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儒术:圣人说-德不孤,必有邻——不卑不亢树风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品质与德行是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丢失了人格与品德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所以,儒学告诉我们,只有首先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具备了做人基本的品格,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可,收获成功的人生。

    1.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这是一段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的文字,在论述中强调了个人修养中的反躬自省,又能让人感到与西方基督教精神的相通之处。

    其实,这里面所蕴含的道理并不深奥,关键是要求我们在行动的时候能够保持住“爱人”的热情。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行动的热情,许多人际之间的矛盾就会自然而然地消散了,许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会大大提高。

    “爱人者,人恒爱之。”如果你爱大家,那么大家就爱你,反之,你想要大家爱你、尊敬你,你就得先付出自己的爱心,付出自己的尊敬。就像那些英雄或伟人,他们为人民或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是牺牲,给国家带来了那么多的收获和益处;所以,他们就能得到所有人的尊敬和爱戴,他们的事迹也能被人们世代传颂下去。

    在“爱人”的过程中,孟子的另一句话给了我们更直观的解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在描述他理想中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世界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字是赡养、孝敬的意思,第二个“老”字是“老人”“长辈”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两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也代表了“爱人”的传递性。

    孟子的教导无疑是中华民族长期坚持的传统博爱思想。而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更是人们的期盼和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关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友爱、关怀、帮助。而爱是人类最朴素最珍贵的情感,是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润滑剂。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流浪的人才能重返家园;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爱,疲惫的灵魂才能重获活力。爱心,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中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充满爱心,撒播温馨的社会,不用刻意营造,而是一道浑然天成的风景。爱心无价,和谐的社会需要用“爱”来铺就。我们每一个人可能有各种原因陷入困境,同样会有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帮助的时候。所以,不要吝啬于伸出我们爱的双手,你的一只温暖的手,就可以让无助的眼神看到希望,让身处黑暗的人感受到光明的存在,让悲伤的人得到热情的温度。

    在同一片蓝天下,这些需要救助的人同你我一样,向往在彼此关爱的和谐社会中,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类永远需要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步和发展。爱作为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也不是说说而已的华丽辞藻,它应该更加具体、真切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互相帮助的行为中去,让自己拥有阳光的热度,拥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爱和尊重是一种大智慧。尊重和爱,并不只是做给别人看的,因为爱别人就是爱自己。有句话叫“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意思是说别人送我木桃,我便用琼瑶作为回报。所谓礼尚往来,在人类社会中,你付出一分便会有一分的回报,不多不少,总有一天会返还给你。这是规则,所以你对他人的尊重和爱会在他人心中留下美好印象,随后他们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人与人之间偶尔会有些小小的摩擦,其实大多是因为缺乏了爱人之心。因此,为了减少这些摩擦,我们必须努力培养爱人之心。因为,个人的安逸并不是最大的快乐,能够发挥爱心,帮助弱小,使他人免于灾难,让大家一同幸福起来,才是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每一个人都献出点滴爱心,就汇成一股暖流,让社会更加温暖,我们也就会更加靠近和谐社会的理想。

    孔孟对你说

    德行善举是唯一不败的投资,因为我们的每一个善举都会闪烁着爱的光芒,折射出道德的高尚,唤醒心灵深处的美好,让那些受到帮助的人享受到爱的感动,最终,这些爱又都会回归我们身边。

    2.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统治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统治者本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论从政的经典名言,所以,孔子认为,从政最应该推崇的品质就是一个“正”字,它涵盖了做人做事的全部精髓。正己才能正人,在你想改造和影响他人之前,要学会先控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行动做出表率。

    中央台有个为“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广告开端,是一个慈爱的年轻妈妈正在给要入睡的儿子讲故事,接着,又端起水盆去帮年迈的母亲洗脚,而年幼的儿子正偷偷地看着妈妈的一举一动。当妈妈终于为老人洗好脚,坐下休息时,却看到年幼的儿子踉踉跄跄地端着一盆水向妈妈走过来,嘴里说着:“妈妈洗脚。”

    多么平凡却又美好的一则广告,却传达出了多层含义。广告中的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孩子,比起其他实行棍棒教育,或者只说不做的家长来,教育的成果要好许多。

