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级,陪孩子走过上下衔接转折期-八九岁以后,人格干预黄金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三四年级,孩子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上升期,自我意识的客观化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个性逐步凸显。恰恰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元认知能力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审视能力,所以,这个时期,是人格干预的黄金期。

    尚善:同情弱者

    有位妈妈说,她的儿子群群下楼梯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脚给扭伤了,走路的时候不敢用力,身体的重心就落到了好的那只脚上。儿子上了一天学回来后,提出第二天不去上学了。妈妈有点儿不解,觉得脚伤不影响学习啊?儿子说:“是不影响,可是我一走进教室,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说我是铁拐李!难为情死了!最要命的是,他们还学我走路的样子!一点儿同情心都没有!本来就脚疼,让他们这一闹,更疼了!”

    妈妈可以想到那是一帮孩子在恶作剧,可能有点儿过分了,儿子很难过!这样的事情儿子也一定没少干!妈妈说:“妈妈知道,你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安慰,他们没有这么做,所以你很难过!那么,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安慰过别人吗?是否也同样恶作剧过?”儿子点点头。妈妈说:“要想得到别人的爱,先要学会爱别人!以后注意啊!”

    通过妈妈这样的教育,这个孩子以后就能学会同情别人了,因为他感受到了不被同情的酸楚和难过。

    “肉糜”一代,容易缺少同情心

    善乃德之本,当一个人拥有了一颗善良的心,便会做善事,便不会伤害别人,这样的人心中有爱。薄伽丘说:“真正的爱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爱是生命的核心,是健康人格的基础。爱的力量大无边,有爱心的孩子能够不断吸收到正面的能量——真的、善的、美的,让自己快乐而强大。家长科学地爱孩子,教孩子懂爱、会爱,是父母送个孩子受用一生的最好的礼物。

    同情心是爱的萌芽,是善良的表现。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同情心能够帮助孩子感受到他人的痛楚,从而给予积极帮助。即在平凡的相处中,能够体谅他人的行为,并与对方共情。一个有同情心的孩子,在对方伤心的时候,他会默默地陪伴,而不会做让对方更伤心的事情。

    在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关于同情心缺乏的说法,比如,“饱汉不知饿汉饥”“站着说话不腰疼”等。这些都说明了当事人不能设身处地了解别人的情况,只从自己的情境出发思考问题,最终说出了冷酷而不切合实际的话。如果一个普通人说出缺乏同情心的话,往往会让对方不舒服,可能会失去朋友;如果一名管理者或者从政人员说出这样的话,则暴露了这个人没有一颗公仆心,是脱离群众的官员。

    当下的孩子可以说是食“肉糜”长大的,因为生活条件变好和独生子女两方面的原因,大都吃喝充裕、无忧无虑。很多孩子缺乏生活体验,不知道做事情的辛苦。现在,孩子除了没有吃过苦,还是缺少分享的一代。因为习惯了而变得心安理得,因为一直是家里的中心而不会关爱别人。所以,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孩子专门的教育,他们爱人的能力可能发展不起来。为了防止有一天孩子面对贫苦的人、困难的人说出“何不食肉糜”这样无情的话语,父母要好好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孝敬自己,帮助弱者,不断地传播善良。要孩子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需从小的时候起就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1.让孩子参加帮扶活动

    现在,很多班级成立了“爱心帮扶团”,参加的孩子就要遵循“谁有困难,我来帮忙”的原则,喊着“谁有困难,请找我”的口号,穿梭于有困难的同学之间。具体来说,包括借给同学文具;有病了照顾一下;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帮助解答解答……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从而让孩子学会主动去帮助他人。

    家长除了要孩子在学校里积极帮助同学外,可以利用节假日鼓励孩子去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生活几天,了解那里生活的艰苦,从而做出帮扶的举动。用零花钱给那里的孩子买一些学习用具,把自己不穿的衣服送给那里的孩子等,都是孩子表达爱心的方式。有了这样行动上的表达,孩子能体会到帮助别人、爱别人的满足和快乐,就会习惯于做这样的事情。

    当然,带孩子去儿童福利院、养老院等地方去安慰那些被疾病或孤独困扰的人们,为灾区捐款……都是让孩子通过表达同情而拥有同情心的好方法。

    2.引导孩子读一些爱心故事

    现在,孩子们读书很方便,家长帮助孩子选择一些爱心小故事,比如,《雪儿》《红色玻璃球》《七颗钻石》《驴皮公主》等,会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3.接纳“另类”的同学

    在一个班级里,总有一些孩子因为性格的、身体的、家庭的原因而不能融入群体当中,显得很孤独。这个时候,家长要提示孩子,这些孩子不是不想和大家一起快乐地玩耍,而是因为他们内心有所顾虑而选择了躲开大家的、被动的自我保护形式,所以父母不要多问什么,也不要歧视他们的反常行动,而应大方地接纳他们,邀请他们一起玩儿。

