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之第一玩家王世襄-玩出大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世襄治学的精神凭两股劲:傻劲和狠劲。这是事实,他研究美术史、建筑营造以至于明式家具,都以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钻到底,不搞出个名堂来决不善罢甘休。他做学问不单纯靠书本知识,为了观察实物,他随时注意故宫的藏品,还经常去古玩铺、挂货屋,乃至冷摊僻市搜集古物。

    老一辈的专家学者如王世襄者,生活上常常与劳动人民差距甚微。王世襄名门世家,平日耽嗜的竹刻、漆器、家具、雕塑、獾狗、养鸽……在别人只是玩物丧志,在他却是从民族文化角度、从民俗学角度、从艺术角度去挖掘探讨鲜为人知的传统文化。他半生搜集的书画古籍、明式家具、匏土革木、金石文玩,无一不是研究学术、著书立说用的活资料。为了解说一本明代漆器的书,专门与当代几位老漆工结为师友;为了研究明式家具,专门到鲁班馆旧家具店向老师傅虔心请教,王世襄的治学方法和鉴藏道路,是另辟蹊径的。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文革”结束时起,王世襄的各种著作以井喷之势陆续出版,所研究内容涵括了书画、古玩、家具、漆器、音乐、民俗、匠作则例等几乎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所有内容。王世襄“玩”出了前无先辈系统之论、后无来者之承的世纪绝学,“玩即学,学亦玩”,这就是王世襄的境界。

    少有所好,老有所用,用有所成。王世襄的一生潜心于发掘濒于失传的冷门学问,他曾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关古代家具的专著《明代家具珍赏》,填补了我国工艺史上一段长时间的空白,更为收藏家和研究者提供了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两部著作早已成为中国家具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杰作。

    众多的知识使王世襄感受到乐趣,这些乐趣通过他的写作传播给全世界。使王世襄蜚声国内外的著作正是有关中国家具史的《明式家具珍赏》,他本人也和众多的国际人士接触,使之受到感染。

    早在1940年之前,明代的家具就已成为欧美学者的研究对象,但是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国古典家具的艺术成就在其产生地无人研究、被忽略以至于被低估了,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还将其归功于西方的“发现”。王世襄用他多年的研究,也借助国外所不了解的收藏鉴赏的民族传统,指出了家具的研究在中国现代性文化的创造中占据着重要的核心位置。

    图文并茂的《明式家具珍赏》对中国的收藏意义之大,在于它改变了全世界对中国古典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认识。《明式家具珍赏》阐述了明代家具的制作工艺、榫卯结构基本结合的分类、家具用材的选择、装饰的技法工艺等,自1985年9月出版发行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和重视,已被译成英、法、德文等数种版本。

    1994年1月,《明式家具珍赏》更是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凡是明清家具的收藏家,无不拿这本书提到的十六品和八病作为断代、判断真伪和欣赏明式家具的标准。

    国内古旧家具收藏发端于20世纪80时代,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赏》一出版,明式黄花梨家具的价格开始飙升。港台收藏家开始涌入内地,深入到江浙晋冀陕等省的城乡乃至京津沪,低价搬走了大量黄花梨、紫檀、乌木、鸡翅木、红木等明清家具。如果不是王老的《明式家具珍赏》这本书,不知道还有多少古代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会被外国人低价买走。

    看过《明式家具珍赏》的人,都以为编著者王世襄的收藏是家中祖传,其实非也,这些藏品都是王世襄数十年中一件一件辛苦买回来的,每一件都要费不少工夫,要跑遍旧家具市场,要选到他认为年代样式都够格的,要和市场上行家广交朋友,要查考那件东西的来路,最后还要价钱能负担得起的。因此他买到的好多东西,常是略有损坏,这样才可以杀价,而他有些手艺好的老师傅朋友,可以帮助他修整完好。

    在芳嘉园经常可以看见他把木器扛进扛出,那是去找老师傅修补或者是去拍照。他那本图录的照片,就是他自己每次一件一件扛出大门外雇一辆平板三轮车运到照相馆去拍的,他要求灯光角度背景都恰到好处。

    为了这门学问,他不只是阅读抄录古籍,而且到过苏州、广州、扬州,遍访木器作坊老师傅,因此在《明式家具珍赏》之后,他又出版了一本更为重要的《明式家具研究》。

    中国人讲究日久见人心、慢工出细活、天道酬勤,不论是为人处事还是治学著书都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以《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为代表的王世襄作品,就是这类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著作。

    王世襄一生的事业是围绕着保护文物和保存那些孕育了文物的文化实践而展开的,并且他保护文物不为一己之私。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有信心认为中国文化遗产是值得全世界留存的珍宝,这种信心让王世襄对他所花费的时间和极为丰富的知识毫不吝啬。

    王世襄认识到今天的成就只是明天的基础,又是这种大学问家的谦逊让王世襄如此无愧于获得旨在鼓励全球艺术家和思想家进行交流的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这种跨文化交流领域的杰出成就大奖。作为荷兰享有极高声望的文化奖项,克劳斯亲王奖每年颁发一次,其中最高荣誉奖1人,荣誉奖10人。王世襄是获得最高荣誉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2003年王世襄获奖时,正是夫人病重之时,得知该奖有10万欧元奖金时,夫人和王世襄异口同声地说:“全部奖金,捐赠给希望工程,捐建小学。”他们二人在一生中虽然遭受了很多坎坷和不公正待遇,但始终爱人民、爱人类不绝的文化,王夫人留下的最后愿望是让更多的儿童受教育,接受文化的熏陶。

    在文化学术界,开创一个专业领域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多数人都只是在他人所开创的领域里有所拓展或深入细化而已。从古至今,在文化学术与艺术界能开一代风气者,每一时代只有极个别的人物,甚至有时整整一个朝代或几个时代都是空白。天才与大师、巨匠最了不起的特质便是创造和创新的能力,王世襄做到了。

    克劳斯亲王文化与发展基金会会长安克·尼荷芙女士说,王世襄专长于对中国家具设计、技术和历史的研究,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收藏,他的收藏使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手工艺者和学者得到鼓舞;王世襄先生的治学,避开了文物古玩中的长项,人弃我取,拾遗补缺,在冷门中蔚为大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工艺品丰富多彩,只要是有心人,深入进去,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门类,也可以著书立说。

    国人今天尊敬王世襄,不仅因他在漫长而多产的人生中很注意吸收前人的成就,实际上,更是由于他代表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文化。这种现代性的文化形成于他出生的1914年前后。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在重新评价一些文化传统的要素时,认为其价值受到文化与社会中保守主义因素的影响而被低估了。他们研究的范围,包括白话小说、最早的书籍插图、建筑和环境史以及中国科技传统的保护等,其研究常常利用过去被忽视的工匠们代代相传的知识;还包括被前辈学人珍爱把玩、却罕有认真系统探讨的物质文化,那一代知识分子也决定填补这些空白。他们冀求将构建中国的过去作为构建中国未来的途径。作为爱国者和国际主义者,他们又冀求在不低估其他文化的同时,给予中国文化更高的重视。王世襄的研究正应该置于这种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情境中来认识。

    中国历史上总有那么一批人,他们四书五经读得好,进士出身的高级官僚,仕途可圈可点,而在文学艺术诸领域也能成就不凡。他们就被称为“大家”。王世襄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家”的最后一代。王世襄那一代的大师,对中国国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是后辈无法企及的高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