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定成败:美元陷阱及人民币未来-值得怀疑的黄金保值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黄金的孤独背后

    一、独领风骚的黄金?

    自从2001年以后,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纷纷逆转了长期以来的颓势,开始了一浪接一浪的上涨,展开了一轮历史性的大牛市。以原油为例,虽然“9·11”事件后国际油价在2001年最后两个月内下挫了30%,到11月份曾低至17.65美元,但到2002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即稳住了阵脚,开始稳步上升。“9·11”事件似乎反倒成为商品市场逆转的契机。2003年6月,国际原油价格从30美元起步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上升行情,到2004年10月即突破50美元,2005年8月30日一度突破70美元,此后经历了一段调整和徘徊,到了2007年,油价重拾升势,至年底逼近100美元,并成功地于次年初突破了100美元大关,最终在2008年7月达到147美元的天价。以铜锌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也上演了丝毫不逊色于原油的牛市行情。在赚钱效应的驱动下,由于投机资金不断涌入商品市场,可谓烈火烹油、锦上添花。在这一轮大牛市中,大宗商品的价格普遍录得高达3倍以上的涨幅。

    当然在这轮大牛市中,黄金也没有置身事外。沉寂多年之后,黄金也在2001年“9·11”事件爆发后开始了明显的上升行情。2005年8月至2006年5月仅9个月的时间,黄金价格从460美元/盎司上涨到731美元/盎司,此后一度从731美元/盎司回调至550美元/盎司。到2006年6月和11月,黄金价格二次冲上600美元/盎司并有效站稳。2007年9月冲至700美元/盎司,11月9日冲到845美元/盎司,2008年3月14日创1033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此后黄金价格走势即开始长时间的回落整理。

    2008年下半年后,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不断蔓延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大跳水。其中原油价格在短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从140美元的高位跳水至40美元下方,此后一直在50美元上下徘徊。而黄金价格也曾经在2008年10月24日一度下挫至682美元/盎司的全年低点。但是在此之后,黄金价格就开始了强劲的反弹,到了2009年初,重新站上900美元/盎司的高位,并且数度冲击1000美元/盎司大关。与其他大宗商品的低迷行情相比,黄金显得异常坚挺,黄金与白金的价格甚至一度出现了倒挂。目前来看,黄金几乎成为了过去这轮大牛市里硕果仅存的一种商品。至于是一枝独秀,还是高处不胜寒,个中滋味,恐怕只有黄金投资者们体会最深。

    直到现在黄金牛市论依然盛行,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逐步转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以及美元持续贬值这一大背景下,黄金的所谓“保值避险”功能受到广泛吹捧。吉姆.罗杰斯甚至预言,黄金价格将突破每盎司3000美元,甚至更高。似乎在这个危机年代里,黄金将继续受到追捧,独领风骚。实际情况将会如何呢?很让人怀疑。

    二、孤独的黄金

    如果我们审视黄金的历史和现状,就不难发现:目前高高在上的黄金,已经过于“孤独”。首先来看黄金的生产。从2000年开始,世界的黄金生产就基本上稳定了下来。传统的几大产金大国如南非、美国等的黄金产量持续下降,而中国、俄罗斯、阿根廷、秘鲁等国产量逐步增加。其中以中国的产量增加最为明显,2007年和2008年中国都超越传统的第一大黄金生产国南非,蝉联世界黄金生产冠军。这些“后进”国家的产量增长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传统产金大国的产量下降,使得世界黄金产量基本维持在每年2500吨左右。

