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习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世纪,杜威针对旧教育忽视儿童本能的弊端,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口号。杜威要求教育者重视儿童自身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把他们看成是教育的素材和出发点,反对传统旧教育将儿童置于被动地位、压制儿童个性、不考虑儿童身心特点等做法。

    一、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孩子

    把学习中的快乐还给孩子,而不是让孩子一提到学习就愁眉不展,这才是负责任的家长应该做的事。培养真正有竞争力的孩子,就是让孩子始终热爱学习,渴望学习,而不能仅仅为了“起跑线”上的短暂输赢,让孩子厌恶学习,从此毁了孩子一生的前程。

    学习是一件轻松的事,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学习。这是我始终坚持的观点。

    我妹妹的孩子叫杨杨,几个月大的时候,大人教他做鬼脸,教他吐舌头,他每学习一样“本领”,总是那么快乐,还兴奋地表演给大人看。

    快一岁的时候,杨杨不喜欢大人抱,他总是想让大人拉着他的小手,让他学走路。尽管一摇一晃,他却走得很快乐,每次脚一着地,就咯咯地笑。

    后来,杨杨上了幼儿园,他总是把每天在园里学到的东西与家人分享,哪怕是一首儿歌,一首小诗,一个汉字,他都很骄傲。

    再后来,杨杨就要上小学了,家人郑重地宣布:杨杨马上要成为一名正式的小学生了。杨杨兴奋地不知道做什么,欣喜地抱着自己的新书包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快乐的心情溢于言表。去小学报到的第一天,杨杨早早地就醒了,一遍一遍地催着送他去学校。

    可是,是不是现在所有的孩子都能快乐地学习呢?听听其他家长的看法吧,你会发现,其实,事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

    我听过很多家长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都不爱学习,不爱读书,什么事都是父母跟在后面催,从早晨起床开始,到晚上洗脚睡觉!”

    “我家的孩子学习一点儿不上心,每次去学校都不愿意去,说多了他嫌烦,说少了他不动!”

    “我家孩子真是一点儿都不爱学习,回到家就知道打游戏,就知道看电视,从来不自觉学习。”

    “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不爱背书,不爱写作业。孩子在家做作业,总是磨磨蹭蹭的。20分钟的作业,非得磨蹭一个小时才完成。学习不主动,家长催一催,孩子动一动,急得家长恨不得揍孩子一顿!”

    ……

    是的,许多父母总抱怨自己孩子不喜欢看书,不喜欢做作业。很多孩子的作业一般都要在家长的再三催促下进行,能够快乐而独立地完成作业的孩子很少。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难免抱怨孩子不用功、不听话、贪玩。

    孩子们不爱学习吗?不是!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孩子是天生爱学习的!是有学习本能、有学习欲望的。问题出在哪里?谁偷走了孩子学习中的快乐,谁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孩子之所以厌学,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我们大人造成的。是大人偷走了孩子学习的快乐。

    一位姓梁的女士曾经和我讲过她的“教子”经历,我觉得很多家长都能从这位家长的教子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梁女士的孩子经常因为做作业和梁女士争吵不停,每次做完作业,孩子都睡得很晚。而且在做的过程中梁女士像监工一样在旁边看着。

    而孩子面对大量的作业,面对妈妈一贯的威逼,情绪烦躁,精神不集中,根本不能专心完成作业。孩子一会儿偷偷玩,一会儿发呆,一会儿又做错返工,一会儿说肚子不舒服,给家长的感觉是在磨洋工。梁女士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好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什么招数都用上了,开始时许诺、贿赂、哄骗,当这些招数都不管用了,就来武的,不是威胁就是责骂,甚至拳脚相加。

    我想说的是,孩子的学习本来是学校的事情,是学校的老师应该负责的,结果成了家长的差事。家长也很无奈,孩子的作业确实太多,如果不看着,孩子就真的完成不了,到学校就会遭到老师的批评。每次写作业都要到深夜,孩子和大人都精疲力竭,孩子每完成一次作业,就像完成一次战役一样,苦不堪言,学习还谈何快乐呢?

