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养,七分教:培养优秀孩子的黄金法则-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玩具不必太多

    谈到玩具,我们就不得不要评论一种令人担心的情形,那就是:现在的父母,似乎给孩子过多的玩具。我们在百货公司或街上,常可看到儿童在玩具店前,吵着要买玩具,最后,大人拗不过,也只好给他买了。

    遇到这种情形,若是西方的父母就不这样,他们无论孩子是哭是闹,绝不给他们买玩具。他们这样做自有他们的道理,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想要的东西样样都给,那绝不是父母爱心的表现,反而会给小孩带来不良的影响。拥有太多玩具的小孩,性格比较散漫,他会精神不集中,容易见异思迁。玩具一个接着一个,兴趣也会跟着瞬息万变。

    孩子的玩具不必太多,哪怕只有一种,他也会变换各种方式来玩的。即使是一个硬瓶盖,一片木头,在孩子看来,或许都比玩具店买来的昂贵的东西还要好玩。

    帮助发展种种创意,才是做父母的最大义务。给予孩子形形色色的玩具,孩子想要的东西样样都可以得到,这样的孩子绝不能算是幸福的。

    有一些家长,他们绝对不给孩子买现成的玩具,只给他们买只有自己动手组合才能玩的那种。

    事实上,孩子对于用不着自己动手完成的现成的玩具,一点也不会觉得好玩,因为这样的玩具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欲望。比如,当你花高价买了一个电动火车回来时,孩子并不满足于看火车如何在轨道上跑,而是感兴趣于将轨道一会儿予以拆散,一会儿加以组合。

    【教育感悟】

    拥有太多玩具的小孩,性格比较散漫,他会精神不集中,容易见异思迁。玩具一个接着一个,兴趣也会跟着瞬息万变。

    培养孩子的主见

    从孩子幼儿期开始就要培养他自己的主见,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到了青春期主见也逐渐成熟了,可以学着自己做决定了。可是,假定前面几个阶段里,我们都没有让他学习自己做决定,任何事都非得听爸爸妈妈的话,这种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一定仍然是一个很乖的孩子,什么事都无法自己做决定,什么事都得依靠父母。

    过去,很多父母都以自己有一个乖孩子而自豪,其实乖孩子若是不遇到事情那还好,一旦遇到事情后果可能就比较严重,因为他完全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

    父母必须清楚,要培养孩子分辨能力,分辨以后还要学着自己做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希特勒手下有一个军官,曾经帮希特勒绞死过很多犹太人。当战争结束审判这个军官的时候,他说:“我没有做错什么事情,我从小到大都是听长辈的话,照长辈的话行事。”

    所以父母教导孩子,必须让他学习倾听、分辨,自己做决定,并从幼儿时期就要给他机会学习。

    大部分的父母在孩子年幼时,都力图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他要什么都给他,这就是没有规范。父母必须清楚,这个时候不建立规范以后则为时已晚。

    所以你必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分辨的能力,然后他会比较有把握地去运用他自主的能力来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教育感悟】

    必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分辨的能力,然后他会比较有把握地去运用他自主的能力来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勿代替孩子做出结论

    日本教育学家多湖辉认为,大人不要把知道的事情全部告诉孩子,因为这样做会完全使孩子失去自己思考的余地,对于孩子的提问只作逻辑性和科学性回答,这才是最佳回答。

    孩子到了3岁,每天都会提出“为什么”、“怎么办”等一连串的问题,说明孩子开始萌发了求知欲。这个时候,父母首先应意识到不能马马虎虎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拿出合乎道理的解答方法。大人采用有逻辑性的、科学的回答方式,是想让孩子能正确认识问题。但是在孩子看来,无论对其作什么样的回答,并不能全部消除其疑问,因此,大人就有必要改变一下回答方式方法,鼓励孩子自己找出答案。

    大人可以反过来对孩子的提问进行“如果”的反问。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对提问的解答,必然会拓宽孩子的思维。

    比如,对于其“为什么夜里必须睡觉”的问题,就可以反过来问:“那么,你认为不睡觉会怎么样呢?”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自己思考“如果不睡觉会怎么样”的问题。因此它促使孩子从各个方面探讨所产生的可能性,于是,孩子就想出了“不睡觉就发困”、“不睡觉就会疲乏”、“不睡觉早晨就起不来”等等答案。

    通过这种反问的方式,让孩子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效果非常好。多湖辉告诫家长们: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勿代替孩子做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困难时恰好是思考的最佳机会。

    【教育感悟】

    大人不要把知道的事情全部告诉孩子,因为这样做会完全使孩子失去自己思考的余地,对于孩子的提问只作逻辑性和科学性回答,这才是最佳回答。

    灾害教育必不可少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儿童意外伤害是可以通过增强防范意识加以预防的,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必然联系。

    灾害教育应是一个人毕生都要学习的知识,儿童也不应当被忽略。如果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掌握一些灾害防范知识和急救措施,很多意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

    在哈尔滨天鹅饭店火灾中,烧死了不少住宿的客人,但奇怪的是,所有的日本客人都得以幸存。在一次中日青少年海上夏令营活动中,船上的中国孩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餐厅,而日本孩子第一件事是看安全门在哪儿。事情虽小,却反映出两国孩子对安全意识的差异。由于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和火山的国家,日本人很注重孩子逃生意识的培养和生存技能的训练。在日本,防地震、防火、防原子弹的演习,差不多每月都要进行一次。

    一般说来,在与孩子讲安全问题的时候,说话的语气要直截了当,但不要恐吓孩子。有的父母认为越是强调危险的存在,就越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因而大肆渲染紧急情况的危险。

    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造成孩子对危险的恐惧,在日常生活中提心吊胆、疑神疑鬼,生怕危险发生。而一旦真的出现紧急情况,就会束手无策、惊恐喊叫,不能采取消除危险的行动。所以父母在与孩子谈这方面问题时,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危险的存在,并指出这种危险是可以避免和消除的,还要教给孩子具体的避险措施。

    【教育感悟】

    如果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掌握一些灾害防范知识和急救措施,很多意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

    当面教子

    孩子发生过失的时刻也可以称为教育孩子的“关键时刻”。如果处理不当,孩子也许会毫不在意,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应负的责任,或者过于恐惧而导致精神崩溃;如果处理得当,孩子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

    那么,到底如何对待孩子们的过失呢?这里为你提供几位儿童专家的建议。

    “讲述你自己曾有的过失,”宾夕法尼亚州的心理学家莱顿说,“承认过失,向孩子们解释为什么你会犯这个错误,告诉他们,你下次会怎样用不同的方法去避免重犯。”

    “告诉孩子们,大胆尝试或出现失误都不要紧,”家庭问题专家恩说,“一个人第一次做某件事无不期望做得完美无缺,实际上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

    “从过失的痛苦中走出来。”马里兰州的心理学家塞奇斯说。他提醒家长们,不要老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相反地,要去赞扬孩子们尝试活动的努力与勇气。

    “促进良好的调整。”心理学家布朗里奥·蒙诺沃说。他建议父母帮助孩子去学习怎样区别承担风险和鲁莽草率。

    “把孩子最近的成果与他自己以前的成果相比较,而不是与别人相比较。”儿童心理学家拉文说,“如果孩子拥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他们几乎可以从所有的过失中学到益处。”

    【教育感悟】

    孩子发生过失的时刻也可以称为教育孩子的“关键时刻”。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有位教育家曾把我国当代教育与30年前的教育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当代的孩子聪明了,视野开阔了,但社会责任感缺乏了。

    教室地面上有纸屑,老师让学生捡起来,孩子说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这不是我扔的”。言下之意就是“老师,你错怪我了!我没有这个义务捡纸屑”。当两个孩子闹矛盾时,老师去询问情况,孩子会脱口而出“他先打我的”,或者“他先骂我的”,而不会首先想到自己有没有不对的地方。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看看这些孩子是怎样长大的就明白了。很多家长经常是这样做的: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妈妈就会同孩子一起去踩地,边踩边说:“为啥把我的宝宝碰倒了?”;孩子撞到物品上,妈妈就会拍打物品,把这些东西作为孩子的出气筒。虽然可能暂时哄好孩子,但长此下去,会给孩子造成一个错觉,认为不管做错什么事,都可以把责任推给别人。更可怕的是,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没有责任感。

    在外国很少听到诸如学生因迟到而抱怨天气或堵车,也没见过谁不小心踩上了狗屎而责怪邻居为什么在这儿遛狗。法国人认为,碰上不愉快的事再抱怨已于事无补,而应问自己有没有错或怎样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教育感悟】

    碰上不愉快的事再抱怨已于事无补,而应问自己有没有错或怎样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不能让孩子太舒服了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师从他学画的那个青年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个大画家?他回答说:“不,永远不!因为他每年有6000美元的进款。”这位艺术家知道,人的本领是从艰苦奋斗中锻炼出来的。而在财富的阳光下,这种精神很难发扬。

