾,博得了老八谅解的一笑。

    自嘲是缺乏自信者不敢使用的技术,因为它要你自己骂自己。也就是要拿自身的失误、不足甚至生理缺陷来“开涮”,对丑处、羞处、不足不予遮掩、躲避,反而把它放大、夸张、剖析,然后巧妙地引申发挥、自圆其说,取得一笑。没有豁达、乐观、超脱的心态和胸怀,没有出类拔萃的智慧,是无法做到的。

    自嘲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自嘲是生活的一种艺术,具有干预生活和调整自己的功能。它不但能给人增添快乐,减少烦恼,还能帮助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战胜自大或者自卑的心态,应付众说纷纭的评价所带来的压力,摆脱生活中的种种失落和不平衡,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功。嘲笑自己,勇敢地承认自己的缺点,从而完善自我,朝完美的方向努力。

    任何事情都应该乐观面对,即使遭遇挫折、身陷囹圄也要看到希望,而不是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行事作风应该是拿得起放得下,而不是斤斤计较,过分较真。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低调平和豁达的心,不能有点成绩就忘乎,更不能在众人的喝彩声中迷失了自己,变得自以为是,骄傲自大。所以要多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经常自我嘲笑、自我反省,在任何时候都不骄不躁,谦逊做人。

    5、谦虚和逊得人心

    谦虚不是故意贬低自己,也不是虚伪地应付,谦虚的态度基于对自己的深刻认识,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低调做人,谦虚说话,都是最为受人欢迎的。

    牛顿在科学上的成就举世公认,可是他却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在大海边拾到几只贝壳的孩子,而真理的大海他还未曾接触。牛顿能够闻名世界,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他谦虚和逊的为人作风也是功不可没。

    哲学家芝诺曾经就人类的知识做了一个精当的比喻:他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内代表已经掌握的知识,圆圈外代表了浩瀚的未知世界,他认为,如果自己掌握的知识越多,圆圈自然也就越大,圆周也就越长,圆圈的外沿和圈外未知世界的接触面也就越大,不知道的东西也就越多。通常,智慧的人都很谦虚,他们认为自己所知道的还很有限。牛顿如此,笛卡尔、杰斐逊、爱因斯坦和甘地等如此,还有许多著名的成功者也都是这样。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早些年曾担任驻法大使,他的前任是富兰克林。上任以后,他去法国外长的公寓拜访。

    “您代替了富兰克林先生?”外长问。

    “是接替他,没有人能够代替得了他。”杰斐逊回答说。

    托马斯·杰斐逊用谦虚而发自内心的话表达了对另外一个伟人的尊敬,也赢得了别人的心。

    谦虚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虚伪的,过分的谦虚不但不能让别人心存好感,反倒容易让人产生不满。

    获得了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1986年的春节,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体育晚会上,有人问夺冠功臣郎平:“你们得了冠军之后,当时的心情如何?你是怎么想的?”

    郎平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想最好能睡三天觉!”这样的回答含蓄地表明了女排姑娘们拼搏的辛苦,却没有一点夺得冠军的张扬,而发自内心的话语更是赢得了电视观众的心,现场也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倘如郎平执意谦虚一番,讲一些“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类的场面话,可能给人的感觉就是味同嚼腊,起不到、好的效果。

    一个人只有了解得越多,才越会认识到自己知道得很少,这是一条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就如芝诺所做的解释。浅薄的人总以为天下地上无所不知,而富有智慧的哲人才深感学海无涯,自己永远是个学子。

    丘吉尔,英国首相,20世纪的伟人之一,他曾经率领英国人民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他不只是首相,还是个伟大的演说家,一生之中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演讲,有个故事,曾经被他在演讲中多次提到过,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晚上,丘吉尔要去广播电台发表一个重要的演说。但是他的车子坏了,所以他出门后,就随手叫了一部计程车。

    丘吉尔客气地说:“司机先生,可不可以麻烦您载我去BBC广播电台。”

    计程车司机摇下车窗,伸出头来说:“先生,很不好意思,我不能载您去。请您另外招一部计程车吧。”

    丘吉尔疑惑地问:“为什么呢?现在不是还早么?难道您不载客了吗?”

    计程车司机很不好意思地回答:“不是啦!因为BBC广播电台太远了,如果我载您去,那么我就来不及回家打开收音机,收听丘吉尔的演讲了。”

    丘吉尔听了之后,心里实在很得意,就感动地从口袋里掏出五英镑给了计程车司机。

    司机看到丘吉尔给他那么多钱,立即兴奋地叫着,“先生,上来吧!我载您去BBC广播电台吧。”

    丘吉尔诧异地问:“那么您将无法收听到丘吉尔的演讲了!没有关系吗?”

    计程车司机一边利索地打开后车门,邀请丘吉尔上车,一边说道:“去他的丘吉尔,现在您比他的演讲重要多了。”

    从此以后,丘吉尔的每回演讲,都会讲述这个故事。一方面消遣自己以娱乐听众,另一方面也是借此自嘲以提醒自己,千万不能自以为自己是一个有名的人,有点成就就自我感觉良好,就太过自我膨胀,否则很容易闹出这样的笑话。丘吉尔能够名垂青史,赢得世界人民的尊敬,与他的自身努力有关,但是同他的谦虚和逊低调的为人也不无关系。

    拥有优点,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优点反倒容易成为前进的障碍,并非优点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优点产生的自大心态阻碍了成功。没有人喜欢一个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的人,相反,也没有人不喜欢谦虚低调的人。拥有能力且能时刻认识自己,处处保持谦虚低调自然容易赢得人心,以前如此,现在是这样,将来也不会改变。

    6、不可大功自傲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古往今来,功高震主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更别提居功自傲,处处显摆的人了。居功而不自傲,有能力而不炫耀,为人处世要低调谦和,才能让成功更为长远。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楚汉战争时期,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制胜一举攻下关中,为刘邦争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韩信又被刘邦任命为左丞相,带领兵马攻魏、平赵、破齐,最后韩信带兵在垓下一战将项羽击败,使其在乌江自刎,为汉朝江山的建立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如果没有韩信的话,今天的历史究竟会怎么样,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未央宫中为吕后所杀,下场却非常凄惨。究其原因,刘邦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自然是导致他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韩信居功自傲、不知进退也为他被杀埋下了祸根。

    在韩信平齐之后,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峙中屡遭险境,处境艰难,派人要求韩信带兵援救,韩信却居功自傲,乘机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让刘邦很是恼火,但是考虑之后仍然封韩信为齐王,这件事情也让刘邦对韩信起了很大的猜忌之心。韩信,这样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最终因为不明白低调做人的道理,居功自傲,而窝窝囊囊地死在吕后的手中。

    韩信的能力是不用怀疑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略,背水一战的胆识,十面埋伏的战术,可谓战无不胜。但是他功高自傲,最终在未央宫为吕后所杀,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不能不让惋惜。相反,西汉的丙吉居功不自傲,深受皇帝宠信,得以善终。

    丙吉是西汉时期鲁国人。他从小就学习律令,曾经担任鲁国狱吏,后来因功被提拔到朝中任廷尉右监,后来调到长安任狱吏。

    汉武帝末年,发生宫廷内乱,祸及太子。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命令追查太子全家及其党羽,太子被迫自杀,全家被抄斩,当时,后来成了汉宣帝的病已刚生下来几个月,也因此被牵连入狱。丙吉奉诏令检查监狱时,发现了这个小皇曾孙。丙吉知道太子被害实有另请,因此,对于皇曾孙的遭遇很是同情。于是丙吉就暗中让两个宽厚谨慎,又有奶的女犯人轮流喂养这个婴儿,每天亲自去检查喂养情况,更不准任何人虐待这个孩子。

