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级,陪孩子走过上下衔接转折期-熟知三四年级孩子的独特表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三四年级的孩子较之一二年级成熟了不少,但因为年龄还小,还会有一些独特的表现。比如,从认知发展上来讲,虽然心理认识离不开具体行动的支持,但是已经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但我们要求他们进行逻辑推理,他们却做不到。再如,孩子的认知水平还不高,以认知为基础的道德发展刚刚踏入自律阶段,自律水平不高,很多时候,需要父母的监督才能履行规则。

    三年级后为什么不听话了呢

    有位家长很苦恼地说:“我家孩子,怎么升入三年级却不听话了呢?而且是越来越不听话!下学期比上学期还要难管教!”“每次做错事,说两句都不成!能狡辩着呢!”“最要命的是,学习的事情也不能插手,以前,他贪玩儿,提醒一下就可以写作业了!现在,一句话没说完,他就‘知道了!烦死了!’而整个人却不动!”……家长说:“每当看到孩子这个‘狗熊’样我的火噌噌地往脑门子上蹿!可是如果我过去揍他几巴掌,那就真的要顶起牛来了!我就强忍着呗!我真担心我哪天忍不住了,情况会不会更糟糕呢?”

    孩子升入中年级后,变化很大,而且是向着父母不喜欢的方向变化,令家长很头疼!于是,很多家长就批评孩子、打骂孩子,觉得孩子没出息了!

    自我意识更强,常有“小逆反”

    人们常说,一二年级的孩子是“狗熊”还是“英雄”分不清,三四年级开始分清了。于是,家长们瞪大眼睛找“狗熊”,结果发现“狗熊”越找越多。换个方法,大家都找“英雄”,“英雄”也会越找越多啊!

    孩子进入中年级以后,变化很大。总体来讲,他们一方面想着摆脱父母的监管,另一方面又很迷茫。就拿学习这件事来讲吧,他们不愿意父母问这个问那个,如果父母真的放手了,他们按照以前的方法去学习,却搞不定了,心中的挫败感会很强烈。这个时候,了解孩子的父母会体谅孩子,及时地帮助孩子,把孩子当“英雄”教育,那么,孩子就成“英雄”了。

    以前,孩子什么事情都要问妈妈,三四年级后变得“有主意”了,而且会顶嘴了。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简单化地以为这是孩子的坏毛病,就会觉得孩子是“狗熊”,从而产生想把孩子的毛病扳过来的心理。其实,这不是什么坏毛病,而是孩子成长的表现。他们的情感趋于丰富,对事物的认识逐渐深入,自我意识变得强烈,从依附被动、服从权威的阶段过渡到了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之后,对待事物和周围的环境也相对敏感了,逐步向独立自主发展。于是,在外人看来,孩子开始叛逆了,不听话了。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冲动,甚至出现心理上的闭锁性和叛逆性,他们开始不愿向别人袒露自己内心的秘密,甚至还会用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

    支持孩子独立:找“英雄”而不是找“狗熊”

    这个阶段的孩子面临着一个艰巨的成长任务,他们虽然仍然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但是却面临着学习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去理解知识的任务,比如,应用题、作文、阅读理解等,虽然独立能力不强,自我意识却比一二年级强了好多,那么,父母就要理解孩子的不容易,不去跟孩子较劲儿,更不要“一言堂”,而是耐心地扶着孩子走向独立,真正做到找“英雄”而不是找“狗熊”。

    1.换位思考,理解孩子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人与人之间面红耳赤的争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其万能的法宝就是学会换位思考。”这句话非常适合用来教育三四年级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孩子不是不听父母的话,也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对,而是他们在以他们的眼光看待这件事,以他们的心智理解这件事,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他们就能长大了。

    2.睁眼、闭嘴,接纳你的“叛逆孩子”

    当孩子要升入三四年级的时候,父母要告诉自己,孩子长大了,有了变化,这样,在面对他们“不听话”的表现的时候,父母就不会为他们的行为过于紧张和恼火,而是能够泰然处之、细心观察、耐心倾听,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处理方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在学校里与同学吵架了,回到家里难免有情绪,会有逆反行为,这个时候,父母睁着眼睛、闭上嘴巴就好了。