    一个人活得太舒服了,往往会意志消沉,特别容易丧失进取的毅力。失去了毅力,智力便形同虚有。在逆境到来时,这种人往往不堪一击。而解决这个问题惟一的办法就是别让自己活得太舒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体运动学教授库尔豪斯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20个学生,先坐在柔软的沙发上读书,过了一段时间后,又改坐很不舒服的硬椅子。

    实验结果发现:那些学生坐硬椅子时,因为不舒服而要不断调整坐姿。他们看起来虽然好像毛躁不安,但学习的成绩却比坐沙发时要好得多。库尔豪斯说:“一个坐沙发得B等的学生,坐硬椅子往往可以得A等,因为后者使脑部得到更多氧和糖的供应。至于维持一定坐姿的前者,只要几分钟不动,血液循环减缓,脑部得到的血液和营养减少,读书的效果就差多了。”

    所以,我们不能让自己太舒服了。不舒服,我们才能时时保持旺盛的斗志,才能使自己永远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教育感悟】

    一个人活得太舒服了,往往会意志消沉,特别容易丧失进取的毅力。失去了毅力,智力便形同虚有。

    学会自己拯救自己

    诚然,人生在世,总要或多或少地依靠来自自身以外的各种帮助——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社会的鼓励……可以说,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已开始接受他人给予的种种帮助。然而许多青年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靠”,已经远远超出和大大脱离了一个人需要外部力量帮助这种正常范围,而演变成“惟父母和朋友是靠”的依赖心理。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3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别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教育感悟】

    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

    孩子不文明的语言一般都来源于周围的环境,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懂文明礼貌的人,首先要净化他们周围的语言环境。当发现孩子说脏话时,要找出孩子说脏话的“根源”,尽量让孩子远离或少接触那种不良的环境。比如,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限制孩子与经常说脏话的孩子来往,也可以和老师取得联系,借助老师的力量促进其他孩子养成讲文明礼貌的习惯。

    小孩子有时会做一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比如,喜欢叫别人的外号,见到残疾人上前围观,见到别人陷入困境会加以嘲笑,看到别人倒霉会幸灾乐祸。孩子这样做,有时是因为想看热闹、好奇,有时是想开个玩笑,有时则是盲目地跟着别的孩子做。遇到这样的情况时,父母先要平静地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这样做的坏处,并让孩子知道,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孩子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教育感悟】

    让孩子知道,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孩子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大脑是累不坏的

    谈到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有的家长难免担心这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影响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早在本世纪初,多尔兰德就证实了天才人物比一般人长寿。他通过对100名16世纪以来欧美的杰出人物的研究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为66.7岁,而当时的成年人(不把20岁以下死亡的人计算在内)的平均寿命为51岁。看来神童短命纯属无稽之谈。

    而大脑也像其他人体器官一样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根据控脑科学的研究,人脑约由10亿个高度发达的神经细胞组成,可储存的信息量是电子计算机的100万倍,而目前大脑的功能只开发了1/10。由此可见,人的智力潜能是无穷的。

    纵观古今中外众多的神童,他们的成功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有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里所谓的环境就包括了他们家长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和培养。

    【教育感悟】

    大脑也像其他人体器官一样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神童短命纯属无稽之谈。

    对于孩子来说,过多的财富是个大包袱

    你可以让儿子继承万贯家财,但是你真正给了他什么呢?你不能把自己的意志、阅历、力量传给他;你不能把取得成就时的兴奋、成长的快乐和获取知识的骄傲传给他;也不可能把经过苦心训练才得来的严谨作风、思维方法、诚实守信、决断能力、优雅风度传给他……

    那些隐含在财富之中的技巧、洞察力和深思熟虑,他是感受不到的。为了挣得巨额财富,保住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你培养出了坚强的毅力和苦干的精神,这都是从实际生活中逐步锻炼和塑造出来的。对于你来说,财富就是阅历、快乐、成长、纪律和意志。而对于你的继承人来说,财富则意味着诱惑,可能会让他更焦虑、更卑微。财富可以帮助你取得更大的成功,但对于他来说,则是个大包袱。

    是的,如果你为孩子做了所有的事,单单忘了教诲他养成勤奋工作的习惯,对他则是最为不幸的事,他会沦为生活的弱者。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悲剧:一位富商把自己的孩子安置在自己开设或自己担任股东的企业里,尽管他的孩子毫无本领,可职位却高人一等。在这孩子手下做事的员工,都比他努力,经验也比他丰富得多。没有人对他心悦诚服,这使他陷入尴尬的境地,羞愧难当。

    一个人只有靠自己奋斗、竭尽自己的心智、克服无数的艰辛谋到职位,才算得上真正的光荣,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教育感悟】

    如果你为孩子做了所有的事,单单忘了教诲他养成勤奋工作的习惯,对他则是最为不幸的事。

    只要你同意,孩子会一直依靠你

    孩子在小时候父母包办过多,吃饭、穿衣及日常起居没有较早地自理而让别人侍候,总是绕着妈妈的围裙转,不敢离开几步,于是直接形成了依赖心理,形成了惰性。

    此外,父母所给予的凭借过多,不用努力奋斗也能生活下去,这更是形成依赖心理、不能独立、不能健全发展个性的重要原因。

    所以,如果父母给予的凭借过多,你并不是爱他们,而是害了他们。你使他们不能健全发展和成熟——人生的损失还有什么比这更惨重的呢?

    一家大公司的老板曾说,他准备让自己的儿子先到另一家企业里工作,让他在那里锻炼锻炼,吃吃苦头。他不想让儿子一开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为他担心儿子会总是依赖他,指望他的帮助。

    在父母的溺爱和庇护下的孩子很少会有出息。只有自立精神能给人以力量与自信,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培养成就感和做事能力。

    把孩子放在可以依靠父母或是可以指望帮助的地方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在可以触到底的浅水里是无法学会游泳的,而在一个很深的水域里,孩子会学得更快更好。当他无路可退时,他就会全力以赴。依赖性强、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而只有“迫不得已”的形势才能激发出他们身上最大的潜力。

    待在家里,总是得到父母帮助的孩子一般都没有太大的出息。而当他们不得不依靠自己,不得不动手去做,或是在蒙受了失败之辱时,他们通常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惊人的能力来。

    【教育感悟】

    如果给他们太多帮助,他们很容易变成仿制品。当你不提供拐杖时,他们就无法独立行走。

    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

    美国哈佛大学历时40余年研究,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研究人员在波士顿市旧市区内对456名青年的生活的研究中发现:当这些青年人到了中年,不论智力、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只是简单家务劳动的人,都比那些小时候从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愉快。参加这项研究的精神病学家韦朗特认为:解释这些并不困难,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干,而且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研究表明,孩子们童年时的活动与成年后的情况有着惊人的关系。那些童年劳动得分最高的人,成年后交游广泛的可能性高出10倍,获得高薪的可能性大4倍,易失业的可能性要小15倍。那些童年时很少劳动的人,犯罪被捕的可能性较高,精神不健全的可能性大10倍。韦朗特说:“我相信这些原则在今天也不过时。”专家们普遍认为,那些替孩子做一切事情的父母,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家庭教育专家伊丽莎白·邦得里说:“给孩子布置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从小就干家务活儿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比不干家务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顾好自己。他们从小就懂得干好一件工作是多么有价值,每完成一项工作是多么让人愉快,而不干家务活儿的孩子则不会懂得这些,也不会有这种感受。

    【教育感悟】

    从小就干家务活儿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比不干家务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顾好自己。

    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中甜

    有一位企业家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童年时母亲的吃苦教育,他说母亲对他的教诲至今仍记忆犹新:

    每晚吃饭的时候,我总要瞧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上飘出的肉香,我不理解邻居家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有肉,而我们家十天半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

    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妈妈没有回答我。一个星期天,妈妈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我说:“当然想,做梦都想。”妈妈说:“好吧,你跟我走。”

    妈妈带我到了一家建筑工地,她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并告诉母亲,挖完了线内的土方,给工钱。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发软了,且磨起了泡。挖吧,再挖挖又得一元钱了。我支撑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我说:“妈妈,这太辛苦了,我吃不了这辛苦。”妈妈说:“歇一下吧,你歇一下我去干。”我就这样歇一会儿又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干。我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仍然很热,妈妈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衣服上都能看到盐渍了。这样累,我甚至再也不想吃肉了。

    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这土方挖完了。晚上,餐桌上摆上了香喷喷的鱼和肉,弟妹们吃得香极了。妈妈对我说:“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吧!”妈妈又说:“这就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我心灵为之一震,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我哭了。

    那年我11岁,我刻骨铭心地记住了邻居餐桌上的谜底和妈妈说的“吃苦”两个字。

    【教育感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让孩子吃点苦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它会成为孩子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让孩子亲自体验成长