    后元二年,汉武帝生病,有一个会看天象的人说:“我们看到长安监狱的上空有天子贵人之气。”汉武帝便派郭穰连夜来到监狱,准备将监狱里的囚犯统统杀掉。丙吉得知后立即关闭监狱大门,不准郭穰进去,还说:“监狱里面是有一个无辜而又可怜的皇曾孙,但是无缘无故地杀死普通人都不应该,何况这个孩子是皇帝的亲曾孙啊!”说完,丙吉就坐在监狱门口,不让郭穰进去,双方一直僵持到天明。郭穰进不了监狱,便回去向汉武帝告丙吉的状。汉武帝听了禀报后,有所感触,下令把长安监狱里的死囚全部免去死罪,使得皇曾孙得以保全。

    丙吉知道把皇曾孙长期放在长安监狱中不是办法,他听说有个叫史良娣的人忠厚可靠,就驾车把皇曾孙送到她家抚养。汉昭帝继位后不久就死了。由于昭帝无子,使得当时的国家没了王位继承人。大将军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便商议如何立新帝。丙吉此时任大将军府长史、光禄大夫、给事中等职务。他对霍光说:“如今国家百姓的性命就掌握在将军手中了,皇曾孙病已寄养在民间,现年已十八九岁了,他通晓经学儒术及治国之道,平日行为谨慎,举止谦和,是理想的继承人。希望将军明以大义,先让他人宫侍奉太后,待天下人明白真相后,再辅立即位。”霍光采纳了丙吉的奏义,辅佐皇曾孙登基,这就是汉宣帝。

    丙吉为人深沉忠厚,处世低调谨慎,从不炫耀自己的长处和功劳。百吉对病已在危难之中有养育呵护的大恩大德,但却绝口不谈,因此,汉宣帝和朝中大臣都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等到霍氏被诛灭,宣帝亲政的时候,一位名叫则的宫婢说她曾经有保护养育皇帝的功劳。汉宣帝诏令官员查问此事,宫婢就说:“此事的详情丙吉都知道。”丙吉还认识这个宫婢,但是她根本就不是喂养过皇帝的乳母。丙吉指着宫婢说:“是曾经让你照顾过皇曾孙,但是你不尽心喂养,你还有什么功劳好讲的。只有渭城的胡组,淮阳的郭征邮才是对皇帝有恩的人。”这时候汉宣帝才恍然大悟,知道丙吉是自己在大难之际的救命恩人。汉宣帝立即召见丙吉,称赞他有如此大的恩德,平日却只字不提,实在是难得的贤臣。于是下令封丙吉为博阳侯,升任丞相。

    受封时,丙吉正好病重,不能起床。皇帝就让人把封印佩带在丙吉身上,表示封爵。但是,丙吉依然一再辞谢。当他病好后,正式上书辞谢对他的赏赐,谦虚地说:“我不能无功受禄,虚名受赏。”汉宣帝感动地说:“我对你进行封赏,是因为你对朝廷确实立有大功,而不是虚名。可是你却上书辞谢,我要是同意了你的辞谢,就显得我是一个知恩不报的人了。现在天下太平,没有太多的事情,你尽管安心养病,少操劳,只要你把身体保养好了,其他一切事情你就不用担心。”就这样丙吉才不得不接受封赏,从此,为朝廷更加尽忠尽职。

    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那样危险的情形中,丙吉冒着生命危险,不但救了皇曾孙并将他抚养长大,而且辅佐他登上皇帝的宝座,恩德不可谓不大,但是丙吉却绝口不提。这既说明了他有高尚的品德,也表现出了他深沉的处世智谋。侯门似海,君心难测,皇帝对臣下的要求,历来是只准你出力,不准你邀功,过河拆桥,兔死狗烹的粒子还少吗?历史上多少人因为居功自傲落得不好的下场,丙吉对此是不会不知道的,建朝之初的韩信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人低调,待人谦和,不居高自傲,才能免得让人嫉恨,有个比较好的结果,当今为人处世者,当引以为鉴。

    7、恃才放旷易吃亏

    有才之人往往自视甚高,目无余子,但是这样的心态很容易吃亏,恃才放旷的杨修被曹操一句“扰乱军心”所杀,清高傲世的嵇康倒在了礼教之下,这不能不让今天的人引以为戒。

    《老子·八十一章》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不自以为是,反而会超出众人;不自夸成功,反而会进步。又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无长。”这是说:那些自大自傲、自以为是、爱耍小聪明、固执己见、好大喜功、喜欢自我吹嘘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很难成功。

    才能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会恰到好处地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从来都不会自以为是,也不会恃才傲物,不到关键时候绝不随便炫耀显露自己的才能。乍看貌似平常,实则深藏不露,为的就是避免他人眼红,所谓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如果一味地耍小聪明,时时处处显露精明,不仅无助于取得成功,往往还是招灾引祸的根源。三国时的杨修就是因为过于恃才放旷而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是这么说的:

    刘备打汉中,曹操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有将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行军主簿杨修听到以后就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众人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大家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推出辕门斩首。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要害的。原来杨修为人聪明,素有才学,智慧过人,但是他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曹操兵出潼关,到蓝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胡笳十八拍》,流传入中原。曹操深怜之,派人去赎蔡琰。匈奴王惧曹操势力,将蔡琰送回。曹操把蔡琰许配董祀为妻。曹操一日去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杵臼”八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八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有杨修说已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勿说破,让他再思解。告辞后,曹操上马行三十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妙好辞”四字。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建成后曹操去观看,不置可否,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而去。众人不解其意,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他得知是杨修知其意,就显得很不高兴。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取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表面虽然在笑,内心却十分厌恶杨修。

    还有一次,曹操怕人暗杀他,就吩咐手下的人说,他梦中好杀人,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子蹬落地上,有在跟前的侍卫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接着继续睡觉。醒来后大家告诉他这件事情,曹操痛哭一场,命令厚葬了这个侍卫。众人都以为是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曹操的心意,一语道破天机,曹操愈加不喜欢他。

    凡此种种,杨修自恃聪明,屡屡道破曹操心机,让曹操心里很不高兴,这次抓住机会,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砍头。

    由杨修所作所为,可见其人确实有才,但是他不懂得收敛,多次触犯曹操忌讳,终于惹来杀身之祸。在历史上,跟杨修性格相似、命运相同的还有嵇康、祢衡等人。

    嵇康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竹林七贤”中的第一人。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为稽中散。嵇康后来家道清贫,常与好友向秀在树荫下打铁,以此谋生。贵公子钟会有才善辨,但嵇康瞧不起他的为人。钟会曾经写了文集想请稽康指教,却不敢登门面谈,塞在嵇康家的窗户里就跑了。有一天,做了大官的钟会领了一群人前来拜访,嵇康没理睬他,只是低头继续干活,钟会在旁边呆了好长时间,无人理睬,尴尬之下准备离去。这时嵇康说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没好气地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就很生气的走了。自此以后,钟会暗暗记恨嵇康,常在司马昭面前说他的坏话。后来稽康因为朋友吕安一案被牵连入狱,在钟会的鼓动下,被司马昭以不孝的罪名处死。

    嵇康的死,主要是因为他的个性不容于当时的社会,稽康恃才傲物,指点江山,又对钟会这类人物不假辞色,因此不仅当权者难以容他,而且被他羞辱过的小人也在寻找置他于死地的机会。可以说,杀稽康者,一是当时的社会,再就是他恃才放旷的个性,即使没有钟会,也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小人暗中诋毁他,直到稽康倒下为止。