    10岁左右的孩子处于性格定型的关键期,被称为“正在凝固的水泥期”,这个阶段孩子正在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实现自我认同。父母之所以要睁着眼睛,就是要看看孩子做了什么样的行为。如果是不良行为,就要寻找合适的时机跟孩子交流交流,告诉孩子这么做不对,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正确的做法;如果是好的行为,父母要给予肯定,这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成为拥有良好品质的人。

    当孩子有顽皮、犟嘴、强词夺理行为的时候,父母不能控制心中的怒火,说出来的话可能是“混蛋”“没出息的孩子”“瞧你那狗熊样”“成不了好孩子了”等言语,孩子听了这样的话,就会明白父母把他们当“狗熊”了,他们一旦认可这样的标签,就真的去做“狗熊”了,而父母想要的是一个“英雄”。所以,闭嘴不说,以行动引导,更利于孩子找到正确的做法,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评价。

    逞能,有什么不好吗

    一家人在火锅店用餐,两个孩子非常有趣,他们生龙活虎的样子,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一会儿,传来弟弟的哇哇大叫声,原来,他吃进了一个辣椒。爸爸手里正拿着东西,让哥哥给他打开饮料喝,弟弟不让,夺过来要自己开,可是他怎么也打不开。爸爸说:“你别逞能了,让哥哥给你打开吧!”可弟弟顶嘴道:“我就不!我要自己打开!”弟弟左手拿着饮料,右手紧紧握住瓶盖用力拧,小脸都憋红了,可就是打不开!这时,爸爸拿过去,要给他打开。谁知,弟弟还是不罢休,抢过去坚持要自己弄,又是一轮用力,瓶盖好像动了一动,可谁知瓶子像肥皂一样滑出了弟弟的手心,掉到了地上。泡沫一下子顺着瓶口往外流,这回局面更难收拾了!

    谁知,爸爸眼疾手快,捡起瓶子,拿张餐巾纸就把瓶盖给捂住了,哥哥忙不迭打开另一瓶饮料递给弟弟!一家人又进入了快乐进餐的秩序中!整个过程没有一位家人埋怨这位“逞能”的小弟弟,大概他们是理解了这个三四年级孩子想展现自己能力的心理吧!

    “逞能期”是孩子的成长期

    三四年级的孩子正是长身体、长知识、长心智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让孩子勤于做事,那么孩子未来就会成长为一个充满自信、勇于进取的人,相反,孩子则可能成为一个懦弱的人。到了三四年级,孩子们已经有了一些小经历,自认为懂的东西多了,思维反应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但是,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等能力还有待发展,对自我的认识和判断还不够准确,有夸大或者贬低的问题,当孩子夸大了自我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逞能行为。

    就像案例中的那个小男孩,他其实就是觉得自己能够打开瓶盖,才坚持要自己打的,或许他曾经打开过类似的瓶盖,于是就觉得自己也可以打开这个瓶盖,这就是一个典型高估自我能力的表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还是因为孩子的成长经历有限,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充分。

    孩子有逞能的表现不是坏事,当自我认识不足的时候就是这样,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明白,如果一味地任由孩子这样逞能,孩子的心理状态就可能从自满、自傲发展到自卑,那样的话,更加不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以及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孩子很容易形成“低自我”或者“高自我”,导致人格处于分裂的状态。相反,如果父母因为担心孩子逞能而不给孩子做事的机会,那么,孩子就难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无法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孩子自我的建立和发展。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动不动就对别人许诺要帮别人做什么事情,或者当别人求助的时候连想都不想就答应了下来,结果呢,却办不到。这就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表现,这样做事情的结局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父母当然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不被别人信任的人,所以,需要孩子形成实事求是、“不逞能”的品质。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不逞能”的人呢?当然是巧妙地利用好“逞能”的机会!

