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套不是虚伪,不讲礼仪讨人嫌
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难免要说一些客套话。比如你和同事一同乘车,而车上只剩一个座位了,你们肯定会客套一番:“你坐你坐,今天挺累的了”,“不用不用,还是你坐,你路比我远”,“没事,我都坐一天了,正好锻炼一下”……这样一来,无论最后谁坐,心里肯定都是热乎乎的。再比如,看望生病的朋友,即使你看到对方虚弱痛苦的样子,即使你知道对方病得很重,甚至你知道对方不会好得那么快,你嘴上肯定还是会说:“好好休息,很快就好了”,“祝你早日康复”。
或许有人觉得,那不是违背自己的本意说话吗?多虚伪啊,我可不能做一个虚伪的人。其实,这种客套不是虚伪。虚伪是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比如微笑,如果你出于给他人带来好心情而笑,你的笑就是真诚的;但如果你是为了从他人身上谋取利益,而示好微笑,那你的笑就是虚伪的。所以,客套并不一定是虚伪,而是一种表达方式。
有一次,孔子的一位学生求见,孔子托病委婉拒绝,但当这位学生出门后,孔子取下古瑟,边弹边唱,以让学生听到他的答复。原来,孔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避免直接说出他不想见这位学生的原因在于他人品不好。孔子的做法并不是虚伪,而是确确实实的真诚,只不过他选择了一种含蓄而智慧的表达方式。
有些人错把客套当成虚伪,就连最普通的客套话都不会说,认为那没有必要或者是错误的,这种想法未免有些极端了。一句简单的客套话都说不出口,在社会人看来,这是不通人情的表现。其实说客套话是很必要的,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际交往变得越来越重要,即使在一些宴会或招待会的场合中,不得不绞尽脑汁地说些讨好的客套话,但那也是为了使今后的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说到底,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
当然,凡事讲个“度”客套话滥用了就容易流于虚伪。如果你到了一个朋友家里,朋友对你异常客气,你每说一句话,他都点头称是,唯唯诺诺;每当他和你说话时,总是满口客套,唯恐你不高兴,唯恐开罪于你。如此一来,你一定觉得如芒在背,坐立不安,很快就想逃之夭夭。比如有人替你做了一点小事,你说声“谢谢”也就够了,在特殊的情形下,最多说“对不起,这事情要麻烦你”也可以了;有些人却要说“呵,谢谢你,真对不起,我不该拿这些小事情麻烦你,真使我觉得过意不去,实在太感激了……”等一大串的客套话,就难免给别人以虚伪的感觉。说客套话也要讲求方式,切忌过分滥用。
说客套话不用有顾虑,而要当成一种礼仪。它是交际手腕中不可缺少的技巧,适时说出客套话,并且是真诚的内心表达,可以使事情顺利地进行并且让人们记住礼貌而真诚的你。俗话说得好,问路无礼,多走二里。不会说客套话只能落入“无礼”的评价中,一定会在人生路上走弯路。
伸手不打笑脸人
善意纯真的笑容会让陌生人感到很亲切,能使朋友感到安慰,更能使所有接触到你的人感到愉悦。笑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更是打开他人内心的敲门砖。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当你恼羞成怒时,是一个板着脸的人还是一个面带微笑的人更能让你接受呢?如果我们人前人后都是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那么与他人一言不合就可能酿成更大的矛盾摩擦;而善于用笑脸去处理矛盾的人,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矛盾也不会轻易升级,并且很容易让大家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沟通,甚至还会化解矛盾和对方交上朋友。可以说,微笑其实是无须成本的,却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老钟年近五十,其貌不扬,有点胖,唯一突出的是那张脸:眼睛永远眯成一条缝,似笑非笑,嘴巴两头翘,不笑也像笑。别小看这张笑脸,他可是靠这张脸走运的。
老钟的公司主要负责产品的售后服务,每天要接待很多投诉的客户,十个客户只要有一个不讲理的,就够所有人头疼。前台人选很关键,起先,为了体现公司形象和实力,这个岗位,一般是安排帅哥靓女。可是,他们形象虽然好,但年轻气盛,遇到蛮横的客户,容易互不相让,造成正面冲突,弄得老板隔三差五就不得不亲自出面,解决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一次,老板碰到一名蛮不讲理的客户,起因是一台过了“三保”期限的产品,客户非要换一台新的,眼看老板百般无奈,快要顶不住了,正巧老钟路过前台,上演了一出“救主”好戏。