    大凡有才学的人,都比较有个性,恃才放旷,无所顾忌。孰不知,碰到一些气量宽宏,有容人之量的自然可相安无事,而碰到一些小肚鸡肠,别有用心的人往往会吃亏,杨修如此,嵇康也是这样。

    低调一些,谦和为人,再辅以才能,想不成功估计都难。有才能,但不宜恃才放旷、目中无人,也不要出不必要的风头,无所顾忌。否则,聪明反被聪明误,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事小,罢职丢命可就得不偿失了。

    8、三思而后言

    话语不当,好事变坏事,话语得当,能扭转乾坤。从一个人的说话中,能看出他的性格,才能,素养。为人处世低调,说话也应三思而后言。

    苏张之口,说的是一个人说话的本事。一言九鼎,说的是一个人说话的分量。话语,有时候比千军万马还要管用。有人曾经这么描写道:“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要厉害,上帝意识到了这一点,用他那仁慈的心,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讲话通过大脑,深思熟虑后再说,避免出口伤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尽可能避免信口雌黄,自吹自擂,说话不走脑子,应该三思而后言。

    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都要慎重,话语是即时性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出的话如泼出去的水”,要是说错了话,即使事后千般解释,也难以完全挽回影响。所以说话要是想招致灾祸,那是非常简单的,很多人为出言不慎付出了代价。

    这里就有一个因为不会说话而得罪人的故事:

    以前有个人请了四位朋友到他家作客,结果等了半天,只来了两个。主人和两位朋友正等得不耐烦,终于又来了一个,主人看见来人以后叹口气说:“唉,该来的还不来。”来的这位一听,掉头就走了,主人见这位朋友走了,心里一急,对着早来的两位把手一摊说:“唉呀,不该走的又走了。”其中一个一听,心想:“看来,我是应该走的。”就不辞而别。主人见又走一个,显得不知所措,低头嘀咕:“你看,我又不是说他。”最后一位一听心里恼火,“哦,不是说他,那一定是指我了?”于是也气呼呼地走了。主人看见满桌的饭菜,不由得唉声长叹:“哎呀!怎么都走了!这是怎么了?”

    说话不慎得罪了朋友,还可以解释,如果因为一时口快,说了什么不该说的给了冤家对头,竞争对手,那可就后悔莫及了。

    有位电讯公司的业务员平日里工作认真、勤于思考、踏实勤奋,业绩也名列公司前茅,已经被公司确定为部门领导的候选人。只因他以前无意间透露了一个秘密,而被竞争对手击败,没有被重用,失去了一个大好的机会。

    这位年轻人素来好交朋友,跟公司的同事关系处得很好,尤其是跟一位男同事,更是称兄道弟,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一个周末,他准备了一些酒菜约了那位同事在宿舍里共饮。俩人酒越喝越多,话也越说越投机。喝得半醉的他向那位同事说了一件他对任何人也没有说过的事。

    “我中专毕业后没找到工作,有一段时间没事干,闷得心里发慌。有一次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喝酒,回家时看见路边停着一辆摩托车,看见四周无人,一个朋友撬开锁,由我把车给开走了。后来,那朋友在盗窃时被逮住,送到了派出所,供出了我,结果我也被判了刑。刑满后我四处找工作,都没人要,后来经朋友介绍我才来到这里。这里不错,不管咋说,现在咱得珍惜,得给公司好好干。”

    在公司一年多后,公司根据他的表现和业绩,把他和那位同事确定为销售部副经理候选人。总经理找他谈话时,他表示一定加倍努力,不辜负领导的厚望。谁知道没过两天,公司人事部突然宣布那位同事任副经理,把他调出业务部另行安排工作岗位。

    事后,他才了解到一切都是那位同事从中捣鬼。原来,在部门副经理候选人名单确定后,那位同事便找到总经理,向总经理谈了他曾被判刑坐牢的往事。不难想象,一个曾经犯法坐牢的人,公司怎么会重用呢?尽管在知道真相后,他又气又恨却又无可奈何,事情是自己嘴巴说出去的,那位同事虽然不厚道,但是要是他自己不说,不就没什么事情了。既然秘密是自己的,那么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对同事讲。如果讲给了别人,情况就不一样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被别人以此为把柄反过来攻击,使自己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

    所以,只有恰到好处地把握说话的分寸,才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帆风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都要在脑子里想清楚,做到心里有数。不然,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后悔就来不及了!

    如果出言不慎只是断送前程的话,还不是最糟糕的,因为口不择言胡乱说话而断送性命的也大有人在。

    182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之时爆发了一场革命,革命者要求俄国进行改革,废除封建制度。尼古拉一世残酷地镇压了这场叛乱,逮捕了大部分革命者。经过审判,判处其中一名领袖里列耶夫死刑。行刑那天,里列耶夫站在纱刑台上,没想到绞刑开始后,经过里列耶夫的一阵挣扎,绳索断了,里列耶夫摔落在地上。当时,在信奉天主教的俄国,类似这种情况常常被当作是天意和上帝恩宠的征兆,犯人通常会得到赦免。满身瘀青和尘土的里列耶夫从地上爬起来,在确信保住了脑袋后,向着人群大喊:“你们看,俄国人已经不懂得如何做事了,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

    一名士兵立刻前往宫殿向沙皇报告绞刑失败的消息。尼古拉一世虽然十分气愤,但还是依据常规提笔签署了赦免令。签署完后,沙皇询问士兵:“事情发生之后,里列耶夫有没有说什么?”

    “陛下,”士兵回答说,“他说……在俄国人们甚至不懂得如何制造绳索。”

    “既然这样,”沙皇说,“让我们证明事实与他说的恰恰相反吧。”于是他撕毁了赦免令。随后里列耶夫再度被推上了绞刑架——当然,这一次绳索没有断,里列耶夫被绞死了。

    虽然沙皇尼古拉一世是杀害里列耶夫的真正凶手,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里列耶夫其实也是死在了自己的那张嘴上。

    会说话,小则增加交流、沟通情感,大则保职全命、兴邦救国;不会说话,小则引发争执、招惹矛盾,大则害人害己、祸国殃民。人生在世的矛盾纠纷大多都是说话不慎引起的,话一旦出口,就无法收回。而言由心生,说什么、怎样说完全要靠大脑思索,所以在管好自己的嘴前,先要动动脑子,要三思而后言,在每句话出口前,必须先经过一番思考,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等容易引起麻烦的话语千万要打住,一定不能让它溜出口。

    人长了嘴巴,不说话自然是不正常的,除了在说话之前要三思而外,还要注意下面几点:

    (1)不要自我吹嘘。不要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不管是知识、财富、威望还是权力,自我吹嘘不能让这些东西增加一星半点,反倒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2)不要作无谓的争辩,不要说长道短,说出别人的隐私。把别人的短处或隐私说出来,这样不但会损害别人的声望,而且将自己卑劣的人格也展现得一览无余。生活中跟别人出现口角之争是很常见的事情,倘如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跟人争得面红耳赤,或者是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而没完没了,就显得很不理智。不但有损于人际关系的正常交往,也让自己的形象受损,还会伤害别人的自尊。

    (3)说话的语气不要太强硬。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语气不要过于强硬,即使身居高位,职属领导,说话用语也应该尽可能的温和,就算对方出了错误,批评的语气也要委婉一些,这样便于对方接受。覆水难收,说出去的话就如同泼出去的水,一旦出口,再想收回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做人应该低调,不要张扬,能少说就不要多说,需要说话的时候一定得要注意时机和场合,权衡一句话说出后的利弊,要三思而后言,否则轻则惹出矛盾,伤害感情,严重的影响前程,甚至因此丢掉性命。

    9、敬人者,人亦敬之

    我诈则尔虞,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就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你狂妄别人更狂妄,你骄傲别人更骄傲,你谦虚别人也谦虚,你尊敬别人,别人也会尊敬你。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严格来说是平等的,大家生来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尊卑之别,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在后天的发展中,有的成为农民,有的成为工人,有的成为教授,有的成为领导,有的一贫如洗,有的家财万贯,有的目不识丁,有的学富五车。

    但是即使这样,领导和平民,富翁和穷光蛋,教授和文盲之间的关系依旧是平等的。就算是再有知识,再有权力,再有钱,不尊重别人也照样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而即使是文盲,平民,穷人只要自尊谦虚敬人,照样能获得别人的尊敬。

    有这样一个笑话:

    “我有钱,你没有,你应该尊敬我。”

    “你有钱是你的,我为什么要尊敬你?”

