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失眠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失眠的一般常识

    什么叫失眠

    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睡眠不足,或睡眠不深、不熟,从而产生一些不适的感觉,比如疲倦、乏力、头痛、情绪不佳及注意力不集中等。一般地说失眠呈现以下三个特点:起始失眠、间断失眠及终点失眠

    在失眠的诊断上,至少连续3周感到睡眠不足,并引起明显的功能障碍,才能诊断为失眠症,而不管每夜实际睡多少小时。

    失眠患者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①入睡困难。②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③睡眠质量下降,表现为睡眠不深、朦朦胧胧及多梦,睡醒后仍感没精神。④睡眠时间明显减少。⑤发病时间长短不一,短者数日可好转,长者持续数日难以恢复。

    据统计在我国一般人群中失眠的发病率为10%~20%,男女差别不大。

    怎样判断是否患有失眠症

    夜不能寐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煎熬,甚至有人一提到睡眠,便感觉到紧张、担心。经常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患了失眠症?”

    失眠症指的是原发性失眠,表现为持续长时间的对睡眠的质和量的不满意,因此感到忧虑或恐惧,并在心理上产生恶性循环,从而使本症持续存在。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患有失眠症呢?

    失眠症有如下特点:①失眠症患者几乎以失眠为惟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醒后有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②对失眠这一症状及其产生的结果极度关注。③患者对睡眠的数量、质量不满意,因而极度苦恼,或其社会功能受损,不能参加正常的工作、学习活动。④失眠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且至少已持续1个月。⑤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偶尔失眠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心境不佳、用脑过度、环境不适应、工作紧张及睡前因某种原因引起兴奋的情况下出现的失眠,属人体的正常反应,这种短暂的失眠在大脑的自动调节和我们自身适应的过程中可很快恢复正常,不能诊断为失眠症。

    怎样才算失眠

    漫漫长夜,辗转反侧,却不能安然入睡,这种折磨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有的失眠者说:

    “只要让我晚上睡一个好觉就知足,哪怕是一夜,别无他求!”甚至有的人抱怨,“睡不着觉,简直生不如死!”的确,失眠是一种痛苦的感受。失眠主要表现为正常的睡眠被扰乱,患者白天的精神状态受到明显影响。

    对于失眠的判定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指的是个人感受,即主观失眠感受与失眠所引起的头痛、乏力、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及困倦等不良后果;客观方面指多导睡眠图检测结果。只有将主客观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判断是否是失眠。

    另外,对失眠的判定不能只看睡眠时间的多少,因为个体的差异,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是不一样的,关键是只要自我感觉睡眠良好并且白天的精神状态正常,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那么我们的睡眠就属于正常。

    总而言之,判断失眠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必要时加上客观检测,以求得到准确的诊断。

    失眠不一定是失眠症

    失眠与失眠症是有区别的,失眠不一定是失眠症。

    失眠是一种症状,可以是临时的、偶发的,也可以是长期存在的。失眠的主要症状是睡眠出现种种障碍及睡眠不足,其表现有多种,如入睡困难,躺到床上很久也无法入睡;或者即使睡着了睡眠也浅,微小的动静就被惊醒;或者迷迷糊糊,时睡时醒;或者睡得少,总的睡眠时间减少,可以表现为睡得迟,醒得早,中间亦醒几次;或者整夜难眠,或没有困意;或长期失眠,久治不愈。上述这些症状,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交织在一起,有的失眠者可同时有一种以上症状。只有长期(1个月以上)睡眠不足,引起明显的不良后果,包括头痛、思考能力下降、警觉力与判断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紊乱等,才可诊断为失眠症。失眠症可使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从而诱发、加重其他疾病,还可能在精神不振情况下出现工作失误。因此,失眠症是一种必须引起充分重视的社会性疾病。不过,对于一过性、偶发性失眠,经适当协调,失眠即可消失,这不属于疾病的范畴。

    假性失眠

    失眠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症状。在众多的失眠者中,有一部分是真正的失眠者,而另一部分则是睡眠范围的正常变动,即假性失眠。

    关于假性失眠,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是关于睡眠时间的问题。认为每日睡眠低于6~7小时就算失眠。人从出生到老年,不同年龄实际所需的睡眠时间大体如下:初生儿除食乳外几乎整天处于睡眠之中。几个月的婴儿平均每天需睡20个小时左右,白天需睡4~5次,每次约2小时。1~2岁幼儿需睡15个小时左右,白天需睡2~3次,每次约1个多小时。3~7岁需睡12个小时左右,白天仅睡1次,时间更短。8~18岁需睡8~9个小时,白天可以不睡。成年人一般8小时左右。在成年人中,也有一个年龄段的划分。一般而言,18~50岁的人群,每天需睡7~8小时,50~70岁的人群,每天需要6~7小时的睡眠时间。并且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人群中,每个人对睡眠的需求量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有的人需用10~12小时的时间来睡觉,而有的人一天只睡3~4个小时就够了。对于前者来说,只睡5~6小时就会产生失眠的感觉;而对于后者来说,只要其本人感到睡够了,精力恢复了,即算正常的睡眠。我们不要因为少于大多数人的平均睡眠时间而称之为失眠。

    是把正常范围内的变动当作失眠。比如平均睡眠时间较少的人,有时可因晚上有过多的时间醒着躺在床上从而感到失眠,这是正常的。还有年老的人相对于年轻人来说,晚上睡眠的时间少了,睡眠深度浅了,早晨醒得早了,这也是正常现象。另外,某些原因所致的短暂失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可恢复正常,这也不算真正的失眠,如旅途过于劳累,睡眠环境突然改变,睡眠环境不佳(温度过高或过低,蚊虫叮咬,噪声过大等)以及长途旅行的时差改变,均可影响睡眠。一旦这些因素解除,睡眠很快恢复。但是如果这些不利于睡眠的因素长期存在或干扰强度过大,或处理不当,使当事人对失眠产生恐惧,一到晚上上床睡觉就紧张、胆小,这样形成恶性循环,那么有可能发展为失眠症。

    第三、是自我感觉上的错误。在就诊的失眠患者中,经常有人对医生讲自己整夜不能入睡,而其家人则称“他晚上睡得一点都不少,并且一直在打呼噜,应该睡得很香”。这是因为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心理活动较多,实际上睡得很好,但本人认为自己一直没有睡着。但经客观检测(睡眠多导图)表明与正常人没有明显区别,夜间睡得很好。通过对病人进行疏导解释后,便可打消其思想顾虑,很快恢复正常。

    对于假性失眠患者最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睡眠是正常的,这样症状就会自然消失,而不需用药治疗。

    早醒也是失眠

    失眠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或早醒后不能再入睡。一般情况下,我们所熟悉的失眠是入睡困难,即躺到床上很长时间不能入睡,从而引起种种不舒适的感觉,包括烦躁、浑身不适、头痛。而睡眠不深是睡眠质量不好,没有熟睡感,将此认定为失眠很多人也有同感。但是如果说早醒也是失眠,也许会有人瞪大了眼睛表示疑惑。古人讲闻鸡起舞,提倡早起床,这么说早醒应该是一件好事,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所说的早醒是尚能慢慢入睡,但一觉醒来才睡2~3个小时,以后则反复不能入睡,或似睡非睡,感觉反复做梦,因此也表现为睡眠不足,同样还常伴有许多不适症状及精神状态不佳的表现。例如: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体倦乏力,不思饮食,腰膝酸软,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工作、学习效率下降,乃至失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因此早醒与我们平时所讲的早睡早起中的早起是不同的概念,早醒也是失眠。

    失眠的分型

    失眠的分型目前尚无统一的规定,一般有以下几种。

    ⑴按照失眠的时间分为3种:①短暂性失眠(小于1周):大多数人在经受压力、刺激、兴奋、焦虑、身体不适、或者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或睡眠规律发生变化时(如时差、三班倒等),会出现短暂性失眠。一旦这些因素解除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短暂性失眠很快会改善,但如果处理不当,一部分人会转变成慢性失眠。②短期失眠(1周至1个月):严重而持续的压力作用下,比如重大躯体疾病或亲朋好友过世,严重的工作或人际关系问题,均可导致短期失眠。这种短期失眠与压力成正相关,如处理不当,短期失眠也可转变为慢性失眠。③慢性失眠(1个月以上):许多慢性失眠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引起的结果,引起失眠的因素包括躯体疾病,精神障碍,使用药物、酒精等,睡眠周期障碍及原发性失眠等。慢性失眠为真正的失眠,除睡眠时间明显减少外,还可出现一系列睡眠不足的症状。

    (2)按照失眠的特点分为3种:①起始失眠:是指入睡困难,即不容易入睡,烦躁不安,心慌不适,辗转床蒂,往往后半夜才能睡着。②终点失眠:是指早醒,即尚能慢慢入睡,但持续时间短,一觉醒来才睡2~3小时,之后则反复不能入睡,或似睡非睡,反复做梦。③间断性失眠:是指睡眠期间易惊醒,醒后也能入睡,但因夜间多梦,影响了睡眠的质量,故也出现了睡眠不足的表现。

    人为什么会失眠

    很多因素可引起失眠:有精神因素诱发的,有机体疾病引起的。年龄大小、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都与失眠有着密切的关系。

    ⑴年龄因素失眠与年龄有密切联系,年龄越大,失眠的发生率越高。因为人类睡眠所需的时间与其年龄成反比,婴幼儿睡眠时间最长,儿童、青少年依次减少,到了老年则更短。老年人入睡时间延长,睡眠表浅,易醒,早醒,夜尿多,醒后再入睡难,因而睡眠时间较短,睡眠质量较差。另外,老年人阅历丰富,想事情较多,有的人躺到床上辗转反侧,难于安静下来,这也是老年人易于失眠的原因之一。

