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赢利模式-阿里巴巴:领跑电子商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天方夜谭》中,一贫如洗的樵夫阿里巴巴一句“芝麻开门”,为其打开通往财富的大门,从此过上衣食无忧、幸福美满的生活。

    而在.com盛行的21世纪,一位叫做马云的离职教师,带领他的阿里巴巴一路占领B2B制高点,统治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大半壁江山,成就全球最大的网上交易市场。而马云本人也成为50年来第一位《福布斯》封面人物的中国企业家。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当被问及成功关键时,马云毫不犹豫回答: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方向正确,往往会出现事半功倍的皆大欢喜;而方向失误,则会酿成事倍功半,甚至背道而驰的惨剧。找到正确的方向,就迈出了通向成功的坚实一步。

    腊梅,绽放在互联网寒冬

    1995年,是一个知识分子急需重新证明自身价值的年代,此时身为教师的马云表现出了“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已留校任教的他放弃了教师的坦途,随着“下海”大潮朝一个全新的方向出发。海博翻译社是马云试水商海迈出的第一步,“我在学校接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很想在实践中辨明是非真假。所以我打算花10年功夫创办一家公司,再回学校教书,把全面的东西传授给我的学生。”

    人生的际遇起起伏伏,难免会出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时刻,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走好脚下的路,这样,机遇自然会蜂拥而至。在马云的坚持下,海博翻译社从最初的入不敷出,发展成杭州名闻遐迩的翻译社,此时,与杭州市政府的一次合作,让马云踏上了美国之行,也为他铺就了通往网络世界的道路。

    在西雅图,马云参观了一家毫不起眼的公司,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互联网。那家公司的人在电脑上敲了“Beer”一个单词,美国啤酒、日本啤酒、德国啤酒等信息都呈现在人们眼前,但唯独缺少中国啤酒数据。打开国门,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有十余年,与国际的商业实体交易可谓频繁,但随着互联网向全世界的蔓延,信息决定未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中国的“互联网真空”会让自己重新身陷“闭关锁国”的困局,让中国与世界的鸿沟愈拉愈大,断绝联系的后果只能是被世界发展远远抛在身后。

    如果说不服气是一种民族自尊心,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剂,那敏锐的眼光则是一种商业特质,是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关键。回国之后的马云,决心在中国成立一个互联网公司,收集国内的企业资料放在网上向全世界发布。后来的事实证明,互联网像一道闪电,照亮了中国的每个角落,虽然前途光明无比,道路仍然不乏曲折。

    1995年4月,马云垫付7000元,以及向亲戚朋友借来的2万元,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海博网络,并启动了“Chinapage”项目,即日后著名的中国黄页。当时仍处于不知互联网为何物的年代,在人们眼中,马云只是一个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而他还是一遍遍地“对牛弹琴”,坚持的效果很快显现,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杭州第二电机厂相继成为中国黄页的早期客户。此时的中国黄页开始在互联网圈子里小有名气。

    在中国,蓝海变红海的速度之快,往往让人目瞪口呆。1996年互联网在中国升温,中国黄页的敌人仿佛在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全冒了出来,其中,对马云威胁最大的当属杭州电信。如果两方交战,注定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杭州电信注册资本3亿多元,马云当时的注册资本仅2万元。杭州电信虽为后来者,但无耐“身躯庞大”,“瘦弱”的中国黄页与之对抗只能是蚍蜉撼大树,自不量力。最终,马云向对方出让70%的股份,但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失去决策权的马云在自己创下的公司完全施展不开手脚。

    眼看自己“大势已去”,马云也是无可奈何,1997年外经贸部向马云抛出橄榄枝,他将自己持有中国黄页21%股权以每股2、3毛的价格低卖给公司,带着五个创业伙伴远赴北京,继续开发网上贸易站点。

    在租来的不足20平方米的小房间,马云六个人埋头苦干15个月后,不仅让外经贸成为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而且净利润达到287万元。但是,外经贸部此前对马云团队许诺的股份,却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落实,满腹委屈的他们,也是无计可施,只能静静等待。

    与此同时,马云敏锐地觉察到:全世界的互联网高潮马上就要到来,中国的网络形势已经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1998年,四通利方和华渊合并建立全球最大华人网站——新浪,此事被《互联网周刊》评为“98年十大IT新闻”新闻之首。同年2月,张朝阳创办的“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搜狐,中国首家大型分类查询搜索引擎横空出世,搜狐品牌由此诞生,“出门靠地图,上网找搜狐”搜狐由此打开了中国网民通往互联网世界的神奇大门。

    机遇就在眼前,时不我待,马云感到自己必须将这千载难逢的良机紧紧抓住。于是,他做出人生中颇具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南归,重新创业!此时,马云进入互联网的“先发优势”已经不再,但通过外经贸部这个平台,他积攒了广阔的人脉关系,缺失商机、缺少资金,他却有了名气、有了资源,更重要的是有了明确的方向。

    1999年1月15日,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悄然南归。从北京回到杭州,马云沦为名副其实的“无业游民”,然而,此后的两个偶然事件,让他开始酝酿心目中网络帝国的雏形——马云团队离开北京前,游长城时发现很多石砖上都刻着“xxx到此一游”,他从中隐约看到了BBS的影子;在亚洲电子商务大会上他又发现,所谓的“亚洲”电子商务大会,其实是金发碧眼的欧美人占绝大多数,亚洲市场上并没有适合自身特点的电子商务模式。

    1999年2月21日,杭州湖畔花园马云家中,马云妻子、同事、朋友18人,围着马云,他猛一挥手,“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的B2B将成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在场的人共凑了50万元本金,阿里巴巴横空出世。

    但阿里巴巴成立时的中国,互联网已经遍地开花,其他网站都忙着宣传、包装,以吸引风险投资的注意,但马云却相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在宁静淡泊的杭州静默着。在马云看来,锋芒毕露不如暗涌于江湖,远离媒体的聚光灯,将自己融入民营企业之中,观察它们的发展,体会它们的难言之隐,6个月内集中精力做好B2B网站,从不主动宣传自己。

    失败是成功之母,人们往往说出这句话为鼓励自己或他人之用,但真正亲身实践并证实者寥寥无几。经过几次创业的失败,马云总结了教训,也积累了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摸准了门道,即做正确的事永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尽管一再低调,精明的风险投资者仍然“嗅着B2B的香味”找到阿里巴巴。“那时我们整整拒绝了38家风投公司,马云一直在等待最合适的那一家。”马云的创业伙伴金建航如是说。