    “我把我的钱分给你四分之一,你可以尊敬我吗?”

    “你不过仅仅给我四分之一,我为什么要尊敬你?”

    “要是我给你二分之一呢?”

    “要是那样,我的钱跟你的钱一样多,我又何必尊敬你?”

    “我把所有的钱通通给你,你可以尊敬我了吧?”

    “你所有的钱都给我了,我干吗还要尊敬你呢?”

    在这个笑话中,说明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能否得到别人的尊敬和钱没有关系,同样,跟名利、权力、地位也没有关系。真正有关系的是自身的态度——敬人者,人亦敬之。

    德国前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专程到华沙的遇难犹太人纪念碑前献花圈。面对冰冷的纪念碑,围观的政要、群众、众多的新闻记者,勃兰特突然双膝下跪,对为这些惨死在二战中德国纳粹战犯屠刀下的数百万犹太人进行道歉谢罪。我们大多数人也许不知道勃兰特的生平,也许不了解这位德国总理曾经有过什么丰功伟绩,但是却很少有人不知道他对死难的波兰人的这屈膝一跪。他以自己的行动表达对这些亡灵乃至整个遭受纳粹侵略过的国民的歉意,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这些死难人民的尊重,也为他自己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敬人者,人亦敬之,什么时候都不例外。

    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是说在汉朝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小僮却告诉他说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让僮子转告孔明说他改日来访,然后拉着马闷闷不乐地回去了。又过了数日,刘备听说诸葛亮已经回家,便同关、张再次来访。僮子说:“先生正在草堂看书。”刘备求见后却发现不是诸葛亮,而是其弟诸葛钧。于是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救国济民的意思。兄弟三人又冒雪回去了。回到新野不久,刘备想再次去请诸葛亮。关羽劝说:“可能诸葛亮没本事,怕见我们。”张飞则说:“你们别去了,我一个人直接去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忙讲了当年文王访姜子牙的故事,把这哥俩训了一顿。不久兄弟三人第三次来到卧龙冈。他们一到,小僮忙说:“先生在睡觉。”刘备不敢打扰,一直等到诸葛亮睡醒后更衣相见。

    其时,刘备已经是官府将军了,是地方大员,而且是当朝皇帝的叔叔,身份显赫尊贵,诸葛亮只是一介布衣,只是听了徐庶和司马徽的话,刘备就不辞劳苦,三顾顾庐,用至诚的精神,十足的敬意,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成就了一番事业。刘备的低调谦和以及对诸葛的尊敬换来了一个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相。同时也是他的这种待人方法赢得了张松的认可,拿到了至关重要本可能献给曹操的川西地理图,为将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国时候,自从马超兵败后,西凉败兵有好几万人逃到汉中,都被汉宁太守张鲁收下。张鲁怕曹操进犯汉中,想自称汉宁王。部下献计让他先取西川,然后再称帝,张鲁决定起兵取西川。

    西川刘璋见张鲁引兵来犯,十分惊慌,别驾张松进言说只要让曹操取了汉中,西川便能安全无虞。于是刘璋命张松为使,带着许多财物去许都。张松为人多谋,暗中早画了一幅西川地图带着,把蜀中的山川险要,府库钱粮都画在上面,以便见机行事。

    不料曹操见张松长相不佳,已有五分不喜欢,又见张松言语无礼,一甩袖子,便转入后堂去了。

    曹操手下有一人叫杨修,见张松说话狂妄,遂与他辩论。后又取曹操写的兵书《孟德新书》让张松看。张松说这书是战国一位不知姓名的人写的,蜀中小孩也能背诵,并当场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杨修大惊,认为张松是奇才。杨修连忙见曹操,把刚才张松背诵《孟德新书》的事说了,曹操暗想道∶“莫不是古人与我暗合?”便叫人把书烧了。第二天,曹操与张松前去西校场看军容。

    曹操自夸军容鼎盛,问西川是否有这样的军队。张松说∶“我们没有这般军队,只知道以仁义待人。”并嘲笑曹操说:“丞相在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道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这些都算得上是无敌天下的功绩?”曹操见张松尽揭他的短处,心中大怒,下令乱棒将张松打出。

    张松取道荆州回西川,想探探刘备的虚实,不料刚到荆州边界,便被赵云迎接到驿馆,关羽也前来设宴接风。张松深感刘备仁德、宽厚。

    次日,刘备引孔明、庞统亲迎,设宴连饮三天。把个张松感动的不行,说他愿为内应,极力劝刘备取西川,并把所带的地图献给了刘备。还推荐好友法正、孟达给刘备,说他们可以重任,后来张松因为勾结刘备的事情被识破,全家都让人给杀了。

    由这两件事情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刘备为人低调、谦和敬人,因此也获得了诸葛亮、张松等人的敬重,奉他为主,为他流血流汗、鞠躬尽瘁甚至牺牲性命。

    做人低调,谦和敬人者,人亦敬之!

    10、给他人留足面子,自己就有面子

    人一生难免有缺点不足,能够谈笑间巧妙维护他人的面子和尊严是做人的高明之处,给别人留面子就是给自己留后路,而揭人短如打人脸,必然引发矛盾。

    有人认为,中国人最看重的不是钱财,也不是名誉,更不是权位,而是面子。这种看法虽然有偏颇之处,但是从某方面也反映出了面子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做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关键时候给别人维护尊严,照顾他的面子。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但是他本人却很忌讳这一点。推翻元朝做了皇帝后,他昔日家乡的一些亲朋好友自然少不了来京城来讨要一些好处,这些人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一起长大、同甘苦共患难的情份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享享荣华富贵。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认为那样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大多数人都见不到他。

    有一天,他小时侯的一个伙伴跑到南京,经过几番波折之后终于见到朱元璋,这个人比较会说话,把小时候和朱元璋一起玩乐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情说了出来,他是这么说的:“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东征西讨,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救急。”朱元璋一听,隐约觉得他的话中包含了一些儿时嬉闹玩耍的往事,见他说得好听,心里很高兴,所以立刻封他做了一个大官。

    这个消息让另外一个伙伴听见了,他心想:“同是那时候一起玩的人,他去了有官做,我去当然也不会倒霉吧?”于是,他就去了。和朱元璋一见面,就直通通地说:“朱老四,你现在做了皇帝很威风嘛!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破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你就抢着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上满把地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去。叶子梗在喉咙口,害得你哭笑不得,差点没把你噎死。最后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朱元璋等不得听完就连声大叫:“哪来的疯子在这里胡说,赶紧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在这里,两个人说的本来是同一件事情,但是后一位因为不会说话,直接揭了朱元璋的底,扫了他的面子,最后不仅没能得到官职,还被砍了头,而前一位因为说话巧妙,既维护了朱元璋的尊严,又恰到好处地点明过去一起玩闹的事情,勾起朱元璋的回忆,最后被封为大官。