    据科学家推断,地壳中的黄金资源大约有60万亿吨,人均1万多吨。但到目前为止,世界查明的黄金资源量仅为8.9万吨,储量基础为7.7万吨,储量为4.8万吨。其中南非占世界查明黄金资源量和储量基础的50%,占世界储量的38%;美国占世界查明资源量的12%,占世界储量基础的8%。除南非和美国外,主要的黄金资源国是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截至2006年,人类采掘出的黄金总量不超过15万吨。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19世纪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世纪。在19世纪之前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总共生产的黄金不到1万吨,如18世纪的100年间仅生产200吨黄金。到19世纪黄金生产跃上了新台阶,100年间生产的黄金达到了1.15万吨,是18世纪的57.5倍,其中1850—1900年间就生产了1万吨。进入20世纪后,世界上黄金的生产总体呈上升趋势,还出现过几次产量大增的现象。1900年世界黄金产量每年为300吨,在20世纪早期最高年份产量达到每年700吨,30年代最高产量年份达到每年1300吨,60年代最高产量年份接近1500吨,80年代世界黄金年产量突破2000吨,90年代至今产量总体还在增长。1999年世界黄金年产量突破2600吨之后,即基本稳定下来。目前来看,这一稳定状况仍将继续维持下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不能排除黄金生产再次出现大幅度跃升的可能。

    在黄金消费方面,近年来世界黄金消费总量维持稳定上升的局面,2008年突破了3500吨。南亚次大陆是传统的黄金消费的大户,其中印度多年来一直是最大的黄金进口和消费国。而中国的黄金消费增长最为引人注目,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黄金消费国,并有望超越印度成为第一大黄金消费国。但黄金消费的主体依然是作为奢侈品的黄金首饰,并没有发展出多少新的用途,这点在印度和中国尤为明显。

    我们知道,市场的供求与市场价格是相互作用的。从以上数据来看,黄金似乎是供不应求的,每年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大约有一千吨的缺口。这一缺口似乎本就应该造成黄金价格的持续上升,最近几年的黄金牛市看起来也好像是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黄金并非一般消耗品,有大量的旧黄金资源可以回收利用。所以所谓的供需缺口,其实并不存在。事实上黄金的供需前景也并不比其他商品紧张。

    我们再往前追朔,更可以发现当前的高价黄金在历史空间上的孤独。首次黄金大牛市结束后,金价从1980年1月20日的历史高位850美元计,到1988年年底,跌去52%。在这近10年内,美国的通胀率升幅共达90%,以低通胀率见称的日本也在20%的水平,而黄金的这段走势说明它没有抗拒通胀的能力(有意思的是,若以日元计,这10年的金价跌幅最厉害,达75%)。20世纪80年代,黄金无息成本的弱势开始凸显。在20世纪70年代,债券及银行利息都低于通胀率,也就是“负利率”,这时黄金无息可以忽略不计,而到了80年代,债券和其他固定利息的投资工具所提供的收益高于通胀率,令黄金的魅力骤然失色。与此相比,名画、古董和金银一样是无息产品,为什么前者在80年代的价格大涨?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名画和古董往往是独一无二的,而金银却是供应丰沛,而且还能不断生产。由此看来,黄金似乎应该从“保值商品”上除名。

    观察各国央行的储备买卖,也可以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从1982年的375美元涨到1987年股市崩盘后的500美元左右这一进程中,就鲜有中央银行出售黄金。之后,黄金再次转势,到1992年时降到350美元左右,这段期间各央行总共兑清了500吨黄金。从1992年到1999年的低迷期内,黄金跌到300美元以下,各国央行总共出售了约3000吨黄金,平均一年约400吨。这样的作为大大打压了金价。正是“黄金跌得愈低,官金出售的可能性愈大”。难道各国的央行都很愚蠢吗?显然不可能。这只能说明,时代变了,央行自身就没有把黄金储备看得太重,不再将其看成主要储备。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黄金曾迎来空前的大牛市。以1968年的每盎司35美元算起,到1980年最高达到每盎司850美元,涨幅超过20倍。在1980年黄金牛市达到顶峰时,黄金投资额达16000亿美元,已超出当时只有14000亿美元的美国股票市值。在金本位时代的1959年,黄金的投资额也有美国股票市值的五分之一;然而到了今天,黄金的投资总额与股票市值相比,已经微不足道。

    目前的高价黄金与其他商品相比,是孤独的;与历史上的黄金价格相比,显然也是孤独的。而这种孤独背后,就是强烈的背离,或者说巨大的风险。

    §§§第二节虚幻的价值防线

    一、金本位回归?

