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得罪十个君子,莫得罪一个小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光明磊落,小人阴险卑鄙;君子胸怀大度,小人心胸狭隘;君子无论高兴还是愤怒都直接表达,小人则善于伪装不露声色。得罪了君子不用担忧,他们会直爽地告诉你原因,知道了原因就有办法补救,补救了就相安无事,因为君子只对事不对人。得罪了小人则要多加小心,他们阴暗的性格使你不知道哪句话、哪个动作不如他意,甚至就在你未有察觉之时,小人们已经开始在背后行动,搅得你一刻不得安宁。故此,便有了“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的说法,后来又有人添枝加叶,说“宁得罪十个君子,莫得罪一个小人”。
《孟子·万章上》讲过一个君子的故事:有人送了条鱼给子产先生,子产命下人放在池子里喂养,结果下人将鱼烹来吃了。而后下人对子产说,这条鱼本来放在水里的,但游着游着,忽然不见了。子产先生丝毫不以为意,连声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意思就是这条鱼去了它该去的地方。“君子可欺之以方”就是从这个典故里引申出来的。不难看出,像子产这样的君子,得罪了只要给他们一个解释,他们一定不会寻机报复,换成小人可就未必了。
唐朝大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乱结束后,郭子仪并未居功自傲,反而行事更加谨慎以防给朝中小人留下把柄。有一次,郭子仪在家养病,一位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探病。当郭子仪听到仆人报告是卢杞来探时,立即吩咐所有仆人回避,不要露面,由他独自接待。
等卢杞走后,家眷们问他:“你平日接见客人,都不避讳我们在场,谈谈笑笑,为什么今天接见一个书生却要这样慎重。”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他长相不好看,半边脸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你们如果看见卢杞的半边蓝脸,一定要笑,他就会记恨在心,一旦得志,你们就没有一个活得成了!”不久卢杞果然做了宰相,凡是过去有看不起他,得罪过他的,一律不能免掉杀身抄家的冤报。只有对郭子仪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还是予以保全,认为郭令公非常重视他。
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待人处世中,也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高手。郭子仪与小人打交道的秘诀,就是“不能得罪”。官场上的小人不能得罪,生活中和职场上的小人也不能得罪。俗话说,“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个公司的老板、员工来自天南海北,脾气秉性各不相同,其中既有君子,也有小人。另外,公司的有些业务,君子办不成,小人反而可能轻而易举,手到擒来。可以说公司里全是君子不行,全是小人更不行,君子小人各有所用,还真是谁也不能少;而且有时候,越是小人越走运,许多小人可能正是你顶头上司的亲信和心腹,令你厌恶又无法摆脱。如果你自认为是君子,就得好好研究一下如何与小人共处的问题了。
与小人共事必须提高警惕,保证说话办事圆满、圆滑。与小人聊天可以只聊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不要让小人牵着你的思路走。如果他发牢骚抱怨公司的各种弊端,或是议论别人的长短,即使与你心中所想非常合拍,也千万不能随声附和,最好把话题岔开。否则,日后这些话就会被他添油加醋地传出去,说成是你的意见,到时再后悔就晚了。
惹不起,躲得起
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这一点在职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职场里小人就像蚊子一样,终日围着你嗡嗡地转,趁你不注意就叮你一下。如果你发现,辛苦付出的劳动、功劳被别人拦腰抢走一半;你只私下抱怨过伙食差,经理看你的眼神却越来越讨厌;你虽没犯过什么错误,没得罪过同事,大家却对你越来越疏远。这时候,你就要小心了,你身边的小人出现了。他们就像影子杀手,以你无法察觉的方式活动着,一刀一刀地逐渐斩断你光明的未来。对付这样的小人不妨先以“躲避”为主,“惹不起,躲得起”。等到功力足够深厚的那天,再一举将他们掀翻在地。
在外企工作的白领吴小姐压力很大,每天要面对不少烦琐的事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平时下班都会约几个要好的同事聚聚,发发牢骚,小丽也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每当大家在饭桌上抱怨公司制度苛刻时,小丽从来没少随声附和,还表现得比谁都义愤填膺,大家深信她诚实可靠。