    教育孩子尚且如此,做领导的更应该如此。律己才能律人,领导自己犯了错误,要主动地处罚自己,这样做要比定一千条规定的积极意义更有成效。

    尤其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更应该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据某个杂志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领导者的修养(比如责任、文化、道德等),最受公务员欣赏,99%的公务员认为领导的作风和思想品质对下属有示范和影响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做领导的总是要求别人品行端正,对别人要求苛刻,自己却得过且过。

    例如,某些单位里,总有些同事,年纪比其他同事小,经验比其他同事少,但是,就因为他是公司老板的亲友,所以被授权管理公司的某个部门。某企业的小张就是这样一名员工。

    在小张进入公司之前,部门同事之间相处也算融洽,工作起来互相协作,工作效率也不低。可是,自小张进入公司并得到权力之后,就以各种规矩,命令其他同事服从于她,常常对同事的工作鸡蛋里挑骨头,并且任何行动都必须严格按她的意愿执行,即使偶尔遇到其他同事反对,或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让她改变主意,她也会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权力压制他们。

    慢慢地,其他同事也不再跟她提意见了,虽然很多时候都不情愿,但是,面对她的命令,也只能是不情愿地去执行。

    久而久之,几个同事都习以为常了,工作中也出现了不少漏洞,气氛再也回不到以前那么活跃融洽了,同事们开始变得消极,公司效益也出现滑坡。最可恨的是,有很多公司的制度,同事们必须严格遵守,她却可以随意触犯,犯了错误,也不会受到惩罚。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日子,使每天的气氛都显得异常紧张,最终大家怨言不断,忍受不了,纷纷申请辞职。本来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一个友好的工作团队,就因为有这样的领导而被破坏殆尽了。

    所以说,作为领导,不要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或只是一味强调自己的面子,更不要以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并且要求下属盲目服从。

    聪明的领导从来不会用自己的权威让下属服从,而是从自身抓起,通过不断地严于律己做好表率,以自身的真实行动让下属从内心折服。如果一个领导只是夸夸其谈而不顾制度的约束、法纪的权威,却要求下属遵章守法,听从他的命令,那么,即使顺从了,也是阳奉阴违的表象。

    所以,领导应时常反省自己,检讨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端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进行批评或指导时,应该先自我反省自身是否存在类似的缺陷,做到让别人信服你,然后服从你。当自己各方面都能立得正行得端时,你也就能实现不领而领,不教而教了。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品种的鹦鹉。这只鹦鹉颜色亮丽,羽翼丰盈,非常漂亮,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喉咙里好像塞满了棉花。女主人为此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担心它患上了呼吸系统的怪病。

    可是,检查结果出来后发现,鹦鹉身体状况一切正常,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更疑惑了,询问医生鹦鹉发出那难听的咳嗽声的原因,医生分析说:“鹦鹉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人类的声音。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对吗?”

    这时,女主人恍然大悟,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抽烟过度后,经常咳嗽,耳濡目染的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了出来。

    鹦鹉和女主人的故事,其实就是“言传身教”的一个变相表现。我们每个人在社会当中既担任着故事中主人的角色,也担任着学舌鹦鹉的角色。我们的行为会影响着身边的人,身边的人也同样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观念。

    所以,为了你和身边人的更好发展,必须首先从完善自我开始,努力让自己的行为规范起来,让自己的道德品行端正起来,只有这样,我们彼此才能形成正能量的相互传递,在良好的氛围中实现各自的成长和发展。

    孔孟对你说

    教育很简单,“身正,不令而行”。领导也很简单,“身正,不令而行”。当你开始把精力从关注他人的缺陷和问题,转移到关注自身的不足时,你就已经开始改造身边的一切了。所以,不用费尽心机地去教导和感染别人,你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太阳,当你自己的温度高起来的时候,你周围的一切都会变得温暖。

    3.德才无关相貌

    生活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像一首余音绕梁的音乐;像一本内容丰富的书籍;更像一朵绽放笑容的鲜花,总是需要我们用心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妙,人也同样如此。