    黄金近些年来突然成为了投资的宠儿,不论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通货膨胀时期,还是危机爆发以后的通货紧缩时期,黄金都受到了资金的追捧。黄金在历经大约20年的熊市之后,重新得宠,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人们对以美元为代表的信用货币的信心动摇,人们急需一条可靠的价值防线来保障资产安全。那么,黄金真的是一条坚实的价值防线吗?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大国均开动印钞机大印钞票,因此恢复金本位制的呼声再起。让我们来看看黄金的实际状况。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开采的黄金大约有16万吨,按每盎司1000美元计,其总价值大约相当于5.6万亿美元。这个数值仅相当于中国目前广义货币总量M2(注1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是两个基本的货币总量指标,狭义货币M1是由现金M0+活期存款所构成,广义货币M2是由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所构成。——编者注)余额的一半左右。黄金价格至少还需要再上涨10多倍,才能赶得上世界上已经发行的广义货币M2总量。换而言之,黄金的数量相对于现在的财富总量严重不足。我们再来看黄金的储量,目前世界查明的黄金资源量为8.9万吨,储量基础为7.7万吨,储量为4.8万吨,黄金储量和储量基础的静态保障年限为19年和39年。南非一个国家就占据了世界黄金资源量的50%,美国占12%,也就是说资源量有限,分布极不均衡。如果恢复金本位制,未来的世界经济必然面临严重的通货紧缩,贸易和财富增长都将因此受到极大制约;而且由于黄金分布的不均衡,采取金本位制,将使得南非这样的国家拥有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实际地位极不相称的影响力。显然,恢复金本位制是不可行的。好不容易获得无限发钞权的各国政府,无疑也会极力抵制金本位制的回归。所以,尽管目前包括美元在内的信用货币都面临信任危机,但是金本位的回归并不可能。

    二、悄然贬值的黄金

    黄金的主要用途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变:其一是作为储备,其二是作为装饰。至于黄金在现代工业中的用途,则十分有限。相较于其高昂价格,两者极不相称。最近几十年来,黄金作为货币的职能已经被大大削弱,各国虽然都保持了一定的黄金储备,但是其重要性与过去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至于作为装饰和奢侈品消费方面,黄金消费的增长已经近乎停滞。虽然中国的消费量大增,甚至有取代印度成为第一大黄金消费国的势头,但无法扭转总体的消费格局。如果仅仅从黄金的商品属性来看,黄金应该是趋于贬值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金本位制被彻底放弃之初,黄金曾经经历了大牛市,其价格由1968年的每盎司35美元,上涨到了1980年的高点每盎司850美元,涨了20多倍。但其后,黄金价格就一路下跌。20世纪80年代利率提高之后,相对于一般货币,黄金自身无息的弱点暴露无疑;而相较于艺术品的稀缺性,黄金的供应量又太多,而且还在不断增长。

    所以当时黄金的地位十分尴尬。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这二十年间,美元持续贬值,贬值幅度超过了50%,然而黄金的价格却从1980年每盎司850美元跌落到了每盎司200美元以下。可见,黄金并非像想象中的那么“保值”。

    过去几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以及现在各国争先恐后的印钞救市,确实动摇了人们对信用货币的信心。但是黄金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它的弱点依然与20世纪80年代的黄金弱点一样。一旦政府的印钞行为,特别是美国的印钞行为受到遏制,利率普遍提高,黄金的下场,依然会像80年代一样。就美国而言,其大量增加货币供应在短期内的效益无疑是明显的,但长期来看,将严重损害美元的国际地位,侵蚀美国的资产价值,并限制美国将来从市场上获得融资的能力。这些长期的损害都是非常严重的,美国能在印钞的道路上走多远,令人十分怀疑。此外,美联储已经将联邦基准利率降到0的水平,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曼昆甚至主张美联储采取负利率政策,但实际上可行性不大。未来美联储持续提高基准利率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采取负利率政策。可以想象,美国一旦进入加息周期,就是黄金泡沫破灭之时。美国不会允许他国货币取代美元的地位,当然也不会允许黄金侵蚀美元的地位,虽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黄金储备,而且美国的黄金资源量居于世界第二,仅次于南非。

