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不可忽视孩子的社交课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类是群居动物,无论性格内向的孩子如何自闭,最终都无法避免走出家门,与社会上的其他人打交道。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个人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当孩子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技巧,他的紧闭的心门就会敞开,内向的性格必定就会有所改善。

    礼貌文雅让人广结良缘

    “培养孩子讲礼貌还真不容易。”小森的妈妈经常感叹地对同事说。从小她就特别注意孩子的礼貌问题,如带孩子出门时,遇到熟人都会教孩子主动与人打招呼,见到老人要叫“爷爷”、“奶奶”,见到年轻人叫“叔叔”、“阿姨”、或“哥哥”、“姐姐”;当家里有客人来时,让孩子保持安静;在外面玩耍时,遇到老人要礼让等等。现在孩子4岁了,基本上会主动与人打招呼,但也会经常忘记。而且有时会看心情,小家伙心情好的时候,看见谁都打招呼,心情不好时,看见了也装作没有看见。而当有客人来家里玩时,妈妈总会提前跟小森说,让他安静些别吵,小森都会很听话的答应,但客人来后他却会故意在玩玩具时发出很大的响声,或者是过来拉妈妈或者是客人的手要求大家陪他玩。

    “对于孩子这些基本的礼貌教育问题,我真的是很重视的,可孩子却好像没有长记性一样,总是忘记。”小森妈妈为此很是苦恼。

    小森妈妈为什么会有“培养孩子礼貌不容易”的感慨呢?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与社会的不良影响有关。的确,在我们的周围,经常会看到很多人的种种不文明的陋习,他们讲脏话、骂人、不遵守公共秩序等。但同时,家长也不能忽视了,家庭在养成孩子文明礼貌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仅仅是学校的事,在这种错误指导思想的支配下,他们除了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之外,其他的一概放任自流。

    “礼貌是一种人际交流途径,能懂得社会规则的人是最聪明的,是最有能力的人,也是最让人敬重的人,懂得礼貌和尊重别人是迈向成功人生重要的一步。如果你能及时纠正孩子待人接物中不好的习惯。那么,你所做的一切将使孩子终身受益。”儿童心理专家、家庭教育专家鲁杰是这样认为的。

    是呀,中国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教育孩子从小讲文明懂礼貌,这是做家长的职责。

    家长要求孩子讲礼貌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早晚要向家长、长辈问好。出去玩和回家都要告诉家长;

    ②对家长、长辈说话要恭敬,不惹家长、长辈生气;

    ③有好吃的食物,先请家长、长辈吃。吃饭时不抢食、不挑食、咀嚼时不要出声;

    ④大人问话时,要认真听,并有礼貌地回答;

    ⑤家中来客时,要热情接待,有礼貌地称呼。家长同客人谈话时,不打扰不插嘴;

    ⑥不随便向客人要东西,别人给的东西必须得到家长同意才能收下,并要致谢;

    ⑦求人家帮助时,要用商量的口吻说“请”,事后,要向人家道谢;

    ⑧打喷嚏时,要用手绢或用手捂住嘴鼻,向下或向朝外,而不要向着别人;

    ⑨在别人家做客,不乱翻人家的桌子抽屉、书籍玩具,不随便吃人家的东西,如果主人让吃,少量用些;

    ⑩不在他人面前挖耳朵,剔牙齿,搓身体上的污垢,抠脚趾。

    家长除了懂得让孩子如何礼貌待人的方式外,还要懂得通过何种方法让孩子贯彻实施。

    第一,家长要以身作则。孩子有没有礼貌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且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别人,所以家长在家里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讲礼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比如有客人来做客的时候给予热情地招待;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以后,对别人说谢谢;在收到礼物的时候可以邀请孩子和你一起写感谢卡等。有了家长的示范,再遇到类似的情形时,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学你的做法。

    第二,为孩子设置场景。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打扰来访的客人,一般都会把孩子打发到一边,让他们自己去玩。这样做也许能够获得一时的安静,但是却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会想:家长为什么不让我跟客人在一起?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久而久之,家里一来客人,他就会自动躲到旁边去。所以,当有客人来访时,家长应该向孩子介绍一下来的是什么客人,再向客人介绍一下你家的孩子,并让孩子帮客人拿拖鞋、拿杯子,总之,千万不能把孩子排斥在外。

    第三,适当给孩子暗示。在教育孩子使用文明礼貌语言时,开始孩子往往是不自觉的。有时在长者面前,常因怕羞而不肯去做。碰到这种情况,有的家长往往逼着孩子对长者有礼貌,或当着客人的面责骂孩子。其实,这样做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家长采取强制或责骂后,即使孩子不得已去做了,心里也是不高兴的,以后就更不喜欢礼遇长辈了。所以有经验的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是采取暗示法,在孩子耳朵旁边,轻轻地叫他致礼,使其很高兴地礼遇长者,并因此而得到称赞。

    第四,给孩子讲清楚礼貌的意义。家长在教给孩子文明礼貌时,不但要告诉他语言应当怎样,姿势应当怎样,还要向他讲些深入浅出的道理,即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

    第五,对孩子的礼貌行为及时做出评价。如可以用点头、微笑、语言等来表示赞扬和肯定。对孩子不礼貌的言行更要及时批评,并指出不礼貌的后果,使孩子对不礼貌的言行产生厌弃的情绪。

    第六,成人要形成教育的合力,贯彻始终。培养孩子懂礼貌,关键在于家庭成员始终如一的态度,而且必须做到统一要求,统一步调,千万不能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有的管,有的护,有时严,有时松,造成教育作用的相互抵消。成人对孩子的礼貌教育必须做到有始有终,切不可虎头蛇尾。要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培养孩子合作的能力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形势下,只有懂得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也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二十一世纪的孩子面临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与此同时,我们的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理论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能力。其中,学会共同生活即指在教育中要培养孩子与人合作、共享成果的能力。

    然而,很多性格内向的孩子最明显的缺陷就是不懂得与人合作,他们做事总喜欢独来独往,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再加上当前在有些家庭里,孩子是独生子女,被一家两代甚至是三代人宠着,别说大人们疼着他们,孩子自己也娇惯着自己。如此一来,家长就会为内向孩子的缺陷找借口,“就让他自然成长吧,不用管,以后会慢慢改变过来的。”殊不知,孩子的合作意识、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寓言故事:

