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养,七分教:培养优秀孩子的黄金法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下定决心让孩子改变

    强烈的意愿与信念一样,都是达到目标的关键因素。今天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不成功时,常常会强调许多外界的客观理由,而很少去反思自己做事的意愿是否强烈,是否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改变,是否真正做到从不为失败寻找借口,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企图”心,是很难成就任何一项事业的,其中也包括教育自己的孩子。

    许多具有良好教育背景、事业上有一定成就的父母,他们无法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获得成功,问题往往就出在这方面。他们曾经为考大学、读研究生而竭尽全力,为开创自己的事业孤注一掷,背水一战,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像对待自己的事业一样对待自己孩子的教育,没有真正下决心去掌握正确的教育艺术,所以他们自然也不会有很好的教育结果。

    【教育感悟】

    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企图”心,是很难成就任何一项事业的,其中也包括教育自己的孩子。

    稳定的婚姻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将婚姻关系处理好,孩子的许多教育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稳定的婚姻是孩子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婚姻关系塑造出了不起的爸爸妈妈。请向你的妻子表示你绵绵不断的爱意,每天和妻子坐在沙发上聊天,和妻子保持定期的晚上约会。

    我们都曾有这样的体会:当感觉到父母之间发生不愉快时,就会非常焦虑。孩子认为,如果家庭中父母的关系破裂,那么,自己随时就有被抛弃的可能。这就是许多孩子缺乏安全感、行为怪异的原因。孩子们需要确信爸爸妈妈彼此相爱。

    其次,在适当的场合对全家人说出你对家庭的热爱。例如开车或一家人坐在饭桌旁时,鼓励家人大声说出对这个家庭的称赞,如“我们是一个很棒的家庭”、“今天,我们一家人团聚真令人高兴”、“孩子们,你们的妈妈真了不起”。父亲的言谈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气氛的好坏,但父亲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父亲对家庭的自豪和快乐溢于言表,会使孩子们士气大振。家庭认同感有助于建立家庭成员间彼此信任关系,这两者相辅相成。要建立家庭认同感,父亲们必须将信任编织进各种关系中。

    【教育感悟】

    将婚姻关系处理好,孩子的许多教育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和孩子一起学习

    有一位报告文学家说,他还在上小学时,就利用帮助父亲剪报纸的机会开始关心社会问题。通过帮助父亲剪报,知道父亲仍在继续不断地学习,这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人们常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成长的。”即使大人不特意说“要好好学习”,当孩子总是看到父母在学习的情景,也自然会受其影响而变得喜欢学习。

    例如有许多父母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带孩子到博物馆去。但是过于注重“教育目的”,父母好像是尽义务陪孩子去的,孩子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父亲如果一边对孩子说:“喂喂,快看,真厉害!”一边与孩子一样感兴趣,孩子的眼里也会充满着好奇。例如带孩子到天文馆去本来是好事,但有的父亲却对孩子说“你自己看吧”,自己坐在椅子上打起了呼噜。这样一来大人即使想让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想以此为契机使孩子喜欢学习,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大人也真诚地感兴趣,孩子的兴趣自然会放在学习上。

    家长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公司里大家虽然七嘴八舌地报怨加班的事情,但还能都坚持留下来。然而当一个人走了,两个人走了,最后只剩下很少的人时,剩下的人就会像雪崩似的扔下工作匆匆忙忙地踏上回家之路。在工薪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不想只留下自己一个人工作”的心理。同样,当孩子一个人在家里学习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为什么只有我必须学习”的心理,这种心理会使孩子厌学。因此,反过来利用“大家都在做”的心理,是纠正孩子厌学的方法之一。

    【教育感悟】

    当孩子一个人在家里学习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为什么只有我必须学习”的心理,如果每天规定让家庭所有成员一起学习10分钟,只要大家都做,孩子就不会有不满情绪了。

    尽可能的把孩子留在身边

    据调查,目前我国平均约3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抚养着的。孩子年龄愈小,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率愈高。由于祖父母某些育儿观念相对陈旧,科学性比较欠缺,抚育上对孩子过于纵容,会导致孩子养成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而现代的妈妈们一般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她们在抚育孩子上有较为科学的方法。

    例如,奶奶可能会说:“好宝贝,杯子放得那么高,你自己拿不到。来,奶奶帮你倒上水。现在还太烫,我来吹一下再喝。你的手别碰到杯子,奶奶喂你。”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依赖性强,处处都不想自己动手,不想自己解决问题,且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别人。

    而妈妈就不会这样了,她们会说:“杯子放在柜子里,自己去取吧!嗯,开水倒在杯里过一会儿再喝。真聪明,来,妈妈也口渴了,再给妈妈倒一杯水来。”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在妈妈的训练下,自己不但学会取杯子喝水,还能为妈妈倒水喝。这就培养了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小事上自己做决定,还能为他人着想,避免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社会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隔代抚养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普遍。所以有关心理专家和育儿专家认为,父母对孩子身心成长的意义比人们想像的重要得多。如果父母能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将更有利于孩子的茁壮成长。作为一个母亲,不要只忙着工作与赚钱,多挤出一点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亲自带你的孩子去公园或其他地方走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温柔的母爱更能滋润孩子,更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教育感悟】

    父母对孩子身心成长的意义比人们想像的重要得多。如果父母能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将更有利于孩子的茁壮成长。

    社交能力对孩子很重要

    美国《幸福》杂志下属的名人研究会,对美国500位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300名政界人士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其中93.7%的人认为,人际关系顺畅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我们现在大多数父母,并未认识到社会交往能力对孩子的重要性。

    在孩子上小学前,父母总希望孩子听话,是个乖宝宝。上小学后,父母希望孩子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不要父母操心。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放学后同一些小孩子在院子里“撒野”,就感到很头痛,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安静的孩子。如果孩子放学后,哪也不去,就在家里老老实实地待着,父母就会感到很欣慰:孩子真让我省心。

    这种以听话、不惹是生非来作为“好孩子”的判断标准,是很片面的。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成为必不可少的生存方式。如果孩子内向、不说话,就会胆小,妨碍他正常的人际交往。尤其是男孩子,如果他像女孩一样总是依偎在妈妈身边默默不语,遇事畏畏缩缩,甚至不敢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这是很不好的表现。男孩有这样的性格缺陷比身体差些还要糟糕。

    即使孩子拥有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也会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诸多的困难。

    一位小学校长对家长们说:“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孩子交往的心理、生理需求,支持孩子参加适合年龄特点的交往活动;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交往信息,并教给他们交往的一些方法,教会他们与别人相处。”

    【教育感悟】

    许多成年人的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时代。如果孩子的拘谨在儿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事业上的成功。

    稍作改变,就会有新奇的发现

    有一天,女儿上学回来,向我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她又学会了新东西,想在我面前显示显示。她打开抽屉,拿出一把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一只苹果,说:“爸爸,我要让您看看苹果里头藏着什么。”

    “那是什么呢,应该是种子吧?”我说。

    “来,还是让我切给您看看吧。”说着她把苹果一切两半——切错了。我们都知道,正确的切法应该是从茎部切到底部窝凹处,而她呢,却是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然后,她把切好的苹果伸到我面前:“爸爸,看哪,里面有颗星星呢!”

    真的,从横切面看,苹果核果然呈一个清晰的五角星状。我们这一生不知吃过多少苹果,总是规规矩矩地按正确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疑心苹果里还有什么其它的图案!

    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切苹果——切“错”的苹果。我们往往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地按照别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殊不知,有时稍作改变,就会发现一片惊奇的天空。

    【教育感悟】

    我们往往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地按照别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殊不知,有时稍作改变,就会发现一片惊奇的天空。

    不良少年是不良家庭的产物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社会上的不良少年大都有过非同寻常的经历,他们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不良家庭”,不良少年正是不良家庭的产物。

    父母是孩子物质生活的保障,也是孩子的心理基础。夫妻间如果不能和睦恩爱地相处,相互间冷漠、憎恨、吵架、分居、婚外恋乃至离婚,无不左右着孩子的情绪,无法让他们产生安定的感觉。

    我们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当有人在大声吵闹时,即使是一个幼小的婴儿,也会瞪大眼睛惊恐不安地看着他们,并停止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者开始大声哭叫。就算大一些的孩子,他们遭遇这种情况时,也一样会不安,表现得不知所措。

    近年来,有关资料表明,离婚的比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毫无疑问,破碎的家庭容易带给孩子一颗破碎的心,让他们失去应有的依靠。

    “不良家庭”未必全部产生不良少年,但几乎所有的不良少年的家庭都有不良的问题。

    【教育感悟】

    “不良家庭”未必全部产生不良少年,但几乎所有的不良少年的家庭都有不良的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来找他,告诉他自己的一块很值钱的金表被孩子拆坏了,他把孩子揍了一顿,打得孩子讨饶。

    陶行知听罢不禁拍案而起,惋惜道:“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朋友一脸惊愕,不知其意。陶行知说:“孩子拆金表,说明他对机械感兴趣,是很可贵的创造力,一只金表怎么能同它相比呢?”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

    “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你把孩子和金表一块带到修表店里去,让孩子在一边看着修表师傅如何修理。这样,修表店就成了课堂,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创造力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潜力。有人认为婴儿毁坏玩具,便是创造力思维的最初体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创造个性。

    【教育感悟】

    婴儿毁坏玩具,是创造力思维的最初体现。

    不要用成人的价值观决定孩子的取舍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管得总是有些过多,本应该由孩子决定的事,父母总是要插手,用成人的价值观决定孩子的取舍,怕孩子吃亏。

    星期天,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妇女领着5岁的儿子到公园游玩,她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让孩子在草坪上自由玩耍。不一会儿,孩子兴冲冲地跑回来,手里还拿着一辆小汽车。她定睛一看,这辆小汽车做得很精致,还是一款遥控赛车,她急忙问儿子小汽车是从哪里来的。儿子回答得很简单:“我用纸飞机跟那位小朋友换的。”她一听大为吃惊,那纸飞机充其量只值5美分,而这辆小汽车少说也值20美元。

    她立刻领着孩子去找小汽车的主人。在草坪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一个漂亮的金发小男孩正兴高采烈地玩着纸飞机,身旁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妇,不用问,她便是男孩的妈妈。原来,两个孩子的交易,就是在这位年轻的德国母亲眼皮底下进行的。这位中国母亲问她为何不干预。她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应该由他做主。中国母亲惊诧地说:“这不是明摆着吃大亏的买卖吗?”而她却很坦然地回答:“不要紧,既然你孩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你的儿子。过一会儿,我会领着儿子去玩具店,让他知道这辆小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个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再做这样的蠢事了。”

    【教育感悟】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管得总是有些过多,本应该由孩子决定的事,父母总是要插手,用成人的价值观决定孩子的取舍,怕孩子吃亏。

    如果绰号不尊重人,最好别用

    给孩子贴上“胆小鬼”、“笨蛋”等标签会大大降低孩子的自信,让他们天天想到自己没有用。不管这些叫法是真的还是假的,孩子听到就会信以为真。因此,使用标签时有一条规则要记住:只能建立肯定概念的标签,如果绰号不尊重人,最好别用。

    有的父母在对待残疾人时有一种鄙视的神情,常把盲人叫做“瞎子”,把一只眼睛失明的人叫做“独眼龙”,还有的父母喜欢叫别人的外号。这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有个父亲带孩子去学校报名,对老师说:“喂,报名。”孩子也很快学会对老师、同学喊“嗨”、“喂”表示招呼。