    综上所述,黄金这道价值防线,是非常虚幻的。黄金的牛市或许还可以持续比较长一段时间,价格仍然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但是黄金的局限性依然是非常明显的,金本位制也不会回来。这些都决定了黄金上升的空间是有限的。而只要美元稳定下来,黄金向下走的空间却是很大的。利率的提升会成为高价黄金的致命杀手,我们可以拭目以待。20世纪80年代黄金泡沫的破灭让人们认识到黄金并不能真正保值,这一无数人付出惨痛代价取得的教训,今天仍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第三节永别了,金本位

    一、金本位制的演变

    众所周知,“钱”(即货币)是在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钱”的诞生不仅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经济繁荣,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资本的形成,从而在相当大程度上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物品被拿来充当货币,但最终还是贵金属,特别是金银成为了最广泛的通货,也就是货币。金银以其自身的独特特性,天然就是作为通货的极佳选择:它价值量大,永不变质,便于储藏,而且还容易分割。金本位陆续在各个国家都得到了确立。直到今天,金银仍然部分享有硬通货的地位。通货被称为“金钱”,就由此而来。

    然而采用金银货币的交易费用仍然比较高昂,加上“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使人们意识到:货币本身是否足值,对于发挥其流通功能并无影响。随着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承兑票据形式的纸币发展起来。纸币的采用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增强了货币的流动性,金银货币逐渐被纸币驱逐出了流通市场。但作为稳定纸币基础的黄金本位制虽然几经兴废,却继续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各国货币纷纷与黄金脱钩,才使得黄金的货币属性被大大削弱,信用货币——纸币才彻底取代了金银货币。近些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稳定货币的呼声尤其强烈,恢复金本位制的呼声再起。金本位制是否又面临“重生”?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可以以“金融帝国主义”的英国为例来看看金本位制的演变历史。当盎格鲁——撒克逊人来到英国之初,英国流行的货币还是罗马的铜币。但是很快他们就开始自己铸币,有了“英镑”、“先令”、“便士”,其中“英镑”是金币,其余两种均为银币。从1300年到1527年,英国的便士含银量下降了一半多,但是物价的涨幅并不大,其原因就在于白银相对稀缺,增长有限,而社会财富增加很快,导致了作为货币的白银的实际购买力得到了提高。1500年以后,白银开始大量流入英国,银币铸造量开始增加。而17世纪之后,金银流入英国的数量更为巨大。由于银币这样的小额货币被用于日常流通,磨损剧烈,于是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迹象。足值的新银币被储藏起来或者熔化,而被磨损的不足值银币在市面上泛滥。所以在进行大额支付时,需要金币才能被接受,使用白银支付极不受欢迎,会被认为是一种变相的欺诈行为。到了1774年,英国正式立法规定:25英镑以上的支付不得使用银币。到了1816年,银币支付被进一步限制在40先令(2英镑)以下,金币被宣布为唯一的价值标准和法币,自此英国的金本位制在法律上初步确立起来。1793年,英法之间爆发战争,战争导致了英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曾经为躲避法国大革命而流入英国的法国黄金大量流走,英国无力再维持金本位制,于是自1797年起,英国流通的货币就改为信用货币“纸英镑”。1821年,针对拿破仑的战争彻底结束以后,英国恢复了纸币自由兑换黄金,金本位制在英国得以正式确立。自此开始,金本位制在英国一直维持到1914年。20世纪初,英帝国走到了盛极而衰的拐点,它面临新兴强国特别是德国的强劲挑战,不得不卷入欧洲的军备竞赛之中,军备开支的不断膨胀造成了英国的财政极度紧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各国相继禁止了黄金输出,英国也事实上再次放弃了金本位制。到了1925年,为促进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英国恢复了金本位制,但很快于1931年放弃。到了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英国事实上再一次恢复了金本位制,然而20多年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英国再次放弃了金本位制,至今未再恢复。金本位制在一贯重视传统的英国,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事实上,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金本位制的发展也同样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但是其背后无不体现了这么一条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复杂形势面前,金本位制越来越“弱不禁风”。金本位制几经兴废,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货币的坚实信用基础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金本位制已经经受不起现代经济发展变化的“风浪”。