    但是,在生活中,常常有人会以貌取人。认为一个人长得好,人品就会好,穿得好,能力就很强。以貌取人,古已有之。孔孟虽为圣人,也有这方面的失误,更何况我们普通人了。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鲁国人澹台灭明,字子羽,相貌丑陋,孔子因他的样貌难看而不愿收为学生,后来勉强收之,才发现此人勤勉好学,才华横溢,于是感叹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关于以貌取人的问题,在中国并不少见。以貌取人在中国古代还曾形成过制度。唐代选官,有过“身、言、书、判”的标准,“身”就是体貌,包括相貌和身高,后三项是言辞、书法、文理。科举考试,自然成绩优劣最重要,但也有相貌决定名次的时候。明代有考生王艮,本已考中状元,但因其貌不扬被放置第二。以貌取人,凡此种种无稽之谈,引人讪笑。

    任何人和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既可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着坏的趋势转化,所以人们在对待人和事物的时候,不能仅仅靠看见的一点表象就随意下定论。你要知道,美丽的蝴蝶是从丑陋的蛹变来的,优雅的白天鹅是从丑小鸭变来的,所以,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些,不要以貌取人,要从人和事的本质上进行分析、判断,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可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说到以貌取人,大家肯定会想到三国时期,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

    当时,庞统隐居在江东,鲁肃慧眼识英才,周瑜死后,他向孙权极力推荐庞统。可是孙权见庞统长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心里十分厌恶,再加上庞统出言不逊,轻视周瑜,便拒绝了鲁肃的推荐,轻易地将他放走了。

    无奈之下,鲁肃只好把庞统推荐给了刘备。刘备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公元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使者法正私下向刘备献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不决,庞统劝说刘备不要舍弃良机。刘备接受庞统的建议后,带领庞统等人进入益州,取得大捷。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慧眼识才的胸襟固然令人钦佩,而庞统本身具有的才华,更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从他生前所取得的成就,作出的贡献来看,他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孙权却因为以貌取人,失去了这样一个人才,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司马懿就比孙权聪明多了。他任用在小时候就常常被人瞧不起,而且还犯有口吃毛病的放牛娃邓艾。虽然别人都不看好他,可是,司马懿却看出了他笨拙表面之下的才华,任命他为尚书郎。后来,邓艾带兵消灭了蜀国,打破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唐玄宗时期,润州刺史韦诜正在为女儿选夫婿。一天,他正在家里饮茶散步,当他登楼远望时,看见花园里有个人往土堆里埋东西,于是向家人询问此人的情况。

    家人回答说:“此人是裴宽,为人清廉,不愿意接受人家的贿赂,生怕玷污了自己的家门。有人送给他一大块鹿肉干,放下东西就走了,他没法退还给那个人,又不愿自欺欺人,所以就把它埋起来了。”

    韦洗听了,对裴宽的人品赞叹不已,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他。

    结婚那天,众人都笑话裴宽身材单薄,相貌丑陋,韦诜却严肃地说:“父亲爱惜自己的女儿,就一定要让她嫁给贤良的公侯做妻子,怎么能够以貌取人呢?”

    果然,裴宽不负岳父的重望,后来当了礼部尚书,很有声望。

    不仅古代这样的故事多,在现代社会,这种以貌取人的事情也同样屡见不鲜。

    曾经有一对老夫妇,女士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男士穿着廉价的布制西装,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就直接去拜访哈佛的校长。

    男士看到校长的接待秘书后,轻声说:“你好,我们要见校长一面。”

    校长的秘书在看到两人穿着和相貌的第一时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老土根本不可能与哈佛有任何业务来往,于是秘书很不礼貌地说:“他在忙,没时间。”

    女士接着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在等待的几小时里,秘书一直没有理会过他们,意思就是希望他们知难而退,主动离开。可是,夫妇二人竟然一直等在那里。

    无奈之下,秘书决定通知校长,并且建议校长说:“外面有两个小人物在等您,也许您一句话就可以把他们打发走!所以不如见他们一面。”

    校长听后显得有些不耐烦,但还是同意了。

    见到夫妇俩后,女士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书,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但是去年,他意外死亡。我和我丈夫想在校园里为他建立一个纪念物。

    校长并没有被两人的故事所感动,反而觉得可笑,讽刺地说:“夫人,喜欢哈佛的人很多,我们不能为每一位在哈佛读过书的人建立雕像。否则,我们的校园看起来会像墓园一样。”

    女士解释说:“校长,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是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

    校长再次仔细瞟了一眼夫妇二人的条纹棉布衣服及粗布的便宜西装,然后叹了一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我们学校的建筑物没有低于750万美元的。”