    春天来了,森林里到处花香鸟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早,小熊出去散步的时,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一大片草莓地,“太好了!”小熊兴奋得直翻跟头,赶紧找来了它的好朋友麻雀和小猴,“如果我们好好照顾它们,过不了多久,我们就有新鲜的草莓吃了。”小熊对它的好朋友说。小麻雀和小猴都高兴地直点头,它们都在想象草莓成熟时那果实累累的景象。

    小熊安排道:“我力气大,我去打水;小麻雀你给草莓捉虫;小猴子你总是跳来跳去停不下来,就给草莓拔草吧。”小麻雀和小猴子都同意了小熊的提议。它们唱着歌,分头去干自己的活了。

    不久,草莓就像星星一样冒出来了,小小的,绿绿的,随着风轻轻的摆动。可是小熊却不干了:“我每天去打水,太累了,哪里像小猴,多么轻松,不用天天跑来跑去。”

    麻雀也开始抱怨:“我每天都要呆在这里细心地找啊找啊,哪里都不能去。可是小熊还可以每天出去看风景。”

    小猴听见了,也不甘示弱:“我每天弯腰拔草,腰疼得都不能在树上打秋千了,还是麻雀清闲,可以随时尝尝草莓熟了没有。”三个好朋友都觉得别人干的活比较轻松,于是就约定,从此以后麻雀负责打水,小猴负责捉虫,而小熊也如愿以偿地去拔草。

    第二天,麻雀高兴地去打水,可是才到半路,它就累得连翅膀都扇不动了。于是,它偷偷地把水倒掉一半。小熊悠闲地去拔草,可是它的手太大了,经常不小心把草莓也一起拔掉了。小猴子在草莓丛中跳来跳去找虫子,一会儿眼睛就酸了。这时,小猴子听到小鸟在树上唱着歌,他就荡到树上和小鸟玩捉迷藏了。

    草莓成熟的日子到了,三个好朋友来采草莓,可是草莓呢?草莓地里只有一片枯草,星星一样的草莓都不见了,三个好伙伴后悔不已。

    如果三个伙伴都不去抱怨自己的工作,而是把适合自己的工作做好,他们就可以吃到甜美的草莓了。怎样可以让一滴水不干涸呢?只有把它放到大海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也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和别人进行合作。

    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它就暗示着合作的重要性。没有人能够独自成功;唱独角戏,当独行侠的不能成大事的。俗话说的好:“双拳难敌四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有运用合力,善于合作,才有强大的力量。

    当然了,培养孩子合作的能力,需要有效地训练。

    第一,进行分享训练。分享就是共同享受,自己高兴、快乐,也让同伴高兴、快乐。家长要创造物质条件,并加以精神鼓励,让孩子表现一定程度的慷慨大方,体会分享的快乐。在此过程中,家长不能过于溺爱孩子,要让孩子知道分享的真谛。

    第二,家长要树立榜样。孩子学习榜样,大体经历了从无意识的模仿到有意识的模仿,从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的模仿,从把模仿当作目的到把模仿当作达到目的的手段等。孩子培养良好的品质,不能只靠说教,更重要的是以身立教。通过言行,把抽象高深的思想,良好的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形成好思想、好品德、好的行为习惯。行为的模仿和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三,创建和谐、互助合作的环境。家庭的环境创设,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教育孩子,是以隐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法。它可以利用氛围塑造孩子的性格,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家里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合作、帮助,其乐融融的景象对孩子的教育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家长要注意,以下这些话千万不能对孩子说:

    “这件事情如果是你一个人做的,功劳就是你的,与他人合作,你的功劳就不会那么大,所以不用那么认真。”

    ——如果家长从小就给孩子培养“功劳”意识,如何能让孩子更好地与人为善,更好地与人相处呢?当然,更难说是合作了!中国的足球为什么那么差?中国人的合作意识为什么那么不足,实际上与个人英雄主义有太大关系了。一个人是龙、一群人是虫说的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

    “合作就是要等着大家来了一起做,你一个人做那么多干什么呢?”

    ——这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导,理由是心疼自己的孩子,怕他们多做了事。这种心疼对孩子的成长无益,多做了孩子不是多得到锻炼吗?孩子如果有能力可以多做一点,这样不但不会吃亏,反而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会合作。

    总之,孩子合作能力是一种品德培养,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激发孩子合作兴趣,为孩子创造合作的机会,指导孩子掌握合作的技巧,为孩子良好个性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鼓励孩子大胆与人交往

    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经历着特殊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四”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二”即爸爸妈妈、“一”即孩子,如此,孩子的家庭生活方式被简化为:一人玩耍或只能与家长一起玩耍。同时,随着现代居住环境不断变化,人们居住的场所逐渐具有高层封闭的特点,邻里之间咫尺天涯,互不往来,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凡此种种,使得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造成交际能力低下。同时,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自我封闭的个性又限制了他们交往的范围,以至他们的交际能力越来越差劲。据相关资料显示,许多成人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

    君不见,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平时在家里尚且活泼、调皮而又捣蛋,可是一见到陌生人,就变得扭扭捏捏、不大方,甚至害羞地躲到大人身后,完全变了一个样。在这个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需要交流和表达的世界里,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被忽视和被边缘化。他们在生人面前局促不安、不敢说话,在带有竞争性的活动中,更是畏缩不前,胆怯害羞。如果家长想改变孩子不善交往的个性、使其变得自信大方起来的话,最好越早越好,因为害羞的壳关闭得越久,就越不容易将它打开。

    美国的乡村里有一个小女孩,她有一副百灵鸟般动听的歌喉,非常想成为一个歌唱家,可惜的是,她的性格太过羞怯,每当一个人唱歌的时候,她能够唱出自己最高的水平,但每当在别人面前表演的时候,她就会紧张得不得了,不是跑调,就是忘词。这让她感到非常苦恼,甚至打算放弃当歌唱家的梦想。

    父亲知道以后,鼓励她:“只要你用心唱出自己的歌声,人们会被你的歌声打动的。你应该克服自己的羞怯,把自己最高的水平向别人展示出来。”

    听了父亲的劝告,她坚守住这份梦想。从此她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的性格。她开始主动与别人交往,在人多的场合,她不再像以前一样躲在角落里,生怕别人看到,而是站到人群之中,与大冢一起说笑,大家都很惊讶这个小女孩的转变,但随后,他们都给予她足够的赞扬,因为他们都知道她有一副好嗓子,都希望她能够成功。