    二、过时的金本位制

    目前来看,黄金的价值还是非常“传统”的,即使现代技术的发展,也并没有赋予黄金太多的现代价值。而由于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速度已远远超过过去,财富产品的丰富多彩已经令黄金这种过去的“显贵”显得单调。经济发展变化的节奏也远非过去能比拟。不仅黄金的存量与现有的财富总量不成比例,潜在可增加的黄金数量与潜在可增加的财富的数量更是远远不成比例,当然最不成比例的,还是黄金的增加速度与财富的增加速度。如果强行采取黄金作为法定货币,那么就意味着黄金的购买力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换而言之,就等于强行为整个经济体引入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商品生产和贸易都将因此陷入萎缩,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所以回归金本位制,就好比将一件过时的东西当成现实的镣铐,戴在推动经济发展的“看不见的手”之上。而事实上,黄金作为商品的价值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相对贬值的,也就是说黄金购买力的提升并无实际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用黄金本位货币和采用毫无价值的纸币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真正的区别只是黄金更容易短缺,维持黄金本位的货币成本更高。

    总而言之,金本位制的发展历史以及人类经济社会现状和黄金自身特点之间的巨大反差,都说明了金本位制已经是过时的东西,已经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所自然淘汰。金本位制不可能再回来,当然也不应当再回来。当然,金本位制曾起到过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对于建立坚实的货币信用基础,稳定人们对于货币的信心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金本位制带来的信心,使得人们更愿意储蓄,更愿意进行长远的投资,为长期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上金本位制大多在大规模战争或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崩溃,但在战争或危机过后的重建时期,又重新回归以稳定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以鼓励储蓄、贸易和长期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恢复和重建。究其实质,是坚实的货币信用基础对长期的繁荣起到了关键作用。金本位制曾经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仅此而已。属于金本位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第四节人民币、美元与黄金定价权

    一、世界黄金市场的现状

    长期以来,黄金分为商品属性黄金和货币属性黄金。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国货币纷纷与黄金脱钩之后,黄金的货币属性已大大削弱,黄金进入了商品属性主导的阶段,市场机制也在黄金流通和黄金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国际黄金市场的交易方式主要有两种: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伦敦黄金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现货交易市场和黄金场外交易中心,占到世界黄金现货交易总量的80%。以2007年为例,其黄金成交清算量达到约14.5万吨,清算金额则达到3.6万亿美元。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则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期货交易市场,占到世界黄金期货期权交易的九成左右,其成交量足以与伦敦黄金市场的黄金现货成交量相媲美。虽然实际进行实物交割的黄金期货期权不足1%,但是美国黄金期货市场的黄金交易量之巨大,已经足以挑战伦敦市场的黄金现货价格。而且无论是伦敦的现货市场还是美国的期货市场,其交易的黄金,均以美元定价。

    苏黎世黄金市场则由于瑞士特殊的银行体系和辅助性的黄金交易服务体系而成为世界上新产黄金的最大中转站和私人新黄金的最大存储中心。每年大约9%的世界新产黄金流入瑞士的金库。在这个市场形成的官方金价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日益成长为黄金的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大黄金生产国,黄金消费也正直追印度,有望在未来成为世界第一大黄金消费国。而中国的黄金交易市场的发展,却是严重滞后于这一形势。上海黄金交易所目前仍以现货黄金为主要交易品种,2007年的黄金交易累计成交量不过1828.23吨,仅相当于伦敦市场的1.2%。而且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价格绝大多数时候也是追随伦敦市场的金价波动。其微小的价格差,被称为是价格反映的“滞后”。在可预期的未来,这种格局还很难得到改变。