    ⑵躯体因素身体适度疲劳有助于入睡,但过度疲劳则会因为太累而无法入眠。当然,许多躯体疾病都可伴随失眠症状,这些失眠症状常与疾病同时发生,并且与疾病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疾病引起的身体不适、疼痛、瘙痒等会令患者不安而难以入睡。有些躯体疾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常于夜间发作,以至不能舒服地睡眠。当躯体疾病好转后,失眠也会随之减轻或消失。

    ⑶心理因素本因素也是引起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情绪紧张,心情抑郁,思虑过多,争强好胜,过于兴奋,生气愤怒等均能引起失眠。80%左右的失眠患者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长期的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必然影响睡眠。反过来失眠又可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失眠者白天感觉精力不足,精神委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学习与工作效率下降等。失眠对人的心理影响程度不仅取决于失眠的时间长短和严重程度,还取决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对失眠的认识态度。有的人偶有失眠,如环境中的变化,高兴的或悲伤的事情,都可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影响睡眠,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他们却过分担心,一到晚上便忧心忡忡,怕睡不着觉,结果越害怕越紧张越睡不着觉,越睡不着觉越害怕紧张,形成了恶性循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患有严重的失眠,但他们能正确地面对,能够做到顺其自然,该做什么做什么,精神状态仍很正常,工作、学习也正常。所以正确认识失眠,以平和心态去面对失眠,对预防和治疗失眠是很重要的。

    ⑷环境因素适宜的睡眠条件与环境对于失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睡眠环境不佳,如居室矮小,温度不合适(过冷或过热),环境噪声太大,及光线过强均会干扰睡眠。或者睡眠环境发生改变,有的人也会不适应从而影响睡眠。如果这些不利于睡眠的环境得到改善,那么失眠症状也会随之好转。

    ⑸其他因素①药物因素,其不良反应常可影响睡眠,比如大剂量的激素,抗癌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安眠药如果长期应用,会产生抗药性,从而使用药剂量逐渐增加,加大了毒副作用,有害于健康。②吸烟喝酒引起唤醒和激越而影响睡眠。③生活节律改变,例如飞行时差或三班倒等影响了生物钟节律导致失眠。

    生理性失眠

    生理性失眠指的是偶尔失眠,这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瞬间或短期失眠的体验。例如,躯体或脑力过于疲劳时因太累无法入睡;外出旅行,睡眠及饮食不规律影响了睡眠;乘飞机长途跋涉时,时差问题引起失眠;居住环境突然改变可导致失眠;睡前饮用浓茶或看刺激性强的影视节目等使精神过于兴奋而难以入睡;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令人过于紧张、恐惧、喜悦、悲哀也可造成失眠。

    其实,瞬间乃至数日的短期失眠是临时性的,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能诊断为疾病,无需特殊的治疗,经适当协调、自我休整便可逐渐恢复正常的睡眠。

    病理性失眠

    病理性失眠是指因各种疾病造成的不能正常睡眠,比如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临床上出现失眠机率比较高的主要是精神病、脑动脉硬化、甲亢、糖尿病、肝病及胃病等疾病。病理性失眠与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系。在躯体疾病的某些阶段,可能会出现失眠症状,或疾病严重时也会影响睡眠,但在躯体疾病好转以后,失眠症状便会随之有所减轻以致消失。较长时间的失眠即为一种病态,尤其是对于每周至少发作了3次,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应该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失眠持续存在,使全身情况恶化或延缓躯体疾病的恢复。

    特殊性失眠或称为单纯性失眠,是指失眠已存在很多年,表现为相对于一般人来说,不易入睡或睡得较少,且不存在其他方面的异常,白天的工作和学习完全不受影响,社会功能完好。这种情况不需要治疗,不认为是病态。

    周期性失眠

    人依赖自然界而生存。自然界周期性的变化,如昼夜交替,月盈月亏,暑往寒来,都会导致人体出现周期性的生理、病理变化。周期性失眠就是一例。常可见于妇女经前期紧张综合征,青春期以后的妇女,在月经来潮前7~14天出现失眠,伴有精神紧张、烦躁易怒,或抑郁焦虑、周身乏力不爽,或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手、足、面部浮肿,大便稀薄等等。这些症状在经前期2~3天达到顶峰,月经来潮后便会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是由于周期性的女性激素水平失调,醛固酮敏感性增高等原因造成的。此外,轻度抑郁症、月经周期性精神病也都可出现周期性失眠。

    引起失眠的原因

    引起失眠的原因较为复杂,但主要因素可分为环境因素、疾病因素和心理因素三大类。

    适宜的睡眠条件与环境,对于失眠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如乘飞机到异地而造成的时差性失眠,噪声引起的失眠,在城市中极为常见。

    疾病造成的失眠症,常与疾病伴随发生,且与疾病的转归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重视因疾病造成的失眠。

    心理因素,例如情绪紧张不安,心情抑郁,过于兴奋、生气愤怒等能引起失眠。有学者研究发现,在300例失眠患者中,其中85%的人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抑郁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大多失眠。心理因素对失眠有着重要的影响,反过来失眠又影响到人的心理。失眠使人精力不足,精神委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沉,使人急躁、紧张、易发脾气,降低人的学习效率与工作效率。长期失眠有可能使人的感受能力降低,记忆力减退,思维的灵活性减低,计算能力下降,还会使人的情绪状态发生一些改变。失眠对人的心理影响程度不仅取决于失眠的长短和严重程度,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失眠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失眠的认识态度。有人虽患有严重的失眠,精神状态仍很正常;但有人即使偶尔失眠,也是叫苦连天,情绪一落千丈,严重影响工作与学习。消除对失眠的恐惧感,对梦有正确的认识,讲究睡前精神卫生是预防与治疗失眠的重要心理条件。

    在失眠的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理、精神因素,它约占慢性失眠患者的半数。短时间失眠,常是因环境应激事件引发,而一旦这种应激消退,睡眠就可恢复;而长期失眠者,忧虑是失眠的最常见的病因。

    服用中枢神经抑制剂的病人形成耐药性或撤药时可继发失眠;另一方面,长期服用中枢兴奋剂也可引起慢性失眠。嗜酒而有酒精依赖者突然停饮可引起严重的失眠;有的特殊药物如避孕药等,也有可能引起失眠。

    精神疾病伴发失眠症,尤其是各种情绪障碍,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恐惧症、焦虑症、疑病性神经症、强迫症与失眠的关系都比较密切。实际上,凡是伴发情绪改变的疾病几乎都能引起失眠,尤其多见于入睡困难,易惊醒,多噩梦。

    睡眠诱发呼吸障碍伴发的失眠虽然不多见,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也是诱发失眠症的因素之一,特别是老年患者易出现这类情况。

    失眠伴随的症状

    失眠最主要的症状是睡眠不足,它同时伴有许多不舒服症状,最常见的是头痛,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判断力下降;或疲倦乏力,无精打采,腰膝酸软;或耳鸣耳聋,视物发花;或不思饮食,脘腹胀痛,口中无味;或心慌气短,神情紧张,胆怯恐惧,遇事易惊;或白天昏昏欲睡,想睡又睡不着,不该睡时打瞌睡;或胸闷气短,郁闷不解,严重者面对各种问题往往手足无措,不能充分利用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阅读、书写和思考变得迟缓,因而不能完成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导致情绪异常,焦虑烦躁,易激动或情感淡漠。

    另外,长期睡眠不足也可以带来一系列的身体损害,可以诱发心身疾病,如心动过速、腹泻、便秘、消瘦、胃十二指肠溃疡、阳痿、性欲减退、抑郁症、焦虑症等,严重者可有自杀行为。

    失眠和健忘

    健忘是指人的记忆力减退,是智力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表现为近期或远期记忆力减退,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而失眠患者常伴有健忘。

    失眠病人经常有如下表现,比如记忆力减退,做事情丢三落四,看书记不住内容,看完后脑袋里空空的,看见熟人却怎么也想不起其名字。失眠病人的健忘症状与脑内有破坏性病变产生的记忆障碍不同,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能完全投入而没有记住。后者主要是脑部的病变影响使识记印象不能保存于大脑中,无法再现。失眠引起的健忘是暂时的,随失眠的改善一般可减轻或消失。

    注意力不集中是失眠导致健忘的主要原因。那么失眠如何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呢?首先,失眠导致大脑兴奋性差,做事不能持久,易疲劳,注意力很难集中于一点;其次,病人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睡眠及与其有关的烦恼事情上,易钻牛角尖,对工作学习和其他事物反应淡漠;另外,失眠病人对病情常做出不合理解释,并对之念念不忘,不能摆脱这种想法和痛苦,无法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务上,当然也就记不住其他事情了。

    在短暂性失眠或失眠早期,人可无健忘症状;但长期严重失眠,可使脑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健忘。

    失眠与健忘两者虽然不一样,但可以相互影响,失眠可导致和加重健忘,而健忘也可间接地加重失眠。

    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人失眠的特点

    老年人失眠的原因

    人到老年以后,失眠就成了困扰老年人的一大问题。老年人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在入睡时间延长,深睡眠减少,易醒,睡眠过程中觉醒次数增多。导致老年人失眠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⑴脑器质性疾病: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动脉硬化程度逐渐加重,患脑梗塞、脑出血、痴呆等疾病的人逐渐增多,这些疾病可使脑部血流量减少,导致脑部代谢失调引起失眠。

