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睡眠的一般知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睡眠的概念

    睡眠是人们每天都需要的,大多数人一生中的睡眠时间超过生命的1/3。但是睡眠的确切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不同的内涵。最初人们认为:当人和动物处于一种静止不动的状态,就叫睡眠。这个定义显然是不严密的,当一个人躺着闭目养神的时候,你能说他是在睡眠吗?30年代初,一位法国学者认为,睡眠是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电子仪器记录动物和人的脑电活动,将睡眠和觉醒状态作比较,发现脑电记录没有明显差异,从而对睡眠有了新的认识。目前,睡眠的定义是:由于脑的功能活动而引起动物生理性活动低下,给予适当刺激可使之达到完全清醒的状态。但此定义仍不完善,因为人体的许多生理机能在睡眠时相对更加活跃。

    睡眠在人类生活中,确实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每天24小时,睡眠8小时,即占去了一天的1/3。睡眠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而且在睡眠过程中身体必要的物质又重新获得补充,以保证有足够的精力进行活动和工作。人的生命始自睡眠,睡眠是自然界赐予人类最聪明、最完美的摄生方法。我们要维持身体的健康,就必须使睡眠和活动交相更替,以取得平衡。

    睡眠的作用

    (1)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主要方式。因在睡眠期间胃肠道功能及其有关脏器,合成并制造人体的能量物质,以供活动时用。另外,由于体温、心率、血压下降,呼吸及部分内分泌减少,使基础代谢率降低,从而使体力得以恢复。

    (2)保护大脑,恢复精力:睡眠不足者,表现为烦躁、激动或精神委靡,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等。而睡眠充足者,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这是由于大脑在睡眠状态下耗氧量减少,有利于脑细胞能量贮存。因此,睡眠有利于保护大脑,提高脑力。

    (3)增强免疫力,康复机体: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能对侵入的各种抗原物质产生抗体,并通过免疫反应将其清除,保护人体健康。睡眠能增强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同时,睡眠还可以使各组织器官自我康复加快。

    (4)促进生长发育: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婴幼儿在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脑继续发育,这个过程离不开睡眠;且儿童的生长在睡眠状态下速度增快,因为睡眠期血浆生长激素可以连续数小时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应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以保证其生长发育。

    (5)延缓衰老,促进长寿:许多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健康长寿的老年人均有一个良好而正常的睡眠。人的生命好似一个燃烧的火焰,有规律燃烧则生命持久;若忽高忽低燃烧则使时间缩短,使人早夭。睡眠时间恰似火焰燃烧最小的程度,因此能延缓衰老,保证生命的长久。

    (6)保护人的心理健康:睡眠对于保护人的心理健康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睡眠不足,可以出现头疼、头晕、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使工作学习效率下降,生活质量受影响等。

    (7)有利于皮肤美容:睡眠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循环加快,其分泌和清除过程加强,加快了皮肤的代谢和再生,所以睡眠有益于皮肤美容。

    睡眠的生理过程

    现代研究发现,睡眠有两种状态,睡眠过程,是由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状态交替出现而组成。正常人在晚上8小时睡眠中,两种睡眠要循环交替4~5次。这两种睡眠分别叫正相睡眠与异相睡眠。

    正相睡眠,又称慢相睡眠或慢波睡眠,英文缩写为NREM。在研究中发现,人们由清醒到思睡而进入睡眠以及睡眠加深的各个阶段,脑电图中正常的α波随睡眠的加深而减少,直到完全消失,并出现每4~6秒1次的慢波和每秒0.5~3次的高波幅的梭形慢波,故称这一阶段为慢波睡眠。这一阶段人的呼吸变深、变慢而均匀,心率变慢,血压下降,全身肌肉松弛,但肌肉仍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根据睡眠不同的深度又将正相睡眠分为思睡、浅睡、中睡、深睡4个阶段。前2个阶段,因为入睡不久,睡眠不深,对外界环境仍保持一定的反应,所以易因外界干扰而醒来,即使不醒来,也能保持一定的反应,就像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老师说话声仍能听到,但确实在睡觉;后2个阶段称熟睡阶段。这4个阶段是循序进行的,但可因某种因素的影响而停留在某一阶段。一般由清醒到第四阶段需80~120分钟,而后进入异相睡眠。