    【教育感悟】

    不尊重别人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

    只是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对于有利于孩子增长知识、培养兴趣爱好、锻炼身体方面的正当要求,家长应积极支持,尽量予以满足。有些合理要求即使经济等条件不允许,暂时不能满足,也应耐心说明道理,不要断然拒绝,以免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有的家长只重视孩子在学习上购买图书、添置文具的要求,而对课外活动的一些要求,因怕影响孩子学习而不支持,甚至反对,这是一种狭隘的观念,不利于孩子成长。正如英国谚语所说:“只是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某些使家长不放心的要求,例如,大一点的孩子,提出结伴去郊外游玩,或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学游泳等等。家长出于安全考虑,可能会断然拒绝,而使孩子的情绪受挫。正确的态度是,应借此机会让孩子锻炼一下,积极帮助孩子安排好活动,预防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如果一时做不到,就应讲明道理,好言劝阻。这样,有利于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对待孩子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如天气还很冷,孩子就提出要穿短裙出去玩;已经到了动物园关门时间,孩子仍不肯离开或无休止地要求给他买冰激凌吃,等等,家长应配合一致,向孩子讲明道理,坚决拒绝,不能迁就,不能搞“下不为例”。因为如果迁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那只会使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变得任性、霸道而无自制力。家长必须让孩子明白,如果自己的要求为客观条件所不允许,就必须放弃和节制。明白这一点,对孩子今后的人生是大有裨益的。

    【教育感悟】

    对于有利于孩子增长知识、培养兴趣爱好、锻炼身体方面的正当要求,家长应积极支持,尽量予以满足。

    把学习游戏化

    几个孩子一起玩的时候,父母让他们出去跑腿办事,孩子们当然会不愿意,互相推诿。家长看到谁都不愿意去会很生气,只好指派一个人去。这个被点名的孩子会老老实实地服从命令吗?不,他一定会满腹牢骚,大吵大闹地说:“为什么一定让我去呢?”

    可是这时候,聪明的孩子就会自己决定由谁去,他们会使用抽签的方法。

    抽到签的孩子既然同意游戏规则就会毫无怨言地去跑腿。这是因为把一个很讨厌的任务变成了一个游戏,而且孩子们愿意遵守游戏规则。

    从这个意义上讲,既然抽签可以让不情愿的孩子也能服从,那么就可以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学习上。

    我们可以用抽签的办法,在签上分别写上“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名称,让孩子去抓。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很有意思,积极参与。抓到什么签,就让他开始学什么。像这样的形式,因为是一种游戏,孩子不会表示反对,并且能积极参加。因为是自己抽中的科目,也很难再说不愿意学之类的话。因为自己亲自动手、亲自抽的签,就会对它产生一种责任感。如果无论如何也不想学习自己抽中的科目,他也会问一下:“不学数学,改学语文可以吗?”总之,孩子会去学习的。

    通过反复不断地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不用抽签,孩子自己也会主动地开始学习。

    把学习游戏化,就是改变学习在孩子心中的印象,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教育感悟】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学习的印象就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去努力。与此相反,游戏是不会给人造成任何压力的。

    不要在孩子面前悲观叹气

    教育专家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在困难面前,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但如果父母悲观沮丧,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要平庸一辈子,那么孩子在面对人生时就会感到信心不足,就会悲观地看待问题。

    生活中,不仅父母喜欢在孩子之间进行比较,孩子也经常拿自己的父母与同学的父母进行比较。比如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有特权,而自己的父母没有;有些人神通广大,而自己的父母却安分守己,便会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用“我没本事”来开始亲子之间的谈话,而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才之路。

    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得主金鹏,出身于河北武清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为了供他上学,母亲卖了家里的毛驴,又四处借债为他攒足了学费。为了不让他饿肚子,母亲每个月都步行十多里路去批发一口袋方便面渣给他送去,他用的数学草稿纸也是母亲从印刷厂要来的废纸。他是天津一中惟一连素菜也吃不起的学生,是惟一没用过肥皂的学生,衣服上打满了补丁。但是他从来没有自卑过,因为他觉得母亲是一位从不向苦难和厄运低头的英雄。

    生活的艰苦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不幸,真正的不幸是思想上的贫瘠。生活越艰苦,父母越要向孩子灌输积极的思想,用自己的乐观和不服输的精神感染和影响孩子,让孩子乐观地面对未来和挑战。

    【教育感悟】

    生活的艰苦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不幸,真正的不幸是思想上的贫瘠。生活越艰苦,父母越要向孩子灌输积极的思想。

    同孩子一起正视种种“少儿不宜”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可能生活在纯粹的完美的世界里,邪恶与丑陋的诱惑无处不在。比如说,电视已经是当今最主要的传媒和娱乐工具之一,可打开电视,会有许许多多少儿不宜的画面,拥抱、接吻,甚至是床上戏,许多暴力影视节目对青少年更是具有不可阻挡的吸引力。由于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所感兴趣和印象深刻的画面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有位七八岁的小男孩搂住妈妈,在妈妈脸上亲了一口,然后愣愣地望着妈妈。妈妈问:“怎么啦?”孩子说:“不对呀,妈妈你应该抱着我躺下啊。”妈妈不解地问为什么。孩子说,电视里都这样呀,亲一下,就搂着倒下去了。

    相信不只是这位妈妈哭笑不得,很多家长都碰到过这样的尴尬时刻:有些事儿怎么跟孩子说呀?

    粗暴地训斥制止不是办法,简单地敷衍推却也不可取。怎么回答和解释,没有一定之规,但总要合理正确地去告诉孩子。否则,他们会更加好奇,或以为许多正常的行为“很脏”、“很坏”,而形成日后的心理障碍。

    对付无所不在的暴力、色情或其他种种“少儿不宜”,除了同孩子一起面对正视以外,更积极可靠的“防御”是引导孩子热爱美好的事物。

    无事就会生非,没有道德信念的灵魂自然就会成为邪恶侵扰的对象。

    要除去杂草,最有效的办法是种上庄稼;要抵挡低级趣味的诱惑,最有效的办法也同样是在孩子的心里“种植”上高级趣味。各种美好的精神食粮占据了孩子的头脑,就很难有别的“精神污染”的空间了。

    【教育感悟】

    无事就会生非,没有道德信念的灵魂自然就会成为邪恶侵扰的对象。

    避免在公共场合责罚孩子

    大街上,一位妇女揪着一个小男孩的耳朵破口大骂:“我到底哪里对不起你了?我上辈子欠了你的吗?生你出来就是要你这么报答我?我下岗这么多年,卖香蕉供你读书。你是猪脑子啊?你给我考一科及格的行不行?求求你了,我给你磕头了……”

    骂着骂着,妇人痛哭流涕,瘫倒在地上。路人不忍,纷纷来劝,惟独小男孩一脸漠然,机械地揉着红肿的耳朵,面无表情……

    这位家长未免太失控了,全然不顾自己的尊严而辱骂孩子,这样,权威又从何而来?

    希望孩子优秀,当然没错,但如果方法不当,孩子会做相反的理解。如果你有一位上级,一天到晚经常批评、贬斥、打骂、不理解你,你会心甘情愿地服从他吗?建立权威是为了管理好孩子,可如果你动辄打骂、公开羞辱,孩子跟你连亲情都没有了,他还会听你的吗?

    树立权威,家长要善于将心比心,善于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理解他,孩子才会愿意听家长的话。尤其是要注意避免在公共场合责罚和羞辱孩子。一个让你羞辱得没有自尊的孩子,又怎么会尊重你?

    【教育感悟】

    建立权威是为了管理好孩子,可如果你动辄打骂、公开羞辱,孩子跟你连亲情都没有了,他还会听你的吗?

    接受子女与你不同的事实

    你常常会听到别人说,你的孩子“和你一模一样”。但事实上他们和你确实不同,而这事实往往令人难以接受。可能你很喜欢安静,但你的孩子却是异常活跃——逛街时会绕着你团团转;或者,为人父的你可能喜欢运动,但却有个不爱运动的儿子。接受子女与你不同的事实,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看到别人身上有不同于自己的地方,乃是生命中的一大乐事,那有助于我们扩展眼界和对生命的看法。而生活中一些关于个人喜好的决定,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让你的孩子各自挑选衣服和房间的摆设。偶尔晚餐也让他们挑选自己的食物。假如他们真的非常厌恶某种食物,就不要强迫他们吃(你不也觉得某些东西的味道很可怕吗)。

    如果你的孩子个性很强,那你最好让他在个人的喜好上有自己的决定,而不要教训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个性强的孩子觉得自己需要对生活有某些控制,如果让他们有个人的喜好,的确能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和自信。

    【教育感悟】

    为了让孩子有自己的喜好,要对他说:“我爱你,也爱你与众不同的地方。”

    必须扩大孩子的视野

    在伽利略10岁生日时,他的父亲给他买了一架小望远镜——一种水手常用的、可伸缩的小望远镜。在他父亲看来,这不过是给小孩子玩的简单的小玩意。但正是由于这小小的望远镜,使伽利略从中学到了有价值的一课,并永远铭记在脑海中。

    有一天,伽利略正在使用他的小望远镜,他突然抱怨说:“爸爸,这东西不好,不用它还可以看得很清楚,可用了它,每样东西都变得那么小了。”父亲笑了,原来他把望远镜用倒了,他从缩小的那一头看,难怪无法看到放大的东西。父亲轻轻地将望远镜筒倒过来。

    伽利略的父亲扩展了儿子的视野。伽利略长大后不断改进原来的望远镜,用它发现了木星的卫星、土星的光环和月球上面的山脉,成了当时全世界伟大的天文学家。

    伽利略从父亲那儿学到的,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懂得的一个道理:想以正确的眼光观察事物,必须扩大自己的视野。只有拥有精深广博的知识,才能做最好的人生规划。

    德鲁克曾说:“你的知识和你的经验都是你的财富,那属于你,不属于你的公司。当你离开一个组织,你就带走了那份财富。”

    【教育感悟】

    想以正确的眼光观察事物,必须扩大自己的视野。只有拥有精深广博的知识,才能做最好的人生规划。

    真诚是最好的教育

    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家庭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纪录的人,并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也是这样做的。

    【教育感悟】

    你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多跟孩子讨论钱

    关于钱,你需要向孩子解释的第一个问题是其来源。事实上,许多孩子认为是从挂在墙上的装置中出来的。你我都知道,那是自动取款机。

    也许可以用这句话作为开头:“钱不是长在树上的。”我们都听说过这句话,你也可以这样告诉你的孩子。

    拿出一张一元的钞票和一些零钱,然后向孩子解释政府是如何制造货币的。然后解释它的含义:你如何通过工作或投资挣钱,你如何用它来支付所居住的房屋、所穿的衣服,以及所吃掉的食物的费用。

    你的孩子年龄越大,你的解释也应该更为详细。如果你的孩子年龄超过了10岁,不要回避,告诉他们你的工资如何被花掉的痛苦细节——有多少用于付税和社会保障,多少用于还抵押贷款,多少用于保险,多少用于公用事业,多少用于付车款,多少用于付电话账单,以及其他所有的生活必需支出。大多数孩子不了解家里的财务状况。事实上,许多家长都发现,跟孩子讨论性要比讨论钱容易。

    但有一点,在钱方面,对孩子要诚实,而且要积极乐观。

    如果家中存在财务问题,别试图隐瞒。孩子可能仍然会知道你的烦恼。但不论你怎么做,一定要积极乐观。要向孩子解释,用钱方法得当时钱将是一个好东西,它能让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但钱不能作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

