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听众的文化素养都有很大的差别,在表达的时候,应该“就低不就高”,对大众讲话,应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而不要不文不白,晦涩难懂。
聪明人的做法
毛主席在陕北时,有一天夜间进入田次湾,住在一个老大娘家里。大娘见毛主席与十几个同志挤在一座窑里睡,心里不安,一再说:“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对不住首长了。”毛主席听了这话,依着老大娘说话的节律喃喃道:“我们队伍太多了,人马太多,我对不住大嫂了。”老大娘等人听罢都哈哈大笑起来。
专家点评
老大娘未必能像主席那样懂得许多大道理,所以毛主席摒弃客套的大道理,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诙谐话语打消了大娘的顾虑,也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笨人的做法
一天晚上,一位书生被蝎子咬了,他摇头晃脑地喊道:“贤妻,速燃银灯,尔夫为毒虫所袭!”连说几遍,他妻子怎么也听不明白,疼痛难忍的书生气急之下只得叫道:“老婆子,快点灯,蝎子咬着我啦!”
专家点评
明明可以用一句简单易懂的话表达清楚的意思,偏偏要用艰涩的古人用语,真是故弄玄虚,自讨苦吃。这也讽喻了那种专会咬文嚼字,不注意口语化的人。
行动指南
通俗易懂应该是语言的基本风格,惟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被人们所理解。所谓通俗易懂,就是说话要大众化,善于把一些较深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给别人听。
与人沟通,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让对方听懂你说的话。如果说话晦涩艰深,让对方听不懂,沟通就无法进行下去,你的话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甚至会让对方生厌,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有此人浅薄地认为,要显示自己的博学多识就得使用一些常人很少用的“高深”词汇,或是业外人听不懂的术语等。这是一个误解。人与人的沟通首先是一种语言的交流,因此,你必须向对方准确地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意图。你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让你所说的话浅显易懂,否则,不被理解的“语言”没有任何意义。
要想让语言通俗易懂,在与人沟通中就要注意以下三点:
(1)不用文言词汇。
如果是召开一场有关文言文的学术研讨大会,在讲话中使用文言文自无不妥。但是,如查在日常交际中使用文言文来卖弄学问,故显高雅,却是一种愚不可及的行为,只会惹人耻笑。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语言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古代的不少词汇已逐渐被淘汰,如果执意用这种艰涩之词,势必影响沟通的效果。例如“令尊”、“令堂”、“令媛”之类的称谓,现在再用,就有不合时宜之嫌。即使那种“请恕冒昧”之类的话都难免显得故作“高雅”,听众未必喜欢。
(2)慎重使用专业术语或圈内话。
不同团体和行业的人们常常有着各自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他们使用自己熟悉的“术语”或“行话”进行交流。这无可非议,但当面对的听众与自己不在同一个“圈内”时,就必须用通俗的语言浅显易懂地表明你的意图。使用听众不熟悉的语言与他们交谈,其结果只能是对他们的快速催眠。
有一个从事电信公司的科研人员向客户讲话,其中有句话说道:“特定用户群对终端设备的仿制使用,会导致营业费用的增加。”他的话使听众迷惑不解。
为使表述更加明晰,他后来把这段话改写如下:“如果电话公司以外的其他人员对现存设备进行模仿设置,那么你将为你的电话服务支付更多的费用。”听众这才明白了他的意思。
当然,必要的术语使用有时也是必需的。一位计算机推销员如果想说服一个懂行的买家,那他最好要熟悉相关的计算机用语。说话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是听众,你必须使用适于听众理解力的语言。
(3)慎重使用外语、方言、省略语和流行语。
无论措辞多么准确,如果听者不能理解的话,那么所说的话也没有任何意义。
几年前,一位大学教授到地方讲学。他在众多资深的经营者面前介绍说:“现在意餐很流行。”他的话音刚落,一位听众慢慢地举起手,不好意思地问:“请问‘意餐’是什么意思?”“就是啊,是什么意思呀?”同时有更多的人应和着。经教授解释,才明白意餐原来是意大利餐。这就是“省略语”惹的祸了。慎重使用外语和方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流行语只能在平时聊天的时候使用,在工作中就要慎用了。
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十分朴素的、明白如画的、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似的。”人际交往中的语言力求通俗、口语化,如不考虑听者的接受能力,使用那种艰涩难懂的语言,往往事与愿违,弄得不好,还会闹出笑话。