    其实,现在的社会也是一样,每个人都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如果谁不小心揭了他的短,戳着他的痛处,无疑是当面扇人耳光,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就跟朱元璋一样,因为前一个伙伴维护了他的面子,所以得到了好处,而后一位朋友虽然说的是事实,但让身为皇帝的朱元璋面目无光,自然就倒了霉。

    在生活中,场面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无意间就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痛处,犯了对方的忌,对听话者造成了伤害,而自己还莫名其妙。待人处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作文章。

    有一个真实的例子,说的是一群人在看电视剧,剧中有婆媳争吵的镜头。张嫂便随口议论道:“我看,现在的儿媳真是过分,一点都不知道好歹,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更不愿意照顾老人。也不想想以后自己老了怎么办?”话未说完,旁边的小齐马上站了起来,怒声说:“你说话注意点,不要找不自在,有什么事情就直接说,我最讨厌别人指桑骂槐。”原来小齐平素与婆婆关系处的不好,最近刚从家里搬出去另住。张嫂由于不了解情况,无意中揭了对方的短而得罪了小齐。很多时候,因为没有了解情况,无意之中说话得罪人的事情很多,所以可能的话,最好不要发表一些有消极评价的意见,否则,很可能周围就有人“对号入座”,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与人相处本是缘分,世界上有这么多人,五湖四海,西北东南,素不相识的人慢慢地从不认识到认识,从陌生人到朋友。然而交往中,自然避免不了一些磕磕绊绊,产生一些矛盾,闹出口舌纠纷。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会竭尽全力去维护自己那些并不全面、不成熟的观点,用一些恶毒的难听的话去攻击对方,揭露对方的隐私、嘲讽别人的缺点。这样往往会激化矛盾,把小纠纷搞成大矛盾。

    然而会做人的人,不会让这种争执成为破坏友谊的蛀虫,他们总是以和为贵,尽可能的维护别人的尊严,从而赢得别人的好感,提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做人要谦和,即使有了矛盾,出现争执,也要维护别人的面子,有理有据,有进有退,不能得理不让人,更不能死缠乱打、蛮不讲理。

    俗话说: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这时候不妨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一下问题的实质,也许会发现其实人家也不是没有道理。有句话曾经这样描述跟人争吵的后果:一场狂风暴雨般的唇枪舌剑过后,人们得到的仅是心烦意乱,而失去的却是彼此间亲密的情谊,友谊将出现一种隔膜,彼此将日渐疏远。

    何必呢!可能到最后才发现,你所竭力证明的东西根本一点都不重要,相反还让你又多了一个“敌人”。俗话说得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卡耐基也曾经说:“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还是输了,因为你输掉了形象,失去了跟人友好相处的一个机会。”所以,适时而退,给人留足面子,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更不能侮辱别人的人格。不然,就算获得了胜利,结果只不过是证明了你并不是一个会做人的人。

    林肯曾经斥责一位和同事发生争吵的青年军官,他说:“任何决心有成就的人,是不会将时间耗费在私人争执上的。争执的后果是失去了自制,这不是你能承担得起的。要在跟别人拥有相等权利的事物上多让步一点;如果你是对的,就让步少一点,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让它先走。就算将其杀死,被它咬伤也不能治好。”的确,我们虽然不能改变争论引起的不良后果,但是却可以防微杜渐,避免与人发生过激的争论。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与人相处,低调谦和,给人面子,维护了别人的尊严,也就是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退路。

    11、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的缺点和不足,低调谦和,适时暴露自己的缺点,更容易让人亲近。曲高则和寡,过于完美只能让人敬而远之,不想与之接近。

    维纳斯因为缺了一只手而受到全世界人的关注和追捧,倘如这个塑像是完美的,它能否有今天这样的成功还是个未知数。每个人都有缺点,适时地暴露自己的缺点,有时候能起到比宣扬优点更好的效果。

    负责房地产销售的杨先生,就因此获得了成功。

    杨先生要推销的那块土地紧邻一个家具制造厂,制造家具的噪声使一般人难以忍受,虽然这片土地价格优惠,交通便利,但是因为这个原因一直无法顺利脱手。杨先生想起有一位顾客想买块土地,其价格标准和这块地大体相同,而且这位顾客以前也住在一家工厂附近,噪声比这个相比不相上下。于是,杨先生拜访了这位顾客。

    “这块土地所处的地段交通便利,价格也比附近的土地便宜多了。当然,便宜是因为它附近有个家具制造厂,噪声比较大。如果您能容忍噪声,那么它的交通地理条件、价格标准均与您希望的非常相符,很适合您购买。”杨先生如实地对这块土地做了详细的介绍,并没有对这块土地的不足做什么掩饰。

    几天后,这位顾客去现场实地考察,结果感到非常满意,他对杨先生说:“那里确实不错,而且上次你特地提到噪声问题,我还以为噪声一定很严重,那天我去观察了一天,发现那里噪音虽然不小,但是对我来说不算什么,我以前住的地方整天都有重型卡车来来往往,轰隆隆的声音响个不停,而这里的噪声一天只有几个小时,早晚都没有,价格也可以,我很满意。另外你这人很真诚,要换上别人或许会隐瞒这个缺点,说一些好听的,你这么实在,反而使我放心。”就这样,杨先生顺利地做成了这笔难做的生意。

    假若杨先生介绍那块土地时只说优点,为了推销成功而掩盖缺点,结果会怎么样呢?很可能那位顾客就会因为噪音的缘故而拒绝购买。由此可以看出,诚恳地说出缺点,并不吃亏,它反倒会提升你的个人形象,让别人更信服。

    一般人总以为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件很丢面子的事,更何况要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其实事情并非如此,每个人都会犯错,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够显示一个人的诚实,提升个人形象,能让别人更放心,如此一来,犯错的事情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缺点也变得容易让人接受。否则要等到别人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问题恐怕就已经很严重了。

    有一位商店经理,当他发现自己店里卖的一种商品因为运输过程中出现了一点问题,致使部分商品的底部有一些磨损,虽然无伤大雅而且也很不容易被发现,但是他想:如果购买的顾客了解这一情况的话,一定会对他及他所在的商店产生不好的印象。于是,他立即派人专程跑到所有用户的家中,不管所购买的商品底部是否有磨损,都把这一情况向那些已经买了这种商品的顾客做了说明,并说:“为我们的不小心带给您的不便深深感到抱歉,欢迎随时前来商店换货,如果还不满意,我们可以无条件退货。”

    结果所有的用户都被该商店经理的真诚所感动,不仅无一人要求退货,而且大部分顾客都没有更换商品,还成了这家商店的常客。

    其实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很丢脸的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不敢说是因为害怕受批评,那么最终被人发现时事情可能已经不可挽回了。比如说一位工程师在楼房建到一半的时候发现了问题,但由于怕担当责任或害怕领导的责怪而回避这个问题,那么以后他面临的已不是简单的受批评了。所以如果不想让别人批评或者留下更多的后患,不妨在别人之前主动的承认错误,作一番自我批评。