最近公司内部补贴报销制度有调整,吴小姐和几个同事照例在私下议论、各抒己见,还有几个机灵点的提出了钻公司财务制度空子的妙招。不料没等实施,公司人事和财务就在第二天一早,贴出了针对这些漏洞的补救措施。吴小姐和姐妹们感到很纳闷,前一天晚上刚刚私下想到的办法,怎么这么快就被公司知道了呢,而且反应还如此神速?还有一次周末聚会时,一个同事喝了点酒,埋怨老板加薪太少,好像打发要饭的。不久,老板找她谈心时,她进门还没说话,老板就主动开了口:“我知道你对目前的工资待遇不满意……”
吴小姐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小团体中一定有小人告密。大家心照不宣地观察推测,最终发现“内奸”原来是小丽,全都傻了眼。以后无论大小聚会,都没人再叫她了。跟这样的同事做朋友,真是“引狼入室”。
小人很会交际,很容易搞一些小圈圈,势力就比较大,生命力强。你就算发现了小人,抓住了他们的把柄,在你没有把握将他们连根拔起的时候,最好还是采取“躲为上策”的原则。
小人是无孔不入的,你难免被他们算计、利用一两次,这时更要保持冷静,不要与他们争一时之短长。他们心胸狭隘,一旦你没控制住,会和小人结下更大的仇恨,不但很难讨回真正的公道,反而会陷入无休止的争斗中。面对小人,既然决定躲一时,就要学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吃点小亏也无妨。
小人是要躲,但不能躲得太远。有意过分疏远,会被心胸狭窄的小人看做公开的敌人,那么不管你的动机是什么,他们都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对付你,这样你就危险了。所以,躲小人还要懂得“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道理,保持恰当的距离,当然,必要的时候违心地与小人套套近乎也未尝不可。
虽然我们信奉“惹不起,躲得起”的宗旨,明知不敌就应该避其锋芒,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不能一让再让,要懂得适时予以相应的反击,保护自己。撤退得有水平,就成了战略转移。今天的躲避,是为了明天的卷土重来,这种时刻可以用岳飞的一句诗来给自己打气:“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经营人生,用好舍与得
“舍得”二字,自古以来都是被人们连起来用的,只怕少有人想过拆开来用也颇具深意。如果分开来理解,有点智慧的人会理解为“有舍才有得”,则理解为凡事“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如果能舍,一定有得,善于经营人生的人一定有回报。
只要肯舍去不应得的,就会得到我们应得的,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将这个道理看得十分透彻了。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大臣叫子罕,他一向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深受百姓敬爱。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以为子罕嫌弃,就说:“我拿它给玉匠看过了,玉匠断定它是块宝玉,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的。”子罕说:“我把廉洁不贪当做宝贝,你把玉璧当做宝贝。如果把它送给我,你和我都丢失了自己的宝贝,还不如我们各人都保存自己的宝贝。”
我们如今面对的诱惑远比古人多得多,如果一个人不学会拒绝,不学会“舍”,就很容易陷入庸碌,白白地浪费生命。生命短暂,如果想达到一种高度,只有投入全部的生命和精力。我们必须清醒地知道自己一生该做什么,要达到怎样的一种人生高度,高度不同,所需舍弃的就不同。也许,有的人感悟到了这一点,但他“舍”不得那种享受,拒绝不了那种诱惑。而等到有一天他明白过来,就可能已经晚了。拒绝诱惑,懂得舍弃,这对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来说非常重要。
在非洲大陆上,有一种猴子,非常喜欢偷食农民的大米。当地的农民对此深恶痛绝,但这种猴子异常机警,寻常方法根本无法抓住。后来,当地人根据猴子贪食大米的习性,发明了一种捕捉猴子的好方法:把一只葫芦型的细颈瓶子固定好,在瓶子中放入猴子们最爱吃的大米,将瓶子系在大树上,然后就等猴子自投罗网。
到了晚上,猴子来到树下,见到瓶中的大米十分高兴,就把爪子伸进瓶子里抓大米。但瓶子的妙处就在于仅仅够猴子把爪子伸进去,等它抓住一把大米握成拳时,爪子就怎么也拉不出来了。猴子们舍不得把到手的大米放弃,再怎么挣扎,也没能把爪子从瓶中拿出。第二天早晨,农民把它抓住时,猴子的瓜子依然紧紧地抓着大米不放。
猴子不明白舍与得的关系,在权衡眼前的利益和自由乃至生命的时候,忘记了孰轻孰重,自然会被抓住。