2.言简意赅扭转局面
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语言能够丰富多彩,而有的时候,说话是越简洁越好,有些人在说了很多话之后,还是无法把主要内容表达出了,有些人则能言简意赅地抓住核心。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我们都应学习后者。
聪明人的做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在美国运输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案子。
由于要将达文波和罗克岛特两个城市连接起来,罗克岛铁路公司筹划在城市之间建起一座大桥。当时的轮船是运输物资的重要工具,一旦建起铁路桥,轮船公司的水运特权也就葬送了。为了保住自己的财路,轮船公司决定对修桥提案加以阻挠。
轮船公司的辩护律师韦德是当时美国法律界相当有名的“铁嘴”。法庭辩论的最后一日,座无虚席。韦德信心百倍地侃侃而谈,十足“表演”了两个小时。没等铁路公司的律师发言,听众就已经表现出不耐烦了。这其实是韦德的一个计谋,他想让对方律师在发言的时候给自己当炮灰,让听众产生惯性的厌烦。
没想到对方律师只用了一分钟,就把案子讲清楚了。只见对方那位身材高瘦,衣着简陋的律师自若地站起来,镇定地说:“在这里我首先对这位先生如此惊人的口才表示钦佩。然而,我要说的是,所有人都知道陆运和水运的高低轻重,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来说,请问陆运和水运哪个更重要?哪个是不可取代的?这是现在陪审团的各位要解决的唯一问题。”
少顷,法庭作出了裁决,判定铁路公司获胜。而那位高瘦的律师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专家点评
任何人都不喜欢听别人喋喋不休。韦德正是忽略了听众的感觉,同时错估了对手的才智,才使本来胸有成竹的案子以失败而告终的。他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相比林肯的删繁就简,显得非常的惹人生厌。林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用幽默的哑剧的形式,无声地反驳了对方废话连篇离题万里的弱点,作为律师,这是最致命的。因为,在法庭上,任何人,包括旁听和法官,想听到的就是言简意赅的总结,而不是气势恢弘的长篇累牍。
笨人的做法
有一天,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饶有兴趣地到教堂去听牧师的演讲,并参加募捐活动。
刚开始的时候,马克·吐温看着牧师站在那里会声会色地演讲,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肢体语言也表达的非常到位。于是他想,等到一会儿募捐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多交两倍的钱,以表示对这位牧师的尊重和支持。
然而,牧师在那里已经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个多小时,却没有丝毫要结束的迹象。这让马克·吐温感到有些不快,觉得演讲太不简洁了。
一个半小时过去了,牧师的演讲依旧没有结束。马克·吐温有些厌烦了,心里想,一个意思反复说,耳朵都听出茧子了,纯粹是在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于是他改变了主意,等到募捐的时候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20分钟,牧师依然在不厌其烦地讲个没完。马克·吐温有些生气了,觉得实在是太过分了。于是他决定,等到募捐的时候一分钱也不捐。
结果,又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了。当牧师端着牧师盘来到马克·吐温面前的时候,由于气愤,马克·吐温不仅一分钱也没捐,而且还从募捐的盘子里面故意偷了2美元。
专家点评
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管是谁,如果罗嗦、重复、翻来覆去地总是讲解同一件事情,都会使人产生厌烦、愤怒甚至反抗的心理和行为。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超限效应。马克·吐温偷拿走2美元,便是出于气愤的一种报复性行为。无论是牧师布道,还是讲学,作报告,写文章,搞家庭教育,都不要唠唠叨叨地没完没了,而要言简意赅。不然,就会事与愿违,就会出现逆反心理的超限效应。
行动指南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曾说:“简洁的语言中有着最伟大的哲理。”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没有人会喜欢那些穿靴戴帽,庞杂冗长、繁文缛节的空话套话。
历史上曾记载了一些冗长的演讲纪录,这些演讲绝对是不能称为优秀的。例如:
957年,斯特罗姆·瑟蒙德做阻止“民权法案”通过的演讲,历时24小时18分,但遭失败。