    ⑵全身性疾病:对于老年人,全身性疾病的发生率也较高。因为人到老年,身体各系统、脏器都在发生老化、衰退,身体抵抗能力也在下降,多种躯体疾病也易发于老年人。如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呼吸系统疾病,包括肺气肿、肺心病、肺部肿瘤;及骨关节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全身瘙痒症等。这些病,可因为疾病本身或其伴随症状而影响睡眠,加重老年人的失眠。

    ⑶精神疾病:据统计老年人中患有抑郁症或抑郁状态的比例高于年轻人。抑郁症患者多有失眠症状,且以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为特点。患者年龄越大,后半夜睡眠障碍就越明显。失眠障碍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症之间有直接关系。

    ⑷心理社会因素: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应激,比如友人失和、亲朋永逝、家庭纠纷、经济困难等都会影响老年人的情绪,使其恐惧、担心、紧张、发愁,这些不良的情绪均会影响老年人的睡眠。加上老年人情感变化比较脆弱、敏感,对一些应激的承受力减弱,易着急,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引起失眠。

    ⑸生活习惯的改变:许多老年人因为兴趣爱好比较少,自由安排的时间又比较多,精力没地方发挥和释放,晚上入睡过早引起早醒,或白天小睡过多而影响了夜间睡眠,或白天活动太少,体力消耗太少,这样也会影响晚上的睡眠。

    老年人失眠的特点

    老年人的生物节律与成年人、青少年相差很大,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明显减少是老年人的特点。在老年人中,失眠的发生率极高,并且由其本身的特点。

    相比较而言,老年人入睡时间延长,整个睡眠过程睡眠程度较浅,有小的动静就易惊醒,并且早晨三四点钟醒后就再难以入睡了。不过老年人白天小睡的机会也很多。许多老年人饭后听着收音机眯着眼睛即可小睡一会儿,所以白天的小睡也可以适当弥补晚间睡眠不足。

    人老之后身体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相当一部分人患有各种疾病,这些疾病本身及其伴随的一些症状使人感觉不适,难于安静下来顺利进入梦乡。还有一些老年人夜尿多、尿频,每夜平均起床3~4次,这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睡眠质量,甚至有的人半夜起来以后就再也难以入睡,更影响了老年人的情绪,使其紧张、担心,反而更不利于睡眠。

    老年人生活方式与年轻人不同,大多已从繁忙的工作中退下来,因此有些老年人虽然没有情绪障碍或其他身体疾病,且未服用任何药物,但仍然有失眠的困扰,可能是因为白天社交活动过少,工作所需的体力消耗减少所致。适当调节生活节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即可,这是自助且无副作用的方法。

    另外,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高。抑郁症一般伴随有失眠表现,主要是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睡眠质量差。患有这样的疾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老年人的失眠与其他年龄段的是不同的,对此应予以重视。现代医疗可以对老年人的睡眠障碍提供准确的诊断及完善的治疗,所以我们一旦发现自己睡眠不好,又不能分清是单纯的睡眠障碍还是其他疾病伴随的失眠症状时,我们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

    我国失眠患者的特点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被推向了市场,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更多的人感觉工作压力增大,工作难度增加,人们的精神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焦虑症、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不断发生,失眠的症状随之产生。另外,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有的企业被淘汰,有的被兼并,有的改进了技术,“下岗现象”也随之出现,有的成了下岗工人,自尊心受挫,自身价值感丧失,情绪不稳定,心里不平衡;同时由于失去了经济来源,开始为生活发愁,所以极易产生烦闷、焦虑情绪。当这些负性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很容易导致失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也在不断地变化。农村的朋友也来到城市打工创业,但由于大多数人工作环境差,没有一定的保障,没有充实的业余生活,和城市的朋友相比他们往往自卑,尤其在辛苦一年却拿不到工钱时,更是无法入睡。

    另外,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会给很多人带来烦恼,影响人的情绪。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与上级及同事的关系。一旦关系处理不好,影响人的情绪,必然会烦躁不宁,影响睡眠。

    每一位失眠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心态及生活规律。睡得好了,精力才能充沛,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使我国的各项事业发展得更快。

    人的性格与失眠症

    在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我们发现经常抱怨休息不好的人大都有共同的性格特点,常见的性格特征有以下几种:

    (1)敏感型:精神肉体上稍受伤害,就会受到很大打击,即感四肢瘫软。医学上叫“无力性性格”,此类型者略觉身体不适就会马上失眠。

    (2)自我意识强型:这种类型的人,希望什么都尽善尽美,经常期望过高,而一旦与其愿违,就感到很压抑,造成失眠。

    (3)郁闷型:一遇失败或不顺,不能调整情绪,常陷入沉思。常把工作中的失误或人际关系的烦恼带到床上,越想越觉郁闷而失眠。

    (4)严格型:自己决定的事,如果没有做到就会情绪变坏。像早晨按自己规定的时间出门;午饭十二点钟准时开始;一周的伙食每天各异,更改的食物绝对不吃……这类人当然也定好了自己的就寝时间,任何时候都不能更改,否则就会严重地压抑,造成失眠。为了获得良好的睡眠,有规律的生活是重要条件,但不能绝对教条地去做。

    (5)严重自卑感型:有很强自卑感的人,总觉得自己在智力、社交上、身体上比他人能力差而产生自卑感。这类人就连睡不好觉都认为是自己的能力拙劣造成的,因而更加担心失眠。

    以上类型,都属于神经质的范畴。这种性格有先天因素,但大部分是后天形成的,经常有人把神经质、神经症、精神病混为一谈。认为轻的神经症就是神经质,其实,这两者是不同的。神经质是性格上的特征表现,并不是病态。而神经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等则是病态。神经质性格导致的失眠人数,比病态性失眠要多得多。容易失眠的人,在性格上都有一定弱点,当不能为别人所理解时,就会产生心理负担而失眠。因此,如果您身边有失眠的人,要倾听他的痛苦。亲密交往也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

    这一部分患者的确是把睡眠看得太重要了。他不理解睡眠是为了保证健康,健康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不是为了睡眠,即睡觉并不是人生的目标。他的失眠问题不一定像他想象的那么重,失眠患者应首先在价值观上不要把睡眠看得过于重要;其次要认识到睡眠是人身体的自然反应,困了想睡就睡,不要人为控制,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自然很快入睡。完全接受自己的自然状态才能放松;睡前不要让大脑处于兴奋的思考状态,做一些简单、枯燥乏味的体力活动,如散步、爬楼梯等,困了累了再上床睡觉,以放松状态进入睡眠。

    青少年学生的失眠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从儿童过渡到成年的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随着第二性征的变化,在此阶段人的生理心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转变过程中,心理因素、紧张的学习、考试的压力及其独特的心理状态均可使这些青少年学生极易患神经衰弱而导致失眠。

    青少年学生性意识开始觉醒,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他们容易想入非非、多梦,从而产生失眠。同时,年轻人的性欲望是依赖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性激素是性欲望的生理动因,在此作用下产生普遍的自慰行为。手淫的最大危害就在于心理上自我挫伤,这种心理矛盾可引起大脑高级神经过程的高度紧张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产生失眠及伴随焦虑等症状。

    青少年正是学知识的黄金年龄,青少年学生一般学习紧张,压力大,负担重。据称,目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与高三学生不相上下,因为多数学校追求教学成绩和升学率,作业多,考试多,学生感觉喘不过气来,时间不够用,时刻处于紧张之中,业余活动很少。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过度学习,脑细胞长期紧张兴奋,得不到休息,大脑疲劳得不到改善,将使脑细胞功能降低,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好。

    青少年期本就是一个过渡时期,心理发展走向成熟而又尚未成熟,常表现为自我意识的矛盾。一方面青少年感到自己已长大,要求把他们当“成人”看待,希望独立,不喜欢老师、家长对自己过多的管束,常表现出不听话,不接受成人的意见,爱与同龄人集群。另一方面他们阅历浅,涉世不深,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生活学习上都还有较大的依赖性。因此这个时期的学生想法多,易猜疑,苦闷,这也易导致其失眠。

    青少年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其本身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及学习压力均易导致失眠。

    中学生考试前后的失眠表现

    据观察每年考试前后一段时间,中学生因失眠而到门诊就诊的人数增多。为什么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失眠者比较多呢?

    我们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

    (1)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校、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每个学校对学生的考试成绩都极为重视,尤其是中高考成绩。因此,考试对学生压力也是很大的,压力大可引起失眠。不过,只将学习成绩作为重要参考指标有其不合理之处,社会、学校、老师及家长应认识到这一点。

    (2)考试前中学生学习过度紧张,许多中学生是在搞“疲劳战术”,简直是废寝忘食,他们挑灯夜战,突击复习功课,竭力增加复习时间,结果疲劳战不仅打乱了平日规律的作息习惯,而且更易导致考前紧张,导致失眠。同时中学生通常对失眠不了解,一旦出现失眠,白天没精神,影响了继续复习,便更紧张、恐惧,害怕再次失眠,这样反倒不利于第二天的睡眠,结果形成了恶性循环。

    (3)考试之后中学生出现失眠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考完试后,考生一下子从前一段时日的过度紧张中松弛下来,闲暇时间突然增多了,好多学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有的人拼命补觉,或一玩就是一个通宵,这些不规律的生活易导致睡眠障碍。第二,考完试后,虽然学习不再紧张,但是有不少学生开始担心考试的成绩,尤其是学习差的学生,害怕这次再考不好遭父母训斥,老师白眼,同学讥笑,在等成绩的时候忐忑不安,心里难以平静下来,同样也引起了失眠。

    总之,针对中学生考试前后失眠人数增多应予以重视,使中学生认识到考试只是对平时学习的检测,是一种手法,而不是目的,正确认识考试,加强平时的学习,而不仅仅只在考试前几日临时抱佛脚,这对预防考试前后的失眠是有帮助的。