    许多父母会给孩子传递有关钱的错误信息,他们或者把人的好坏与财富的多少等同起来,或者告诉孩子有钱人都是贪婪的。你要使孩子们感受到金钱的魅力,而不是害怕它,要让孩子对钱保持一颗平常心。

    【教育感悟】

    你要使孩子们感受到金钱的魅力,而不是害怕它,要让孩子对钱保持一颗平常心。

    找到本真的自己

    一个朋友在日本居住多年,回国后曾多次谈起中日两国的教育。他说日本的学校,每年都要组织些野外活动,父母也很支持。但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反对孩子探险,一旦发生了意外伤害,则往往把学校告上法庭,许多学校因此而不敢组织孩子参加一些探险活动。于是青少年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差,从而形成了强大而普遍的恶性循环——自我窒息的自杀模式。日本的父母则普遍支持孩子探险,发生意外自己负责,对起诉学校的中国现象不能理解。

    他们甚至认为,一旦发生意外,是自己给集体添了麻烦,应当个人负责,严重伤害要靠保险来解决,而不是追究组织者的责任。

    日本在教育上的态度,的确值得我们中国的家长反思。一个让孩子置之死地而后生,一个让孩子置于蜜罐而后苦,或许这两种态度之间的差异,正是两个民族的真正差异,也是两个民族之间的真正较量。

    鹰在鸡群里待久了,便会变得和鸡没有两样,只有让它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它才能找到本真的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很多的爱大多停留在浅表层:只是给予对方需要的。可是人归根结底是要靠自己的。中国有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有多少人能够为帮助对方“后生”而想办法“置之死地”呢?这是需要非凡的勇气的,要准备背一世的骂名,还要忍受看着对方“死而后生”的过程的情感煎熬。

    比较起来,“对人好”要容易得多。

    【教育感悟】

    鹰在鸡群里待久了,便会变得和鸡没有两样,只有让它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它才能找到本真的自己。

    首先改变环境

    有的家长诉苦说:“我的孩子今年6岁,在各方面的表现都还可以,但就是不太懂礼貌,特别是经常用命令的口吻与父母甚至与客人说话。我们每次也都注意纠正,但效果并不明显。真是气死我们了!”

    其实,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孩子不懂礼貌,说话语气粗鲁,完全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周围人的影响所造成的。例如有的父母认为在家庭中不用客气,家庭成员之间常用命令的口气讲话,这会使孩子学会相似的说话语气。而孩子并不像成人一样会针对不同的对象改变说话的语气,所以他面对客人时也会如此。另外,一些不适合儿童看的影视节目中经常会有一些语气粗鲁的对白,如果孩子经常接受它们的影响,也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说出不礼貌的语言。

    所以,要改变孩子不懂礼貌、说话粗鲁的不良习惯,最重要的是使他生活在一个人人讲礼貌、说话文明的环境中。父母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在家里创造出一个民主、礼貌、和谐的气氛。还要经常教育孩子礼貌的重要性,教给孩子礼貌用语,通过适当的奖惩使孩子养成好习惯。这个过程也是教给孩子自尊的过程。

    【教育感悟】

    孩子不懂礼貌,说话语气粗鲁,完全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周围人的影响所造成的。所以,要改变孩子不懂礼貌、说话粗鲁的不良习惯,最重要的是使他生活在一个人人讲礼貌、说话文明的环境中。

    必要时,孩子也能说“不”

    孩子从一出生起就是属于你的,你甚至认为为他们安排一切是你的权力和责任。然而,这些小家伙的大脑却为他们自己设定了框架,你应该帮助他们认识他们自己的方向。有时他们的理想与你的愿望一致,但通常情况下,他们的理想和你的愿望恰恰相反。

    如果你强迫孩子服从你设定的模式,不但你的生活会变得糟糕,孩子们的生活也会如此。你要学会放手。

    有时你苦心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你心目中的样子,可是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他们却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疗。我们不希望他们接受这样的帮助,我们宁愿看到他们能过上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鼓励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而不要让他们一味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爱他们就要顾及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实现梦想,前提就是欣赏他们的独特之处。要支持他们,按照他们的特性塑造他们。

    必要时,孩子也能说“不”。既然你很乐意听到孩子说“是的”,你就应该尊重他们的“不”。希望孩子尊重你,就要先做到尊重你的孩子。

    成功更多地取决于他自身的表现,而不是你对他施加的影响。并非人人都要上大学、人人都要成为重量级人物。你施加的压力越大,你遭到的反抗就越多;你越宽容,就越能得到更多的快乐,双方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当然,你希望给孩子灌输良好的价值观,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教育只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养成好习惯才是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

    【教育感悟】

    养成好习惯是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一旦你为火箭竖好了发射架,你要做的就是向后退,欣赏它的起飞。

    在孩子面前穿衣不能过于暴露

    进入火热夏季,一到家就换上凉爽居家服成为大家的习惯。不少男士习惯穿着紧身内裤、女性身着吊带低胸内衣在家中走来走去。专家认为,对于家中有3岁以上孩子的父母来说,在家穿衣还需谨慎,一不留神性感衣着很可能就会唤起孩子的性冲动。对于孩子来说,其内心深处的好奇和自责是父母难以理解的。

    专家指出,异常的母子、父女关系会导致孩子的性心理障碍。对儿童过早的性刺激,包括父母亲的性暴露、听到有关性的谈话、生殖器受到成人抚弄等,是成人后性变态的原因之一。孩子在突如其来地遭遇性困惑或者性冲动后,如果没被及时纠正,很可能影响孩子的正常性心理,甚至还可能引起性功能障碍。

    提醒家长,孩子超过3岁,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穿着了,不能在孩子面前过于暴露,并且应该有意识地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灌输一些性知识。早期的性健康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将性知识的传授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教育感悟】

    孩子超过3岁,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穿着了,不能在孩子面前过于暴露,并且应该有意识地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灌输一些性知识。

    做好睡前教育

    孩子睡觉前的10到20分钟,是最为宝贵的也是最有影响的一段时间。讲个合适的故事,既表现出你对他们的爱意,又能让孩子带着丰富的想像,进入甜甜的梦乡。

    我的一位朋友,他的孩子们就非常喜欢睡觉前的时间,因为爸爸总是讲一些故事,把他们也编进去,还让他们成为主要人物。你可以预先准备好这样的故事,或者向周围具有想像力的朋友要些主意。

    另外一个特别棒的做法就是问你的孩子:“你觉得今天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呀?”帮助他们想起今天所有快乐的事情,如此一来,他们就会很平静、很满足地进入梦乡。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做法有助于孩子战胜消沉情绪。

    试着做一次,这既会让孩子直接受益,也会加强你和他们的纽带关系。坚持下去,养成一种日常习惯。付出的努力虽小,但收获却是巨大的。

    【教育感悟】

    讲个合适的故事,既表现出你对他们的爱意,又能让孩子带着丰富的想像,进入甜甜的梦乡。

    父母可贵的品质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有一位报社编辑在回忆自己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时是这样说的:

    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的爱哺育了我,是他们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我读书的兴趣,使我树立了人生奋斗的目标,使我从偏远山村来到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求学,是他们默默的奉献使我有机会坐在大学里静心读书。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他们没有太多的文化,但我的父亲在55岁的时候还坚持参加函授学习,并取得了会计专业的中专文凭,这对一个生活在农村里的老年人来说,需要多么大的毅力!要知道我的父亲在学校里受到的最高教育只是小学教育!

    父母总是以自己的言传身教,默默地影响着我。在我小时候,生活条件很差,我上大学以后,家里更加困难,但父母从未在我面前流露过任何的沮丧情绪,从没有让任何负面的情绪影响过我。母亲曾经告诉过我:“一个农民家庭要供两个上大学的学生,你知道有多难!为了攒你们上大学的钱,你爸每天晚上都在编苹果篓子。那么冷的冬天,人家戴着手套都嫌冷,而你爸爸光着手在用紫槐条子编篓子,编得手指都流血了,肿得和萝卜一样。”是啊,父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编篓子编得视力严重下降!他为我们的前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

    对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而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进行品质教育,这个“品质”,就得从平时的点点滴滴抓起。家长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从点点滴滴的细节上做好表率,才能培养孩子具有乐观、善良、坚强、真诚、无私、宽容的品质,而这些可贵的品质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教育感悟】

    对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而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进行品格教育,这个“品格”,就得从平时的点点滴滴抓起。

    多与孩子交谈,孩子会变得更聪明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那么你就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说说话吧!语言能从多方面刺激孩子的感官,孩子在听大人说话时,需要用眼睛看着你的表情,用耳朵听着你的声音,用大脑思索你所表达的内容,还要做出相应的反应,再把自己的反应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对幼儿是一个综合训练,对智力开发十分有益。即使是在孩子什么也不懂的时候,母亲若常常对着他说话,也会刺激孩子的听觉视觉感官而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据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父母与9个月至3岁的幼儿多交谈,会使这些孩子日后变得更聪明。IQ(智商)测试表明,父母经常与孩子交谈,对智力开发效果明显。美国该项目的研究人员指出,在所有家庭中,家长在防止孩子们发生危险及麻烦方面,付出的努力几乎是相似或相近的,但在与孩子耐心地交谈、细致地回答孩子提问及互相沟通方面,知识分子家庭与普通职工家庭有所不同。科研人员曾经对42个家庭的儿童,做过长达两年半的调查,发现白领家庭中家长较健谈,与孩子谈话的频率,比一般蓝领家庭高两倍,比靠救济的家庭高4倍。这就是为什么在不同家庭生长的孩子,上学以后,呈现出智商及学习成绩有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母能经常亲热地与孩子交谈,孩子有事才会和你讲,有心里话才会对你说,你才能及时地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同时,在交谈过程中,也可将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传达给孩子,这对孩子智力的提高,进取心的激励也大有裨益。

    【教育感悟】

    即使是在孩子什么也不懂的时候,母亲若常常对着他说话,也会刺激孩子的听觉视觉感官而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蹲下来同孩子讲话

    不可否认,每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爱,但很多沟通的失败并不是因为缺少对孩子的爱,而是因为缺乏对孩子的尊重。父母们总认为“你是我的孩子,就得听我的”,因而动辄就对孩子居高临下、横眉冷对。他们从不致力于心灵上的深层次沟通,而试图一厢情愿地尽到所谓的职责,结果反而让孩子被这种变味的爱遮蔽得透不过气来。

    朱丽亚有两个孩子。当我们一同去超级市场时,四岁的儿子因为姐姐先坐汽车而不高兴了。朱丽亚在车门口蹲下,两只手握住儿子的双手,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罗姆,谁先进汽车并不重要,对吗?”罗姆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下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和孩子们去公园玩,罗姆兴奋地在草坪上奔跑着,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眼睛里滚动着,马上要流出来了。这时,朱丽亚又很自然地蹲下来,亲切地对儿子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是个大男孩儿,绊一下没关系的,对吗?”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泪,自豪地去玩了。说起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朱丽亚说:“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我认为,孩子也是独立的人,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

    是的,家长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一样,是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从小培养起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可以帮助孩子认真地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听而不闻或产生逆反心理。

    【教育感悟】

    如果我们总是站着面对孩子,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

    不能哄骗孩子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哭闹时,父母常用许诺来哄孩子:“别哭了,回头妈妈给你买支冲锋枪。”尽管这样说了,家长并没想到兑现。但孩子却信以为真,满怀希望地等待着,结果一次次许诺都是一张张空头支票,孩子的一次次希望都成了泡影,久而久之,孩子就逐渐失去了对家长的信任。