    这时,女士低下头开始思索。

    校长见状,不耐烦地说:“你们回去吧,我要工作了。”

    只见这位女士转向她丈夫问道:“只要750万就可以建一座大楼?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

    她的丈夫点头表示赞同。就这样,夫妇二人离开了哈佛,到了加州,成立了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来纪念他们的儿子。

    校长和秘书本来凭借夫妇二人的穿着打扮来判断两人的阶级和地位,最后自取其辱,失去了一次得到捐助大楼的机会。

    这就是以貌取人所付出的代价,也是以貌取人的愚蠢之处。所以,生活中我们要以平等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个人的才能。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许多真正有才能的人都是隐藏在其貌不扬的外表之下的。

    孔孟对你说

    人不可貌相,德才更与样貌无关,只有肤浅的人才会以表象去判定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要知道,人的德与才都是内敛而深沉的,是只有通过深入接触和挖掘才能发现的宝藏,也是每个人最珍贵、最闪耀的地方,所以,不要再简单地根据表面去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好坏了。

    4.不要隔断与他人的联系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意思是说,殷代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增添和废弃的可以知道。周代沿袭殷代的礼仪制度,增添和废弃的可以知道。那么,周代以后的朝代,就算是过了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在建立良好交际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想方设法保护好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和人脉,千万不要隔断与他人的联系。不要等到有求于他人的时候,才想到去联络。“关系”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会生锈。若是长时间不联系,再锋利的刀都会被时间消磨,关系再铁的朋友也会渐渐变得冷淡。

    一般来说,当我们刚刚认识一群人时,交际中的进展速度跟接触频率往往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你跟某位刚认识的朋友刚开始时总是频繁接触的话,你们的关系很快就会拉近,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你会跟你同办公室的同事、同班的同学很快形成亲密关系,而跟其他同事或同学关系就远一层了。正是因为你们常常见面、常常接触,彼此很快就了解了。

    所以,人与人之间需要经常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才能保持良好的关系。亲戚、朋友,甚至刚认识的朋友,都要想办法常常联系。你必须学会在开拓新朋友、新人脉的同时,保护好已经建立起来的人脉,保证人脉这张网不会有断裂口,这才是长久的人脉之道。

    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必须跟你现有的人脉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有空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朋友打打电话,通通信,询问一下对方近来的情况,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交流一下生活的感悟,等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千万不要等到自己有时间了再去做这些事,因为,也许等到你有时间的时候,你早已经丧失了那些辛苦建立起来的人脉。

    为什么中国人有那么多礼节,碰上婚丧嫁娶等大事,亲戚朋友都必须参加,有许多场合还得送礼,因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也因为这是亲朋好友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如果一户人家常年关门闭户,既不“出去”,也不欢迎别人“进来”,那很快就被孤立了。

    另外,常常保持联系对你自己也会有许多好处。尤其是和亲戚中的长辈保持经常的联系,一旦你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都可以去听听他们的意见,或者找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你。如果你平时没有联系,等到需要帮助时才想到他们,你就没有理由去寻求人家的帮助,即使硬着头皮找去了,别人也不会愿意帮助你。

    所以,维持好人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交流和沟通。

    现代社会,人们都在忙于自己的事业,都在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忙碌,朋友之间少有时间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很难长久地维持下去。这都是人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感情交流欠缺造成的。

    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态度、信念和思想的过程,所以良好的沟通应该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而不是任何一个人发表演说式的独角戏。沟通过程中可能因本身的特质或沟通的方式而造成沟通意向的曲解,因此传送讯息者与接收者间必须保证及时的回馈,以确认双方接收及了解到的是否一致。

    站在对方立场设想,将心比心,并且用温暖、尊重、了解的方式去沟通。那么,怎样做才能拉近同别人的距离呢?