    每当孩子学习时,家长就逼孩子、骂孩子,每次做作业,孩子都烦躁、生气、流泪,痛苦不堪。这样的孩子会将学习当做一件痛苦的事。孩子不是快乐地、主动地、自发地学习,如何能在以后的竞争中获胜呢?

    我曾经问过梁女士的儿子,为什么不能踏踏实实地完成作业?小男孩委屈地说,每次老师都会布置很多作业,即使早一些完成,妈妈也不会让自己闲着,总是再布置一些任务。与其这样,还不如慢慢写呢。

    如今,很多孩子在种种学习的压力以及父母师长的期待下,长期活在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下,而且还要面对某些师长严厉的责备处罚,导致他们身心受损,疲惫不堪。

    我接触过的一些“名校”,为了让学生获得更理想的成绩,不惜将美术、音乐和运动的课数减少甚至取消,被更“重要”的科目取代;有些精英班老师为了维持她们教学成绩的声誉,不惜恐吓学生达到每科“A”的成绩;还有更离谱的老师,在学生考97分时还要被鞭三下;有时学生忘记带课本来,老师当众将学生的书包抛到教室外,还以站堂的方式体罚学生;或当学生的字体达不到老师的标准时,作业簿子会被当众撕烂……

    孩子的教育应该以启蒙、鼓励、肯定等途径来加强,孩子的好奇和好学的本能也应当以同样的方式来加强,进而建立他们的自信。孩子是天生喜欢学习的,学习就像他们的一个玩伴,孩子是乐意亲近的。只是,大人们为“学习”戴上了一张丑陋、可怕、可憎的面具,从而让孩子变得对其感到厌恶、害怕,想要逃避。

    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孩子,不让孩子一提到学习就愁眉不展,这才是负责任的家长应该做的事。培养真正有竞争力的孩子,就是要让孩子始终热爱学习,渴望学习,不能仅仅为了“起跑线”上的短暂输赢,让孩子厌恶学习,从此毁了孩子一生的前程。

    二、别让分数成了学习的绊脚石

    过于看重分数,会让孩子惧怕考试。有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担心考不好。越害怕越容易出错,也就越考不好。而父母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一味地在考前给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恶性循环,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次,在学校期末考试前,表姐问孩子,这段时间学习怎么样?对将要到来的考试有没有信心?欣欣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表姐好奇地问他,你上课时,老师讲的知识你不知道吗?做作业时感觉困难吗?欣欣说,老师讲的东西都懂,作业也能独立完成。就是不能保证考100分,不能保证考第一名。

    表姐忍不住说:“又没有要求你考100分啊!也没有要求你考第一名啊!只是要求你在考试的时候细心一些,会做的题目不要因为马虎做错了,能把自己会做的题目都做对,实在不会做的题目,说明知识掌握的有漏洞,等以后学习的时候查漏补缺就行了。另外,字写工整些,别让老师因为看不清楚判错。为什么你要担心自己考不了第一名呢?”

    欣欣沉默了一会儿,还是告诉了我:“乐乐每次考试,如果考得不好,他爸爸就会狠狠地打他,骂他。如果考得好,就领他去游乐场玩……所以……”

    乐乐是欣欣的同班同学,也是欣欣的好朋友。但乐乐的父母对他的成绩要求特别严格。从考试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乐乐的父母对乐乐成绩的重视程度。

    一次,学校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乐乐一回到家,妈妈就迫不及待地跟在后面问:“考试成绩怎么样?考了多少分?”乐乐一边放书包,一边回过头来说:“还好……”妈妈脸上的笑容一下子不见了,转身坐到沙发上,打断了儿子的话:“成绩只有好和不好,哪有还好!”