    还有很多家长为了严格要求孩子,经常说一些“气话”,例如,有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学习成绩差,家长不假思索地就对孩子说:“你再不改正你的坏习惯,以后就不要踏进家门!”结果孩子还是天天回家。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让孩子觉得父母言而无信,给孩子带来负面作用。所以说,家长对孩子做不到的事尽量不要要求,要求孩子做到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能随随便便地说完了事。

    有的家长爱给孩子许愿,比如,要是学习成绩能提高到90分以上,就带他去旅游等等,结果因工作关系或经济问题落了空。

    久而久之,父母就给孩子留下说话不算数、欺骗的印象,孩子说话也就随随便便了,或有意无意地说谎话,形成表里不一的坏习惯。

    家长对孩子必须言而有信,以诚相待,这样,孩子才会信任家长,什么事、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告诉家长。而且孩子喜欢模仿,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观察模仿成人的行为。因此,家长就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如果要求孩子不说谎话,家长就不能哄骗孩子,否则,孩子是难以形成诚实的品质。

    【教育感悟】

    家长对孩子做不到的事尽量不要要求,要求孩子做到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能随随便便地说完了事。

    充满爱的婚姻给孩子带来稳定感

    只要婚姻关系协调,家庭就稳定。充满爱的婚姻给孩子带来稳定感,融洽的父母关系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坚信父母的婚姻关系牢不可破。每天,父母要让孩子看到并感受到父母间的真诚相爱。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源于这坚如磐石的婚姻关系。

    你也许会认为抚养孩子同婚姻没什么直接关系,但事实是,这两者间关系密切。你的婚姻是影响孩子一生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一个每天都怀疑自己的父母是否相爱的孩子和一个对父母之间的爱毫不怀疑的孩子,他们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和谐的婚姻虽然不能保证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出现任何问题,但是大多数教育问题都可以通过和谐的婚姻来解决或者得到帮助。良好的婚姻关系对孩子的行为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提升孩子爱的意识与归属感,使孩子学会包容,并增强孩子的自尊。

    【教育感悟】

    和谐的婚姻虽然不能保证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出现任何问题,但是大多数教育问题都可以通过和谐的婚姻来解决或者得到帮助。

    给孩子做一个榜样

    作为母亲,除了要为家庭生活做理智的决定外,还要成为孩子的一个好榜样。总的原则是言行一致。当然,如果你作为母亲不在这方面起榜样的作用,就不能教孩子们这样做。如果做父母的靠借债生活,就不能教孩子量入而出。如果大人们整天忙忙碌碌,就无法让孩子与我们共享有意义的理智生活的乐趣。记住,除言行需一致外,使孩子乐于接受父母言行的教诲也同样重要。如果父母把俭朴的生活看作是物质匮乏,那么就无法期待孩子对生活前景充满信心;如果父母用正确的方式使生活变俭朴,孩子们也会看到俭朴生活是令人愉快的,是有回报的。俭朴生活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决定怎样消费要根据需要,而不是为了少花钱。不要让孩子得出这样的结论:俭朴生活就是物质匮乏的生活,只要有了更多的钱,就能什么都解决了。

    孩子可以被看作是一面镜子,给他们爱,他们会报之以爱;无所给予,他们便无所回报;无条件的爱得到无条件的回报,有条件的爱得到有条件的回报。因此,不管你怎样把净化和丰富精神世界的活动引入家庭生活,记住,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的内心没有爱,就不可能给别人爱。一个母亲首先要做的是,要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爱,这样你才有多余的爱给别人,才能培养和引发你的孩子来自内心的爱。

    你应该让孩子理解,无附加条件地爱他人,就是不要任何回报的爱。你要学会把孩子看作是与你脱离的、独特的人去爱他们,你的职责是把他们变成与你一样的人,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成为最好的人。的确,这种无私的、无目的的爱和服务是纯洁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那就是给予别人而不期待任何回报。

    【教育感悟】

    一个母亲首先要做的是,要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爱,这样你才有多余的爱给别人才能培养和引发你的孩子来自内心的爱

    从小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有一对孪生姐妹来到花园里玩耍,看到花园里的玫瑰花开了,姐姐高兴地说:“这真是一个可爱的花园啊!所有带刺的花梗上面都开着鲜艳的花。”而妹妹却皱着眉头说:“这个花园真讨厌,每一朵花下面的花梗都有可怕的刺。”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态度。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对事情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儿童心理学家马丁·赛力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具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也许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乐观,有些孩子则相反。但心理学家发现,乐观思想是可以培养的,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性格,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出来。

    对于孩子来说,乐观是其对未来充满信心而又不断进取的个性特征。悲观会使孩子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而乐观则会使孩子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一个心性乐观的孩子往往能够智慧地对待人生——面对诸多的无奈,仰望夜空,看到的是闪烁的星斗;俯视大地,看到的是郁郁葱葱的美景,这种乐观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支撑起来的一片天地。

    【教育感悟】

    悲观会使孩子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而乐观则会使孩子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赞扬孩子的努力,不赞扬他的聪明

    在赏识教育理论的引导下,不少家长总不忘记对孩子说些好听的话。殊不知,漂亮话也要看怎么说,说得不恰当——漂亮话未必就管用。

    漂亮话你一定对孩子说过不止一次,因为不少家教文章就是这么教父母的。这些话听起来蛮好听的,也挺鼓劲的,似乎也符合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可是认真分析,它们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不当的赞扬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赞扬孩子是出于好意,但如果方法不当,则可能促使孩子自大心理膨胀,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不良后果。过分赞扬孩子会引起孤芳自赏为表现形式的自大心理。而那些具有不切实际的自大心理的学生在受到侮辱或批评时,会表现出过激行为。这种孤芳自赏的自负性格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

    因此,家长在称赞孩子时一定要谨慎,最好的方式是赞扬他或她的努力,而不应该过分夸其聪明,因为后者可能使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无所适从。从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出发,父母的评价应以孩子的具体表现为准,而不应是空洞的赞扬,因为空洞的赞扬会使孩子产生自己很优秀的假象。这样的人进入社会后,一旦发现人们并不认为自己很优秀时,就会感到愤怒,从而表现出反社会的倾向。

    【教育感悟】

    家长在称赞孩子时一定要谨慎,最好的方式是赞扬他或她的努力,而不应该过分夸其聪明,因为后者可能使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无所适从。

    网瘾的最大原因是缺少沟通

    有位心理学博士说,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容易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那些注重现在享乐的孩子极易出现网络成瘾的症状。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由于在现实的交往中遭遇门槛,他们往往求助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来建立自己的交往系统,这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琳达·杰克逊,对130个平均年龄为13.5岁的美国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孩子不经常使用网上聊天工具。许多孩子都表示,既然有父母和朋友,为什么还要同陌生人交谈?

    网络为什么对中国孩子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天津大学网瘾疏导中心的专家透露,最易上网成瘾的孩子的年龄段集中于十三四岁,也就是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专家认为这部分青春少年在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影响的同时,丰富多彩的网络对其吸引力也非常大。如果前三者吸引力大于后者,青少年则不会上网成瘾。反之,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但是,为什么在相同的社会和学校环境下,有的孩子能够抵制住网络的诱惑,有的却不行?专家指出,家庭教育方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些孩子说:“网上交朋友很容易,没想到现实生活中却这么难。”有的孩子说:“我每天除了上学,回家关上门就是面对电脑,家里没人管我,我孤独。不是我自己孤立了自己,而是家庭把我孤立了。”可见,孩子依赖网络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孩子寂寞,缺少沟通。

    【教育感悟】

    美国孩子不经常使用网上聊天工具。许多孩子都表示,既然有父母和朋友,为什么还要同陌生人交谈?

    孩子来自你的身体,但并不属于你

    尽管我们的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仍然有许多父母不明白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职责是什么。有的父母把孩子当作希望的载体,想通过孩子去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满足自己成功的虚荣心。于是从孩子很小时便给孩子灌输知识,订下条规,制订各种各样的发展规划,要孩子努力奋斗,争取荣誉。从这种意义上看,孩子就成了父母实现愿望的工具,而丝毫没有自主权。

    这是对孩子的摧残,也是对孩子天性自塑的催残。有些家长给孩子设计发展方向时,并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一厢情愿地培养未来的艺术家。

    这样忽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硬性安排孩子学习某一门技艺,孩子可能会因为好奇而摆弄一段时间。但是,要作为一种职业,而孩子又不具备此种先天的悟性,则无异于一种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这种硬性的强求,不仅会掩盖一个人真正的才能,而且还会抑制他们自我选择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孩子的成才之路埋下隐患。

    【教育感悟】

    忽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硬性安排孩子学习某一门技艺,孩子可能会因为好奇而摆弄一段时间。但是,要作为一种职业,而孩子又不具备此种先天的悟性,则无异于一种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向孩子学习

    所谓宽容就是待人有度量,不苛求,对他人的过失能够予以谅解,不计较。大人们都清楚,在人和人的交往中,因为有了宽容才使彼此的关系更为融洽和谐。而作为家长,对待孩子,这条法则却被甩在脑后,不再被我们遵守。有时孩子在这方面比我们做得更出色。

    一大早,漂亮的妈妈兴高采烈地穿上新买的衣服,准备送女儿去上学。谁知道出门的时候手里拿的垃圾洒了一地,还把刚刚穿上的新衣服弄脏了。正当这位漂亮妈妈懊恼的时候,身边的女儿开口了:“妈妈,不要难过了,你又不是故意的,垃圾我来帮你扫,衣服脏了洗一洗就干净了嘛!”

    女儿的一席话,让漂亮妈妈触动很大,她想如果是女儿倒翻了垃圾,弄得身上一塌糊涂,她一定会责备女儿的,并且还会告诉她以后再也不给她买新衣服了。想着想着,妈妈的眼睛湿润了。女儿以为妈妈还在生气,捧着她的脸说:“妈妈真的不要紧,下次小心点就好了。”

    不知道做父母的是否已经体会到,自己的孩子真的很宽容大人。回想一下,你的孩子是否也是这样?从来不计较你犯的错误或者进步不够快,尽管你的过错有时是直接伤害到他的,比如你急躁起来,会不分青红皂白,就因芝麻大点的事情狠狠地数落你的孩子一顿。但是,一转身他们就会把你的过失忘得一干二净。这就是孩子的宽容。

    【教育感悟】

    不知道做父母的是否已经体会到,自己的孩子真的很宽容大人。

    少带孩子去电影院

    有的年轻父母,为了自己娱乐或者没有经验,常常带孩子去电影院。

    电影院是人们聚集的公共场所,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其一,这里聚集了成百上千人,长时间门窗紧闭,空气极坏。即使有空调设备也不能完全解决空气新鲜的问题。空气污浊,缺氧对孩子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大脑发育都有直接影响。其二,容易传染疾病。有些传染病对孩子的健康威胁极大。一种是通过呼吸传染的疾病,如感冒、麻疹、水痘、猩红热、肺结核、腮腺炎等。一种是通过接触传染的疾病,如痢疾、肝炎等。电影院空气不新鲜,会降低人的抗病能力。年龄较小的孩子,本来抗病能力就差,在这种环境里更容易染上疾病。而且孩子还喜欢到处乱摸,而电影院里的观众来自四面八方,椅子扶手、椅背被不计其数的人摸过,可能带有各种细菌,孩子摸过椅子,再拿东西吃,就会病从口入。

