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儒术:圣人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用儒学淬炼心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不是靠心情活着的,而是靠心态活着。只有拥有了豁达宽广的心态,才能看到更开阔的世界。所以,儒家一直在对世人强调,心灵的解脱和心态的淬炼才是我们收获幸福、感受完满的关键所在。

    1.心中有,眼中就有

    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其实这就好比我们面前有半瓶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心中有快乐,眼中才有快乐。若心中有忧愁,眼中就会满是忧愁。我们常常会觉得,别人这不好,那不好,别人小肚鸡肠、趋炎附势……说明什么呢?说明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根本就缺少一些宽容,缺少一些美好,所以我们才会一味地苛责别人,一味地要求别人。

    也许我们还会想,就算我们自己有了宽容,有了美好,怎么能保证别人也有呢?我们一再地对他人予以宽容,予以美好,换来的却并不是自己期待的,那我们还能怎样呢?带着真善美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去包容,去理解,去坚持我们的善意——就算被践踏被排挤,也绝不改变。

    孔子说:“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何谓“仁者不忧”?就是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去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何谓“智者不惑”?就是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

    何谓“勇者不惧”?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左右。

    面对世间纷纭复杂的人际关系,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真诚、和善、友爱、仁慈化解一切烦恼,哪怕别人并不领情。对别人好,不要奢望回报,那不是最高层次的仁爱,是怀有私心的有限的爱。要以直报怨,以我们的率性、爽直去面对他人予以的怨,而不是以怨报怨。以怨报怨只能招致恶性循环。要抱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变得开阔,使我们的心变得安然。

    心里有花,眼里才有花;心里有爱,眼里才有爱。爱,比讨厌、比不解、比拒绝更让人觉得幸福。

    心中有阳光,世界就有光明;心中有佛,看到的世界自是一派祥和;内心龌龊,看到的世界当然也是一片肮脏。

    现在我们来看一则有关苏东坡的有趣的小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在某一天泛舟西湖之上。苏东坡自诩风流倜傥,于是这次借着风景优美、心情大好,又想在佛印面前显摆自己。于是游船行至湖心的时候,苏东坡便开始大放厥词。

    他对佛印说:“你看,这边风景无限好,眼里所见都是美景,可是为什么我看你却不是那么美,而是就像一坨屎。”以前每次苏东坡挖苦佛印都是一语双关的,今天这么直截了当还是少见。苏东坡认为这样必定会惹恼佛印,让他发发脾气也好。

    可是佛印看起来一点都没有生气,反而笑着回复苏东坡说:“我怎么看你像是一尊佛呢。”佛印果然心胸宽广,不仅不怒反而夸赞苏东坡,任凭苏东坡再聪明也不能破解其中的奥秘。佛印于是告诉苏东坡说:“我心中有佛,所以我看见的都是佛,在我眼里你就是一尊佛;而你心中有屎,所以你看见什么都是屎,所以你会说我像一坨屎。”

    苏东坡哑口无言,就算是再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也奈何不了佛印了。

    一些人心理阴暗,于是便觉得别人都跟他一样。如果他是一个阳光的人,便也会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电影《天下无贼》里,傻根是一个心地纯净的人,在他心里,这个世界没有贼,他单纯地认为周围都是好人。而王薄自己是个贼,他就可以一眼看出谁是坏人。

    心中有佛,就是心中有向往、心中有美好、心中有希望。心底宽了,你的路就宽了,心中有了你的眼中自然也就有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与人为善,善始善终”不是一句漂亮的空话,而是需要我们付出毕生精力才能省悟的做人之道。把它放在现在的任何一个地方,怎不刻画出它内在的精辟之处呢?

    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而且同样适合夫妻双方的相处,同学、朋友、同事之间的友谊交往,社会上各种人和事的交流、互动和沟通等等,我们用心体悟,我们用心做事,“积极的引导、正面的暗示”是我一贯提倡的原则!可能我说的佛和大家的佛不很一样,我的理解比较狭隘、片面吧!我对佛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我认为总归它应该是对自身的一种思想精神上的提升,求佛就是追求一种思想境界。

    见心见性。如此朴实而真挚的哲理,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来得有意义。

    盲人音乐家阿炳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他永远无法见到的阳光,而且逼真地写出了阳光所象征的勇气与希望。当有人问及原因时,他说:“我虽然看不见大自然的阳光,但我每天都感受着心灵的阳光。它使我时刻觉得自己生活在光明中,生活在希望中。”

    对于一个盲人来说,大自然的景致对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但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用一种坚强乐观的精神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照耀自己的生命,终于达到了人生的辉煌。这就是心灵的阳光的作用!

    有些人之所以沉沦困境,一蹶不振,不是因为他承受不了所遭遇的挫折,而是因为他无法面对挫折带来的痛苦。其实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就会发现一切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完全可以迎刃而解。

    生活总有不如意,总有些坎坷,但只要我们努力不放弃,守住我们心中的那份温暖,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花香满径、阳光灿烂的。到那时,我们的笑容里将只剩下阳光,温暖我们的世界……

    心中有阳光,眼中就有了阳光,全身就有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还可以照亮整个世界,温暖整个世界。

    孔孟对你说

    心中有佛,见到的都是光明,说出的话语都是善良的。心中有魔,见到的都是黑暗,说出的话都是邪恶的。说人是非者,本是是非人。每个人用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态度,思考所遭遇的情景,判断别人的作为。每一个人的心灵就像一面镜子,在自己的心中反射出自己眼中的花花世界。

    2.给自己的“心牢”解锁

    孟子强调培养浩然之气,认为无私无畏的人格力量的源泉,主要不是来自对外部价值规范的接受,而只能来自我们灵魂深处,来自我们切身感受到的、鲜活人性的魅力。具体的实现要依赖于以合乎道义的方式做人,从良心出发做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心,这样我们才能从心灵的囚笼中走出,自在而惬意,即使有千千万万的敌人,也敢勇往直前。