    注射室里,有两个带孩子第一次来打预防针的家长。第一个家长,事先没有对孩子灌输任何打针的概念,孩子睁大眼睛看着护士拿这拿那,觉得很新奇。当护士轻轻拿起孩子的臂膀,笑着涂上酒精的时候,孩子觉得很好玩。最后护士摇晃一下注射器,针头停在孩子的皮肤上,然后手轻轻一动,很快地扎了下去。孩子愣住了,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捕捉这个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游戏”。刚刚皱了皱眉头,针已经抽出来了。整个过程,家长没有说一句话。

    直到走出注射室的大门,家长才尽可能若无其事地说:“孩子,这就是打针。打针就是为了让你不生病。但是,打针有一点点疼。你看,你刚才是不是有一点点疼?”孩子认真地点了点头。

    第二个家长,在打针的好几天前,就开始对孩子说:“孩子,我们要去打针了,打针不疼,一点都不疼,一会儿就好了。你很勇敢,别人都哭,你都不会哭,你是最勇敢的孩子,你一定不会哭的……”

    然而,在注射室里,孩子一看见那个被父母描述过的注射器,就浑身一抖,紧紧地抱住了妈妈。护士小姐费了好大的劲才拉过孩子的手臂,刚刚开始擦酒精,针都还没靠过去,孩子已经涨得满脸通红,终于忍不住“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走出注射室的大门,为了补偿“受罪了”的孩子,家长买了孩子哭一路要一路的所有东西。

    这就是接受了预期暗示和没有接受预期暗示的区别。前者,孩子不仅没有哭,还全神贯注地体验了打针的全部过程,亲自明白了打针和“疼”之间的某种联系。后者,孩子不仅哭得撕心裂肺,紧张和恐惧代替了一切,而且家长还要承担负面效应——养成孩子用条件和父母作物质交换的习惯。

    【教育感悟】

    对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体验,应该比成长最终达到的那个终点更重要。

    做家务是最好的成长机会

    要求孩子帮助做家务,洗碗、擦地、收拾房间等,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帮忙与其说是为了父母,莫不如说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这是因为帮忙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单纯过家家游戏,而是真正的生活,必须认真做。孩子自然而然学会了安排计划,使家务活与学习时间调剂好。因为孩子不能偷懒不做,这也培养了孩子的耐性。

    让孩子帮助做家务,从心理学上讲,对孩子的成长也大有帮助。这就是说让孩子在家中担当一定的角色,通过做些家务而受到大人的赏识,是孩子在心中找到自我存在价值的契机。

    还有这样的情况,父母很长时间一直认为“这个孩子什么也不会”。但是,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由于谁都没有时间出去,就给这个孩子写个纸条让他拿着去买东西,结果他很圆满地把任务完成了。父母夸奖这个孩子“做得很好”。而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再也不是什么都不会的孩子了。买东西、扫地、帮助家里做家务,样样都干得很好。

    孩子就这样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这种喜悦超过了大人的想像,并且也增加了孩子的上进心。从这一点来考虑,孩子想帮忙的时候,有些大人就阻止说“你多余来插手”或“你与其干这个还不如去学习呢”,这种态度的毁灭性是可以想像的。确实有时孩子帮忙反倒是越帮越忙。可是,只因为如此,就把孩子的帮忙说成是“多余的”,这不正是说明父母的态度过于急躁了吗?

    【教育感悟】

    让孩子在家中担当一定的角色,通过能做些家务而受到大人赏识的过程,是孩子在心中找到自我存在价值的契机。

    让孩子滚滚烂泥巴

    侗族人有一种独特的成年仪式,一个人有3个生日要滚烂泥巴,即:5岁,10岁,15岁。他们有句俗语:“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劳,从祖父那里学到耐性。”

    5岁的小孩,就要脱离母亲的怀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劳动。母亲把孩子领到田边,由父亲在田坎那边接着。

    到了10岁,父亲把他领到田边,由祖父在田坎那边接着(没有祖父则请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意思是孩子初步养成了劳动的习惯,下一步要向祖父学习并锻炼意志、培养耐性了。

    到了15岁,则由祖父把他带到田边,对面田坎上没有人接,从这时候起,也就意味着他长大成人了,需要自己去体味人间的艰辛了。

    让孩子滚烂泥巴,是侗族人作践自己的孩子吗?

    有句话说:“靠吃别人的饭过日子,就会饿一辈子。”而现实中的有些年轻人,他们在家靠父母,工作靠单位,稍有挫折,便一蹶不振。

    侗族人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被父母呵护过,父亲教导过,祖父训示过,然后自己去滚那烂泥巴。滚一身烂泥巴,增强勇于独步人生的毅力,这对每一个初涉人世者来说都是足以为训的。

    【教育感悟】

    滚一身烂泥巴,增强勇于独步人生的毅力,这对每一个初涉人世者来说都是足以为训的。

    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

    强调孩子的权利要得到家长的尊重,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应一味地迁就孩子。在一些原则问题上,父母还是应坚持一定限度。适度的规矩对孩子来说还是必要的。

    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不使他们为所欲为。孩子年龄虽小,但很聪明,他们经常察言观色变换花样,让父母围着他们团团转,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做父母的,对某一件事一旦做出正确的决定,就应贯彻到底,不要随意改变主意,孩子们知道纠缠下去无望,便会放弃自己的无理要求。

    贯彻决定需要坚定不移,甚至要施加压力,特别是对比较小的孩子。当爸爸说“不”的时候一定要态度明确,爸爸必须使他的限制贯彻到底。如果孩子不是从心里明白,训斥、威胁或打屁股是没用的。因为孩子们挨了打,可能会暂时停止那些坏行为而把冲突转移到其他的地方,这样会产生别的麻烦。

    【教育感悟】

    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不使他们为所欲为。做父母的,对某一件事一旦做出正确的决定,就应贯彻到底,不要随意改变主意。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每个父母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比尔·盖茨与妻子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他们无疑是最能满足孩子们金钱欲望的人。但是在满足孩子们的一些要求上,他们却绝对是一对“吝啬鬼”。

    在生活中,比尔·盖茨从不会给孩子们一笔很可观的钱,并且声明说不会把自己的财产遗留给自己的孩子,因为他怕这会消磨孩子们向上的精神。他曾公开表示过:“我不会将自己的所有财产留给自己的继承人,因为这样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对此有记者好奇地问他:“难道不担心将来孩子们会因此而恨你们吗?”盖茨和夫人笑了笑回答道:“我们相信,如果父母教育得法,孩子们对待财富的看法不会和父母不同。”

    作为世界首富的孩子,罗瑞和珍妮弗甚至不能得到他们最想要的玩具,当他们看到别的孩子可以拿着一些零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他们甚至有些羡慕。对此,比尔·盖茨有自己的说法,即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比尔·盖茨认为,人的成功只与个人努力有关,而与金钱多少没有多大关系。确实,比尔·盖茨几乎所有创业的资金都是他自己在上学之余打工挣来的,而从来没有向父母伸过手。所有人都钦佩他这一点。所以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自己一样,而如果给孩子们很多钱,势必会磨灭孩子向上的斗志,让他们成为平庸的人。所以,盖茨夫妇二人宁愿将这些钱捐给最需要它的人,也不随意交给孩子挥霍。

    正如林则徐所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教育感悟】

    如果给孩子很多钱,势必会磨灭孩子向上的斗志,让他们成为平庸的人。

    修养是人生第一课

    耶鲁大学有一批应届毕业生,共22人,实习时被导师带到华盛顿的白宫某实验室参观。全体学生坐在会议室里等待实验室主任胡里奥的到来。这时有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毫无表情地看着他忙活,其中一个还问了一句:“有咖啡吗?”