    有些家长看成人节目也带着孩子,孩子看不懂,甚至模仿脏话或者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孩子身心不利。因此,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出发,应该少带孩子去电影院。

    【教育感悟】

    有些家长看成人节目也带着孩子,孩子看不懂,甚至模仿脏话或者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孩子身心不利。

    让孩子多喝水

    医学博士布莱斯指出,水分摄取不足,血液比重就会升高,身体组织及细胞所产生的废物就不易排除,因而毒害了身体。

    水分的摄入不要仅喝开水,最理想的就是多吃水果、蔬菜,多喝鲜榨果汁。因为水果的水分含量非常高,所以它们具有很好的体内涤清效果。食草动物的寿命通常比食肉动物的寿命更长,就是因为前者体内有充足的水分帮助它们排除废物和毒素。

    专家研究发现,大脑所需的主要养分就是葡萄糖,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可以转化为葡萄糖的果糖,所以,水果又是最好的健脑食物,同时它还可以让人产生旺盛的精力。

    【教育感悟】

    水分摄取不足,血液比重就会升高,身体组织及细胞所产生的废物就不易排除,因而毒害了身体。

    为孩子朗读

    为孩子朗读,这是美国教育专家吉姆·特利里思一直提倡的,他认为这是当今最有效的教育秘诀。但是,大多数家长对这一“秘诀”都抱怀疑态度。

    特利里思劝告家长,不管多么忙碌也要抽空给孩子朗读,因为那是除搂抱以外,父母能给子女的最好的东西。他甚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论点:阅读已成为今日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元素。你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越多,就越聪明;你越聪明,将来赚钱就越多;你赚钱越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就会越好。所以,如果你能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你不但是造福于他,也会惠及他的下一代。

    他为两个孩子朗读的书本数量,几乎有孩子吃饭的次数那么多。他说:“我小时候,爸爸常常读给我听。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也体会到我童年时有过的美好感觉。”

    研究人员认为,高声朗读是父母对孩子表达的爱语。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把朗读看成是一种安宁和安全的声音。

    美国前总统布什的母亲也极力提倡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她说:“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们一起读书,有时我也让他们读给我听。我的一些孩子直到很大后,还保持着与我共同读书的习惯。”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布什夫人常常在固定的时间送书给孩子们。每个月的某一天,悄悄地把书放在孩子们的枕头下;在孩子生日时送一套书;家庭旅游时,让孩子带一本心爱的书同行;外出用餐时,也可以带一两本书,让孩子有书可翻。

    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越早开始效果就越好。婴幼儿瞪着眼睛听你念书的时候,他们的语言和理解能力正在悄悄地发展着。

    【教育感悟】

    给孩子念书,教孩子阅读,不仅仅在于训练他们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另一重要方面是他们的性情和志趣可以从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你有多诚实,孩子就信赖你多少

    每个父亲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刚会走路的小家伙站在一米高的石墙上对自己说:“爸爸,接着我好吗?”孩子总是还没等爸爸回答就跳下来,因为他知道爸爸会在下面接着他。孩子天性信赖父母,尤其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对父母的话更是毫不质疑。不信可以试试看,如果你说你把他的鼻子捏掉了,他会赶紧在你手里找鼻子。你假装又把鼻子安回去了,他会轻轻松一口气。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开始由绝对信赖父母转向相对信赖。随着智力的发展,他们懂得从高墙上跳下来,稍有差错就会伤着自己。除非孩子心里有十足的把握,知道大人会接住他,否则他是不会跳下来的。即使孩子认为大人能接住他,为了安全起见,他也会选择爬下来。

    各位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是6~12岁,那他们就不会单单因为你说了什么而信任你。你是否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取决于你的是否诚实。这个过程虽然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你到底有多诚实,孩子就信赖你多少。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绝不能有半点儿松懈和侥幸心理,因为孩子不会给父母这样的机会。

    【教育感悟】

    如果你的孩子是6~12岁,那他们就不会单单因为你说了什么而信任你。你是否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取决于你的是否诚实。

    顶撞行为正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顶撞的意思似乎含有对长辈的不尊重、为自己的错误狡辩的意思。孩子顶撞家长固然不对,但对孩子的顶撞行为要作具体的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父母往往是有责任的,这与父母不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孩子逐渐学会了独立地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把别人的行为当作评价自己的依据。这样,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开始发展,他们注意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并且有了自己的看法。当内心评价的标准与大人发生矛盾时,他们就会产生不满。孩子遇事有自己的看法,自我意识、自我评价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是令人高兴的,父母不必惊惶失措。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顶撞行为正是孩子成长的表现。孩子越小,对父母的依赖性越大,越能遵照父母的意志行动。孩子上学后,渐渐地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产生不再依赖父母的心理。这时,他既不是小孩子,也不是成年人,既有孩子的行为,也有成年人的行为。因此,他的情绪往往不稳定,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还很差,但也不愿意父母过分干涉。父母如果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就会感到失望,就有可能顶撞父母,甚至有时明明知道自己不对,也要坚持自己的意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这种顶撞行为带有自我成长的意识,是人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顶撞来表现自己的想法,来证明自己的社会地位、自己的价值,来引起大人对他的注意,改变大人长期以来无视他的能力的现象。因此,在孩子的成长中,顶撞行为有其积极的一面,父母应该理解他,不仅不要惊惶失措,还要帮助孩子尽快成长。

    【教育感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这种顶撞行为带有自我成长的意识,是人人都要经历的过程。

    封闭性教育有弊而无益

    在家庭中,做父母的对子女闭口不谈性的问题,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也是讳莫如深、羞于启齿。如果孩子问及时,不是一顿斥责,就是顾左右而言他。

    大量事实证明,对青少年不谈性问题,不进行性教育,当他们在遇到这些问题无法从正面的渠道得到答案时,便会从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或书籍中找寻答案,很多孩子甚至因此形成了不健康的性心理。

    家长应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老师,如果父母感觉性是不洁的,对孩子所问的有关性的问题不但不正确回答,反而斥责他们,孩子自然就会感到性是神秘的、不洁的。相反,如果父母感觉性是美好的,如同日出日落,月亏月圆一样自然,那么孩子对性问题也会有正确的概念。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他们性意识的觉醒,应及时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父母要选择适当的语言和适当的时机告诉他们,由于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性激素产生过多,少男少女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男孩子会长胡须、声音变粗、阴茎、睾丸增大,并出现遗精等生理变化;女孩子乳房隆起,臀部变宽,声音变细并伴有月经来潮。对男孩的遗精和女孩的月经初潮,应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进入青春期的标志。

    鲁迅先生说:“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衰老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就有一种本能,这就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性交才有后代,继续了生命,性交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因此对性问题大可不必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应很自然地谈论它,让孩子能正确地认识它。

    【教育感悟】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他们性意识的觉醒,应及时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

    保护好孩子的单纯

    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往往对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孩子走在街上,会突然驻足,盯着正在行驶的洒水车观看。他在想汽车为什么会流出这么多的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所有汽车都能流出那么多的水吗?或者,马路也口渴吗?马路也要把水喝到肚子里去吗?马路的肚子在哪里?这时父母不要生拉硬扯地要孩子离开,不要因为耽误了时间去批评孩子或耻笑孩子,要知道这正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孩子的思维是单项的,而正是靠着众多的单项思维,使其不断地丰富知识,积累经验,产生智能。这对孩子日后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许你还有这样的经历,孩子的口袋里总会装着几颗小石子,几张揉皱了的画片。他们会对你说:“这个石子像小猫,这个石子多像娃娃呀!”“这些带花纹的石子一定是雨花石。”或者,有一天,孩子带回了一株小草,他学着大人的样子把小草种在了花盆里,并且给它浇水,弄得满手满身的泥,甚至把屋子也弄脏了。此时作为父母,不应横加干涉或阻拦,或干脆将这些东西统统扔进垃圾箱,因为它们对于你是垃圾,对于孩子则是心爱的宝贝,你怎么能将他的宝贝扔掉呢?

    作为家长的你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孩子对这些事情的热爱,正是对生活的最初发现,也正是他们认识生活、热爱生活的开端。我们强调这种好的开端,它会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在将来与孩子沟通中,同样是一个好的开端。你尊重了他们的天性,他们的身心发育才会更健康。

    【教育感悟】

    孩子的思维是单项的,而正是靠着众多的单项思维,使其不断地丰富知识,积累经验,产生智能。

    给孩子思考的机会

    使孩子头脑变得聪明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让其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

    如果让孩子用今天与昨天相同的方法处理问题,那么孩子就不需要动脑思考什么,只有使孩子今天遇到了用昨天的方法解决不了的事情,才能够刺激孩子的大脑。如果孩子每天从起床开始到晚上入睡,对每件事都按部就班地去执行家长的指令,这种“听话”的孩子是不会有所成就的。所以,对于孩子而言,墨守成规比癌症更可怕,一旦得了这种病,孩子的头脑就会老化。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不经常使用大脑的孩子,其精神发育便会比正常的孩子迟缓。

    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对幼儿到成人的智力发育情况做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0~4岁儿童的智力发育程度完全可以决定18岁以前的智力最高值。即0~4岁期间智力直线上升的孩子,其以后也会保持这个速度,到了18岁高峰期时达到最高水平。相反,智力缓慢上升的孩子,到了18岁高峰期时,也完全处于低水平。并且,决定这个智力上升程度的绝大部分因素,在于周围对孩子有多大的刺激。

    在日本的某小学,老师带学生到百货店去买东西时,要求每位学生只能带50日元,尽量用这些钱多买有用的东西。他们平时用50日元买一块巧克力还常常不够,这次却要拿这点钱到高级物品齐全的老字号商店去用,学生们最初感到不知所措,过了两个小时之后,他们终于想出了买许多东西的窍门,最后完成任务回家了。

    因此,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勿代替孩子做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困难时恰好是思考的最佳时机。

    【教育感悟】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勿代替孩子做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困难时恰好是思考的最佳时机。

    对孩子的限制随着年龄增长而放宽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0~5岁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家长要注意对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性格培养和塑造。

    虽然性格受遗传因素影响,但更多的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研究证明,孩子到了5岁左右,人格塑造已经基本上完成80%以上,其余部分要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形成。要是家长在孩子的这一关键时期注意培养孩子的性格,这会使孩子受益终生,而最好的性格榜样则是家长本身的行为。要是家长说谎、自私、自利、违背诺言,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这样的影响。

    生活中要对孩子少指责、多鼓励,过多地批评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甚至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触击敏感区”,适当地赞扬会激发孩子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作为家长应该比他人更了解自己孩子性格上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在性格发展上扬长避短,鼓励其不断进步。

    父母对孩子的限制随着年龄增长应放宽,让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在孩子成长中给予正确的引导才会帮助孩子塑造较为完善的性格。

    【教育感悟】

    父母对孩子的限制随着年龄增长应放宽,让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在孩子成长中给予正确的引导才会帮助孩子塑造较为完善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培养,有很多是通过模仿而来

    童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孩童在这个阶段不仅会观察到各种不同的情绪,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这些情绪管理方法将成为他的适应策略,陪着他长大成人。

    身为成年人,我们周围的人也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孩子从出生到性格的形成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父母,所以说,父母是子女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不仅如此,父母教给孩子的东西,影响还极为深远。