    2000年1月,孙正义向阿里巴巴投资2000万美元。同年,马云登上《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他是50年来第一位享受如此待遇的中国企业家,杂志对马云的评语也是语出惊人: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伟大的志向!《福布斯》掌握着国际商界的话语权,有着无与伦比的威望,马云和阿里巴巴在欧美名声鹊起,更直接的后果是来自国外的点击率和会员陡增。正是在这一年,阿里巴巴被评为全球最佳B2B网站之一。

    商场之所以被人们拿来和战场相比,不仅在于其残酷性,还在于其瞬息万变,前一分钟还晴空万里,后一分钟可能就会乌云密布;前一天还是人人仰慕的行业新贵,明天可能就会沦为历史的过客。看似风光无限的阿里巴巴很快也迎来一场严峻的挑战。

    2001年,互联网世界进入可怕的“寒冬”。当年4月,纳斯达克指数狂跌,几乎所有的网络企业都未能幸免。从年初到年尾,互联网业界寒风凛冽,有关网站裁员、并购、关门的消息不绝于耳。据统计,当初进入互联网的百万大军,历经裁员洗礼后,幸存者不足70%。

    网络英雄的起起落落只是老百姓的“饭后谈资”,电子商务的“8848事件”则让网民感到寒心。10月26日,有网民发现My8848网站上不去了,同时,有供货商投诉网站的主办者、曾是中国电子商务当然旗手的北京时代珠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拖欠货款不给,人走楼空。虽然后来有人表示将分期偿还上百万元的欠款,但它给正在脆弱期的中国电子商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无法挽回。在10月份以前的4个月,阿里巴巴也经历了最痛苦的一段日子,现在回想起来,马云仍然心有余悸,他曾经感慨说:换一个公司早就倒闭关门了,因为运气好,公司没有上市,才逃过此劫。

    幸运往往挂在成功者嘴边,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但阿里巴巴在当时没有死去,并不仅仅因为运气,而是源于之前充分的准备工作。互联网寒冬来临之际,如同其他劲头十足的企业,阿里巴巴已经在硅谷、伦敦、香港膨胀壮大,在短短一年内发展成为一家跨国公司,员工来自13个国家。突然一天,马云从《福布斯》的赞美声中顿悟,发觉这种无谓的“烧钱”并无取得成效,遂决定裁员。马云把这次战线收缩叫做B2C,即Back to China(回到中国)。

    当互联网泡沫破灭之际,阿里巴巴和其他网络公司一样,面临着难以言状的压力。最危险处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危机时刻往往也蕴藏着商机,马云坚信自己方向的正确,阿里巴巴决不能受外界干扰,必须朝着既定方向前行。阿里巴巴将目标瞄准公司商务,潜心全面改写技术平台,专心是多产的前提,当时几乎每月都有新产品问世。此时,马云孤注一掷,把资金全部押到公司商务,坚持就是胜利,规律再次重现,在大部分网络企业销声匿迹的2001年,阿里巴巴却建立了独特的技术平台。

    有人把企业形容为在沙漠中行走的一群人,速度不是取胜之道,因为沙漠辽阔无边,并非几日就可走出。关键是看谁能够坚持下去,剩者为王,才能达到自己的绿洲。在古罗马的角斗场上,最后站着的人是胜利者,也是此意。2002年,阿里巴巴制定下一个目标——赚一块钱。目标看似简单,但特殊的年代却赋予其不凡的意义,这意味着,在互联网“狂赔”的年月,阿里巴巴开始赢利了。

    尤其是21世纪以来,风险投资界有个不成文的“默契”,即一股风地投资互联网。但2001年注定是他们的寒心之年,仅孙正义软银资产就缩水近95%,当初踌躇满志的投资项目已经面目全非,只有阿里巴巴依然坚守在电子商务的阵地上。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在互联网寒冬,阿里巴巴如同一枝生命力顽强的腊梅,在一片皑皑白雪中,散发着独特的芳香。这回味悠远的芳香,就来自于坚持方向、永不放弃的信念。

    中国特色的B2B模式

    2002年“只赚一块钱”的口号还萦绕耳旁,马云在2003年却提出“每天营收一百万”的目标,语不惊人死不休,2004年又提出“每天赢利一百万”,2005年进一步提出“每天纳税一百万”。一系列口号的提出,让人们开始怀疑马云“口出狂言”。

    然而,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正式登陆香港联交所,当天疯涨192.95%,一跃成为中国互联网界首个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这条消息,让人们瞬间缄默,之后便是为之欢呼。这意味着阿里巴巴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也成为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诚然,上市的财富故事总是让人热血沸腾,故事中的市值和亿万富翁也是极能吸引人们眼球的题材。数字的说服力可谓强大,最令人振奋的是它表明了中国的B2B模式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认可,同时,中国人也第一次独创了一种国际互联网商业模式,这也是唯一可以和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模式、雅虎为代表的门户模式、ebaby为代表的C2C模式、亚马逊为代表的B2C模式比肩的模式。

    B2B,即Business To Busines,是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心的交换。传统的企业间交易,往往要耗费企业的大量资源和时间,无论销售、分销或是采购都要占用产品成本,而通过B2B的交易方式,买卖双方能够在网上完成整个业务流程,包括从建立最初印象,到货比三家,再到讨价还价、签单和交货,最后到客户服务。B2B使企业之间的交易减少了许多事务性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费用,也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它的便利及延伸性扩大了企业的活动范围,还更方便于企业发展跨地区、跨国界的交易。

    事实上,B2B概念并非马云首创,它起源于市场经济成熟的美国。但橘生南国为橘,生北国则为枳,阿里巴巴不是美国B2B企业的简单复制品。

    20世纪末,电子商务在美国迅速兴起,一批面向大企业、以软件手段帮助实现e化的B2B企业诞生并在一夜之间走红。其中,Verticalnet、Ariba、Commerce One三家B2B企业最为引人注目,他们在纳斯达克的股价如日中天,Commerce One在1999年12月全盛时期的最高股价为128.78美元,而2000年3月Ariba的股价曾高达333美元。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福特、波音等大公司自行建立B2B网站以及搜索引擎的出现,Ariba等公司业务日渐萎缩,特别是2001年春互联网股票崩溃后,Commerce One与Ariba的股票迅速跌落,并由此陷入财务危机而一蹶不振。至此,美国的B2B神话告终。

    1999年马云参加亚洲电子商务大会的经历,促使了中国首个B2B企业——阿里巴巴的成立。但美国B2B产业悲剧没有在中国重演,这一切归功于阿里巴巴独特的B2B模式。

    曾几何时,模式缺乏创新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隐痛,抄袭和复制固然可以获取短期的迅速成功,却也埋下了种种隐患:发展规模受到制约,难以获得持续发展,更缺乏抗风险能力。眼看过悲剧的发生,马云决心自己不再重蹈覆辙。

