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贵有志,家族更是如此。一个家族,如果没有胸怀大志的前辈艰苦创业,就无法发家致富;如果没有有志的后辈继往开来,只能坐吃山空,更别说富过三代。
1.荣氏兄弟立宏志——大丈夫定当如是耶
自古以来,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关键在于:当他身处逆境的时候,能理智地支配自己,面对生活的危机和困境,他不会心灰意冷而精神崩溃,而是懂得主宰自己的命运。面对生活的严峻考验,他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开拓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以坚实的努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众观那些成大事者,他们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古罗马的大哲学家奥古斯丁说过:“信仰是去相信我们所未见到的,而这种信仰的回报,是看见我们所相信的。”
从小处讲,信念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而目标是任何行动的前提。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无头的苍蝇,四处乱窜而无所作为,很难把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集中到一点上,因此,也就不能创造辉煌的人生。
从大处讲,信念是能使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的使命感,有了这种感觉,就会感到自己的奋斗充满意义,就能够坦然地面对挫折。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志向对人生的重大作用。没有志向的人生,就像是万顷波涛中的一叶孤舟,四顾茫然,无所适从,常常会在对日常事务地应接不暇中迷失自己,终究落得一事无成。而那些具有高远而又有明确的目标的人,经过自己矢志不渝的努力,则会引导自己成就一番大事业。尤其是人在少年之时,能否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更是决定了将来的命运。孔子就是在“十五而去于学”之后,用功不辍,“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经其一生向着自己的理想努力,才成为受百代景仰的圣人。
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根本。
荣宗敬与荣德生能够在窘迫、贫寒的家境中脱颖而出,以至于后来在上海开办工厂,与他们很早就立下志向是分不开的。
荣宗敬生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原名宗锦,晚号锦园,其弟荣德生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比哥哥小两岁,原名宗铨,号乐农。
兄弟俩相差仅两岁,但性格却迥异。哥哥宗敬在贫困的生活里从小就埋下了不安于现状的种子,少负大志又聪明伶俐。然而弟弟德生却没有大哥那么灵气,他长到4岁还不会说话,5岁才开始学语,家里人和邻居看他像个木头,傻头呆脑的,给他取了个外号“二木头”。其实荣德生并不傻,对别人的称呼也不是太在意,别人叫他二木头,他还一脸憨笑,反过来对人家微笑。由于家境贫寒,父亲荣熙泰又为生计长年在外奔波,两兄弟靠着母亲石氏和外祖母抚养,生活十分俭朴。
荣宗敬7岁入私塾,弟德生因为木讷9岁才上私塾。但家境实在不允许两个孩子多读书,所以荣宗敬13岁时便在一家铁锚厂当小学徒。
19世纪末叶,作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的上海,正处于蓬勃的畸形发展之中。旧城区北门外,昔日河道交错、阡陌相间的平畴旷野,早已被强行开辟为英、法、美等国的租界。租界不断扩大,继之越界筑路,使得洋人在上海控制的范围大大膨胀了起来,成为地地道道的城中之城,国中之国。以外滩和英大马路为中心,十里洋场的雏形开始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了……
外滩和大马路一带车水马龙,店铺林立。因系华洋杂居,洋鬼子和假洋鬼子比比皆是,就连普通的引车卖浆者流也能说上几句“洋泾浜”(外国语)。
1889年秋,14岁的荣德生也跑到上海谋生,他是第一次来上海,但这第一次,他就留下了惊天纬地的宏论。
当时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俩在观看一座古典主义风格的西式建筑时,宗敬指着刻有“汇丰银行”字样的一块铜牌子,对弟弟说道:
“这是上海数一数二的大银行,属于英商所有。”
汇丰银行是第一家总行设在中国的外国银行,筹建于1865年,由英国怡和、仁记洋行,美国旗昌洋行和德国、波斯等国商人发起。最初坐落在外滩的转角处,1873年迁入现址(中山东一路)。由于它的后台是在中国活动多年的洋行大老板,资本雄厚,信用又好,所以来这里存取贷借钱款的客户非常多。
荣德生对银行门前的两个铜狮子很感兴趣。他仔细地端详着,觉得它们和平常见到的我们中国的石狮子颇有些不同。
14岁的少年毕竟有些好奇心。荣德生伸出手去想要摸一摸铜狮子时。立在门前的两名“红头阿三”(印度巡捕)立即用半生不熟的上海话大声呵斥道:
“小赤佬,走开!”荣德生怯怯地缩回了手,心里却老大不愉快。他低声对哥哥说,“啥个好东西,连摸都不让摸一下!”