1912年,英美发生战争,一个众议员用马拉松式的演讲来阻止通过对英宣战的决议。直到战火烧到家门,形势迫在眉睫,可这位议员仍在喋喋不休。时至半夜,听众席上鼾声四起,最后,一议员急中生智,将一个痰盂甩到演讲者的头上,才得以终止辩论,通过了宣战决议。
这些例子足以表明,啰嗦冗长的演讲无法达到最终目的,也无法扭转局势,只会令人生厌。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说话时如果冗词赘语,絮语唠叨,不得要领,只会令听者生厌。如果说话时要语不烦,字字珠玑,简练有力,则能令听者兴趣盎然。在中外历史上,不少演讲大师惜语如金,言简意赅,同样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篇章,成为“善辩者寡言”的典型。比如:
最短的总统就职演说,也就是1793年的华盛顿总统的演说,仅用135个字,便举世闻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只有l260个字。
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墓典礼上二的讲话只有552个字。
斯大林在1941年7月3日发表的反对德国法西斯入侵重要广播演说只有3 800个字。
罗斯福的就职演说仅有985个字。
1984年7月1 7日,37岁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是短得出奇,演讲词只有两句“新政府的仔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措辞委婉、内容精辟。
上述这些演讲大师驾驭语言的功力都是非凡的。同时,这也就说明了简洁明快在语言交际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说话要达到简洁、明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方能使自己的词汇富足、思路清晰。那些言语罗嗦的人,因为词语贫乏,才会在表达时词不达意、啰嗦干瘪;因此思维模糊,才会语无伦次,枉费口舌。所以,在说话明要求自己长话短说,要“筛选”、“过滤”出最精辟的,恰如其分的表情达意的词句,尽可能以省略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把话说好,就要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把意思清晰的表达出来,让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多而有用的信息。
3.尽量别与人发生争吵
争吵中永远不可能有胜利者,因为如果你在争吵中输了,你固然是输了。即使你占了上风,说到底你还是失败者。为什么?即使你是胜利者,你可以洋洋得意,但你的对手会怎样呢?你使他觉得低你一头,你伤了他的自尊心,他当然恼火。也许他会被迫放弃自己观点,但一定不会在心里改变初衷。
聪明人的做法
对于反对自己的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总是和颜悦色地说:“亲爱的朋友,妙哉妙哉,你到这里来和我争执这个问题,真是一个妙人!但在这一点上,我们两个的见解自然不同,让我们来讲些别的话题吧!”
然后,罗斯福会使出一种诱惑的手段来,使对方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去接受他的观点!
专家点评
这确是一个好方法,无论那些成功的人采用什么方式去驾驭别人,我们可以注意到的是,他们第一步是“避免争论”,他们的策略是以“迎合别人的意志”及“免除反对意见”来感动人的。
笨人的做法
甲:“这部电视剧糟透了,连续看了好几集,可一点意义也没有。”
乙:“看电视就是图个乐,何必要看什么意义呢?而且,这部电视剧实在也不能算是很坏。”
甲:“不过我认为这部电视剧的投资一定不少。”
乙:“那有什么,投这么一点点钱来拍电视,那是很少的了。”
甲:“这里有几个演员的表演确实精彩,只可惜为剧本所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
乙:“这几个演员的水平一般,就是因为剧本好,才有如此表现。要是在别的剧本里,一定要失败。”
专家点评
上面的对话看上去很搞笑,不过这情形多着呢!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习惯性地专和别人作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照例反驳。他自己本来一点成见没有。不过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到你说“否”时,他又说“是”。这是最可怕的习惯。
行动指南
人有好辩的本性,因此,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与人的争吵中。更多的情况是,这种争吵永远都没有结论,双方谁都不服谁,都更加相信自己是正确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争吵的双方都有很强的防御性,他们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心目中只有自己,而且他自以为比别人高明,事事要占上风。这种心态只会让争吵更加激烈,而没有达成共识的时候。