    在创建阿里巴巴之初,马云就认识到电子商务,以商务为本,电子只是一种手段。既然以商业服务为主,贴合市场需求就成为第一要义。而亚洲市场与欧美市场截然不同,在亚洲,普遍存在“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想法,人们都愿意做小老板而非为他人打工;但美国则是大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所以,全世界85%的中小企业集中在亚洲。而中国也是一个正在高速成长的阶段,中小企业数量庞大,潜力巨大,成长迅速,已成为整个经济生活的重要力量。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所创造的工业生产总值已占整个社会工业总产值的60%,利润也占到40%。市场经济环境不同,决定在中国做电子商务,必须为中小企业服务才有前途。

    抛开美国“做大企业生意”的B2B模式,马云特立独行地开创了一种适合全球新经济环境的“做小企业生意”的B2B模式。拥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让阿里巴巴逃离复制复制的瓶颈,成为中国唯一一家不依赖与股市而发展的公司。Marketwatch约翰·德沃拉克曾做此评价,“中国互联网公司大量模仿美国的类似网站,而唯一一家半原创公司是阿里巴巴。”

    然而,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史仅有十年,且信息不对称、诚信体系滞后现象严重,对马云发展B2B模式设置了一道高高的门槛。马云感到,发展电子商务,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信息流问题。对于中小企业,商人最注重实际和实用,最缺乏的则是商业信息,但阿里巴巴不是定位于中间商,它不在买卖双方设置任何信息屏障,“商人有自己的语言,一切让商人自己去处理和把握,事情就会简单可靠得多。”马云如是说。

    为了降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门槛,阿里巴巴还适时推出了免费服务。亚当·斯密曾说过:“经济活动的起源来自于交易,而所有交易成本的高低都与信息的获取成本以及交易达成的运输成本有关。”而互联网出现引爆的“第三次浪潮”,让信息的流通重新再次洗牌,一切旧有的游戏规则也都烟消云散,而阿里巴巴则让“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展现无遗,市场自然也让阿里巴巴成为受益者。

    而阿里巴巴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向参与B2B交易平台的供应商销售会籍和提供增值服务。2007年的招股书显示,2006年这部分收入约为9.54亿元,占其总收入的99.6%。此外,阿里巴巴公司还通过提升大量的免费注册用户(潜在的买家)人数来增加网站流量、吸引供应商和增加付费会员数。

    信息畅通固然重要,但更难能可贵的是,马云还对B2B有一番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在他看来,B2B不应仅仅是Business To Business,还应包括Businessman To Businessman,即商人对商人的模式,而中国的电子商务更多地是指的后者。为此,马云为阿里巴巴制定如此目标:通过让绝大多数中国中小企业进行贸易往来,并把他们与全球连锁供应商连到一起,从而为其打造市场。

    Ariba的B2B模式是为有限的大企业提供一个软件平台,而阿里巴巴采取与之相反的做法,先构建一个社区,再逐步完善软件,用同一个平台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服务;阿里巴巴不做电子商务的全过程(即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只做交易前,只做信息流。这样,阿里巴巴就成为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一个虚拟电子市场或者全球商人社区,全世界的商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免费发布信息,也可以在上面免费查找信息和贸易伙伴。

    2003年,电子商务行业的春天悄然而至,突如其来的SARS,让众多企业认识到了网上电子商务的独立和便捷。而阿里巴巴的牵线功能也让他们受益匪浅,通过它,相距无限远的企业都可以顺利完成交易。如今,加入阿里巴巴的中小企业会员数量已超过1900万家,让它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聚集最多中国中小企业的网络大鳄。

    事实上,模式创新只是阿里巴巴创新的基础,此后,它的创新之举层出不穷:摆脱传统的向买家收费的形式,全球首创向卖家收取会员费第一家;第一家在商人中推广即时IM工具,帮助商人更好沟通和交易;第一家在全体会员中推行诚信认证,建立企业诚信档案;第一家推出企业管理软件产品,涉足企业价值链,帮助企业更好决策;最先在交易中引入安全支付工具……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中小企业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聚集在阿里巴巴网站上的中国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成为国际买家关注的重点。“将互联网作为一个窗口,让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中小公司从这里出发,与世界对接。”马云发出如此豪言壮语。

    2007年阿里巴巴B2B业务的IPO是其第一次在国际资本市场正式亮相。10月下旬,马云在4天时间内前往6个城市进行路演,描述着他的电子商务帝国的全球梦想。在马云看来,“阿里巴巴的全球化发展中,美国、日本和欧洲这三个市场一定不能丢”。他的脑海里期待着阿里巴巴成为一个全球通行的B2B平台,但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让天下不再有难做的生意”

    四五年前,曾有人这样批评马云说:“我看不懂你的商业模式,你到底是怎么挣钱,阿里巴巴到底是怎么挣钱?”在人们看来,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般的模糊不清。

    与早期的互联网企业不同,阿里巴巴实际在创建之初,就有明确的商业模式——“让天下不再有难做的生意”。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中国社会的商业环境存在诸多不如人意之处,帮助在现实环境中受限的中小企业,找到走出困境的途径,成为阿里巴巴肩负的使命。

    在第四届网商大会,马云宣称未来阿里巴巴将投入100亿元巨资打造电子商务产业链,“阿里巴巴的目标就是转变为一个综合交易平台,凡是中小企业需要的,我们都会设法满足。我们最终设想阿里巴巴要做到一个‘生态系统’的概念,从金融、技术、物流、信息资源等各方面为网商提供完整的交易环境,而非做到简单的供应链概念。”这个宣言在阿里巴巴上市前夕发出,简洁却说服力十足,也对人们的疑问给出了答案。

    出色的赢利模式必须符合三个特点,即赢利的强有力,可持续和可拓展。而阿里巴巴秉承“良好的定位,稳固的结构,优秀的服务”,首先在运营模式上抓基础,然后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捕捉新出现的机会,包括最基础的替企业架设站点,随后的网站推广,以及对在线贸易资信的辅助服务,交易本身的订单管理,循序渐进,不断延伸。

    由于架设企业站点的高度离散性,很少企业把它理解为一项重要业务。而作为一个商业社区站点,阿里巴巴有与许多潜在顾客频繁接触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能顺利地把潜在机会转化为现实收入。每年类似广交会之类的展销会议召开时,阿里巴巴工作人员就会适时进行低成本的推广活动,而实践证明此举能有效收集商业机会。