只见老钟笑眯眯地给客户递上一支香烟,点头哈腰,样子憨态可掬,气氛马上就缓和不少,客户本已高高扬起的手臂也缩回去了。火气一消,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好办多了。老钟的确有些阅历,居然能从客户说的普通话中听出对方的口音,原来和老钟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随后老钟用家乡话和对方聊了起来,只见对方怒脸变笑脸,最后双方握手言欢,公司提出的调解和修理方案也被接受了。
老板发现老钟这方面的才能,于是将他从仓库管理员调往前台担纲,薪水也调高一大截。老板说,碰到一言不合就要动手的客户,只能以柔克刚。老板欣赏老钟的笑脸,客户对他评价也不错。
在处理生活或工作中的冲突时,笑容具有奇效。无论你对面的人如何暴跳如雷,怒吼咆哮,只需先给对方一个微笑,就可以使其心中愤怒的坚冰消融,消除对立情绪,慢慢变得平和、冷静。老钟也没什么特殊的才华,就是凭借万能的微笑,征服了客户,也为自己的前途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也是一种工作能力。简单的一个笑容,不仅可以体现你的魅力,还能拉近你与周围人的关系。你的情绪还将影响大家的情绪,如果你是微笑的、喜悦的,那么大家对你的态度也是友善的;如果你整天板着脸面对别人,那么别人也会板着脸面对你。久而久之就疏远了,更别提心心相通。雨果说,“微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冷酷与无情”。
微笑还具有一种自我提升的力量。我们每天面对诸多不顺,如果不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不会用微笑面对逆境,不能适时、适度地排解忧虑,不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陷入更深的怨恨和烦恼,增加新的阻力和负担,平添沟通的屏障。
微笑是平凡的,其魅力却是无穷的;微笑是自然的,其产生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微笑又是简单的,只需要从每天一个笑脸练起。
花点小钱,搞好关系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关系圈日益成为创业信息、资金、经验的源泉,有时甚至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神奇功效。大学班级的聚餐、朋友间的联络、部门内的饭局、社团里的出游……各式各样的交际活动在我们身边出现,而这些活动大都有一个目的:认识朋友,拓展关系圈。难怪有人说:“人际关系与人力技能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
当然,任何交际活动都免不了花钱,这种“人际消费”也算是一种必要的投资。但是,大多数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并不是很富裕,有些甚至还要靠父母提供生活费,这种时候花钱就要考虑一下了。舍得花费金钱和时间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固然不错,但是会花钱更重要。能花小钱,办大事,才是聪明人。比如说吃一顿饭,找一个很有特点或个性的餐厅,点一桌别有风味的菜肴,这些都能让对方感到愉悦,花费却未必高。
老郑有一家自己的食品超市,他一直希望扩大超市规模。一天晚上,老郑收拾着店里的东西准备关门,突然,他看到店门外站着一个年轻小伙子。老郑仔细一看,原来是在附近打工的小王,常来他这买些食品、啤酒之类的东西。老郑走到小王面前问候:“今天怎么这么晚?”小王显得很不好意思,低着头,小声地说道:“老板拖欠几个月工资了,我不想继续在这,打算回老家发展,可我现在没有钱回家,今天还没吃饭……”这时老郑明白了怎么回事,虽然大家只是萍水相逢,但是,他觉得应该帮助这个小伙子。于是,他把小伙子请进店内,让他饱餐了一顿,还给了他一笔路费,让他返回老家。
后来,老郑逐渐将这件事淡忘了。过了几年,老郑的超市越来越兴旺,在本市开了许多分店,他决定向周边扩展,可是由于缺乏资金,要想扩张也很困难。为此,老郑一直愁眉不展。正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收到从外省寄来的一封信,竟是几年前他曾经帮过的小王写来的。
昔日的打工仔如今已成了王总,他在信中邀请老郑与他共创事业。这对于老郑来说真是意外的惊喜,有了小王的帮助,老郑很快在外省建立了连锁店,而且发展得异常迅速。
无论是在官场、商场,还是在个人生活中,关系网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力。就像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说的那样: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这句话并不是叫人不要培养专业知识,而是强调关系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场券。用简单的一顿饭、一张票帮助一个人并不算什么大事,却可能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创造一个机会,老郑对小王的帮助,成就了他后来对外发展的机会。