    同时他也强调,任何一个人,只要不是天生完美无缺的,都需要学习“存养”,只有存养才能使人充分享受完满的生命。“存养”来源于《孟子》中“存其心,养其性”一语。“存”是保存、保护,“养”是养生。古人把养生当作一门最高深的学问,他们讲究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力求时时刻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但是,现代人虽然物质条件发达了,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问题却反而越来越多了。

    近年来,英年早逝已成为一种频发的社会现象。早逝者有大学教师、科技精英、企业总裁、影视明星、政府官员、新闻从业人员、作家、艺术家、公安干警,等等,年龄大多在35~55岁。其中不少才华卓著、成就斐然的行业精英,只有三十多岁,就溘然离去。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反而下降了呢?难道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养生吗?

    现代人往往过分投入工作,忘记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忘记了生命本是目的而非实现任何其他事业或目的的手段。现代人之所以不懂得养生,固然可能与工作压力太大有关,但也与他们缺少传统文化修养有关。

    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试图把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贯彻到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去,时时把握生命的节奏,确保身心的和谐,力求做到时时养生、处处养生。所以他们强调对成败得失要看得透一点,再忙也要有闲情逸致,再苦也要颐养天年。

    如果现代人懂得一点养生之道,或许不至于长期透支自己的生命;如果今天的教育体制中多教一些古人的修养思想,让人们变换角度去理解生命的意义,或许英年早逝现象会少得多。

    由此可见,现代人行为方式上的不合理,主要是心灵的扭曲造成的。要解放自己的肢体,首先得解放自己的心灵。

    你甘愿只看到地上的泥土,还是向往灿烂美丽的星空?勇敢地推开自己的心门吧,在与别人真诚、和谐的交往中,你会发现世界是多么有趣和宽广。

    德尔玛是一名美国女子,生性乐观,可是现在她却总是愁眉不展,为什么呢?

    原来她选择跟随自己的丈夫从军打仗,就住在沙漠里。没有都市的繁华和灯火辉煌,只有铁皮房子和沙漠。由于语言问题,她和当地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都无法交流。而丈夫每天出去打仗,就留下她一个人,所以她整天都非常郁闷,觉得自己再窝在仙人掌堆里就快要烦死了,于是德尔玛就写信给父亲,希望父亲叫她回家。

    不久,父亲的回信来了,德尔玛开心地打开信,结果信上只字未提让她回家的事情。父亲的信很简单,只有两行: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

    一开始德尔玛很生气,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写了这么奇怪的回信给她。不过后来她还是琢磨起这两行字来,终于,德尔玛发现,原来父亲是要告诉她遇到困难不要总是低着头,要抬头看。于是生性本就乐观的德尔玛再也不郁郁寡欢了。她开始试着抬头看,看到很多星星和美丽的景色。她开始每天快乐地和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交流,发现语言并不是障碍。他们好客、善良,给了德尔玛好多陶瓷制品和纺织品,德尔玛也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此外,她还每天出去观察仙人掌,拿本子记录下它们的不同,对沙漠植物研究得特别透彻。

    后来德尔玛回到美国以后,把在沙漠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快乐的城堡》,在当时还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自己的心牢,需要自己来解锁。只要我们抬头看一看,把心灵上的枷锁轻轻卸下,原本暗淡的天空也会透射出美丽的星光。

    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需求,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防御机制,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往往比较谨慎、理智。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过于想要保护自己,表现出冷漠、高傲,甚至是自私,就会给别人造成拒人千里、不好接近的感觉。这时候的你就好像穿上了刺猬的衣服,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却用刺扎伤了别人。

    所以,要在生活中获得友情、爱情,要在工作中得到别人的信任、获得领导的认可、与同事顺利合作,这都需要你走出为自己建的“心牢”,推开封闭的心门,拉近你与他们的距离。

    生活不仅仅是柴米油盐,也不仅仅是两点一线的奔波,还有许多点点滴滴的乐趣存在,不能被忽略!而只有善于珍惜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去取得。

    从一只小动物、一种小乐趣、一方小天地、一颗小心灵中寻找无穷、无限、无边的世界,给一汪看似简单、单调的清泉加入一些活水,让生命更加富有活力,充满热情,这样又怎么会陷入孤单的境地呢?也许,我们都该给心灵解锁,让自己活得更自然、有趣、有味。

    孔孟对你说

    人生就是道场,时时事事都存在着“迷”与“悟”。心也在百般搅扰中时而困惑,时而挣扎,时而绝望。当我们处处碰壁,撞得满头是包,也不知回头,累得再也无力挣扎时,安静下来的一瞬间,才发现:哦,原来后面的空间比前面大得多!于是乎,不得不悟了,美其名曰:“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之事大抵如此,往复循环中重复着极为相似的剧目。静下来解剖一下自己的心吧,还原本应自在的灵魂,解除心牢的禁锢,再现一个恬淡宁静的自我。

    3.幽谧的田园不只在深山

    田园是向往自由者的乐土,远古时代的人们就发出了“乐土乐土,谁之永号”的呼喊,以此抗议不平等的残酷现实。20世纪80年代的诗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这样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了他对现实中渴求不到的田园生活的无尽渴慕与向往,隐晦曲折地表现了对现代文明的绝望情绪。充满了喧哗与骚动的现代文明,与海子所追求的静谧与闲适相去甚远,在万般无奈中,海子选择了以死亡的方式和现代文明作别。他不愿看到一个他所留恋的田园诗般的中国农业社会的和谐生活图景在现代文明的浪涛冲击下一点一点被吞噬。在美好破灭之前,他提前挥泪作了告别,将那幽谧的田园珍藏于心间。