    从环保开始,做文明人

    在宾馆里,几个孩子在走廊里打闹,这个时候清洁工阿姨嘟囔了一句:“刚拖完的地板就踩上脚印了。”其他同学不以为然,一副不关我事的样子,其中一个男孩却说:“对不起,阿姨。我们去外边玩了!”在小花园玩的时候,这个孩子看到垃圾,就捡起来扔到垃圾筐里。

    环保意识体现了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第十二届亚运会于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6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全世界的报纸都登文惊叹:“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就是因为没有一张废纸,使全世界为之惊讶。这说明什么?说明环保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主要体现。

    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不懂环保、肆意糟蹋环境体现了这个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孩子是地球未来的主人,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我们就是地球的主人,环境问题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保护环境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要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我要学好环保知识,保护好我们的地球,要做一名地球的忠诚卫士。”

    环保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孩子小的时候,从珍惜一滴水、爱护一株小草做起,然后在大脑里建立起爱护环境的意识。以后遇到类似的事件,孩子就会优先选择“爱护环境”的做法,也就是养成了环保的习惯。一种习惯的形成需要的只是不断地重复同一种行为,重复多了,习惯成自然,这种行动就会自动化,使孩子不必经过思考或付诸努力就可以轻易做到。甚至一旦做不到,还会使孩子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环保行为的经验积累得多了,孩子自然就形成了环保意识。到了那个时候,即使孩子不小心把一张废纸掉在地下,也会马上弯腰把它拾起来。

    父母除了从小事起教孩子环保的行为,还要告诉孩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告诉孩子我们国家的环境现状:污染物排放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的自净力,空气质量堪忧;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农业地区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副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影响人体健康;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等。

    当孩子了解了环境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关系着我们生存的问题后,就会重视环保。水、垃圾、空气是父母对孩子要讲的几个常见的关键内容。

    水是生命之源。水遇热变成水蒸气升到天空变成云,水蒸气多了就慢慢变成雨,雨落到地上让花、草和树苗茁壮成长。假如没有水,就没有雨,没有雨,大地上的花、草、树都会干枯。如果没有水,生活在水里的动物就会陆续灭绝,紧接着陆地上的动物也将会因为没有水和食物,一个一个地死去,最后人类也会无法在地球上活下去,最终地球将变成一个没有生命的地方,这是多么可怕呀!

    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或者人类,生存下去就需要氧气。动物需要呼吸氧气,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空气质量,空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氧化物、烃类物质等太多,人就容易生病。

    垃圾是我们人类制造出来的,如果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尽可能地少制造垃圾,减少垃圾的排放,那么环境就会较少被污染,人类的生命安全就更有一些保障。

    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除了让孩子知道环境保护与人的生存有多么息息相关外,还要切实地教孩子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教孩子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为了让后代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家长有责任也完全可以胜任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利用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珍惜地球。

    1.走进自然,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孩子是通过与环境中人和事物的互动来获得知识、形成概念的。所以,让孩子多接触自然,感受大自然给自己身心带来的愉悦感受,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家长除了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旅游外,还要让孩子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秋游以及假日活动,让孩子与人、动物、植物之间建立密切关系,从而唤起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动物、花草树木的爱心,了解自然界生存的奥秘。

    2.例行节约,保护能源

    节约是环保的重要内容。当人们做到了节约,能源的消耗就实现了最小化,而对自然界的开采、利用就变小了,也就最大限度维持了自然界的平衡。

    3.从小事做起

    校园是孩子生活的比较重要的环境,如果孩子能够自觉地保护校园环境,如爱护草坪、不随地扔纸屑、保护公共设施、小心地使用班级的各种工具等,当这样的行为成为习惯时,孩子在其他的公共场合也就能做到这一点了。

    孝顺,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琳琳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女孩,从小妈妈就教她要孝敬长辈。这个孩子在家里非常勤奋,扫地、擦桌子、洗碗、墩地等活儿都主动干。每天爸爸妈妈一进家门,就会跑过去给他们拿拖鞋、拎包。每天吃完饭,都会主动给爸爸妈妈泡茶。

    如果外婆来家里小住,琳琳还会每天主动给外婆量血压、贴膏药、按摩等。如果外婆想出去散步,琳琳会主动陪着外婆出去,还给外婆带上水杯!