    美国贝卡罗来纳州夏洛特的货物经纪人格里·克罗纳里斯就是一个敢于承认错暴露缺点的人。当时有一条针对零售采购商特别重要的规定是不可超支账户上的存款数额。如果账户上的存款数额为零,那么将不能够买新的商品,直到下一个采购季度。有一次在格里账户已经告急的情况之下,他又发现了一款特别有利可图的手提皮包。可是他又没有为这种始料未及的情况做准备。在这种情形之下,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放弃,二是承认错误并请求追加拨款。最后格里还是选择了后者,他坦诚地向主管承认了错误,并请求主管给他加拨存款。主管感于格里的行为,及时地给他追加拨款。皮包的上市后,倍受顾客喜欢,销售的特别好,为公司带了可观的收入。所以说发现自己错误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坦诚,争取别人的宽容,对事情进行补救,避免不良影响的发生。

    参加过颁奖仪式的人都知道,在那些大型的颁奖典礼上,获奖的人一个个精心准备他们的获奖感言,什么“感谢领导、感谢父母”之类的话一遍一遍地说,什么“还有不足,继续努力”的话让人听的昏昏欲睡。突然,有一个人在台上因为过于紧张而卡了壳,激动的满脸通红,眼泪在眼眶里只转,却硬是没法说出句完整的话来,台下的人登时来了精神,密切的关注她的每一个动作。等了好久,她才结巴出来一句:“我—很—高—兴,谢谢大家。”顿时,台下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这样的场景太多了,为什么?因为她暴露出了她的缺点——人们在心里认为她其实也就是个普通的小姑娘,在这种地方也会紧张,很容易怯场。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缺点却为她赢得了现场观众最多的掌声。

    在一些适当的时候,适当地暴露自己的缺点,出现一些小小的毛病,有时候反倒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2、放弃固执,不逞口舌之快

    得理不让人,是得势而失人心,拣起了芝麻丢了西瓜。放弃到手的优势,有理而不逞口舌之快,得饶人处且饶人,看似吃亏,实则赢得人心,反而能获取更大好处。

    与人交往,意见不和是正常的事情,出现误会也避免不了。因而产生争执,闹起矛盾,引发口舌之争的状况是随处可见。

    周围有一种人,特点是:头脑灵活、善于争辩、牙尖嘴利、绝不认输。工作、生活中只要是有人与他们发生冲突,不管是大事小事,不管有理无理,都要与对方展开争辩,不把对方说得脸红脖子粗、哑口无言绝不甘休。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管在什么时候,也不论自己有理无理,只要跟他们意见不和或者出现矛盾,不容解释,立即开始唇枪舌战,直到对方竖起白旗为止。因为言语犀利,经验丰富,善于抓住别人语言漏洞,一旦进入了状态,便使出全身能耐,全力以赴,所以即使理在对方,也能颠倒黑白,把理争到他们那方去。

    这种人在辩论会、谈判桌上,要发挥出全部能耐或许是个人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喜欢跟他们交往,这种人往往会遭人冷落,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实际生活并不是辩论赛场,也不是谈判桌,经常和他们打交道的,并非是想与他们在口才上一较高下的辩论者,也不是要和他争夺利益的人,只不过是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朋友和伙伴。即使他们辩赢了,证实了观点的正确性,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就算他们能把输了的道理说赢,也没有几个人佩服他们,结果反倒是大家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

    更有甚者,一些人得理不让人,依仗口舌之利,把人说的面目全非,贬的一文不值,结果导致对方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为自己埋下祸根。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气度宽宏,有容人之量。一不小心,因为口舌之快就可能招致灾祸。

    想那弥衡,傲岸不稽,因为曹操待他无礼,就出言讥讽,把曹操的文臣武将贬的一文不值,曹操怕担负杀害人才的骂名,就派弥衡去劝降刘表,想借刀杀人。刘表识破曹操意图,再把弥衡送到粗暴的黄祖那里,弥衡最终因为出言讥讽黄祖而惹来杀身之祸,如果弥衡能放弃固执,以其才学聪明,不难成就一番事业,可是却因为逞口舌之快,结果被一莽夫所杀,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也不是所有人都固执己见,得理不让人,下边说的就是这样一个因为谦让而化解矛盾的故事。

    战国时期,梁楚两国交界,关系紧张,都在边境上设立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干活勤劳,每天锄草浇水,瓜秧长势很好,而楚亭的士卒十分懒惰,种下以后就不再去管理,结果瓜秧又瘦又弱,还荒草丛生,与对面瓜田里的根本不能想比。楚国人死要面子,一天夜里把梁亭的瓜秧全部给扯断了。梁亭的人笫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了边亭县令,然后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了。”县令听了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人的做法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既然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还要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做的不对,我们再跟着学,不是也不对吗?你们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也好起来,而且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县令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仔细观察,才发现是粱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水。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又惭愧又敬佩,于是报告给楚王。楚王听说以后,为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所感动,特备重礼送给梁王,既表示自责,也表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自此变成了友邻。”

    “得饶人处且饶人”,就是给对方一条生路,让他有个台阶下,为对方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有回旋的余地。梁国县令低调,看似吃亏的做法不仅感动了楚国,避免两国间的纷争,还显示梁国人的气度,赢得楚国国王的尊敬,让他特备厚礼致谢。如果梁国人得理不让人,一味去指责楚国人或者扯断他们的瓜秧,很可能导致双方矛盾升级,最终引发两国间的战争。

    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把对方“赶尽杀绝”,有可能激起对方的斗志,狗急了还跳墙呢,把人逼急眼了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很可能是“不择手段”,结果肯定会造成伤害,就像把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将咬坏家中的器物、家具。如果放它一条生路,老鼠“逃命”要紧,便不会对屋里的东西再造成伤害。

    即使他当时没发作,但是让他在众人面前颜面尽失,抬不起头来,这么做如同身上揣了个炸弹,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引爆,三国时期的才子弥衡就是因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招致杀身之祸的。

    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招安张绣之后,听纳贾诩的建议,打算找一位有文名的人去招安刘表,于是孔融推荐了祢衡。曹操对弥衡并不喜欢,祢衡也恃才自傲,将曹操的手下贬损的一文不值。当时张辽在一旁,抽剑要杀祢衡。曹操制止说:“我正缺少一个鼓吏,早晚朝贺享宴,可令你担任这个职责。”祢衡不推辞,应声而去。张辽说:“此人出言不逊,为何不杀了他?”曹操说:“此人素有虚名,远近皆知,今天杀了他,天下人必然说我不能容人。他自以为有能耐,所以令他为鼓吏来羞辱他。”

    第二天,曹操大宴宾客,令鼓吏击鼓。祢衡一身旧衣而入,击《渔阳三挝》,音节殊妙,深沉辽远,如金石之声。座上人听着,莫不慷慨流涕。左右人喝道:“为何不更衣?”祢衡当着他们的面脱下旧衣服,裸体而立,赤身尽露,客人皆掩面。祢衡慢慢穿上裤子,脸色不变。曹操叱道:“庙堂之上,为何这般无礼?”祢衡说:“欺君罔上才叫无礼。我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而已。”曹操说:“你清白,那谁污浊呢?”祢衡道:“你不识贤愚,眼浊;不读诗书,口浊;不纳忠言,耳浊;不通古今,身浊;不容诸侯,腹浊;常怀篡逆之意,心浊。我是天下名士,你把我用作鼓吏,这像阳货轻贱孔子。”曹操指着祢衡说:“令你去荆州做说客,如果刘表来降,就封你做公卿。”祢衡不肯去,曹操便命备三匹马,令二人挟持着他而去。

    祢衡到荆州,见刘表之后,表面上颂扬刘表的功德,可实际上尽是讥讽。刘表不高兴,又派他去见黄祖。有人问刘表:“弥衡戏谑主公,为何不杀了他?”刘表说:“祢衡多次羞辱曹操,曹操不杀他,是因为怕因此失去人望,所以叫他当说使到我这里来,要借我的手杀他,使我蒙受害贤的恶名。我如今让他去见黄祖,让曹操知道我刘表有见识。”众人皆说好。

    祢衡至黄祖处,一起喝酒,都醉了。黄祖问祢衡:“你在许都有什么人?”祢衡说:“大儿孔融,小儿杨修。除此二人,别无人物。”黄祖说:“我像什么呢?”祢衡说:“你像庙中的神,虽然受祭祀,遗憾的是不灵验!”黄祖大怒,说:“你把我比成是土木制作的偶像了!”于是杀了祢衡,祢衡至死骂不绝口。曹操得知祢衡受害,笑着说:“腐儒舌剑,反自杀了!”