扩大关系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当成职场人一辈子的功课。年轻人在30岁之前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以外,也应该精心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因为在事业发展的后期,你的人脉关系将为你的专业知识增值,让你的各方面才能更有用武之地。一名经济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30岁之前靠技术赚钱,30岁之后靠人脉赚钱。
有的年轻人一想到搞好关系,就觉得非要胡吃海喝、奢侈浪费不可,而自身的经济实力又达不到要求,干脆就将人际关系经营放到一边,想等有钱了再说。其实,越是往后拖,关系越难搞。因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自然是需要不菲的花费;不需要巨大花费的,则需要长时间维系,而等你有钱的时候未必有时间。所以,搞好人际关系要趁早,越早越能显出人际投资的价值。而且,你没钱,大家也没钱,或许小小一瓶啤酒,一碟花生米就能织就未来的一张关系网。平时花点小钱,搞好人际关系,才不致将来“人到用时方恨少”。
受到帮助要及时感谢
有个喜欢吃糖的小男孩,常拿着一枚五角的硬币去家门口的小卖部买糖。五角钱只够买一颗糖,可小卖部老板是位老人,特别喜欢小孩子,总是给男孩两颗。每次小男孩都想对老人说:“您真好,谢谢!”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他想:“明天再说也来得及!”无数个明天之后,男孩又朝小卖部走去,发誓这一次一定要对老人倾诉感激之情。然而,小卖部的门关着,老人在前一天过世了,男孩在伤心之余感到后悔不已。
小男孩长大后,告诫自己的孩子:人不仅要学会感谢,而更应该及时感谢。
感谢并不需要苦苦学习,日日研习,它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举手间就可以拥有;它就在我们的心灵与唇间游走,轻启双唇,就会快乐地蹦出来。我们应该及时地把感激、欣赏、赞美等直言不讳地告诉对方,即使对方是一位陌生人——我们不能拖到明天,许多机会也许根本等不到明天。
一个大学生到一家公司应聘办公室文员的职位,通过笔试和面试后,人事部门告诉他回家等待通知。几天后,他收到那家公司人事部寄来的一封信,信中委婉地拒绝了他的求职要求。他感到沮丧,心想既然进不了那家公司,也没有回信的必要了。但他转念一想,买卖不成仁义在,给人家回一封信也是一种礼貌,而且今天进不去不代表以后进不去。于是,他给对方回了一封信,客气地表达了遗憾和谢意。两天后,他接到了那家公司人事部经理打来的电话,通知他应聘成功,让他准备上班。这个消息让他很兴奋,同时也很疑惑,不是被拒绝了吗?后来他才知道公司的那封婉拒信是对应聘者的最后一项考察。公司共寄出了十封信,只有一个人回了感谢信,那个人就是他。
对已拒绝自己的公司说“谢谢”,以一封感谢信赢得一个职位,一次机会,谁说及时感谢不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呢?如果这个大学生没有回信说谢谢,这个职位可能就属于别人了。
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爬到汽车底下,帮一个身穿名牌西服的绅士拧紧了螺丝,爬出来后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那绅士。绅士给他5块钱,他不要。绅士又加了5块,他还是摇头。绅士有些生气了:“你嫌少?再嫌少这10块钱也不给你了。”
“不,我没有嫌少,我父母从小就告诉我,帮助别人是不需要报酬的!”
绅士奇怪了:“那你怎么还不走?”
流浪汉说:“我在等你说谢谢。”
感谢是不分身份、地位和财富的,即使从一个流浪汉那里接受了帮助,我们也要及时说谢谢。人们在乎的其实并非金钱,而是尊重、赞赏、感激,很多时候,金钱的力量远远不如一句“谢谢”。感谢像和煦的阳光温暖人心,像甘甜的雨露滋润人们的心灵。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说谢谢,不仅如此,还要记得及时表达,这也是衡量一个人教养的试金石。
尽管许多人帮助他人并不指望得到回报,但对于接受帮助的人来说,及时而主动地表示真诚的感谢是最起码的回报。及时主动地表示感谢,说明你对他人的帮助非常重视,说明你尊重他人的给予和付出,也说明你是一个性格爽直、懂得人情的人,它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彼此的感情。从这一刻起,请真诚地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道谢吧!