    孝是需要弘扬的美德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孔子曾说过很多关于孝的警句,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孝顺。”“罪莫大于不孝。”……他认为,一个人能够孝顺,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仁心,就可以有利于许许多多的人。所以判断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孝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大文豪莎士比亚也说:“逆子无情甚于蛇蝎。”正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富有孝心,敢于承担责任,都能健康成长为自强自立的人。

    孔子的道德教育是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开始的。它既符合人情人性,又具体实际,很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孩子多陪母亲去看场电影、陪父母聊会儿天,这个过程既是表达爱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会让自己更看清楚人生,分得清轻重。

    孩子有了责任与担当,德育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让德育从孝顺父母开始,从做个孝顺的好孩子开始,由孝顺父母,感恩父母,到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由家庭到学校到邻里到社会,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直到感恩社会。

    培养孩子孝顺的美德

    孩子和父母等长辈亲近,除了血缘关系外,还有回馈心理。孩子从小享受了那么多爱和照顾,长大了自然就会有回馈的愿望。父母只需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就可以了。

    1.吃东西先让给长辈

    孝顺最为简单的表现就是让给别人、分一部分给别人,吃东西的时候不独自享用,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了,孝心就发展了。

    有位妈妈说:“我女儿碧碧特别孝顺,只要是吃喝,从来不忘记家里人。”有一天,家里请客。客人因为有事需要晚来一会儿,所以家人就得等着。可是碧碧饿了,就喊着要吃东西。妈妈说,冰箱里有吃的,你自己先对付吃一点儿吧!碧碧打开冰箱取出两根火腿肠,先给奶奶一根,另一根剥开以后,又让父母吃一口,父母不吃,她就自己去吃了。看着女儿那么懂事,父母心里这个开心啊!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还能不孝顺父母吗?

    有一回,全家人开车出去玩,回来的时候,就剩下一瓶水了,而距离卖水的地方还很远,大家都很渴,妈妈让女儿喝,女儿不肯,说爸爸开车辛苦,让爸爸喝,结果一家人一人喝了一口,坚持到了市区超市里买足了水,大家美美地喝了一顿。那一刻,全家人的心里甜蜜极了,那是一种全家人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后的幸福。

    2.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苦

    家长有意识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要让孩子明白他的好生活是父母付出艰苦的劳动换来的。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心底里感激和敬重父母,慢慢萌发通过自己的劳动回报父母的孝心。

    让孩子记住给父母买一两件有意义的小礼物,在春节期间,送给父母,并送上真诚的祝福;春节期间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陪伴父母上街采购年货,帮父母提东西;吃完饭后主动收拾碗筷、洗碗;帮父母打扫卫生,扫地、擦桌子等;给父母亲手制作“孝心贺年卡”,节日或特别的日子将制作精美的贺卡作为礼物送给父母。

    父母为孩子做事的时候,记得让孩子说谢谢!平时不让父母操心学习事情,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把学习搞好。让孩子花些时间跟父母待在一块,多陪他们说说知心话,陪他们一起感受家的感觉。培养孩子生活上节俭,不过分地要这要那,不攀比享受;培养孩子要了解父母、关心父母、尊重父母,不要惹父母生气,不要顶撞父母。

    3.父母先做孝顺的榜样

    环境影响人,对孩子孝顺美德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长在一个孝顺家庭的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地就懂得孝顺父母。

    如果不和老人住在一起,即便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在节假日也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在特殊的日子里,比如,长辈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春节等,要赶到老人那里团聚。孩子从小养成每逢节日回到长辈身边,长大了自然就不会忽视父母的期待。

    孝顺父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啃老,不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这种“啃老”行为其实是在手把手教孩子将来不孝。作为中年夫妻,即便孩子要交给老人带,也要注意多关心、照顾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尽赡养的义务。

    压压孩子的肩膀

    香香家养了一只小猫,需要每天有人给它喂食,爸爸妈妈要香香每天给小猫喂食。第一天,香香做得很好,小猫吃得也很开心!第二天、第三天都做得不错,第四天的时候,有同学约香香出去玩,香香就把这事给忘了。

    晚上,爸爸提示香香忘记给小猫喂食了,香香有点儿不以为然地说,不就忘了一次吗?爸爸看到香香并没有愧疚之情,就对香香说:“爸爸妈妈要是不给你做饭,你会不会很饿、很难过?你因为贪玩没有给小猫喂食,小猫也会很伤心的!”听了爸爸的话,香香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以后,每天都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当孩子无法坚持完成一件事的时候,父母像故事中的爸爸那样,告诉孩子后果,就能促进孩子的负责行为!

