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低他人,自己也会让人看不起
我们在社会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一种人,遇到就要避而远之,这种人就是喜欢贬低别人的人。他们往往是出于妒嫉心理或其他原因,对他人心怀不满,进而造谣生事,竭尽诬蔑诽谤之事,本以为能抬高自己,不知却更加招人鄙视。
办公室里不乏一些八卦女同事侃侃而谈:“我穿的衣服是名牌,上千元一套,香水是法国名牌的,化妆品也都是进口的,只要是我喜欢的东西,我从来不问多少钱。你看小刘,年纪轻轻的,也不知道打扮打扮自己,整天土里土气的,这不是给我们部门丢人吗……”还有甚者直接贬损同事:“××这人长得尖嘴猴腮,看起来就不是个好人;××喜欢跟领导打小报告,真是卑鄙;××除了会拍马屁,窝囊废一个。”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处世之道各异,你不喜欢的不一定是错的,看不顺眼的未必不对,人不能总拿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别的人或事,更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来评判别人。否则,你怎么贬低别人,别人就会怎么贬低你。
丽丽办公室新来一位女同事,30岁,很喜欢评价其他同事的长相。“我就不喜欢小强的高鼻子,一个中国人,要那么大的鼻子干什么?鹰钩鼻,好看吗?鼻子大的人多半目空一切,自命不凡。”她这么一说,大家反倒都注意看了一下她的鼻子,发现原来她的鼻子是塌的,还有几颗雀斑。她又说:你们的头发千篇一律都是黑色,看着多死板啊。这都什么年代了,年轻人应该染发。再说,如果你的头发又黑又亮,人家也会认为你是染的。看人家外国人,染成什么颜色的都有,要红有红、要黄有黄,你们也应该都把头发染一下。”她说完,大家不由得又观察了一下她的头发,原来她的头发稀疏、干枯、褐黄,好像得了霉锈病的芥麦。随着这位新同事各种言论的发表,大家也不断发现,她的相貌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这位女士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表面上看是贬低了别人,实际上却被别人厌恶、唾弃,使自己难以在办公室里立足。没有谁是傻子,没有谁会不辨是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实情况如何大家一看就清楚。
一个卖水果的老板对一个顾客说:“你在我家买吧。他们那几家,贵不说,还不好吃啊!我家最便宜,够秤,他们那几家净骗人……”说个没完没了,结果那个顾客扭头就走了,他觉得:“你家的水果好就好吧,干吗非说别人家的不好?本来想在你家买的,但冲你这人品,以后都不来你家买了!”做生意是这样,做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我们应该从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入手,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改善自身的弱点,修补短板,而不应将眼睛盯在别人的短板上,甚而以之作为攻击他人的武器。
贬低别人未必能达到目的,却一定会让大家都看不起你。凡事都应该把握好一个度,谦虚待人,谨慎处事总没有错。你可以不勇敢,但是你不能诬蔑别人的勇敢;你可以不伟大,但是你不能否定别人的伟大;你可以不崇高,但是你不能贬低别人的崇高;没有人强求你高尚,但是不允许你蔑视高尚;你尽可以做你的“真小人”,但是你不能辱骂别人是“伪君子”。对于朋友、同事,我们要多看到人家的长处,要保持坦诚,多给予别人一份美好的赞美,那么,我们也将从别人那里得到赞美,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说大话,知道自己能吃几碗饭
很多初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眼界很高,认为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凭着万丈豪情一定可以大展宏图。无论什么任务,一拍脑门就说“简单”,别人两天完成,他一天完成,能干不能干的都敢干,结果往往是眼高手低,连基本的小事都做不好。
每一个职场新人都应该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也只能代表你的过去,而不能说明你的未来。即使是高管,也是从平常一点一滴的工作做起的。一个成功人士的事业就是在不断地完成不起眼的小工作中成就的。能够正视自己的人才不会大话连篇,才不会大事做不成,小事不想干;才会在平凡的工作中充满激情和活力,整个团队也就充满了力量。很多年轻人看不清这点,夸夸其谈,想当然地满嘴跑火车。虽然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可嘉,但如果不自量力,后果会很严重。凡事要量力而行,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能吃几碗饭,能挑多重的担,能干多大的事儿。
有一个自以为是的年轻人,毕业后换了好几份工作,无论在哪家公司他都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怀才不遇,哪家公司都不值得长待。他对人生非常失望,于是想到了死。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时,有一位老人正好从这里走过。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没有人欣赏重用自己,人生无望。
老人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扔在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刚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
老人没有说话,接着又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又随便扔在了地上,然后问年轻人:“你能不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呢?”