    秘书抱歉地告诉他刚刚用完。当秘书给一个名叫比尔的学生倒水时,比尔轻声说:“谢谢,您辛苦了。”这是秘书这天惟一听到的一句感谢的话。

    门开了,胡里奥主任走进来和大家打招呼,没有一个人回应。比尔左右看了看,带头鼓了几下掌,同学们这才稀稀拉拉地跟着拍手,掌声显得很零乱。接着胡里奥主任亲自给大家讲解有关情况,他看到同学们没有带笔记本,就吩咐秘书把实验室印的纪念手册送给同学们做纪念。大家都坐在那里,随意用一只手接过胡里奥主任双手递过来的手册。

    胡里奥主任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已经快没有耐心了。就在这时,比尔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微倾,双手接住手册恭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胡里奥闻听此言,不觉眼前一亮,他拍了拍比尔的肩膀问:“你叫什么名字?”比尔照实作答,胡里奥主任微笑着点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两个月后,比尔被该实验室录取了。有几位同学感到不满来找导师:“比尔的学习算是中等,凭什么选他不选我们?”导师笑道:“比尔是人家来点名要的。其实你们的机会是均等的,你们的成绩甚至比比尔还要好,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修养是第一课。”

    【教育感悟】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其事业能否成功的基础所在。没有修养的人,无论你的学识有多么渊博,也是不受人欢迎的。

    成长尽在艰难之中

    当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时,在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超高难度……”他翻动着乐谱,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磨殆尽了。自他从师于新的指导教授后,已经有3个月了,他每天都练习着超高难度的乐谱。这位指导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钢琴大师。

    学生练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提也没提。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两倍难度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学生感到越来越不安、沮丧和气馁。

    最后学生终于忍不住了,他向教授提出了质疑。教授没有开口,而是抽出了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学生,“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觉得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是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后,学生怔怔地看着自己的老师,说不出话来。“如果当初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现在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成绩了……”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我们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但如果我们愿意想一想,将会恍然大悟:我们今天的能力,都是在看似紧锣密鼓的工作挑战、永无歇止、难度渐升的环境压力中不知不觉培养出来的。

    【教育感悟】

    人们遇到困境时,会不自觉地调动潜力,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而当我们处于和平顺境时,往往因为惰性而将这些才能深深地埋了起来。

    只考虑安全,就不会独立

    来自现实教育的调查指出,小孩子使用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差。铅笔刀是电动的,玩具也多半是塑料制品。不能用刀削铅笔,没有必要自己用刀做玩具。上版画课时,让孩子带雕刻刀,马上就有人把手划破了。

    但是,如果人一次也不体验危险性,也就不会产生回避这种危险的智慧。这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反复与这种危险进行斗争的历史。

    例如孩子经常喜欢爬树,在父母看来这是一种危险,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有价值的危险。首先,孩子可以看到树的整体,判断自己是否能爬上去。如果认为能爬,就会思考下一步的方法,确定从何处往上爬,哪个树枝能支撑自己的体重,需要确认的项目很多。当然有时也会从树上掉下来受伤。但是这是由于自己的判断不得法而产生的失败,这将成为下一次成功爬树的反面经验。

    然而,现在的孩子们几乎没有得到尝试这种错误的机会,用一句话来说,这就是父母过度保护的结果,是由于小型家族化与出生率下降、孩子的人数减少、父母对孩子过于关怀所致。

    如果只是考虑孩子的“安全”,孩子就不会更早地自立,就不能具有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

    【教育感悟】

    不让孩子面对小的危险,就不能使其度过人生的大危险。

    别替孩子出头

    一位当儿科医生的朋友这么跟别人抱怨:“虽然是向孩子问问题,可是母亲总是抢着回答。”

    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发生在医院,在其他任何场合也有类似的事情在发生。

    母亲并没有权利剥夺孩子与他人说话的权利。在孩子自己讲述完毕之后,如果有不全面不准确的地方,母亲再加以补充和纠正也不迟。

    如果做父母的因为坚信自己的孩子老实且怕羞,就事事捷足先登,替孩子出头,这样可能会让孩子错过很多机会。

    以母亲的经验当然认为刀子是危险物品。但是刀子只不过是用具的一种,其本身并不危险。只是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从而让刀子有了便利的用具和危险品之分。只有让孩子亲自使用过,他才真正学会刀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学习骑自行车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在不断摔跤的过程中学会骑车的。孩子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也是通过不断摔跤才记住怎么走路的。没有哪个孩子的父母会因为孩子站起来走路会摔跤而制止他的站立。

    因此,希望做父母的不要在孩子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泼冷水。

    当然,如何避免孩子受重伤就是父母的责任了。可以在孩子发生严重的事故之前加以制止,平时让孩子受点小伤,让他们有机会亲身经历小的失败也是好事。

    【教育感悟】

    如果做父母的因为坚信自己的孩子老实且怕羞,就事事捷足先登,替孩子出头,这样可能会让孩子错过很多机会。

    要懂得人与人都是平等的

    与几乎所有大城市的地铁站一样,芝加哥地铁站也是流浪艺人的谋生站台。在那里,经常可以看到衣着考究的父母与他们的儿女一起静静伫立、聆听。一曲终了,父母方叫孩子趋前放入硬币,然后对演奏者说“谢谢”。芝加哥一些学校的家长委员会针对一些孩童“面带漠然的施与”提出异议,要求家长教育孩子们尊重卖艺艺人,“要知道他们虽然落魄,却也是有才情有独特价值观的人。我们必须听完一曲再给钱,这样,给出去的钱就变成了一种欣赏,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下,美国的孩子也大都懂得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并且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家长们一定要教育孩子树立这一理念。其实唤起孩子对他人的尊重并不难,例如,看到马路上工作的环卫工人,就要让孩子懂得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应该尊重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道理。而这时如果父母拿清洁工人做例子,对孩子说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像他们一样扫马路,那么孩子立即就会认为这是一份十分低贱的工作,从而产生对这些人的鄙视态度。所以父母们一定要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技巧。

    【教育感悟】

    要孩子懂得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并且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教育不论出身的贵贱

    很多家长把自己难以实现的人生目标、理想都加到子女头上,任劳任怨,对子女倾尽全部心血地投入。为了培养孩子成才,有多少父母给我们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故事?“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这句话也在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出现过。在当今中国,子女教育对并不富裕的老百姓而言,绝对是家庭中的头等大事,是排在首位的经济支出,其他任何消费都得为教育消费让路。

    可另一方面,调查数据也无情地表明,中国父母有80%承认自己不懂教育,父母的行动让我们感动得落泪,可这个数字则让我们沉重得喘不过气来。

    孩子的明天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今天的父母手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之说,强调的是出身的贵贱,是唯成分论的意思。实际上,父母的官职等级、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学识等对孩子的影响虽然也有相当大的成分,但对于孩子一生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父母的教育方法。

    【教育感悟】

    父母的官职等级、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学识等对孩子的影响虽然也有相当大的成分,但对于孩子一生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父母的教育方法。

    不过分夸奖孩子

    不允许孩子失败,是不完整的教育。如果你吝惜自己的赞扬,只在孩子表现出色时才夸奖几句,那么,你是在向孩子传达错误的信息:你在告诉孩子,你的爱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是孩子一生都难以达到的——那就是永远完美。除此之外任何努力都不值得赞扬。

    有些父母认为,不轻易夸奖孩子,会促使孩子更加努力。他们还指出这种做法似乎很有效。事实上,这种做法培养出来的是一群心里充满怨恨的孩子,他们拼命挣扎想获得父母的赞扬。可悲的是,这些父母对真相全然不知,还坐在那儿等着孩子来感恩!

    请相信,获得父母赞扬的孩子会继续努力,做得更好。他这样做不是为了获取什么人的爱,而是因为他从不担心失败会使他失去父母的关怀。因为孩子相信自己永远是父母关注的焦点,而父母的关爱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有丝毫的减少。

    鼓励你的孩子抓住机会,尝试新的事物。告诉你的孩子,无论他们是否抓住机会,是否成功,你对他们的爱都不会改变。告诉孩子“只要做事,就难免失败”,失败是可以接受的,最重要的是你努力了。

    【教育感悟】

    有些父母认为,不轻易夸奖孩子,会促使孩子更加努力。他们还指出这种做法似乎很有效。事实上,这种做法培养出来的是一群心里充满怨恨的孩子。

    没有比逆境更有价值的教育

    在每次的努力之中,我们都能学到一些自身行为的宝贵的经验教训。而正确对待失败,却正是我们成长和成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培养出有才干的孩子,却没有认识到应该及早让孩子对挫折和失意逐渐有所了解。

    举重运动员开始训练时,最初是使用较轻的重量,然后一点儿一点儿地增加重量,直到他们能举起重得令人不可思议的杠铃。同样,经常让孩子受一点儿小小的压力,会增强他们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力,逐渐坚强和成熟起来。这样,如果逆境真的出现时,他们就不会像暴风雨中的茅草房一样,轻而易举地被摧毁,他们能在灾难的飓风面前顽强地挺立。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对挫折和失败的体验,能使人对待风险应付自如,一旦发现自己能挺过来,那么对失败的恐惧就更少了。要是孩子们失败了没有受到严厉的指责,他们就会觉得尝试失败的行为是一种轻松的体验,从而更多地去尝试。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们下次遇到问题时,就会比较从容自若地应付,而再下次,就更加从容了。没有达到目的是很令人失望的,但这也能使孩子接受教训和总结经验。家长们应该鼓励孩子们进行积极的尝试。

    从失败中学习新事物非常重要。若能如此,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更不会失去信心。日本学者戴斯雷里曾说:“没有比逆境更有价值的教育。”如果把失败弃之不顾,不加反省就意志消沉,那么即使开始下一项工作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遇到失败,若只是简单地以“跟不上人家”为借口,就不会有任何进步,没有在失败中的学习精神,便永远得不到成长。况且,只有在失败中,才有值得学习的东西。

    【教育感悟】

    要及早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拥有应付逆境的一套本领。

    溺爱会使孩子变得无情

    许多父母都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千万不能亏待孩子,千万不能让孩子没面子,千万不能让孩子受委屈。于是百般呵护,小心侍候。等把孩子的虚荣“喂”大了,坏习惯“养”成了,孩子的心灵也麻木了,父母们这才如梦初醒。

    父母的爱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恰到好处,过分的溺爱会使孩子变得无情。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博士在其个性心理学畅销书《自卑与超越》中讲到:有三种儿童成年后,常常是生活中的失败者——有器官缺陷的、被忽视的、被宠坏的。特别是被宠坏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社会中最危险的一群。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任巴甫什中学校长时,就在校门屏风上写有这样一个校训:“要爱你的妈妈!”有人很不理解,问他为何不写“爱人民、爱领袖、爱祖国”?他回答:“对孩子的教育应当从具体的形象入手,试想,一个人连他的妈妈都不爱,还能爱别人吗?”