    乐乐显得有些不安了,躲闪着妈妈的目光:“语文和数学的成绩都是九十多分……”

    妈妈火了:“怎么没有考满分啊!题目很难吗?小学的知识能有多难啊?只要平时稍微努力一下,就能考满分!”看到儿子轻轻地点了点头,妈妈的声音更是提高了几分:“说到底还是自己不努力!告诉你多少次了,要想以后有出息,就必须用功,知道吗?每门功课都要争取考100分,你给我记住了!”

    乐乐小声嘟囔着:“谁能保证都考100分啊……”

    妈妈气愤地说:“看看,连点儿信心都没有,你准备这辈子去扫马路吗?这个星期六、星期日哪儿都不许去,在家把模拟统考的题目重新做一遍。”

    因为父母的“高压”政策,乐乐已经反感学习了,他觉得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干脆不努力了。

    现实中,有些父母总是逼着孩子去为分数学习,他们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的考试分数增加或减少特别敏感。看到孩子得了100分便眉开眼笑,对孩子大加赞扬甚至用金钱做奖励,倘若孩子考试分数低了,便板着面孔,弄得孩子苦不堪言。更有甚者,一看到孩子的考试分数不合自己的期望,便对孩子打骂。结果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过于看重分数,会让孩子惧怕考试。有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很好,可是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担心考不好。越害怕越容易出错,也就越考不好。而父母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一味在考前给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负担,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实,一些平时成绩相当不错的孩子,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考高分。即使是平常学得很好的功课,如果发挥不佳或者因为偶然因素,也可能会考得一塌糊涂。

    这时如果父母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不问青红皂白,轻则辱骂,重则痛打,会使孩子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自暴自弃、厌学。“坏”孩子怎么来的?他并不是生来就是“坏”孩子,是父母教育不恰当导致好孩子变成了“坏”孩子。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也以此来判断自己。”

    作为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考试成绩是一项比较单一的检测,这基本上是对孩子学到的书本知识的抽查。分数永远只是个形式和手段。它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才能。它不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

    作为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必要的,但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分数上。孩子能考高分当然是好事,但不可以片面要求孩子一定要考高分,我们不能为了分数而伤孩子的自尊,打击孩子的自信。

    着名数学家陈省身当年给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题词是:“不要考100分。”此话很有点“不识时务”,让当时的人们难以理解:学生不就是要争创一流成绩,将目标锁定在100分么?陈省身认为,考七八十分就可以了,时间和精力过多花在考试成绩上,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和创新。

    前面我们聊过这个话题,什么样的孩子最有竞争力?当然是有创造力的孩子!而只懂得考高分的学生未必就能成为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中国校友会网日前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人们遗憾地发现:近20年,1120名高考状元大多数未能成为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他们的发展状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

    反观世界上的成功人士:美国着名发明家爱迪生读小学时,成绩经常在全班倒数第一;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是老师眼中的懒虫和笨蛋,因成绩不好被勒令退学;现代物理学巨匠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差,满脑子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上学时很淘气,多门功课成绩不及格;世界首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求学时经常旷课去编程、玩牌,学习成绩很不稳定,大三时干脆退学创业……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正是他们求学时的“顽皮”和“不务正业”才有了以后的巨大成功。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分数不重要,并不是家长就可以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而是说,家长不要让“分数”成为学习的绊脚石。一位家长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看到孩子在看《格林童话》,就一把把孩子的书抢过来,对孩子说,先把语文课本看明白再看这个。孩子委屈地流泪,却拗不过家长。

    我的观点是,我们并不一定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多么优秀,只要中等偏上就好,也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考多少分考第一名,而是要让孩子把该学的知识学会了,平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的时候细心些,就够了。业余时间,孩子可以看他最喜欢的科幻、探险故事书,可以玩喜欢的滑板车,可以交喜欢的朋友。

    其实,所有的父母是一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优秀的人才,可我觉得起跑线上的输赢并不重要,一个简单的分数更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摆脱“分数挂帅”的误区,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竞争力的孩子!