    脑力劳动者容易失眠

    脑力劳动者长期过度地用脑,使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脑内释放的兴奋物质过多,久之,必然对整个机体造成损害,失眠症、神经衰弱是最常见的。大脑机能就像松紧带一样,只拉不松,慢慢就会失去弹性。脑细胞的兴奋和抑制是协调的,兴奋超过了极限,若不考虑用脑的时限性,可导致神经系统的超负荷状态。久之,这种慢性长时间的用脑,使大脑的兴奋状态难以得到正常的修复和抑制,因而脑力劳动者易患失眠症和伴随的神经衰弱症候群。

    脑力劳动,有助于脑的血液分配的增加,但久坐不动的人容易引起呼吸表浅,血液循环慢,体内新陈代谢水平低,心脏要维持脑和全身血液循环是比较困难的。久之也容易引起脑的供血不足,使脑功能受到一定程度地影响,引起工作效率低,思维能力变得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这时大脑如果得不到充分休息和适当调整,勉强维持它的兴奋,容易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导致失眠。

    许多科研工作者,争分夺秒,夜以继日,他们往往在上班8小时中持续用脑,晚上,又经常学习或研究课题到深夜。大脑过于疲劳并且饭后胃肠道的血液增加,脑部的血液便相对减少;加上腰骶及下肢因伏案过久,影响血液循环,脑部所需的血液就再次受到“量”的限制。而大脑对血液供应及氧气供应十分敏感,经常饭后用脑,不仅能出现头昏等,还容易引起失眠症。

    部分学生或青年人,有不吃早饭的习惯,或者马马虎虎地吃一点,当工作或学习到上午10时左右,往往感到饥肠辘辘,四肢无力,思维迟钝,注意力分散,甚至心慌多汗,面色苍白。医学上称此现象为“低血糖症”。这是因为工作和学习都要靠脑活动支配、施令,而脑活动所需能量的消耗又是从血液中氧化葡萄糖获取,血液中的葡萄糖来源于食物。如果不吃早饭,随着脑和身体代谢所需能量的消耗,血糖下降,产生“低血糖症”,久之,还会因脑糖原及氧供应不足而导致失眠等神经衰弱症。

    失眠与疾病的关系

    失眠与很多疾病有关系,但多是这些疾病伴发的症状影响睡眠。疾病造成的失眠症,常与疾病伴随发生,且与疾病的转归有密切的关系。与失眠有关的疾病如下:

    ⑴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癫痫、偏头痛、脑外伤等。疾病自身可能削弱大脑皮层活动,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过程减弱而致失眠。还有的人因对患病的躯体及自己未来的生活担心而失眠。

    ⑵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这类疾病影响呼吸功能,而且以夜间较明显。呼吸不畅亦可导致睡眠障碍。

    ⑶泌尿系统疾病: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尤其是下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明显,症状本身可使人心烦,影响睡眠效果。泌尿系统结石有时出现绞痛,剧烈疼痛当然使人痛苦得睡不着觉。慢性肾衰竭时的睡眠是短而破裂的,只有肾透析或肾移植才能有效地解决。另外肾衰竭时毒物在体内蓄积,会不可逆地损失中枢神经细胞,导致机体代谢紊乱。

    ⑷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常引起皮肤瘙痒,重者使患者无法入睡;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部不适也会影响睡眠。

    ⑸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如半夜出现腹痛、反酸等症状则严重干扰睡眠。肠炎、痢疾等引起的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也使人难以安然入睡。

    ⑹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病人常伴发失眠,而休息不好又使血压升高,不少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病,甚至在夜间猝死,不少患有冠心病的人一到晚上便出现恐惧感,害怕一旦病情发作会不能醒来,故而长期处于失眠的困扰之中。

    ⑺内分泌疾病:甲亢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常自始至终伴发失眠,有时这也可能是惟一或最早最严重的症状;糖尿病患者因要终身治疗,有人对此感到惧怕而失眠,另外有的糖尿病人出现皮肤瘙痒、腿脚发麻也可引起失眠。

    ⑻骨骼、肌肉、关节的炎症和疼痛,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疾病,也不同程度的引起睡眠障碍。

    更年期失眠

    人到中年,无论男女都要经历更年期这一阶段,这是人的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生理阶段。更年期,男性在50~60岁,女性在45~55岁。女性在更年期,绝大部分被一系列或轻或重的忧郁或焦虑症状所困扰,使家庭生活和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均受到影响,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更年期综合症。

    更年期由于机体内分泌机能减退,而引起一系列平衡失调,使神经系统功能以及精神活动稳定性减弱。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减低,对生活和工作中能引起情绪紧张、悲伤忧虑的事件或躯体疾病较敏感,忍耐力差,情绪变化大,易悲伤、激动、紧张。这些精神因素及躯体疾病都可诱发本症。

    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的发病率较高,其主要表现可以有头痛、头晕、食欲差、失眠、出汗、心慌、浑身无力、周身难受、工作能力下降等表现,病情加重可逐渐发展为忧郁、焦虑、猜疑或躁狂症状。

    失眠是更年期综合征的常见表现,是引起病情恶化的一个主要症状,所以应给予充分重视。患者一定要以乐观健康的态度面对更年期生活,不仅可有效治疗失眠,而且可以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愉快。

    饮酒引起失眠

    很多人认为睡觉前多喝些酒可使人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有助于解决失眠问题。一般来说,偶尔饮一次酒,有一定的催眠作用,可使睡眠时间延长并加深,所以有人认为“催眠药物中最好的是酒”。这句话应当辩证的分析。如果一个人生活很规律,每天晚饭时喝少量酒,可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这对睡眠有一定的好处。但长期饮酒的人往往并不满足于少量的低度酒,而是酒量越来越大,次数越喝越勤,变为酗酒对人体便有危害了。酒精还可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戒酒后会产生戒断症状,从而引起睡眠障碍。

    戒断症状在精神上难以忍受,焦虑不安,意识混沌,产生错觉甚至幻觉,幻觉中以幻视较为常见,如看到小虫子、老鼠等;躯体症状可有震颤、乏力及抽搐等,这些症状两周后可逐渐消退。戒酒后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深睡眠减少,易醒。有的人这些症状长期存在,会成为慢性失眠。

    嗜酒后出现失眠,可能还与酒精对脑内神经细胞的损伤有关。另外,长期胃肠粘膜受损伤可形成胃十二指肠溃疡。这些情况均可导致失眠。

    除以上因素外,喝酒后容易出现口渴,睡前大量饮水,饮水过多可因膀胱充盈,肾脏负担加重,还易因夜尿频多干扰正常睡眠。

    晚饭饱餐引起失眠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许多人感叹早上和中午没有时间,只有到了晚上,一天的工作结束了,才有时间好好准备一顿丰富的晚餐,一家人坐到一起,慢慢用餐。因此,很多人容易晚上吃得过多,肚子里塞得满满的。而丰富油腻的晚餐会延长消化的时间,从而导致晚上睡不好觉。如果晚餐中有产气的食物,会使肚子胀满了气令人不舒服,不利于睡眠。吃一些辛辣的食品因某些人胃部不适而影响睡眠。另外晚餐中汤等东西喝得多了,也会因频繁起床去厕所而干扰睡眠。

    因此晚餐的安排要有一定讲究,否则会因吃得太多而影响睡眠。但是如果入睡前感觉饿,这个信号也会传给大脑抑制睡眠。可在睡前稍微吃点甜食,既不给胃造成负担,又能给大脑以满足感,在“吃饱了”的状态下安然入睡。

    合理安排晚餐,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对于改善睡眠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夜晚喝茶及咖啡引起失眠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逐渐地加快,人们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不少人在夜间饮用浓茶水及咖啡等饮料后,彻夜难眠,严重影响了其第二天的工作能力。

    茶叶被称为东方饮料的皇帝,饮茶有不少的益处,包括提神醒脑。茶叶中含有5%左右的生物碱,主要是咖啡因(或称茶素),这种咖啡碱在泡茶时有80%可溶于水,因此人们饮用后可提神。但是如在夜间饮用浓茶或过多饮用,可兴奋神经细胞,使人过度兴奋而无困意造成难以入眠。

    咖啡,是一种原产于热带非洲的茜草科长绿灌木或小乔木,我国广东、海南等地也有栽种。其种子(即咖啡豆)经焙炒、研碎成为咖啡粉,用水冲即成为世界著名的饮料。咖啡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其中的咖啡因具有中枢性兴奋作用,正是这种兴奋作用,可使一部分夜晚使用咖啡者失眠。

    当然,晚上过多饮用茶水及咖啡(尤其是晚上9点钟以后),即使睡着了,也会因夜尿次数过多而影响睡眠效果。所以喝茶及咖啡最好在白天,夜晚不宜过多饮用。

    环境因素与失眠

    环境因素与睡眠的好坏有密切关系,要想有充足、舒适的睡眠,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对睡眠环境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光亮度:黑暗能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有助于迅速而安详地入睡,在这里,黑暗帮助入睡是一个主要因素。周围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念头也没有,这些就是一种无形而有效的催眠剂,能使人尽快闭眼入睡,所以卧室的光线宜暗。但如果有的人对黑暗有恐惧感的话,可在卧室里开盏小灯,有助于入眠。

    ⑵声音:一般维持较安静的睡眠环境是安眠的必要条件。环境过于嘈杂会引起醒觉无法入睡。如住在繁华街区,夜班车直开到深夜,早晨5点钟左右由喧闹起来,工地、工厂、铁道旁、公路旁的人常忍受机器、车辆的轰鸣声。有的人对声音敏感可导致慢性失眠。