    抓住“逞能”的机会,让孩子去做

    孩子“逞能”是表现欲强的体现,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发展孩子积极、勤奋、务实的好品质,是父母一定要了解的教养内容。

    1.给孩子做事的机会

    三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做事能力,特别是男孩子,好奇心、冒险欲都很强烈,这个时候,父母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孩子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而这些都是奠定孩子自尊、自信等品质的基础。

    2.安全问题还要家长把关

    这个阶段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也就是他们还不能通过一个行为很好地判断出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炎炎夏日,面对碧波荡漾的河水,他们和其他的大孩子去河边玩儿的时候,会想到下去游泳会让自己凉爽许多,却想不到自己游泳水平不高,可能会被淹,甚至被水冲走失去生命!通过各种媒体都可以看到,在每年暑期发生的溺水事件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所以,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安全问题,家长切不可放手,要严格把关,并灌输给孩子安全防范知识。

    3.让孩子适度“逞能”

    当看到孩子要做自己能力远远不及的事情的时候,父母可以悄悄地把孩子拉到一边,告诉他:“这件事,你做不了!”然后仔细给孩子讲讲理由!如果是带有一点儿挑战性的事情,而且对安全没有危险,顶多失败了造成一些物质方面的损失,就可以给孩子做的机会,孩子做的过程既是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更发展了他们的挑战思维。

    4.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逞能

    一个雨天,妈妈冲着正在往后倒的汽车就是两脚,可能是因为车轮压过地面溅起的水落在了她儿子身上。儿子顿时笑了!那位司机没有看到,开车走了!这位妈妈可能想不到,短短几秒,她就把“逞能式”的充满暴力的行为方式传递给了儿子,儿子以后惹事少不了!

    所以,做家长的千万不能逞能,在与人交往中、在做事情的时候、在工作中都不能逞能,谨慎对待,孩子才能习得一种踏实、务实的作风。

    教养好了,青春期不爆发

    有个初中一年级的孩子,怎么看都是“不会有事”的放心型,当这个孩子因为偷窃出事的时候,大家都很纳闷:“平时看着挺老实的,怎么会去偷窃呢?”他每天按时上学,不言不语的。后来,我从各个方面逐步地了解到,这个孩子在二年级的时候,父母离婚了,妈妈带着他去了另一个城市,在那里上了三年学,他不愿意待在那里,以不好好学习反抗妈妈,三年的时间没有一天好好学习过,而且经常逃学,妈妈没有办法,在五年级的时候就把这个孩子送了回来。爷爷奶奶对这个孩子宠爱有加,日子过得还算平静,孩子顺利地进入了一所中学。让人没想到的是,初一的时候,他和班里的同学偷拿了超市的东西!

    像这个孩子的不良行为虽然出现在初一,其实关于他的成长,在小学中年级阶段就出现了“道德发展不顺利”的苗头,只是爆发的时间往后延期了。

    孩子的道德发展从他律向自律过渡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八九岁以后,孩子的道德发展进入了自律期,学习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此时的孩子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而是想着要按照自己的意识去判断。具体表现为:

    1.倾向公平、互惠的原则

    皮亚杰认为,8-10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大人的说法并不需要绝对顺从,一般的道德准则也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所以,他们与大人之间的规则已经具备了确保相互给予、共同行动、互惠互利的可逆特征,在规则面前,双方的关系也开始变为可逆关系,即我遵守规则,你也要遵守规则。对于好坏的判断标准也不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进行判断,即公平的就是好的,不公平的就是不好的。所以,中年级孩子的道德评判已经开始脱离外界给予他们的束缚,道德自律开始萌芽。

    2.懂得“趋利避害”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也经常会发现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趋利避害的心理特征,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多做,对自己有利的话就多说,不利的事情和话语则予以躲避。但是,这并不是说孩子就能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很好的掌控,因为孩子的控制力和判断力有限,难免犯错。孩子有了独立的愿望与要求,又比较容易受情势和他人影响,如家长、老师和同学等,他们会主动模仿自己喜欢的人。

    所以,当孩子做出了一些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的时候,父母不要给孩子定性为孩子道德有问题,而是要认识到这是孩子一个错误的做法,当孩子的道德发展进入自律化阶段的时候,父母只需及时指出来,跟孩子讲讲这么做为什么不对,孩子就知道了这是不道德的行为。虽然孩子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进行初步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但有时还是会产生言行脱节现象。所以,犯错是不可避免的。