    责任感是孩子必须具备的品质

    责任心也叫责任感,是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态度。一代文豪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将是责任心。”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的催化剂,更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基石。人自身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来自明确的并且认真履行的责任。

    任何一种道德规范的落实,都要靠人的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的培养和形成,恰恰需要以人的责任心为前提。责任心与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同情心、孝心、关心、善心相比,是“群心”灿烂中的核心。责任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力量。从心理结构分析,包括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能力等,可具体外化为责任行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其中,培养责任心的关键是责任行为。从内容上分析,责任心包括对自我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等,其核心内容是对自我的责任。

    哈佛大学学者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儿童进行过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孩子的平均收入要高出不爱干家务孩子20%左右,爱干家务孩子长大后的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由此看来,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助于孩子未来的人生远离失业、离异、犯罪、心理疾病……

    三四年级是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我们在这个阶段监督孩子做事负责,帮助他们养成习惯,孩子就能自觉地负责。那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要靠后天的培养。需要孩子在认真负责地做完一件又一件事情之后,养成一种认真、努力的做事态度。

    1.在家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孩子做事负责,就能感受到负责带来的好处,比如,让父母轻松了,得到了父母的认可,让家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氛等,他们就愿意去负责了。所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做错了事情,就让孩子承担后果。这样,孩子就会尽力避免出错。在家里,给孩子一个岗位或职责,扫扫地、洗洗碗、收拾茶几等,这些看似是小事,孩子要想做好却需要一定的责任心。这样,当孩子接受了任务,即使不愿意做也能坚持做好。慢慢地,孩子就建立起了负责的态度。

    2.利用学习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讲:“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孩子的责任不光是让自己成长得好,还要承担起照顾家庭、振兴祖国的责任。要担当起这些任务,就要努力学习。父母除了告诉孩子他们身上需肩负的责任外,还要培养他们认真、踏实、仔细、爱动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对学习负责的表现。当孩子以一种负责的态度对待学习,父母会发现责任感强的孩子往往能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成就目标,在追求成就的过程中主动性更强,能更好地完成学业任务。而一个责任心缺乏的孩子,往往是懒散、缺乏成就动机的,他们在学习上比较被动,害怕接受挑战。

    3.培养孩子认真负责的态度

    责任心是一种态度。拥有了负责的态度,即使能力差些,也可以通过努力或者别人的帮助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当一个人缺乏负责的态度,即使能力很强也会出差错,这就是负责的力量。所以,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在学习上勤勤恳恳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而一个聪明但懒惰的孩子却成绩平平。因为负责,即使遇到困难,孩子也会强迫自己坚持下去,而不会半途而废。所以,有责任心的人更容易成功,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当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半路打退堂鼓,父母就要鼓励孩子,让他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完、做好。

    孩子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来培养孩子的负责精神。这样的事情他们做起来不觉得累,比较能够坚持下去,等见到了成果,内心的满足感会让孩子觉得认真做事就能有好的结果。

    4.做错了事情让孩子自己承担

    如果孩子犯错了,父母来承担,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做错了事情也没有什么,反正有父母担着呢!于是,就会变得肆意妄为。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回忆起父亲对他的一次惩罚:那次,他踢足球损坏了邻居家的玻璃,父亲赔偿后让里根通过打工把钱还给父亲。这件事听起来有些不近人情,但是里根却说父亲的这种做法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当孩子做错事情后,父母除了告诉孩子错在了哪里,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还要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

    你是谁的粉丝呢

    妈妈和儿子聊天,儿子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最近,你喜欢上谁了?”这个孩子很干脆地说:“jasper!陈小春的儿子,你知道吗?小暖男啊!”妈妈点点头,说:“我在电视上也看到这个孩子了。这个孩子确实不错!爸爸那么凶,他依然不哭不闹,默默等待。”儿子点点头说,他那句“你可以不生气了吗?”我当时都感动哭了。爸爸道歉时,他很平静地说:“没关系。”晚上,他又对爸爸说:“你今天有生很多气。”妈妈说:“是啊!小小年纪,就有同理心。我们都该向他学习啊!”

    积极的偶像崇拜有益身心健康

    孩子的成长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其中有一种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观察学习,即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所进行的学习,人们通常把这种学习的内容载体称为榜样,而偶像则是很重要的一个榜样。如果一个孩子崇拜的偶像是积极的、正面的,并带给了孩子正向的促进作用,这个偶像满足了孩子精神世界对于榜样的需要,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

    每当谈及偶像,无论是社会名家还是影视歌星、体坛明星,许多人往往不问缘由、不明就里地持否定态度。其实从生物学观点看,崇拜偶像这种现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自然界的动物多半靠武力赢得地位、拥有统治权一样,人类靠着名声、名气、能力获得地位和他人的崇拜。进化选择的结果让我们对名人有着永不满足的模仿兴趣和敬重顺从。

    人类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表现在选择崇拜的偶像方面,已经从过去的人与人直接接触获得崇拜者信息发展到通过传媒来认识或者形成偶像,这样的形式总会有一些夸大的成分,但是孩子可能感悟不到,所以有些家长会担心传媒塑造出来的偶像会成为真正的英雄人物的“替代”,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