    ⑶温度与湿度:合适的温度与湿度有利于安然入睡。卧室要保持温湿度相对稳定。室温一般在20℃,湿度在60%左右为宜。卧室要保持清洁。

    ⑷室内空气:卧室内的空气一定要新鲜。白天阳光好的时候开窗通风,防止潮湿之气及秽浊之气的滞留。因此,睡前及睡后均可开窗通气,睡时不宜全关住窗户,充足的氧气利于皮肤的呼吸功能。

    ⑸卧室的布置:卧室布置要温馨,须将卧室功能单纯化,使人感觉到一进卧室就是要睡觉,形成这种条件反射,有利于睡眠。

    城市失眠患者的特点

    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优胜劣汰,单位如此,我们每一个人也如此,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竞争,外界环境中的压力可使我们紧张、情绪不稳定甚至烦躁、压抑、疲劳感,如果自身对环境不能适应,心态调整不好,就可以引起失眠。

    另外,噪声也是干扰失眠的重要因素,住在繁华街区,晚班车直开到午夜,早上5点左右又开始喧闹起来;工厂、工地、铁路旁、公路旁的住户也夜夜忍受机器、车辆的轰鸣声。一部分人对噪声很敏感,长此以往会形成慢性失眠。住集体宿舍、楼道内的吵闹,同宿舍人的鼾声、梦话、起夜上厕所、早出晚归等,都对睡眠有影响,常使神经衰弱者苦不堪言。据调查,61%的人白天生活和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中,86%的居民夜间是在超标噪声中休息。长期在噪声中生活工作,不仅易患失眠症,还会使人心绪不宁、疲倦、语言联络困难、工作效率低,甚至诱发神经、精神疾病。故此,城市患失眠患者较多。

    情绪变化对失眠的影响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时候总有一定的态度,或喜悦,或悲哀,或愤怒,或恐惧,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情绪。

    情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每个人都有不由自主闹情绪的时候。因为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充满了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百事顺心,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影响情绪的事件及矛盾。有些影响很小,一般不在意,印象不深刻;也有些影响较大,让人久久难以释怀,每次想起来,都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或兴奋,或悲观,或仍心有余悸。

    现代医学将这些影响人们情绪的事件和矛盾称为生活事件。凡使人产生喜悦、满意情绪的生活事件即称之为正性生活事件;凡使人产生悲哀、恐惧、抑郁等情绪的生活事件称之为负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活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人的情绪,而且还常常导致失眠。

    躺在床上准备睡眠时,如果情绪平稳,神志安定宁静,就能将烦恼、焦虑抛之脑后,心态平和,很容易进入梦乡;如果睡前思绪万千,头脑一刻不停地想事情,或喜或悲的情绪充斥整个头脑,必然是辗转反侧,烦躁不安,难以入眠。

    所谓的生活事件几乎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结婚;妊娠;子女出生;离婚;丧偶;父母离异;父母死亡;夫妻感情破裂;家属死亡;家属患重病;恋爱;失恋;子女结婚;子女行为不端;家属受刑事处分;婚外恋;退学;获重大成就荣誉;晋升;入党入团;参军复员;邻居纠纷;同志间矛盾;中额借贷;财产损失;严重差错事故;政治性冲突;遗失贵重物品;暂去外地;重病外伤;法律纠纷;收入显著增减;搬家;工作量剧增;变换工作;流产;受惊吓;名誉受损等。

    这些生活事件如严重影响人的情绪,可导致失眠。不过,人与人的性格不同,对同一事件的反应或反应强度不同,所以失眠的有无或程度也不尽相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需要我们去面对,保持平和的心态应对环境当中每一件事情,即使受到不良情绪的压抑和折磨影响睡眠时,也不必担心,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情绪对睡眠的影响就会明显减少。即使情绪所致失眠严重,也不必忧心忡忡,因为不管是非药物疗法还是药物疗法,总有适合于你的方法,使你尽快摆脱失眠的困扰。

    惊吓引起失眠

    受惊吓后可引起失眠,多见于小儿和妇女。患者常有受惊吓的经历,如意外遇见恐怖场面,在外出时差一点被车撞着,看恐怖紧张的电视或电影,家庭成员重病或死亡,现实生活中亲身经历恐怖事件等,使精神受到刺激,精神过度紧张、恐惧、担心而难以入睡,或睡眠过程中易惊醒。

    小儿受惊后也会因焦虑、惊恐等心理因素引起夜间睡眠障碍,导致夜惊症。患儿常于夜间因某些情绪障碍而惊吓时,夜间会出现此现象。经常发生夜惊的患儿,往往反映孩子存在持续较久的焦虑状态,因此需进一步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以进行心理疏导。儿童夜惊一般不需治疗,成年后自愈,但反复发作次数较多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对于惊吓引起的失眠应着重从稳定精神、情绪方面入手,应尽量避免引起精神紧张的各种刺激,对严重的可请心理医生帮助解决。

    紧张容易造成失眠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常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如,名目繁多的考试,各种比赛的竞争,关键场合登台,重大试验的举行等,应对紧张局面需要清醒的头脑与良好的技术,紧张情绪影响正常睡眠。睡眠不好,就难以保持最佳心理状态。一位高三的学生,高考前夜,怎么也睡不着,吃片安眠药也不能入睡,自己很着急,又连续服了3次,结果第二天清晨怎么也叫不醒,耽误了考试,这是对失眠症无知的严重后果,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学生因为考前睡眠过差影响成绩的较常见。总之过度的紧张极易造成失眠,睡眠差进而影响工作和学习,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轮班者易失眠

    在现代社会中,三班及四班倒的人很多,如医院的医生、护士,工厂的工人,值班警卫,电话局的电话员,列车上的工作人员等。这些工作人员要经常上夜班,而白天则要睡眠,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失眠,尤其是年龄大些的人较常见。

    人上夜班后容易出现失眠是因为人体内有一种结构可以计算时间,生物学上称之为生物钟,这种结构经现代科学证实位于视交叉上核。生物钟控制着人们的睡眠一觉醒节律。人通常习惯于白天工作,黑夜睡觉,一般人是能够适应外界的规律变化的,但如果这种变化太快,机体内代谢、激素分泌的调整和睡眠的能力不能适应这种急速变化,即可出现睡眠障碍。年轻人调节能力强一些,一般需要两周左右才能完全适应,而年龄大些的人,机体调节能力减弱,有些人适应较为困难,就会出现失眠症。

    上夜班易引起失眠的另一原因,与环境有关。白天周围环境较嘈杂,家中其他人又是白班,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地影响了睡眠的质量与数量。有些长期上夜班的人,因与家人的正常生活习惯相反,而引起一些矛盾出现,或夫妻生活受到影响,精神不悦,情绪低落,也可出现失眠。

    事业成功者为什么易失眠

    事业成功者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是心理疾病和睡眠障碍的高发人群。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这一现象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而心理疾患基本上都伴有睡眠障碍。

    有人对全国100多位事业成功人士进行调查,结果发现,83%的被调查者感觉环境中的竞争、工作中的压力很大,70%左右的被调查者有过失眠、心悸、易怒、多疑、抑郁等症状,但只有10%左右的人愿意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和睡眠障碍,近90%左右的人认为只要自己学会调节,不会让工作受到影响。

    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对心理咨询有着根深蒂固的误解,觉得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其实,在西方国家,接受心理医生的帮助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而事业成功者由于处于社会的上层,领导着成百上千的员工,唯恐自己的形象受到影响,因此更加不愿意去就诊。

    在发达国家,看心理医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事业成功者背后有两股力量在支撑,一是法律顾问,再就是心理医生”,就连美国国家总统,也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为其服务。

    他们的睡眠障碍和其他精神状态是如何造成的呢?主要的原因是紧张和焦虑。紧张可使人心惊肉跳、心慌、出汗、莫名其妙地恐惧,然后出现失眠。焦虑和失眠长时间得不到缓解时,事业成功者依靠坚毅的个人品质而筑起的心理防线将一次又一次接受考验。即使每一次冲击都被成功抵制,但影响会以一种潜在的方式积淀下来,时间久了失眠就会伴随而来。

    心理因素与失眠密切相关

    心理活动能影响躯体功能和躯体健康,这一事实已被大家所接纳。当来自各方面的应激因素,如生活的打击、学习和工作的紧张、未遂的意愿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使人体产生一种心理生理反应,如此便可激活机体的功能,使人们的体力和智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强烈而持久的心理社会刺激,能使机体某些功能,产生连续性偏高,导致神经递质、内分泌等系统的多方面功能异常,造成大脑或某种器官的功能障碍。大脑的功能调节失常,常易出现失眠及躯体的症状。因此,心理因素与失眠密切相关。

    失眠和心理、精神因素的关系

    心理活动能影响躯体功能和健康。情绪的变化如紧张、烦躁、压抑可影响到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之出现病理过程,在临床上叫做心身疾病。而社会环境变化可引起情绪及心理状态的改变,也可以诱发心身疾病。当来自各方面的应急因素如,生活的打击、学习和工作的紧张、未遂的意愿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使人产生一种心理生理反应。这种心理生理反应是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过程中的一种正常防御反应,它使人们的体力和智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强烈而持久的心理社会刺激,能使机体某些功能连续性偏高,导致神经递质、内分泌等系统的多方面功能异常,造成大脑和某些器官的功能障碍。大脑的功能调节失常,就会导致失眠。

    人间的悲欢离合会影响人的心理,有可能带来不眠之夜,这样的失眠可能人人都有过。在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失眠的病人有85%的人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但人的性格不同,对心理的调节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时过境迁后就不会失眠了,有的人本来睡眠质量不高,遇到突发性的事件,心理压力更大,长期不能化解,失眠持续时间较长,处理不好,容易引起慢性失眠。