    假设有一个小男孩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他父亲的决策没有得到执行,就大发雷霆,把家里的每个人都臭骂一顿,吓得他们如坐针毡、不敢轻举妄动。透过这样的角色模范,小男孩观察到:原来,用强硬的方式来吓别人,就可以予取予求,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爸爸每一次这样做都奏效)。经由这样的过程,孩子于是开始模仿父亲的行为,将他的模式纳为己有。要是这个孩子还因为行为像父亲而得到奖赏——比方说,孩子的小伙伴因此而屈服于他的要求——他的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就变得跟爸爸越来越像。

    孩子会步父母的后尘,并非明辨慎思、细心抉择之后的结果,是我们大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孩子的性格培养,有很多是透过模仿而来,因此为人父母者一定要以身作则,让子女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是恰当的,如何又是不恰当的。父母是一个家庭的领导者,而子女则是跟随者,是学徒。因此,当父母发现孩子的性格不好或行为方式不正确时,首先需要改变的往往是父母,而非子女。

    【教育感悟】

    当父母发现孩子的性格不好或行为方式不正确时,首先需要改变的往往是父母,而非子女。

    把命令换为提问

    生活中,很多父母喜欢对着孩子发号施令,总是在给孩子下一个又一个命令:“把电视关上!”“快去做作业!”“不要吵!”……这些命令几乎是不容反抗的,弄得孩子乐趣全无,只好撅着嘴,很不情愿地听从“命令”。

    在这种“命令教育”下,孩子只是畏惧父母的权威一时听从,心里却一万个不愿意,甚至还为此痛恨父母滥用权威来剥夺他们享受乐趣的权利。

    命令或强迫孩子做事情,永远无法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在家庭教育中,光靠家长的地位和身份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要想使孩子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其命令和禁止孩子,还不如制定正确的原则让孩子有章可循,这样才会更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感染和约束,达到命令与禁止达不到的效果,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正途。

    要想抛弃不合理的“命令教育”,家长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不妨使用一些积极的方式去表达。比如,孩子说话很大声的时候,不要说“给我闭上嘴”,应该换成“说话小声点”。对孩子来说,这不仅是教育他做对的事情,而且还给了他正确的方法。父母的这种“批评”更易于孩子接受。

    此外,家长还可以把命令换为提问。当孩子没有按照事先制订的作息时间表做事情的时候,父母可以说:“你在做什么呢?”这对孩子是一个信息,提示他的行为不恰当,那么孩子就会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自觉改正。

    【教育感悟】

    生活中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要尽量体现出父母和孩子友好协商的姿态,让孩子感到最终做决定的是自己,而不是父母。

    鼓励胆小怕事的孩子

    发现孩子有胆小怕事的毛病时,父母不应该着急,而应该想办法纠正他的缺点,比如有些事情孩子因为是第一次做而害怕,这时父母可以示范给孩子看,让他看到事情并没有他想像的那么可怕,并让孩子感觉到做事情的快乐,这样他可能就有了想去尝试的欲望了。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并且切实做好孩子的后盾,当孩子自己认识到确实没有危险时或许他就会去体验一下了。

    另外,父母还可以多鼓励孩子和胆子大的小孩玩,利用孩子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在玩耍中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用鼓励的方法,让孩子不要对事情那么敏感。例如:父母知道孩子怕小白兔,就可以特意跟孩子玩一个找小白兔的游戏,或让孩子翻阅有小白兔的画册和杂志,在看画册的过程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小兔。当孩子翻到印有小白兔的那一页时父母还可以故意指给孩子看,并鼓励孩子摸画册上的小白兔,以打消孩子恐惧的心理。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可能慢慢地就因为熟悉而不害怕它了。

    【教育感悟】

    父母应该用鼓励的方法,让孩子不要对事情那么敏感。

    学会爱他人必须从爱父母开始

    学会爱他人必须从爱父母开始。爱心教育不能仅重表现行为,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学会体察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人的困难,发现需要其帮助的事,更要学会为他人,首先是为父母、为家庭做出自己的奉献。这种奉献要从爱自己的母亲做起。

    老威特在教育儿子卡尔·威特时说:世界上像圣母一样高贵的是母亲,世界上最辛苦的也是母亲。母亲的工作最繁重、最辛苦也最光荣。

    他不光这样教育儿子,还随时随地表达对妻子的爱。后来,卡尔·威特回忆父亲时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极少与母亲发生争吵,即使发生争执时,他也会让着母亲。从我懂事开始,每天清晨我都会跟父亲一起去温室剪花送给母亲。

    在我7岁那年,母亲生了重病,父亲日夜守候在她床头,尽心照顾母亲。有一天早晨,当我睁开眼睛时,看到父亲坐在母亲床前,望着气喘不已的母亲,眼神里充满了悲伤和关切之情。我的心在那一瞬间被深深地震动了,那一刻我也真正明白了,怎样才算真正去爱一个人,什么才是爱与忠诚。

    在父亲的影响下,在我4、5岁时,我就懂得帮母亲做一些家务活。晚上睡觉前,我会和母亲聊天。我可以从母亲对我的态度上,从她的眼神和动作中体会出她当天的心情是快乐还是忧伤,从而来决定怎样体贴母亲。刚开始我也做不到这一点,后来在父亲的教育下,我懂得了怎样去体贴别人。

    【教育感悟】

    要注意培养孩子学会体察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人的困难,发现需要其帮助的事,更要学会为他人,首先是为父母、为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分饥和寒

    父母往往给孩子穿衣过多,尤其是在季节交替的时候,这种做法容易使孩子“伤热”。中医认为,孩子是“阳盛之体”,有内热,易导致外感,进而引起咳嗽,甚至肺炎。所以孩子从夏至秋,从秋至冬,要缓加衣,稍偏点凉较为适宜,即所谓“三分寒”。怎样判断孩子的冷热呢?一般只要手温和就可以了。

    再一点是要孩子“三分饥”,即吃七成饱就可以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又是独生子女,爱吃什么就往饱处吃,尤其是吃些不易消化的肉食。孩子吃多了有两大害处:一是损伤脾胃,影响消化吸收,久之导致营养不良;二是吃得过多,造成胃肠积食。中医认为“久积化热”造成内热,有内热容易导致外寒,易生感冒等疾病。所以平时要少吃零食,养成定时定量的好习惯。

    怎么自测孩子是否伤食呢?一是看孩子的舌苔,若舌苔厚,多为伤食;若舌苔黄厚,就是食积化热了。这时就要给孩子吃“化食通便”的药。另一种方法就是闻孩子口腔的气味,若是口中有酸腐味,也是食积的表现。

    【教育感悟】

    要健康,吃七成饱,缓加衣。

    不要碰到一点困难就去找父母

    2004年8月,由中、韩、日三国90名青少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举行了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

    30名中国青少年、30名韩国青少年、30名日本青少年共同参加了草原探险。队员中最大的19岁,最小的只有12岁。在为期5天的夏令营中,主办方精心设计了由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步行到内蒙古五角枫自然保护区和翰嘎利湖的活动,平均每天步行30公里,全部是野外宿营。

    正值当地遭受罕见的高温天气,整个行程十分艰苦。日本少年个个身背巨大的行囊,做足了准备。当地随行的人员想要帮他们时,立即遭到严词拒绝,他们觉得受到了侮辱。同行的中国孩子却叫苦不迭,队伍中手机铃声不断,全部都是中国孩子在向家长诉苦。活动结束时,日本、韩国的孩子对当地独特的蒙古族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非常感兴趣,而中国的孩子却不以为然,只盼望早点回家。

    这种夏令营活动已经不是第一次举行了,其实早在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与30名中国孩子,曾经在内蒙古共同举行过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充分暴露出中国孩子意志力薄弱的问题。可是12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看到在孩子身上还是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遇到困难不是自己想办法,不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去战胜它,而是想方设法地寻求父母的保护,孩子的这种思维方式让人担忧。

    【教育感悟】

    现在的孩子碰到一点困难就去找父母,将来到社会之后怎么办?

    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日本的盛田昭夫曾说过:“促使孩子智力发展的最好开端,就是创造愉快的家庭气氛和和睦的夫妻关系。”

    一位美国学者通过对20多个国家、一万名经济条件不同家庭的儿童的调查发现,美国孩子对“最大的心愿与要求”的回答竟与中国的孩子惊人的相似。他们对吃穿玩用不很在意,而普遍重视家庭气氛和精神生活。他们都希望父母不吵架不失信,希望父母能尊重孩子,希望他们能少发脾气多一点笑容。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父母、家庭都是他无法选择的。父母在缔造他的生命的同时,也把一个特定的家庭赐给了他。只有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使孩子成为情商高、心理健康的人。这种氛围由家庭成员共同营造,温馨的爱弥漫在整个房间里,让所有人都感受到温暖。在这中间,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道德修养、处世方式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美国曾有人做过一次调查,凡是能与孩子共同进餐的家庭,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都远远强于那些做不到这一点的家庭。因为孩子能从父母那里感受到无尽的爱。

    一个家庭具有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即便这个家庭不够富裕,每一个家庭成员也都如同生活在天堂里一般。孩子如果有幸能在这样的家庭成长,那么他的人生必将无限光明。如果你不能给予孩子太多的物质生活,也没有关系,你可以给予孩子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充满笑声的成长环境,你的孩子一定也会是幸福快乐的。

    【教育感悟】

    一个家庭具有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即便这个家庭不够富裕,每一个家庭成员也都如同生活在天堂里一般。

    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

    总结教训事实上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省。例如,一个孩子用打架来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亏,他会想:“上次我感到生气的时候是用打架来表达我的愤怒的,结果我被别人打了。那么,下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时,我该怎么办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吗?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当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动与结果之间有某种关系后,他们往往会先想一想再采取行动。孩子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预测,看是否出现他们预料的结果,如果结果正如他想的,那么他会继续这么做;如果结果与他想的不一样,孩子就会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一个人做事的一种反应机制。

    这种时候,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总结。如果孩子学会了经常总结经验教训,他就已经学会了自觉地进行反省,这对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教育感悟】

    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总结。

    安全度过“仇亲期”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处于15~17岁这个年龄段时,总爱和父母对着干,这种“作对”情形大约能持续2~3年,且在不同孩子身上表现得强弱不同。心理学家把青少年这段时期称为“仇亲期”。在这一段时间里,孩子好像故意不听父母的,他们总是爱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做事,即使明明父母说得对,他就是不听。

    针对孩子的这一段“仇亲期”,父母首先应该对孩子表示理解,我们不应该激化矛盾,也不能一味地迁就纵容他们。怎么办呢?当孩子故意不听话时,父母可以采取当时不理他们,过后再找他们说出自己感受的办法。有时候甚至可以通过和孩子做换位游戏——就是让孩子做父母、父母换位做孩子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让孩子换位做父母,父母换位做孩子,父母也装作故意不听“父母”话的孩子,看他怎样处理事情,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教育。这样的方法确实很有效。另外,当孩子因为心情烦躁而发脾气时,父母不妨让孩子适度发泄。因为儿童与成年人一样也会有情绪变化,诸如愤怒、哀伤、失望、害怕等等。要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必须让孩子学会适度宣泄。宣泄就是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让孩子淋漓尽致地吐露自己的委屈、忧愁、牢骚和怨恨等不快,达到心理平衡。适度地让孩子宣泄,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处。如果孩子心中的积郁和不快长期得不到宣泄,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呆板、精神失常、精神不振、人际关系紧张,严重时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危害。有些孩子闹事、出走、轻生,就是因为不良情绪无法宣泄造成的。