    中小企业极具伸缩性,业务流程和业务规模时刻发生变化,创建之初,或许找软件公司帮助设计一个主页就已足够。但很快有更高的要求,软件公司的能力已远远不能应付,而阿里巴巴则有能力提供从低端到高端所有的站点解决方案,不仅如此,它更大的优势还在于制作商品交易市场型的站点,制作一个外观主页,然后将其链接在自己的分类目录之下,无疑,会极大提高被搜索机会。对企业来说,诱惑力和兴趣可想而知。

    企业网站一旦建立,推广就是自然需求。网上推广项目,由邮件广告、旗帜广告、文字链接和模块广告组成。邮件广告是网站每天向企业发送的最新商情特快邮件中插播的广告,而文字链接则直接将广告置于文字链接之中。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就存在强烈的营销愿望,但囿于营销费用超过可承受的范围,这一愿望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现实。

    而网站也是一种意义上的媒体,站点推广的收入占阿里巴巴收入的一半有余,也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希望,所以“中国供应商”和“网上有名”一直为阿里巴巴所推崇,也是它赢利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国供应商针对的是出口型的企业,通过阿里巴巴的交易信息平台,为中国企业提供来自国际企业的特别询盘。客户可以委托阿里巴巴做一次性的投资建设公司网站,阿里巴巴帮助企业建立拥有独立域名网站,并且与阿里巴巴链接。截至2003年5月底加盟企业达到近3000家。目前已经有70%的被推荐企业已在网上成交,众多类别市场名额已满。而“网上有名”则针对内销或工厂的出口,主要以买断形式进行。

    对企业来说,推广、宣传固然重要,但贸易仍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需要就是市场,阿里巴巴及时推出一项重磅级服务——贸易通,界面与常用的聊天工具QQ相似,使用起来简单方便。贸易通,顾名思义,主要有以下几项功能:和百万商人安全、可靠地进行即时在线沟通、互动;结识、管理自己的商业伙伴,开展一对一的在线营销;强大的商务搜索引擎,将天下商机尽“搜”眼底,服务热线为诚信通会员即时解答网络贸易疑问,方便享受高质量的在线客户服务。

    贸易通可以理解为一种订单管理软件,它对阿里巴巴未来的潜在影响最大。众所周知,企业通过表单来管理,表单在企业内部的统一性毋庸置疑,但在企业之间却形式各异,这不但造成了表单理解的难度,也不利于企业做后期的管理。贸易通延伸了企业软件托管的思路,它的出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企业把表单放置在阿里巴巴这个第三方的服务器上,由它来统一格式、统一管理,无疑可以把企业之间的“误解”消除。而操作中很强的可行性,且可以通过短消息捆绑按次数计费,让这一服务面临的价格敏感性很小,让它倍添对企业的吸引力。

    但网络毕竟是虚拟的,而贸易本身必须是真实的。信用分析是企业的日常工作,事实表明,网友们在拍卖网站上的交易并不是每一次都称心如意。根据易趣统计表明,在同通过身份认证但只有少数交易经历的所谓一星级顾客交易中,有6%最终受到投诉。

    电子商务提倡的在线贸易,一方面体现了采购行为更充分的竞争性,另一方面企业对网络信息本身也充满质疑。“中国的信用体系比起美国至少有5年的差距,美国的金融体系发展于19世纪中期,然后才是铁路的发展,而中国的整个金融体系与之相比差了几十年,这种差距导致了中国信用体系的缺失。”对此,马云有深刻的认识。

    正因为这种信用的缺失,阿里巴巴开始发展诚信通。诚信通是阿里巴巴首创的交互式网上信用管理体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电子商务活档案,它结合传统认证服务与网络实时互动的特点,将建立信用与展示产品相结合,从传统的第三方认证、合作商的反馈与评价、企业在阿里巴巴的活动记录等多方面、多角度、不间断地展现企业在电子商务中的实践和活动。企业在阿里巴巴上任何的一个动作,都会在诚信通留下如实的档案记录,2002年3月阿里巴巴就开始为全球注册会员提供进入诚信商务社区的通行证——“诚信通”服务,并与邓白氏、ACP、华夏、新华信等国际国内著名的企业资信调查机构合作推出电子商务信用服务,帮助企业建立网上诚信档案,通过认证、评价、记录、检索、反馈等信用体系,提高网上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的机会。诚信通价格便宜,对阿里巴巴而言几乎不存在成本,2007年5月,阿里巴巴又与招商银行合作,用诚信通的记录作为考核企业资质的标准,这一切表明它的运营业绩将异常成功。

    如果说诚信通解决了电子商务的信息流问题,那么阿里巴巴基于诚信体系的“在线融资”则意味着另一道网络困局——资金流的破解。2007年,阿里巴巴分别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合作,以中小企业的信用和诚信记录为参考依据,为中小企业提供系列授信评价、信贷服务,共有4家阿里巴巴网商依靠网络诚信记录获得建设银行“e贷通”共计120万元的贷款。而工商银行还将与阿里巴巴共同开发集在线支付和多种信用支持、贸易融资、咨询服务于一体的B2B网上信用支付平台。

    不仅如此,“我们在物流方面跟中国邮政、民营运输公司的发展合作也是非常地快速。”马云对现状颇为满意,对前景也颇为乐观。

    同时,阿里巴巴越来越多地涉足大型企业的产业链,很多企业的整个运营链开始逐渐迁徙到阿里巴巴的平台上。海尔、格兰仕、NIKE、美特斯邦威、隆鑫等不同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开始与阿里巴巴开展更多的合作。调查资料显示,浙江永康地区70%的当地企业通过阿里巴巴采购和出口,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滑板车供应地。2007年11月1日,阿里巴巴又宣布与思科集团结成全球战略联盟,共同对中小企业的通讯、网络、软件服务平台进行整合,为此思科承诺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在中国投入160亿美元。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成功登陆香港股市,手握超过2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阿里巴巴执行总裁卫哲表示,其中60%将被用于收购和发展B2B业务,充沛的现金流将使阿里巴巴将产业链一步步向诚信体系、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方面延伸。

    六足鼎立的电子商务版图

    独木难成林,三人方成众,阿里巴巴的B2B业务虽然获得迅猛发展,占领中国B2B在线市场约50%的份额,处于垄断地位,但这并非其唯一业务,也不是唯一赢利点,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帝国大厦还由淘宝网、支付宝、中国雅虎、阿里软件和阿里妈妈五个擎天柱铸就。正如宝藏图需要拼合,当把这六块拼到一起时,你就会发现,一副完整的电子商务版图已具规模。