    现在许多孩子之所以对父母不体谅,就是因为他们不能从生活中体会父母工作的劳累、挣钱的艰辛,感恩之心缺乏萌芽的土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这种机会,悉心加以培养,让子女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子女教育成既懂得接受爱、又懂得回报爱的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只有心怀感恩,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幸福,从而珍惜所有,否则就会身在福中不知福,无来由地愤世嫉俗。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让孩子明白感恩既是一种做人的道德,又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教育感悟】

    有三种儿童成年后,常常是生活中的失败者——有器官缺陷的、被忽视的被宠坏的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日本著名学者高桥先生,在他《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曾详细记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当年,高桥敷先生在秘鲁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毗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先生家的门上,一块花色玻璃被打碎了。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高桥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习惯,估计那对美国夫妇会很快登门赔礼道歉。然而,他们想错了。

    那对美国教授在儿子闯祸之后,根本没有出现。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个孩子自己,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一块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礼地说:“先生,对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为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请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失。”

    理所当然地,高桥夫妇不仅原谅了他,而且喜欢上了这个通情达理的孩子,他们款待孩子吃了早饭,还送给他一袋日本糖果。事情本来可以划上句号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孩子拿着那袋糖果回家之后,那对美国夫妇却出面了。他们将那袋还没有开封的糖果还给了高桥夫妇,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个孩子在闯了祸的时候,不应该得到奖励。

    在这对美国父母看来,这个小“男子汉”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任。之所以这样做,是让他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只有付出代价之后,他才能接受教训。

    由于家长总是出面认错,代孩子“受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有家长给他“兜着”,很容易放任自己的言行,逐渐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教育感悟】

    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

    坐享其成者,很少能成就大业

    作为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子女常常会有不合理的偏爱。在家庭中,最大或最小的孩子都可能得到优待。惟有居中的子女容易受到忽视,但他们往往是最有出息的。

    在子女小时不应对他们过于苛吝,否则会使他们变得卑贱,甚至投机取巧,以致堕入下流,即使后来有了财富也不会正当利用。聪明的父母对子女在管理上是严格的,而在用钱上则略为宽松,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

    在子女还小时,父母就应当考虑他们将来的职业方向并加以培养,因为这时他们最容易塑造。但在这一点上要注意,并不是孩子小时所喜欢的,就是他们终生所愿从事的。如果孩子确有某种超群的天赋,那当然该扶植发展。但就一般情况来说,下面这句格言是很有用的:“长期的训练,会通过适应化难为易。”还应当注意,得不到遗产继承权的子女,常常会通过自身奋斗获得好的发展。而坐享其成者,却很少能成大业。

    【教育感悟】

    聪明的父母对子女在管理上是严格的,而在用钱上则略为宽松,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

    与人分享,不吃独食

    几乎每个家庭都实行“孩子优先”的原则: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都是子女优先,碰上奇缺的东西,就由子女自己独自享用了。可是随着子女逐渐长大,突然有一天,年轻的父母们发现,子女手中的东西不愿与人分享,甚至不愿意给父母和爷爷、奶奶。这时,父母可能会很尴尬,并且有些心酸,子女怎么成了“白眼狼”?

    自私的孩子是谁造成的?是家长自己长期过分溺爱、娇纵的结果。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生活条件优越,特别是祖辈和父母众星捧月的态度,把孩子放在了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助长了他们的独占欲,强化了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孩子们只知享受和索取,却不知付出和奉献,长期下去,逐渐发展成极端自私的情感和行为。

    总之,孩子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与家长的溺爱密切相关的。很多父母和长辈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让长辈分享,长辈在感动之余却常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下去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

    做父母的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千万不要一味地给予孩子爱,这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懂得爱别人。因此,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应该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教育感悟】

    孩子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与家长的溺爱密切相关的。

    让孩子明白:在获取的同时也要付出

    家长不要认为孩子是你全部的生活内容,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牺牲品。你也有自己的需求,请你不要忽视这一点。如果孩子的要求越来越过分,你就一定要及时制止,让孩子明白:在获取的同时,也要付出,爸爸妈妈和孩子一样,都有自己的需求。

    张女士的女儿特别喜欢吃烧鸡,尤其爱吃鸡腿。每次买来烧鸡,张女士都先将鸡腿放在女儿的面前,而自己只吃鸡头、鸡爪。一次,朋友请张女士母女吃饭,给她们母女各夹了一只红烧鸡腿。没想到张女士的女儿说:“我妈妈不爱吃鸡腿,妈妈爱吃鸡头、鸡爪。”张女士听后感到不是滋味,没想到自己对女儿的一片爱心,被误解成了自己的一种饮食爱好。后来又一次吃鸡时,张女士只将一只鸡腿送到女儿面前,自己也拿起一只吃了起来。女儿立刻瞪大了眼睛,大声吵了起来:“你怎么把我的鸡腿吃了?”这时张女士郑重地对女儿说:“不是妈妈喜欢吃鸡头,是爱你心切,才把鸡腿让给你吃。”可女儿并没有理解妈妈的苦心,总觉得这次少吃一只鸡腿很委屈。

    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心态,只要孩子能学有所成,大人吃点苦、受点累无所谓。这种“不求回报”的无私母爱,会被孩子视为理所当然而习惯于这种模式,同时父母也失去了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关心他人的机会。

    【教育感悟】

    这种“不求回报”的无私母爱,会被孩子视为理所当然而习惯于这种模式,同时父母也失去了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关心他人机会。

    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于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要消除这种现象,办法就是让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会下棋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刚学下棋时,往往仅考虑自己第一步怎样,第二步怎样,而并不考虑别人会怎样。只有棋下到一定水平后,才会考虑我怎样,对方会怎样应对,对于对方的应对,自己应当如何采取措施。如此考虑的回合数越多,个人的水平也会越高。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如此,能够“心理换位”,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就都容易化解了。

    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站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老人的那份关爱和唠叨;站在老师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老师的艰辛;站在同学的角度上考虑,就会觉得大多数同学是可爱可亲可交的。所以,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是非常必要的。

    【教育感悟】

    能够“心理换位”,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就都容易化解了。

    贪吃者弱智

    大脑发育的优劣,关系人的智力发育。婴儿降生后至4周岁是孩子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营养素缺乏不仅影响其功能,而且影响脑细胞的分裂,永久性脑细胞数量减少,使孩子痴呆、弱智。但是如果吃得过多,同样会使孩子痴呆、弱智。

    大脑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和旺盛的机能,物质代谢也十分活跃,脑需血量占输出量的1/5,需氧量占人体总耗氧量的1/40。人在大量进食时,消化道血管扩张,周身血流重新调整,大量血流集中在胃肠,以致脑部缺血,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其正常发育,影响其智力的发展,使幼儿产生头昏、无力、困倦的感觉。

    再有,婴儿出生时,脂肪组织仅占体重的16%,4~6岁时约占20%。正常情况下,脂肪组织的增长量很少。但若吃得过饱,食入的热量大大超过消耗的热量,热能就变成脂肪在体内蓄积起来,导致肥胖。脂肪在脑组织堆积过多,就会形成“肥胖脑”。大脑的沟回越明显,皱褶越多,智力水平越高。而“肥胖脑”使沟回拥挤不堪,导致脑沟回减少,皱褶消失,大脑皮层必然呈圆滑性,且神经网络的发育也差,使智力水平降低。脑活动方式是兴奋和抑制相互诱导,即某些部位兴奋,其毗邻区域处于抑制状态。若胃肠消化中枢因贪吃而连续兴奋,势必引起邻近的智能区的抑制,使智力变差。

    幼儿零食多属高档精细食品,在加工中除去大量纤维素,因而导致便秘。便秘时,粪块在肠内运转迟缓,细菌作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被吸收后经血液潜入大脑,会使脑细胞中毒受损,影响正常发育。