任何时候都要尽量避免与人争吵,即使你的见识的确比别人高明,这种态度也是要不得的。如果你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他窘迫到无路可走,才觉得满意。这种习惯只会令你与朋友或同事疏远,没有人肯提供你一点意见,更不敢向你进一点忠告,你自然也不会有进步。更怕的是,很多人有爱和人抬杠的脾气,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缺点。
例如,小张开了一家时装店。有一天,一个顾客走进店来,拿起一件衣服说:“这衣服太贵了吧!”小张马上开始反驳:“这衣服才不贵呢。”于是双方针锋相对,围绕衣服是否太贵的问题开始争吵。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可能达成交易。小张本来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也有商业头脑,但因为他爱与人争吵,结果生意每况愈下。
一位成功的推销员永远不要与顾客争辩,因为,他知道与顾客争辩的结果一定是推销员落入败局。因为,争辩之后,双方一定会意气用事,任何伤人的言语都会抖露出来,最终,一定是因为得罪客户而失去客户。
上面案例中,小张的正确处理方法应当是:“是的,价格也许贵了点,但它是最好的牌子,质量保证胜过其他同类产品……”
与人争吵永远都别想能占到什么便宜,佩恩·马尔特霍人寿保险公司就为其代理人定下了“不许争吵”的规矩。的确如此,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与人争吵,因为争吵不能改变别人的看法。更多的时候,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时,争论的重点已非原来的论据,而转为纯粹为了赌一口气而争论,这种情况下,对方是绝不让步的,最终必然会闹成僵局。
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首先你要明白,在生活中,很多话题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你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而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是错的。把双方的总和再行分配,你至多有部分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其次,在轻松的谈话中,千万不要太当真。喜欢与人争论的人,大都是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他也许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使人敬服,但事实上完全错了。生活中很多谈论的内容,都只是些平凡的事情,是不必去费心做更高深的研究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把琐屑的事情当成庄重的研究呢,一笑而过就可以了,何必为弄清楚结果争个你死我活。
第三,别人和你谈话时,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要硬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即使真是可佩服的见解),对方不会乐意接受,所以,你不可随时摆出像要教导别人的神气。
生活中的闲谈,更多的是寻找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如果把简单的聊天变成一场你死我活的辩论,那样会让生活变得乏味无趣的。
即使在一些庄重的场合,争论已经无法避免,我们也要尊重对方说话的权利,要想办法让反对的人说他要说的话,同时,你即使不能赞成他们的意见,也得向他们表示你能够完全了解他们的态度与地位。
你要努力让双方局势趋于缓和,尝试着做某些非原则的让步。社会上就是有许多人并非以论据去作反对,往往是意气用事,为反对而反对,若有一方能稍作让步,对方就会不再反对而气氛和缓下来。
从争论所获得的胜利,是没有什么益处,而且又破坏了双方的情谊。要想真正在人际交往中占到上风,就要记住一点:“在争论中取胜的惟一方法就是避免争论。”
4.简洁朴素的语言更精彩
简洁明快的语言是一个人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超高表现,这样的语言是果敢决断的性格表现,既不会占用听众太多的时间,又能使听者掌握要领,说话简洁的人必然受人欢迎。
聪明人的做法
在一个大型的集会,许多名人受邀上台讲话,张伟也在受邀之列,被安排在最后一个讲和衣而卧。
集会开始后,那些受受邀的名人们一个个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让底下的听众们渐渐感到厌烦了。最后,轮到张伟上台了。面对台下昏昏欲睡的听众,张伟开口了:“大家好,前面的人已经讲了许多精彩的话了,我现在要为他们画上完美的句点,我的话就是那个句点。”说罢,立即鞠躬下台。
专家点评
张伟的话既恭维了之前讲话的人,又让听众们个个如释重负,真是三言两语就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笨人的做法
一天晚上,一位书生被蝎子咬了,他摇头晃脑地喊道:“贤妻,速燃银灯,尔夫为毒虫所袭!”连说几遍,他妻子怎么也听不明白,疼痛难忍的书生气急之下只得叫道:“老婆子,快点灯,蝎子咬着我啦!”