    就这样,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小女孩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在大家面前表演的时候,她的脑子里想的不再是:“唱跑调了怎么办?忘了歌词怎么办?”而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为她的观众歌唱中去。渐渐地,人们被她的歌声所感动,开始喜欢她、热爱她。这个女孩就是凯丝·达莉,长大以后,她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歌唱家之一。

    如果你的孩子同样胆小、害羞,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不敢表现、不敢与人交流,那么,家长就应该多鼓励他向这个小女孩学习。因为,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担心和害怕是没有用,要想克服这些缺点,就应该大胆地站到人群中去,让别人发现自己。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家长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提高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是帮助他们架起通向他人的桥梁。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会说爱说的习惯,为他们进行交往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二,利用各种机会指导孩子与人交往。比如,去别人家做客,要教育孩子有礼貌;家里来了客人,要让孩子主动打招呼,帮助做些接待事宜;成人间谈话,如果没必要让孩子回避,可以让他们参与,并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极好机会。若孩子敢于在别人面前说出自己的看法,家长对此应给予鼓励,对他们正确的见解及时进行肯定。对孩子的一些不妥做法,如只顾自己说话,随便打断别人谈话等,要及时提醒,并在事后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

    第三,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参加集体活动是提高交往活动的重要途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可以结识许多的小伙伴,还可以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了解自己,学会用集体交往的规则调节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他人、谅解他人、乐于助人,学会调节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第四,尊重孩子的交往兴趣。让孩子明白与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权利,处理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肯定,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一步。

    第五,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民主家庭氛围。民主的家庭氛围很重要,因为在这种气氛下才能培养出性格平和的孩子,孩子才能平和地与别人交往,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好伙伴。让孩子在充分善良、宽松的环境中长大,保证他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品质,这是孩子受他人欢迎的很重要的基础。

    第六,正确对待孩子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冲突和争执是很自然的,家长不应过多干预,要尽量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通过独立解决冲突和争执,使他们学会协调、同情、忍让等处世技巧,这往往是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不到的。同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化解矛盾的责任心和能力,使孩子在调解冲突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倾听对方的陈述和观点,从而掌握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并学会判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争端,而不是采取被动或侵犯的方式,懂得必须照顾每一方、每个人的需要,使各方都在最小矛盾的情况下和平相处。

    克服孩子的社交恐惧症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众目睽睽之下讲话的时候往往感到有些紧张;在社交场合与陌生人打交道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自己介绍给大家认识时,同样也会有些迟疑与害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紧张与害怕只是短暂的,并随着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知识的积累,惧怕感会不断地消失。但在那些内向、怯懦的孩子当中,害怕见生人的状况暴露得十分明显,他们有时甚至在与熟人讲话时都会感到紧张与脸红,更有严重者,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还会出现口吃、出汗、惶恐不安、心跳加速、轻微颤抖的现象。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社交焦虑障碍或社交恐惧症。这种心理问题在内向的青少年中较为常见,成为困扰教师与家长的一大问题。

    这天,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闯进了一个女生,她的名字叫王小磊。可是,她一见到心理医生时,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说话。后来,在心理医生的一再鼓励下,她才吞吞吐吐说起了自己的情况。

    原来,王小磊有个“害羞”的毛病,两年多来,她很少与人讲话,即使与人讲话,她也是不敢直视对方,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她还说到,平时一说话脸就发烧,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最怕接触男生,即使在教室里,只要有男生出现,也会不知所措。对老师也很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而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她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更糟糕的是,如今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毛病,她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

    显然,王小磊患上了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她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我们要想帮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惧症,就要深入了解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分为哪几类。

    第一,赤面恐惧。一般人在众人面前时,经常会由于害羞或不好意思而脸红,但赤面恐惧患者却对此过度焦虑,感到在人前脸红是十分羞耻的事,最后由于症状固定下来,则非常畏惧到众人面前。患者一直努力掩饰自己的赤面,希望尽量不被人觉察,并因此十分苦恼。有一位学生患者,因赤面恐惧而不能乘公交车,只好坐出租车或干脆步行。在必须乘公交车时,他就事先喝上一杯酒,使别人认为他脸红是喝酒所致,以此自我安慰;或拼命奔跑急匆匆上车,解开衣服的纽扣,让别人相信他脸红是由于奔跑所致,以掩饰赤面。这些症状在正常人看来似乎很可笑,但对患者来说却像落入地狱般痛苦不堪。他们觉得不治好赤面恐惧症状,一切为人处世等都无从谈起。

    第二,视线恐惧。这种患者主要是与别人见面时不敢正视对方——自己的视线与对方的视线相遇就感到非常难堪,以至于眼睛不知看哪儿才好。患者一味注意视线的事情,并急于强迫自己稳定下来,但往往事与愿违,终于不能集中注意力与对方交谈,谈话前言不搭后语,而且往往失去常态。有的学生患者在上课时,总是不由自主的去注意自己旁边的同学,或总感到旁边的同学在注意自己,结果影响了上课,并给自己带来无比的痛苦。

    第三,表情恐惧。患者总担心自己的面部表情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或被人看不起,对此慌恐不安。表情恐惧多与眼神有关,患者认为自己眼神令其他人生畏,或认为自己的眼神毫无光彩等。有一位表情恐惧患者,他固执地认为自己的眼睛过大,黑眼球突出,这样子被人瞧不起,又认为自己的表情经常是一副生气的样子,肯定会给别人带来不快,他冥思苦想,竟然使用橡皮膏贴住自己的眼角,认为这样就会使眼睛变小,但眼睛承受极大的拉力,非常痛苦,也很难持久。最后,患者下决心动手术。当然没有一个眼科医生会给他做这样的手术。

    第四,异性恐惧。主要症状与前几种情况大致相同,只是患者在与异性或者自己领导上级接触时,症状尤其严重,感到极大的压迫感,不知所措,甚至连话也说不出来。与自己熟识的同性及一般同事交往则不存在多大问题。