    异相睡眠,又称快相睡眠或快波睡眠,英文缩写为REM。这一阶段,脑电波由慢波变为快波,双眼球可以以每分钟50~60次的速度摆动,人体的感觉功能比在正相睡眠时进一步减退,肌肉也更加松弛,肌腱反射亦随之消失,这时期的血压较正相睡眠时升高,呼吸稍快且不规则,体温、心率较前阶段升高,身体部分肌肉,如面肌、口角肌及四肢的一些肌肉群可出现轻微的抽动,阴蒂充血,阴茎勃起。胃液分泌增加,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功能增强,大脑的血流量明显增加,胎儿的胎动亦明显增加。

    这一阶段,体内各种代谢功能都明显增加,以保证脑组织蛋白的合成和消耗物质的补充,使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并为第二天的活动积蓄能量。梦也在这个时期发生。

    人的睡眠的形成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睡眠是经过长期进化的动物后天获得的一种生理功能。这种生理现象,一直引起人们的很大兴趣,对它的解释也众说纷纭,大体上有血液中毒学说、睡眠中枢学说、网状系统上传阻断学说和自律神经系统学说,最近研究表明,引起睡眠的内源形化学物质有22种,其中ASP-a-DSIP物质,具有调节“24小时节律”的编程效应。

    近年来神经生理研究表明:脑干蓝斑核和中缝核是产生和维持睡眠的特异中枢。蓝斑核头部向上发出纤维至大脑皮层,与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一起维持醒觉;中缝核头部向上发出的纤维与“无快眼运动”(NREM)睡眠的产生和维持有关。蓝斑核和中缝核尾部都参与“快眼运动”(REM)睡眠过程。去甲肾上腺素(NE)与5-羟色胺(5-HT)是维持睡眠和醒觉状态起决定作用的一对介质。当脑内NE含量不变或增高时,降低5-HT的含量可引起失眠;当脑内5-HT含量正常或增高时,降低NE含量则引起嗜睡。

    睡眠在脑电图上的分期

    一般从脑电图上,把睡眠分为以下4期:

    第一期:觉醒向睡眠的过渡期。脑电图呈现低幅,几种波形的混合,其特点是θ波,人们在这一阶段常感到还是醒的,即所谓的瞌睡期或朦胧期,其长短因人而异,一般在0.5~7分钟。

    第二期:进入中等深度睡眠,特点是α波自动调幅现象。即一阵α波,开始振幅小些,中间变大,后来又变小,呈纺锤形,每阵持续0.5~2秒。还出现特征的κ波,由负相和正相的大慢波组成,此期间可有短暂的思维活动。

    第三期:进入深睡,δ波超过20%,但不超过50%,δ波振幅在75微伏以上。

    第四期:深度睡眠,δ波在50%以上。第三、四期睡眠合称δ波睡眠。处于熟睡状态。

    一般青壮年的正常睡眠第一期占总睡眠的5%,第二期占50%,第三期占10%,第四期占10%,一般快波睡眠只占20%~25%。

    正常人的睡眠需要6~10小时

    一个完整的睡眠应该是从第一期到第五期,然后再回到第二期,如此重复几次。从第二期到第五期,通常需要1.5~2小时。

    如果能在第一个周期就过渡到最深的睡眠状态才是最理想的。

    统计结果表明,充分而令人满意的睡眠,通常需要有4~5次的雷姆期(眼球快速运动的睡眠),如果我们用前面所说的一个周期需要1.5~2小时来计算的话,充分的睡眠大致需要6~10小时,因此取折中数字,理想的睡眠时间是8小时。

    事实上,因为每个人的条件不尽相同,并非每个人都非要睡8小时不可,只要是在6小时的范围内就已经足够了。

    另外,睡眠时间的长短和年龄有密切的关系。年龄越大,睡得越少,这是因为我们的神经细胞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睡眠是脑部的一种活动现象,由于我们的神经细胞减少,自然也就影响我们的睡眠时间。要得到充分的睡眠,则必须有足够的慢波期(第二期至第四期)和雷姆期。因为两者性质和所产生的效用完全不同,缺少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足以达到完全的睡眠。