    很多精神疾病,都伴有失眠。如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焦虑症、抑郁症、反应性精神病等都容易伴发失眠。心理和精神障碍对人脑的长期抑制,容易破坏人脑的“睡眠装置”,影响大脑对睡眠的调节能力,容易使人失眠,成为导致失眠的主要因素。由心理、精神因素引起失眠者,占的比例最大。精神障碍是导致失眠的第一元凶。1982年美国的一次对5000多名睡眠障碍患者的调查显示,35%是精神障碍引起的。

    人会在睡眠中惊醒

    睡眠中惊醒又叫夜惊症,夜惊是一种以睡眠中突然惊起,表情惶恐,发声怪异,伴有心跳和呼吸加速,出汗,瞳孔散大,面色苍白为特征的睡眠障碍。本症多见于3~5岁儿童,多数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自行缓解,少数儿童超过12岁,成年人多见于脑部的占位性病变,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本病可能与大脑发育尚不成熟有关,也有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后一因素往往是成年人发病的直接原因。

    本病特点:突然惊起,面部表情惊恐,双目圆睁,可伴有怪异声音,如野兽般的喊叫,或者破口大骂,或者高呼救命,同时可见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大汗,瞳孔散大,面色苍白等自主神经系统的发放症状。一般持续几分钟,儿童发作后往往伴有啼哭,醒后多对发作过程有记忆。其表现往往是令旁人惊惶。

    疾病和失眠

    不安腿引起失眠

    不安腿是指不论坐位还是卧位,于腓肠肌深部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感觉,因而可继发性地引起失眠。

    这种下肢的不适感在活动时减轻,安静下来又会再现,很多病人常常是不安腿与肌痉挛同时存在,所以发作时患者常难以忍受,严重影响休息和睡眠。

    此症在中老年妇女中比较多见。年龄增长、妊娠或睡眠不足等,都是使不安腿恶化的因素。其主要表现是下肢有极度不快感,如虫子钻入、蚂蚁爬行或是一堆蛆虫乱拱的感觉。在睡下不久症状就可强烈出现,短者数分钟,长者数小时,患者不得不踢腿或下床活动以减轻症状,但重新躺下后症状又出现,如此反复,患者整夜卧不安生,天长日久,便形成失眠。

    脑血栓病人的失眠

    脑血栓形成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多在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脑血栓形成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患者运动、感觉障碍,急性期可有烦躁不安,同时大部分脑血栓患者伴有高血压,也可引起头痛、头晕,影响患者睡眠。

    失眠病人容易患高血压

    失眠症多是由于长期外界的环境和内在的不良刺激而形成的,并在神经因素的参与下,造成了大脑皮层功能的失调。大脑神经调节功能失常,不能正常执行皮质下中枢的控制与调节作用,使血管收缩的神经冲动占优势,肾上腺素能活动增加,使节后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引起全身的细小动脉痉挛和外周阻力的增加,使心脏功能加强来适应机体内这一变化,因而导致血压的升高。偶尔的失眠引起一过性高血压,一般随着失眠的改善,血压可恢复正常;但长期失眠而造成的高血压,则不易恢复,应引起失眠患者的重视。

    心脏病病人的失眠表现

    心脏病,不一定都会引起失眠。但心脏病病人伴有失眠者的确较多,一方面是因患了心脏病,其思想负担较重而影响睡眠;另一方面心脏病本身也影响睡眠,失眠又会加重心脏病。

    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在心电图上常表现为窦性静止和窦房阻滞,多在夜间发病,且常在睡眠中猝死。出现窦性静止,或窦房阻滞使心脏射血减少,全身血液供应不足,尤其对脑的供血不足,而导致脑缺血,影响睡眠。

    心绞痛也是影响睡眠的原因之一。冠心病患者夜间心绞痛发作主要在半夜或凌晨。有人对10例心绞痛病人连续观察,指标用全睡眠时间除以睡眠时间,求出有效睡眠率。10例病人仅在发作时给予硝酸甘油中止发作,另1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心绞痛病人的平均有效睡眠率为88%,正常人则为94%。可见,心绞痛病人的有效睡眠率明显降低。

    由左心衰竭引起的心源性哮喘患者,往往在熟睡后1~2小时会突然憋醒,一种濒死性窒息感使病人极度惊恐不安。睡眠期间,迷走神经相对兴奋,冠状血管收缩,使心肌缺血缺氧,平卧时回心血量明显增加,使心力衰竭加重;而不安定的睡眠又使交感神经系统突然兴奋,心率增快,血压增高,使已经衰竭的心脏难以承受而出现心源性哮喘。如此恶性循环越发加重心衰和失眠的病情。

    综上所述,心脏病能影响睡眠,所以有效、合理的睡眠,应该是帮助心脏病人康复的一个重要方面。

    失眠不一定就是神经衰弱

    失眠不一定就是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指由于长期存在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产生的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失眠是神经衰弱的主要症状,大约有95%以上的神经衰弱患者有失眠,严重失眠者约占23%,一般性失眠占46%。

    但失眠不等于神经衰弱。神经衰弱主要表现为五组症状群:

    (1)头部紧张性不适:如头晕、头胀及头痛等。

    (2)睡眠障碍:大多数是失眠,包括不易入睡、睡眠不深、容易惊醒或时睡时醒、早醒与醒后不能再入睡。少数表现为嗜睡多梦,睡后仍困乏。

    (3)脑力劳动效率下降:脑力劳动不能持久,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障碍,常常对一般的事易健忘,而对烦恼的事不易忘却。

    (4)体力衰弱和疲劳感:表现为全身无力,疲劳感与劳动强度不成比例。

    (5)心情烦恼:容易为小事而情绪激动,并伴有心情烦恼引起的其他躯体反应,如心慌、食欲不振等。但无广泛的焦虑和不明原因的心境低沉。

    失眠是多种原因形成的、多种疾病都可具有的一个症状,所以,不能一失眠就诊断神经衰弱。思想包袱一背,反而更容易失眠。

    神经衰弱和失眠症的鉴别

    因为神经衰弱和失眠症都会出现长期慢性的失眠、记忆力减退、工作学习效率降低、疲乏等表现,综合性医院常将失眠症误诊为神经衰弱。另外,神经衰弱的诊断也有扩大性倾向,主要是对失眠的病因诊断时,把神经衰弱当成了最常见的诊断,这就需要两者进行鉴别。

    神经衰弱与失眠症关键的区别是前者主要表现为衰弱症状:精神容易兴奋和疲劳,脑力减退和体力疲乏,伴有各种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病程多迁延,症状时轻时重,每次病情波动常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而失眠症重要的是对睡眠的过分关注,失眠症病人往往在就寝之前就开始担心自己能否入睡,并且开始关注自己的睡眠,因此很难放松进入自然的睡眠状态。失眠者还把失眠与周围环境建立了联系,闹钟的滴答声、窗外的风声、换了一个枕头、改变床的位置都成了患者入睡更加困难、失眠更加严重的直接原因。

    皮肤瘙痒可以引起失眠

    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病。

    它可以由皮肤病引起,例如:疥疮、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等;可由全身的慢性病引起,如甲亢、甲减、胆管阻塞、慢性肾炎、尿毒症、风湿病、血液病、癌症等;也可以由一些生理的原因引起,老年人、妊娠后期、更年期女性、过于频繁的洗澡或长期不洗澡者易患皮肤瘙痒。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皮肤瘙痒症,在白天因忙于工作和劳动,可以分散和减少大脑对痒感的注意力。但是到了夜间,大脑接受的各种刺激减少,对瘙痒的敏感度则相对增加,患者可备感瘙痒难忍,难以入睡,甚至会彻夜难眠。相反,长期失眠引起的机体免疫力下降、神经内分泌失调等会加重皮肤病和许多全身性疾病的瘙痒症状。这样,皮肤瘙痒症与失眠之间互相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去除皮肤瘙痒症的病因和诱因,才可重获一夜安眠。

    皮肤疼痛引起失眠

    痒和疼痛是皮肤病的两大自觉症状,但疼痛是一种更加痛苦的感觉,它引起的失眠,是比较重的。

    痛觉和痒觉可能由同种神经传导。有人认为,痛觉的阈下刺激或痛觉的不完全传导,可产生痒感。在临床上一定强度的各种刺激有机械的、化学的、温热的等,均可发生疼痛反应。因此,痛觉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使皮肤受伤害性刺激后产生的信号。但是疼痛剧烈会出现一系列的附带反应,失眠就是其中之一。如带状疱疹的针刺样痛、结节性红斑的灼痛,常常可使患者彻夜难眠。

    中医认为,疼痛系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所谓“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不管何种疼痛,长期不消除,皆可引动心火,造成心火上炎,扰乱神明,从而引起失眠症。失眠愈重,心火愈盛,神明也愈乱,而疼痛就更加有增无减了。

    夜间胃部疼痛引起失眠

    许多消化道疾病如返流性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上消化道出血等,都可表现为胃脘部的疼痛不适,从而影响睡眠,但最典型的夜间胃部疼痛为十二指肠溃疡。它的特点是:

    (1)有慢性疼痛病史。

    (2)周期性发作。

    (3)疼痛部位,在上腹部中央或偏右。

    (4)疼痛有节律性,一般在食后半小时发生,1~2小时后渐消失。一些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由于在夜间胃酸较高,在半夜可发生疼痛,常定时发生。所以,你如果经常因为半夜上腹疼痛引起失眠,你就应去医院检查是否患有十二指肠溃疡。

