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练达术:掌控主动权的人际潜规则-学会低头:低姿态助你成大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不能没有自信,也不能自傲。至刚易折,头颅高昂未必是成功者的象征,真正成功之人反倒多半能够自降身段以抬高别人。人生在世,当低头时则低头,等再抬头时或许就是海阔天空。

    不要自命不凡,轻视老前辈

    中国有很多带“老”字的成语,比如,宝刀不老、老成持重、笔老墨秀、老当益壮、老骥伏枥、老奸巨猾、老马识途、老谋深算,等等。当然,这个“老”不一定是头发斑白的老年人,还指那些有阅历、有经验的前辈。在每个公司,都有这样一批员工,他们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加入进来,为公司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当公司壮大之时,他们或许已步入中年,成了年轻人口中的“老前辈”了。

    有些刚刚走出校门或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面对老员工往往容易自命不凡,认为他们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不懂得新技术、接受不了新知识了,表面上对他们毕恭毕敬,心里却轻视他们。

    小东来到一家公司上班已经有几个月了。他发现,他所在部门的同事老张今年刚好满四十,是个做事认真负责的人。谁的办公桌上物品摆放不整齐,谁上班迟到了下班早走了,他都一清二楚,如果有实在看不过去的他就说两句。一次,小东写好了一份策划交给他,他看完后,慢条斯理地对小东说:“小东,你写的这份策划文案我看了。先不说内容如何,单看标点符号就用错了不少,这样的文案如果拿到会议上讨论,其他部门对我们的印象一定不会好!自己写过的东西一定要读一遍,实在不行,就把标点从头再学一次……”老张滔滔不绝地批评着,小东虽然心里不服气,嘴里却什么都没说,他知道一般新人面对老员工只有听着的份。

    从那以后,小东为了不再给老张留下把柄,做事格外用心:早上第一个到,下班最后一个走;无论写什么资料,都仔细斟酌,准确到每一个标点;给客户打电话前先想好应对之词,力求将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时间长了,他与几个一同进公司的年轻人相比,成绩格外突出,不仅能力强,态度也认真,深得老张欣赏。老张于是经常在业务上指点小东,小东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实用技巧,进步极快。除此之外,老张常在两个人闲谈时,向小东传授一些人际相处的技巧,并将公司里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提前向他讲解,避免小东无意中卷入派系斗争中去。

    小东现在不禁感叹:姜还是老的辣!如果自己当初自命不凡,不愿意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不从老张那里吸取经验,那么倒霉的很可能是自己!

    阅历多、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能看清方向,他们就像那些识途的老马一样,是公司历史的见证,这些历史可以给年轻的新员工提供路标,可以帮助新人避免同样的错误。而且,老员工的精力虽不比往昔,但技艺犹在,就像三国时的老将黄忠一样,年龄虽老,手中宝刀却不老。老员工所拥有的经验是极其宝贵的,不仅不应该被轻视,还应该让更多的新成员去学习。

    但在实际工作中,新人和老员工容易发生误会。在每个公司里,都有上面故事中老张这样的老员工,他们年纪相对较大,做事踏实认真,严于律人律己,力求做到完美,本着对公司负责的态度,对刚来的新员工抱有很高期望。当新员工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他们往往“恨铁不成钢”,处理方法有时又不是很恰当,容易引起新人的反感。这时候,新手们要是能放下面子,虚心向老员工请教,及时与老员工沟通,就会发现确实能从老前辈们身上学到不少有价值的东西。

    别被琐碎小事冲昏头脑

    人生苦短,不要让小事绊住我们前进的脚步,不要让琐碎的烦恼浪费我们宝贵的时光。人们的烦恼百分之五十来自日常的小事,百分之二十是杞人忧天,百分之十二,事实上并不存在,剩下的百分之十八,则是既成的事,再担心烦恼也没用。

    然而,在忙忙碌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仍有很多人常会为微不足道的小事生气而失去理智。对小事过于执著的人,最终一定败于小事,就像千里之堤可以毁于蚁穴。如果我们学会不为小事烦恼,就将获得莫大的回报。

    有位妇人总是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知道这样不好,可就是改不掉。于是,她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解开心结,改掉陋习。那位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间空房里,从外面将她反锁在屋里,离开了。

    妇人见高僧不仅不开解自己,还将自己关起来了,便破口大骂。高僧也不理她,任她骂了很久,终于沉默了。这时,高僧来到屋外,问她:“你现在有什么感觉?”妇人说:“我只觉得找你来帮助我是个错误的决定。”高僧说:“连这点事都耿耿于怀,又怎么能放下其他的事?”说完又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在想什么?”“什么都没想。”妇人答。禅师问:“为什么?”“想也出不去呀。”妇人回答。“你的怒气并未消失,只是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禅师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问:“大师,什么是气啊?”妇人终于明白了,她所执著的一些小事都是虚无的。