    家长们的这种担忧有一定道理,因为社会上的确出现了一些盲目崇拜偶像而失去自我的案例,但却不可因噎废食,因为正常的偶像崇拜,即使崇拜的是明星,也可以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

    1.偶像崇拜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理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小学生很容易沉浸于卡通动画中,柯南、孙悟空、哆啦A梦、福尔摩斯等神通广大的人物都可能被孩子所崇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惊喜地发现,这些人物都具有强大的智慧和能量。这些都表现了孩子成长的激情和正向的选择。

    2.崇拜明星滋养了孩子的心灵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崇拜明星会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实,家长们的担心有点儿多余。问卷调查显示,至少有70%的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和将来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没有关联的。比如,有的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是林心如,但他长大了却想当老师;有的孩子的偶像是周杰伦,但他将来却想当科学家……对孩子来讲,偶像崇拜只是对偶像身上所具有的某一特质产生崇拜或者说是欣赏。三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拥有主见,他们对偶像已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和盲从,已经能够将“偶像崇拜”与“行为”区分开来。崇拜偶像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精神上的一个“出口”和对疲惫心灵的一种滋养。

    3.崇拜明星有助于心理健康

    英国研究人员调查发现,那些热心于名人一举一动的青少年大部分性格开朗,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同时在人群中也最受欢迎。而过度迷恋崇拜明星的情况却常常出现在那些非常孤独、自闭的孩子身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偶像崇拜带给孩子是福还是祸,在于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孩子崇拜偶像的“度”有没有把握好。

    引导孩子“多元化”的榜样崇拜

    让孩子的明星崇拜符合其成长的需要,成为促使孩子成长的重要方式,避免其对孩子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沉浸在明星制造出来的光环里不可自拔;只是模仿明星的外形不学习明星的敬业精神,等等。为了让孩子不被明星崇拜所伤,父母要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

    1.支持孩子崇拜品学兼优的同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开展了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调查。本次调查发现,在少年儿童的榜样中,身边的同学和同龄人所占比例(26.0%)最高,远远超过各类明星和杰出人物。很多家长之所以没有发现这一点,是因为父母太关注孩子崇拜明星的行为,而忽略了同龄人之间相互感染和鼓励的行为。

    三四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够很自如地和同学交往互动。可以说,同学对他们有着最强大的影响力。那些可亲、可信、可感、可学的同学,更容易为少年儿童所接受和模仿。所以,父母要多引导孩子选择品学兼优的同学做朋友,让那些孩子身上的好品质影响我们的孩子,比如,心地善良、友爱同学、有进取心、有毅力、有正义感等。

    2.给孩子偶像崇拜的自由

    孩子有自己喜欢的明星,是孩子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有一位孩子说:“很偶然,我听到周杰伦唱的《龙拳》,节奏感特别强。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所以心里特别压抑,听了周杰伦的歌,我突然有一种宣泄的感觉,很痛快。从此,我对他的喜欢就一发不可收拾。”只要孩子对偶像的崇拜没有达到痴迷的程度,父母就不要干涉,因为孩子崇拜某个明星并不影响孩子向优秀同学学习。

    3.教孩子崇拜明星的精神

    很多孩子崇拜明星偶像,能够从明星身上学习他们的好品质。比如,一个孩子对爸爸说:“我最崇拜的人是李小龙,他只身来到美国,边打工边读书,不管遇到任何艰苦的事,他都不退缩,终于考上了美国的加州大学。他刻苦钻研,为了提高自己的武术,找遍了各地的武术大师,取长补短,终于创建了自己的拳术——截拳道。我一定要学习他那刻苦钻研、不怕艰苦的精神。”

    如果此时,以明星为榜样,让孩子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从而获取自己学习上的成功,是很有作用的。

    别让孩子听话到没主见

    强子是个特别听话的孩子,别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调皮捣蛋。有一次,班长看到自习课上大部分同学都在玩,就惩罚他们把课文默写一遍,大家谁都没当真,谁都没写。结果呢,强子写完作业后开始默写,一直写到了10点半才抄完。第二天到了学校交给班长,弄得班长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强子的妈妈说:“我宁愿我儿子调皮、灵活一些,这么听话,别人说什么是什么,不总吃亏吗?”