    总之,对于处在“仇亲期”的孩子,应该学会理解他们,尽量避免和孩子发生直接冲突。

    【教育感悟】

    针对孩子的这一段“仇亲期”,父母首先应该对孩子表示理解,我们不应该激化矛盾,也不能一味地迁就纵容他们。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当缓行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许多家长的心声。于是一群幼小的身影便在各种特长班间穿梭,进名校,请家教,开夜车,挤掉了孩子们玩耍的时间。

    不少家长也表示,这样做孩子是很累,可是小时候不吃点苦,将来怎么办?一些家长也常说,自己小时候,如果父母能为自己请家教,补上较差的课程;如果父母能在自己偷懒、贪玩的时候,抽上一鞭子,自己现在肯定不是这个样子。

    更有家长讲,自己小时候没有条件学奥数、学英语、学钢琴……现在,条件好了,不能再给孩子留下遗憾。

    巴金老人看到自己的小外孙女端端,每天都被十几个小时的学习重负压得疲惫不堪,他便写了三篇文章呼吁改变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他宁可让小外孙女做一个普通人,也要让她过上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巴老说,小孩应该有小孩无忧无虑的童年。人的变化是缓慢的,也是突然的,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切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拔苗助长。

    美国的孩子学习起来是轻松的,他们不需要通过高考这一关去上大学,他们小学四年级以后才开始学算术,学习生活是轻松愉快的。走入社会后,他们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在中国孩子之上。

    孩子到了哪个年龄,就应该有哪个年龄的快乐。未来是个未知数,应该由孩子去感受、去把握,在孩子不具备这方面能力时,家长有义务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但不能完全代替他们。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期望值过高或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标准,结果会适得其反。

    【教育感悟】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讲话

    尊重孩子,就要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不断给孩子机会,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思维为孩子指明方向,告诉孩子要如何去做,那样只会让孩子没有了创新的尝试。你如果认为你的知识丰富,而不断给孩子通过切身的体验来进行灌输,你就限制了孩子的知识积累。

    克劳罗塞是一位心理学家,他有三个孩子:安娜、玛丽亚、约瑟夫。他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从不对孩子进行说教。

    一天,他的小儿子约瑟夫没穿外衣就去了外面,克劳罗塞并没有像一般的父母那样对他进行说教:“如果你穿上外衣就不会冷了。”他跟着儿子走到外面问:“约瑟夫,你看上去有些冷。”约瑟夫站在那儿打着哆嗦说:“我要冻僵了,我得去取件毛衣。”克劳罗塞这才说:“你这么想很好。”克劳罗塞之所以这么说,基于他对孩子心理的了解。

    一个人的冷暖,必须由自己去“感觉”,如果一个人的冷暖凉热都要父母来“决定”,这个人的生存能力一定很弱。

    实际上,孩子们有着非常强烈的“主动”性,他们并不希望大人干涉。此时,父母应该巧妙地引导孩子们的这种独立意识。

    每一位真正有爱心的父母,都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注重培养孩子从小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惟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充满自信地立足于现代社会。

    【教育感悟】

    每一位真正有爱心的父母,都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注重培养孩子从小的独立自主的意识。

    和孩子一起看电视

    孩子看电视过多是一件坏事,不但影响孩子的视力,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会认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能力。父母具有分辨真假、好坏艺术创作和现实的能力,但是孩子对看到和听到的所有东西都信以为真,不加选择地接受,而现实是武打、暴力、煽情影视剧充斥荧屏。

    孩子们很容易对他们所喜爱的武打片主人公产生认同感,把他们身上的优点和弱点全部接受下来。有些性格冲动、控制力差的孩子甚至会模仿电视剧中人物的暴力行为。

    让孩子一点电视都不看是不现实的,也不利于孩子接受外界的信息。好的方法是,父母对孩子所看的节目进行控制和选择,并和他们一起看电视。如果你不想让电视左右你孩子的生活,你就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培养他们其他的兴趣和爱好。

    【教育感悟】

    让孩子一点电视都不看是不现实的,也不利于孩子接受外界的信息。好的方法是,父母对孩子所看的节目进行控制和选择,并和他们一起看电视。

    不应该用充满敌意的话来要挟子女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很多人认为,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在孩子身上,但在很多情况下,孩子是被父母的话逼出家门的。

    冲突爆发时,父母与子女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动辄就抛出一些恐吓孩子的话,发泄对孩子的不满。

    父母说出这些最后通牒式的话来,想逼迫孩子就范,当然这话并不是真的,只不过想以它来结束这场口舌之争。但是孩子却很可能把这句话当真,不少任性要强的孩子,因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而离家出走。

    即使孩子没有离家出走,他的心灵也会受到伤害。父母尖刻的话语让他怀疑是不是父母不再爱他了,想把他丢弃不管了。这种困惑会让他心生恐惧,坐立不安。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充满敌意的话来要挟子女,迫其改过。应该和孩子做好沟通,不要动不动就用家长的权威来威胁孩子。这样的教育是非常伤害亲子之间的感情的。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我现在很生气,你不要这样做了”,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待双方都平静下来,再指导孩子改正错误的方法,对孩子提出希望。

    【教育感悟】

    请记住,过激的行为和言论,只会伤害亲子之情。

    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被允许表达意见

    “我要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这是一位和孩子难以交流的母亲发出的无奈心声。其实,有着类似困惑的远远不止这一位母亲,“找不到好的沟通方法”,已成为青春期孩子母亲的最大苦恼。

    了解是沟通的前提,父母只有了解了孩子,才能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模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被允许表达意见,不仅仅是谈可接受的、安全的话题,而且要允许讨论、争论。这对孩子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建立孩子良好的自我形象、自信心,让他们知道一个小孩子说的话和做的事都不是无关紧要的。就社交谈话而言,他们可以体会到小孩子的权利是什么,社会允许的限度又是什么。

    孩子再长大一些,就会质疑你的判断,挑战你的逻辑,无畏于提出相反的观点,并且不发脾气地进入真正的成人式讨论。在孩子改换角色,进入社会之前,让他们在充满爱心的家庭中安全而保险地学习这一切非常重要。

    你必须先于任何一位老师让孩子明白:能够自己思考是有益的。但不要因此而奖励正确的回答,惩罚错误的回答。好的父母并不急于在孩子一犯错误的时候就指出并纠正他们。如果你这么做,孩子自我检查和自我纠错的能力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他也无法获得充分的自信。

    【教育感悟】

    成年人喜欢有礼貌地反驳别人,这同样适用于父母与孩子间的任何交往。

    必要时,可以把答案告诉孩子

    关于作业的量,教育部早就有规定,可是学校经常违反规定。“学习”这个词在日语里是“勉强”二字,说明学习有时候不是那么快乐的,的确要忍耐,要爬坡,但不可过度。

    作业完不成,父母可以帮忙吗?有时候父母为了让孩子早点休息,会将作业的答案告诉孩子。一般的观点认为,应该让孩子自己思考。新的教育理论是,只要孩子懂了,作业方式并不重要。

    从理论上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孩子学习有困难,你可以启发他,甚至把答案告诉他,然后让他自己验证,这就是适合的方法。他自己苦思冥想想不出来,很晚了也不能睡觉,何必折磨他呢?但是当孩子慢慢理解了的时候,独立思考更为重要。教育一定要讲究可能性。教育有一个理论叫“最近发展区”,就是说人的发展一定有一个他最容易突破的地方。找到这个地方,他才能往前发展。通俗地说就是让孩子跳一跳摘到果子。他就这么高,你把果子吊到3米高,他左蹦右跳也够不到。肯定够不到,那他就不够了。他只能够到1.5米,你把果子吊到1.53米,他觉得有可能,于是跳起来使劲够,也许他就够到了。人就是这么发展的。你的孩子觉得自己够不着了,你告诉他答案,他一验证,就够着了,就进步了。孩子总是一步一步学会走路的。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你给他答案的目的,是为了不给他答案。

    【教育感悟】

    如果孩子学习有困难,你可以启发他,甚至把答案告诉他,然后让他自己验证,这就是适合的方法。

    以开放心态站在孩子的世界

    等到孩子渐渐长大,就越来越不愿与家长交流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首先做出愿意与孩子交流的姿态。

    每个星球有每个星球的轨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存方式,这是由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与家长的成长历程不可能完全相同,由此导致彼此认识上的不同是很正常的。

    随着孩子的成长,独立人格开始逐渐明显,这时孩子表现出比较强的自我意识,对父母的话开始批判式的接受,凡是不符合孩子自身生存环境的家长的观点,孩子会在内心中提出质疑。

    美国NLP精神语言学说告诉人们,如何运用心理位移去解决人们交流中的矛盾。孩子们没有经历过家长所经历的那个时代,很难站在家长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这时就需要家长以开放的心态站在孩子的世界去观察,思考与孩子之间的意见分歧,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而后再去坚持。但这种坚持也要运用孩子感兴趣的语言和事例,能够打动家长的语言未必能触动孩子,最终导致你的孩子“不可理喻”。

    只看到自己的人,往往被整个世界所否定。只有看到整个世界的人,才会得到世界的肯定。很多人一生都不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希望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这种家长。

    【教育感悟】

    看到自己的人,往往被整个世界所否定。只有看到整个世界的人,才会得到世界的肯定。

    读书给孩子听

    今天,我们的父母不可谓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幼儿阅读的备受重视,使得少儿图书出版呈现多元化,除了制作精美的书籍、绘本,更有“贴心”地为忙碌的父母们录制的有声读物。因此,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

    曾几何时,CD机中叔叔阿姨抑扬顿挫的朗读取代了父母的声音,成了夜夜陪伴孩子入眠的伙伴。可是,从机器里发出的声音,真的可以取代父母吗?

    教育学家曾做过一项调查,问孩子喜欢听CD,还是喜欢听爸爸妈妈读故事?孩子们的回答惊人地一致:喜欢听爸爸妈妈读故事!虽然专业人员的发音比较准确,虽然CD里的声音抑扬顿挫,充满感情,但是,孩子总是觉得爸爸妈妈念得更好听,这是为什么?

