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全书-四季养生常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古人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

    先秦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养生之道是效法自然的产物,是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人体与自然关系的总结。

    养生不仅要懂得养生之道,更要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已明确指出人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天地之气提供物质条件,同时还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即是说养生应顺应季节的变化,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

    四季养生,即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四时对人的影响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谓四时,不但指一年中春夏秋冬的四个季节,还指一天中的朝昼夕夜四个时段。朝为春,日中(昼)为夏,日入(夕)为秋,夜半为冬。

    四时阴阳变化产生了天气变化,并由此产生寒、热、温、凉及昼夜温差,而这些气候变化会对人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人的健康或疾病与气候密切相关。

    四时与气血活动

    《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里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意思是说,在天热时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可见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经脉的影响是显著的。

    古人还对四时的脉象作了生动的描述:春脉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夏脉则在皮肤之上,脉象盛满如同万物茂盛繁荣;秋脉则在皮肤之下,好像蛰虫将要伏藏的样子;冬脉则沉伏在骨,犹如蛰虫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们避寒深居室内。

    不但如此,气血运行还会随一天的“四时”呈交替变化。正如现代医学所证实的一样,白天交感神经活跃,引起心博加快、加强,血压升高;晚上副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减慢,血压下降。

    四时与精神活动

    四时气候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主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之间取得协调统一,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夏天,气候闷热,常使人烦躁不安和倦怠懒散,思维的活跃性受到抑制;而冬天低温比酷热较易控制,人显得更为自信、有精神,更易出成绩。

    南方气候温和潮湿,植物四季常青,有利于精神放松,使南方人具有较浓的理性色彩,头脑冷静,不易冲动,心境平和,感情细腻,对外界变化较为敏感。

    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气候干燥,风大雨少,这种严酷而多变的环境,导致北方人喜喝烈性酒,容易急躁,感情色彩较浓,性格开朗直爽,动作粗犷,对外界变化不太敏感。

    连续的阴雨天使人烦恼消沉,情绪低落。江南一带冬春细雨绵绵,使得江南人多愁善感,感情丰富细腻。而暴风雨来临之前,会有激越振奋之感,这同空气中带电粒子增多有关。

    四时与阴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谓“四时阴阳”,指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于一年中阴阳之气消长所形成的,故称“四时阴阳”。

    例如,冬至一阳生,由春至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一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

    正是由于有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才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生长的规律,因而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根本,即指万物生和死的本源。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故阳气者,平旦(清晨)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夕)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可见人体阳气的消长进退随一天“四时”的变化而变化。

    有医学报告指出,人体内cAMP对机体某些功能起加强和促进作用,而cGMP则起减弱和抑制作用。中午12时左右阳气旺盛时,前者升高而后者降低;子夜12时左右则恰恰相反。

    这里,cAMP类似于中医学中的“阳”的概念,而cGMP则类似于“阴”的概念,二者的变化也与中医学中的昼夜阴阳变化相符。

    四时对五脏的影响

    《素问·金匮真言论》有“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之说,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而且,《黄帝内经》还明确提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之说。

    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尤其是夏季,此时人体的新陈代谢最为活跃,室外活动多,活动量大,导致出汗多,能量消耗增大,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心脏负担也较重。

    四时与水液代谢

    《黄帝内经》中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意思是说,春夏之季,人体的气血津液趋向于体表,主要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人体的气血津液趋向于里,主要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这些气血津液代谢的变化,是四时气候变化所致,体现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观点。

    四时与疾病

    古人将“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的正常气候变化总称为“六气”。六气对一切生物是有利的,也是必需的。如果四时气候不按一定顺序和程度发展,则可发生太过或不及。

    《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里说:“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凡时令已到而相应的气候未到,或时令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到,这些反常的气候变化对一切生物都是不利的。

    《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说:“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为非常,非常则变矣,变至则病。”意思是,人若与天地四时之气不相应,则将发生疾病。

    另外,昼夜的四时变化与病势病情的安危也密切相关。《灵枢》中总结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因为,随着一天中“四时”的阴阳盛衰变化,人的正气也相应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正气与病邪的力量对比。

    有人随机调查了107例已死亡的重症肝炎患者情况,发现如果按死亡时间划分,午时最少,夜间较多,符合“昼安、夜甚”的规律。而且,研究已证实,正常人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早晨、中午较高,晚上尤其半夜时较低,这或许与“正气”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现代科学的认识

    现代科学认为,气候环境主要取决于气温、气湿、气压、气流、降雨量以及太阳黑子、宇宙射线、星体运动等多种气象因素,这些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的机理是非常复杂的。

    气温

    气温对人体的影响较为显著。比如,高温可使人中暑,低温则可使人冻伤、休克。一般来说,在适当湿度下,最适宜人体的气温是18℃~20℃。

    另外,气温变化幅度过大,易导致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其机体生理功能减退,对外界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明显降低,因而容易生病或使原有病情加重。

    气湿

    即空气中的湿度,也就是空气中所含水分多少。最常用的湿度指标是相对湿度,为空气中绝对湿度与最大湿度之比,它能表示空气中水蒸气的饱和程度。

    湿度太低时,可引起呼吸道粘膜干燥,令人不舒服。夏季,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

    因此,相对湿度也要适宜。现代气象学认为,对人较适宜的湿度是:

    在气温15℃~20℃时,相对湿度45%~55%;