    没有主见容易随波逐流

    孩子到了三四年级自主意识大大发展。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判断事情正确与否的能力,即使有的时候,他们的想法不够全面,父母听听孩子的意见也算是对孩子自主意识的尊重,有利于孩子重视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不是做别人的“影子”,“人云亦云”“随大流”。这样的人内心的想法就是:“大家怎么样,我就怎么样吧!”于是,大家怎么认为,他也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他也就怎么做。这样的人丢失了自己不说,还容易被别人拉进“浑水”里。

    有个男孩虽然在学校里不是优等生,但也不是惹是生非的那种孩子。有一天,他和几个经常上网的孩子混在了一起,在网吧里通宵上网后错过了上学的时间,他本想着迅速赶到学校去,还可以赶上下面的课,可是那几个孩子说:“别去了,去了也是挨批,还不如就这么潇洒一天呢!”听了这话,男孩就作罢了,在外面晃了一天!一次两次后,这个男孩就与这群孩子混在了一起,每天在网吧玩游戏玩到深夜!没出一个月,就因盗窃自行车而被抓捕!

    试想,如果这个男孩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自己的主见,坚持不做不被父母认可的事情、违反学生守则的事情、违法的事情,那么他就不会和这样的孩子交朋友,就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没有主见的孩子进入一个小群体就更容易迷失自己。当孩子进入一个小群体的时候,群体的错误意见往往可以迫使一个人做出与自己感知和判断不相符合的决定。对于正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稍不留神就可能误入受骗上当、聚众斗殴的歧途,造成对自身、对他人无法挽回的伤害。逐年递增的青少年犯罪率警示众多家长,杜绝孩子“随大流”是父母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

    每个家长都希望对孩子说一不二,孩子听自己的话,让孩子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觉得那样很省心!可是,孩子听话固然是优点,但太听话就失去自己了!孩子是完全不同于父母、老师、长辈、他人的独立个体,孩子属于他自己,也要成为他自己。要实现这样的成长目标,不光在于孩子身体上的成长,还在于心理上的发展。别人说什么是什么的孩子会进入心理发展的误区,他们没有完成真正的全面成长,这样的孩子难以形成完整的自我,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父母要培养孩子有主见,成为真正的自己!

    培养孩子有主见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

    1.让孩子早做主

    父母不妨给孩子制造一些为亲人做事、跑腿的机会,小到买醋、打酱油,大到帮助家人洗衣、做饭等。在做之前,父母给孩子讲一个大致的过程、方法、选择范围,至于具体怎么做就让孩子自己把握好了。不管孩子做的结果怎么样,我们都要肯定孩子去做事的行为,如果结果不是很好,那么就可以让孩子看看父母是怎么做的。

    “父母万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父母在很多方面已经不如孩子了。这个时候,父母不妨向孩子请教一下,关于电子产品、流行趋势、运动、音乐、电影等方面的新动态,孩子有什么样的想法,等等。家长听取孩子意见的过程,也是督促孩子思考的过程,有利于孩子形成自己的观点。

    2.鼓励孩子表达不同的意见

    经验证明,淘气的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到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如果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就可能会抑制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决定孩子成功与否的重要智力因素,主宰着孩子是否具有创新精神。而一个不敢创新的孩子,很容易从众,失去自我。

    当孩子有从众行为的时候,父母要问问孩子,这是你自己的主意吗?你真的这么想吗?还是受了同学的影响呢?孩子回答父母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反省、认真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警示自己的过程。

    3.教孩子明辨是非

    能够明辨是非的孩子,会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养成有主见的性格,在未来的人生中形成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耐心地给孩子讲为什么错了,孩子就能通过成人对其行为、言语的评价,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逐渐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形成分辨是非的意识。

    4.允许孩子适度“不听话”

    那些有主见的孩子在生活中往往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凡事不中规中矩。这就是有些家长眼里的“不听话”。这样的“不听话”因为没有违反规矩、破坏法则,更不是什么坏习惯,父母可以试着放权。

    据美国教育心理学专家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几个让人“讨厌”的特点: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所作所为时逾常规;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如果孩子是在思维上有自己的想法,行动上较为活跃、另类,父母不妨对孩子宽松一点儿,让孩子思维的种子生长出智慧的花朵。如果孩子是在思想品德方面“不听话”,比如,经常打架、骂人等,那么就要严格管教了。

    孩子“撒谎”,要认真对待

    娜娜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学校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设立专门的班级“表扬栏”,为有好人好事的班级加“文明班级”的评比分。各班都积极响应,可是在学校里能做的“好事”就那么多,大家都抢着去做了。“怎么能多做几件好人好事,为自己班级多加几分呢?”娜娜想出了一个办法。她趁人不备悄悄地把钱丢在不同地方,然后又和同学“路过”那里,捡起来交到大队部。第一次5元,第二次10元,第三次20元,她还假装没看到,让同学去捡。每次班级加分受到表扬后,娜娜都格外兴奋。后来,班主任发现了问题,问娜娜是怎么回事,她还向老师撒谎。

    这个案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她为了班里的荣誉不惜去导演“捡钱剧”,同时也表露了孩子道德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撒谎!