    1.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沟通障碍并且尽可能去突破。

    2.有与人沟通的意愿,以一颗开放的心灵去倾听,千万不要随意对他人作出评判,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去设想。

    3.当一位好听众,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对方,而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然后要坦诚地告诉对方你的理解。

    4.善解人意。我们不一定要赞同他人的意见,但是如果我们能主动地去理解他人,别人会感到欣慰,我们也会因为理解而快乐。

    5.提高情商。我们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身的坏情绪影响了与周围人的关系。

    除了良好而有效的沟通之外,还有很多方法能帮助我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深度自我认识及接纳。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往往会通过一个人对自己的描述来呈现,有人自我价值感很高,对自己的表现是肯定和满意的,有人对自己有很多负面的评价,似乎永远不满意自己,时常自责或者贬低自己,自我认识显然是偏低的。过高和过低的自我认知都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过高给人一种自命不凡、居高临下的感觉,过低则给人一种孤僻自卑、不合群的感觉。所以正确而客观地认识自己,是我们保持与外界正常联系的基础。

    其次,常持诚恳的态度。真实,诚恳的态度是消除人心隔阂的关键,唯有真诚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然后敞开心扉进行交流,这是建立长久人际关系的情感基础。

    再次,适度地自我表达。没有人喜欢跟那些沉默不语的人做朋友,虽说朋友之间需要的是心灵的默契,可是,言语上的交流却是必要的途径,少了言语的互动,就很难及时地了解彼此的想法,容易发生误会和摩擦。在现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你与他人多一次沟通,你就会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子。所以,我们要让自己融入生活中去,不能一味地追求个性,而忽视团体,多与人们接触即是避免这种“独行”的好办法之一。

    最后,遵守团体规则。任何一个人际圈的建立都需要我们遵守一定的潜在规则,如果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我行我素,就不能跟任何一个群体融洽且恒久地相处下去。《论语·颜渊篇》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君臣父子各守分际,各尽职分的意思。人际关系便是以此为基础,让每个组成分子均能按其角色、职责有适当的思想、言语、行为模式及价值观而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

    事实上,我们所要做的并不多,只是有时间去朋友家走一走,也许只是随意地寒暄几句,也许只是一句节日的问候。总之,我们必须懂得加深与他人的感情联系,让他人认可彼此的关系,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越来越融洽,越来越持久。

    孔孟对你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社会当中,就必须把自己推出去,再把别人带进来,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所以,保持好与他人的关联,是推动我们个人发展,推动整个人际关系圈共同进步的必要手段。

    5.谦受益,满招损

    牛顿在力学上小有成就时,就有人赞誉他是力学泰斗。牛顿却谦虚地说:“我不知道别人怎样看我,我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常常为发现一块与众不同的卵石或贝壳而沾沾自喜,对面前浩瀚的大海来说,我是沧海一粟。”正是意识到还有浩如烟海的真理尚未了解,牛顿才从不满足地追寻真理,在确立了三大定律后,又发现了万有引力,甚至还在光学及微积分的研究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在这里,孔子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要仔细听取别人的意见,多做有益的事。此外,还要对周围事物多多观察,把其中有益的启示记在心里。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骄傲的人不容易被人接纳,谦逊的人则常常受到人们的称颂。在现实生活中,骄傲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骄傲的人好比凸起的山包,是存不住水的,外表看起来饱满挺拔,实际上肚内空空。而虚心的人好比凹地,四面的水很容易流入,外表看起来缺少气势,实则充满了能量与爆发力。

    谦虚指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人请教。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而不学无术、一知半解的人,却常常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谦虚是一种美德,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为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开始周游列国。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既然您知道这是城,那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孩子说:“我叫项橐,七岁!”

    孔子转身谦虚地对学生们说:“项橐七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还有一次,在去晋国的路上,孔子遇见一个小孩子拦住了他的去路,要他回答对两个问题才让路。第一个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接着问:“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再次惭愧地转身对学生说:“我不能回答他的问题,所以,他也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孔子这样一位著名的儒学大家并没有因孩子年幼无知而轻视他,他虚心求教于孩童,这才使他的学识越来越丰富,他的很多为人处世之道被后人传诵。

    骄傲是指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骄傲自满的人。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每天都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如果你总是狂妄自大,一意孤行,听不进去别人合理的意见的话,你很快就会变成孤家寡人,然后接受现实的惩罚。

    中国历史上因骄傲而衰败,因谦虚而兴盛的例子举不胜举!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进京后,就是因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大,渐渐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一意孤行,最后,不到12个月的时间,就把自己和盟友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葬送掉了。唐太宗李世民则恰恰相反,他虚心纳谏,重用能直言进谏的魏征做大臣,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

    抛开这些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人物不说,回归到平凡人的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个人只是全社会的一名普通成员,所不同的是每个人所担负的责任和作用大小不同。除此以外,我们都是这个社会大家庭中平等而普通的一员,没有谁是绝对的强大,也没有谁是绝对的渺小,所以,你要时刻谨记:“骄傲是人生的大敌,是事业失败的前奏,骄傲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骄傲会一步步走向无知的深渊;反之,谦虚是胜利的曙光,谦虚是进步的朋友,谦虚是成功的源泉!”