    在气温25℃时,相对湿度应为20%。

    气流

    空气流动形成气流,适度的气流使空气清洁、新鲜,对健康有益。

    由于各地气温不同,气压存在差异,因而空气便由低温高压区向高温低压区流动。流动的方向可以是垂直的,也可以是水平的。呈水平方向流动时称为风。

    气流的变化可影响到呼吸和精神状态。如大风暴来临时,大气中含氧量下降,电离子平衡受到破坏,容易造成压抑、紧张和疲劳感。温和的风则能使人精神焕发,轻松舒适。

    气压

    包围在地球表面的大气层,以其本身的重量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压力称为大气压。气压易受地面温度的影响,温度增高时,附近空气密度减少而气压下降,反之则气压上升。

    气压与人体健康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气压越低,空气的密度越小,含氧量也越少,易产生憋气、难受感。若气压过低,还可发生高山病或航空病。

    还需指出的是,太阳黑子的活动亦与人体健康有关。总之,各种气象因素皆对机体有其特殊的影响,这也为四时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养阴阳

    天地造化的玄奥之处,在水火而已。水火宜平不宜偏,干旱时植物不会生长,这是火偏盛的恶果;太涝时植物也不能生长,这是水偏盛的恶果。只有用阳光温暖植物,用雨水滋润植物,使水火和平,万物才会繁茂,自然界的道理就是如此。

    《中藏经·调摄阴阳篇》中说:“人得天地阴阳之辅佐,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阴阳平衡则天地清和,人气安宁;阴阳失调则天地闭塞,人气痿厥。”

    人身的水火,就是阴阳,也即是气血。没有阳,就无从生阴;没有阴,阳就不能转化。但事物不是藏伏于阴,而是生化于阳。譬如面向阳光的草容易繁荣,潜伏阴面的花卉容易枯萎一样。气血阴阳都同样重要,只有保持其平衡,才能维护身心健康。

    阴阳之气的发生壮大与收敛,各有其时;阴阳循环交替,无休无止。四时阴阳的消长,是自然界万物变化的规律,人若能顺应它,就可健康长寿。

    春夏是阳长阴消的时期,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所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是四季养生的核心,其目的就在于借助天时,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

    顺自然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古时代,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他们效法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与自然环境相适应,饮食有一定的节制,作息有一定的规律,不妄事劳作,所以能保证身体与精神的健康,活到寿命应该终结的时候,度过百岁才死去。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把酒当做水饮,恣意胡为,喝醉了酒,还肆行房事,纵情声色,因而耗尽了精气,散失了真元。不知道保持精气充沛,蓄养精神,只顾一时快乐,背离生命的真正乐趣,作息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到五十岁便衰老了。

    上古时代,那些深明养生之道的人教诲普通的人们,总是告诉他们要适时回避四时不正的虚邪贼风,思想上保持清净和虚无,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如能这样,病又从哪里来呢?所以他们精神安闲,欲望不多;心境安定,没有恐惧;虽然劳作,但不会让身体感到疲倦;真气平和而顺畅,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并感到满意;吃什么都觉得香甜,穿什么都感到舒服,随遇而安,相互之间从不羡慕地位的高下,人人都自然朴实。所以不正当的嗜好,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不能诱惑他们的心志;不论愚者、智者、贤者,还是卑下者,对于外物从不动心,这就吻合于养生之道了。总而言之,他们之所以都能年过百岁而不显衰老,这是因为他们的养生之道完备,保全了德性,因而不受衰老的侵蚀。

    因此,善养生者,应顺应自然,不能反其道而行之。由于四时阴阳不停地转换,人体五脏秉承天地之灵气,都有它们各自的天性,若不顺应它们的天性,就会导致疾病。

    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所以养生必须顺应这种自然趋势,春季要养“生”,夏季要养“长”,秋季要养“收”,冬季要养“藏”。

    春季养“生”,就是借助大自然的生机,激发人体的生命活力,使其尽快从冬天的藏伏状态中走出来;夏季养“长”,就是利用夏季自然界的长势,去促进人体的生长功能。

    秋季养“收”,就是顺应秋天大自然的收势,来帮助人体的五脏尽快进入收养状态,让人体从兴奋、宣发的状态逐渐转向内收、平静的状态。

    冬季养“藏”,就是指顺应冬天的藏伏趋势,调整人体的五脏,让人体各脏逐渐进入休整状态,为来年春季的生发蓄积能量。

    养五脏

    春天肝气当旺,肝主生,所以春天养肝比其他时候效果要好。风是春天的主气,风邪属于阳邪,最易损耗肝阴,甚至可扰动肝阳,所以春天养生应重视养肝息风。

    夏天心气当旺,心主长,所以夏天是养心的最佳时期。火是夏天的主气,火邪属于阳邪,最易伤害心脏,导致心神受扰,甚至出现躁狂,所以夏天要注意养心安神。

    长夏(农历6月、公历7~8月),脾当旺,脾主化,所以长夏是养脾的好时机。长夏,天时之气以湿为主。湿气易困脾,影响脾的消化功能,所以长夏应注意健脾、醒脾。

    秋天肺当旺,肺主收,所以秋天应注意养肺。秋天燥气最强,燥属阳邪,易伤津液。肺是娇脏,最怕燥,一旦被燥邪所伤,易致肺燥津亏,所以秋天要注意养肺生津。

    冬天肾气当旺,肾主藏,所以冬天应利用肾气主时的机会来养肾。冬天寒气最重,寒邪最易伤肾。因为肾是水脏,其性为寒,两寒相逢,易伤肾阳,所以冬天最要小心养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