    黄金市场的现状,决定了黄金的实际定价权掌握在美元的手中,而人民币在这个市场上,目前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

    二、人民币黄金定价:黯淡的前景

    由于黄金本身的货币属性已经大大淡化,所以中国对黄金的管制也在逐步放松。民间的黄金投资和消费都十分活跃。由于几年来金价不断上涨以及国内需求旺盛,中国的黄金开采量逐年上升,在2007年已居世界第一位。由于天然资源的限制,中国这样的黄金产量增长显然将难以持续。中国不太可能在世界第一大黄金生产国的位子上坐上很长时间。如果国内的黄金需求继续增加,就意味着需要扩大进口。而进口黄金,多数还是需要用美元进行支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呼吁中国增加黄金储备的呼声日益高涨,最近也有消息称,中国的官方黄金储备已经从600多吨上升到大约1000吨。这个数字与美国高达8000吨以上的官方黄金储备依然相去甚远。

    中国的黄金消费量或许还会继续增加,国内黄金投资的规模也会进一步扩大。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之内,人民币不会享有黄金的定价权。除了以上曾经讨论到的现实因素之外,人民币自身机制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一大障碍。从历史上来看,众所周知,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一直是传统的最大黄金消费地,但是在过去数十年内,在黄金定价问题上,整个南亚地区都并无发言权。

    由于国际金价并非由人民币定价,在可预期的将来也不可能实现人民币定价,黄金的人民币价格只能追随英美黄金市场的美元定价,其波动受到黄金的美元价格的严重制约。黄金价格的主导权,掌握在以美元资本为主体的投资机构手中。国内的黄金投资,远不可能像具有高度本地性的地产那样聚集资本泡沫,并实现超额收益。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相对普通民生物品可以被推高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但是黄金不可能。由于人民币没有黄金等贵金属定价权,使得黄金等贵金属似乎成为了在这个资产大泡沫年代里唯一可以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资产。福兮?祸兮?只有待人评说。

    §§§第五节抛弃“黄金货币”

    一、消极击垮了马奇诺防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参战各国来说,无疑都是可怕的回忆。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法国,无疑创痛尤深。上百万法国青年战死疆场,半个法国沦为废墟。正是这样惨痛的损失驱使法国花巨资修建了“马奇诺防线”。马奇诺防线覆盖了几乎整个法德边境,全长达390公里,并包括多个筑垒地域。由于充分总结了一战的堑壕战经验,并利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整个防御体系构思完备、设计精巧,号称“固若金汤”。后来的结果众所周知,德军绕过了马奇诺防线,从低地国家直插法国北部,使得此防线形同废物。二战结束以后,马奇诺防线被用来专门意指表面看似坚不可摧,实际毫无价值的东西。对于这个耗资达60亿法郎,土方工程量高达1200余万立方的著名国防工程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辛辣的讽刺。

    可以说,马奇诺防线是为一场过去的战争而精心准备的,其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不够强大和严密,而是因为无法应对变幻的时势。当然,马奇诺防线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样的失败例子。消极的防御,不管注入多少资源,构筑得何等坚实严密,在变化的力量面前都会变得不堪一击。恰恰是法国的拿破仑皇帝曾经尖锐地指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这位皇帝领导下的法国几乎面临欧洲所有主要强国的围攻,防守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正因为其锐意进取的进攻精神,法国以一国之力挫败了欧洲大陆上的所有敌人,一度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而构筑马奇诺防线的每一方土石,都注入了消极思维。不是德国武力的强大,而恰恰是马奇诺防线本身的消极本质,决定了这条防线必然会走向可笑的失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政府争先恐后增加货币供应量以救市。一时间,持币者惶恐不安,黄金保值论广为流行,甚至有人提出各国货币制度应该回归金本位制。就此类观点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详尽指出其中的谬误所在。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除非出现巨大的系统性的灾难,是不会走回头路的。而现在的经济发展变化,使得黄金货币已经成为过时的东西,认为通过投资黄金就可以进行资产保值,是一种建立在过去的经济经验基础之上的判断,本质上与法国认为建设马奇诺防线可以防御德国是一样的。储蓄黄金或许可以应对昨天的经济危机,但对于今天的危机,却很可能是无能为力的。前面已经提到过,高价黄金的最大杀手是高利率。的确,当前各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基准利率水平都已下调到相当低的水平。但是我们要看到,当年日本也曾经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极低利率,甚至有时实行零利率乃至负利率,但这样激进的利率政策并没有使日本摆脱衰退的泥潭。加上有20世纪80年代初面临严重滞胀的经验,一旦经济复苏无力,滞胀形成,市场利率的高企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形势变化之快,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