    专业人员虽然极尽可能地丰富声音的语调,但是,毕竟只能表现出书中人物的情绪或气氛的渲染。读书给孩子听的目的,可以让孩子从故事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可以让孩子通过听故事,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但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常常被忽略,那就是情感的交流。

    玛丝奇是一位极有爱心的人,她每次在为女儿读书的时候,读到感人的情节,都会忍不住掉下眼泪。而玛丝奇的女儿也总会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静静地看着她。虽然她还不会说出她的疑问,可是母亲知道,她正用她的“心眼”在观察,在体会故事给母亲的感动。

    相信这样的效果是任何故事CD都无法做到的。父母的爱心是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在孩子的语言和想像力提升的过程中,与大人的沟通、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养成读书给孩子听的习惯,孩子会从中受益无穷。

    【教育感悟】

    读书给孩子听,一个重要的作用常常被忽略,就是情感的交流。

    你怎么对待父母,孩子就怎么对待你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

    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的时候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连忙把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过着和睦生活。

    父母是榜样,对孩子的影响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孩子造成了更坏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节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教育感悟】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

    有时孩子撒谎只是想保护自己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撒谎,首先要了解清楚他撒谎的原因,问清楚他为何要隐瞒真相。假如孩子是因为怕你生气而撒谎,你要告诉他,你并不对他的行为本身生气,而是对他撒谎的举动不满,而如果他只是因为怕被惩罚,那么你要让他知道撒谎只会带来更严厉的惩罚。

    有时候,孩子在确凿的证据下,仍然坚持说他没撒谎,这时候,你要平静地问他为何这么做,这样做的原因在哪儿。也就是说你强调的重点不在于要他坦白承认。对孩子屡教不改的撒谎习惯,一定要通过惩罚让他知道这种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危害。在这一点上,父母需要切记的是你的惩罚一定不能太严厉了,那样不但会适得其反,甚至会使你的孩子做出任何可以避免惩罚的傻事来。

    无论孩子撒多大的谎,别把孩子的撒谎行为视为背叛,你也别觉得孩子好像在愚弄你。其实孩子并非如此,他只是要保护自己。还有,你要试着诚实地反思一下,身为父母,你是否无法接受坏消息呢?你是否有强烈且令人害怕的情绪反应呢?如果是,那么你就给孩子撒谎提供了条件。

    家庭内部的教育对孩子在外面的表现也有深远的影响。清楚地知道在家里说谎是不被接受的行为,你的孩子就会对说谎很敏感,这样,当他在外面跟别人一起相处的时候,也就不会轻易说谎了。

    教育一个诚实的孩子是很重要的,这样的孩子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不会感到自卑,反而会勇敢地面对错误。

    【教育感悟】

    无论孩子撒多大的谎,别把孩子的撒谎行为视为背叛,你也别觉得孩子好像在愚弄你。

    孩子有错时,不要拿父母的权威压制

    家庭教育重要的是平等,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孩子有错,父母应该委婉地指出,同样,父母有错,孩子也可以批评指正。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实现有效的教育。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做错了事,往往容不得孩子指出,如果孩子不顾父母的权威指出来,父母就会勃然大怒,以“你居然敢批评起我来了”来制止孩子继续批评自己,维护自己的权威。殊不知,这种做法只会削弱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给孩子留下蛮不讲理的印象。

    在孩子眼中,强权的父母是最不招人喜欢的,也是他们最不能认同的。而那些在孩子面前并不用家长的权威来掩饰自己错误的家长,往往更受孩子的拥戴,他们的批评教育也往往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犯错时,千万不可用一句“你居然敢批评我”来堵孩子的嘴,而应该坦然接受孩子的正确意见,并在孩子的监督下改正错误,这样才会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有错时不要拿父母的权威压制,应该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当然如果自己也有错时,父母应该先检讨自己的错误,给孩子树立榜样。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避免过多地使用权威,从而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教育感悟】

    孩子正处在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违抗自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就有可能使孩子形成懦弱、畏惧权威的性格,而且还有可能形成错误的是非观,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爱是相同的

    日常生活中,家长喜欢问孩子“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你爱爸爸,还是爱妈妈”。家长说这些话多是开玩笑,但这种玩笑话是不能随便乱说的。

    除了父母亲,孩子的姨妈、姑妈之类的亲戚也爱开这种玩笑。

    “我好还是你妈妈好?”她们常用这话逗孩子。

    孩子不懂,如实回答了,招来一顿奚落:“我都给你买好吃的了,还说你妈妈好?”孩子想想也是,她给我买好吃的了,这是事实;妈妈好,这也是事实。怎么回答,还是不会。

    不久,孩子就会答了,谁问就说谁好。渐渐地,孩子还学会说奉承话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没有一句是真话。

    孩子良好品格的塑造需要父母平时的潜移默化。每一位父母实际上都是一名雕刻家,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就像雕刻家手中的雕刻刀,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印记。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时时处处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孩子就会被雕刻成艺术品;相反,如果父母不注意用正面的举止影响孩子,孩子就有可能成为瑕疵品。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

    如果孩子认为父母不是一样的爱自己,父母要及时加以纠正。告诉孩子,父母只是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但是爱孩子的心却是一模一样的。让孩子弄清这一点,对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很有帮助。

    【教育感悟】

    如果孩子认为父母不是一样的爱自己,父母要及时加以纠正。告诉孩子,父母只是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但是爱孩子的心却是一模一样的。

    绝对不撒谎的孩子是没有的

    儿童最常见的一种说谎方式就是“否认”。否认做错的事,目的是为了逃避惩罚。例如自己失手打碎了花瓶,而撒谎说是猫碰掉的,为的是逃避大人的责骂。事实上,如果这个年龄的孩子不急于否认,而是静静地等着受罚,那才让父母真的担心呢!其实,懂得否认,显示孩子的智力发展正常,已经开始了解因果关系。所以,这样的谎言不要把它想成是不诚实的。

    孩子的另一种谎言,可称为“讲故事型”的,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孩子会自己去“创造”事实。例如,孩子可能会说他吃了100个雪糕。这种情况有时是因为孩子失去了对事实的认识能力,他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像,他也不会认为自己说的是谎话。孩子到了四五岁以后就开始会说“白色谎言”,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达到某种目的而编造谎言。例如,为了逃避上学编造生病的谎言,为了得到“电动车”将成绩由60分改为80分。父母应该关心的,不是谎言的本身,而是谎言背后的真正含义。

    大部分孩子的谎言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担心的那样糟糕,它们并没有出现实质上的问题,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应了解谎言下隐含的关于孩子成长的秘密。当然,如果孩子的谎言说得太多,或者他确实有错误想法时,父母就该特别留意。面对说谎的孩子,责备与殴打绝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撒谎似乎是孩子的天性,绝对不撒谎的孩子是没有的。小时候,孩子因为是非不分而说谎,大多数是说出他所希望的想法。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学会用说谎来逃避麻烦。但如果让他们知道不管在家或在外,说谎会让人陷入更糟糕的麻烦中,从而使他们改正撒谎的坏毛病,这是父母应该采用的一个好办法。

    【教育感悟】

    大部分孩子的谎言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担心的那样糟糕,它们并没有出现实质上的问题,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应了解谎言下隐含的关于孩子成长的秘密

    孩子们喜欢权威型父母

    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十几岁的孩子一定就叛逆,不好管教。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们就越会坚持己见,结果家长反倒认为孩子简直不可理喻。

    一般父母可分为三种类型:放纵型、专制型和权威型。

    一个孩子要参加周末聚会,放纵型的父母会说:“好吧,但不要待得太晚。”放纵型父母要么对孩子漠不关心,要么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取悦他们。

    而专制型父母的反应则是:“不行。你还太小,不能参加这种活动。”他们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事无巨细,全由他们说了算。

    权威型的父母在考虑孩子的意见后决定:“你知道我们周末的作息安排,我们是10点熄灯,你如果10点前回家,就可以去。”

    孩子们喜欢权威型父母。这些父母给孩子的影响比其他两类父母都大,因为他们不对孩子的每个行动指指戳戳。

    【教育感悟】

    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

    和自己以前比,不和别人比

    当孩子犯错时,做父母的总爱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的孩子比较说事,他们以为这样能够激励孩子上进,殊不知心理素质好的孩子也许赌气不理会,可心理素质差点儿的孩子,就会有排斥情绪,即使口中不说,可心里十分痛恨。

    一个女孩因为忍受不了母亲一直拿她跟邻居的孩子相比较而心理失衡,以为是邻居家的孩子比出了她的缺点,由此产生忌妒和憎恨的心理,便找来同学将邻居家的孩子打伤,她的理由是她让我变成了父母眼里的坏孩子。

    一个幼小的孩子,有多少梦想还未实现,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但却因为仇恨而动了邪念,我们做父母的,是否应该为此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和过错呢?

    每一个孩子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替代的,而且每个人在性格、能力、天赋等方面也是不相同的。自己的孩子也许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其他方面却可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强。

    父母眼中的好与坏都是比较主观的和片面的。孩子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能因为一个方面能力低就认定孩子不如人,这样只会使他们感到泄气,甚至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

    如果父母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上进的话,不要拿他们和别的孩子比较,而是要他们和以前比。父母要看到孩子与以前相比时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让孩子体验到进步带来的成就感,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教育感悟】

    如果父母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上进的话,不要拿他们和别的孩子比较,而是要他们和以前比。

    谨慎陪读

    做作业由父母陪着,孩子写多长时间父母就陪多长时间,绝对一陪到底。有的父母甚至还积极参与,遇到孩子解答有困难的问题,他们就会挺身而出,帮孩子解答、代写。专家们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作业时,父母陪读是必要的,但目标应该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升入三年级以后,依然陪读就变成一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

    陪读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强迫感、压抑感,助长孩子的依赖性,易导致恶性循环。父母在孩子写作业时给以必要的辅导、点拨和启发,不但应该,而且必须,但不应该是那种包罗万象的“陪写”、“陪读”。书是孩子读的,作业也应该让孩子自己做,父母不要越俎代庖。

    【教育感悟】

    书是孩子读的,作业也应该让孩子自己做,父母不要越俎代庖。

    正人要先正己

    一位店主为了自己的利益,常常以次充好,过期卖剩的东西,他就偷梁换柱、更换标签,然后继续出售。在做这样事情的时候,他儿子默默地看在眼里,有时甚至被叫过来帮忙,后来儿子也学会了编造理由向父亲要钱。有一次,竟撒了一个弥天大谎索要了一大笔钱,后被父亲识破。早就为孩子爱说谎而苦恼不已的父亲大怒,气愤地要揍儿子。谁知儿子指着那些商品辩驳道:“我不过跟你学罢了。”父亲无言以对。正所谓正人要先正己,如果父母不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能以身作则,又怎么有资格要求孩子呢?

    其实早在我国古代,父母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孔子的门生曾参,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十分注意培养诚信。有一次,他的妻子出门赶集,小儿子哭闹着要去,妻子哄他说:“我从集市上回来,就杀猪给你吃。”小儿子听说有肉吃,遂不再坚持随母亲赶集。曾妻回家后,见曾参正要杀猪,妻子连忙劝阻说:“不过说句玩笑话哄孩子罢了,何必当真?”曾参正色道:“孩子幼小的心灵非常纯洁,做父母的如果说话不算数,孩子便学会欺骗。将来不讲信用,怎么在世上立足?”为了讲信用,曾参把猪杀了。

    现在街头的“专业乞讨”者,从孩子到妇女,共同的方式都是利用人的同情心骗取信任。这些父母对于孩子,不仅是过错,简直就是犯罪。

    【教育感悟】

    利用人的同情心骗取信任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过错,简直就是犯罪。

    对孩子也要讲究礼貌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对待孩子没有礼貌,孩子也就变得不会对别人有礼貌。也就是说,家长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家长。

    父母们应该尊重孩子。尊重孩子,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父母认真聆听孩子讲话既可以教会孩子与他人分享情感的方法,也会帮助自己了解孩子的心思,进而将一些好的思想灌输给孩子打下基础。

    在与孩子日常交往中,父母实际上是在向孩子示范说话的礼貌。可是,往往很多父母忽视了这一点,他们以为自己是家长,对晚辈就不必讲究礼貌。比如,让孩子给自己倒杯茶,便以命令的口气。待孩子倒来茶,家长就一声不响地接过来,独自喝茶读报。于是,孩子从父亲身上学会了这种冷漠无声的态度,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就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反之如果父母要孩子拿报纸,礼貌地说一句:“请帮我拿来今天的报纸。”当孩子做完这件事后,说一声“谢谢!”这就在语言行为上给孩子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事实上,以礼貌对待孩子,不会失去父母的尊严,反而增加了孩子对父母的敬重。

    【教育感悟】

    事实上,以礼貌对待孩子,不会失去父母的尊严,反而增加了孩子对父母的敬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