    慢波睡眠的效用在于消除疲劳。婴儿的睡眠中第四期占的比例非常大,这是因为发育所需的荷尔蒙(生长激素)在这个期间大量分泌;还有,咬牙、打呼噜、说梦话等现象也都是在慢波睡眠时才会发生。

    一旦进入雷姆期,上述这些现象就完全停止。有的学者发现,该期有心跳不规则地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胃酸分泌增多等现象;而且脑出血、心脏病发作等也多在雷姆期睡眠中出现;同时,胃溃疡的出血、孕妇生产等也有在雷姆期出现的倾向。雷姆期的睡眠,不但没有消除生理上疲劳的效果,相反地,还会引起生理上处于极危险的状态。另外,雷姆期的最大特征就是做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睡眠并不只是生理上单纯的休养,还有更积极的平衡精神的效用。我们也知道,充分睡眠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从6~10小时不等,这种时间的差距是因为每个人睡眠的深浅不同所致。也就是说,睡眠中深睡时间较长的人,自然只需较短时间的睡眠就够了;相反,整个睡眠浅睡期占多数的话,就需要较长时间的睡眠才能完全消除疲劳。

    正常的睡眠需要的条件

    正常的睡眠需要以下7个条件。

    (1)稳定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如兴奋、欣喜、忧虑、绝望以及烦躁等,都可以影响睡眠。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各种意外、亲友死亡等,皆可直接影响睡眠,但这种影响应是暂时的。我们要学会稳定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很快平静下来。

    (2)安静的环境:安静的环境也是睡眠的必要条件。任何人在嘈杂喧闹的环境中都是难以入睡的,如是住在机场、车站及马路附近,一时不可能迁居到一个安静的环境,则要培养和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或在遇建筑施工时,可适当加强隔音设施,以尽可能减小各种噪声干扰。

    (3)光线和温度:强烈的光线影响睡眠,因此睡眠时应闭灯或将室内光线调暗,那些因为夜班而只能白天睡觉的人,应拉上窗帘,使室内变暗。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使人感到不适,影响睡眠。

    (4)适当的卧具:人要有良好的睡眠,就需要一些适当的卧具,如枕头、被褥、床等。软硬适当的床及床褥给身体以舒适的享受,使用药枕能镇静除烦。

    (5)健康的身体:疾病,尤其是疼痛、咳嗽、喘憋等症状,都能影响睡眠;一些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的病人睡眠也常不好,应找专科医师咨询和治疗。

    (6)必要的体育锻炼: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强壮身体,还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机体及时将无用的废物排出体外。同时,体育锻炼也使大脑的神经有秩序地工作或休息,促进人体更好的睡眠。

    (7)改正睡前不良习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前抽烟、饮酒、喝刺激性饮料以及读书,均可影响睡眠,应加以改正。要尽量使自己在睡前精神松弛,安静从容,以利睡眠。

    睡眠的质量标准

    睡眠的质量一般用下列标准进行衡量:

    (1)入睡快,在10分钟左右入睡。

    (2)睡眠深,呼吸深长而不易惊醒。

    (3)无起夜或很少起夜,无惊梦现象,醒后很快忘记梦境。

    (4)起床快,早晨起床后精神好。

    (5)白天头脑清楚,工作效率高,不困倦。

    另外,也有的研究认为,按照人体生物钟,遵循体温节律安排睡眠。当体温低时就寝,就可以满足正常的睡眠,而这个满足就是睡眠的质量标准。

    睡眠的要领

    在人的一生中,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这个时间大大超过了我们用在其他任何活动上的时间。正是这1/3的时间为其余2/3的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有人说“精神来自睡眠”。只有睡眠充足,合理休息,才有充沛的精力投入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认为,正确的睡眠要领主要包括:合理的时间,正确的姿势,适宜的方位、环境,以及合适的床、被、褥和枕头等内容。