    第五,口吃恐惧。口吃恐惧可归类于社交恐惧的一种。患者本人独自朗读时,没有什么异常,但到别人面前时,谈话就难以进行,或开始发音障碍或才说到一半儿,就说不下去了。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因心理紧张造成的疾病,只要积极治疗,做好心理疏导,就能克服恐惧。为此,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多给孩子一点关爱。没有爱的滋润,孩子的生命就像无源之水。无论父母多忙,请你都不要忽视孩子,每周至少与他们交谈一次,同时可以带他们多出去玩一玩,送点小礼物给他们,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点惊喜的色彩。总之,家长无论多忙,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或表现出的一些不明显的心理问题症状,都不能不闻不问,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让他们感受到一份亲切与温暖。

    第二,对孩子多一点耐心。不少“社交恐惧症”的孩子都极其自卑,这时,父母、老师只有以足够的耐心、真诚的态度,才能走进他们的生活空间,走进他们的心灵。只有产生了情感共鸣后,才能收到良好的诊疗效果。

    第三,请教专家。当家长与老师实在无法自己解决时孩子的问题时,应该及时向专家请教,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以便孩子及早走出心理阴影。

    学会在社交中求同存异

    人与人相处,最容易因为交往密切而忘记了应该求同存异地对待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特殊经历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对同一事物、同一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也正因为如此,家长要教导孩子,与人相处,一定要学会求同存异,唯有这样,才不至于产生矛盾。

    两个朋友相处时间长了,关系越来越密切,容易产生常说的不分彼此的情况,遇到事情,自己的看法就是朋友的看法,或者认为朋友的看法就应该与自己的看法一致,而忽略了自己和朋友是两个人、两个个体。宇宙间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连体人,也都有各自的性格和特点。

    尊重朋友,首先就是要承认自己和朋友有不同之处,并坦然对待这些不同之处。在一些生活小事上,我们很容易做到求同存异,张三爱吃甜的,李四爱吃辣的,张三不会试图让李四改换品味,和自己一样吃甜的。但在一些对朋友很重要的问题上,却可能出于最善意的动机,却会引起朋友的不满,可谓是费力不讨好——

    沈奕茗和季冰玲同住一间宿舍,两个人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沈奕茗性格沉稳,作事细心;季冰玲最大的特点是忘性大,上课忘带笔记本,衣服晾出去忘了收进来都是常有的事儿。有一次缝衣服把针丢在床上忘了找,还被扎了一下。沈奕茗非常关心季冰玲,认为她得改掉忘性大的毛病,否则以后大学毕业进人社会,在工作上不知要出多大的错误。

    谁都承认,沈奕茗是一片好心,出于对季冰玲的爱护。沈奕茗告诉季冰玲放东西要各有各的位置,做事要有条理,等等。总之,相当于替季冰玲制定了一个行为指南。开始,季冰玲积极性挺高,但忘性大犯了时,肯定都不记得了。沈奕茗不厌其烦的劝她,忘了就提醒,见她错了就毫不客气地指出来,让她下次记住。

    这样才过了一个多月,沈奕茗没烦,季冰玲却烦了。是呀,谁愿意被复制成另一个人呢?沈奕茗希望季冰玲变得和自己一样,做事细心、有条理。但季冰玲就是季冰玲,不是沈奕茗,她的做事方式、脾气性格不可能和沈奕茗变得相同。季冰玲忘性大,并没妨碍两人之间的友谊,反倒是沈奕茗的一片好心却招来了季冰玲的不快。

    与人相处,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缺点是每个人都有的,对别人的缺点和毛病要学会忍耐与宽容。看到别人缺点的同时,也要发现别人的长处、赏识别人的长处,在与他人交往时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这样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总是试图让朋友变得和自己相同,朋友肯定会被吓跑,最后这个人连一个朋友都不会有。朋友之间肯定有某些共同点——共同的兴趣、爱好,某些共同的利益,需共同完成某些事,共同的志向等等,这些是两个人之所以会成为朋友的基础。但同时,两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东西,也正是这些不同,才会有可能形成相互的吸引力,让彼此的友谊长久。

    20世纪80年代,有一个新疆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他是哈萨克牧民的儿子,他从小的生活就是骑马放羊。

    在高校中有这样一个外乡人,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人,大家都很惊喜,非常喜欢他,但是,那时候资讯不发达,大家都会提一些看似非常愚蠢但又很贴切的问题。新疆到底是什么样,顶多是从电视中看到,辽阔的草原,雪山,牧场,骑着马的少年,欢歌笑语的维吾尔族姑娘。大家一见面都问,你是新疆人吧?这个哈萨克族学生对此很苦恼,他说我们新疆有12个主要的少数民族,我是哈萨克族人。另外,还有很多人会把维吾尔族人等同于新疆人,其实维吾尔族只是新疆少数民族中人数比较多的一个民族而已。经过这样一番解释之后,大家才终于明白,他是哈萨克族人。

    “新疆人是不是都住在圆圆的包包里呀?”这个学生有些无奈地回答:“我们乌鲁木齐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是中亚国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可能一开始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很多人不太相信,觉得他说话好像不可靠。如果按照常例,我们就会辩解,可是,这位哈萨克族学生,心胸非常开阔,他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大家的不解和猜疑,并告诉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家会从他这里,越来越了解他的家乡。

    他一改起初那种不断纠正别人错误的交往方式,而改为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交往方式,让大家跟他一起来想象新疆是什么样。他以开放的心态告诉大家,新疆有哈萨克式毡房,有漂亮的蒙古包,很多人出门就骑马,甚至骑马上学。这时候,他给大家一个更美好的想象,我们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上学,今天上数学课,老师骑着一匹马,马背上挂一块黑板,明天讲语文课,老师又会骑一匹马过来,马背上挂着语文课的黑板,有浪漫的鲜花,蓝天,白云和草地。所有人的脑海里,都闪现出了一部电影《音乐之声》,感受到了维也纳的风格。

    大家很羡慕他,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忍不住问,那你们下雨天怎么上课。这位哈萨克族学生嘿嘿一笑,说下雨放假,大家回家。渐渐地,大家特别愿意和这位开朗开放、待人坦诚的哈萨克族学生交往。

    假如说当初这名哈萨克族学生以封闭的心态,以不断纠正别人错误的理念跟人交往的话,可能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重重障碍,别人心里会觉得不舒服,“你怎么老挑我们的错?”但是,他后来改用求同存异的心态与人交往,还不断地激发大家的想象力,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以致大家都喜欢上了他。可见,求同存异是多么重要的社交之道,它可以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轻松和畅快。

    总之,家长要教会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友好、平等地与别人相处。

    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

    分享是与人快乐相处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家长有必要让孩子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慷慨大方,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尤其是内向的孩子,本身不善交流,如果再不懂分享的话,他的人际关系就和有难有什么起色。

    赵振发是个11岁的男孩子,他有一次对老师说:“我不快乐!虽然我家有两个保姆,上百本图书和数不清的玩具。可是,我就是不快乐!”