荣宗敬瞪了“红头阿三”一眼嘴里说道:“狗仗人势!”
荣德生看着“狗仗人势”的印度巡捕问哥哥:“他们头上为何缠裹着一大块布呢?”
宗敬恶意地一笑,说,“那是裹脚布,又长又臭!”
兄弟俩说话时,不远处传来“嘟——嘟——”的喇叭响,一辆上一世纪最新式的小汽车开了过来,停在汇丰银行大楼正门前。
两名对荣宗敬兄弟俩一脸凶相的“红头阿三”顿时换了一副面孔,木然肃立,却又掩不住诚惶诚恐。一名“红头阿三”快步迎上前去,打开小汽车的车门。在众目睽睽之中,从里面走出来一位金发碧眼、气宇轩昂的银行大班。那位大班一副“大佬”的样子,对围观的中国人竟不屑一顾,大有傲视一切、蔑视一切、目空一切的架势。在几名随员的护拥下,他昂首阔步,迳直走进了银行的大门。
那两位从无锡来的乡下少年也看得出神了。
不消说,这一场景给了荣宗敬以强烈的刺激,羡慕、嫉妒、兴奋、不服气……种种情绪一齐涌到了心头。好不容易定了定神,他这才扭过脸来问弟弟有何感想?
一向不大开口的荣德生望着那位银行大班的背影,忽然打破了缄默,浓浓的眉毛一挺,高声说道;
“大丈夫定当如是耶!”
荣宗敬初听未免有些惊愕,继而又赞许地哈哈大笑了起来,他轻轻捶了一下德生,说:
“二木头,真有你的,有志气!——”
听了弟弟的话,他知道了弟弟的雄心和抱负绝不在自己之下。而他自己,其实早就立下了大志,要做上海滩上数一数二的大老板和大实业家。所以,他在内心深处暗暗发誓道:
“大丈夫不当于是乎?大丈夫定当如是耶!”
当年刘邦在咸阳见秦始皇帝招摇过市时,曾发出宏愿;“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以后果然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汉朝开国之君。此时,这一对穿着布衣布鞋的乡下少年,若干年后同样实现了他们的抱负,共同创建了现代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工业集团——荣氏家族企业群体。
2.实业救国——荣毅仁以报国为民为目的
读书立志有很多种,为一己私利的人,只在乎于“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真正有远大理想的人以国以民族为抱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荣毅仁读书便是以报国为民为最终目的。
为一体之屈伸而读书者,虽有所成,但只会小;为报国为民而读书者,虽路途远,但必将成其大、立其功。读书不是为了荣辱得失,卫身谋食当然是人最起码的生理要求,但它与追求功名利禄有着本质的不同。而荣毅仁读书,以“实业救国”为理想,以实现自己报国为民为目的。
到1992年止,荣宗敬有二子四女,荣德生有五子九女,荣溥仁和辅仁、荣伟仁已在上海读书,两个在上海交通大学,一个在圣约翰中学。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在圣约翰读中学的荣毅仁,他也是荣氏家族第二代的代表人物。
荣毅仁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年少时,他个子高力气大,喜欢打架,是孩子王。但荣德生对儿子要求很严格,荣毅仁早在4岁时,就被送进荣家办的公益第一小学读书。荣毅仁从小聪明异常,荣德生很喜欢他,虽然对他管教颇严,但从不打他。
荣毅仁自幼受到良好的新式教育。1933年,荣毅仁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基督教会在中国所办的老牌教会学校)攻读历史。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八国侵略中国,不甘心受辱的中国民众起来反抗,于是,全国上下,弥布着战争的硝烟。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春又侵占上海,发生了淞沪抗战。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有吞并全中国之势,华北局势岌岌可危。
战争的阴云愈来愈浓重了。上海各大学的校园里响彻着抗日救亡的歌声,尤其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更使得年轻学生们个个热血沸腾: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要掀起民族解放的巨浪。
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作为教会学校的上海圣约翰大学亦是如此。尽管这所学校的学生们大多是富家子弟,但他们同样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和不甘屈服的灵魂。