    19世纪的法国名画家贝罗尼在去瑞士度假期间,每天背着画架到各地去写生。

    有一天,贝罗尼在日内瓦湖边正用心画画,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后,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的颜色不好,一个说那儿的笔锋不对,贝罗尼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认真听取意见,一一修改了过来,最后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贝罗尼去了另一个地方,又看了前一天那三位妇女正交头接耳地在讨论着什么。后来,那三位英国妇女也看到了他,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

    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都感到惭愧。

    谦虚的品质是各个领域的大家普遍具备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执弟子之礼,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从不因为自己是名伶而自恃清高。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个地方参加晚宴,参加晚宴的人都是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白石老人穿布衣布鞋,显得有些寒酸,也不引人注意。梅兰芳到场后,主人热情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事先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

    忽然,他看到了被冷落在一旁的齐白石老人,就避开一双双伸向他的热情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

    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也深受感动。

    事后,齐白石特地向梅兰芳馈赠了一幅《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借此表达了他对梅兰芳谦逊风格的敬畏与欣赏。

    孔孟对你说

    一个人的身份越高,地位越显赫,越应当谦虚谨慎,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所以,请放下你不应该搭起的“臭架子”,抛弃你不应该有的“傲气”,试着把自己看作一名无知的小学生吧!要知道,谦虚永远是闪光的“神灵”,它会带给你无穷的快乐和智慧!也只有保持这样的姿态,你才能使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6.内智外愚的处世技巧

    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辅佐卫文公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但到了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执政后,国家则内乱不断,卫成公出奔陈国,宁武子则留在国内。此时的宁武子心里仍然为国忠心耿耿,表面上却是一副糊里糊涂的样子。实际上,这是他明哲保身的方法。因为他身为国家重臣,唯有保身才能治国。后来周天子出面,请诸侯霸主晋文公率师入卫,诛杀佞臣,重立卫成公,宁武子依然身居大夫之位。这是孔子对宁武子“愚”的欣赏,他很敬佩宁武子“邦无道则愚”的处世方法,认为一般人可以像宁俞那么聪明,但很难有人像宁俞那样假装愚笨。

    有大智慧的人,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表面上看起来很愚笨,其实藏有大智慧。正所谓“面带猪相,心头嘹亮”。不知你身边是否见过这种“心中嘹亮”之人。心中嘹亮的人能力强,却向能力弱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经纶却像一无所知一样,别人冒犯自己也不计较。

    据说曾子遇到的这位朋友就是“大智若愚”的颜回。颜回不仅与同学相处如此,就连跟孔子在一起也是如此。

    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论一整天,他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就像一个愚笨的人。可是,通过观察他生活的细节,却发现,他才是真正能发挥我所讲内容的徒弟,所以,实际上,颜回并不愚笨!”

    虽然道家与儒家的观念有很大差异,但在大智若愚这一点上却依然有共通之处。《老子》中就有这样一句名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颜回正是这样一个大智若愚的生动形象。

    人们常说:“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你不妨留意观察一下身边的人,有不少人都容易犯这种毛病。在一些现代化的茶楼酒馆、卡拉OK厅等娱乐休闲场所里,那些一坐就是半天,口若悬河地大谈股票、战争、国家建设等话题的人,其实真正拥有的才学和见识很有限,可偏偏就是这些人还喜欢捕风捉影,卖弄小聪明,他们只不过是想通过滔滔不绝的谈论去掩饰贫瘠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现象。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日常社会中,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要出人头地,所以有才华的人常常抓住每一个机会表现自己,言语露锋芒,行动也露锋芒,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得到别人的赏识。而那些掩藏锋芒的人,在别人看来则是胸无大志的庸才。