“这当然可以!”年轻人立即捡起了珍珠。
老人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有时候你必须知道自己是一颗普通的沙粒,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
要使自己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公司的重用,就要努力使自己从沙子变为珍珠。还是沙子的时候,就不要吹嘘自己有珍珠的价值。只有历经挫折的人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新人需要的是磨炼。成长中的年轻人就像硬茧中的蚕,虽然破茧而出有些痛苦,但这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年轻人必须正确面对并高效率地走过生命的这一段,尽可能地从中汲取经验,尽快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从而为自己学以致用铺就一个好的舞台。
不说大话的人往往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能吃几碗饭,有多少分量,甚至不惜低估自己的能力而把自己摆在弱者的位置。不说大话,能使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使人不懈前行。这种适当的自卑是一种生命的升华,它会使你从平凡蜕变成非同凡响,使你走向成功。自知轻重的人能深刻地反省审视自己,冷静地剖析自我。懂得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懂得笨鸟先飞未雨绸缪,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执著的追求砸开胜利之门。
知道自己轻重的人往往能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心态。他知道自己是凡人,也就不会瞧不起别人。他能洞察到自身的不完美,对于他人的过失缺点,也就能包容谅解。总之,自知者时时保持着谦和从容的心态。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自信过了头,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往往错误地估计形势,不知天高地厚,对困难估计不足,结果在职场商场中屡战屡败。用自知审视人性的弱点,用自信照耀前进的道路,我们的人生将取得更大的成功。
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人们往往喜欢努力往高处爬,爬得越高,看得越远,不但能将一切景物尽踩脚下,还能被顶礼膜拜,这就是高位和重权带来的诱惑。然而,地位越高,责任越重大,年轻人往往只顾羡慕上位者的风光无限,却忘了高处也是险处。
和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贪官,也是乾隆皇帝跟前最红的人。和珅以一个秀才出身,从三等侍卫开始,平步青云,身兼多个重要官职: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议政大臣、镶蓝旗领侍卫内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首辅大学士,他还是兵部、户部和吏部的尚书,九门提督,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殿试读卷官,太学校长,等等,连太医院、御药房也归他管。《四库全书》,这部将流芳百世的鸿篇巨制,“正总裁”竟也有和珅的名字。和珅的官衔可以说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都是了不得的大官。和珅最后被封为公爵,而且如果不是乾隆驾崩,他的官还会升,他的地位已经不是可以简单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了。如此登峰造极,从清太祖努尔哈赤以来,到末代皇帝宣统,真是空前绝后。他仗着乾隆的宠爱和手中的职权,大肆贪污,富可敌国。如此嚣张的奸臣,在乾隆死后,就被嘉庆皇帝抄家免职了,财富和地位一无所有,留下的只是过眼云烟。
和珅代表的是小人这个群体,小人无论爬得多高,最终都会一摔到底。小人靠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结党营私等不正当手段可以一时得势、窃据高位,但最终免不了落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这种人爬得越高,往往也摔得越重,就如同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负蝂传》中所描写的一种善背负而又好爬高、名叫负蝂的小虫,“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最后坠地摔死而后止。
一个人渴望获得成功无可厚非,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而拼搏奋斗,也没有错。然而,拥有灿烂辉煌的成就而不自鸣得意,反而精益求精,这样的上进心更值得称赞与敬佩。需要警惕的是,位置的优越容易使人忘乎所以,目中无人,而越是得意扬扬,越容易掉以轻心,无意中就落入了成功背后的温柔陷阱。还有的人一旦成功就不思进取,最后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内心反而变得空虚。年轻人须谨记,站在成功的领奖台上,千万不可沾沾自喜,小心“乐极生悲”。
登上人生的制高点,确实有一览众山小的威风,但也别忘了“高处不胜寒”。爬得高还要爬得稳,否则轻轻一阵风都可以让你摇摇欲坠,掉落下来的疼痛是和高度成正比的。