专家点评
书生故弄玄虚,真是自讨苦吃。说话的语言必须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才能被人理解。
行动指南
说话时尽量简单,才不会让你的听众感到心烦意乱。赢得听众喜欢的最佳谋略是:抓住要点,长话短说。当然,长话短说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假如对方跟你并不是很熟悉,而你则上来就直奔主题,势必让人感觉唐突,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说话时还要为听众考虑,尤其是遭遇某些冷场或尴尬时,适时地打圆场可以让别人对你心怀感恩。
这样看来,最好的话语一定要考虑到听众的心理。一般来说,针对那些跟自己关系比较熟识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果能够做到抓住要点,一针见血,没有那么多冗长的废话,就会很快地吸引听众,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题。而一味地长篇大论,则会始终不得要领,逞无用之强,惹人讨厌在所难免。
要想双方之间的沟通顺畅,你就必须让对方听懂,因此说话应该简洁朴素,切忌晦涩艰深。如果你的话让对方听不懂,那么将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甚至会让对方生厌,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有很多人认为,要显示自己的博学多识就得使用一些常人很少用的“高深”词汇,或是业外人听不懂的术语等。这是一个误解,沟通是一种语言的交流,因此,你必须向对方准确地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意图。你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让你所说的话浅显易懂,否则,不被理解的“语言”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我们在日常说话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不用文言词汇。
有的人在讲话中使用文言,卖弄学问,故显高雅。用这种艰涩之词,势必影响听众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语言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古代的不少词汇已逐渐被淘汰,如“令尊”、“令堂”、“令媛”之类的称谓,现在再用,就有不合时宜之嫌。即使那种“请恕冒昧”之类的话都难免显得故作“高雅”,听众未必喜欢。
(2)慎重使用专业术语或圈内话。
不同团体和行业的人们常常有着各自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他们使用自己熟悉的“术语”或“行话”进行交流。这无可非议,但当面对的听众与自己不在同一个“圈内”时,就必须用通俗的语言浅显易懂地表明你的意图。使用听众不熟悉的语言与他们交谈,其结果只能是对他们的快速催眠。
有一个从事电信公司的科研人员向客户讲话,其中有句话说道:“特定用户群对终端设备的仿制使用,会导致营业费用的增加。”他的话使听众迷惑不解。
为使表述更加明晰,他后来把这段话改写如下:“如果电话公司以外的其他人员对现存设备进行模仿设置,那么你将为你的电话服务支付更多的费用。”听众这才明白了他的意思。
当然,必要的术语使用有时也是必需的。一位计算机推销员如果想说服一个懂行的买家,那他最好要熟悉相关的计算机用语。说服者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是听众,你必须使用适于听众理解力的语言。
(3)慎重使用外语、方言、省略语和流行语。
无论措辞多么准确,如果听者不能理解的话,那么所说的话也没有任何意义。
几年前,一位大学教授到地方讲学。他在众多资深的经营者面前介绍说:“现在意餐很流行。”他的话音刚落,一位听众慢慢地举起手,不好意思地问:“请问‘意餐’是什么意思?”“就是啊,是什么意思呀?”同时有更多的人应和着。经教授解释,才明白意餐原来是意大利餐。这就是“省略语”惹的祸了。慎重使用外语和方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流行语只能在平时聊天的时候使用,在工作中就要慎用了。
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十分朴素的、明白如画的、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似的。”说服的话力求通俗、口语化,如不考虑听者的接受能力,使用那种艰涩难懂的语言,往往事与愿违,弄得不好,还会闹出笑话。
5.话要说到点子上
古人说:“事以简而上,言以简为当。”语言是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只有将就语言的简洁准确,注意表达的要领,才能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
聪明人的做法
德国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讨厌那些冗长单调而又没有多大效果的会议。一次,有人请他参加一个作家的聚会,并让他致开幕词。布莱希特本不想参加。但举办人并不罢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直至布莱希特无可奈何地答应为止。开会那天,主办人讲了一通很长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贺词向到会者表示欢迎,然后,高声激动地宣布:“现在,有请布莱希特先生为我们这次大会致开幕词!”
布莱希特站了起来,快步走向演讲的桌子前。到会的记者们赶紧掏出笔和小本子,照相机也咔嚓咔嚓地响个不停。
不过,布莱希特却让某些人失望了,他只讲了一句话:“我宣布,会议现在开始!”