    甲亢患者引起的失眠

    甲亢是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组内分泌疾病。患者不仅有顽固性失眠,还伴有紧张、烦躁、多虑、神经过敏及代谢增高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甲亢患者产生失眠是因为甲亢是一种心身疾病,发病多以精神刺激为主要致病因素,持久的刺激及感染等应激因素,造成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甲状腺素细胞增生出现上述症状。临床上,不少的患者往往以顽固性失眠为首发症状,所以严重失眠患者应排除是否患有甲亢病。

    甲亢属于中医“瘿病”、“心悸”等病范畴。中医认为,该病初起多实,病久由实致虚,尤以阴虚、气虚为主,以致成为虚实夹杂之症。痰气郁结化火,火热好伤阴津而导致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气郁化火,火热之邪扰乱神明,故而失眠;阴虚阳亢,虚热内扰,心神不宁,故而心烦少寐;气阴两虚,阴阳失调,故而夜寐不安。

    焦虑症病人容易失眠

    焦虑症是一种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的精神障碍。虽然病人感觉躯体不适,精神痛苦,但医生却检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病变。它突出的特点是:病人持续性或发作性地感到恐惧不安、提心吊胆、紧张焦虑,似乎大祸临头,好像面临着什么危险或严重威胁一样,而且夜间总是伴有睡眠障碍。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现实的危险或威胁。病人的情绪反应与生活、工作环境中实际存在的困难不相称。病人所感到的恐惧紧张,在旁人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至少是太过分了,但他们却不能控制自己,在白天无法摆脱,精神上很痛苦,而夜间常出现失眠。

    焦虑症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广泛性焦虑障碍。这种患者常具有神经衰弱的全部症状,如失眠伴有头部不适、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差、易疲劳、软弱无力等。这种病人常常被误诊为神经衰弱。另一种叫做惊恐障碍,患者除白天间歇发作外,常在夜间睡眠中惊醒,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睡眠。因此,焦虑症患者总是伴随失眠症或睡眠障碍。

    抑郁症失眠的特点

    抑郁症病人失眠和抑郁症状往往同时存在,睡眠障碍多表现为早醒性失眠,睡眠表浅不稳定,易于惊醒,醒后仍觉疲乏,抑郁症状以早晨为重。抑郁发作期间的睡眠总量、第四期慢波睡眠量以及眼快动睡眠量都减少,各期睡眠间转换较频繁。

    抑郁症病人的睡眠,观察发现睡眠总量和第四期慢波睡眠量都减少,眼快动睡眠量占总睡眠量的20.5%,眼快动睡眠的潜伏期缩短,各期睡眠之间的转换频繁。当经过几次电休克治疗后,其眼快动睡眠量比例上升为睡眠总量的35.9%。说明抑郁发作时眼快动睡眠被剥夺,治疗后眼快动睡眠的补偿性反跳现象。病人随着抑郁病情的好转,睡眠总量和第四期慢波睡眠都增加了,眼快动睡眠的潜伏期延长,各期睡眠之间的转换次数减少。所以,抑郁症病人睡眠障碍的特征是:起初出现眼快动睡眠剥夺状态,然后发生补偿反跳现象。

    药物可以引起失眠

    我们用来进行治疗的一些药物,其副作用可影响睡眠,如抗癌药物、抗癫痫药、口服避孕药、甲状腺制剂、糖皮质激素等。如服用大剂量激素,可使脑干兴奋性增强,引起大脑兴奋而难以入睡。某些含有咖啡因、茶碱类的药物,也可兴奋大脑皮层而影响睡眠。

    长期服用安眠药的病人失眠症状加重是因为,人长期服用安眠药,在肝内进行代谢、破坏及排泄,催眠效果会明显降低,所以经常服用安眠药的失眠患者,自诉服用安眠药剂量越来越大却不管用,就是这个道理。药物的剂量不能再增加,但也不能立即停药,因为患者已对药物产生依赖性,突然停药就会产生戒断症状,如精神极度不安、兴奋、失眠加重、肌肉震颤甚至抽搐。脑电图显示患者睡眠明显减少、变浅,病人连续做梦。患者无奈,只好强烈要求恢复使用原来的药物。

    服用安眠药而加重失眠的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一些成瘾性小或不成瘾的药物,不宜长期服用一种,可经常换用之。这样就可避免出现药物性失眠。至于其他药物引起的失眠,只要查明原因,停用药物即可。

    引起失眠的疾病

    失眠与很多疾病有关,但大部分是这些疾病的伴发症状,若疾病治好了,失眠一般也能明显改善。了解能引起失眠的疾病,对更好地改善睡眠是有所裨益的。与失眠有关的疾病如下: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肿瘤、松果体瘤、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塞)、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癫痫、偏头痛等。

    (2)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

    (3)泌尿系统疾病,慢性肾衰竭时的睡眠,常常是短而破碎,只有肾透析或肾移植才能有效地解决。尿毒症还可以因毒物在体内蓄积,而不可逆地损伤中枢神经细胞及使机体代谢紊乱。糖尿病、尿崩症、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尿频,也可以干扰睡眠。

    (4)过敏性疾病,也常常干扰睡眠,如皮肤瘙痒、鼻阻塞,使睡眠无法进行。

    (5)消化系统疾病,如溃疡病、肠炎、痢疾等造成腹痛、烧心、恶心、呕吐、腹泻及发热等症状,也明显干扰正常睡眠。

    (6)循环系统疾病,特别是心衰、心绞痛、高血压、动静脉炎等都可引起失眠。

    (7)骨骼、肌肉、关节的炎症和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也不同程度地引起睡眠障碍。

    手术前后的病人容易失眠

    在医疗卫生行业,手术仍是多种疾病的主要诊疗手段。手术疾病的主要特点是:起病急,心理上毫无准备;痛苦大,疼痛与不适较其他疾病为重;病人生与死的体验强烈,恐惧不安的程度大。因此,手术前后的患者,由于心理上和躯体上的特点,病人往往出现失眠症。

    (1)病人手术前的心理:手术本身可以认为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大多数病人对手术有恐惧害怕心理。少年、儿童,尤其害怕开刀引起的“疼痛”;老年人,多为手术的死亡危险而担忧;部分青壮年,对手术的安全性、并发症、疗效和术后康复等问题忐忑不安。还有些患者,对手术是否能解除疾病有顾虑。妇科手术病人,常担心术后内分泌紊乱影响性生活乃至家庭问题。随着手术日期的临近,病人的心理负担加剧,心情紧张,焦虑恐惧,甚至坐卧不安,食不甘味,夜不能眠。曾有一家解放军医院对100例将要手术的病人进行调查,发现有76%的术前病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尽管术前给些安眠药,多数病人仍然难以入睡,甚至彻夜不眠。

    (2)手术后病人的心理问题:手术后是病人心理问题较集中和重要的阶段。手术之后,疼痛、不适及被迫体位等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约1/3的病人反映疼痛极为严重,1/4的病人认为疼痛可以忍受。故此,术后疼痛及被迫体位往往是造成心理负担和加重失眠的主要因素。

    经常失眠的人易患感冒

    有失眠症的患者,由于睡眠时间不充足,不能很好地恢复体力,精力和心理健康,以致使人的体质下降、精力不佳。,这样就降低了人体的免疫力,削弱人体的抗病能力。免疫力是机体对入侵病原体的防御和抵抗能力,且免疫力是保护人体健康的基础屏障。长期失眠时,人体免疫力下降,因而易患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到来之时也常常不能幸免。

    失眠易引起心身疾病

    失眠不是神经系统有器质性病变,也不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但严重的失眠常伴有精神疲乏、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心慌、出汗、易激动以及情绪低落、感情脆弱、性格孤僻等一系列病态反应。持久的失眠,会使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正常节律被打乱,患上神经衰弱,进而造成精神及躯体衰弱,人际关系紧张,对生活失去信心,影响身心健康,导致心身疾病。

    不论失眠及伴随症状多么严重,一般地说,失眠只是大脑的兴奋和抑制暂时失去平衡。尽管失眠也常常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但失眠本身并不能反映身体内部有什么器质性病变,更不会转变为精神病或其他疾病,要想了解失眠与心身疾病的关系,首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心身疾病的概念及其产生机理。

    心身疾病的概念是指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程的演变、治疗和预后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有病理改变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一般具备下列三个特点:①心理因素引起躯体症状的发生或恶化。②躯体症状为明显的器质性病理过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③有别于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

    造成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精神因素最易引起心理障碍,从而引起病人思想高度紧张。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各种矛盾日益增多和家庭的不稳定,使人们的精神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状态,焦虑症、抑郁症等不断发生,失眠更加严重,当这种刺激使身心不能妥善应付或适应时,就会产生紧张状态而致病。其致病因素一般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作用:心理因素通常与情绪活动密切相关,它对躯体内脏器官功能的影响,一般是通过情绪这一中介来实现的。当失眠及社会因素作用于人体时,会引起相应心理反应,它作为一种信号刺激,能激发人的情绪体验。如情绪反应受到压抑,得不到必要的疏泄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使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失去平衡,造成神经系统,尤其是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进而导致身体器官的组织或机能病变。据大量心理生理学研究资料表明,自主神经系统是人类情绪反应改变内脏活动,影响内脏功能的主要中介,下丘脑-交感神经-肾上腺轴可能是构成情绪内脏反应的重要环节。

    心理学工作者们在研究躯体功能与不良情绪的关系时,分析了不同情绪对胃肠功能的影响,舒适的环境和悦目的色彩使人情绪愉快,可以增进食欲;而焦虑、忧伤、愤怒可使消化功能受到抑制。他们对胃瘘并伴有胃黏膜病的病人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情绪愉快时黏膜充血,腺体分泌增加,胃壁蠕动增强;焦虑状态有类似反应;而悲伤、自责、沮丧时黏膜苍白、分泌减少;但当愤怒、怨恨、敌对情绪时,黏膜高度充血、腺体大量分泌、肠管剧烈蠕动。此外,在医学史上,关于情绪状态影响机体健康也有很多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尼拉岛在一次突然遭到空袭之后,岛上妇女中发生月经失调者很多;列宁格勒在被德军围困的日子里,城内居民原发性高血压病和溃疡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还有人观察到,战胜一方的伤员较战败方的伤员恢复得快。巴甫洛夫学说和大脑皮层内脏机能相关学说,为情绪学说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基础。