故乡无锡的美丽山水陶冶了荣毅仁的情怀,使得他具有善良、温厚、乐观的品性,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使得他智慧早开,聪敏过人;父辈的卓越成就成为他的楷模,他从小就胸怀远大,立志做出一番事业来。圣约翰大学以“光明和真理”为校训,学生们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寻求知识,也是为了追求真理、追求光明。
1937年荣毅仁大学毕业了,当《毕业歌》在校园里回响的时候,已经熟读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他通古而知今,深切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现在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同窗好友互相鼓励在毕业之后,大家努力为国家多做贡献,荣毅仁激动地说:
“我们伟大祖国有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辽阔的幅员,丰富的资源,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一切都鼓舞着激励着我们这些壮怀激烈的年轻学子去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所处环境各异,请问毅仁君有何具体的打算吗?”同学问他。
荣毅仁沉思了片刻,说:“我父亲和伯父都是经营实业的,我想我还是走‘实业救国’的道路为好。”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论从事什么事业,只要是报效祖国,就都值得人们为之献身,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和抱负,荣毅仁告别了母校,辞别了学友,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无锡。
“爹爹,姆妈,我回来了!”
荣毅仁一进家门就向父母亲大人请安。见到四子学成归来,荣德生十分高兴。他和宗敬好像有一条不成文的约定:子侄辈长大成人后继承父业,在家族企业中担任一定的职务。可是毅仁是学历史的,与实业相去甚远。荣德生问毅仁今后打算做些什么?荣毅仁就把自己“实业救国”的想法讲了一遍。荣德生也正有此意,他鼓励毅仁道:
“经营实业不易,乱世尤其难做。你要尽心尽力而为之,不负父兄之厚望。”
“我走向社会之后,一定要像爹爹那样去立身行事!”
荣毅仁对父亲说道,又看了看中堂挂着的父亲手写的条幅:“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这是父亲一生的座右铭,他也要把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荣毅仁最初担任了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助理。荣德生对之言传身教,使他逐渐掌握并具备了经营管理的才能。而这一切,都是在他伟大的理想抱负下勤奋努力获得的。
3.立志还要苦陪练——荣智健不做“温室花朵”
穷人经商要先立志,志向高远的人才能赚得更多的钱。有很多成功的商人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干一番事业、成为富豪的宏大理想。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往往会尚未爬到事业的高峰,就在中途停顿下来;只有目标定得远大的人,才能攀上成功的巅峰,享受富裕人生。
荣智健的未来之路是在他儿时铺就的,但他自己相信是在后来的逆境中才真正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荣智健1942年出生于上海,是家中惟一的儿子。
当时他出生的环境特别好,荣氏家族可谓是名门望族中的望族,毛泽东就曾称其家族为“荣氏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1963年,荣智健从天津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当时父亲荣毅仁正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在上海也保留了副市长的职位。所以,按荣智健的条件,凭他父亲的地位和影响,他如果想去北京的中央国家机关,还是回上海或其他大城市工作,选择的余地还是很大的。但是,这些条件优越的地方,对一直生活在大城市,过惯了舒适生活的荣智健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他想到基层去锻炼自己,让自己进一步成熟起来。
他父亲荣毅仁原本也一直希望儿子去基层锻炼,父子俩真可谓“不谋而合”。