    海子是纯真的,他一定要看着眼前的田园完美地存在下去,否则他宁可和它一道死去。他不能忍受田园的消亡,现实的田园消亡了,他心中的田园也就此死亡,他的理想之梦也就随之而去了。

    出于对生的渴求,不满足于现代高节奏生活的我们大都不会像海子那样走向绝路,而是拼命地在现实的挤压中求取生存,尽管累得喘气的份都没有,可还要不停地忙碌,闲暇时间变得无比奢侈。

    其实,只要转变一下我们的心绪,我们就能在闹市中求得宁静。幽谧的田园是可以不只在深山中停驻的,也可以在你我的心间驻留。幸福快乐的获得,并不完全建立在物质的享受上,有时它是可以靠单纯的精神来维系的。

    当初孔子游说列国失败,“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但很快他就从失败中站起来了。他开办私塾,教授门徒,使自己的学说通过另一种方式传布于天下,并从中找到了快乐的归宿:“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第十一》)晚年的孔子是一个隐士,虽然他不情愿,但他在知命之年却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谁能与命运作彻底的抗争呢),而且最后是坦然地接受了,并且充分享受着这种快乐,实践了一个儒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独立操守,开一代传道、授业、解惑之风气,成为伟大者中之最伟大者。

    孔子之隐,不像老子隐在深山,是大隐于市。只要心灵宁静、祥和,住在闹市和住在深山又有什么区别呢?

    据此,我们可知,真正的田园并不在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里,而在现实生活之中。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常常只有那些修炼不够的隐士才会躲到这个山那个山,很做作地修别墅;真正的大隐是不离红尘的,他可能就生活在闹市之中,每天做着跟大家毫无二致的事情,但他的心中却自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

    这种快乐就是真正的田园之乐,不处深山,胜似深山。这种快乐来自内心的彻底解脱,是一种安闲、宁静、舒适、惬意,一种对自然、对社会洞彻后的洒脱。这种外在的表现即为闲适。

    闲有很多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趣。杜牧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清闲;李白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仙闲;陶渊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闲;王维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悠闲;杜甫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杂闲;毛泽东是“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大闲。

    现代人多用休闲一语,那多是在现代快节奏的压力之下的一种忙里偷闲,是在腰酸背痛之后的小憩。如同农民在地里劳动时,累了驻足看一看野地里的小花。在你休闲之时,万不可因迷恋于路旁的野花而停住了前进的脚步。其实工作着就是一种幸福,是另一种闲。

    一杯香茗,一支香烟,或报刊或书籍,举在目前,目在字间移,心随文意,神驰灵游,这是超然忘我的闲适。

    这里有一则游客与渔夫的故事,让我们看看现代社会中以高节奏著称的西方人是怎样对待闲的吧。

    一个游客来到海边游玩,到处举着相机在海滩边拍照。走到一处阴凉的沙滩,这个游客拍照的声音惊醒了正在沉睡的渔夫,于是游客和渔夫就聊起天来了。

    游客看到渔夫躺在沙滩上,衣服很是破旧,所以就很同情地问渔夫:“你今天出海打鱼了吗?”渔夫说:“早晨出过了,打的鱼够吃上个两三天呢。”

    游客又说:“那么您为什么不再出海呢?这样每天多出几次海不是能打到更多的鱼?然后把鱼卖了,攒起来这些钱,也许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三四年内或许能弄到一条小型机动渔船。然后可以建冷藏库或熏鱼厂,再建海鱼腌制厂,然后……”

    渔夫打断他说:“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游客说:“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那时候不用穿这么破旧的衣服了啊,您也可以过得舒服很多呢。”

    渔夫说:“我现在已经这样做了,我本来就优哉游哉地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只是您拍照的声音打扰了我。”

    故事中的渔夫无疑是一个非常会享受生活的人,令人羡慕。比起那些终日为生活奔波劳碌却忧愁满面,永远享受不到快乐的人,不知聪明了多少。其实只要一个转身,你就会寻找到快乐——那心中的田园,而不必到深山费尽心力建一座别墅,然后才能寻到片刻的宁静。

    有的人活得精彩,有的人活得自在,活得潇洒者介乎其间,而非超乎其上。不要企求把事情做完,有喜欢做的事情做,总是在做着喜欢做的事情,就应该满意了。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当然也对。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增添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清澈的。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这样你不但比较轻松,而且容易解决困难。如果你把今天、明天以及后来许多天的难处都担在肩上,你不但沉重,而且可能连一个难处也解决不了。光阴似箭,然而只是对于忙人才如此。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永远有做不完的事,这时便会觉得时间以逼人之势驱赶着自己,几乎没有喘息的工夫。

    一个人一生做不完所有事。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紧张匆忙了。但是,也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不抱野心,只为自己高兴而好好做成几件事了。

    孔孟对你说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

    4.不因一时的困顿而颓废

    人的一生当中,有春风得意时,也有心灰意冷时,宏图大展的成功常使我们洋洋得意、不能自已,贫困病痛则令我们满腹愁绪、无法自拔。然而,当一个人在暗夜里独自回首往事,再回望来路时,就能发现,所有的悲欢与名利都如过眼云烟一般飘然远去,曾经为之痛苦的事情其实根本算不得什么,曾经为之狂欢的成就也不过平平淡淡而已;刻于脑际的,唯有不懈奋斗孜孜以求的辉煌过程,唯有善良诚恳无悔人生的坦然心境。

    生活并不尽如人的意愿,不会总是一马平川、阳光雨露,也有波峰低谷、坎坷崎岖的时候。很多时候,生活中的困难往往多于幸福,磨难多于享乐,我们应该在困难中锻炼自己,在磨难中磨合自己,在现实中学会选择自己的路,给自己一份奋斗的勇气。