    睡眠和性格的关系

    睡眠多少与性格有明显的关系。经过大量、广泛、深入的研究后发现:睡眠时间短的人,大多是乐天派,他们工作积极、学习孜孜不倦,事业上富有雄心壮志,对美好的理想充满信心,而且胸怀广阔、勤奋,是容易适应社会,脚踏实地的人。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在医学上称之为“外向型”性格。反之,睡眠时间长的人大多属于自寻烦恼的人。这种人在工作上常常小心谨慎,学习兴趣广泛,喜欢穷思苦想,甚至有些吹毛求疵,富有艺术创造性,也有独特的见解。但大多数人遇到困难时喜欢发牢骚、好埋怨,受挫折后易沮丧,即使小病也呻吟不止。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在医学上称之为“内向型”性格。

    中医认为,睡眠多少与体质肥瘦密切相关。肥胖之人,大多阳虚阴盛,肌肉致密,气道不畅,卫阳之气出入滞涩,因此,欲瞑而多卧;瘦削之人,多阳盛阴虚,肌肉解利,卫阳之气出入通达无阻,留于阳分的时间也多,因此少寐而多动。

    睡眠与环境和季节的关系

    不同的环境、季节变化,亦影响睡眠时间的长短。

    一般来说,春夏宜晚睡早起,每天需睡5~7个小时。秋季宜早睡早起,每天需睡7~8个小时。冬季宜早睡晚起,每天需睡8~9个小时。如此以合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

    阳光充足、天气炎热的日子,一般人的睡眠时间短。气候恶劣的天气里,如下雨天,气温较低的冬季,一般人的睡眠时间长。随地区海拔增高,一般人的睡眠时间稍有减少;随纬度的增加,一般人的睡眠时间要延长。

    人随着年龄的不同睡眠时间也不同

    失眠的年轻人,多数抱怨入睡困难,而一旦入睡后则睡得很好;与此相反,患有失眠症的老年人,没有入睡困难的问题,但由于疾病及生理变化,致使整个夜间及凌晨醒的次数增多。研究表明,青年人夜间平均觉醒次数为5.8次,而老年人平均为21次,老年人夜间醒来的次数是青年人的3.6倍。可见,青年人入睡后的睡眠相对稳定,老年人的睡眠比较表浅,而且中间频频醒来,整夜睡眠都处于不安定状态,使睡眠呈片段化,稍有动静就会立即醒来。一些单位夜间值班员多由老年人担任,可能与此有关。

    睡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变化,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有些人睡眠差异也很大。有的健康成人一夜睡眠3小时或更少,而无不良影响;也有的成年人一夜睡10~12小时,一旦只睡7小时就会感到缺乏睡眠,并出现困倦。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到底睡多长时间才符合生理要求呢?一般来说,新生儿除了吃奶和换尿布以外,其余时间都在睡,每天睡18~22小时;1~2岁的儿童每天睡13~14小时;2~4岁的儿童每天睡12小时;4~7岁的儿童每天睡11小时;7~15岁的儿童每天睡9~10小时;15~20岁的青少年每天睡8~9小时;成年人每天睡8小时左右;老年人睡5~6小时。女性比男性的睡眠时间相对要多一些。

    有人根据我国现有生活条件,提出中小学生(6~18岁)一昼夜睡眠一般不应超过8小时;19~55岁的青壮年一般不应超过7小时睡眠;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般应6小时左右。当然,上述睡眠时间只是一个参考时间,各人睡眠多少,还应根据自己的体格、营养状况、生活条件、环境,以及脑力与体力、劳动强度等综合因素来考虑。

    午睡的作用

    可能的话,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在午饭后睡一会儿,这并不是我们懒散,而是由于我们体内的生物节律在起作用。而午睡恰恰是人体保护生物节律的一种方法。

    德国的研究者坎贝尔认为,睡眠周期是由大脑控制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某种变化;同时发现,午睡是自然睡眠周期的一个部分。而弗罗里达大学的一位睡眠研究专家说,午睡已经逐渐演化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方式。最初,午睡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躲避正午的烈日,后来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那时的人类是生活在暖热的地区,户外劳动是人们维持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午睡成为人们避免遭受热浪袭击的方法。