    淘宝网是阿里巴巴在2003年投资创办,致力于成就全球最大的个人交易网站。2003年,互联网冬天的阴影仍旧沉重,而当时易趣拥有中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球C2C领域老大eBay已在2002年以3000万美元收购易趣三分之一,并在2003年以1.5亿美元收购了易趣余下的股份,并允诺继续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以稳固在中国市场的霸主宝座。eBay年收入已达70万美元,而年收入仅10亿元的阿里巴巴要与其叫板,被媒体称之为“非理智”、“疯狂”和“狂赌”,而金庸迷则称之为“韦小宝开店”。

    在2003年5月淘宝网站成立之前的2月份,已有十多名阿里巴巴员工被马云秘密隔离起来,进行网站研制并悄悄运行。但仍不能逃脱与eBay惨烈的正面交锋,面对淘宝的挑战,eBay与多家主流门户网站结成攻守同盟,基本封锁淘宝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渠道。无奈之下,淘宝将广告投放到公交车、电梯、地铁和体育赛事中。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很快,淘宝迎来了一个绝地反击的契机:eBay开始对会员收取费用。此时,马云立刻宣布:“淘宝在未来3年都将免费!”这个消息让eBay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最终将易趣出售给Tom在线而匆匆退出中国市场。“当时中国的C2C市场发展远远没有美国成熟,过早地收费无异于杀鸡取卵。”实力的雄厚终究抵不过本土熟知国情的优势,而马云正是抓住了eBay的这一软肋,一击制胜。

    乘胜追击,时不我待,接下来的淘宝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仗,以至于改变了中国电子商务的格局。2005年,淘宝网每日在线商品数量超过1200万件、网页日浏览量突破1亿、注册会员数突破1500万,成交额突破89亿元,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2.2%。10月份,马云又宣布对淘宝追加10亿元的投资,淘宝网将继续免费三年。截至2008年一季度,淘宝网注册会员超6200万人,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网购人群;2008年一季度,淘宝网交易额突破188亿元;2007年全年成交额突破433亿。2008年淘宝网推出了B2C业务淘宝旺铺,这使得淘宝网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C2C和B2C达到了完美结合。

    而淘宝网之所以取得势如破竹的胜利,网上支付平台——支付宝的投入使用功不可没,它为网上交易提供了信用保障。网络世界素来是信用缺失的地方,而支付宝以第三方的中立身份,建立起一个买卖双方都能信任的支付平台,也积累起第三方的良好信用与品牌。

    2003年10月18日,淘宝网推出支付宝服务以来,始终以“信任”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核心,也因此迅速成为会员网上交易不可缺少的支付方式。作为国内先进的网上支付平台,支付宝体系的实质是以支付宝为信用中介,在买家确认收到商品前,由支付宝替买卖双方暂时保管货款的一种增值服务。先进的技术、稳健的作风与极大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让使用支付宝的商家超过33万家,还让其与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各大商业银行以及中国邮政、VISA国际组织等各大机构建立了深入的战略合作,一跃成为金融机构在电子支付领域最为信任的合作伙伴。

    此外,阿里巴巴推出的“全额赔付”制度,也对支付宝的推广至关重要。“全额赔付”制度是国内电子商务的首例,对于使用“支付宝”而受骗遭损失的用户,支付宝将全部赔偿其损失,打出“你敢用,我就敢赔”的口号,主动全额赔付以保障用户利益。截止2008年3月6日,使用支付宝的用户已经超过6900万,覆盖了整个C2C、B2C、以及B2B领域,支付宝日交易总额超过3.5亿元人民币,日交易笔数超过144万笔。成为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创举,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里程碑。

    在马云眼中,电子商务有四大主要体系,即信用体系、市场体系、支付体系和搜索引擎,阿里巴巴前三大体系业已建立并日趋完善,但未来电子商务又与搜索引擎密不可分,因此搜索引擎成为阿里巴巴发展战略的搜寻关键。

    2005年8月一篇有关阿里巴巴的新闻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媒介掀起轩然大波。阿里巴巴全面收购雅虎中国的所有资产,包括雅虎门户、雅虎一搜、雅虎IM(即时通讯)、3721,以及雅虎在一拍网上所有的资产,而雅虎则以近10亿美元获得阿里巴巴40%的股权。这是否表示阿里巴巴进军搜索,欲与Google和百度一较高下,对此众媒体猜测纷纷并进行长篇累牍的报道。

    “我们不会为了搜索而搜索,未来全世界的电子商务离不开搜索引擎!”马云一语道破天机。“雅虎利用自己的内容去影响用户的消费倾向和习惯,然后有了需求之后的用户就可以在淘宝上交易,而他们的货源可以从阿里巴巴上获得。搜索是这些用户通向淘宝和阿里巴巴的通路,而支付宝则是一切交易的支付平台。”他曾经如此描述理想中的电子商务世界。

    在马云看来,此次战略联盟关系的达成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双赢之事。阿里巴巴获得雅虎全球领先的搜索技术平台与强大的产品研发保障后,可以巩固和扩大其在国内电子商务领域的领先优势,也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国际发展渠道。而雅虎也能“如愿以偿”地跨入拥有巨大潜力的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市场。雅虎创始人杨致远也非常看重这次合作,“结盟将增强并支持雅虎公司的全球战略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迎娶”雅虎之后,涉足网络诸多领域,让阿里巴巴成为互联网界的“公敌”,而“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的马云却没有因此停下脚步,发展战略从“Meet at Alibaba”走向“Work at Alibaba”。而这一转变的标志就是2007年1月8日阿里软件的成立,把企业的营销等外部需求引向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阿里软件的诱惑力在于它的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以及其灵活的付费。这种模式被阿里软件总裁王涛形象比喻为“自来水”,“我们提供的软件服务就是给你一个账号使用,打开就有,企业不需要安装软件或者购买其他的硬件产品。”而阿里软件的淘宝网店版就可以提供产品、库存、客户的管理,批量的宝贝修改、上架和下架管理,聊天记录保存、客户数据保留等服务,功能虽然全面且强大,但收费却极其便宜,一个账号只需一天一元钱。

    根据易观国际数据显示,在中国SaaS市场2007年第3季度中,基于SaaS模式的管理软件企业用户数量达到266.8万,诞生仅10个月的阿里软件以63.7%的绝对优势稳居行业第一。阿里软件的目标是,在3年之内发展200万付费用户,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软件运营服务商。