    弥衡乃当时有名的文人,可惜因为固执己见,逞一时口舌之快,羞辱曹操,讥讽刘表,辱骂黄祖,结果年纪轻轻就死于非命。

    对方无理狡辩,明显理亏,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放他一马,他自然会心存感激,来日相见也好说话。相反,得理不让人,无理也要争三分,不仅给人的印象不好,让人觉得涵养不够,而且影响人际交往,这绝不是一个心智高明,谦和低调的人所能做的事情。

    13、好为人师不如虚心求师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才能本是好事,但是好为人师,自以为是却不值得嘉许。反之,低调做人、虚心求师不但能够学到更多知识,也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

    在公园的跷跷板上,一个人上则一个人下。在社会交往中,也是如此,两个人本来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显得高明了,那么另外一个人自然就会被比下去了。每个人都有荣辱之心,抓住机会表现自己就可显得比别人高明,好为人师就是其中的典型。

    为人师的潜台词就是比别人高明,而好为人师则是不管别人有没有需求,愿意不愿意,都主动表现,但结果往往有可能使对方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可能采取不友好的态度。

    有一个寓言说的就是这样:

    在一个山清水秀的丛林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一天,一个凡事都爱摆大道理的老山羊正悠闲地在河边散步,当它看见一只大鸟在河边饮水,便走上前去,说道:“你只顾在这里喝水,却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如果狐狸过来,你的小命就丢了。”然后,又严肃地讲了许多道理。

    大鸟笑着表示接受。但老山羊一走开,大鸟就对身边的蚂蚁说:“依仗自己胡子长就冒充懂道理。去年,它的孩子还不是在这里让狼给吃了吗?”

    老山羊也许是出于一番好意,却没能得到大鸟的认可——表面答应,背后就讥讽。原因就在于它“好为人师”的做法侵犯了人性丛林里的忌讳——侵犯了人性里的自我。

    前段时间在一个小区里见到有人争执不休,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有人在下象棋的时候从旁边指点,开始的时候两人还有商有量,其乐融融,后来因为指点的人和下棋的人意见不和,因而引发争执,看着两个人激动的样子,怒目相视,就差拳脚相向了,后来在众人劝解下,好歹才将一场矛盾化解。

    人人都有表现的欲望,就连小孩子也不例外。好为人师的人总是喜欢指点、纠正别人的观点。在生活中每每见到一些人看见别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自己先在旁边观望,后来感觉不过瘾,干脆上前指手画脚,如此这般的指点一番方能尽兴。经常能看见小区里边有下棋的,旁观者围成一圈,见到情势危急的时候,早就不记得“观棋不语真君子”这句话,七嘴八舌开始支招,更有甚者,越俎代庖直接上去参战。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比较高明,可以为别人指点迷津,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种“好为人师”的表现不见得就有人领情,因为这种自显高明的做法,无形之中抬高了自己,贬低了别人,看起来是好意,实际上损害了别人的自尊。

    “好为人师”的人有的是出于一番好意,主要是想帮助别人纠正错误,助人为乐,有的则是为了显摆,出风头,炫耀自己的能力,是为了表明自己高人一等。但是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也甭论观点是对是错,好为人师的行为基本上是不怎么受人欢迎的。中国古代有个叫钟弱翁的,就因为自以为是,好为人师成为笑柄。

    钟弱翁(就是钟离权,字弱翁),能书会画,因此形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喜欢贬低当地榜额上的字画,总喜欢把原来那些字画消除掉,自己想一些新东西为他们重新书写,但是他的水平确实一般,写出来的东西很难恭维,人们都饱受其害。

    他曾经路过庐陵,那里的山中有个寺庙,寺庙里有一个很壮丽的阁楼。钟弱翁和下人就一起过去站在阁楼下面,欣赏塔的榜文,榜文上写着“定惠之阁”,而旁边的题字人的名字因为年代久远,字已经被蒙上灰尘而看不清楚。

    钟弱翁照旧肆无忌惮的评说榜文的缺点,还叫一个寺僧拿来梯子取下榜文来看,可他把榜文擦拭后仔细一看,却发现是大书法家鲁国颜真卿书写的,钟弱翁就说:“像这样好的字画,怎么能不刻一个石碑?”就命令为字刻了一个石碑,他手下服侍的人把这当做一个笑柄。

    好为人师者多半都自以为是,为显示自己高明不顾别人感受肆意去贬低他人,实为做人处事之大忌。

    好为人师是人际关系的障碍,每个人都有排他性,因此,即使“明知道自己不对也勇敢面对,还极力去掩盖。”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需要别人的指点和帮助,但是好为人师,自以为是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一般而言,指点别人在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但不可强求,更不能让别人坚决服从:

    要么你德高望重,在某些方面已经是权威,如此一来自然没有显摆之嫌,而且对方即使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也会尊重你的看法,作为借鉴。

    要么你和对方关系极好,从朋友的角度出发你可以直接告诉他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怎么做会更好,对方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可以一起探讨。

    要么你是长辈和上司,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他们你的经验之谈,处事之道,也没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否则,如果是出于显摆自己这个意图的话,最好还是三思而后行,免得像寓言中的老山羊那样——出了力还不讨好。

    好为人师,不如虚心求师。与其处处显摆自己,惹人讨厌,还不如降低姿态,虚心求师。每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寻找别人的长处虚心请教,遇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仔细询问,既可以学到知识,又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何乐而不为呢?

    14、批评他人要低调

    批评是对对方错误言行的一种否定,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改正错误。低调谦和的态度,诚挚中肯的语言显然要比讥讽挖苦、训斥责骂来的更有效一些,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都难免会出现错误,如果同事、伙伴、朋友、下属在工作生活中因为某些原因出现了不该有的问题时,该如何去让他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呢?

    一阵狂风暴雨的训斥责骂?一通绵里藏针的讥讽挖苦?还是一番谦和诚恳的劝诫引导?