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苦于没有选择,而现在,我们又苦于选择太多。不同的生活方式、职业、道路太多了,各种诱惑也很多,这时候,我们更要提醒自己,学会拒绝,学会舍弃,今天的舍弃是为了明天的获得。比如,你的理想是成为一个著名学者,那么在生活中首先就要“舍”,舍去一些娱乐享受、物质享受。而当你达到一定境界后就会发现,很多人追求的所谓享受,其实是麻烦、累赘。如果不学会“舍”,在一些意义不大的事情上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无法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好比一个人的目标设在很远的高山顶上,他正一步一步向它走去。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眼前出现一只野兔,他就去追野兔,看到一朵很美的山花在微笑,他又去摘花……这各种各样的诱惑,都有可能让他迷失方向,耽误自己的行程,如果不能及时调头,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远。佛家讲,要学会舍,舍弃一切不利于我们的物质与思想,以舍为得,舍弃其实是一种智慧。
参透包与容的人生智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地间河流、湖泊万千,其水质有清澈见底者,也有浑浊如泥者;其水势有奔腾咆哮者,也有静静流淌者;既有大江大河,也有涓涓细流。水无常形,是最难以捉摸的。然而,无论什么样的江河水流,大海都能将其收纳于胸中,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海量”一词并非虚名。海能有今日的波澜壮阔,也正是因为具有一颗包容的心。因为这样一种包容,大小河流任水道如何纵横曲折,都义无反顾地选择流入了大海,就连黄河长江那样的名江大河都“奔流到海不复回”,似乎只有宽广的海洋,才是她们真正的归宿。
行走于社会中,人们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那时就需要借助不同的智慧走出逆境,摆脱痛苦。屡受打击时,需要自信的智慧来重拾信心;遭遇突变时,需要冷静的智慧保持冷静的头脑;想要放弃理想时需要坚持的智慧来激发雄心壮志……在我们遇到与自己的立场相左的人或事的时候,包容是我们最需要倚仗的智慧。
小王和小李是一家公司同一部门的同事,他们俩在部门里工作成绩不相上下。将近年底时,部门经理跳槽,经理的位置空出来了,公司决定进行内部选拔。虽然竞争这个职位的人很多,但大家都认为小王和小李的希望是最大的,经理人选必定会从他们二人中产生。他们两人各有优势,小王工作能力比小李略强些,但小李和老板是亲戚,所以小李在关系上有些优势。公司最终决定由小李出任部门经理职位。对于这个决定,同事们纷纷为小王打抱不平,认为要不是小李走了后门,经理的位置非小王莫属。但小王的表现并不像大家预料的那样激烈,相反,他还说小李有很多优点,能力也很强,还主动向小李表示祝贺。小王的这种态度让小李很钦佩。在年终考核中,小王是部门中成绩最高的,并因此获得了出国培训的机会。
小王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小李的升职,这是聪明人的做法。如果他在得知小李当上部门经理后,就到处抱怨,甚至找公司评理,那样只会自讨没趣。相反,小王主动向小李表示祝贺,既可以体现他的大度,也赢得了其他的奖励机会。由此可见,包容绝对是处理工作、交际中各种问题的必备智慧。
竞争,在这个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会,譬如晋升、加薪或者分房,等等,在这些名利的诱惑下,难免有人不择手段,你不可能总是胜者。此时,摆正对待输赢的心态才是正途。胜者固然可喜,败者也无须垂头丧气,与其花时间去打击、贬低对手,急于表现自己,还不如用宽容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提高、互勉共进,以完成更多、更重要的任务。“心胸有多宽,事业就有多大”,讲的就是包容在职场上的重要性。
包容首先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智慧;包容,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他的舞台就有多大;包容得越多,他拥有的就越多。包容虽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未来。能包容的人心态平和、淡然从容,是真正能成大器的强者。
拒绝是一门艺术
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独自完成,所以免不了求助他人,于是,我们也会有被求助的时候。当别人有求于你时,切记要考虑清楚,不能一概满口答应。但是面对他人的要求,现代人似乎都很难开口说“不”。