提忠告要多“私下”少“当众”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即使圣贤也有犯错失误的时候。面对别人的错误,你是选择劈头盖脸一顿骂还是找个没人的角落悄悄提醒?如果选择前者,你可能沮丧地发现,你的忠告并没有被对方接受,甚至还引起了对方的敌对情绪;如果选择后者,对方就会更容易接受,如此既给人留了面子,又能让人心怀感激地接受你的提议。
犯错误时,我们会感到愧疚,但是,如果他人当众指责你的过错,就会将事情扩大,甚至伤害你与他的感情。如果对方在批评你时能够维护你的自尊,你可能会更加心存感激。这是一种间接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在给双方一个缓冲的余地。
为了对方的面子着想,你在忠告他人的时候,最好避免第三者在场。
Tom是留美的“海龟”,在国外有几年的工作经验,高学历加上高能力,让他在国内求职时极有优越感。几经比较,Tom进入一家著名的国企。没想到,本想大干一场的他,竟然倍遭冷遇,在单位沦落到几乎无事可做的地步。原来,Tom能力虽然强,说话方面却有一个很大弱点,就是说话不经大脑,不分场合。当他看到同事犯错时,不管周围有多少人,有什么人,都会毫不留情地当面指出。对下属如此,对平级的人,甚至领导也是如此。他的下属对他的批评还会忍气吞声,同级的同事可就不高兴了,觉得Tom爱出风头,喜欢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虽然同事都认为Tom说得对,也会按他的提醒进行改进,但是情感上很难接受他这种方式,对Tom的意见都很大。
有人劝过Tom,最好私下给别人提出改进的忠告,那更容易让人接受。可Tom根本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以他在国外读书、工作的经历来看,有问题都是这样直接指出的,当时的教授、老板都很欣赏他直率呢!有人指出国情不同,企业文化不同,他却依然如故。慢慢的,Tom在单位人缘越来越差,有人打他的小报告、排挤他,Tom却没有在意,直到有一天,他让领导当众难堪,结果就再也无法在这家企业待下去了,这是他之前的人生经验中从没有过的,一向自信的他很受打击。
Tom其实是一番好意,他出于真诚指出别人的问题,是希望能够帮助对方改进、提高,但是方式不正确,态度太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截然相反了。对方即使接受他的忠告,心里也不会舒服,更不会感念他的好意。若是他采取私下交流的方式,相信既可以促进工作,又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喜欢听到负面意见是人之常情,没有人会考虑你的动机是善意还是恶意。在办公室中,无论你地位多么高、能力有多强,无论是对同事还是下属,提出忠告都要慎重,措辞要审慎,当着大家的面公开说更是不妥当,给对方留些面子是必要的。负面的忠告要私下里沟通,这是最重要的原则。太直接只会显得盛气凌人,你不妨先表达出你的关心,然后委婉地陈述你的意见,而不是简单地指出问题,这样会使对方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
私下提意见叫补台,当众提意见叫拆台。在给他人提忠告时要试着多为对方着想,唯有如此,才能不受其弊;也唯有如此,才能使你所不愿看到的状况得到改善。
给他人留面子,办成自己的事
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不管大事小事,非得决出雌雄才罢休;为达目的,毫不给人留情面。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却是得理也让人三分,颇有君子风度。假如是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坚守原则,但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出现的往往是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为这种问题争得不亦乐乎,以至于撕破脸皮,都是不明智的。不给人留面子,也就堵死了自己的出路,遇事只会越办越糟;处处给人留面子,就处处都是活路,几乎没有办不成的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是凡事替别人着想的意思。其意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自己喜欢有面子,就得给别人留面子,不能事事较真,弄得大家都没退路。别人得罪你,不要着急生气,这么做肯定是有原因的,因为没有人愿意无缘无故树敌,或许是对方遇上了什么困难,心情抑郁。这种时候你不妨体谅一下对方,只要不是什么特别过激的行为和言辞,就应该宽大为怀,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假如较起真来,大动肝火,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酿出个什么后果,实在不是聪明人所为。连这点面子都不肯给人家,以后就别想找人办什么事了,结果可想而知。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在边界上设了界亭,各亭的人都在各自的国境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人勤劳,西瓜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人懒惰,西瓜很小,楚亭的瓜田与梁亭的瓜田简直是天壤之别。楚亭的人看到后,心里觉得很不平衡,就趁一天夜里偷偷跑到梁亭的地里把瓜秧全给扯断了。第二天,梁亭的人发现后,非常气愤,就把这个情况报告给这个县的县令宋就,并建议跑到楚亭的瓜地里把他们的瓜秧也扯断。