    三、阅读需要诱惑

    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生,在目前知识更新换代极快的社会环境里,终身学习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而阅读则是最基本的能力。

    一个孩子的家长问过我一个问题,阅读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你这么喜欢读书?

    如果要我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说上三天三夜,也未必说得完。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之下,觉得这话说得滑稽可笑,可是再仔细想想,却觉得十分深刻。

    一个思想深刻的人,一个在某领域有所造诣的人,一个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三毛写下了大量名篇,与她阅读了大量的古今名着息息相关,作家简介中说她5岁半就已经开始阅读《红楼梦》。再看看钱钟书、李敖、张爱玲这些才高八斗的人,哪个不是博览群书呢?

    在晨光熹微的清晨,在布谷鸟的轻鸣中读书;在秋雨淅沥的黄昏,在雨打芭蕉的意境中读书;或者在北风呼啸、飞雪飘零的冬日,在红红的炉火前读书;或者在春意盎然、花香四溢、蜂蝶翩跹的花园中读书;或者在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湖边读书……总之,无论在哪一种情境中读书,都会感到其乐无穷、妙趣横生。

    读书真的是一件乐事儿啊!

    “灯如红豆常相思,书似青山总乱叠”,这是一种情调;“勤向书山勇登攀,不破冰海终不还”更是一种情怀。读书,恍如“打开了一扇扇未知世界的窗户”,让人无限向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书中的文字,像快乐的风潜入我的心中,像潺潺的小溪滋润着青青的绿草地。我读到的那里,分明是一种艺术,是一片雅致。分明是典雅激情的交响曲,是智慧老人宽阔圣洁胸怀的娓娓道来。

    阅读的好处太多了,对于孩子来说,阅读不仅可以使其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还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生,在目前知识更新换代极快的社会环境里,终身学习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而阅读则是最基本的能力。

    一个人具备了阅读能力,就可以凭借它选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因此,怎样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重视的事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人口就有100万。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因而,犹太人也成为了全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中,更是出现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卓别林、基辛格等世界顶级人物。

    那么,犹太人为什么这么热爱读书呢?

    秘密原来是这样的: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书本是甜的?很多小孩子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书是飘着油墨味的!有的父母抱怨孩子不爱阅读,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只爱看图画书,不爱看文字书。当父母在抱怨、责怪孩子的时候,有没有从犹太人的身上受到一些启发呢?

    是的,犹太人的做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阅读是需要诱惑的。

    在杨杨几个月大的时候,妹妹就经常给他读故事。一边读,一边将手中的书翻得哗啦哗啦作响。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太小,理解能力低,给他读书也是浪费时间,其实不是这样。

    虽然很多时候,孩子只会瞪大眼睛看,看起来也许不完全懂,但只要他不哭闹,就证明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悄悄发生变化,就像你给一棵幼树浇水,它虽然不会马上长叶子,开出花朵,但它的根在静静吸收,机体内的纤维组织也在发生变化。

    等杨杨会说话时,妹妹经常读些有趣的故事给他听。杨杨会好奇地问:“这些故事都是书里的吗?”

    妹妹肯定地告诉他:“当然啦!书中不仅有你听到的这些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更有趣的故事呢!”杨杨好奇地把书抢过去,翻开寻找他听到的那些迷人的故事。虽然他还不认识字,可是,从此他却对书产生了感情。在他小小的脑袋中,会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书中有很多好听的故事,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等着他去发现。

    世上没有不爱阅读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孩子阅读的父母。那么,如何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呢?以下这些方法,父母不妨借鉴一下。