朋友之间,真诚为重。大家越来越觉得“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好哥们、好兄弟难得求你一回,要是拒绝了,就显得太不仗义了,以后又怎能在朋友面前抬得起头呢!朋友相求,似乎很难说“不”。
与人相处,和睦为重。人在职场,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强,最好和同事们保持融洽的关系。谁知道张三是不是老总的外甥呢,又或者明天李四提升当经理也说不定,就算是无权无能的人,也有可能造谣生事。仔细想想,得罪谁都够自己受的。同事相求,似乎容不得你说“不”。
有的人虚荣心作祟,帮助别人是为了显示自己具有更多的资源或更多的能力,觉得自己是“救世主”,接受不了无法帮助别人的事实。同时,许多人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而忽略了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与其勉为其难地答应,不如坦然地拒绝。想做个有求必应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并不容易,人们的要求永无止境,如果你不好意思说“不”,轻易承诺了无法履行的请求,将会带给自己更大的困扰。
朱元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天子。一次,朱元璋召著名画家周玄素入宫,要求他在宫殿墙壁上描绘明朝的江山地理图。
周玄素深知朱元璋的为人,生怕出什么纰漏,有没有赏赐倒是小事,要是惹得皇帝不高兴,掉了脑袋可就糟了。思虑再三,周玄素伏地请命:“臣不曾遍走天下九州,孤陋寡闻,未敢受此命,奉请皇上先给出个草图,待臣再依此描绘润色,不知皇上意下如何。”就这样,周玄素巧妙地拒绝了朱元璋。
如果周玄素直接拒绝朱元璋,那下场是可想而知的。周玄素这样做,既保住了自己的脑袋,又维护了皇帝的自尊和面子,同时又显示了自己的谦恭和才华。同样是拒绝,不同的拒绝方式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有的拒绝能让人接受和理解,而有的拒绝则使人反感和仇视,从而影响人际关系。拒绝不仅是一门艺术,也需要有更高的学问。
如果对方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并且曾多次向你提出过分的要求,那你就得当心不要让自己重蹈覆辙。即使自己的时间、能力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也要拒绝。因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生活都是最宝贵的,不能因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妨碍了自己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
拒绝他人的态度也很关键。如果决定拒绝,态度就应当温和而又坚定。模棱两可的回答会产生误会,坚定而明确的回答可以减少很多烦恼。此外,有建议的拒绝是最有效的,而且能避免双方变得疏远。你拒绝对方的要求时,可以针对对方的情况,建议他如何通过其他方法达到目的。若是建议或替代方案有效可行,对方一样会感激你。拒绝对方之后,隔一段时间还可主动关心对方情况。让对方觉得你虽没能帮他,但仍很关心他。
拒绝是门艺术,需要技巧,更需要真诚、信心及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学会拒绝可以使你的生活变得有效,就像喜剧大师卓别林说的:“学会说‘不’吧!那你的生活将会美好得多。”
恩要自淡而浓,威需从严至宽
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人与人之间总是免不了互相帮助。帮助别人、给别人好处,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手段,否则,可能好事做尽,却落得个骂名。我们必须注意,在给人好处时要“自淡而浓”。也就是说,在给人好处的时候,要一点一点地给,由少到多。我们都不是圣人,不可能无欲无求,而且人的欲望又是无止境的,一旦低级的欲望得到满足,更高级的欲望又会产生,授人恩惠就要按照人的这种心理特点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来。如果一开始给得多,而后慢慢减少,对方就会忘掉你最开始给他的好处,甚至为你给得少了而生气。所谓“斗米养恩,担米养仇”,就是这个道理。