    然而阿里巴巴“Work at Alibaba”战略除阿里软件之外,还有一枚新棋子,即进入百度和Google激战正酣的中小企业广告市场。中小企业在阿里巴巴、淘宝上做生意,用阿里软件进行企业管理,而当企业需要更大推广时,2007年8月成立的阿里妈妈(www.alimama.com.cn)就可大展身手。

    阿里妈妈采取类似淘宝C2C式广告交易方式,目标是建立一个广告市场。在中国,中小网站流量占整个互联网70%-80%,但其广告价值只占互联网广告的20%,中间的落差之大,也让阿里巴巴看到巨大的商业价值,“我们希望把这些流量聚合在我们的平台,通过一定的分类、质量评级等手段,满足不同广告主的需要”,阿里巴巴负责人表示。

    虽然目前阿里妈妈的状态远远没有达到他们理想模式,但无人敢忽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业务聚集的强大用户基础,上线仅百天,阿里妈妈网站就汇集了14.9余万家中小网站和超过13.5万的个人博客站点,广告位有38万之多,注册会员超过100万,覆盖中小网站总流量每天超过10亿浏览量。目前,阿里妈妈覆盖中国网站流量超过25亿,与处于激烈竞争中的Google AdSense和百度联盟,正在上演一幕“三国争霸”的大戏,然而究竟鹿死谁手,还需拭目以待。

    至此,阿里巴巴的六员大将依次到位,每块业务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且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息息相关、遥相呼应,一起推动着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列车疾速前行。

    组合连贯的招数最有效

    在互联网发展史上,阿里巴巴是绕不去的一个话题。而“B2B商业模式是互联网所有商业模式里面最苦最累的一个”,作为世界B2B的典范,阿里巴巴也是世界规模最大且多渠道高赢利的唯一的B2B网站,正如马云所说:“直到今天为止人家还说美国没有成功的B2B,没有上市公司做B2B。”

    利润向来是市场的指挥棒,利润聚集处往往是商家必争之地,阿里巴巴取得的耀人业绩,让它的盈利模式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诸多企业纷纷仿效,但却难以望其项背。熟悉阿里巴巴的人清楚,阿里巴巴打的是组合盈利拳,有一个进化盈利链,是动态发展的盈利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有“难以模仿”的企业战略和核心竞争力。

    清晰且稳健的发展战略,正如一盘处于僵持阶段的棋局,每一步都是关键,关系到未来的走向,是高歌猛进还是举步维艰。每一步,阿里巴巴都走得异常精彩;每一局,阿里巴巴都是深思熟虑且眼光长远,步步为营,局局相接,成功自然如期而至。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而阿里巴巴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抢先快速圈地。1998年,在马云以5万元起步时,中国互联网先锋瀛海威已经创办三年有余,采用美国AOL的收费入网模式。AOL,American On-Line,美国在线服务公司,是美国最大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之一,采取会员收费制,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美国和网络信息丰富的AOL颇为适用。但在当时的中国,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一片苍白,对AOL的收费方式并不买账。在阿里巴巴创建之初,马云并没有采用瀛海威的收费模式,而是以免费方式争取到大量的企业。然而一时的免费并不困难,坚持下来却需要一如既往的毅力,在遭遇互联网冬天的2001年马云给公司制定一个目标,就是要做最后一个站着的人,“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很多人看不到后天,因为它们死在明天的晚上。”

    免费是抢先圈地的最具攻击性的武器,尤其是在最不可模仿的恰当时机,截至目前,阿里巴巴在中国的企业会员是700万家,海外企业有200余万家。很难想象,现在如果有一家企业重复阿里巴巴的战略,还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快速跑马圈地,让阿里巴巴的“地盘”呈几何式增长,但无论“势力范围”有多么辽阔,终究是免费,人们最关心的赢利始终落不到实处。如果仅仅停留在圈地上,就不会出现后来阿里巴巴的上市奇迹。接下来,马云踏出了第二步,即利用第一步的成功开展企业的信用认证,打破“零收益”的僵局。

    中国经济是市场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对于电子商务更是如此。2002年,阿里巴巴依靠国内外的信用评价机构,结合企业网上行为的评价,也恰当配合国家和社会对于信用的提倡,率先创新中国互联网上的企业诚信认证方式,并推出信用管理体系“诚信通”。此时,阿里巴巴抢先圈地的成效显现。据调查,60%的中国企业加工能力过剩,阿里巴巴通过第一步掌握了几百万企业的需求信息,对于众多千方百计寻求订单的企业来说,无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阿里巴巴对通过诚信通的企业提供需求信息,并通过电子邮件一年提供3600条,即使不能达成合作,最起码也有把握市场动态的参考价值。阿里巴巴用圈地中为企业提供“免费午餐”换取的关键信息,作为企业赢利的“诱饵”,此举之高明,并非一般企业所能及。

    此外,对于中国出口企业来说,阿里巴巴手中也握有一把杀手锏,即掌握着5000家外商采购企业的名单。对每家企业想要获取信息并成为会员的企业,每年收取4-6万元也合情合理,仅此项,就可为阿里巴巴带来每年几千万的收入。

    当搜索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成为企业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阿里巴巴在2005年8月收购雅虎,并推出电子商务搜索,在此之前的3月,阿里巴巴已经推出自己的关键字竞价搜索。在中国,雅虎搜索的市场占有率仅低于百度3%,超过Google8%,雅虎每年投入几十亿美元用于技术开发,对于阿里巴巴技术实力的提升可想而知。

    阿里巴巴和雅虎的合作,无疑属于强强联合的范畴,联手的目标是创建全球首个有影响力和创收力的专业化搜索,可以将电子商务涉及的产品信息、企业信息、物流、支付等有关信息集结在一起,逐步形成一种电子商务信息的标准。

    2004年,中国出口额为1万亿美元,而通过阿里巴巴完成交易额只有100亿美元,仅占总量的1%,99%的企业仍没有使用电子商务。商机往往蕴藏于潜力之中,阿里巴巴已经看到,并做好了准备,对于未来有着自己更为清晰的步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阿里巴巴的关键招术并不像其他公司令人眼花缭乱,但连贯性和组合性赋予其有效性。马云有着深深的武侠情结,最喜欢的人物是《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我觉得他的武功是出手无招,这是我一直向往的一种境界。”特殊的时代,已无法让马云快意恩仇地行走于江湖之中,但在英雄辈出、风起云涌的“网络江湖”中,他可以大展身手、纵横驰骋。