于是,1966年,荣智健只身一人来到了吉林省长白山水电站,干起了实习技术员的工作。他住在水电站,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平易近人,从来不摆大学生、高干子弟和富豪公子的架子,很多人都喜欢与他交朋友。
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掉入平静的湖面,从此荣智健的生活不再平静。因为身在北京的父亲荣毅仁成为红卫兵的专政对象,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全家人整天在惊恐中度过,远在长白山工作的荣智健也受到牵连,被发配到极其偏远的四川省凉山自治州的龚嘴水电站工作。荣智健后来说:“说是做技术工作,实际上却是很艰苦的体力劳动:抬路轨、搬大石头、背75公斤重的烧焊氧气瓶上山下山、高空安装高压电缆……日常吃的是四川人叫做红苕的地瓜(即山芋)。我们是知识分子接受教育,又在审查中,头一年基本上失去了自由,起居劳动都是有人看管。”
从1966年到1972年,荣智健在那荒山野岭,连地图上也找不着的地方呆了近八年。回想当时的情况,荣智健说:“谁都不想再过那八年的日子,我更不希望下一代的中国人会有这种遭遇。不过,现在想起来,当时的经历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当时我在中国最困苦的地方之一,接触到下层的群众,令我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认识得更广、更深入。以前家里条件好,又是父母宝贝,周围的人都只会捧你,现在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令我明白过来,从前的那些都是虚的,面对真实的世界,自己几乎是一无所能、一无所知,甚至一无所有。从前以为自己高高在上,但人家把你一推搡,你就应声而倒。因此,经过那八年,我的性格变得更坚强,也更能明辨是非,这对于我后来的生活、现在做事都有好处。这样说,也许是有点阿Q精神作祟吧?”
每当回味起长达十年的非人折磨,荣智健没有丝毫的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反而若有所获地沉思道:“我觉得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文化大革命’。在此之前,我可以说是温室里的花朵,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批斗下放非人折磨,虽然使我吃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生理和心理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但是,也使我得益不浅,人变得坚强了,对社会对于人也了解更多了,眼界也不那么狭窄了。我从十年的磨练中,获得了人生最大的收获,明白了这样一个人生哲理——一个人如果缺少了艰苦这一课,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也许就是‘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人生哲理的深奥玄妙之处吧。”
说句实在话,荣智健其实也很怀念那段不平凡的日子,他后来说:“虽然每天辛苦工作,收工时人总是疲惫不堪,但是理智地想一想,没有绝望的处境,如何能体会到身处绝境人的凄苦,那时我立下大志,一定要成就一番作为,并且坚定了自己必胜的信心。”
就在荣智健被流放到四川去的时候,荣家也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灾难,他的父母都遭到批斗,住宅被红卫兵搜查,瓷器、古玩等被砸毁,家具、家产被没收,父亲母亲还当了一年之久的看门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无所有的无产者。
但是,事情并未就此了事,荣毅仁还受到了全国工商联的批斗,被勒令参加劳动。年过半百的荣氏夫妇从未干过这种重活,没办法,两夫妻只好听从安排,荣毅仁在此期间患了肝炎并引起眼底出血,由于耽误治疗,造成左眼失明。
1971年“9·13”事件后,有一次周恩来召集了一次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加的会议,荣毅仁应邀参加了会议,会上,周恩来赞扬了荣毅仁一心爱国。
由于周恩来的表扬,荣毅仁的处境自此后也渐渐好转。
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特别关怀下,荣毅仁参加了一般活动,并曾随团出国访问。