“自淡而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使接受好处的人始终生活在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中:不管明天将得到什么,总会比今天更好。这样,他每天都生活在快乐中,你是给他带来快乐的人,就是一个好人。反之,即使明天得到很多好处,也比今天差,那么他就会生活在一种失望的痛苦中,而你则成为痛苦的根源,至于你带来的种种好处,也就微不足道了。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从前,有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为了救济一个因双脚残疾而吃不上饭的乞丐,就每天亲自去给他送饭吃。第一天,乞丐见到这么好心的人,非常感激,不禁泪流满面。这个好心的人也非常高兴,毕竟是积德行善,周围的人也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于是好心人第二天又送,第三天又送,连续送了29天,到了第30天的时候,这个好心人的老婆病了,好心人忘了给乞丐送饭。结果这个乞丐非常生气,一副暴跳如雷的样子说:“什么时候了,还不给我送饭?想饿死我吗?什么大善人,我看就是大骗子。”
上面的例子中,就因为忘记了一顿饭,受恩的人就与施恩的人结下了怨恨。假如好心人一开始不给乞丐那么好的饭菜,而是残羹剩饭,或不是亲自给乞丐送去,而是让乞丐到他家领去吃,想必处于生死边缘的乞丐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可是这个好心人一开始就不仅让乞丐好吃好喝,还亲自送上门,这就使得本来应感激一饭之恩的乞丐像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要求越来越高,哪怕有一点细微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都会大吵大闹,完全忘了已经享受到的恩惠。这就提醒我们,在施恩的时候,要自淡而浓、适可而止、循序渐进,如果一开始就施恩无度,先多后少,一旦把人们的胃口吊起来,先前的恩惠就会被忘得一干二净了。
树立威信或是其他关系也适用相似的道理。“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就是说树立威信应该从严厉到宽容,如果开始宽容后来严厉,别人就会埋怨树威人的冷酷。
一个公司或一个领导者要树立权威,从一开始就要对下属严格要求,坚持原则,等良好的制度、文化和自觉性形成,就可以适当宽松一些,这样大家就会认为管理比较人性化,从而容易接受。如果一开始就放松要求,姑息迁就,然后再变得严厉,员工就接受不了,就会埋怨管理者严酷。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施恩和管理都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策略,需要依据人们的心理特点而行事。施行恩惠,要由淡而浓,要讲究适度;管理立规矩,要注重先后,由严到宽。如果将这二者的顺序倒过来,只能适得其反。
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
生活中难免遇到求人办事的情况,对此,很多觉得求人难的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当遇到某种困难,想找个朋友帮忙解决时,却突然想起来,过去一段时间,都没有通过电话聊聊,现在有求于人家才想起来打个电话,会不会太势利了?他肯定会生我的气吧?估计会被拒绝吧?在这种情形下,你免不了后悔不该“平时不烧香”了。
平时把关系搞好,总是抱着助人为乐的心理去办事,到你需要办事的时候才会有求必应。与各种朋友都要建立一定的“关系”,而且时常与他们保持联络。现代通讯手段如此发达,打个电话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有时候,如果长时间不与某个朋友联系,就可能断了一条人际网。因此,主动与朋友联系十分重要。试着每天给不同的朋友打打电话,不但能维系旧情谊,还能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这样一来,你的人际网络就会稳定有力,等到你真遇到难题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各方“人士”为你打通关节。
有一位领导曾担任某单位要职,每年年底的礼物、贺卡就像雪片一般飞来,访客来往不绝。可是他因大病离任休养后,所收的礼物就只有那么一两件,贺年卡一张也没有收到,来探访的人也寥寥无几,他昔日的一些朋友和部下都离他而去。他的心情很苦闷,感到世态炎凉。这时,他的一个原部下,提着礼物,主动来见他,并开导他说人生起伏是很正常的事,并同他一起分析未来局势。老部下的鼓励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前途并非那么暗淡,终于坚持了下来。后来这位领导东山再起,十分感激这名部下,把他手中最重要的部门交给了这位下属,并在退休后帮助这位下属坐到了自己当初的位置上。
真正善于利用人际关系的人都有长远的眼光,懂得未雨绸缪,这样,在遇到困难时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仔细观察一下公司里那些比较吃得开的人,他们平时有事没事就到其他部门和岗位转转,人事、财务等部门更是重点光顾对象,有事说事,没事混个脸熟,遇到能出力的机会更是当仁不让,那些没有物质成本投入的更是香火不断,也许若干年之后,成功的机遇便会轮到这些人头上了。