    因此,从长远意义上讲,孩子贪吃、营养过剩,会加速大脑早衰,使孩子痴呆、弱智。

    【教育感悟】

    从长远意义上讲,孩子贪吃、营养过剩,会加速大脑早衰,使孩子痴呆、弱智。

    慎用物质激励

    当孩子成绩不佳时,父母会想尽一切办法,或者请家庭教师,或者反复给他讲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当所有这些都不奏效时,他们便许诺一旦成绩达到多少多少分,就给他买高档跑鞋,出外旅游等等。这种做法的确能对一个孩子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产生高度的积极性,可效果往往是短暂的,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利影响。当一个小孩受到多次“贿赂”时,他们会变得愈来愈依赖“贿赂”,甚至做点小事也是如此。

    “贿赂”还会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可能成为孩子努力追求的首要目标,而不是起着使孩子内在动机发生转变的作用。当追求“贿赂”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或者行为的动力时,家长如果再对孩子继续“贿赂”的话,孩子就可能和家长谈条件,要求加大“贿赂”的价码。

    【教育感悟】

    当一个小孩受到多次“贿赂”时,他们会变得愈来愈依赖“贿赂”,甚至做点小事也是如此。

    不要在众人面前炫耀孩子的优点

    仅仅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或喜或忧的人是最蠢的。

    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麦克,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这次,他在班上得了“最佳朗读”的奖状,他心中充满了骄傲,回到家里跟女佣吹牛:“看看你能不能念这个,诺曼。”

    这个善良的妇人拿起课本来,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结结巴巴地说:“唉,麦克,我不知道怎么念。”

    麦克这下子骄傲得像只孔雀了,小家伙冲进客厅,得意忘形地跟爸爸喊道:“爸爸,诺曼不会读书,可我只有8岁,就得了朗读奖状。看一本书却不会读,我不知道诺曼她有什么感觉!”

    爸爸一句话也没有说,走到书架旁,拿了一本书,递给他说:“她的感觉就像这样。”那本书是用拉丁文字写的,麦克大字不识一个。

    麦克一生也没有忘记那次深刻的教训,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想在人前自吹自擂,他就马上提醒自己:“记住,你不会念拉丁文!”

    许多父母喜欢过重地表扬孩子,对孩子的某些特长甚至当众表扬,认为这样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其实这样的夸奖很容易造成孩子贪慕虚荣、骄傲自满的倾向。一些被当众夸奖的孩子,有一点儿好的表现就会骄傲起来,甚至有的孩子为了得到夸奖而弄虚作假,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家长需要时刻提醒孩子,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他不懂的东西。

    所以,称赞自己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已经“翘起了尾巴”的孩子时,父母要注意不要在众人面前炫耀他们的优点,不要用贬低别人的方式称赞他们。

    【教育感悟】

    许多父母喜欢过重地表扬孩子,认为这样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其实这样的夸奖很容易造成孩子贪慕虚荣、骄傲自满的倾向。

    必须学会依赖自己的力量

    在日本,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去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大坑。孩子好奇,自己偷偷地下到坑里。玩了一阵子后他发现,大坑离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于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钓鱼的父亲:“爸爸,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但他没有得到回应。其实,此时此刻他知道他的父亲正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钓鱼,他没有想到,父亲会对他的求助置之不理。于是,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愤怒。他开始直呼父亲大人的名字,甚至破口大骂。他的父亲还是置之不理。

    这时,天渐渐地黑下来,出于恐惧和无助,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又哭又喊,足以令做父亲的揪心。结果得到的反应还是沉默。之后,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他在坑里转来转去,寻找可以上去的地方。终于,他发现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用于攀缘的小树。他艰难地爬了上来。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里叼着烟卷,悠闲地钓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顽童竟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自豪地对父亲说:“老爸,是我自己上来的!”

    【教育感悟】

    如果孩子是掉在一个四周无人的“大坑”里,那么他再求助也是没用的,因此他必须学会依赖自己的力量。

    教他如何选择,而不是为他选择

    戴尔博士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父母可以为孩子们选择其中的一种。一种是外在导向,意味着生活控制权落在身外而非内心,孩子总是依赖外面的力量和他人做决定;另一种是内在导向,孩子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来应对生活中所有可能出现的任何事情。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会遇到无数的机会让他做选择。从日常生活开始,要吃什么,要睡多久,要跟谁玩,要穿什么衣服等;到了上学的时候,他又要选择学什么东西,上哪个班级,要跟谁交朋友;等他再大点儿,他又要选择在宴会上要不要喝酒,开车时要不要系安全带,要跟谁约会,用什么材料来装修房间等等。父母不能永远为孩子做选择,而是教他如何做选择,如何对自己负责。

    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高素质的人才,就要把他们培养成内在导向的孩子,并且尊重他们的选择。生活有时是很残酷的,家人的保护总是有限的,孩子们终究有一天要自己独立地面对生活。在那个时候,如果平时就锻炼了孩子,他们会在困境面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反之,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受到训练和指导,当生活要他做决定的时候,他就会显得彷徨无助、束手无策。

    要让孩子们对自己负起责任,就要让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千万不要替他们去做。让孩子们有机会锻炼自己,从而对自己有信心,才能有勇气迎接人生的挑战。

    【教育感悟】

    父母不能永远为孩子做选择,而是教他如何做选择,如何对自己负责。

    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

    在许多家庭中,孩子受到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长辈对后代的爱,就是要让他们幸福,把自己认为能使孩子感到幸福的东西都给孩子,惟独不给他们磨炼的机会。有的家长在孩子参加完军训、远足、野营等磨炼意志的活动后,看到孩子瘦了点,晒黑了点,就心疼得不得了,回到家里活儿不叫干,要什么吃的都满足。难怪日本人曾说:“非常羡慕中国的孩子,他们享受了世界上最好的待遇。中国的父母为孩子的支出,在世界上也许是最高的。”这种“最好的待遇”的结果却是:孩子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和适应能力太差。

    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必要时候在冰岛的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生存。”

    【教育感悟】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即使我们的孩子很小,但他们同样也存在从众心理。比如,有的孩子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如果父母说:“专心吃饭,不许看电视!”孩子就会说:“别的小朋友都是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的。”

    于是“大家都这样的”、“谁谁都是这样做的”等理由,使孩子变得人云亦云,遇事没有主见。有些时候,孩子还会迫于同伴的压力,和其他孩子一起去做错事或染上坏习惯,这些都是需要父母注意的。

    孩子做事缺乏主见,与父母缺乏和孩子沟通、做事武断、不注意尊重他们的要求有关。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会变得无所适从,所以依赖性越来越强,变得优柔寡断,遇事无主见。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愿望的机会,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的时候,父母就要告诉孩子,他们已经是大孩子了,什么事都要自己有主意,如果他们对什么事情感到不满意,就要及时说出来。当然,他们说得可能不对,但父母可以耐心地给他们指出来,告诉他们怎样才是正确的。父母不必担心孩子会变得任性不服管,事实证明,这样能让孩子学会遇事有主见,不再盲从。

    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遇事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做,自己一定要有评判是非的标准和价值观,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地跟从别人。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独立思考问题,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只有自己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才会与真理走得更近。

    【教育感悟】

    要教育孩子遇事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做,自己一定要有评判是非的标准和价值观,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地跟从别人。

    严防“富不过三代”

    “富裕病”这一名词是由“富裕”和“流感”两个单词合成,主要是指那些由于父母供给太多,造成孩子过度沉溺物质生活而缺乏目标等后遗症的情况。

    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一说;德国用三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我国则用“富不过三代”来给人以警示。

    许多人都认为,物质供给越多,人越容易满足。可是,根据耶鲁大学罗伯·连恩教授在1970年关于“幸福的丧失”的研究中发现,当人的需求供给刚好对等的时候,满足感与愉悦感是最高的。而过多的供给,反而让人感觉到比物质缺乏时更为失落。

    以罗伯·连恩的发现来看,现在许多物质过剩的白金孩子,反而可能是“满足感被剥夺”的一代。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卡内基基金会曾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子女中,有两成的人放弃了工作,他们大多数一事无成,整天沉溺于吃喝玩乐,直到倾家荡产;有的则一生孤独、出现精神问题或是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也许现代的父母为了下一代的“健全”,要思考的已经不再是如何让他们过更好一点的生活,而是怎样让他们的生活“少一点富裕”。

    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尔思提出,现代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具有三大财富能力: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了解匮乏与金钱极限的能力。这些能力最重要的宗旨,就是为自己负责,自己解决问题。

    【教育感悟】

    当人的需求供给刚好对等的时候,满足感与愉悦感是最高的。而过多的供给,反而让人感觉到比物质缺乏时更为失落。

    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很多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意志薄弱,吃不得一点苦,自理能力差,遇到挫折或困难时表现软弱,不知所措,依赖性太强,他们感叹在意志力方面是“一代不如一代”。

    事实确是如此,据有关部门对164名4~12岁的少年儿童的抽样调查表明,有54%的孩子对“家里来了小偷”的对策是“赶快躲起来”或“叫爸爸妈妈”;62%的孩子对“长大了没有钱怎么办”的答案是“向爸爸妈妈要”;“书包破了鞋子坏了”则是“找妈妈买新的”……