一句“对不起”,化解“大难题”
如今,似乎社会物质文明越发达,说“对不起”的人越罕见。人行道上,骑车人大声吆喝,“嘿!让一让!靠边儿”,特别普遍;在服务场所,大喊一声“喂”,十分盛行;出现纠纷,大打出手、破口大骂、以势压人,是一种常态,而“对不起”这一句能化解很多矛盾的话却一直被封存。
在拥挤的车流中,一辆自行车不小心碰了一下另一辆自行车。俩人四目相望,都不出声。“怎么骑车的哪?”一个终于忍不住说。“我正常骑。”“你干吗撞我?”“你会不会骑车?”“去你的!”“你骂人?!”两人你一句我一句,最后还下了车像角斗士一般在大街上斗殴起来,交通一时被堵,有急事的只好绕道行驶。直到110来了,带回了警察局,两个人才逐渐平息。
其实这原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一方先说一句“对不起”,矛盾就会化解,可惜,人们都忘记了这一句“对不起”。每个人都有不足,都有说错话、办错事的时候,不论是不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矛盾,都可以说一句:“对不起,请原谅,都是我的错。”是你的错,先道歉是应该的,对方也不好说什么;不是你的错,对方会感到惭愧,更不会说什么。于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有了错还千方百计地遮掩,死不承认,不仅没面子,小矛盾也会变成大难题。
在一条狭窄的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许多车辆都停滞不前。一位女士在路边摊上买好水果后刚要转身离开,不想身边一辆电动自行车飞驰而过,车把刮到了她的衣服,她仰天摔在地上,车主连忙惊慌地下车。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女士从地上爬起,连忙向那位青年车主道歉:“对不起啊,是我不小心,害你差点摔倒,实在对不起。”骑车的青年不知如何是好,羞得满脸通红,说话也变得结结巴巴:“大姐,说对不起的应该是我,我车速太快,这里人多,太不应该了。”就这样,两人互相道歉起来。最后,青年从旁边水果摊上买了一箱水果,硬是让大姐收下。两个人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没有一句骂词,也没有一个不雅的动作,客客气气地分了手。
这位大姐虽然一个转身被刮倒,却先行道歉,一声“对不起”,使骑车的青年又是道歉,又是买水果,还将安全行驶牢记于心,原本一场可能的闹剧也就演成了一出皆大欢喜的喜剧。
街头、商店、公司,甚至家庭成员之间,一切与人交往的场合、社会礼仪中,大家都应该善于说“对不起”。地铁里、行走中踩了别人脚说“对不起”,街上向人问路说“对不起,打扰了”,向售货员询问商品说“对不起,请问一下啊……”,工作中请同事帮忙说“对不起,能不能请你……”,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轻松愉快许多。
说对不起并不是丢脸的事,“对不起”不一定是认错、认罪,也不只是道歉、自责,更多是招呼,是沟通,是与人打交道的前奏,是缓和矛盾的工具,是化解难题的钥匙。处理矛盾时,誓死不说对不起只会让双方都陷入无法回旋的境地,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障碍。做人应该将“对不起”看得比“谢谢”还重要,因为“谢谢”也许能为你锦上添花,“对不起”却可以帮你化解难题。
谦卑让你拥有好人缘
宴席中,无论敬别人酒,还是接受别人的敬酒,碰杯时,自己的酒杯都应该有意识地比对方的杯子低,这是一种谦逊的表示。不太懂得这方面礼仪的年轻人,都是大大咧咧地胡乱一碰,不管高低,酒杯一举,就仰着脖子灌下。这在熟人间倒没人计较,要是在应酬的场合恐怕就会被认为是骄傲、不懂事了。
懂得谦卑的年轻人是最受人欢迎的。即使你能力出众,社会和工作经验未必足够,这就要虚心向周围的同事学习,特别是一些老员工。你谦卑的态度会自然地带给别人优越感,在别人不拒绝与你相处的情况下,你就可以尽情地偷师学艺了。不管是事业如日中天还是老板眼里的职场红人,想要在职场中发展得顺风顺水,更上一层楼,就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低调处事,谦虚做人,避免与人争论,不批评、指责、抱怨他人,这些则是职场中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不二法则。不懂得谦卑,不懂得尊重别人,代价很可能就是自己苦心经营的职业前途。
菲菲是某高校的MBA,在一家外资公司工作。菲菲虽然进入公司不到两年,可管理能力出众,对市场的规划明确,使得公司效益连续翻番。她开始沾沾自喜,在同事们面前也是一副趾高气扬、高高在上的样子,在公司任何人面前都觉得高人一等,最后甚至连董事长和总经理也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开会,菲菲和总经理意见有分歧,董事长见状出来说了句圆场的话,没想到菲菲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地说道:“你懂什么,你根本就不了解情况!”弄得董事长很没面子,对菲菲的表现非常不满。过了不久,人力资源经理找菲菲谈话,告诉她要想继续干,就要服从公司的规矩,尊重老板,否则就自己走人,菲菲愤然离职。半年后,菲菲找工作屡屡遭拒,这才意识到自己冲动离职是多么的不理智,当年高傲的自己,竟然变成了职场中无人问津的角色,她已经为自己的不知谦卑埋了单。
不懂得谦卑的人,必然不会受别人的欢迎。职场中人工作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否能为公司所用,才是老板真正的心思所在。工作如此,人生亦如此,不知谦卑的人只会不停地得罪周围的人,难以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工作上也会寸步难行。现代社会中,无论哪方面的竞争都要依靠团结协作,个人能力再强也只能代表个人,没有团队合作终将难有大作为。而谁会愿意和一个只会耍大牌的人合作呢?成为孤家寡人,就基本失去了立足的空间。不知谦卑,不仅不容于老板,也不容于他人,无论做什么,失败是迟早的事。
要想达到能力和人际的完美结合,就必须做到谦卑。谦卑,是有自知之明的体现。正所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三人行,必有我师。放低自己的杯子,绝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对于社会、对于人生、更是对于自己的清醒认识。君子贵在自知,越饱满的麦穗,头低得越低。这样的修为,不是一日两日就够做到的。谦卑,从放低自己的姿态开始,平和地守住自我,就是不可战胜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