    面对困顿和失败,不同的心态有不同的结果,充满信心的人会想到屡败屡战,奋起再战,丧失勇气的人则会屡战屡败,一蹶不振。

    当你感觉生活尽是烦恼忧愁的时候,你想过没有,是什么挡住了你的阳光?是什么挡住了你欣赏阳光的心情?是悲观,是压力,还是急躁……

    梁启超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好的学校。”忍胯下之辱的韩信,并没有因此而堕落,疏远痛苦,终成一代名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在遭遇仕途不幸时,他没有消沉放弃,吟唱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句,成就了他的千古浪漫情怀。

    孔子在成名以后,人们尊称他为“万世之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经常受到族人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想要保留别人的著作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刀往竹片上刻,把刻好的竹简按顺序保存好,那就是当时的书。《易经》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经常翻阅,由于翻阅次数太多,结实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孔子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成为名人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位世界级的伟人一生奋斗的得失,也许能够为我们得出更好的答案。

    世界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曾经盛极一时。在他16岁的时候还只是一名陆军少尉,可是拿破仑并不是没有远大志向的士兵,虽然得不到提拔,可是他始终不信命运就这么让他过一生。他多少年来一直秉承并坚信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一直保持着不断进步的劲头。

    之后,他在针对英军的土伦战役中发迹,平息王党暴乱、率军远征意大利、重创反法同盟中的奥地利帝国。终于,拿破仑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无名小卒当上了将军。后来,在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推翻了“督政府”,于1804年12月2日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知道自己的一切得来有多么不容易,所以在军事上他实行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巩固了资产阶级秩序。由他指挥的法军在几年内大胜奥地利帝国、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的军队。最终在拿破仑的领导下,彻底打败反法同盟。拿破仑的名字成为世界上一个伟大的称号,每个军人都想成为他那样的英雄。

    成功以后,拿破仑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在政治军事上面得到独裁的拿破仑变得非常狂妄,他甚至认为整个世界就应该是他的,于是他贸然决定进攻西班牙。西班牙是一个善于游击战的民族,在受到西班牙游击队的重创后,他不接受教训,犯了他这一生最为重大的错误:贸然进攻俄罗斯帝国。谁知道法军根本受不了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寒流,整个军队被俄军打得落花流水,拿破仑大败而归。后来拿破仑又在莱比锡大战中,由于轻敌和狂妄而招架不住四面的敌军,在欧陆惨败而归。由于未能挽回滑铁卢一役的战败,拿破仑于1821年死于圣赫勒拿岛。

    从拿破仑的人生经历中,大家不难看出,如果一个人战胜了逆境,他就是一个强者,如果一个人战胜了顺境,他就是一个理智的强者。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志士在逆境中劈风斩浪,却又在顺境中触礁搁浅。而这一切也正如孟子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就是给自己一个目标,给自己一点信心,绝不要因一时的困顿而颓废。只有希望才能引发你生命的潜能,让自己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燃起了希望,然后付诸行动,不断地奋斗,你就能从困顿的废墟上勇敢地站起来,战胜自己。

    困顿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困顿考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古今中外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困顿的逆境中挣扎过来的。失聪的贝多芬,艰难跋涉于荆棘丛生的黑白键上,用手指重重地叩响了神圣的《命运》之门,挥洒出一部音乐家顽强与厄运抗争的辉煌乐章。司马迁忍受宫刑之痛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周文王受拘禁而演《周易》。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此,困顿是强者攀登高峰的垫脚石,是弱者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

    没有风吹雨打,哪会有秋实的成熟;没有刺骨的寒风,哪会有松柏的坚韧。在困顿中,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要多考虑怎样克服困难。彼得逊说过:“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中。”

    爱迪生花了整整10个年头,经过5万次的实验,发明了蓄电池;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七十多岁还到野外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直到临终的一天还不忘作科研记录。他们战胜了多少艰难困苦!

    我们无须赞美困顿,无须企盼困顿,但必须正视困顿。一旦身处困顿,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有恒心、有勇气、有毅力、有实干精神,即使山穷水尽,仍要想到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处于困顿中的人应能勇于面对困难,同时能正视自我,挖掘自己的勇气和巨大潜力,奋勇拼搏,克服困难。自古以来,所有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唉声叹气不是办法,幻想憧憬不是办法,只有信心十足地去干,才能走出困境。

    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体现出来,许多有成就的人物都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与说明。“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让我们学会坚强,学会抗争,不在困顿中沉沦、颓废,用奋斗走出逆境,这将会成为我们巨大的财富。我很欣赏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孔孟对你说

    以乐观心态超越逆境。这心态来自对事业的追求所产生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为任何逆境所掠夺、所压制。因为逆境已经存在,不必急于改变现实,但可以在精神上超然现实,继续在对事业的执着中寻找最大快乐。只有这样,逆境消除之日,可能就是功成业就之时。

    5.把眼光投放回内心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古语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普通人总是被是非、得失、利害所围绕,一天到晚感到莫名其妙的压力,展现在脸上都是满面愁容。而达到心灵超越的人则能够“安贫乐道,随遇而安”,在面对生活中的顺逆境界时,心境坦荡荡、不忧不悔。对于已经做过的事情,不去追悔;面对未来,也不忧心忡忡。一切都只是行所当行、受所当受;称得上是真正的“心安理得”。

    当我们把心灵投放回内心,时时审视自己,天长日久,就能够彻见宇宙人生的实相,拥有真知灼见,从内心流露出绝对的自信,无疑无惑。不再被别人的见解所动摇,即便是贪邪欲念、高官厚禄,也不会有丝毫的疑念,他会始终钟情于自己的理想、操守,保持自己高尚的人格、节操。