    1.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环境的长期熏陶、潜移默化中成为孩子阅读习惯形成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作为家长,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首先要树立起榜样作用。家长平时多看书、多涉猎知识并且时常讲给孩子们听或者学以致用,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有用的。其次要为孩子设立小书橱、小书架,订一些有益于孩子学习的书及报刊,孩子融入浓厚的书香氛围里,就会自觉地找书来读。

    2.帮孩子挑选些好书

    买书是每个家长都舍得的开支,但给孩子买书并不是越多越好,越贵越精。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雪白的纸,孩子的小脑袋就像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玻璃杯,涂什么样的色彩,装什么样的水,考量着父母的智慧。好书不是色彩浓艳的色块组合,也不是内容粗俗的低劣卡通形象。而是那些适合孩子而孩子又比较感兴趣的书。比如:

    婴儿和蹒跚学步的孩子(0-3岁)喜欢简单的图画以及有关熟悉事物的故事书。书的外形及颜色能够引起小孩子的注意。

    学龄前儿童(3-6岁)喜欢情节书、传奇故事、诗集以及有关动物和日常经历的童话集。其中有孩子可以背诵的优美段落的书籍,尤其有用。

    年幼的读者(6-9岁)喜欢那些讲述他们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的书籍。给孩子一些与他们自己开始读的书籍相比,更具挑战性的书籍。

    大一点的孩子(9-12岁)喜欢幽默、童话、更长的诗词、情节更加曲折的故事,以及像《汤姆叔叔的小屋》之类的经典着作。

    以上仅供家长参考,应该注意的是,买书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一起挑书,家长不要硬逼着孩子,必须看什么书。因为,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该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家长只需及时观察、了解和引导即可,不宜过多地干涉。

    3.亲子共读好处多

    在家里,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记住,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孩子。另外,家长还可以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而且,还促进了亲子间的情感。

    阅读,不要局限于特定的地方,在教室、在家里、在公园,随时随地,捧一本书,在阳光的倾泻下指尖慢慢划过书页,细细品读,让灵魂随着书本飞翔。

    当孩子爱上了阅读,这是一件多么惬意而美好的事啊!

    四、没有坏孩子,只有笨父母

    很多孩子在家长的高压政策下,成绩提高了,貌似“赢在了起跑线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点儿微弱的领先却迅速被磨平。而且,一旦落后,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破罐子破摔。其根本原因是孩子没有被激发出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此,在以后的社会活动中怎能有强大的竞争力?

    一个朋友和我聊天,谈起自己孩子的学习,忍不住地说:“我家的孩子太懒了!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学习根本不用父母操心,下学了还帮助父母干点儿家务活儿。学习成绩也不错。可是,现在的孩子太让人费心了!天天催着让他学习,他还不认真学。更别说替大人干活儿了。做点儿作业都要大人陪着,有时候看他这么懒,我就忍不住对他呵斥一顿……”

    朋友说起孩子学习上的毛病,滔滔不绝。我忍不住打断他的话,问道:“那你家孩子的优点是什么?”

    “优点?这……”朋友回答不上来。

    父母说不出孩子的优点,那么,孩子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吗?

    一位心理学家到一所学校做调查,他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优点。想不到谁也说不出来。这位心理学家以为孩子是不好意思说。再三启发动员,孩子们还是说不出。当然孩子不可能没有优点。

    心理学家换了一种做法,让同学们互相说出他人的优点,果然就说出了不少,所说的优点大体上也能得到认可。为什么他们自己说不出呢?

    原来,学生们平常听见父母抱怨的话太多了:“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不会?”“你看某某的孩子那一点多好!”“我小的时候比你强多了!”还有一些更难听的话。

    在责怪和抱怨中生活的孩子,又怎能响亮地说出自己的优点呢?