    近年来,德国精神病研究所睡眠专家们研究发现,人体除夜晚外,白天也需要睡眠。在上午9时、中午1时和下午5时,有3个睡眠高峰,尤其是中午1时的高峰较明显。也就是说,人除了夜间睡眠外,在白天有一个以4个小时为间隔的睡眠节律。专家们认为,人白天的睡眠节律往往被繁忙的工作和紧张的情绪所掩盖,或被酒茶之类具有神经兴奋作用的饮料所消除。所以,有些人白天并没有困乏之感。一旦此类外界刺激减少,人体白天的睡眠节律就会显露出来,到时候会有困乏感,到了中午很自然地想睡觉。倘若外界的兴奋刺激完全消失,人们的睡眠值亦进一步降低,上下午的两个睡眠节律也会自然地显现出来。这便是人们为什么要午睡和老年人为何白天要打几个盹的道理。

    怎样才能睡好午觉

    (1)不要饭后即睡:刚吃了午饭,胃内充满了食物,消化机能处于运动状态,如这时午睡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不利于食物的吸收,长期这样会引起胃病;同时,也影响午睡的质量。

    (2)注意睡的姿势:正确的姿势是将裤带放松,便于胃肠的蠕动,有助于消化。而一些人习惯或由于条件所限,在午饭后坐在椅子上或沙发上打盹,也有的趴在桌子上午休。这样不但休息不好,而且有碍健康。趴坐而眠者,有时会感到头晕、头痛、耳鸣、视物模糊和面色苍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恢复。这是因为,当人们睡眠时,心脏收缩力减弱、心跳减慢、血压下降,以致流经脑部的血液相对减少,若是趴坐而眠,体位关系而使脑部血液进一步减少,从而导致上述一系列不适,特别是中午饱食之后,其症状尤为显著。趴坐而眠,周身的肌肉不能得到很好的放松,不利于消除疲劳。因此,午休之时应当平卧休息,如果条件不允许,可睡躺椅休息。

    (3)时间不宜过长,以1小时为宜:研究认为,人的睡眠分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是周期性循环交替。一般人在入睡80~100分钟后,便由浅睡眠进深睡眠阶段,这时大脑的各中枢神经的抑制过程加深,脑组织中许多的毛细血管暂时关闭,流经脑组织的血液相对减少,体内代谢过程逐渐减少,若在此时醒来,就会感到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这是由于被抑制了的大脑皮层还未解除,关闭的毛细血管还未开放,大脑出现暂时的相对的供血不足,造成一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这种症状短则十多分钟,长则半个多小时才能消失。就一般人而言,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职业、劳动强度、个人差异而适当伸缩,以午睡的自我感觉为标准来决定午睡的时间。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午睡是人体生物钟调节的结果,只有需要午睡才睡。千万不要强迫自己午睡,更不能为午睡而服安眠药。

    睡眠中为什么会做梦

    梦发生在睡眠过程中,这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一条生活经验。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者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指出:“一切梦的共同特性,第一就是睡眠。”

    现代对睡眠与梦的研究发现,睡眠实际上包括两种状态,一种是非眼球快速运动的睡眠,又叫正相睡眠,在这个阶段中,没有眼球快速运动;另一种状态称为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又叫异相睡眠,在这个阶段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睡眠中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在睡眠过程中,这两种状态交替发生,呈周期性变化。当睡眠进入眼快动睡眠阶段时,睡眠者往往正在做梦。

    大多数睡眠实验报告,从眼快动睡眠中唤醒后对梦的回忆率为90%~95%,有个别报告低于这个数字,但最低有74%。因此,眼快动睡眠又被称为有梦睡眠,而非眼快动睡眠被称为无梦睡眠。有梦睡眠与无梦睡眠,共同构成了整个睡眠过程。因此,梦完全有赖于睡眠过程,是发生在睡眠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做梦对睡眠的影响

    长期以来,关于梦对睡眠的益害,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做梦会影响大脑的充分休息,因而梦多不利于人的健康。但是,联邦德国脑神经学专家科恩·胡贝尔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做梦是对大脑有益的正常生理活动,有益于锻炼大脑的功能。