    以上,是孩子道德意识发展的表现,父母不能因为孩子的道德意识在发展,就觉得孩子不会出现道德问题。其实,三四年级是不良品德的酝酿和形成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很顾面子,自尊心很强。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因受到父母、老师的青睐,会越来越有自尊、自信。而一些成绩较差、经常捣乱的学生,因为被同学孤立,不被老师、家长接受,内心的压力很大,即使他们表现得很不在乎,但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受到极大伤害。特别是,当这样的孩子想通过恶作剧的形式获得大家的关注,而更加被孤立和不喜欢的时候,他们内心的痛苦和不满更加加剧,一旦寻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就很可能在青春期来一个大爆发:打架、伤人、网瘾、偷盗等。

    所以,中年级孩子的德育切不可忽视,要把握孩子的特点,给予正确引导,以免集腋成裘,到了青春期酿成大爆发!

    给孩子能理解的德育

    德育的方法只有符合孩子的年龄,孩子才能把其内化成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否则,只会流于形式,改变不了孩子的情感世界。

    1.德育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德育存在不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的问题,孩子无法内化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直接导致了德育效果差的问题。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序进行的,教育要符合孩子内在发展的秩序,否则无法带给孩子正常的发展。

    为什么这样说?做一个比较就能看出来!

    中国小学生守则的主要内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等。

    美国小学生守则的主要内容是: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称;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提问时举手;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英国小学生守则的主要内容是: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生命第一,财产第二;小秘密要告诉妈妈;不喝陌生人给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给的糖果等。

    从学生守则就可以看出,我们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大而广,反而不利于约束孩子的行为,让“德”的教育难以扎根。品德素质的提升需要一个把行为内化为认识的过程,而孩子不知道哪些行为是有德的,也就无从内化。

    德育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法和单纯说教,“不能再把儿童的心理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之袋’(科尔伯格语)”,我们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既用脑子想,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这样孩子才会把有道德的行为内化成自身的道德情感,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给孩子创造自我评价的机会

    教给孩子“德”,然后让孩子给自己评价。父母可以给孩子预备一个特别的小本,上面列好各项指标,然后每个月都让孩子自我评价,这个评价要孩子自己来进行。好的方面要发扬,有不足的方面要写下今后怎样改正。这个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父母要给孩子这个机会。

    3.听孩子倾诉,和孩子讨论

    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讨论彼此撒谎后的感受。举个例子,一位妈妈对孩子说:“在我小时候,有一年暑假,小伙伴约我出去游泳,我告诉他们说我没时间,其实,是我不会游泳。结果,几个小伙伴就取消了定好的日子,要等我有时间了再去!我推掉了三次后,小伙伴就不理我了!这就是撒谎的结果,会让别人误解,从而失去友谊。如果我实话实说,小伙伴可能不但会教我游泳,也不会生气!多好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产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当父母对孩子敞开了心扉,对孩子说出要说的话,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被理解和接受了,就能对着父母说真话了!如果父母听了孩子的话,发觉有违背道德的想法,就可以给孩子纠正过来。

    培养特长,一点儿都不晚

    “我的特长是跳舞,每当舞曲一放出,我就好像沉醉在音乐中,也好像变成了小天使,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美丽的空中!舞蹈有多么的美妙啊!小朋友,你们不妨试试去学学舞蹈,你们一定会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和开心!但是,学习舞蹈,需要坚持训练啊!想想开始学习舞蹈时候的辛苦,压脚、劈叉、前桥、空中停留……每一个动作我都是练习了上千遍才做得够标准了。在学舞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有付出才有收获!”

    这是一篇三年级小学生写的作文,从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到学习特长对孩子心灵的滋润和心智的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特长观

    一提特长,就会想到,那是孩子的强项,是别人没有的或者不能做到的,可以成为孩子未来发展的闪光点,那将是孩子未来的“卖点”。这一点儿都没有错,其实,特长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那就是增强孩子的自信。有自信了,发展起特长来,就不会轻易放弃了。

    武汉市洪山区艺术小人才比赛在华师附小拉开帷幕,900余名通过额外筛选的中小学生参加了舞蹈、声乐、器乐等项目的角逐。洪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李运祥说,前一年该区曾在学校进行大规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有特长的学生的自信心普遍较强,且行为举止更为优雅大方。这一年,该区因此而提倡小学生人均学一门特长。家长们也认为,让孩子发展特长不是为了让孩子走升学的捷径,他们更希望孩子通过学特长取得进步,比如让孩子变得主动自觉,能自己制定目标、有所追求等。