    与资本共舞的教科书

    改革开放的中国备受经济大潮的冲洗,其中,民营经济的发展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光芒四射,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助推器。价值发现是资本市场必须具备的职能之一,眼光是行业竞争的关键。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公开资料现实,阿里巴巴预计融资14.9亿美元,创下中国互联网公司上市融资之最,其国际配售吸引了超过1800亿美元资金认购,公开发售冻结资金约4530亿港元,创下港股IPO冻结资金的最高记录。

    此时,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本狂欢正在拉开大幕。Thomson Financial的数据显示,仅以招股中间价计算,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东在两年内已获利2.4倍,而孙正义的软银更是获利高达24倍之多。有资深分析师感叹,“从来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像阿里巴巴一样,在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巧妙地借助了资本的力量,而在整个过程中,各方资本的成败兴衰更堪称一本经典的教科书。”

    1999年,马云以拼凑的50万元创建阿里巴巴之时,它的命运就与资本牢牢联系在一起。原本打算坚持10个月,没有想到计划还是没有变化快,不到八个月就已经花完,阿里巴巴顿时陷入“捉襟见肘”的地步,连打车都选择较为便宜的夏利,而不是象征身份地位的桑塔纳。

    久旱逢甘霖,是人生一大乐事,此时身处资金“沙漠”的阿里巴巴,也遇到了第一笔投资及时雨。阿里巴巴CFO蔡崇信凭借在投资机构工作的经验,在他的多方奔走之下,1999年10月,阿里巴巴得到来自Investor AB、高盛、富达投资和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的500万美元的“天使基金”。

    资本的注入,让阿里巴巴的团队有了技术研发的支撑,但随后马云与软银孙正义的一次见面,则成就了融资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作为亚洲首富,孙正义可谓眼光独到,在1996年,雅虎员工不过15人时,他就曾向雅虎注资1亿美元,原因是杨致远身上的领导特质。

    这次,他在马云身上看到同样的特质。在会面时,孙正义仅仅用6分钟就敲定了与马云的合作。2000年1月,软银与阿里巴巴集团正式签约,孙正义交给马云2000万美元。“没有这次握手,阿里巴巴集团和淘宝网的事业不会像今天这样顺利,尤其是后来收购雅虎中国的行动。”在马云眼里,和孙正义的握手为阿里巴巴集团随后的系列运作埋下伏笔。

    鲜艳的花朵总是招引更多的蜜蜂,好企业总是资本所向。2002年,阿里巴巴开始进行第三轮融资,2月,日本亚洲投资公司注资500万美元;2004年2月,阿里巴巴又获得包括富达创业投资、TDF风险投资、Granite Global Ventures等私募投资基金总计8200万美元的投资,软银二次注资6000万美元。

    资本、技术、人才互相驱动,阿里巴巴集团获得长足发展。2004年,阿里巴巴总收入达到6800万美元;2005年,阿里巴巴公司税前利润额为1.034亿元;2006年税前利润额为2.914亿元;2007年上半年阿里巴巴总收入跃升为9.58亿元,税前利润约4亿元,净收益高达30.8%。

    然而,阿里巴巴背后资本蕴藏的巨大能量真正被人们所见,则是2005年的大手笔,即宣布与雅虎中国合作,雅虎中国以10亿美元换购阿里巴巴40%股权。按照文件显示,交易过程如下:雅虎以3.6亿美元向软银购得450万股淘宝网股票,并赠与阿里巴巴,由此软银兑现了巨大收益;同时,雅虎又以5.7亿美元收购阿里巴巴8772万股,凭借此次交易,阿里巴巴很多前期风险投资机构顺利退出,阿里巴巴员工也将部分股票套现。

    通过此次收购,阿里巴巴也正式完成上市及扩展海外市场的准备。然后,雅虎以“7000万美元+3.6亿美元淘宝股权+雅虎中国全部业务”购得阿里巴巴总股份的26.59%,约1.74亿股。这份股东协议,不仅解决了持续免费的淘宝网的生计,而且保证了马云在阿里巴巴的绝对控制地位。

    更为巧妙的是,在收购过程中,阿里巴巴对其发行的股本做了一次增发,即由3.23亿股增至6.54亿股:除去向雅虎增发的1.74亿股,还向软银发行2770万股,占总股本的4.24%;向阿里巴巴员工增发1.293亿新股,占总股本的19.77%。后者是马云为阿里巴巴员工持股计划预留的股票,从而保证在雅虎进入阿里巴巴后,阿里巴巴员工的控股权不会被大幅稀释。

    各方利益得到平衡之后,人们对马云与阿里巴巴团队的一个疑问就是:阿里巴巴何时上市。作为B2B领域的“老大”,阿里巴巴的注册用户数占中国整个电子商务市场的70%以上,2005年阿里巴巴注册用户数量、付费会员数量的增长率均为83%。2006年注册用户数量、付费会员数量的增长率分别为83%、55%。截止2007年6月30日,阿里巴巴的注册用户达2460万名,付费会员超过25.5万名。“3年让阿里巴巴成为全球互联网5强,10年内成为互联网3强。”是马云一再对外强调的阿里巴巴远景。

    对于实力如此强大的阿里巴巴而言,上市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马云并不着急,“我们不缺钱,上市一定不为钱”;而阿里巴巴总裁卫哲则有更为明确的表示,“满足了三个条件,阿里巴巴才会上市,那就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正当人们猜测纷纷时,阿里巴巴集团旗下B2B业务阿里巴巴在2007年10月15日向全球公开招股,开始首场路演,接下来就出现11月6日登陆香港股市的惊人一幕。

    融资之后,人们最关心的则是阿里巴巴怎样“烧钱”。而招股书显示,公司此次融资额约60%将用于策略性收购或业务发展。阿里巴巴上市后收购将主要面向三大方向:一、用于提高用户价值新技术;二、拥有其他客户资源的新平台;三、能与目前阿里巴巴B2B产生协同效应的电子商务应用,为现有用户提供更多的电子商务应用。

    “对阿里巴巴集团来讲,今天只是新的开始,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很长。上市是个加油站,上市的目的是为了加油后能够走得更远。”马云冷静客观并目光长远。

    相关链接:

    MY8848:危如累卵下的迷茫

    在当今电子商务市场,阿里巴巴是当之无愧的领导者,但它并不是在中国的最早进入者在一段时间里,时代珠峰(MY8848)如同一股商业劲风,把B2C吹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成立于1999年5月16日的8848公司,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开启者。创立之初,为迎合投资商的上市需求,在经历了B2C、B2B等业务之后,并没有致力于核心业务的开发,在大把大把“烧钱”后,反而离纳斯达克渐行渐远。2000年12月12日,MY8848正式由8848母体中剥离,继续试验B2C模式;而8848转向还有投资者追捧的B2B概念。