    于是,老师就问他:“你把这些书分给没有书的小伙伴看过吗?”

    “没有。”

    “那你把那些玩具分给别人玩过吗?”

    “也没有。”

    “你的压岁钱用来帮助过有困难的同学吗?”

    “更没有了。”

    “所以你不快乐!”老师这样对他说,“如果你能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和别的伙伴分享,快乐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这次谈话后,赵振发了解到贫困地区有许多爱学习的孩子没钱买课外书时,他真的很吃惊,就和妈妈一起捐出一万块钱,要求为5所农村小学建立“手拉手”书屋。

    几个月之后,赵振发真的收到了上百封农村孩子的来信,赵振发的班主任当时惊讶不已,还以为这个男孩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这些信中,农村孩子对赵振发表达了最朴实的感谢,说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书,还说这些书让他们产生了许许多多美好的梦想,给他们带来了不曾有过的快乐,更说他们一定会好好读书……

    赵振发被感动了,他忽然觉得,自己是多么的重要,自己的这些书是多么的神奇!

    慢慢地,赵振发变得快乐了,他还和妈妈商量好,每年都要省下一些钱来捐书,送给山里的孩子。第二年,他又捐了1000册书……

    分享是快乐的大门,学会分享,懂得分享的孩子就进入了快乐城堡;独享是痛苦的大门,只去独享,只会独享的孩子就走进了痛苦的泥潭。所以,让孩子学会分享,是让孩子学会交往,变得快乐的必要手段。

    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教孩子学会分享:

    第一,不要溺爱孩子。由于当前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子,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更严重了。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与父母分享,父母却在感动之余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以往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全据为己有,导致孩子只会独享,不愿与他人分享。

    第二,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在物质比较丰裕的今天,这点不难办到。因自我为中心的前提是匮乏,所以你给了他满足,他在获得安全感后,孩子自私的想法就会淡化。比如,如果孩子只有一颗糖果,他当然不会喜欢把它分给别人。但是如果他有很多的糖果,他就会留出自己的部分,乐意让别人去分享剩下的部分,当他体验到分享的快乐时,逐步减少他自己的分量甚至完全共享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黄妈妈经常在放学接儿子的时候,给儿子带很多小食物,要他分给小朋友们。开始儿子不肯,妈妈告诉他家里还有很多很多,他才放心了:看到朋友们拿到东西的喜悦,孩子慢慢开始变得热心了,主动给每个小朋友友分发。

    第三,不能让孩子有特权。家长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自己有需要,别人也一样有需要。不要让孩子凡事把自己放到第一位,这样的孩子容易表现自私自利的行为。

    第四,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要让孩子明白,分享表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别人可能也会回报给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交流,一种互利。

    第五,让孩子多结识大方的同龄朋友。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与其说大人的榜样是很重要的,那么同龄人的带领就会更加刺激孩子下决心向同龄人学习和比较。如果孩子身边的朋友大都是大方不计较的好孩子,那么自己的孩子也不会太差。要知道,环境是很重要的因素。

    第六,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一般来说,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法各有不同。父母千万不可对子女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更不要把孩子当成贵宾一样,要穿最好的,要吃最好的,有好的东西只想到自己。众多家人意见中,老是以孩子意见为优先,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小皇帝”。这些孩子在家里有这样的表现,到外面自然也习惯如此。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分离的实践机会,让他们真正懂得如何与人分享。

    在教育孩子与人分享的同时,家长还要注意一定的原则和技巧,比如要让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他所喜爱的玩具,切忌对他进行强迫,也无须向他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不妨可以这样跟他说:“你玩一会儿,让他玩一会儿,你们俩都高兴,不是很好吗?”适当地引导孩子,积极有效地对孩子进行鼓励、赞美,能让孩子感到分享对他不是一种剥夺,而是一种增添更新更多的乐趣的机会。当孩子较小时,家长不妨就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分享训练”。比如,当孩子手中拿着画册时,家长可以拿着一个玩具,然后温柔地、慢慢地递给他玩具,并从其手中取走画册。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孩子便学会了互惠与信任。此外,家长还可以从侧面出发,想一些比较特别的点子,让孩子体验到与人一同分享玩具时可以玩出一些新的花样,可以体验到更多的快乐,这样做能吸引孩子自动尝试着与小伙伴分享。

    教会孩子多为别人着想

    有位母亲为自己今年8岁的女孩大伤脑筋,她经常跟同事诉苦:女儿性格很内向,还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不会关心别人。家里老奶奶生病时叫她做点事她都不高兴,平时就更不用说了。在学校里也不会关心同学、老师,甚至在公共汽车上给病人让个座都不愿意。我们在家里上让老、下让小,在单位里也热心助人,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自私、不关心别人呢?我们应该怎么教育她才好?

    可以说,很多性格内向孩子的家长都有着这位母亲的烦恼,他们发现,孩子总是把心门关起来,从不允许别人靠近,也从不懂得为别人着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因素导致孩子“冷漠、无情”——当前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被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等人围绕着:好吃的尽让孩子吃,孩子要求什么也尽可能满足,孩子听到的都是好听的。在孩子内心世界里,从不知道“不”字的意思,在这样的“顺境”中,久而久之,孩子变得狭隘、自私、冷淡,不会关心自己以外的人和事,见到好吃的,抓到手就吃,不关心别人能不能吃到;看到好玩的玩具,就任着性子要,不管父母能不能承受得起;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不耐烦,任性发脾气,不论别人如何看他,一切以我为中心,只知有我,不知有他。

    孩子终归要长大成人,离开父母,走出家庭。进入社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学会与别人相处,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只有那些关心别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支持别人的人,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才会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如果孩子不会关心、支持和帮助别人,他们又如何能适应社会而不被社会所接受呢?孩子成人后狭隘、自私,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差,即使智力水平高,也是很难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的。

