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邵力子-邵力子先生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曹靖华

    重庆中苏文化协会是一九三九年初改组的。一九三八年底,我在陕西城固西北大学,因“宣传马列”,与其他几位教授被国民党教育部解聘后,即携眷入川,一路上翻山越岭沿着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重庆。到了重庆,即找到周恩来同志,他对西北大学不久前发生的解聘事件了如指掌。他对我说:“你们被解聘了,你们反对他,他就解聘你们。反对得对不对呢?反对得对,反对得好。反对法西斯专政,哪有不对的呢?”他又说:“没关系。工作已经给你们安排好了,你是中苏文化协会的理事,这是党提的名,谁也不敢不要。”听恩来同志这样说,我深深感到党的关怀,很高兴,于是到了协会。当时邵力子先生在该会担任副会长,并主持日常事务。他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事必躬亲,许多事他都亲自办理,力求完善。不久苏德战争起来了。我在协会主编苏联抗战文艺连丛,参加的人很广泛,当时茅盾就为连丛译了《团的儿子》等。邵力子先生对这工作很支持。他常主持理事会。他为人方正,作风朴实,平易近人,没有那些官场的所谓“官气”,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也给工作一种推动的力量。当时协会主要是开展中苏文化交流,经常举办各种报告会、演讲会、座谈会,请知名人士报告国内外形势,宣传抗日,争自由,争民主。那时诸如茅盾、老舍、王昆仑、夏衍、曹禺、侯外庐、张西曼、曹孟君、沈兹九、沈志远等同志都曾积极参加。郭沫若、李德全同志都担任协会的具体领导工作。协会还出版《中苏文化》杂志,经常放映苏联影片,举办苏联图片展览,还附设阅览室和儿童乐园。协会地点适中,也宽敞,并有文化餐厅,成为当时全市进步文化界人士聚会的场所。翻译出版的苏联文学作品,如《日日夜夜》《团的儿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流》《保卫察里津》《虹》《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安娜·卡列尼娜》等,反映了苏联的十月革命和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教育了广大青年,使他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不少苏联文学作品还在解放区和敌后游击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油印方式翻印出版。

    在当时反动统治控制非常严密的重庆,开展进步文化活动是很困难的。且不说反动派的严密封锁、检查,就是协会内部也有CC团的势力,每开展一项工作,都要经过一番斗争,而这些工作都是在当时党驻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在恩来同志和董老的亲切指导与关怀下进行的。在大雾弥漫的重庆,办事处仿佛一座灯塔,给广大群众指明了航向。而在协会内部,除了地下党的领导外,协会的各项进步文化工作,都得到副会长邵力子先生的支持。他反对当年反动当局所推行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主张积极抗日。他也积极支持宣传介绍苏联的工作。正是由于他主张团结抗日,支持进步,一九四〇年他出任驻苏大使时,受到进步力量的广泛欢迎与支持。记得当时在重庆为他召开了一次盛大的欢送会。邵先生在出使苏联期间,有两件事应该一提。一是,一九四二年邵先生回国,协会及其他单位曾请他做报告。当时伏尔加格勒正处在德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而邵先生在报告中介绍了苏联举国上下,团结一致,“一切为前线,一切为胜利”,浴血奋战,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情况,听众情绪振奋,无不受到鼓舞。

    另一件事,他的夫人傅学文同志,在随邵先生出使苏联前,任中苏文化协会妇女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为李德全同志),做了许多妇女儿童方面的工作。随邵先生赴苏期间,苏联各报刊正报道抗击法西斯而英勇牺牲的苏联女英雄卓娅的事迹。傅学文同志将报刊上有关材料翻译汇编成册,寄至国内出版。这个名为《丹娘》的小册子,曾应读者需要,多次再版,卓娅的英雄事迹,当时在国内广为传颂,引起强烈反响,起了很好的鼓舞作用。这些虽都是四十余年前的往事,但只要是对人民有益的,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