    《论语·宪问第十四》中,“子路问君子”,孔子回答了三句话。第一句便是“修己以敬”,即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要想达到这种心态,首先要“修心”,让自己拥有体验幸福的能力。想象一下,一个每天抱怨的人,只能看到没有得到的,内心永远贫瘠,不能体验到幸福快乐,更无从“修己”。

    “修己以安人。”这是孔子的第二句回答,除了修养自己,还要使周围的人安乐。这与现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不谋而合:世界上幸福感排在前10%的人,与其他人的区别在于他们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可见从古到今,良好的人际互动对人的幸福都是至关重要的。你帮了别人,别人也会因此喜欢、欣赏你。君子成人之美,其实也在成全自己的幸福。

    “修己以安百姓。”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也许有人会疑惑,孔子一生并不得志,经常陷入生活与事业的窘境,何以想到安百姓呢?心理学家认为,生活过得怎么样,取决于人们如何想问题,如何看世界。因此,乐观的心态是幸福感的保证。生活中不缺少苦恼,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是积极行动还是沉湎悲伤。如果多做几件快乐的事儿,哪还有时间悲伤呢?培养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才是获得幸福与解脱的大智慧。

    而能够做到这样的人,恐怕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智者了,他们一定无忧无惧。

    如果我们按此修为,每天都尽力这样去做,那么你就是仁者、智者、勇者了。

    现在,我们来品味一则哲理故事吧,它也许能给我们很好的启迪。

    在一个深山老林里,树木茂盛,可是人烟稀少,只有两座相距不远的寺庙。可是两座庙里的情况却完全不同。甲庙的和尚经常吵架,动不动就动手打起来,乙庙的和尚却是一团和气,每个人都快乐地生活,一片温馨。

    甲庙的和尚就很奇怪,同样是住在寺庙,乙庙的和尚为什么那么和睦呢?他们非常羡慕乙庙的和尚。于是有一天,甲庙的住持来到乙庙,向一位小和尚请教他们和睦的奥秘。

    住持边问“你们有什么好方法使庙里一直保持和谐愉快的气氛呢?”一边看着周围的环境,乙庙里面整洁干净,人们脸上都带着微笑。

    小和尚不假思索地告诉住持:“因为我们经常做错事啊。”

    甲庙的住持没听明白是什么意思,正当这时候,看见一个和尚急匆匆地跑进来了。走进大厅的时候他没留神摔了一跤,这时候正在拖地的和尚赶紧跑过来扶起摔倒的和尚说:“都怪我不好,是我的错,我把地拖得太湿,害你摔倒。”站在大门口的和尚也跑进来了,说:“是我的错,我没有及时告诉你里面的师兄在拖地。害你摔倒,对不起。”而摔跤的和尚没有半句怨言,只是自责地说:“不,不,是我的错,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跟你们没关系。”

    甲庙住持看到这令人感动的一幕,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乙庙的和尚可以相处得这么愉快。

    自责是一个人对自己错误行为的检讨,也是对他人的道歉和对自己心灵的解脱,它既可以化暴戾为祥和,也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理解。而一味地责怪他人、逃避责任则只会带来人与人的抱怨和争论。

    这则故事给我们指明,执着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戴上手铐、脚镣,行动无法自由。但若把眼光投放回内心,以自责的方式时常对自己的心灵进行叩问,进行心灵的审视,那么就会获得心灵的超越。而这正是让我们放下执着、摆脱身心桎梏的绝佳途径。

    追求心灵的超越,就是达到解脱、自在,不会为利、衰、苦、乐、嗔、讥、毁、誉所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遭遇到各种境况时,立刻会生起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而参悟人生者早已远离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对于任何顺逆境界毫不动心;甚至到了生死关头,都还能保持宁静而安详自在的心境,不为死亡所烦扰。

    城市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忙,孤独渐渐成为心灵的顽疾。其实,心态是自己选择的,换一种心态对待身边的人,也许就能多些温暖。

    遇到爱你的人,要学会感恩。认为别人的爱和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人不会幸福,因为他们不仅体会不到对方的美好,也不能给付出者积极的反馈。所以请认真感谢别人为你做的一切,并告诉他这有多重要。

    遇到恨你的人,要学会道歉。没有无来由的爱,也没有无原因的恨。因此,你的道歉是为了照顾别人的感受,也是为了卸下自己身上的包袱,少一个人恨自己,就少一些孤独。

    遇到不懂你的人,要学会沟通。遇到误解,争吵或逃避只会让人更加孤立无助。其实,误会一旦澄清,往往带来更深的理解。不妨把别人的“不懂”,当成加深理解的机会。

    遇到你欣赏的人,要学会赞美。赞美是人际关系最好的润滑剂,是零成本高回报。善于赞美的人,总能给周围的人带来自信和快乐,让人们不知不觉围在你的身边。

    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消极的环境,才会获得心灵的解脱,解脱后的心灵,才可以自由自在,不但能超越眼前的“樊笼”,更能超越的是自我。心灵只有安于“家”里,才会好好反省自己,从反省中不断感悟人生的真谛,我们也许失掉些许利益,可我们却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快乐豁达的心态,即便铁门重重,也关不住自由的心灵;憎恨狭隘的心灵,即便驰骋于天地间,也感觉不出自由的空间。生活中的磨难是我们心灵的监牢,如何打开“牢笼”只在转念之间。想想人的一生,不就是在不断的磨难中磨砺自己,从不断的磨砺中体现出人性的光辉吗?