    所以,家长一定要纠正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教育他们要从小学会关心他人。

    第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互相关心,对长辈要体贴照料,对待亲友要嘘寒问暖,谁生病了,主动侍候;谁有困难,主动帮助。家长对别人主动、热情地关心,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关心别人的故事和道理,编排一些关于关心别人的游戏同孩子一起做,使孩子逐渐理解和懂得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德,好孩子应该关心别人。

    第二,要加强指导,积极鼓励。孩子的认识能力比较低,知识经验少,需要成人在认识上给予帮助,行动上给予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告诉成人自己做了什么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事情,成人应及时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的这种良好的思想行为。回报是一种对给予我们帮助和爱的人的真诚感激。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高尚的,反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则是可耻的。家长如果只是无私地给予孩子以无尽的爱,而不注意培养孩子知恩图报的品德,孩子就会视家长对他的关爱为理所当然,尤其是集众多爱于一身的独生孩子,更容易养成娇惯、自私的心理,将来一旦父母老矣,不能为他所用了,他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也就恩断义绝,最终变成忘恩负义之徒。

    第三,鼓励孩子交往,让孩子学会谦让。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有意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和其他孩子多交朋友,这是让孩子学会关心、学会谦让的一个有效的方式。研究表明,5岁以下的孩子是非常需要友情、需要伙伴的,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但是,很多性格内向的孩子邻里交往很少,他们终日一个人学习、玩耍,时间久了,孩子的心里自然很少考虑到他人,孤独的环境促使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的形成。要想改善这种情况,家长除了要多陪孩子交谈、玩耍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与同学、邻里发展友谊,要鼓励孩子带同学、朋友来自己家里玩,也要鼓励孩子去别人家玩,让孩子帮邻居家取报、送信,到邻居家借还物品等。当然,家长带孩子出游时,也可带上孩子的同学、朋友。在这些交往过程中,孩子就会体验到与朋友应怎样相处,逐步学会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

    第四,利用移情作用,培养孩子情趣,增进关心别人的感情。移情是人将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人的情感迁移到另一事物或另一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孩子总是这样认为,花鸟鱼虫等动植物也是和人一样,都有思想和感情。因此,他们常把动植物当做人一样看待,跟它交谈,对它爱抚。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思想行为,鼓励指导他们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培养他们对花草、动物的珍爱之情。他们对动植物有了这种珍爱之情,往往也会对人产生同情、怜爱、关心。所以,指导孩子种植与饲养,培养他们喜爱花鸟鱼虫的感情,也是增进孩子关心别人的方法之一。

    第五,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开始可以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帮着扫地,拿碗、拿筷子等事情,他做得好就要表扬他,让他有成功的满足感,让孩子在劳动中懂得,帮助别人很开心。

    总之,孩子关心别人的良好习惯是靠平时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因此,作为家长,应对孩子的行为与性格的养成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

    做一个会赞美别人的孩子

    在日常交往中,人人需要赞美,人人也喜欢被赞美。喜欢听赞美的话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它能使人宽慰,让人快乐,更能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可是,在现实当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很多,而真正能够欣赏到别人的优点,懂得赞美他人的孩子很少。对己宽松、对人苛刻、吝于使用赞美的语言是许多人的通病。

    有两个孩子一起走进天使的玫瑰园,他们都希望天使能够赐予自己一束幸福的玫瑰花。然而,天使却只送给他俩每人一束绿色的玫瑰枝,两个孩子都有些失望。

    天使把他俩分别叫到自己的面前微笑着说:“孩子,你能跟我描述一下你的那个伙伴吗?如果你比对方英俊,你将获得一束幸福的玫瑰花。”

    第一个孩子一脸傲慢,他自得地说:“我比他的个子高,眼睛也比他的大,你看他的鼻子还塌塌的,我自然比他英俊多了,请天使赐予我一束幸福的玫瑰花吧!”

    第二个孩子听了天使的话,转身端详了第一个孩子几眼,然后诚恳地说:“他的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鼻子也挺挺的,真好看。天使只有一束幸福的玫瑰花,就请赐给他吧!”

    结果,第二个孩子手中的第一束玫瑰枝,徒然绽开了芳香的花朵。而第一个孩子手中的玫瑰枝,竟然变成了一束枯萎的蒿草。

    孩子能够欣赏到自己的优点固然是好的,但一个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他人的优点的孩子必然会给他人留下傲慢、无理和自以为是的印象。这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不好的。学会赞美别人,这将让孩子终身都受益无穷。

    教孩子从小学会赞美,不但能培养孩子欣赏美的眼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关怀、安慰人的能力。懂得赞美的孩子不但能赢得良好的人际,还能拥有丰富的情感与美好的内心世界。

    赞美,就是用语言表达对人或事物优点的喜爱之意。它不是虚伪,不是恭维,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欣赏与鼓励。真诚的赞美,常常会在最恰当的时刻发挥最好的效果。不适当的赞美,却会让人觉得言不由衷,从而产生憎恶的感觉。所以,懂得赞美的尺寸,才能让赞美变得更加有魅力。

    赞美别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也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在人和人的交往中,适当地赞美对方,总是能够创造出一种热情友好,积极恳切的交往气氛。这是因为,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赞许,是人类一种本能的需要,人们正是在别人的赞美声中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的。其次,赞美能促使对方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有利于相互交往向积极肯定的方向发展。

    适当的赞美不仅能使人的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更能让人感到愉悦和鼓舞,从而会对赞美者产生亲切感,相互间的交际氛围也会大大改善。特别是当交际双方在认识上、立场上有分歧时,适当的赞美会发生神奇的力量。不仅能化解矛盾,克服差异,更能促进理解,加速沟通。所以,善交际者也大多善于赞美。

    真诚的赞美和鼓励,就是对他人价值的最好承认和重视,能让人的心灵需求得到满足,有助于增强这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他以勇气,激发其潜力。得到赞美的人会因此表现的更加卓越,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效率,如:孩子因为听到同学的赞美,变得更加自信、饱满、富有斗志;因为家长的赞美,孩子能表现的更加乖巧、懂事、善解人意;因为老师的赞美,孩子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样,对一个成人来说,因为听到上司的赞美,工作就会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加完美。

    安东尼·罗宾有个非常淘气的女儿,她成天跑上跑下闹个不停,让安东尼·罗宾感到非常心烦,为此,他不得不经常责骂她。

    有一天,她突然表现的特别好,没有做一件惹人生气的事情,家里人都特别高兴。到了晚上,安东尼·罗宾把女儿安顿上床后正要下楼时,突然听到她低声的哭泣。他不禁停下脚步,关切地问道:“孩子,你怎么啦?”