    造成这种情况固然与部分孩子的娇弱性格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有些家长对孩子从小就过分溺爱,对孩子的要求不分好坏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惟恐孩子吃一点苦,从而滋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和将来的独立生活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我国有句名言说得非常好:“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当今优胜劣汰,充满竞争的时代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使之有勇气和毅力去战胜成长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教育感悟】

    在当今优胜劣汰,充满竞争的时代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参与竞争比获胜更重要

    竞争虽然可以让孩子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但是如果竞争被误用或滥用,它就可能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例如:当成年人介入孩子的活动时,他们往往关注能力、技巧的重要性以及精心设计过的胜利,而不是孩子们亲密无间、共同参与及自发竞争所带来的那种乐趣。还有,如果老师过多地在班上开展竞争性比赛,一些孩子反而会因这些竞赛而受到伤害。因为在一些单纯的分数竞赛中,有些孩子不管多么努力,往往还是得不到最高分,这样会挫伤他们的进取精神。而当父母传达这样一个微妙的或明确的信息——取得最优异的学分、成为最优秀的一员才是最重要的——给孩子时,孩子就会急于想取得进步,对自己提出愈来愈不切合自身实际的要求,其结果往往是达不到目标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事实上,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在班级中、运动场上,参与到竞争性的活动之中比获胜更为重要。在《教育文摘》中,杰拉托马斯的报告里有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在青少年足球队里,72%的孩子觉得与其在一个能取胜的球队中坐冷板凳,还不如在一个可能失败的球队中能上场痛快地拼杀。当你决定与孩子一起处理竞争问题时,请记住这一点。

    【教育感悟】

    如果老师过多地在班上开展竞争性比赛,一些孩子反而会因这些竞赛而受到伤害。

    独立是生存的基本条件

    美国人普遍认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一个是教育,另一个就是独立。

    美国的一些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分文不带,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这对我国的许多家长来说不能接受,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年龄还小,担心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胁。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过程中,家长面对我国现在交通秩序状况,考虑的是让孩子独自上学是否安全;面对现在社会治安情况,想得更多的是孩子独立外出是否妥当?因此许多应该由孩子独立完成的,独立做到的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但面对孩子独立生存、处理事务能力的不足,家长们又感到不安和着急。

    独立是生存的基本条件,有独立性的人不仅善于行动而且善于思考,能根据事情的合理性来安排自己的行动,不能独立就只有沦为附庸了。孩子从小就有独立与依附的心理冲突,作为家长,必须时时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如果一个孩子一直有机会自己做事,他的自助技能会更为扩展。我们应该在每个活动中鼓励孩子自助,这样,孩子很快会对支持其独立愿望的环境做出反应。于是更积极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自助技能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教育感悟】

    孩子从小就有独立与依附的心理冲突,作为家长,必须时时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只有肯干,断了奶的孩子才不会饿死

    1997年5月的《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上,事业有成的父亲正将装满铁锯、扳手、锤子的工具箱交给他的小女儿。孩子尚未成年,还得举起双手接过木头箱子。《福布斯》对全美国大企业总裁们调查后得出的是:有钱人似乎急着抢着向世界宣布,他们更愿意给孩子们工具箱,而不是万贯家产。

    比尔·盖茨已经宣布,他将留给子女们每人1000万美元,剩下的全部捐给慈善机构。目前盖茨拥有的股票价值85亿,给子女的还不足零头。几个月前,在回答一个15岁孩子的网络咨询时,盖茨答道:“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不会留给继承人多少钱,那对他们没什么好处。”美国富翁巴菲特也表示不会留给孩子们多少钱。

    “把巨额金钱留给孩子们的父母,最终将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枯萎。”一个世纪前,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就这样断言。那时,卡内基是美国数一数二的富翁,名气不亚于当今《福布斯》一年一度评出的全球首富。卡内基把相当于现在35亿的财产捐给了图书馆和其他事业。直到今日,卡内基大学仍是美国东部的著名学院。卡内基62岁时出生的女儿玛格丽特只得到10%的遗产。

    卡内基的想法对于后世实在有深刻的警示作用。1992年,三位经济学家对拥有15万以上遗产的继承人纳税记录的调查显示,几乎20%的调查对象停止了工作。“很多有钱人不知不觉地就把孩子们搞垮了。”亿万富翁、投资银行家阿仑说,“如果你是个有钱人的孩子,第一次拿到的薪资就显得意义不大,生活中,你的确缺失了一些东西。”

    在古老的社会里,人们会崇尚出身门第,崇尚继承权而非自我创业。而现在这一切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要想有钱,就得自己去挣,继承大笔遗产只会是负担。

    【教育感悟】

    把巨额金钱留给孩子们的父母,最终将使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枯萎。

    培养孩子的强者心态

    孩子胆小的性格,很多时候都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歌德曾写过一首诗: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你若失去了荣誉,你丢掉了许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这首诗指出了勇敢这一宝贵的人格品质对于人一生的重要意义。然而遗憾的是,不少父母重视孩子的智力,重视孩子的营养,却忽视了对孩子勇敢精神的培养。他们总把孩子视为弱者,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和所有能使之“担惊受怕”的事隔绝,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胆小懦弱,时常表现出心理学上所称的“畏缩行为”。等孩子长大后,这种恐惧心理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更为严重,他们处处害怕,怕竞争,怕承担风险,怕被人议论,怕社会的变化……这样的人轻则是碌碌无为的生活弱者,重则会成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

    怕这怕那的思想,比所要害怕的事物本身往往要可怕得多。有这种惧怕心理的人,事情还没有做,就先把自己吓怕了。今天的孩子将是未来的主人,迎接他们的将是精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看到,复杂多变、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位成员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适应本领和挑战精神,而更重要的是要有强者的心态。

    父母们要知道,惟有培养出孩子的强者心态,他们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而且在竞争中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比较真实的评价。对此,家长要在教育时尽力为孩子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激发孩子奋发向上的精神,并确立孩子努力的目标,在家庭中给孩子以适当的地位,激励孩子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教育感悟】

    怕这怕那的思想,比所要害怕的事物本身往往要可怕得多。有这种惧怕心理的人,事情还没有做,就先把自己吓怕了。

    真正的慈悲是给予能力

    布迪兹是西班牙的一位富翁,1986年被摩洛哥王室授予“哈珊国王勋章”,因为他曾连续10年捐款给他的故乡居民——摩洛哥北部的索里曼人,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对这么一项来自家乡的至高无上的荣誉,布迪兹没有接受,其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有的说,他对王室不满;有的说,他认为自己不配接受那枚勋章。直到前不久,摩洛哥《先知报》的一位记者去采访布迪兹,人们才从布迪兹口中得知真正的原因。他是这么说的:

    有一次,我回索里曼,下榻在地中海金兰湾的一栋别墅里。晚上,我到海滨散步,一不小心,踏进了沙滩上的水洼里,伴随着溅起的水花,一群小海蟹纷纷窜动起来。当地人告诉我,这种蟹叫寄居蟹,大多生活在岸边的浅水里,但是,如果它们能爬进大海,也会长得如盘子那么大。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蟹有一种安贫乐土的习性,它们之所以寄居在远离大海的浅水洼里,是因为每次涨潮都能给它们带来点可怜的食物,只要有定期的潮水,它们都会赖着不返回大海。这种蟹对我的触动很大,于是我决定不再去救济我故乡的索里曼人。就在我做出决定的时候,恰好接到要授予我勋章的王室来函。大家都知道,最后我没有去接受。

    布迪兹的话消除了人们对他的误会,但一个引人思索的话题却产生了——救济是不是真的能帮助穷人?最后的结论是:对穷人施以经常性的物质救济,只能给他们造成永久的贫穷。

    同样的道理,不放手让孩子去做,就会形成他们永久的“低能”。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可在现实中我们又不允许孩子们去发挥他们的能力,而是怀疑、限制他们。

    【教育感悟】

    依赖心理一旦形成,就会引发惰性。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教育家叶圣陶说:“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孩子们干这干那,努力在尝试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能力。他们像一只只摇摇晃晃的可爱的小鸭子,跟在妈妈的身后,妈妈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

    但是,生活中大多数母亲总是显得不够耐心,常常在无意中向他们泼冷水,以至于“冷冻”了孩子的求知欲。

    3岁的孩子正在学着自己穿鞋。“来,孩子,你穿得太慢了,妈妈给你穿。”妈妈抱过孩子,三下两下系好鞋带。面对妈妈的熟练技巧,孩子感到自己很笨拙。他灰心了,伸着脚让妈妈给他把另一只鞋穿好。

    4岁的孩子帮妈妈收拾桌子,妈妈吓坏了,赶紧夺过碗碟,“小宝贝,你会把碟子摔碎的,还会划破手。”为了不使碟子破碎,孩子再一次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当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时候,妈妈说:“穿错了,穿反了。”当他自己吃饭时,妈妈说:“看你把衣服弄得多脏。”然后把勺子拿过来,喂他吃。就这样,妈妈让孩子们看清楚了自己是多么的不行,妈妈是多么的能干。妈妈并不知道她所做的这些事打击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实,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第一次有可能做不好,以后就会做得又快又好。如果大人凡事都不让孩子动手,无形之中就抑制了孩子做事的欲望,更严重地打击了孩子的自信,使孩子认为自己是多么渺小,从而降低了孩子对自我能力的评估。

    【教育感悟】

    孩子们有天生的主动性,他们很小就认为自己能干一些事情,所以每个父母都应该明白,4岁的孩子是可以给花浇水的,就是把衣服弄湿了、弄脏了又有什么关系?