而宋就认为,楚亭的做法是很卑鄙,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还跟着学,就太狭隘了。于是,他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办法。他吩咐手下的人,每天晚上去给楚亭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要做得隐蔽,一定不可以被对方发现。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过一天,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水灌溉,便将此事报告楚国边县的县令。县令听后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到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示自责,亦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面对楚亭的破坏,梁亭的人不仅没有报复,反而提供了无偿的帮助,真是给对方留足了面子,这样反倒使楚亭的人心怀愧疚。倘若采取一种针锋相对的措施,必定会激起双方的怒火,最后说不定会发展成两国的边境战争。日常生活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给别人留足面子,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若要联络感情,应处处重视对方的自尊心,抑制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想想历史上有名的“六尺巷”,想想处世名言“让他三尺又何妨”,给别人面子就是给自己的成功铺路。
偶尔做一次“出气筒”
职场新人往往充当助手或者学徒的角色,要跟随同事逐渐熟悉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如果工作顺利一切好说,一旦工作遇到挫折,充当师父的同事就有可能将火气出在职场新人身上。新人有苦难言,只好默默地将郁闷憋在心里,天长日久,工作热情也日渐低落,更让师父看不上眼……很显然,这个时候,新人已经无可奈何地充当了职场“出气筒”的角色。
娜娜还在大四时,为了毕业时能顺利找到一份满意工作,一进入大四,就联系到一家公司实习。如果实习期间表现优秀,她就会直接被公司录用。作为新人,刚进公司的娜娜表现自然比别人多一些,上班时早早来打扫卫生,下班时最后一个关窗关门,这些本应该给她增加人际分,但是公司一些老同事常常把娜娜当成“出气筒”。一次,她好心帮同事收拾办公桌,可刚在老板那挨完批的同事回来当着所有人的面质问她:“我的桌子是不是你收拾的?”“是的,刚才……”还没等娜娜说完,同事就一脸愤怒,大声训斥道:“谁让你乱动我的办公桌,你把桌上的合同放哪了……哼,你干好自己的工作就够了,我最讨厌像你这样的马屁精……”娜娜一时无语,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面对同事的怒火,可以选择忍气吞声,也可以选择反击。当然,冤家宜解不宜结,最明智的方法是先向同事道歉,表示自己其实也是一番好意,没想到弄巧成拙,给他造成麻烦,希望能得到原谅和理解,最后,还要主动帮同事寻找丢失的合同。看到你这样的举动,同事们就会觉得你宽宏大度,平易近人,你就巧妙地将弊转变成利。
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与同事或领导发生一些矛盾,造成一些误会是难以避免的,领导或老员工说你两句也正常。这种时候新人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管做什么,你都是在替公司办事,是正当的,只要采取柔和一些的方法,就很容易化解对方的火气。如果听到别人说你两句,就针锋相对,在沟通本就不畅通的情况下,凭个人意气办事,小事化大,将正常的工作矛盾转化为个人恩怨,将使事情越来越复杂,最后有可能变成死疙瘩。人家口服心不服,今天斗不过你明天还会跟你斗,明里斗不过你还可以暗里给你使绊,一有机会,人家又会把你当出气筒。所以,新人最忌采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态度跟同事赌气。否则,你把人家的路堵死了,实际也就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
想不做老同事的出气筒需要事先做好准备。只要加强沟通,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接到一项具体工作时,一定要充分跟同事进行沟通,确认工作内容、工作目的、衡量标准等。其次,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请示,得到明确回答再采取措施。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被当做出气筒,私下里一定要跟同事进行沟通,谦虚剖析自己的问题,请对方给自己一定的建议和意见,这样他下次再想发火往往就不好意思了。
没有人喜欢做出气筒,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现代人的一生,除了吃饭睡觉,和同事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的时间,如果你在办公室与同事相处像在家里与家人一样互爱和谦让,哪怕只做到一半,你都会觉得工作和生活更加温暖美好。偶尔做次出气筒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好好沟通,适当的忍让换来的将是诚挚的交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