    有的家长觉得三四年级再专注于某个方面的学习有点晚了,于是,就不再关注特长学习。事实并不是这样。体操王子李宁7岁开始学体操,奥运冠军火亮7岁学体操、9岁开始跳水……所以,只要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优势能力,就可以培养。三四年级,孩子的动手能力、认知能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思维更加活跃,对自己更了解,所以,学习效率更高。

    一提起特长,很多家长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音乐、舞蹈、科技、乐器等,其实,只要是孩子擅长的、愿意去学习的、能够做得特别好的,都是特长。只要孩子喜欢,愿意花费精力去做,就能出成绩。

    那是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入学典礼上,校长按照惯例,根据新生档案表上新生填写的特长,向全体师生特别推荐一位新生。这一年,校长推荐的人与众不同,他不是弹吉他的,也不是作曲的,更不是有多项发明创造的,而是一位“擅长做苹果饼”的同学。同学们心里有点儿不服气,校长说,当所有人的特长几乎都是运动、音乐、绘画的时候,那么唯一的那个“擅长做苹果饼”的人,才是真正有特长的人啊!

    读到这里,父母就无须被孩子没有音乐天赋、没有好身材、没有绘画天赋而苦恼了,我们的孩子至少能做“苹果饼”吧!

    帮孩子发展特长

    对于三四年级的孩子,可以发展的特长很多,而要选择哪项作为孩子的特长,需要家长费一番心思。

    1.先要看看孩子的优势智能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将人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而且孩子的优势,父母只要稍微留意,就能从孩子的日常行为中发现,这个时候,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稍加挖掘,优势就会更明朗了,然后给予专业化的培养,孩子就有了特长。

    2.不要瞧不起“小制作”

    小制作的内容很丰富,什么剪纸、贴图、串珠、编花篮、车模等,只要孩子喜欢,并用心去学,对孩子的心智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孩子的协调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都能大大提升。就拿串珠这件事来讲,五颜六色的珠子本来就对孩子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再加上要穿苹果、穿杯垫、穿钱夹、穿手链、穿小狗、穿笔筒、穿纸巾盒等这样的生动有趣的物品的诱惑,孩子的积极性就更高涨了。当孩子完成时,他们会产生自信,如果再被父母夸奖几句,就可能更喜欢穿珠了。

    等孩子穿熟练了,每逢节假日,家长就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作品去孝敬长辈、馈赠好朋友,那样的话孩子的成就感就更强了,穿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当然,其他的小制作,也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也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3.孩子可以学习的特长有很多

    孩子可以学习的特长有很多,比如,制作车模、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编织、绘画、雕塑,等等。不管孩子学习哪一项,只要孩子喜欢,坚持学下去,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乐器也是特长学习中一项很好的选择,只要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家长就可以带孩子选择一项乐器来坚持学习。学习乐器一般都会有演出,演出的过程锻炼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同时也让孩子有了被认可的满足感,还会点燃孩子的激情和梦想。一个在参加了六一儿童节表演后的孩子说:“六一的时候,妈妈看完我的演出特别开心,她夸我唱得好,吉他弹得也好!我长大了要考音乐学院!”

    不能让写作文成为孩子学习上的“拦路虎”

    有位妈妈在论坛里说,孩子上三年级后,别的成绩还可以,就是一碰到写作文就头疼,即使很简单的作文,孩子也搞不定!孩子学习了《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老师布置作业,让接着往下写这个故事,孩子攥着笔转来转去,愣是没写出一个字!妈妈觉得他可能担心写不好,就提示他,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不要担心写得好或者不好。可是,孩子还是写不出来!这位妈妈求助: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写出作文呢?好坏先不说,能够写出来就行!