    人的大脑中有一部分细胞在人醒的时候,是不工作的,只有在人睡着的时候,这部分细胞才开始活动。这部分细胞如不使用,就会趋于衰退,所以需要有“表现”其功能的机会,这一过程就产生了梦。引起梦的原因,是由于睡眠时,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外界影响的结果。梦是在睡眠时,一些没有被完全抑制的皮质细胞群的工作所引起的。人在一夜的睡眠中,从无意识状态的沉睡进入奇妙的色彩缤纷的梦幻一般有2~6次。在做梦的这个阶段,眼球在闭着的眼皮下转动,这时,人脑相对来说是静的,但仍然在活动,可从脑中测到快速紊乱的电波,其强度有时竟能超过白天活动的强度;脑内有一种神经中心,它的职能就是在人做梦时抑制其肌肉活动,使梦中的行为不会超出精神范围变成行动。

    有些人觉得做梦影响休息,夜里做梦后白天就感到有气无力,其实,这是一种心理因素所致。做梦者总把梦中的内容和自己心情不愉快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使思想负担加重,精神情绪受到压抑,从而出现种种不适现象。做梦是一种解除疲劳的休息,而不是被动的心理补偿,是能够回忆的,能够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处于相对平衡的积极休息过程。生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的过程,每时每刻都应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下,两种睡眠状态的交替出现,就是在不断地进行调节的结果。深度的无梦睡眠是一种抑制过程,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补充能量,解除疲劳;而有梦睡眠则是大脑皮层中少数细胞的兴奋,有节奏地刺激大脑,使其保持一定的兴奋水平,从而起到稳定机体的调节作用。这样一来,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水平始终处于相对的平衡生理状态下,更有利于白天的工作和学习。

    德国神经学家科恩·胡贝尔教授认为,做梦可以锻炼大脑的功能,世界上做梦越多的生物,脑子就越发达。科恩·胡贝尔提出,人脑中有一部分细胞在醒着时不起什么大的作用,但在睡着后,这些脑细胞却进行“演习”,呈现兴奋状态,以完善其功能,故人们就出现了做梦。科学家认为,人的智慧潜力是很大的,在一般情况下只用了不到1/4,另外3/4潜藏在无意识之中,做梦便是一种典型的无意识活动。通过做梦重新组合自己的知识,把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合理地结合起来,进行整理、储备,最后存入记忆的仓库之中,使知识成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做梦是人的胜利本能,我们不必为自己做了美梦而欣喜万分,也不必为做了噩梦而沮丧,因为,做梦本身对人及睡眠都有一定的益处,除非你夜夜惊梦不得安眠。果真如此的话,则应找医生看看。

    什么是梦游

    梦游又称夜游症、睡行症、离魂症,是指夜间熟睡之后,不由自主地下床或出户游走,游走时亦称熟睡状态,呼之不醒,自醒之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

    梦游发作时间一般持续几分钟,多是一些重复性动作,如将小儿叫起解小便后,就在屋内走来走去,拿起东西又放下;或将毛毯铺开叠上,又铺开,重复多次;持续时间长者可达30分钟,一般多为一些有目的的活动,如穿上衣服,开门出去干活,或在屋中做饭,经常中途醒来,对自己的表现感到莫名其妙。

    梦游期间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话,但多含糊不清,很少能进行长时间的交谈。梦游时,能够躲避一般障碍物,甚至可以乘车,但人处于迷糊状态,有一定的危险性。

    梦游症一般发生在小儿期(6~12岁),持续数年,进入青春期后多自行缓解,一般男多于女。同一家族内梦游发生率很高,说明梦游症有一定的遗传性。

    目前认为,梦游症的发生,是因为小儿的脑发育迟缓,觉醒系统机能有障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功能逐渐变得正常起来,梦游症自然便会消失。

    梦游症对自己和他人有一定的危险性,最好能及时找医生谈谈,以求得帮助。如果患者是儿童,需要家长多加照顾。梦游无特殊治疗药物,有人主张使用长效催眠药物,如鲁米那,能够延长浅睡眠,明显缩短了深睡眠,使梦游不易发生。