    教育孩子正确的理财方法

    对孩子花钱放任不管或苛刻要求,都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大人对孩子们花钱的态度,本身不在于父母给不给孩子钱,或给多少钱,而在于教他们如何正确认识钱,如何养成良好的用钱习惯和方法。

    父母要让孩子初步懂得金钱的作用,合理的消费。在认识货币的过程中,使孩子明白钱与购物之间的关系。钱的作用在于通过购物缴费等活动达到其目的,如购买吃穿物品,使人得以生存;用钱缴学费,让孩子能受到一定的教育,而得以发展;花钱娱乐,能让我们在体育、休闲中使身体能够健康;通过捐款助人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同时,还要让孩子了解家庭经济状况,让他们学会体谅父母,不盲目与他人攀比消费,进而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让孩子们知道,当他们遇到困难,父母一定会协助他们克服,这种来自家庭的安全感才是孩子感恩的最根本的来源。

    孩子有消费欲望,也会互相攀比,可通过定期给零用钱,让孩子学着计划用钱。必要时,由父母资助一点钱,满足孩子的心愿,绝对比完全压抑孩子欲望来得正面积极。

    【教育感悟】

    从小学就训练孩子,到初中、高中就不必担心孩子因为想满足欲望,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将独立性变为一种习惯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近5岁时,随母亲来到一个亲戚家做客。首次见到这么多陌生的人,艾森豪威尔有些羞怯,不愿意进屋,在屋外四处游逛。不想在屋后却遇到了一对肮脏不堪的大公鹅。大公鹅见到艾森豪威尔,便伸直脖子,发出怪叫声向他冲来。惊恐万分的艾森豪威尔拼命地跑,冲进房内向大人们哭诉刚才惊恐的一幕。妈妈找来一把用旧的扫帚,剪去枝条,只留下短粗结实的把子交给艾森豪威尔,并教他如何使用这件武器。妈妈当着大家的面说:“这次我们的小艾克(艾森豪威尔的昵称)有了武器,一定会胜利的。”艾森豪威尔受到激励,扛着扫帚,勇敢地走出大门。当大公鹅再次凶猛地冲过来时,不足5岁的小艾克鼓足勇气,挥舞起扫帚冲向公鹅。夺路而逃的大公鹅的屁股上被结结实实地挨了一下,从此再不敢欺负他了。

    后来,艾森豪威尔回忆这件事时说:“从那以后,我信心倍增,简直成了这个院子的万物之主。由此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战能胜敌,强则自立。”

    儿时成功的体验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也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让孩子独立处理自己所遇到的一个“麻烦”事。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也关系到孩子自信心的建立。父母应当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的过程中教孩子逐步学会自己做事,将独立性变为一种习惯。

    独立性是时代对儿童素质的要求。美国的教育专家罗伯特博士曾经提出现代幼儿教育的十大目标,其中第一条便是独立性。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来看,没有人能代替他长大,最终要靠他自我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去生活、去寻找幸福。

    【教育感悟】

    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的过程中教孩子逐步学会自己做事将独立性变为种习惯

    多给孩子一些劳动的机会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英国为0.5小时,中国才0.2小时,这决定了我国少年儿童的素质将低于其他国家。

    从大量的调查中发现,少年儿童素质上存在的缺陷主要反映在他们虽然有远大的抱负,但缺乏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他们进取好胜,但缺乏同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他们享受着比上一代更多的照顾、关怀,却不乐意为创造新生活付出艰辛的劳动;他们在智力水平上有明显的发展,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仍比较欠缺;他们成人感确立较早,但在生活上过于依赖,不能自理;他们乐于接触社会,但对社会实际的适应力较差。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任务不在于交给下一代一个完整的世界,而在于引导并帮助他们用智慧和力量去创造新的世界。”

    为了孩子的明天,不管你的孩子多大了,都要尽快让孩子去做事,去参加劳动,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劳动的机会,你将会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某些性格弱点,可以在劳动中得到弥补。

    【教育感悟】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对孩子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在减少。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因失去耐性而乱发脾气了,他告诉了父亲这件事。父亲要求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出来了。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孩子,但是许多时候,乱发脾气,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捅了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青少年的愤怒和冲动往往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有时这种后果甚至要以人的一生为代价。当你的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不良刺激而出现情绪反应时,可以让他努力对情绪进行控制,以免给别人和自己带来伤害。

    【教育感悟】

    青少年的愤怒和冲动往往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有时这种后果甚至要以人的一生为代价。

    即便是皇帝也要自立

    看过电影《末代皇帝》的人,不会忘记那个下野的皇帝溥仪,在离开奴仆的侍候时,生活变得一团糟。在战犯管理所,竟不知道怎样把牙膏挤到牙刷上,开门都不知道用哪只手。一个四肢健全头脑也不笨的男子竟变成了这个样子,真让人不可思议。

    有些人可能会说,那是封建社会造成的,封建社会的皇帝都是这个样子,他们从小就被人侍候着,离开了别人,生活便不能自理,现在的社会不会再有这样的“白痴”了。

    可是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们家中的宝贝,也被人们称为“小皇帝”。父母们整天围绕着这个“小皇帝”转,鞍前马后尽心尽力地侍候着。在父母甘做“孺子牛”时,有没有想过,你的“小皇帝”总是要离开家的,总有一天是要走向社会的。到了社会谁认你是皇帝呀?到那时你的孩子将如何生活,如何面对竞争,如何“与狼共舞”?

    在现代社会,人们不需要“皇帝”,即便是皇帝也要自立。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到社会上都要成为“平民百姓”。平民百姓都要生活自理。孩子在小时候,父母心甘情愿地侍候这些“小皇帝”,那时父母年轻力壮,有精力侍候他们。但孩子从小习惯了“小皇帝”的生活,没有学会生活自理,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到他们长大了,父母变老了的时候,问题就严重了。

    【教育感悟】

    如果真的爱你的孩子,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为孩子将来独自闯荡社会打下基础。

    参与正当的竞争

    据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在竞争道德认识方面常存在许多问题:认为竞争不需要讲道德。讲到取胜,就认为要抑制他人,致使他人失败;讲到友谊,就认为不要竞争。要么好,就好到极点,不知在总体好中也可以有些不好的东西;要么不好,就坏得一无是处,不知在总体坏中也可能有些积极的因素。他们只看到竞争的表面现象,难以理解竞争对手之间的微笑握手,难以理解耍手腕与讲究技巧之间的区别,往往只注意竞争中的某一个或者某一部分信息,并以此进行判断,认为胜者能力强,胜者了不起,常常会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在指导孩子参与竞争时,父母要引导孩子自己与自己比较,让他们时刻记住“挑战自我”是很重要的。虽然他可能是在与别人竞争,但注意力仍要放在自我提高和个人成长上。一味追求击败别人、打倒对手的人,易造成不良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狭隘的意识。同时,一山更比一山高,总追求胜过别人,当失败来临时,就不能承受,久而久之,影响心理健康。

    《写给年轻妈妈》一书中指出: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既懂得竞争又懂得超脱的人,才会成功。孩子们应该从小就得到这种训练。克服嫉妒,参与正当的竞争,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也是未来对孩子们的要求。

    【教育感悟】

    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既懂得竞争又懂得超脱的人,才会成功。

    做家务的孩子更有爱心

    加拿大多伦多和澳大利亚悉尼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做家务和不做家务的孩子进行研究,得到了非常有趣的结论:

    做家务的孩子,比不做的孩子对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员更有同情心。更有趣的是,不是所有的家务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为家庭干一些杂事的孩子,如收拾桌子、喂猫、拾柴,往往比那些只为自己做事的孩子更关心别人的利益,因为那些只为自己做事的人往往就是给自己铺铺床,洗洗衣服。

    当孩子们做一些关心、照顾别人的事时,他们对别人就会更加关心。这些事包括孩子为整个家庭做的事,如每天放学后收拾房间,为花园除草或摆桌子。无论做什么,孩子们都是在体验为别人服务,那种快乐是别人难以想像的。

    【教育感悟】

    当孩子们做一些关心、照顾别人的事时,他们对别人就会更加关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