    有这样的苦恼的家长一定不少,不过,也不要太焦虑,只要父母搞明白了自家孩子的不足在哪里,然后下功夫系统地培养孩子,他的写作能力就能获得提高,孩子就不会觉得写作难了。

    孩子写作难,是因为写作能力差

    当孩子感到写作文难的时候,一定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写作能力比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硬件能力方面

    我习惯于把孩子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词语表达想法、谋划布局等的过程说成硬件能力。三年级孩子硬件方面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词语积累不够,或者是掌握得不深刻,不能灵活运用;不理解题意,脑子里没有想法,不知道写什么;掌握的素材有限,不懂得取舍,不会围绕着作文题目来选材。

    导致孩子硬件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眼下,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这方面的原因少了许多。二是缺乏系统的阅读,导致知识和文化底蕴不足。三是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为主向抽象为主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能够凭借丰富的表象,认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差,不能很好地围绕一个主体选取素材。

    2.心理方面

    很多孩子不会写作文,就是因为觉得作文难,但难在哪里呢?难在怕写出的文字不符合老师、家长的要求而要重写。即使父母嘴上说着让孩子自由表达,但是当孩子写出来后,却要按照父母的标准评点一番,让孩子改正,这样,孩子就会很失望。因为即使一两百字的文章,对孩子来讲也是个大工程,他是花费了好大的力气写出来的,写完后他们觉得很不错,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励,而不是挑刺。一旦我们“心比天高”,总是警告孩子“认真写”“改改这里、那里”,那么,孩子就会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失去了写作文的兴趣。

    不过,只要三年级孩子多阅读、多练笔,孩子的写作能力获得了提升,那么,写作文就不会是孩子学习上的“拦路虎”了。

    教孩子具备写作的能力

    从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过渡到命题作文,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讲不是轻松的事情,那么,父母就要帮帮孩子,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1.一定要多读书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为我手写我心。写作的过程就是把我们想到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要想写得好,先要想得好。孩子写得怎么样,则取决于孩子思想的深度。孩子多读书,是丰富思想的重要手段。书读得多了,自然会受到书籍潜移默化的影响,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增强了理解力,学会了写法,真是“眼界渐高,笔下渐熟”!如果引领孩子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效果就更好了。

    有个孩子每读完一个短篇小故事,妈妈就让孩子合上书,想想刚才读了什么书,然后让孩子讲一遍,讲完之后就写一遍。这个孩子虽然每天都读书,但是妈妈为了不增加孩子的负担,一周只有两天让孩子讲和写。这样,既督促了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提升了孩子的写作能力。

    2.给孩子创设写话、说话的情境

    刀越磨越快,笔越写越灵。要想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动笔去写很重要。如果说阅读是认识和学习写作的准备阶段,那么写作就是认识和学习写作的开始了。既然是开始,就要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于只做过说话写话训练、只写过零零碎碎的日记的三年级孩子来讲,这绝对是一个开始阶段,既然是开始,写下去就很重要,水平高低则不重要,坚持写下去,孩子就能逐步摸索出写作技巧,而且会越来越喜欢写作。

    父母抛出一个话题,然后和孩子一起查阅相关资料,搞清楚后,让孩子复述出来,继而写出来。举个例子,父母抛出“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话题后,一起谈论,其间会涉及中国节日、外国节日、假期安排、节日度过、古代典故等很多内容,讲过查过后,孩子就具备了一定的关于节日的知识储备,当学生的知识储备到了一定程度后,就能言之有物,下笔有型了。孩子就会觉得,写作并不难。

    3.孩子学写作,“帮”字上下功夫

    孩子读到三年级以后,对写作的要求提高了,不再是看图写话、造句类,而是开始写命题作文了。命题作文与日记不同,增加了许多难度,比如,理解题意,围绕题意构思、选择,这个过程是一个分析、选择的过程,对于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三年级孩子来讲,会有点儿不知道怎么下手。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孩子就难以进步。

    有位妈妈是这样做的,她说:“当孩子面对一个命题作文,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的时候,我会先和孩子聊聊,一边聊一边找出孩子熟悉、感兴趣而且好写的内容。然后和孩子一起商量好开头、中间、结尾分别写什么。这样定好了,如果孩子能写就直接写。如果孩子还是不能写,就让孩子口述一遍,口述顺利了,就可以写了,如果有些内容孩子掌控不好、表达不好,家长可以教教孩子怎么说,等弄顺了,孩子就可以开始写了。”

    这位妈妈说:“只要孩子一气呵成地写完,我是不会去改的,即使有表达不流利、不够完整的句子,我也不说什么,完成了就放下了。一般都会鼓励孩子几句‘不错,有进步’。”但是,过一段时间,妈妈会让孩子把以前写的作文大声读出来,如果孩子感觉有漏字、错字、表达不好的地方,就让他自己改过来。这个改正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提升的过程,对孩子也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因为孩子觉得“这是我写的作文”!