    中医学认为,梦游的发生多由于性格内向,情志抑郁,心肝营虚所致;小儿则多因脏腑未充,神志未足,易受惊恐引起。故治疗重在安神定志,补虚和营为法。针对本病肝气抑郁,心神失养的病机,采用以情制情法,使心神振奋,肝气舒达,血脉通畅,用语言、趣闻、故事或行为、奖励等,使笑声朗朗,并引导其扩大活动范围,多接触社会,开阔心胸,活跃情绪,积极进取。小儿则需在睡前排除受惊因素,勿看惊恐的电影、电视、小说或听紧张、吓人的故事。除此之外,还可以请医生进行针灸及按摩治疗。

    说梦话对睡眠的影响

    说梦话又叫梦呓,即在睡眠中讲话或发出某种声音,有时是清晰的句子,有时嘟嘟囔囔不知在说什么。几乎人人都说过梦话,偶尔还会高喊几声,甚至可以同睡在旁边的人进行短暂的对话。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梦呓可以发生在睡眠的任何阶段,既可以发生在做梦较多的异相睡眠期,又可发生在正相睡眠期;既可发生在第一、二期的浅睡阶段,又可发生在第三、四期的深睡阶段,且更多的是发生在正相睡眠期睡眠的第二阶段,即浅睡阶段。

    梦呓的表现形式很不一致,可以仅是嘴唇无声的动作,或是含混不清的叽里咕噜;可以是构音不清的只言片语,或是发音清晰、语言正确的流利语言。而梦呓的内容多是白天发生的某种事件的陈述、看法或愿望,且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所以梦呓对睡眠没有影响。

    睡眠中作噩梦是怎么回事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反复呈现的噩梦,可能是疾病的征兆。我国古代医书《灵枢.淫邪发梦》篇就详细讨论了梦境与脏腑虚实的关系。近代,国外医学家用对梦的分析来预报人体某些疾病及发生的部位。据说,疾病所致人体组织内生化的改变,可以破坏体内血清的平衡,这种白天大脑无暇顾及的疾病初起的微弱信息,在睡眠中却能反映出来。因此,重复出现的噩梦,往往是疾病的征兆。如冠心病及心脏病患者,往往梦到被追赶,心中恐惧,呼喊不出,而突然惊醒。我们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以排除相应的疾病,并可以使噩梦不会再出现。

    睡眠中咬牙是怎么回事

    睡眠中咬牙,又叫磨牙,是在睡眠中咀嚼肌呈节律性收缩,上下牙仅仅咬合滑动,发出很响的咯吱声。一般人不会醒,即使醒了也不知道自己在咬牙。咬牙时一般没有做梦的体验,如果注意观察,可以看到身体的活动和心率的增加。

    咬牙严重的人,晨起会觉得两腮酸痛、头痛,有时伴有牙周组织损伤,补过牙的人夜间咬牙,可能会把填充料咬掉吞下。

    咬牙在小儿期及青春期发生率高,可达15%左右,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减少。咬牙的人一般无明显的情感障碍或人格特征,患蛔虫病时,蛔虫产生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被人体吸收后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磨牙就是症状之一。儿童在白天玩得过于兴奋,入睡后磨牙可增剧。一部分人由于紧张、愤怒、焦虑或酗酒,也可使磨牙加剧。

    咬牙,目前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严重者可戴特制的护齿,另外,积极治疗蛔虫病可以减少磨牙。

    睡眠时打鼾是否正常

    打鼾,俗称打呼噜,成年男人发病率较高。据统计,人群中每8个人就有1个人睡觉时打鼾。

    打鼾是因为入睡后用口呼吸,上呼吸道变窄,气流振动舌根、软腭、及喉头周围组织发出的声音。有的人鼾声很大,以至于影响他人的睡眠。打鼾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在打鼾,如果没有呼吸暂停,对身体的影响不大。打鼾可因嗜酒、嗜烟、肥胖、上呼吸道感染及过敏性鼻炎等而加重,还有部分人劳累后加重。戒除不良嗜好、减肥、治疗相应疾病及充分休息、合理起居,可以减轻本病的发生。治疗打鼾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如软腭成形术、扁桃体成形术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