    曾国藩曾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意思是说,君子有才能但不使用,而要待价而沽。天才能做到无此器最难,而有此器,却不思此时,则锋芒尽显,对众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所以古人说:“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不磨平触角,别人必将力折,角被折断,其伤必多。”可见天才的锋芒就像动物额头上的角,既害人,也伤己!这就是锋芒毕露的危险之处。

    要想避开这一害处,就需要我们掌握装“傻”的本领了,你可以“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意思类似于“明知故问”,通过疑问,给别人一个表现的机会,用谦逊的态度向他人请教;把自己了解的隐藏起来,去兼听更多人的意见和观点。既成全了别人,也暗中提升了自己。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你失去一些表现和被重用的机会,可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才华横溢”的人总能闪烁出自己独有的光芒,真正有才能的人不需要言语的装饰,更不需要夸张的表达,只需要时间来积淀,只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到来。

    春秋时代的楚庄王成为霸主后,没有像其他统治者那样,上任先放三把火。他执政三年中没有发过政令,也没有治理过国家大事,看上去是个不问朝政,碌碌无为的君王。

    主持军事的右司马看到楚庄王的表现很是着急,后来终于忍不住了,便开始规劝楚庄王。右司马说:“有一只鸟停在南方的一座山上,三年啦,不展翅飞翔,也一声不叫,默默无声。请问这是为什么?”

    楚庄王说:“那只鸟三年不展翅飞翔,是用这段时间生长羽毛翅膀;不飞也不叫,是用这段时间观察民众的办事原则。你别看他不飞,一旦飞起来必定会一飞冲天,一旦鸣叫起来必定一鸣惊人。”楚庄王的这句经典之语也是成语“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出处。

    过了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政,处罚了五个大臣,提拔了六个隐士,废除了十件旧事,兴办了九件新事。他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郊,问鼎中原。后来鲁、宋、郑、陈等国归附楚国,他成了霸主,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乐,国力大盛。

    还有一个例子。

    康熙年幼登基,鳌拜专权,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为了铲除鳌拜集团,康熙决定先退后进,表面装得愚钝无知,背地里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整天在宫内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不务正业,沉迷嬉乐,暗自欢喜。

    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与平常一样,毫无防备地来了。等鳌拜踏入拱门,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束手就擒。一代骁将就这样戏剧性地败在了一个看似愚钝的少年手中。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先生的至理名言,做人过于表现自己的小聪明,很容易招来麻烦,最后常常落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所以说,拥有了外愚内智这种大智慧,人才会冷静,才会清醒,才会有大气度,才能平静地看待世间的纷乱,以及尔虞我诈的“争斗”;才能超越功利和世俗,用一颗宁静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

    孔孟对你说

    儒学告诉我们,拥有了外愚内智的做人大智慧,你才能从容自若地面对一切,才能在成功时不骄不躁,百尺竿头。才能在失败时不惧攻击,勇往直前。

    7.适时进退,方能保全自己

    人生的艺术,只在于进退适时,取舍得当。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这里,孟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面临着人生无数次的抉择,当机会接踵而来时,只有那些树立远大人生目标的人,才能作出正确的取舍,把握自己的命运。

    知名美国黑人演员塞缪尔说:“会生活的人,从不一味争强好胜,咄咄逼人,而是在必要的时候宁肯后退一步,作出必要的自我牺牲。”其实,生活本身即是一种悖论:一方面,它让我们依恋生活的馈赠;另一方面,又注定了我们对这些馈赠最终的弃绝。所以,我们的一生都在作选择,可以说你的成功就是你选择的结果。

    人生中,得与失常常发生在一念间。到底要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人们都在不停地调整着自己的人生重点,不断改变着自己的价值观,以及看待问题的态度。成熟而智慧的人都懂得何时进,何时退,何时争取,何时放弃。在个别情况下,只有忍辱负重,才能保全自己。

    俗话说“善博弈者知进退”,《孙子兵法》上也说:“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说的就是知进退在军事成败上的关键作用。

    三国时,诸葛亮劝刘备“立纸文书,暂借荆州为本,待我主别图得城池之时,便交付还东吴”,叮嘱关羽牢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字方针,以及亲率大军,以一州之地与军力强盛的魏国抗衡,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他能进能退的谋略。可见,生死存亡,进退之间。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一生才能畅通无阻,所向披靡。如果凡事犹豫不决,患得患失,那么终会一事无成。