由于父亲荣毅仁处境转好,荣智健也于1972年回到北京,参加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华北电力系统稳定研究。1976年,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荣智健与其他电力工程师被派到当地抢救供电系统。
“当时地震还未完,我们在市上搭帐篷露宿,打了防疫针才到灾区进行抢救电网作业。那次死了几十万人,比原子战争还要厉害。目睹尸骸遍野,对我是一场刻骨难忘的教育。中国人真是苦,多灾多难。”荣智健后来讲述那段日子。
1978年,36岁的荣智健移居香港,荣智健的第一桶金来自荣家在香港留下来的一些资产,大都是些纺织厂的股份,例如九纱厂、南洋纱厂等。
到香港的荣智健豪情万丈,立志要重振荣氏家族辉煌,准备在香港重新开办工厂。
工厂开办时,董事长、总经理分别由荣智鑫担任,说到底荣智键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仔。随着荣智健股份的增多,他开始接替堂兄,出任总经理,荣智健上任以后,经常深入工厂车间第一线,仔细了解各个方面的生产和销售情况,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
在荣智健心目中,李嘉诚、霍英东等是他崇拜的偶像和成功者,他要像他们那样,做出让世人震惊的伟业来,让荣氏家族重新焕发青春,并发扬光大,更上一层楼。
几年后,荣智健与几位原来在IBM公司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合作,在美国加州的圣荷西合资创办了加州自动设计公司。公司产品新颖,质量优良,管理有方,市场前景看好。创建不到一年,即被美国一家生产电脑设计硬件的公司收购了28%的股份。
有志才能把生意做大。理想和信念是有志于经商者的力量和先导,荣智健以李嘉诚、霍英东等为楷模,以重振英氏家族的辉煌为己任,所以他就不会在小赢之后停步不前,而是爆发出更强的力量,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把种子植入土地,金钱就会开始发芽生长。
4.有明确的理想才能展抱负——荣明杰继承祖业更上一层楼
孔子说:为学先立志。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德莱赛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有志者,事竟成,志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事业成功的前提就是先要立下远大而实际的志向。荣明杰作为荣德生的曾孙,他从小就立下护卫家业,发展家业的远大志向。
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志向,是每一个成大事的人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确立了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才会有奋斗的目标,有了奋斗的目标,才能激发自己努力拼搏。
纵观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名人,他们从小立大志,为他们长大做大事干大事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生最可贵的是拥有理想以及在理想的指引下所确定的生活目标,只有这样,才会拥有前进的动力,拥有明确的方向。
确定明确的理想,是所有成就的出发点,大多数人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从来都没有明确的理想。
美国《成功》杂志的创办人奥里森·马登说:“人人都具有理想,它就像一枚指南针,指引人们走上光明之路。”
正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理想对人生也是绝对的必要。如果没有空气,没有人能够生存;如果没有理想,没有任何人能够成功。
荣明杰1969年生于北京,他童年时,正赶上文革,父亲荣智健下放到长白山劳动。母亲也受到牵连,很少照顾他。荣明杰是在祖父荣毅仁和祖母杨鉴清的悉心教导和呵护下度过童年时光的,到了上学年龄,就进入史家胡同小学。
荣明杰10岁时,他的父亲荣智健在香港已创出一份巨额实业。他的爷爷荣毅仁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开办的中信公司的老板。
有一天中午,荣明杰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他是爷爷的商界朋友。放学后的荣明杰在爷爷的招呼声中,与这位客人问过好后就像往日一样,想躲回自己的房间去看书。客人见他小小年纪这么爱学习,感到很惊奇,叫住荣明杰,半开玩笑地说:“你家这么富有,可以坐享其成嘛。还那么用功学习干什么?你学习不就是为了挣钱吗?”