    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张教授遇见了早年认识的某文艺评论家,这位仁兄向来不讲原则,所写的评论乱七八糟,胡乱吹捧。张教授于是想跟他开开玩笑,略微批评下这位昔日的朋友,在两人见面问好之后,就对这位评论家说:“好久不见,没想到您对天上的星宿也很有研究,最近几年发现了很多星星,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天文学家。”

    这位评论家听了有些发呆,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还以为是张教授搞错了,忙说:“张教授,您可真会开玩笑,您知道我一直是搞文艺评论的,并不研究什么天文现象,更没发现什么星星,您大概是弄错了。”张教授很严肃地说:“我怎么是跟您开玩笑呢。在您这几年发表的文章里,经常看到您不断发现了什么‘著名歌星’、‘舞台新星’、‘歌坛巨星’、‘文坛明星’等众多的星宿,这不是好多的星星吗?想不到您还有这一手,竟然是个非凡的天文学家。”听了张教授的这番话,评论家的脸是一阵青一阵白,最终什么也没说,转身就走了。

    本来张教授是想用幽默的语言,善意地批评一下这个胡吹乱捧,不负责任的评论家。但张教授的话饱含了讥讽,充满挖苦的意味,显得过于尖锐,看似幽默风趣,实则尖刻刻薄。他的奚落嘲笑大大伤害了这位文艺评论家的自尊心,根本让人无法接受,因此两人闹了个不欢而散。假如张教授能用温和劝诫的语气,谦和诚恳的态度,也许他们之间就不用搞的这么僵,那位评论家会接受张教授的意见也说不定。而现在这么一来,朋友肯定是没得做了,很可能还成了仇人。

    如果别人出现了什么错误,委婉的指出来,尽可能采用劝导的方式让他纠正错误,即使批评,也应该注意自己的态度,尽量用谦和低调的态度,不能讥讽挖苦嘲笑辱骂,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谦和的态度,诚恳的语言,对方不仅会感受到你的真诚,还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让他有了改正错误的信心。使得他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必定小心谨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胡佛是美国一位著名的飞行员,技术超卓,经常参加飞行表演。有一次,他驾驶飞机举行空中飞行表演,在返回途中飞机的两个发动机在300米高度时突然熄火,他凭着熟练的技术将飞机降落。虽然飞机上的人都安然无恙,但是飞机受到严重损坏,着陆后胡佛立刻检查飞机燃料,发现果然是燃料加错了。

    回到机场后,他说要见见为他座机服务的机械师,当时那个年轻人巳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非常痛悔,当胡佛走近他时,他流泪了,以为肯定要遭受严厉的批评。因为他的过失,一架非常昂贵的飞机基本上被毁了,而且差点使胡佛等三人送了命。但是并胡佛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火冒三丈,更没有怒气冲冲地批评这位机械师的失误,而是上前抓住他的肩膀,看着他的眼睛充满鼓励地说:“为了向你表明我坚信你不会再这样做,我希望你明天为我的F-15(战斗机)进行维修服务。”

    结果可想而知,这位年轻的机械师在今后不但不会再犯半点错误,而且会因为胡佛的话而干得更加出色。如果胡佛给这位机械师一通讽刺辱骂或是严厉的批评,不仅伤害了机械师的自尊心,而且还会使他变得沮丧、丧失信心、畏首畏尾,这对以后的工作并没有一点好处。事情已经发生了,训斥责骂都不能挽回损失,甚至可能让事情更为糟糕,胡佛的做法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他宽宏的气度,赢得了人心,而且让机械师重新树立了信心,对工作更加负责。

    胡佛对待机械师错误的做法堪称是批评的最高境界,而周恩来总理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1952年,周恩来总理率政府代表团抵达前苏联,就我国“一五”期间苏联援建项目进行谈判。到达前苏联后,他专门把有关人员集中起来,逐字逐句讨论修改计划草稿。复印前,他又专门叮嘱一位同志把好最后校对这一关。但当周总理拿到稿子后发现里面仍然有差错,他并没有立接批评校对的这位同志。第二天,周总理来到代表团驻地与大家共进午餐时,特地与这位同志碰了一杯,笑着说:“罚酒一杯吧!”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既亲切又严肃,使这位同志既认识到错误又不会过于难堪,不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

    从周恩来总理专门集中人员一点点修改讨论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件,而且他还专门叮嘱过,结果仍然出现问题。但是在出现错误后,总理并没有大发雷霆,只是用一个微笑和一句带有玩笑的话就让这位同志心悦诚服地认识到了错误,达到了批评教育的目的,不得不说是高明。

    人都可能出现错误,知错能改自然是最好了。恰到好处地运用批评不但能够让犯错的人心悦诚服认识错误,而且能体现个人的境界。胡佛的做法肯定让机械师一辈子难以忘记,而总理善意谦和的批评也体现了他伟大的人格。相反,暴风骤雨的训责可能会激起别人的反抗,绵里藏针的嘲讽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就算他们认识到了错误,也很难起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恰到好处的批评其实反映的就是一个人的处世技巧、做人的智慧。要想达到这一步,低调谦和的为人态度是必不可少的。

    15、虚怀若谷,人亦近之

    孟德斯鸠说:“夸奖的话,出于自已之口,那是多么乏味!”谦受益、满招损。虚怀若谷,低调为人,人们喜欢接近,骄傲狂妄,自以为是,无形之中就拒人于千里之外。

    许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感觉难堪,其根本就在于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天生聪明好学,但是在他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开始变得目空一切,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不屑于再向任何人学习任何事,工作也高不成、低不就的,但是他毫不在意,认为是没有遇到慧眼识英才的伯乐。

    他的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理。忽然他想到自己有个朋友开有一所农场,正需要帮手,父亲想让儿子到农场去一段时间,或许那些不好做的体力活,可以磨磨他儿子那高傲的性子。

    久居都市的年轻人,听到可以去风光明媚、山清水秀的农场,一口答应,并马上同意启程。到了父亲朋友的农场,年轻人四处参观之后,便高傲地问有什么事情可以值得他去做的。

    农场主人早已接到年轻人父亲的通知,有心磨磨他的性子,便回答道:“最平常的,就是挤牛奶了,你会吗?”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说:“当然会,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挤牛奶嘛!”

    农场主人给了年轻人一个铁桶、一把凳子,指着远处草场上的乳牛说道:“这个给你,挤满牛奶了再回来。”

    年轻人提着铅桶,拿起凳子,兴冲冲地去草场挤牛奶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没见年轻人回来,过了两个小时,农场主人还不见年轻人回来。四个小时之后,年轻人终于回来了,农场主人见他眼镜歪了,衣服也破了,脸上还有几处淤肿的伤痕,样子简直是狼狈不堪,但是那个桶里却什么也没有,便笑着问年轻人:“怎么样?挤牛奶不是那么容易的吧?”

    年轻人满不在乎地回答道:“挤牛奶还不简单,困难的是,要怎么样才能让乳牛愿意坐上那把小凳子。”

    骄傲的年轻人碰到了自己不明白的事情,他劳心费力也不能把牛奶挤进桶里,但到了这个时候仍然没有谦虚的意思,不能不让人摇头感叹。

    相反,孔子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去多多学习,尤其是有着骄傲情绪的人更应该借鉴借鉴。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学识渊博。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还有一个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也跟孔子有关。据说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争得面红耳赤,就好奇地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就老老实实承认他不知道。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孔子的学问知识不用说,那是很渊博的了,可是他在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的时候仍然坦白地承认,即使面对的是几岁的小孩子,就算被嘲笑,也没有自以为是,强词夺理。相比较那个骄傲自大的年轻人而言,孔子这样虚怀若谷的态度尤为难得。

    骄傲自大的情绪在每个人心里都有,尤其是稍微有点成就的时候。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就写到: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象克服骄傲那么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同时巴甫洛夫也认为:绝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标准。

    有一个形容谦虚的成语叫“虚怀若谷”,意思是说,胸怀要像山谷一样宽阔。只有空,才能容得下东西,才能容得下别人,才能让别人接近你,而自满,除了你自己之外,容不下任何东西,也永远都是一个人。想想那个你年轻人吧,再回忆一下那些先贤们,为人何须恃才傲物,大可和逊致谦,人生的路会更好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