    他的女儿抬起头来,带着泪水问爸爸:“爸爸,难道我今天不是一个很乖的小姑娘吗?为什么你们都不表扬我呢?”

    安东尼·罗宾愣住了,他没有想到,表扬对于她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呀,为了等爸爸妈妈的表扬,小姑娘已经忍了一天了。

    安东尼·罗宾不禁抱住他的女儿,亲吻道:“我的小天使,你今天的表现实在太好了,爸爸为你骄傲!”

    小姑娘终于破涕为笑了!

    你看,赞美的力量多么强大呀!

    那么,家长应如何教孩子赞美别人呢?

    第一,让孩子明白赞美真正意义。让孩子明白赞美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语言,它并非虚情假意,也并非言不由衷。说真诚的话,怎么会是阿谀奉承呢?赞美的目的,是让别人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此外,赞美别人还能给自己带来美好的心情。

    第二,培养孩子赞美他人、欣赏同伴的意识。同伴间可以通过独特的情感交流与体验,传递思想,增进友谊,形成一种和谐、友爱、团结向上的群体氛围,从而增强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三,要教给孩子赞美的方法。如用怎么样的语言来赞美同伴,怎么用行为赞美同伴……家长要让孩子掌握赞美的不同方式。只要孩子掌握了正确的赞美方法,做到赞美有分寸,孩子就能做到在游刃有余。

    第四,家长言传身教。在生活中,对孩子多一点赞美,少一点挑剔、批评、指责。孩子受到家长的熏陶,自然而然就学会了赞美他人、关心他人、体会他人的感受。

    总之,打动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诚的欣赏和善意的赞许。嘴甜的孩子最好命。从小就懂得赞美他人的孩子,不但能赢得他人的喜爱,还能得到善意的回报。因此获得更多发展的空间与成功的机遇。

    让孩子掌握微笑的艺术

    在法国,曾到处流传着一首题为《微笑》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微笑一下并不费力,但它却产生无穷的魅力。受惠者成为富有,施与者并不变穷。”它高度评价了微笑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它是多么美好,多么神奇。

    的确,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一个善解人意的微笑恰如一缕和煦的阳光,能温暖他人的心田;一个恰到好处的微笑犹如一股徐徐的清风,能驱散他人内心的阴霾……一个经常面带微笑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被全世界公认为最伟大也最具魅力的艺术品之一,这幅画之所以会征服全世界,就因为蒙娜丽莎若隐若现而又弥漫充盈的神秘的笑意。可见,微笑有着超越时空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面露平和欢愉的微笑,证明你心情愉悦,热爱生活,你的微笑向大家展示了你积极、健康、乐观的魅力。面带自信的微笑,以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姿态与人交往,你会被他人欣然接受,同时收获朋友的信任和赞许;面带真诚友善的微笑,用内心的善良和友好,让对方感受到你待人诚恳、平易近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保持你灿烂的微笑,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让你的服务在微笑的海洋里荡漾,为自己创造一份轻松的心情,为朋友送上一份真挚的祝福。

    德国的威尔科克斯曾说过:“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价值。”可以说,微笑是所有的人类特征中最富于魅力的,微笑着面对他人,微笑着面对困难,你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是啊,微笑待人不仅仅是一种好的行为状态,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微笑待人,这是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准则之一。

    第一,鼓励孩子对自己微笑。要培养一个以微笑待人的孩子,家长自己就要做一个时时微笑待人的人,这是培养孩子微笑待人最关键的一把钥匙。要鼓励孩子学会对自己微笑,具体可以按以下几点练习:

    (1)照镜练习法。孩子放学后,家长有意让孩子对着镜子微笑。微笑的时候,嘴角应该向上翘,双颊的肌肉会稍稍上抬,露出六颗牙齿。让孩子观察一下自己的表情,看看自己的微笑是否自然。

    (2)利用环境法。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孩子满足,孩子的微笑就会发自内心,让孩子听一些有趣的故事,看一本他喜欢的书,都是不错的选择。

    (3)情绪过滤法。要发自内心的微笑,就一定要过滤掉那些不好的情绪,如果坏情绪占据上风,再开朗的人也笑不出来。所以,要教育孩子,凡事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更要看到好的一面。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以灰色的眼光看问题,就只能看到灰色的处境。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心态,眼中的世界,就焕然一新了。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有些东西不能只看不好的一面,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情绪反应,要看到事情的积极方面,才会有一个好的心态。而好的心态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过滤,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第二,告诉孩子对他人微笑。懂得激励自己,对自己微笑,更应该让孩子学会对他人微笑,并时常保持自己的笑容。教孩子对人微笑时要让孩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微笑时要看着对方。对他人微笑时,应该是全身放松的,用真诚的微笑打动对方,而不是机械地微笑。如果对方不能从孩子的眼神中看到热情和诚意,也就失去了微笑的意义。

    (2)微笑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有时候,微笑着说出“您好”、“早上好”、“没关系”、“对不起”、“谢谢”等简单的语言,会比单纯的微笑更能感染人,赢得别人的好感。

    (3)对任何人都微笑相待。教育孩子不仅要对自己的家人、老师和同学微笑,还应用微笑感染自己身边的人,为自己的口才加油。

    第三,引导孩子善于发现快乐。快乐的微笑是保持生命健康的唯一良药,它的价值何止千万,快乐其实无处不在,不论做什么事情,对待什么人,只要从好的方面去观察、去考虑事情的发展,那他一定能感受到快乐。一个善于发现快乐的人,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微笑一定会常常挂在脸上。比如孩子考试,有些孩子数学考了99分,他可能因为没有得到满分而懊恼,有了这种情绪,他一定快乐不起来,也笑不出来;可是,如果家长告诉他,这次考了99分,离满分只有一步之遥了,只要再努力一把,下次定能拿满分。这样的回答,孩子会很高兴,微笑自然就会浮现在孩子脸上了。