    4.给孩子讲述“术语”

    钱理群在《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中说:“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时候,他的写作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孩子写的作文,交到老师那里,老师都会给一个评语,比如,“中心明确”“重点突出”“通顺流利”“表达准确”“符合题意”等。拿到这些评语以后,给孩子讲讲是什么意思,孩子就能认识到自己写的文章原来是被认可的,于是就更有劲头儿了。

    有了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

    一天,一位妈妈骑摩托车带儿子回家,在拐弯的时候,由于残留的积雪结了冰,路面太滑,摩托车翻了,儿子一下子从后座上甩了出去,撞在了墙上后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当时把妈妈都要吓死了,因为儿子是用胳膊撑着地站起来的,妈妈把摩托车安置好,就带儿子去医院了!一路上儿子疼得龇牙咧嘴,但是却一声都没吭,更没有大声哭泣!整个检查过程很烦琐,儿子都咬着牙努力配合了,妈妈感动得直抹眼泪!

    案例中的这个孩子的表现说明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这并不等于所有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具有较强的意志水平。比如,有的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会很急躁,甚至要撕掉作业本;有的孩子做游戏输掉了就会哭鼻子,非要赢过别人才开心;有的孩子被同学碰疼了就会哭泣,等等。所以说,中年级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这个阶段的孩子意志水平正在由他律向自律、由弱到强发展。具体表现为行动的目的性逐渐增强,能够主动地去控制情绪,所以,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正当时!

    情绪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三四年级孩子的情感发展正处在由弱到强、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易变向初步稳定发展的过渡时期,稳定性还不高,情绪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

    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能力是预示个体成熟并健康发展的一种人格变量,会影响到儿童的饮食和运动、学业水平、人际关系以及对学校生活的适应等。自我控制能力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孩子到了三四年级,已经能够掌握每个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具有了一定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的能力,他们在某些方面能够选择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

    进入三年级后,孩子的情感开始由浅显、外露向不自觉的深刻、内控方向发展。此时,孩子对父母的批评指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免疫力”,不会再用哭闹、生气的方式予以回应。总是动不动就对孩子训斥几句、惩罚孩子去外边站立等,不是什么高明的做法。孩子因为迫于父母的威严在短时间内会听从,时间一长,他们可能会“故技重演”,根本没有起到改变孩子的作用。

    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性情比较直露,但是渐渐会掩饰或隐藏自己,所以,父母要注意关注孩子的情绪,即使他们当时表现得很乖巧,但是心里可能不服气,会消极抵抗,没有真正地改变。所以,父母跟孩子谈事情,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面子,选择恰当的时机跟孩子谈。

    培养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就能够让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1.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情绪环境

    这并不是说三四年级的孩子就具有了相当高的情绪控制能力,他们还是很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在家里遇到了什么令自己不安的事情,那么,孩子情绪波动就会很大,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听讲、写作业,时间长了,落下的功课多了,孩子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甚至不愿意上学。父母要着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宁、美满的家庭环境。父母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孩子更容易努力学习。当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这个时候,最好不要让孩子知道,甚至不要在孩子面前显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来,而是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就会把一股坚强的力量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学会坚强。

    2.教孩子根除坏情绪的方法:解决问题

    当孩子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让他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他就会伤心、焦虑,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解决问题、克服焦虑。举个简单的例子,同学借给孩子一支好用的碳素笔,孩子不小心弄坏了,为此,孩子情绪很低落,虽然同学说不用赔了,但是孩子还是觉得过意不去,因为那支碳素笔价格不菲,孩子怕同学心疼。如果是这样的事情导致孩子情绪不好,可以提示孩子想一个让自己心安的办法,比如,好好跟同学商量,给自己一段时间,攒一些零花钱给同学再买一支笔,把自己的笔先给同学用,等等。

    父母要通过行为让孩子明白,当他因为某一件事情而情绪不好的时候,最优的应对策略是问题中心策略,也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