    进与退是博弈的关键,把握好进与退的时机和分寸是事业成功的基础。那些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生存下来的人都慎于进退、善于适时进退,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效仿。

    在秦末的天下大乱之中,刘邦的起义队伍是力量最弱的一支。可最终他却能与诸英雄豪杰争强斗胜,打败了勇猛强悍的对手项羽,逼得一代英杰自刎乌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知进退,懂取舍,在关键时刻能屈能伸,以保全自我。例如,从“还军霸上”的礼仪为先;到“鸿门谢罪”的稳其军心;再到“垓下之围”的斩草除根;刘邦用一系列的行动和战果证明了其决策的果断和英明,也展现了他进退及时的大智慧。从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有的时候学会退让,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美联储主席是美国权力机构中的一个要职,从1987年至2008年,尽管美国政坛历经了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四任的总统,但格林斯潘却在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位置上始终岿然不动。在美国纷争不息的政治世界里,他成了一颗超越党派分歧的恒星,长久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实际上,在人生的成长之路上,格林斯潘是一个擅长运用取舍之道的人。

    格林斯潘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店员,父亲是纽约颇有名气的股票经纪人,他原本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在他4岁那年,父母离了婚,他跟随母亲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很清贫。他的母亲迷恋音乐,擅长多种乐器。在母亲的熏陶下,他也喜欢上了音乐,并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做一名职业音乐人。

    在他8岁那年,他随母亲到纽约市一座公园郊游。一到公园,他就抓起了几个五颜六色的气球,像出笼的小鸟般,欢快地在草地上奔跑。母亲则在后面一边追一边哼着小曲。后来,母亲从包里取出一只精致的口琴吹起来,林间立即回响起悠扬的琴声。

    这时候,小格林斯潘伸手向母亲要口琴,却又舍不得放开气球。左右为难之际,母亲停止了吹琴,目不转睛地望着格林斯潘,想让他作出选择和舍弃。

    几秒钟后,格林斯潘终于作出了选择:放开气球,扑向母亲手中的口琴。气球缓缓地穿过树梢,飞向了蓝天。这一天,他学会了吹奏口琴,而这琴声也在后来他的人生路上不断回响。后来,他真的走进了音乐世界,考上了著名的纽约米利亚音乐学院。但是,他渐渐发现自己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很有限,反而慢慢对数学和经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又想起了8岁那年放飞气球的情景。冥冥之中,那几只气球给了他暗示和力量,他毅然退了学,进入纽约大学商学院学习经济。从此,他放弃了音乐,一心一意地关注和研究经济学。这件事情以后,他也懂得了选择,学会了舍弃。在此后的人生路上,该抓住的他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地抓住,该舍弃的也是斩钉截铁地放下。

    1984年,他被里根总统任命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一位重量级人物。格林斯潘当年如果没有从世界著名的米利亚音乐学院退学,美国可能会多一个平凡的音乐家,可是却失去了一个经济奇才。

    格林斯潘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必须学会怎样松开手,学会接受“失去”。人生的成败往往蕴含于取舍之间,成功者在于抓住了可贵的机遇,而机遇的获取,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在人生道路上进行果敢的取舍。

    在人生某些时刻,你只有敢于舍弃,才有机会获取更长远的利益。人最大的愚笨有时就在于只想拥有,却不知道如何放弃。生命这条船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扬帆而不在中途搁浅和沉没,就必须把那些应该放下的,果断地放下。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坚持固然重要,但学会适当地放弃和退让更是一种智慧。在生活的进退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懂得放弃。

    有时候,放弃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人生有尽,精力有限,如果我们把名利、财富、权势、地位等都抓在手中,负重太多,就无法腾出手脚去创造,就难以行远。所以,为了达到我们更远大的目标,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应有所放弃。

    孔孟对你说

    善于追求,善于争夺,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但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人不仅需要慷慨陈词,也需要沉默寡言;不仅需要勇往直前,也需要抱朴守拙,成功不仅需要力争,也需要忍耐,在恰当的时机选择进退,是博弈者赢得胜利的最佳策略。对善于享受简单和快乐的人来说,人生的艺术,只在于进退适时,取舍得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