    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父母懂得赏识孩子,那么,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璀璨、闪耀的钻石。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比如,有的孩子在学习上接受能力强,但学习态度不踏实;有的孩子记忆能力强,但推理逻辑能力弱;有的孩子数学好,可作文总是提起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等等。

    但,可悲的是,很多父母往往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总是看到孩子的种种不足之处,然后数落、责备孩子,于是,一个个“坏”孩子诞生了。

    诚然,“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家长对孩子的严厉也是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盼,是恨铁不成钢。可是,却往往忽略了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有多重要!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

    很多孩子在家长的高压政策下,成绩提高了,貌似“赢在了起跑线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点儿微弱的领先却迅速被磨平。而且,一旦落后,孩子便严重自卑,破罐子破摔。根本原因是孩子没有被激发出内在的学习动力。没有被赏识的孩子,内心是自卑而懦弱的,而被赏识的孩子就像被上帝亲吻过的天使,一旦激发出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就会让他终生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家长们或许可以从以下这个真实的事例中得到些启发。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这位家长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住。”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妈妈鼻子一酸,差点儿掉下泪来。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到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家长都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饭,而且没让妈妈喂。

    在第二次的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学生,你儿子排在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她到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妈妈流下了眼泪。回到家,看到儿子惶恐的眼睛,她又振作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再细心点,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些话的时候,她发现儿子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发愁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了。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都要早。

    上初中的一次家长会,老师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些危险。快到家的时候她装作高兴得不得了,一进门就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当儿子拿着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进入大学后,流着泪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你的鼓励给了我信心。”

    文中的母亲并没有因为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差将孩子当做“坏”孩子看待,而是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点进步,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结果,激发了孩子内心的学习动力,考进了名校。我相信这样的孩子即使到社会中也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人!

    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夫。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不爱学习的“坏”孩子,只有不会引导孩子学习的笨父母。

    将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放在一起看,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当孩子学习不行时,家长也应该停止抱怨和责骂孩子,而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看看是否是自己的教子方法有问题。

    如果你平时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会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如果你平时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会使孩子的心灵得到舒展,潜能得到发挥,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每一个孩子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当的!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进步令人出乎意料!

    这就是赏识的神奇力量!每一个孩子都有与莎士比亚、爱因斯坦、牛顿一样潜在的天才种子,都有自己璀璨、闪耀的特质,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幼小的生命中。

    作为父母,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

    五、能主动学习的孩子更有竞争力

    不经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怎能长成参天大树?想培养有竞争力的孩子,就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学习,而不是这不放心那不放心。“越俎代庖”、“事必躬亲”只会让孩子失去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一败涂地。

    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本来就是一件快乐、轻松的事,可是,在很多家庭中,孩子的学习却成了一件严重的事,成了一件令全家人不堪负重的事。

    难怪有人这样说:在中国,做孩子累,做父母更累。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说孩子,很多孩子一出生就没有无忧无虑的日子,家长惟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忙不迭地给孩子筛选各种早教班,小小孩子,还没有享受一下快乐而轻松的童年,便被推上了漫长的人生跑道。而到小学,孩子更是累,永远有做不完的作业、琳琅满目的各种辅导班,都让孩子疲于奔命。

    孩子累,父母更累。中国的父母几乎穷其一生关注孩子,为孩子殚精竭虑,想方设法给孩子最好的照料。很多事情,父母即使再苦再累,都舍不得让孩子做。哪怕是孩子分内的事,父母也要越俎代庖。总之,孩子的一个微笑、一个皱眉,哪怕是一个喷嚏都不会脱离大人的关注。就像一位母亲说的那样,孩子的一点儿风吹草动,在父母眼里都是狂风大浪,甚至地动山摇。这样的父母能不累吗?