    基于利率剧烈变化等考虑,现在绝不是进行保守的长期投资的时机。而在目前形势下,黄金正是一个很容易让人陷入保守的长期投资的陷阱。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变化,不仅仅是黄金,我们几乎不能指望保守地投资于任何一种资产,来实现长期的资产保值和增值。

    二、主动进取:最好的保值策略

    近一段日子来,据有关方面披露的数据,中国正在减持长期的美国国债,同时购入短期的美国国债,这是比较明智的举措。中国政府的意图,显然也是规避未来利率变化的风险:目前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已经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将来一旦利率急升,持有长期美债将面临巨额的资本损失风险。尽管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曾经出现过很多失误,但是中国政府在管理把资产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的外汇储备时,其举措还是审慎而明智的。在当前形势下,持有流动性比较好又能规避远期利率等经济变量变化带来的风险的资产是更好的选择。以短期投资为主要方针,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审慎而灵活地选择和配置资产,相较保守的长期投资而言,无疑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更佳途径。虽然说这样可能要付出额外的管理和交易成本,也一样要承担市场波动的风险,但在变幻莫测的经济形势下的系统性风险面前,这些成本和风险都可以说是值得付出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中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增长,黄金似乎成为了中国外汇资产保值的新工具。结果很可能会令人大失所望,在当前形势下,企图通过花费巨资购买黄金来建立人民币价值的马奇诺防线的做法,恐怕终将和历史上的马奇诺防线一样,归于失败。

    §§§第六节回归坚实的信用基础

    一、货币信用:长期社会繁荣的基础

    前面已经讨论过,金本位制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已经处于而且必将继续处于一个信用货币的时代。在信用货币时代,从本质上来看,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只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信用基础。

    奥地利学派的著名经济学家米塞斯曾经把信用货币称为一种系统性地侵犯私有产权的欺骗性货币。这一观点似乎有些偏激,但也道出了这种信用货币在本质上的弱点,即其信用基础非常脆弱。一个有着坚实信用基础的货币对于一个经济体的长期健康发展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所起到的最关键作用之一就是允许人们拥有大量的收入。货币有最高的可交换性和最好的可贮存性。无论是在金属货币时代还是现今的纸币时代,人们都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保持自己的收入。试想某人假如月收入10万元,因为没有货币,这个收入以猪肉支付,按10块钱一斤计算,那么这个人将得到一万斤猪肉。很显然,这一万斤猪肉是很难储存的,存储成本非常高昂。稍微措施不当,这些猪肉就会腐烂发臭,财富化为乌有。但是如果这个人是持有价值10万元的金币或者纸币,他就不必发愁,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存放任意长的时间,而且存储成本约等于0。货币使得人们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持有大量的财富,也就降低了人们的时间偏好,使得更多的收入可以储蓄下来用于投资,这也是资本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的经济思维因此也变得更面向未来,而非只考虑当下。这种思维方式正是文明得以形成的基础。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货币存在贬值的预期,那么货币本身的时间偏好也会随之提高。人们会更倾向于考虑今天的消费,而非长期的投资。所以米塞斯认为具有欺骗性的信用货币的采用,最终会导致文明的堕落和退化。