    (2)应激学说:应激一词,原是物理学专业上的用语,指某种外力作用于物质而产生的反应改变。引入生理学领域后,系指机体内部突发的紧张状态。应激过程由应激原-应激反应-应激状态-应激效应组成。应激原指触发应激反应的原始刺激,它可来自体内、体外和社会。应激反应是指一种突发性、全身性、非特异性、保护性的防御反应。应激状态是指应激反应发生后个体心理上、行为上、生理上、生化代谢上所发生的综合性变化状态。心理应激是在心理上紧张状态下所产生的矛盾过程,但是否引起心身疾病则取决于应激原的质和量。研究证实,躯体对紧张刺激产生应激反应时,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垂体前叶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这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及其与下丘脑和其他内分泌腺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决定着不同应激原的心身反应方式。所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则可能是应激反应的重要环节。

    (3)心身现象:是指伴随某种心理现象而存在,或由某种心理因素所激起的躯体机能反应特征,如人在激动时面红耳赤,恐惧时毛骨悚然,悲伤时涕泪滂沱等。人有某些不适时即怀疑自己患了什么重病,背上沉重的包袱,终日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即由于恐惧、焦虑的情绪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消化功能抑制和心身亢奋所致。心身反应引起躯体反应与情绪体验是一致的,情绪一旦改变,相应的躯体反应立即消失;但某种情绪体验久久不能消除平复,心身反应过于强烈持久,就有可能进而导致心身紊乱。其特点是:躯体症状广泛弥散,严重持久,但没有相应的躯体器质性病理改变;躯体免疫机能发生改变,在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的同时,循环中的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明显下降。病人反复就医,临床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精神神经症候群”。常见主诉:失眠、多梦、健忘、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激动易怒或忧伤抑郁等精神症状和头痛头晕、心慌闷气、胸部压迫感、喉间异物感、厌食呕吐、胃肠不适以及血压波动、心动过速、发热多汗和痛经、性功能障碍等。

    了解了失眠引起心身疾病的机理之后,应该正确对待失眠。如果不是躯体疾病引起的失眠,而是由精神情绪所致的,就应该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把自己的心情放松,保持自己的生活步调,培养感情,认清真实的自我,以保持心情的舒畅。在生活中逐步调整自我,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失眠这一严重影响心身健康的不良刺激,会悄悄远离你的身边。

    失眠患者总是说梦多

    在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病人常常这样诉说:“昨晚没有休息好,做了一夜的梦”、“我晚上梦多,简直没有睡着。”第二天学习、工作起来似乎还真感到有点精神不振、精力不足,仿佛做梦真的耽误了休息。有些医生按照传统观念,也承认多梦是大脑不曾休息或休息不好的表现。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做梦并能回忆梦境并不是睡眠不深的指标,也不能说做了梦就表示不曾睡好。正如前面谈到的那样,梦是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不管你有没有梦的回忆,或有没有梦感,你每天晚上都必定做4~5回梦。说整夜做梦是夸张,说没有做梦也不现实,更谈不上梦多梦少。有人对主诉失眠、整夜做梦或梦多的慢性失眠症,进行过生理测验,应用多种生理仪进行脑电波描记和研究,客观记录证明这些主诉“梦多”、“整夜做梦”病人的睡眠周期和正常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伴有梦的快波睡眠期所占的比例和实际时间也并没有明显缩短或延长,“整夜做梦”和“梦多”的体验与各项睡眠参数并没有相互联系。还有人对这类病人进行心理测验,认为这类体验与性格有关系。如敏感、多疑、过分关注睡眠质量和数量的人无论从人类睡眠的普遍规律,还是从实验研究的结果看,梦感与失眠未必有必然的联系。有无梦感及梦感的程度也不能作为失眠与否及失眠程度的客观指征。

    那么,人们为什么总习惯把做梦和失眠扯在一起呢?正如我们前面多次谈到的那样,梦是在快波睡眠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生理现象,是一种主动的生理过程,其表现形式有表象成分又带有感性性质的记忆活动和超常规的联想。而梦感则是指醒来后对梦中某些情节的回忆,或只留有曾做过梦的印象,但梦的内容大多很难讲清楚。主诉失眠伴多梦或失眠无梦的人所说的梦应该指的是梦感,而梦感与情绪因素和性格特点有关。比如,性格内向的人,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内部的感受,睡眠较表浅易醒或惊醒,常能回忆起生动的梦境;情绪抑郁、焦虑的人容易从梦中惊醒,因而自感梦多且睡的不实。有人还发现,梦多与睡眠的惊醒程度密切相关,自诉平日梦多的人,睡眠中都比较易惊醒。在睡眠试验中,只要20分贝的音量便足以唤醒他们,他们的梦境回忆程度也高。临床上常常见到突然多梦的人,往往与受到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心情不畅、睡眠不安有关,因此失眠者往往伴有多梦。

    实验结果证明:失眠,尤其是长期失眠的主诉是不可靠的。失眠与心理紊乱有关。他们对睡眠潜伏期往往估计过高,而对实际睡眠时间又往往估计过低。实验测试时,失眠病人对有关睡眠参数的叙述与客观记录不符,不是夸大就是缩小。我们认为,失眠的体验与情绪、性格有关。

    为什么很多的失眠患者诉述自己“整夜做梦或梦多”呢?有人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睡眠知识及睡眠与梦感的关系了解很少:许多人不了解睡眠的周期交替变化,不知道梦在睡眠中的地位,在生理上的作用,以及梦与梦感的区别,不知道梦或梦感没有什么副作用。旧的传统观念、封建迷信思想对梦的不科学解释,使人对梦怀有恐惧感,以讹传讹,使许多人盲目陷入梦的恐惧中。

    (2)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关:许多人对情绪障碍缺乏认识,不知道情绪障碍是一种疾病,往往忽略了情绪障碍本身,都过分注重情绪障碍伴发的失眠、多梦、疼痛等症状。不知道如何调节和改善自己的情绪,反而夸大了不太客观的体验。

    (3)对自己的健康过分关心,对梦感过分关注,导致梦感增强;梦感增强的结果反过来又加重对健康的担心、对失眠的恐惧,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4)有些人在快波睡眠期醒来或紧接着快波睡眠期之后醒来,只是对梦境的回忆程度增高。

    (5)个体功能状态差异:不同的个体对梦感不同,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功能状态不同,对梦感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有的人一段时间梦感强(梦多)另一段时间梦感弱(梦少)。

    失眠作为一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梦作为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也绝非多余。我们承认失眠的存在,但不能认为失眠和梦感有必然的联系。

    患了失眠症怎么办

    一旦经医生诊断患了失眠症,也不要紧张,其实失眠者不只你一个人,他们和你一样,在默默地忍受失眠的痛苦,你更要和他们一样,树立信心,寻求合理、有效的方法战胜失眠,因为失眠的改善主要得靠你自己。

    首先要求自己正确地面对它,因为失眠不是一种严重疾病,也不是不治之症,世界上有几亿人患失眠,大家都在正常生活、工作。1天或几天少睡几个小时没什么关系。这样,就可以使压抑的情绪松弛下来,不再害怕、紧张,全身得以放松,信心一旦树立起来,即可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然后配合上食疗、中药、西药、针灸、理疗、气功等自己最信任的一种疗法,一定会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某些发达国家有一种“失眠者俱乐部”,失眠者组织在一起,专门有活动日,读书、听音乐、组织夜间运动会、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借以消除孤独感、失落感、紧张不安和恐惧心理,树立信心,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失眠这一现实,无形中会使失眠症状得以改善。现在我国有些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组织,愿每一位失眠的病人都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打破紧张、担心、恐慌造成失眠,失眠加重紧张、担心、恐慌情绪的恶性循环,早一天进入甜美的梦乡。

    长期失眠对身体健康有危害

    长期失眠对人健康的损害是十分严重和可怕的。据两位美国学者对7000人为期5年半的研究表明,在影响人寿命的7种因素中,睡眠是重要的一项。睡眠障碍往往引起人体免疫力低下、精神烦躁,同时还容易引发高血压、神经衰弱、心脑血管意外以及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等,甚至造成猝死。睡眠障碍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根据国外的调查,有10%~49%的人患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10%~20%为慢性失眠或严重失眠。

    睡眠障碍有很严重的后果:情绪变化最早出现,如烦躁、欣快和抑郁快速交替出现,对环境缺乏兴趣等;睡眠被剥夺的人手脚有刺痛感,对疼痛更加敏感,还会发生眼睛烧灼感、眼睛刺痛、复视和幻觉等各种视觉障碍;剥夺睡眠者的思维紊乱,表现为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无法表达完整的意思,对最近发生的事情健忘,最终可致精神失常。实验还证明,动物被剥夺睡眠后会死亡。

    研究发现,人体长期睡眠不足,使神经、内分泌的应激调控系统长期处于被激活状态并逐渐耗竭而发生调节紊乱;病理解剖发现这类病人的血管硬化明显,口径变得狭窄,因此严重影响相关组织的血液供应而使各种器官的功能发生障碍,机体的各类代谢产物停滞于体内;免疫功能也明显减低,诱发和加重各种心身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胃十二指肠溃疡等,从而影响到生命的正常进行,甚至会引起机体死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