    孔孟对你说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内心的强大,能够稀释一切痛苦和哀愁;内心的强大,能够有效弥补你外在的不足;内心的强大,能够让你无所畏惧地走在大路上,感到自己的思想高过所有的建筑和山峰。相信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同样可以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6.多闻慎言,则行寡悔

    人在没有多少见识之前,必得多闻多见才行,这是拥有智慧的前提。但要行事正确,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慎言、慎行。唯有如此,言语、行为上才很少有悔恨,即孔子所谓“言寡尤、行寡悔”。孔子对言行的谨慎简直到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的地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寡悔”,让你自己少一点后悔。

    《论语》里记载子张向孔子求学谋求食禄的方法,孔子对他说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在这里,孔子要求子张多听,保留有疑问的部分而不要轻易议论,谨慎地表达自己确信有把握的部分,就可以减少错误,减少失言的怨尤;多看,保留有疑惑的部分而不要轻易行动,谨慎地实行自己确信有把握的部分,就可以尽量避免轻举妄动导致失败的懊悔;言论少过失,行为少后悔,食俸禄就在这里了。

    为人行世,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社会、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

    当你到一个机关去工作的时候,根本不了解里面的环境,不知道里面的派系斗争,最好不要说话。一旦站错了位置,说错了话,你可能终生得不到重用。刚进机关的时候这一点特别重要。多闻、多见、阙疑、阙殆、慎言、慎行,那么到最后就会寡尤、寡悔。这是做人的非常经典的名言。

    多闻,意味着我们要多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人的经验来源于个人自身的实践,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临,我们很多情况下必须接受大量间接经验,也就是说我们接受的是间接经验多于直接经验。多听听别人的经验教训,包括他经历的坎坷,走过的弯路,这对你非常有好处。

    祸从口出,这个教训极多。古人说“君子三缄其口”要“谨于言,敏于行”。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要“慎言笃行”。“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人活在世上,必然离不开人际交往,交往中要学会说话,要有原则地见人,见机行事,不能信口开河,倘若一句话说不妥,就可能引起灾祸。据说当年清宫的一个太监和慈禧太后下象棋,下得兴起,这个太监吃了慈禧太后的一个马,随便地说:“我杀了您的马。”这个杀字惹恼了慈禧,慈禧说:“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一句话说坏了,全家被斩。

    通常在职场中,高层管理者更应管好自己的嘴,做到“沉默是金”,否则你会被轻视,或让下属笑话而在下属面前失去尊重和威望,给你的工作前途带来阻碍,严重者无容身之地,只得另谋“高就”。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及时纠正错误,自己的人生也可能受到影响。

    某公司的总经理,不仅没有作为领导宽宏大量和广纳人才的气度,相反,他的语言、举止、行为总是让下属觉得难以接受。这位领导经常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找各种机会抬高自己,以显示自己作为领导的高不可攀。还经常借此来打击下属,弄得自己在公司人心尽失。

    这位经理刚刚到任3个月,在一次集体会议上,他对各个部门经理说:“我看你们对管理都很陌生嘛,尤其是王经理,是不是该找个机会让我给你好好上课啊?让你借此机会好好跟我学学,什么才是管理,看看你们部门被你管理得乌烟瘴气的,成什么样子!”王经理不置可否,微笑带过。谁知道下午,这个领导就接到王经理的一封邮件。

    邮件内容是公司员工的执行力培训手册。领导觉得不错,把王经理请到办公室,对他说:“这资料很好,你光给别人发资料,你自己从头到尾看上一遍了吗?空闲时认真学学,积累些知识,省得对管理那么缺乏。看看这里面写得这么详细,你回去好好学习研究一下,不要下次还让我为这个事情批评你了。”

    王经理这时候依旧微笑,关上办公室的门对领导说:“这是我半年前花费3个月业余时间综合公司的实际状况,为我们公司专门编辑的培训资料,您有空看看,如果哪里不合适我再修改。”总经理听了以后非常尴尬,脸红一阵白一阵,过了半晌才说:“我看你是不务正业,自己的工作还没做好,还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从那以后,总经理再也不敢挑王经理在管理上面的错误了,甚至提也不敢提了。

    作为总经理,应当对属下了如指掌,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下属面前要有威信、身份,但要平易近人,不与下属争高低。当下属有不懂的地方或做不好的地方,你要指导或引导下属,让其从中吸取经验,从而把工作做好。而不是利用这个机会显露自己,贬低下属,给下属难堪,这会让他在内心记恨你,排斥你,并且对工作失去积极性和动力,阻碍公司发展。王经理用一种看似谦逊的方式告诉总经理,能力是装在心里、用在实际工作中,而不是摆在嘴上的,其用一种讨教的方式告诫了对方自己的实力。

    做人做事,都要实事求是,没有确认的事情不要乱讲,或在公共场合质问别人,最好保持沉默,或以询问的方式打探,否则会被训斥或自己给自己难看,自取其辱。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与祸从口出的人都不会成为职场的胜利者。

    近代许多文人学者大多是重在行动、说话谨慎的人。马寅初不鸣则已,一说就是人之不敢言的真话。要知道,人之不敢言的真话,是在他经过多少次实际考察和多少次思考才得出的结论。顾准说话,说的是经济理论、他说出的话绝非张口即来,这也是在观察当时的状况后,结合理论与实际才得出来的。遇罗克说的是出身论。在写《出身论》之前,他深刻体会到《血统论》的不正确观点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说的都是有影响、有价值的话。

    有的话说之前是要经过实践才能得出的,而且说了话就要去做,也就是要言行一致,讲诚信,说到做到。商鞅曾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梅贻琦言传身教等都是流芳千古的佳话。

    我们应该寡言慎行、言出必行。要做到说话少犯错,做事少悔恨,必须从现在这一刻开始,养成谨言慎行的好习惯。而且每天要自我反省,不断改善。有机会还要多听、多看、多学习。慎言笃行,几千年中华文化遗留下来的精粹,我们必须把它深深地烙在我们的灵魂里,成为我们性格不可磨灭的印记。

    孔孟对你说

    言语其实可以演变成“癌细胞”,把人与人之间健康、良好的情感吞噬掉,直到无可救药,不可挽回。世上还有比这更悲哀的事情吗?唯有多听少言,谨慎地对待周围的朋友、同事及任何人,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在任何场合、对象面前不随意乱讲,慎于思考,慎于表达,才能成为有福之人。福气是用个人的修行和口德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管不住嘴,就会失去很多福分。