    在所谓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货币——纸币的贬值仍然是会发生的。如果通货膨胀持续恶化,就会导致人们对货币的时间偏好急剧提高,对于未来的投资所要求获得的利息补偿急剧提升,市场的力量会自动抬高利率。利率的高企则会直接抑制投资,特别是长期投资。当然,在非完全市场经济国家里,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金融当局可以人为地将利率管制在低位;即便是在西方所谓的完全市场经济国家里,中央银行也有能力创造货币,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以降低利率。然而这些行为只可以在短期内抑制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并不能消除通胀带来的后果。人们会很快意识到利率远不足以抵消通货膨胀这一现实,宽松信贷带来的资金流量增加都会引向消费和短期的投机,而非为未来创造财富,而且人们会更倾向于将未来的现金流放到今天来使用,对长期投资造成根本性的抑制;此外,由于有通货膨胀率与利率之间的差额所带来的“补贴效应”,很多不合理的投资也得以实施,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和资源的浪费。所有这些都会在经济体系中积累,从而成为引发剧烈货币贬值的爆炸性能量。恶性循环因此得以形成:人们对货币的时间偏好会随着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强而提高,而对货币的时间偏好提高,又会直接推动利率的提升或者通货膨胀的恶化。试图贬值货币获得好处又不想承受由此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不可能的,这样的行为最终会演变成饮鸩止渴。所以即便只从经济学角度考虑,维持信用货币的坚实信用基础也十分必要。

    正是由于货币在经济乃至整个社会文明中扮演的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保持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也就至关重要。这不仅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还关系到人们对整个社会文明及未来的信心。

    二、信用货币回归信用

    前面已经提到,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使得金本位制不再适用,那么在信用货币制度之下,如何奠定货币的坚实信用基础呢?

    首先,利率作为一种天然的纠正方式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市场化的利率和货币的自由兑换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使得滥发货币以获取收益的行为最终归于徒劳,能从最大程度上抑制掌握发钞权的政府的发钞动机。其次,充分尊重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对市场的人为干预几乎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对资源配置的扭曲。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表明,不存在比市场更聪明的人,不存在比市场更能有效配置资源的人。最后,要尽量避免非市场化的福利支付。当然,非市场化的福利支付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多数人是通过养老金的形式,用年轻时候的储蓄来为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提供资金,但事实上是,也有不少人需要得到福利支付的帮助才能生存下去,或者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残疾人和某些老人。古代日本的很多村落有这样的传统: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后,会在一定年龄自己跑到树林中死去,以免占用年轻人的生存资源。但今天的文明社会要求扶助弱者,即便这些弱者无能力在市场化的条件下作出足以维持其生存或使其生活维持一定水平的贡献,社会也应该向他们提供帮助。然而,这种帮助应该严格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此外,社会中还有各种组织和机构,虽然不可或缺,但很多社会对这些组织和机构有着近乎畸形的福利支付。由于对社会中创造财富的经济活动必然要给予相应比例的货币报酬,否则这些活动会自然萎缩,因此对于非市场化的福利支付,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地通过货币来进行的财富转移。此类福利支付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应该控制在最低的必要的限度之内。

    信用货币的普遍采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而金本位制的彻底崩溃才不过40年,我们放眼更长远的历史可以发现,很多扭曲的机制都可以在社会中存在很长的时间,直到其恶果的总爆发。社会学、经济学上的是非有时很难厘清,某些思想、某些学说真正实践的结果,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同时也需要付出非常高昂的代价来证明。凯恩斯主义从诞生到破产花了40年的时间,而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实行到破产则花了60年,等人们意识到错误的时候,为此付出的代价已经非常沉重。毋庸置疑,对信用货币的信用基础的放任,在短期内可能会获得一定的益处,而恶果的最终爆发则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应当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来面对这一问题,而非贪图短期的利益。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与其不切实际地幻想金本位制的回归,不如努力促使信用货币回归坚实的信用基础。有句话说“信心胜过黄金”,事实上信心来源于信用,而信用胜过黄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