    MY8848一直把B2C业务定性为“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手段从事商业零售”,据其CEO王峻涛介绍,它有三种收入来源:从B2C进销差价的商业模式、从Eshop店面收取租金和过路费和广告收入。

    看似清晰的盈利模式,却在商品结构上陷入了“大而全”的误区。从电脑到香水,从毛绒玩具到图书音像,甚至家电都在商品范围之内,即使在现在看来,my8848仍然是中国B2C网站中供货品种最齐全的网站。

    反观,以图书销售而著名的当当网却奉行“专而全”的经营理念,网站把销售重点放在图书、音像制品和软件上。货物种类虽少,但每一类的品种极其齐全,这也是它成立后一直保持营业额月增三成记录的原因所在。这种经营方式符合其总裁俞渝的理念:“决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在网上销售,而且商业门类跨度越大,涉及相应的商务模式就会越多,并给企业带来经营上的负担。”

    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传统商务,渠道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在货源方面,信誉是关键,在建立信用方面,电子商务公司要比传统商场更困难。如果想要保证渠道的稳定,货源的充足,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合作初期保持结款的顺利。

    在王峻涛尚未离职前,MY8848的前期业务非常正常,在最高峰时供货商可达到396家。因为信誉良好,只有2%的供货商要求现款提货,其余的都可以赊账。但随着被赊次数之多,难免会出现上门索要货款的事情。

    而此时的MY8848也正陷入资金短缺的危机之中不能自拔。当万泉河投资公司看到MY8848没有按设想中及时上市,在如约付了第一笔资金后,它不再向MY8848投钱。无奈之下,王峻涛开始寻求外部融资,不少企业也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都最终止步于股份分配上:新资金注入后,万泉河仍然坚持持股51%以上,与新投资方控股的希望要相违背。

    资本更倾向于做短线投资,而B2C网站则是一种长线事业,把全部希望寄托于资本投资,是一个极度危险的做法。一位B2C业内人士称:“B2C在中国是资本催生的产物,毕竟会有不健康的地方,包括商业运作上也存在资本运作的市场行为,所以很难在资本抽离之后,还有自身的造血功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资本上的失意、经营上的不利,让MY8848陷入一片瘫痪:2006年7月,经销商上门追债造成冲突,还出现在办公区对公司负责人动粗的情况;8月,MY8848网上销售额已经连续数天徘徊在3000元左右,账上流动资金只剩下几十万元。包括供货厂商的费用,MY8848总欠账多达近千万元;9月,海淀法院受理经销商起诉MY8848拖欠货款事件,查封了MY8848的仓库和所有资产。

    此时,据知情人士而言MY8848实际上已经是资不抵债。

    表面看来,资金和信用的缺失,是MY8848倒下的直接原因,而追本溯源,其经营模式才是MY8848祸从内出的真正根源:“在起步阶段没有核算经营成本,没有经过合理的测算,为了迎合资本而追求销售额,但是毛利很低,造成了买的越多赔的越多现象。专业型的企业还好掉头,做利润高的产品,但是这种大的企业,往往销售量越大毛利越少,这样投资人和企业根本无法看到赚取的利润什么时候可以让公司持平的迹象,这才是倒下的根本原因。”

    信用:电子商务发展的壁垒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化的商品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是资本和资源、甚至可以说是生产力。特别是在经济进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信用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而作为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崭新的商务形式——电子商务,也是一种商业活动,改变了人类商品交换出现以来延续至今的面对面的传统交易方式。所谓电子商务,指通过Internet进行的各项商务活动,包括广告、交易、支付、服务等等活动。

    在我国,电子商务增长非常迅速。1999年,电子商务交易额不足1千亿,到2006交易额预计就超过5千亿。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落户”中国,到2003年以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开始进入真正的创新期。许多国际风险投资商纷纷投资中国的电子商务领域,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给中国的乃至全球的中小零售商带来全新的考验和挑战。

    利益为风险投资者所最关注,对电子商务的青睐,不是无源之水。与传统商务相比,电子商务可谓是优点多多:市场全球化,交易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交易快捷,不需人员干预;交易虚拟化;成本低廉,减少了中间费用;交易透明化和标准化;交易可以连续,国际互联网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向用户提供信息源。

    但一个硬币有两面,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电子商务具有突出优点时,也面临着不足:其具有的远程性、记录的可更改性、主体的复杂性等特征,也决定其信用问题更为突出。

    据国内首份电子商务诚信调查报告称:56.4%的被调查者曾遇到过在线购物信息不真实的问题;62.1%的被调查者声称个人信息曾被在线商家或网站滥用过;71.1%的被调查者曾对一些网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产生过怀疑。而消协的一份报告中称:电子商务的信用问题也大量涌现,去年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投诉在消协受理的总投诉案例中已占据了第二位。由此看来,信用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头号敌人。

    问题的出现是解决的前奏,电子商务信用问题重重的情况下,建立电子商务信用机制是亟待解决的系统工程。

    首先,法制建设是第一要义。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一切行为活动的准绳。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对于不正当的经营活动,会进行适当的约束和惩罚。

    为电子商务立法,最关键的是强化电子合同的立法和执法建设。电子合同法不仅包括电子合同的订立、履行、代理等总则性规定及各类合同的特殊规定,还涉及到电子合同涉外管辖(连结点的确立等)问题、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等。电子合同,可以在源头上保证电子交易行为的信用度,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其次,监督系统作用不可小视。

    在完善的制度,也需要人执行,更需要人监督,监督的目的在于能够及时发现并惩罚不诚实、不守法的行为。

    国家对电子商务信用监管的主要方式是规范企业信用制度、搭建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平台。建立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平台在于将信用信息公布于众,以此惩戒具有不良信用记录者。除国家监管外,还可建立交易相对人监管制度和企业内部监管制度,但囿于某种主客观原因,这两种监管制度的效果还有待商榷。

    随着电子商务支付手段的发展,金融业开始介入其中,因此,建立进入金融电子监管也十分必要。

    最后,建立完善电子认证体系。

    电子认证是电子鉴别技术在商事交易关系中的具体应用,为电子商务活动交易各方提供数字身份证书服务等活动,被认为是具有技术性的监管方式。而电子签名则等同于“网上身份证”,它是构建网络信任体系的关键部分。2005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赋予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同等的效力,确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

    电子商务的广泛推广有赖于电子签名的大面积使用,而电子认证则是电子签名获得安全保证必须要过的一道门槛。

    人无信不诚,而交易也需要在诚信下实现,等到信用体系完善之日,也是电子商务真正成为人们主要交易形式的时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