    第四,教育孩子常和他人分享快乐。微笑会蔓延,快乐也一样。当一个人快乐的时候,他把快乐的事说给他人听,很快地他人也会受到感染,会跟着快乐。假如一个人总是哭丧着脸,把消极的情绪传递给别人,别人也很难快乐起来,不快乐,脸上怎么能有笑容?所以,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孩子学会和他人分享快乐,越是这样做,他越会发现,一张快乐的笑脸,总是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当然,让孩子学会微笑,还应该让孩子懂得选择笑的时机、场合、话题。欢庆的场合,轻松的气氛中,诚恳坦率的交谈中,应该笑,但在谈起朋友不幸的经历时就不能面带笑容了。在这种情况下笑,会让他人觉得你缺乏同情心等。

    微笑不仅给人们以愉快、温馨,也传达出一种安全感,一种对生活的满足和对社会的信赖。微笑很简单,人人都能做到,现在就可以做到。微笑又很不简单,当一个社会充满了微笑时,你会感受生活也充满了魅力。每天微笑多一点点,世界就会变的更加美好,爱情也会更加甜蜜。愿没有微笑的朋友,学会微笑吧,有了灿烂的心情,天蓝了,云白了,风轻了,你的憧憬就会变成现实,你的世界就会充满阳光。

    幽默的孩子人见人爱

    美国学者特鲁说过:“幽默是一种能力,一种了解并表达幽默的能力;幽默力量是一种艺术,一种运用幽默和幽默感来增进你与他人的关系,并改善你对自己作真诚评价的一种艺术。”在家教过程中,如果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不仅会为孩子的社交活动带来好处,而且会对孩子的一生有着良好的影响。

    在平时,我们会经常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尴尬局面,有些出于自身的错误,有些则由于他人的过失。但只要注意多一些幽默,尴尬反而会成为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幽默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亲和力。它不仅可以使人轻松摆脱尴尬,更可以树立自己的形象,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吸引力。

    有一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正在和一群学生谈论学术问题,他脾气暴躁的妻子突然冲了进来,不由分说地大骂一通,接着又提起装满水的木桶猛地浇了过来,把苏格拉底全身都弄湿了。学生们以为老师一定会大怒,然而出乎意料,他只是笑了笑,风趣地说:“我知道,雷声过后,一定会下雨的。”大家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苏格拉底的妻子也不好意思地退了出去。

    幽默是健康生活的营养品,是人际关系中心灵与心灵间快乐的天使。拥有幽默,就拥有了爱和友谊,凡具有幽默感的人所到之处,皆是一片欢乐和融洽气氛,他们偶尔说一句幽默的话,做一个滑稽的动作,往往都能引起人们会心的笑声,这种笑除了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外,还能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加快全身血液循环,使新阵代谢更加旺盛,有延年益寿之功效,“笑一笑,十年少”正是这个道理。

    幽默是一种修养、气度和胸怀。这同时是一个社会对人才高素质的要求,是现代文明的呼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所以常常对幽默的人刮目相看,就是因为幽默的人常常为人们撑起一片风和日丽的天空,散发着幽雅的文明气息,给人以平和安宁之感。

    幽默感是一种生活态度,所以必须从小训练,严肃紧张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样严肃紧张。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目的在于把幽默感变成孩子的生活习惯。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呢?

    第一,尽早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孩子是最富有幽默天性的,他们的幽默是最自然、最坦率、最美好的语言。孩子在不会说话走路时,家长就可以用扮鬼脸、做各种夸张的表情、用手绢蒙住脸等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引发孩子的乐趣。刚开始,孩子可能只是对幽默刺激做出反应,时间久了,孩子会发出“咯咯”的笑声,甚至模仿这种做法,这可说是幽默的启蒙。

    第二,做有幽默感的家长。想让孩子具备幽默感,家长首先要让自己学会幽默,家长的幽默,能起到说教无法比拟的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一个乐观的人,增加他受人欢迎的指数。如果家长懂得营造一种幽默的语言风格,不但能让孩子显得轻松快乐,更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幽默的表达方式。孩子的幽默感来自于家长,比如,三四岁的孩子,会因为听到大人说好玩的话,或看到某个不协调的动作,便会哈哈地笑个不停,这表示孩子的幽默感正在形成,此时,家长的协助很重要。有幽默感的家长可以比孩子笑得更夸张,从而强化孩子的幽默感。

    第三,培养孩子愉悦和宽容的心态。幽默的心理基础是愉悦、宽容的心态,要教育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愉悦相处、宽容待人,用幽默解决矛盾纠纷、用幽默提出与对方分享的要求、用幽默提出批评建议。

    第四,让生活充满笑声。一个幽默的孩子肯定是爱笑的孩子,爱笑的孩子往往善于发现幽默和制造幽默。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多跟孩子玩一些有趣的情境游戏,如躲猫猫、拌鬼脸、找宝贝,让孩子在游戏中充满开心的笑声。同时,在掌握幽默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几方面:富有幽默感的语言应当以不伤害他人为原则;幽默感的语言要以礼貌为基础;幽默感的动作应以不涉及危险动作为原则。同时,家长与孩子说笑活或表演滑稽的动作时,要考虑孩子的年纪,因为大人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孩子不见得有同感,但孩子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即使大人觉得不好笑,也要陪孩子一起笑。

    第五,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孩子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寻找生活的乐趣,不乐观的孩子也会变得幽默乐观。

    第六,营造幽默的气氛。当孩子哭闹时,家长要懂得在一旁营造气氛,抱抱他、拍一拍他、安抚他。“怎么了,妈妈的小宝贝,为什么哭得跟小花猫一样?有什么事妈妈可以帮你的忙吗?”温柔、幽默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孩子停止哭泣,破涕为笑。因此,当孩子说出一些好笑的笑话和语言,或是做出一些有趣的动作时,别忘了给他一些掌声和鼓励,建立他的自信心,让自己和孩子轻松一下。

    第七,鼓励和强化孩子的幽默。鼓励孩子大胆地表现幽默,让孩子大声地说笑,为孩子搭建一个可以自由表现幽默的舞台,对孩子的幽默培养很重要。而当孩子说出一些好听的话或者做出一些有趣的动作时,别忘了给孩子一些掌声,让孩子和自己都轻松一下。同时,家长要用艺术的眼光,将孩子的幽默故事加以扩大并提炼,让它们在合适的场合加以重现,以强化幽默感,让孩子意识到这就是幽默。

    总之,一个富有幽默感的孩子是家长培养起来的。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幽默、乐观、表达能力强,那么就从小培养孩子幽默的性格吧。幽默将让你的孩子变得更加讨人欢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