听了客人的话,荣明杰脱口回答道:“我不要坐享其成,我要像爷爷、爸爸一样,创办实业,把家族企业发展得更大。我现在多学知识,是为了将来打拼实业打基础。”
此话一出,荣毅仁和客人惊得目瞪口呆,他们愣了好久,然后面面相觑,对视一会后,俩人相视而笑。他们看着眼前这位个子高挑、文文静静的少年稚嫩脸上坚定的神色,过了好半天,这个客人说了一句:“真是将门虎子,老子英雄儿好汉,要不是我亲耳听到,真想不到一个十岁的少年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荣氏家业有这样有志的后人,前途无量呀。”
荣毅仁欣慰地抚摸着孙子的头,感慨地说道:“明杰,你的志不但立得早,还立得很好嘛。”
因为荣明杰有创家业的志向作动力,学习非常努力。小学升初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第二中学。中学三年间,他成绩突出,和同学相处很好,身上没一点高官子弟的纨绔习气。
中学毕业时,他才15岁。这时,荣明杰又做出令家人震惊的选择:要离开家乡,到美国求学。
当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起初,家人担心他年纪小,不放心他到美国上学。荣明杰反驳说:“我是去美国求学,学知识,又不是去游玩。天下的学校都是教书育人,培养学子的。我去美国学习,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家人见他如此坚决,不好意思再阻止。只得勉强同意他去美国。真是巧合,荣明杰到美国求学这一年,正是当年他曾祖父荣德生在上海立志的年纪。
荣明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初来美国的荣明杰,饱尝了冷漠的异国带给他的孤独和失落。由于英语不好,他遭受美国学生的歧视,然而,性格倔强的荣明杰没有屈服,而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美国学到知识。面对巨大的语言障碍,强烈的生活差异,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以及身边成堆的问题同龄人,荣明杰艰苦磨砺;练就一身本领:自尊、自卫、自强,他用学习来武装自己,成为刻苦的“优异学生”。几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纽约长岛霍夫斯特拉大学政治系。
当时,对于荣明杰选择出国留学,他的朋友和他的父母一样感到震惊,没想到有钱人家的孩子还能忍受远离家乡异地求学之苦。荣明杰在美国纽约长岛霍夫斯特拉大学政治系攻读时,国内一些人认为,荣明杰出国留学是为了在国外镀金后获得绿卡,留在美国享清福去了,然而,1992年,荣明杰又做出一个决定:学成返回香港。
在香港,他对朋友们说:“我是中国人,学洋知识是为了发展可爱的祖国。我的老爷爷当初创业时是缘于对祖国的一颗诚心。我回到香港是为了发展父辈们早年打拼出来的企业,因为,我和父辈们一样,热爱我的祖国,我爱祖国的那颗心,和先辈们一样。”
回到香港后,荣明杰在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历任中国部助理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地产部总经理;公司发展部总经理;国泰航空公司董事和兴澄特种钢厂董事。因为负责中国部业务,他频繁往返香港和内地,深入业务第一线,参与决策过程,并与两地一些大企业高层领导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
地处江苏江阴的兴澄特钢以优质的弹簧、齿轮钢、轴承钢等产品占领了国内近一半的市场份额,荣明杰本来就对钢铁等大型企业兴趣极大,责任加兴趣,更令他对兴澄钢厂关爱有加。只要从港来沪,都要亲自去钢厂了解视察。
现在的荣明杰在中信泰富担任董事副总经理。从2000年3月起,他进入中信泰富董事局,担任执行董事。2002年中信泰富中国投资公司在上海市中心地区豫园附近投资开发地产项目“老西门新苑”,荣明杰担任该项目置业公司总经理,他像一面鼓满风的帆,把青年企业家执著的热情和专注的负责态度全部倾注在项目的建设中。像他的祖父年轻时创办茂新面粉厂一样,他坐镇工地,和项目管理班子一起研究解决问题。2004年上海的夏天,连续二三周最高气温超过35°,打破了近50年来的气象记录。此时正逢项目推出销售的前夜,荣明杰冒着酷暑,在工地上与员工昼夜奋战。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老西门新苑”首期销售255套住房,只用了短短4天时间。
荣明杰正值壮年,在商场上欲显身手的他,踌蹰满志,运筹帷幄,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有望在国际商界大放异彩。世人也比较看好他,称他是荣氏家族最有潜力的接班人。
常言说,创业难,守业更难,现在的荣明杰不但守住了家庭基业,看他的创业劲头,大有把家族实业做大的势头。在商界舞台上,他这颗商界明星定会光芒四射。成为荣氏家族第四代的商界风云人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