专家点评
布莱希的话与主办人的冗长贺词形成强烈的对比。
笨人的做法
一个书生,一日外出游玩。走到外地突然想起家中皮箱里的一件棉袄要拿出来晒晒太阳,以防长霉,于是他写了一封信托人带回家,要他父亲帮他晒晒棉袄,信是这样写的:
我最尊敬的父亲大人,请您将我那衣拒里的皮箱打开,将皮箱里的棉袄,我过冬天穿的棉袄,已穿了三个冬天的棉袄,箱子中唯一一件棉袄小心地拿出来,拿到太阳底下来,放到硒衣架上,拍拍打打,打打硒晒,前面拍拍,后面拍拍,翻过来拍拍,拍掉上面的灰尘,打松一点衣里的棉花,再当着太阳硒上三个时辰。在太阳下山前收起来,收时再拍拍打打,打打拍拍。再照原样放回拒中皮箱里去,至此,我不再哆嗦了,不再多说了,估计大人您也听懂了我的意思,我就此打住,不再强调了,一切就这样拜托您了……
专家点评
一句话完全可以说明白的话,这位啰嗦先生硬是讲了几页纸。许多长话是纯粹的锣嗦,是完全没必要的。说话简单明了时最打动人,因为人的注意力有限,你说得太长,人家不方便归纳提炼主题。因此,古人说话有“惜字如金”、“要言不繁”之说。
行动指南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时间组成的,人们常说:“过多地占用他人的时间,也是一种谋杀。”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有干不完的事。你无论是当领导还是做推销,或是熟人朋友之间的闲聊,都一定尽量长话短说,千万别罗嗦,没完没了。
长篇大论的说话,不仅是对他人不负责,而且也说明自己说话的归纳能力还有待改进。
有这样一个故事:
约翰问卡尔森老师:“老师,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
卡尔森回答说:“话要是说得太多,还有什么好处?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日整夜地叫,却从来也没有人去注意它。但是,报晓的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一两声,大家听到了就知道天要亮了。所以说话要说得有用处,要说到点子上。”
好的说服语言并不在多,达意则灵。已故著名艺术家赵丹先生的遗孀黄宗英女士是一位作家,又是一位企业家。有一次,有人问黄宗英是否再嫁,黄宗英回答说:“我已经嫁给大海,就不能再嫁给小河了。”这段话非常简洁明快,并且意蕴深刻,耐人寻味。
有的人说话往往拖拖拉拉。他们担心如果不一一交代想说的内容,别人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或者可能招致误会,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使说话内容不明确。
说话之前必须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说这番话、重点是什么,也就是把握说话的主题,而说话的内容就是将主题具体化。思考说话主题,有助自己了解说话的目的,究竟是为了报告、陈述意见还是传达自己的内心思想。如此一来,才能够明确地将谈话的主旨传达给对方。
在社交中,我们应该舍去所有的枝枝蔓蔓,用一句话或者几个关键字把自己的想法巧妙地表达出来,即达到一语中的的目的,又直接干脆,让人回味。
抓住关键的要点,最重要的就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这样你的听众才不会感到烦乱。当然,这一方法的运用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适用。假如对方跟你并不是很熟悉,而你则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势必让人感觉唐突,其效果可想而知。一般来说,这一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跟自己关系比较熟识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商业谈判、会场、做报告演讲等。在这些场合下,如果你能够做到抓住要点,一针见血,没有那么多冗长的废话,就会很快地吸引听众,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题,接下来的事情无疑就会好办多了。这也是表现自我的一种绝妙办法。
6.说话必须简洁有条理
说话必须有条理有重点,才能比较容易为他人所理解,这样才能使人对你的言论留下深刻印象。
聪明人的做法
一次,马克·吐温与雄辩家琼西·M·得彪同乘一条船。船行数日后,两人应邀参加一次晚宴。席上,演讲开始了。马克·吐温第一个滔滔不绝、充满情感地讲了20分钟,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然后,轮到得彪演讲,得彪站起来,面有难色地说:“诸位,实在抱歉,会前,马克·吐温先生约我互换演讲稿,所以诸位刚才听到的是我的演讲,衷心感谢诸位认真地倾听及热情地捧场。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马克·吐温先生的演讲稿了,因此我无法替他演讲,所以,请诸位原谅我坐下。”
马克·吐温被他一番话闹得哭笑不得,向得彪投去略带抱怨的目光,然后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
专家点评
在马克·吐温的精彩演讲后,得彪不愿与他作对比,甚至被比下去,于是他说了上面这番引人发笑的话,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又让人觉得很幽默。
笨人的做法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坛巨匠,他的太太永远有唠叨不完的话:唠叨托尔斯泰不要名利,唠叨托尔斯泰对著作的版权不要一分钱。她就这样一直唠叨着、责骂着和哭闹着,尽管他们生活得很富有,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悲剧性的。
托尔斯泰在82岁时,再也不能忍受家里那种悲惨不快乐的情形而在一个大雪的夜里,逃离了他的夫人,消失在寒冷的黑暗里,11天以后,因患肺炎死在一个火车站里。他临死的要求是,拒绝他的太太来他的身边。
专家点评
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就是在太太的唠叨中过了一生。这个世界上最不朽的小说家之一,照他在文坛卓越的成就,他本来应该生活得很幸福,但是他却因为太太的一张既爱嫉妒又爱唠叨的嘴而痛苦地离开了人世。
行动指南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力求精练、简洁。林语堂就曾俏皮地说:“绅士的讲演,应该像女士的裙子,越短越好!”