    孩子撒谎,一定有原因

    说谎是孩子走向学坏的“大门”。如果家长不能把这扇门紧紧关上,说谎就会成为孩子学坏的开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待在父母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少。如果他对你不说实话,他身上的其他问题你就很难及时发现。你对他的真实情况不能掌握,也无法做到严格管教,把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

    1.学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迅速增大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的功课越来越重了,父母和老师在学习上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这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当孩子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而又担心被父母责骂的时候,他们一般会选择撒谎。这时,他们明知道这么做不对,但是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2.为了逃避责任而撒谎

    小学中年级学生正处在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比较欠缺,因此很容易犯错。有些孩子为了逃避责任于是选择了说谎。特别是在权威型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因为孩子犯错后,家长会用严厉的手段惩罚孩子。当孩子犯错以后,他们不知道怎么向父母交代,在恐惧情绪的支配下为了自我防御便说了谎。而放任型和溺爱型家庭里的孩子,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行径,就经常以说谎来掩盖自己的不良行为。在教育方式上,不同的教养方式对说谎的影响也有显著的不同。

    3.同伴的不良影响

    三四年级的孩子和同伴的交往频繁了,在小学中年级阶段,同伴之间交往的频率增大,同伴交往时间越来越长。如果同伴中有撒谎的孩子,而且靠着撒谎获得了一些“好处”,那么孩子也会跟着效仿。

    教孩子诚信做人,拥有好品德

    如果父母早早告诉孩子撒谎不对,诚信做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父母宁愿听一句“不好听”的真话,也不愿意听一百句“好听”的假话,那么,孩子遇到问题,就不会把“撒谎”当成解决的办法了。

    1.写作文的时候,实话实说

    三四年级的时候,孩子开始写作文了。这个时候,孩子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是有时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不得不去模仿。于是,有的孩子便成为模仿出来的文章里的那个“我”,作文成了违背真情实感的虚构。这严重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不说,还教会了孩子去撒谎。所以,父母在辅导孩子写作文的时候,要告诉孩子:“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要尊重孩子的感情!

    2.教孩子和父母说实话

    其实,从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了孩子不要撒谎,当孩子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父母仍然要重复告诉孩子这一点。我们要跟孩子说父母不喜欢说谎的孩子,最不能原谅的就是说谎行为。这样,孩子心中就有了一个清楚的是非观念——说谎是不对的,自己决不可以对父母说谎。

    父母要告诉孩子不管做了什么事都“不要隐瞒错误”“不要不懂装懂”“不贪小便宜”,即使为了班集体的荣誉也不可以撒谎骗人。告诉孩子荣誉属于努力做出成绩的人、有好行为的人,而不是撒谎的人。

    3.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三四年级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所以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关注。很多孩子为了让父母看到“高分”,考试的时候作弊抄袭,有的孩子则是花钱找人替写作业或者找别人的作业来抄。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是被父母“逼”的。所以,父母对待孩子的学习,不要只是一味“要成绩”,而是要真正地帮助孩子搞好学习,让孩子爱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孩子一撒谎,就要严肃教育

    当孩子有了撒谎的行为,父母一找到证据,就要严肃对待,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以后不撒这样的谎。但是,父母不能对孩子大声责骂甚至是殴打,而应告诉孩子撒谎的危害。撒谎因为欺骗了别人的情感,当谎言拆穿后别人就会很气愤,以后就不信任这个人了。一个失去别人信任的人,在这个社会上难以交到真心朋友,是很孤独的。将来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人帮忙,很容易陷入生活的困境。而一个诚实的人,即使犯了错误也敢于面对,不但有利于自己的进步,也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所以要选择做一个诚实的人。

    5.用榜样来激励孩子

    三四年级的孩子已经进入品德自律期,未成年人只有通过自律及自我实现来达到品德的形成,才能够领悟道德的内涵,不断优化自己的道德行为。妈妈给孩子讲撒谎的危害的时候,可以讲个故事。有个孩子撒谎后,妈妈就跟孩子讲了一个发生在小区里的故事。妈妈说:“牛牛有个坏习惯,那就是写作业写得不满意的时候,就咔嚓一下子撕掉。妈妈为了帮助儿子改掉这个习惯,就和儿子约定每撕掉一张纸就免去一天的零花钱。那天,牛牛做作业的时候,妈妈去外面见了一个朋友,回来的时候,牛牛已经写完了作业。妈妈问牛牛有没有撕纸,牛牛看了看妈妈,摇摇头。其实,妈妈已经看出来了,儿子撕过了。妈妈说:‘儿子,一张纸或者几元钱,都比不过儿子一句诚实的话!’牛牛沉思了一会儿,从床底下拿出了撕掉的两张作业纸,妈妈说:‘妈妈不让你撕纸,是想帮助你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你没有控制住,妈妈也会原谅你!咱们一起努力改正坏习惯!如果你撒谎,妈妈就会很伤心!’”