    7.放弃泡沫式的争逐

    世间的诱惑实在太多,引得芸芸众生争相追逐。然而,生活总给人无限遗憾,让人得之亦必失之。不过,也正因为存在遗憾,对未来才有期待,期待未来能够给我们一个答案。正如那尊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它的残缺成就了它的流芳百世,反而让人觉得它是那样的美,充满了令人遐想的魅力,而这是人们从心里真正放弃了对它完美的追求换来的。外在的放弃可以让人接受教训,心里的放弃才能让人得到解脱。生活中的垃圾既然可以不皱一下眉头就轻易丢掉,情感上的垃圾又何必抱残守缺呢?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与熊掌”的确是我们生命历程中经常遇到的两难选择。之所以难,难在舍不得,难在那不可得兼的东西都是“我所欲也”,甚至,也是人人所欲的。不然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可难的了。在面对种种诱惑的时候,你只能择其一二,否则什么也得不到,可谓贪多必失。

    人之所以活得累,就是想得太多。身体累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累。心累就会影响心情,会扭曲心灵,危及身心健康。其实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所牵累、被自己所负累的时候,只不过有些人会及时地调整,而有些人却深陷其中不得其乐。在这个充满竞争压力的社会里,生活有太多的难题和烦恼,要活得一点不累也不现实。

    我们在生活中,时刻都在取与舍中选择,我们又总是不断地索取,渴望占有,常常忽略了要舍得,忽略了占有的反面——放弃。懂得了放弃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妙谛。懂得了放弃的真意,静观万物,体会与世界一样博大的境界,我们自然会懂得适时地有所放弃,这正是我们获得内心平衡,获得快乐的好方法。

    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交出权力,放走机遇,甚至不得不抛下爱情。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生活中应该学会放弃。放弃会使你显得豁达豪爽,放弃会使你冷静主动,放弃会让你变得更智慧和更有力量。

    什么应该放弃?放弃失恋带来的痛楚,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放弃心中所有难言的负荷;放弃浪费精力的争吵,放弃没完没了的解释;放弃对权力的角逐,放弃对金钱的贪欲,放弃对名利的争夺……一切源于自私的欲望、一切恶意的念头、一切固执的观念都应该放弃。然而,放弃并非易事,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诸多不可为之事,勇于放弃,是明智的选择。只有毫不犹豫地放弃,才能重新轻松投入新生活,才会有新的发现和转机。

    苏武异域牧羊十九载,终不改气节,他放弃富贵,在大漠黄沙中奏上一曲正气之歌;陶渊明正是因为放弃了高官厚禄,才拥有归隐田园的快乐;武则天不安现状,放弃嫔妃的安逸与舒适,才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鲁迅弃医从文,拿笔杆子作为抨击帝国主义的武器,最终才成为一代伟大的文学家。

    正确的放弃,让我们成就了辉煌的人生。

    夏桀商纣没有放弃安逸生活,尽情享受,视江山如同儿戏,最后悲惨结束人生,背负着“暴君”的骂名;秦桧摆脱不了名缰利锁,终遭万人唾骂;吴三桂放弃不了美色的诱惑,引清兵入关,终落得个贰臣逆子的骂名。

    不适当的守候,让他们跌入人生的低谷。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篇故事:

    有个勤劳的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在他的一小片土地上耕作,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收成却不好。上帝被他的勤劳感动,又同情他的贫穷,于是告诉农夫:只要你跑,不断往前跑,跑过的所有地方的土地都是你的。

    农夫高兴坏了,兴奋地一个劲往前跑。他一直跑一直跑,跑得累得不行也不敢停下来。想到家里还有妻子儿女等他过幸福的生活,所以农夫就拼命跑。

    这时农夫跑了很远,想要停下来喘口气,可是又想到自己将来年纪大无人照顾,需要钱来养老,所以继续跑继续跑。

    最后,由于体力不支,农夫倒在路上,死了。

    古代波斯诗人萨迪曾说过,贪婪的人,他在世界各地奔走。他在追逐财富,死亡却跟在他背后。的确,人活在世上,必须努力奋斗;但是,当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子女、为了有更好的生活而必须不断地“往前跑”、不断地“拼命赚钱”时,也必须清楚知道有时该是“往回跑的时候了”。

    生活中缺少不了放弃。大千世界,取之弃之是相互伴随的,有所弃才有所取。人的一生是放弃和争取的矛盾统一体,潇洒地放弃不必要的名利,执着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会放弃,本身就是一种淘汰,一种选择,淘汰掉自己的弱项,选择自己的强项。放弃不是不思进取,恰到好处的放弃,正是为了更好地进取,正如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

    人生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得意与失意,在人的一生中只是短短的一瞬。行至水穷处,必然柳暗花明。

    只有放弃浮躁的追逐,我们的内心才会淡定、从容,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与满足,而不必永远陷于失望、彷徨、焦虑、嫉妒之中,才能无忧无虑。这种满足是阶段性成果的肯定,是人生过程的一个休止符,是从一个平台走向另一个更高平台的短暂休憩。

    当我们放弃了贪、嗔、痴,放弃了花花世界华美的外表与空虚的灵魂后,就从积满尘垢的心灵疆域里扫出一个干净的角落,让我们的灵魂在那里安心地憩息。从此,我们的心情不再因外界的纷繁杂扰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也不再因片刻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守护着我们心灵的,只有我们坚定的信念。

    放弃是一种勇气,但放弃绝不是对自己的背叛。放弃自私,放弃虚伪,你就会变得高尚,你生活的天空将是晴空万里。放弃一段虚无缥缈的感情,你就会变得踏实,如释重负,轻轻爽爽。