    可是,很多家长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他们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主动学习:“一不管孩子,他就不做功课了,一个人在那玩。不看着,作业指定完成不了。东西乱丢,有时候写作业找不到文具……”

    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我和朋友在客厅聊天,他的太太在厨房做菜,儿子小勇在房间写作业。刚聊了几句,小勇就在房间喊:“爸爸,我的水彩笔找不到了!”他赶紧跑过去,帮儿子找水彩笔。

    等朋友过来,聊了几句,小勇开始喊:“爸爸,我的作文本放哪里了啊?快来帮我找找!”朋友又急忙去帮儿子找作文本了。和朋友聊了不到一个小时,朋友被儿子喊过去五次。朋友尴尬地说,平时都是太太陪儿子写作业,离开了大人,孩子的学习用品都找不到。

    我好奇地问:“那孩子在学校怎么办呢?”

    朋友无奈地说:“我们也为这个事情发愁呢。每次去学校,我们都要把他的学习用品整理好,这里放的是课本,那里放的是练习册,这里放的是笔和橡皮,那里放的是直尺……给孩子交代好了,在学校里孩子还有可能找不到呢。有一次,儿子在学校找不到自己的笔了,也不跟老师说,结果别的孩子的功课完成了,而他却一个字也没有写。你说,现在的孩子多不让人省心啊。”朋友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自己的烦心事。

    家长处处为孩子着想,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好,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殊不知,越俎代庖的做法却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性,从而,对父母产生了严重的依赖,什么事都要父母陪,不陪就不写作业,一离开父母便不知所措。这样的孩子又怎能有竞争力呢?

    一位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感受颇深。

    这位老师说,在课堂上,经常发现一些孩子上课不专心,老师提问问题,他们也不积极回答。可是,这些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每次的家庭作业却完成得非常好,几乎从来没有错过。老师以为这些孩子挺聪明的,别看课堂上不好好学习,可知识掌握得挺好的。

    谁知道,这些平时作业完成得很好的学生,每到考试,成绩却总是不理想。尽管试卷上很多题都是平时做作业时常见的题型,可学生还是被扣分。老师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平时作业完成得很好的学生,一到考试就不灵了呢。

    据老师了解,原来这些孩子的作业都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很大程度上靠父母的指导。一遇到有点儿难度的题目,家长就先替孩子分析了,然后,如何如何讲给孩子听,孩子听不懂的就反复讲。等下次碰到相似的题目孩子还是不会,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思考,又怎能举一反三呢?

    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写作文不知道从何下笔,就急忙给孩子当起了“军师”,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写,写哪些事例能得到老师的表扬。结果,小孩子的作文满篇都是大人的语气,而没有学会构思行文的孩子,一到需要独立写作文的时候,就露出了马脚。

    妹妹家杨杨刚上小学的时候,也常常因为写日记而苦恼,但妹妹仅仅是告诉孩子写日记的技巧,并不替代孩子的思考,要孩子写哪些,不写哪些。刚开始,孩子的日记就一句话,比如,“我今天和妈妈去公园了”。“我今天受到老师表扬了,很开心”。“今天我的橡皮丢了,怎么找也找不到”。虽然很简单,像流水账。但却真实,他记录了孩子一天中最难忘的事。随着孩子阅读量的增加,以及词汇量的增长,他的日记也越来越好,绘声绘色,使人看了忍不住替他开心。

    以前读过一篇文章《桃花心木》,作者是着名作家林清玄先生,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他的老家林场,有一片树行优美,高大挺直的桃花心木,种树人的做法很让他感到不解:每当种树人把树苗栽下以后,总是要隔几天才来浇水,而且来的天数,时间没有任何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开始作者觉得种树人太懒,才这样浇水没有规律,后来终于有了和种树人交谈的机会,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种树人说种树是百年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获,一定要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如果每天都来浇水,并且每次浇得量都相同,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理,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它们是不可能成为参天大树的。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从表面上看,种树人这种“不定关怀”的做法,对于稚嫩的小树苗来说未免有些残酷,但从结果看,不但避免了小树苗的依赖心理,而且更有利于它们的独立成长、独立生存。

    那么,想想我们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经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怎能长成参天大树呢?想培养有竞争力的孩子,就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学习,而不是这不放心那不放心。“越俎代庖”、“事必躬亲”只会让孩子失去独立学习的机会,在未来的竞争中一败涂地。