很多人犯了爱说话的毛病,在车站、饭店、演奏会、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抢着说话的人大有人在,到处都是嘈杂的说话声。在任何时候,我们说话都应该简短、通顺,有的人说话冗长罗嗦,比如:“今天早上我乘坐公共汽车去上学,公共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发生事故后车子就停下来了,因为这个我迟到了真抱歉。”这让人听了很难受。如果换成以下这种说法就显得十分得体了:“今天早上,汽车出了交通事故,所以我迟到了,非常抱歉。”
“对不起,我有事想和您商量,不知现在是否合适?……其实你也知道,吴女士下个月结婚,月底要离职,按照惯例,我们要为她举行送别会,不知您意下如何?不知你什么时候有空?按惯例,我们都会去餐厅举行欢送会,但老是去那家店总觉得没什么意思,而且费用又不便宜,吃得也不好……所以,大家想趁这次机会变变花样。有人建议在公司内举行,又觉得太没有气氛。和吴女士私交不错的林小姐说,不妨去她家聚餐,大家都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不知您的意思怎么样?”
如果有人对你拖拖拉拉地啰嗦这番话,不知你会不会心浮气躁,甚至会火到“这家伙到底想说什么”。由此可知,这是不合格的说话方式。
以上这段话,完全可以这样说:“我们想在林小姐家为吴女士举行欢送会,不知您意下如何?”简洁明了地说出问题点,如果对方没有异议,说声“嗯,没问题”就可以结束这番谈话。如果有人提出疑问,提出“为什么不像以前那样,在餐厅举行欢送会?”的问题,你再详细说出来龙去脉也不迟。
美国学者多琳·安森德·图尔克穆说:“如果你还没有想好用哪个词最合适。那你就干脆别开口。”文思灿烂的法国作家福楼拜,堪称锤炼语言的楷模。有篇文章的转折之处仅有8行,他却费了3天。有一次,他为了寻找恰当的四五句话,足足花了一个月时间。在说话中,他也要求自己长话短说,要“筛选”、过滤”出最精辟的,恰如其分的表情达意的词句,尽可能以省俭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
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要求“把话说好”,只说该说的话,把握好说话的内容、措词、声音和姿势。例如,在什么场合说话,应该说什么话,怎么说……这些问题都必须注意。注意我们嘴里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得体、动人,达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地步。即使未必能达到这个目标,也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学习和努力。
为了让听众更好的理解我们所说的话,还要求说话必须有条理,别人才比较容易掌握重点,也容易对我们的谈话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参加会议讨论时,如果所谈的内容不止一个,那么首先就应该交代重点:“我想谈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是……最后的问题是……”这样的话条理清楚,自然能得到听众更多的认可。
7.任何时候都要少说废话
许多说话啰嗦的人,通常是因为情绪激动劲儿造成大脑思维的混乱,引起语言表达条理不清,前后倒置,主次不分。所以,要做到说话简明,我们就应该在思维和语言两个方面下功夫,不断练习,掌握技法,适时发挥。
聪明人的做法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我国著名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发表了这样堪称绝妙的一句话演讲:
“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专家点评
邹韬奋先生的这一句话演讲,被当时的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透过这句“一句话演讲”,让人们清晰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极为丰富的内容:既谴责了当时政治战线、思想战线、文化战线上“不战而屈”的投降派,又赞颂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勇敢战斗、决不屈服的可贵品格。
“不战而屈”和“战而不屈”,相同四字的不同组合,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硬骨头精神的试金石。这是一句话,但又不仅仅是一句话,它激发了人们奋起抗争的勇气,鼓舞了人们要以鲁迅先生为榜样,挺身而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笨人的做法
刘力最近由于学习任务很重,所以需要买一些笔作笔记用,于是对同宿舍张开说:“帮我买一些笔回来,不要蓝色啊。”
张开问道:“要多少支?”