    6.让孩子体验各种角色

    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很多动画片里都有撒谎的情节,比如《说谎的皮皮》《说谎的小熊》等。同时,在中国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关于撒谎的故事《狼来了》。我们可以组织孩子们表演一下这个故事,孩子要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撒谎的小孩、受骗的农民和狼。表演完了,让大家一起谈谈作为不同的角色在说出谎言或者听到谎言后的感受和结果。当父母通过不愉快的表情、语言表现出对撒谎的不认同、不赞许态度的时候,等于是对说谎的否定。

    孩子缺少心灵挫折,容易脆弱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报道,说一个孩子因为在课堂上没有回答出来问题,被老师说了几句重话就跳楼了!很好奇老师说了什么重话会让孩子反应这么大!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老师提问学生,第一个学生不会回答,于是提问第二个,第二个也不会回答,于是提问第三个,第三个会回答,于是老师对第一个和第二个学生说:“你们怎么不会回答,肯定就是没听课!”事情的结果出人意料,下了课,第二个学生跑到办公室,对老师说:“我不会回答,但我听课了,你为什么说我没听课!”然后跑到窗台边就跳了下去。

    第二个学生为什么跳楼,从整个事件来看,就是为了证明自身的清白!

    抗挫折能力是培养出来的

    耐挫折能力是个体对挫折可忍耐、可接受程度大小的表现,是身心健康的一个显著标志。著名学者黄学规说过:“人生的成功往往是挫折的恩赐。”拜伦说:“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道路。”所以让孩子经历挫折可以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人格不断完善,提升意志品质。

    挫折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是普遍存在的,如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父母要求太严等。有些困难是社会、家庭、学校条件不符合自己希望而产生的,应告诉孩子尽量少提出超出家庭、社会能力范围的要求,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挫折感。

    挫折让人不开心,但不开心程度和它带来的影响却是由自己控制的。一个人学走路时不因跌跤而不学,相反正是在不断跌跤中才学会走路的。要让孩子懂得,挫折并不可怕。生活是个多面体,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都蕴藏其中。人生追求的层次越高,遇到的磨难也就越多。挫折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能会使人失望、忧郁、痛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聪明、坚强、成熟。关键在于自己能否从挫折中学到什么。

    “只要信心不倒,就是大山压顶也不怕”。让孩子懂得应让各种挫折成为锻炼自己的试金石,让“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意识在孩子的心头扎根,他们就能从小在头脑中储存下挫折的信息,做好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让孩子的心灵承受一定的挫折

    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拥有控制和调节情绪状态与反应方式的能力,使孩子不被挫折所伤,视挫折为财富。

    1.做好承受挫折的准备

    要想让孩子具备承受挫折的能力,先要让孩子具备积极的自我观念,那就是觉得挫折没什么,赶上了就是赶上了。那样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才会临危不乱。

    三四年级的孩子经历的风雨不多,所以抗挫折能力比较差,为了防止过强的挫折打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父母要事先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在心理上有了防卫,孩子才不会受伤。比如,告诉孩子,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自然灾害,比如,水灾、地震、旱灾……这样的灾情是带有破坏性的,但是最终是可以战胜的。所以,一旦遇到这样的灾害,不要害怕,而应积极自救。再如,当孩子要竞选班干部的时候,有可能遭遇失败。我们事先要跟孩子说清楚,即使竞选不成功,也不丢人,也是有收获的,因为经历了一次竞选,不要因为这件事而情绪消极。

    2.利用榜样进行耐挫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孩子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觉行为。家长可以选择一些面对挫折积极努力的榜样,来加深孩子对挫折的认识,激起他们的内在上进心,让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父母选择的榜样要有对待困难的积极精神、乐观态度。这样,孩子不知不觉地就受到了感染,今后遇到挫折时也知道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了。

    3.不“净化”孩子的挫折环境

    当父母溺爱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什么都替孩子想好了的时候,孩子该碰的钉子没有碰过、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过、该吃的苦没有吃过、该绕的弯路没有绕过,那么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就不强,就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对挫折的认识也比较浅,不明白挫折表面上是坎坷,其实是成功的助推力。优裕的生活容易养成孩子的“现代懒惰”,容易消磨孩子的意志,扼杀他们的奋斗精神。所以,该碰的钉子要让他们碰,该受的苦和累要让他们受,该动的脑子要让他们动,该绕的弯路要让他们绕……这样,孩子才懂得幸福来之不易要珍惜,成功要靠自己去奋斗才有意义,成为一条在世上真正地自由自在游泳的鱼,真正享受人生的丰富与美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