    六、会学习的孩子更有竞争力

    学习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学习能力往往决定其竞争力的高低,因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让孩子会学习、拥有学习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在现在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生活等方面充分发挥竞争力。

    小伟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肩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两代人寄予的厚望,从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了小伟的学习成绩,父母常常牺牲自己的时间给小伟陪读,小伟学习时注意力稍有转移,父母便忙加提醒,惟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小伟的学习成绩并不好,而且,在学校的其他方面表现也不突出,这让家长实在想不通。小伟在家长的逼迫下,学习也很刻苦,每天上课不停地记笔记,中午吃过饭,别的同学都会出去放松一下,小伟却掏出书本一个人看起来。晚上也常常因为做作业睡得很晚。因为熬夜,眼睛周围出现了黑黑的眼圈,因为这个缘故,同学们给他起了外号叫“熊猫”。

    付出的努力不比别的同学少,但是,因为不会学习,不懂得劳逸结合,不懂得学习的方法,导致了小伟的学习能力落后于其他同学,以至于学习成绩一直都不甚理想。

    试想,这样的学习能力,小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又怎能竞争过别人呢?要想让孩子在以后的竞争中具备竞争力,就要孩子从小爱学习、会学习。

    家长们不妨读一下下面的这则故事:

    一个穷困潦倒、沿路乞讨的穷人遇到了一位仙翁,穷人向仙翁祈求帮助,仙翁欣然答应,叫穷人看看地上的石块,接着用右手食指轻轻一点,石块立即变成了黄金。

    仙翁叫穷人拾起黄金变卖为生,穷人俯身拾起了黄金,恭恭敬敬地交给了仙翁,说,这块黄金我不要,我要你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在这则故事中,就连穷人都知道一千块、一万块黄金也抵不上一个能让石头变成黄金的手指头。因为“手指头”就是点石成金的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一辈子受用。

    那么,学习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学习能力往往决定其竞争力的高低,因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让孩子会学习、拥有学习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在现在的学习以至将来的工作生活等方面充分发挥竞争力。

    古人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结果,而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会怎样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会学习呢?

    1.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特别贪玩儿,不爱学习,怕写作业。其实,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让孩子喜欢学习并不难。家长不妨想一想,很多婴儿为什么怕洗头洗脸?因为家长在给孩子喂奶时还笑眯眯的,到洗头洗脸的时候就严肃紧张起来,婴儿觉察到了家长的情绪变化,认为洗头洗脸一定是件非常可怕的事。同样的道理,孩子放学回家,本来挺轻松高兴的,家长一脸严肃地提醒孩子该写作业了,有的还吓唬、威胁、强迫孩子写作业,你想孩子能喜欢学习吗?家长都那么“怕”学习,学习一定不是件好玩的事!所以,家长首先要把学习当做好玩的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谈论学习。让孩子知道,学习并不是什么痛苦的事,而是轻松、快乐的。家长要多一点儿耐心,正确引导,孩子一定会对学习产生兴趣的。

    2.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技巧

    有的孩子学习很刻苦,成绩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都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家长要让孩子在听课前先预习功课,这样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书本知识,而且预习的效果如何又直接反映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另外,还要让孩子上课时认真听课,让孩子学会复习功课,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阙。

    3.要开阔孩子的视野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长不要把孩子整天拴在学习桌前,要在节假日常带他们出去参观、旅游等等,让孩子更多地了解世界,也便于开拓他们的思路、开阔他们的视野,这样,孩子就不会变成眼高手低的“书呆子”,而会成长为爱学习、会学习的人才!

    作为家长,要清楚地明白一个道理:你不能陪孩子一辈子,不能帮孩子一辈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留给孩子金钱、住房、汽车等财富,不如让孩子掌握学习的能力,因为会学习的孩子才有竞争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