而有些人平时不注意培养人际关系,有事求别人了才想起去送礼,又是请客又是吃饭,显得分外亲热,其实,谁都不傻,人家一眼就能看出你的目的来,尽管你下的工夫很大,对方还是可能一口回绝你的请求。像这样“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效果常常并不理想。
很多朋友都觉得,求人是一种短平快的交易,何必花那么多心思去搞马拉松式的感情投资?这是十足的目光短浅,真正的求人办事要早做准备,未雨绸缪。做人还要有点长远眼光,有些人目前可能不是什么大人物,或暂时处于低谷期,但越是这样的时期越要帮助他们,而且不计回报,这样日积月累,留下来的都是人缘,以后自己要办事时就能无往不胜。
“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求人帮忙不只考验你的处世技巧,更考验你的眼光和耐心,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人,都知道将人际关系积累在平时,这样在需要时就不会感到手足无措,就不会有求人无门的尴尬。
敌人和朋友都不是绝对的
在日常的工作接触和生活中,同事、朋友之间难免会因为个性、习惯、经验、利益等各方面原因而产生分歧或矛盾。如何看待和处理分歧或矛盾,对我们未来的人生至关重要。
工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谋求一个好的发展机会,绝对不是为了树敌的。而一旦树敌,就会影响工作,工作做不好,就失去了谋生的手段,更不要谈成功的人生了。都说职场如战场,谁会希望战场上的敌人比朋友多呢?当与同事存在矛盾或冲突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做不成朋友也绝不要做敌人。而对于已经成为敌人的,一般人的态度会是不屈不挠斗争到底,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聪明人会采取另一种做法:站在敌人一边,把敌人变成朋友。
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曾被美国的Real Networks公司指控违反反垄断法,Real Networks公司要求微软依法赔偿10亿美元,但在官司还没有结束时,Real Network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格拉塞就致电比尔·盖茨,为了使本公司的音乐文件能够在网络和便携设备上播放,希望得到微软的技术支持。所有人都认为Real Networks的这一举动会遭到比尔·盖茨的拒绝,但让大家出乎意料的是,比尔·盖茨对他的提议表现出欢迎的态度,并通过微软发言人表示,如果对方真的想要整合软件,他将很有兴趣合作。
还有一次,微软救了对手。微软和苹果两大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约伯斯和比尔·盖茨互不相让,为争夺个人计算机这一新兴市场的控制权而使出了浑身解数。到了90年代中期,微软公司明显占据了领先优势,拥有约90%的市场份额,苹果公司则举步维艰。但微软又一次做出了惊人之举,1997年,微软向苹果公司投资1.5亿美元,把苹果公司从倒闭的边缘拉了回来。2000年,微软为苹果推出Office2001。自此,微软与苹果真正实现双赢,他们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由竞争对手转变为合作伙伴。
比尔·盖茨之所以成为世界首富,原因有很多,包括他天才的设计能力,对商机的把握能力,但最令人称道的恐怕还在于他对竞争对手所采取的态度。能成为你的敌人,实力就一定与你相当,至少不会弱于你,就算你历尽艰辛将他打败,可是谁能保证某天他不会东山再起?到时候你又要提起十二分精神,投入到和他的下一场争斗中。如此循环,何时才能结束?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打败他,而是像比尔·盖茨那样,友好地站到敌人的身边去,化敌为友,实现双赢。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难有永远的朋友。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敌人会变成朋友,朋友也可能变成敌人,这是你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如果他人因为某事得罪了你,或者你曾得罪过别人,双方心里确实有点不愉快,这也没有必要结仇,应当主动化解僵局。俗话说,不打不相识,有了这次相交,也许你们会成为好朋友,或者关系不再那么僵化,至少能少一个潜在的敌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