“买5支吧,记住了,不要蓝色,我喜欢黑色。蓝色写在本子上颜色不好看。”刘力说,“最近商店里面,蓝色的笔芯都像假的所以你不要帮我买蓝色。”
等张开从外面回来的时候,刘力发现张开为他买的全是蓝色的笔。刘力责怪张开买回了自己不喜欢的笔,可是张开委屈地说:“我刚才去踢了一场球,回来的时候很累,突然想到你要我帮你买笔,很自然地想到你要让我给你买蓝色,因为你跟我说话时一直就说‘蓝色’、‘蓝色’,我只记得蓝色了。”
专家点评
如果刘力当初只跟张开说“帮我买5支黑色笔”就好了,刘开也许不会犯那种“意外”的错误了。可惜的是,刘力在说话时,虽然把目的基本表达清楚了,但是却兜了很大的圈子,最后把刘开也兜晕头了。
行动指南
从邹韬奋先生的一句话演讲,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贵精不贵多。邹韬奋先生抛开转弯抹角与旁生枝节,用一句话抓住要表达的东西的精髓,巧作对比,达到了一语中的、一招致胜的效果。
我们常说,人际交往中,有些“废话”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两个陌生人相见,总会有些礼节性的客套;客人会面时,难免要寒暄一番;求人办事时,总要先唠唠家常,然后才表达实质性的要求来……这些话看似无关紧要和多余,但于融洽彼此关系却起了很好的润滑作用。但是,凡事都要把握好度,如果说话一味委婉和兜圈子,只能让事情越办越难。尤其是在办一些要紧的事情时,更应该简单明确。没有赘肉的语言,运用起来精确、精致、精神,不会误事。
某单位有一年进行人员精简,只保留了一个小车司机的人事编制。而单位当时有两个小车司机,分别是小王和小李,在两人中必须辞退一个。为了体现公平,单位领导经过研究,决定竞争上岗。
在竞聘会上,小王先上台演讲,他大概讲了十来分钟,说自己将来要开车,一定把车收拾得非常干净利索,遵守交通规则,而且会保证领导的安全,一定要做到省油,等等。等到小李上台时,他只讲了不到三分钟。他说他过去遵守了三条原则,现在他仍会遵守三条原则,如果今后用他,他还会遵守三条原则:第一,听得,说不得;第二,吃得,喝不得;第三,开得,使不得。过去这样做,今后他还会这样做。
台下的领导一听,马上说好!这个司机好!
那么,小李演讲中提到的三条原则好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条原则是“听得,说不得”,意思说,领导坐在车上研究一些工作,往往在没讲之前都是保密的。他只能听,不能说,不能泄密。第二条原则是“吃得,喝不得”,司机经常陪领导出差,也会陪领导出席一些宴会,可以吃饭,但是千万不能喝酒,这叫保护领导的生命安全。第三条原则是“开得,使不得”,意思是司机开车,但是只要领导不用的时候,决不为了己利私自开车。第一保密,第二保护领导的生命安全,第三公私分明,这样好的司机,领导自然会喜欢。
小李的好口才,让他获得了成功,竞聘成功。
说话唠叨、言语空泛的人,总是很令人讨厌的。而说话简洁明快,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魅力:
(1)简洁明快的语言是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高潮的表现。话语的简洁常常体现出说话人分析问题的快捷与深刻。
(2)简洁明快的语言是果敢决断的性格表现。自信心强、办事果敢的人都说话干脆,不拖泥带水。
(3)现代社会节奏快,时间观念强,说话简洁会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现代人的感觉。所以,简洁明快的话语还是时代风貌的反映。
(4)简洁的话语既能不占用听者太多的时间,又能使听者觉得说话者很尊重他。所以,说话简洁的人受人欢迎。
很多人之所以说话罗嗦,是因为情绪激动而造成思维混乱,或者不善言辞,在表达时前后倒置,逻辑混乱,于是越说越多,越多就越说不清楚。所以,要做到说话简洁明快,我们就有必要训练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这两方面的能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