    放弃,不是如梦方醒,不是六月飞雪,也不是逃避,更不是偃旗息鼓,甘拜下风,而是在发现了对与错、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之后作出的一种选择。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选择与放弃,是一种心态、一门学问、一套智慧,是生活与人生处处需要面对的关口。昨天的放弃决定今天的选择,明天的生活取决于今天的选择。人生如演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懂得放弃的人,才能赢得精彩的生活,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孔孟对你说

    放弃是一种睿智,它可以放飞心灵,可以还原本性,使你真实地享受人生;放弃是一种选择,没有明智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进退从容,积极乐观,必然会迎来光辉的未来。放弃绝不是毫无主见,随波逐流,更不是知难而退,而是一种主动寻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8.时间就是你生命的宝藏

    孔子站在河岸上,仰观俯察,再看河川里的流水,因而兴起感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日月运行,昼夜更替,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后,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每过一日,即去一日,每过一岁,即去一岁。个人如此,群体亦不例外。时间就是你生命的宝藏。

    大千世界中,最伟大、最公正、最无私的是时间,生活中最平凡又最珍贵的还是时间。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杨树枯了,有再青的时候;百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然而,一个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亦是如此,一步一步,一节一节,永不停留,如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稍纵即逝。

    因此,我们应珍惜属于自己的时间。古人说的“三更灯火五更天,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正是告诫我们:生命有限,必须惜时如金,切莫把宝贵的光阴虚掷,而要趁着青春的大好时光多学点知识,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争取干一番大事业。

    对我们来说,时间永远是不够用的。99%以上的未成年人都没有体会到时间的价值,这年龄根本就没有懂得时间的宝贵。很多年轻人都把这些时间投入网吧了。也许游戏对这些人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人用他们的时间换来了一种虚假等级,比如QQ等级。大家都明白QQ升级就是耗大量的时间积累换来的,既浪费精神,又浪费电量,更浪费时间。我们应珍惜时光,切不可虚度年华。

    珍惜时间就是爱护生命。大发明家爱迪生平均三天就有一项发明,他正是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时间去探索研究,才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鲁迅在短短的30年间写作和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谋财害命没有两样。”因此鲁迅不仅珍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他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却不好好地珍惜时间。他们有的抱怨时间太慢,整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有的感慨时间稍纵即逝,却不付诸行动去把握时间。要知道,时间是公正的,它回报勤劳者以硕果累累,回报懒惰者只有两手空空。

    泰戈尔说:“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的轮回是自然的规律,生命的凋谢也意味着生命的重塑。

    时间是无价之宝。这是一个恒定的事实:就算你什么事情也不做,一小时照样过去了。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重大的聚会上,过得很快,或者在星期五下午4点以后震惊于时间的飞逝——但是你要知道:不管这是什么样的感觉,时间一样在飞快地流逝。

    高尔基说:“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

    因此我们需要妥善安排好自己的每一天、每一时和每一刻。事实证明,能否充分利用好时间就是能否珍惜自己的生命。在自己的有限时间里,力争去做更多的事情,这无疑就是延长了自己的生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是这样一个把时间视如生命因而大有作为的人。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也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少年时候的华罗庚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有一个整段的学习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工作的习惯。华罗庚家有一个小杂货店,家对面是晋康布店。由于华罗庚每天早起学习,平时不怎么出去玩,所以布店的人常说:“罗庚经常坐在他那间屋里的方桌旁,目不斜视地阅读书籍,手上还秉笔涂写,河内船只往来嘈杂之声,罗庚充耳不闻。”布店的人都以为华罗庚学习学傻了,在背后都叫他“书呆子”。

    “乾生泰”隔着河还有一家豆腐店,豆腐店的主人每天早起磨豆腐都看见起床学习的华罗庚。即使是伏天的晚上,他也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坚持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

    冬天,华罗庚就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他家杂货铺里包棉花的纸上都是他演算的习题。每逢过年过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即使去了,也是匆匆返回,回来还会抱怨父母占用他太多学习时间。

    由于家境并不好,华罗庚白天都要帮忙看杂货店。顾客来了,帮助他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了,就又埋头看书或演算习题。有时候做题入神听不见客人来买东西,为此父母没少说他。母亲抱怨说:“你就是一辈子站柜台的命,还是多想想生计的问题吧。”父亲则暴躁生气,经常把华罗庚演算的习题纸扔掉。而华罗庚则拼命护住他的那些演算纸,有几次还为此休克过去。

    华罗庚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阻力,不断前进,这倒反而锻炼了他。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就这样时间被他硬生生地挤了出来,让瞬间即逝的时间变成了他生命的无尽宝藏,让他在19岁便一举成名。他的19年岁月是许多浪费时间的人穷尽一生也无法企及的,这成为一个奇迹。

    时间无痕,岁月无迹,千秋万物,随它而去。时间是无情的,它是一切的变质剂,然而又何尝不是万物的催生剂?昔日美好在沉醉,今朝的辉煌在继续。生命何尝不如此?三生情缘又能延续几秋?千秋伟业万年何在?

    人生无常,生命有限,走在生命的道路上,时间是残忍的,也是快乐幸福的,它可以给生命带来一切,它也可以带走一切。所以,珍惜现在的时间与生命,保护好当下的一切,在每一天享受幸福。

    孔孟对你说

    时间就是生命,它能纠正错误,考验真理,赶走忧虑。它也是最聪明的哲学家,它的教训人们必须聆听,因为它所阐明的真理,是在世的老人所无法教给我们的。每个人面前都有这么多时间,我们一定要学习如何加以运用。所以,我们要细数自己的日子,使我们的心充满智慧。所以我们不能抱着逢场作戏的态度过日子,一定要有目标、有法则,这样才能求取智慧,才能得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