    繁忙的工作周而复始,日常的生活大同小异,多数内容都是无数的小事组成的。人们常出现这种情绪:“这事都快让我疯了!”“这点破事都办不好,气死我了!”挫折和愤怒似乎逐渐占据生活的每个角落。愤怒再严重一点,就容易失去理智。愤怒会使情绪的平衡遭受破坏,如果把什么事情都闷在心里,久而久之难免损害身体,影响工作,耽误前程。

    其实仔细想一想,那些惹人生气的事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们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琐事,那么,我们就会享受到生活本应有的快乐与幸福。该让步的让步,该放弃的放弃,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必要花时间去争论、纠缠那些微不足道的琐碎之事,也没有必要固执己见、大生“闷气”。合理地宣泄情绪,合理疏导心中的怨气,化愤怒为力量,使自己尽快走出阴影,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运用你的智慧,看开生活,看淡烦恼,看远目标,看透人生,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就不会再因为小事而烦恼,就将赢得更广阔的人生。别为琐事、小事冲昏头脑,这看似微小的变化,持之以恒,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改变生活的力量,生活的美好也在这一刻开始向你靠近。

    缺我不可时再出头

    当缺你不可时,你就是一切。这句话非常适合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无论是一万还是一亿,那个“1”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后面的“0”再多也只能是“0”。相信每个人都想做那个“1”,而等到缺你不可的时候再站出来,就可以达到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效果,你也就成为了“1”。如果该出手的时候不出手,不该出手的时候瞎出手,那你就只能做后面那一串“0”。诸葛亮年轻时纵然胸怀天下,也选择隐居田间,因为他知道还没到他出场的时候。直到刘备三顾茅庐,他觉得他出山的时机到了。刘备身边缺少谋士,诸葛亮是不二人选。就这样,诸葛亮顺理成章地成为刘备身边最重要的人。倘若诸葛亮也像其他谋士一样,四处投靠,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就算最后也投靠到刘备那里,就算三分天下的构想很完美,也未必能受此重用。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珍贵,就是这个道理。

    有的年轻人看不透这一点,该干的不该干的,能干的不能干的,统统大包大揽,一力应承,自己受累、操心,却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

    小青刚毕业就进了一家中型公司,收入虽然一般,但专业很对口,她对这份新工作很满意。立下雄心壮志的她很想干出一番成绩来证明自己,不但积极主动地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还加班加点地帮助其他同事完成一些额外的工作,这还不算,就连“倒垃圾、跑腿送文件、打水”之类的事也全包了。然而,她的做法并不为同事所理解,老员工背地里说她太“高调”,处处想表现自己,出风头;新人觉得她想给自己邀功请赏,往上爬;就连领导有时也认为她个人英雄主义,不注意与大家的集体合作。小青认为自己这样无私付出却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觉得很委屈。

    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拥有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必要的,这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但是否应该事事积极呢?很显然不是。像小青那样过分积极,甚至不管是否为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一切都揽来做,首先就是会让自己太劳累。现代社会的压力本来就大,日子久了,你就会发现自己不堪重负,这样的话,你包揽的事也必定干不好。而事情做不到还答应人家,这是职场最大的忌讳。况且,事事都做也无法突显你的价值。真正体现你内在价值的,就是要努力做到公司在某个领域缺少你就不行,就是努力做到公司的那个“1”。等到领导或同事对你说“这事必须你出马了,别人搞不定”时,这就说明你已经开始接近那个“1”了。正如前文说的那样,你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让自己真正成为不可缺少的那个“1”,而不是后面的“0”。

    有选择地挺身而出也能保护你自己。如果事无大小你都抛头露面,就显得锋芒毕露,可能会招致同事的反感,甚至使他们产生威胁感,这时大家就可能联合起来排挤你了,你还没来得及大展宏图就可能先折戟了。进入一个陌生工作环境中,不妨先冷静观察,了解每个同事的脾气秉性,然后根据需要的程度做出相应的反应。可出头可不出头的事就不要出头了,以免拖累自己。尤其在一些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的地方,如果没有足够好的职业智慧,单纯拥有很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度过职场磨合期。

    姿态要低,心志要高

    水往低处流,江湖河流才能投奔大海,大海才有容纳百川的博大。做人应当如水,把姿态放低,才更容易被人接受,才能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低姿态做人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智慧。欲成大事者应该首先适应周围的环境和人,而不是去改变他们。把自己摆到低位,就是最好的适应方法。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专横跋扈的气势,以这种凌驾众人的态度处世,迟早会失败。

    当然,做人可以低调,但心志一定要高。心志高可以激发人的志气和潜能,而且可以提升做人的品质和层次。立志不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事,而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拼搏。一个人只有立志高远,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才不至于被外界左右,才能够冷静、务实,这是一个人成功最起码的前提。立志越高,成就越大。有些人进取精神不强,自我要求不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中不走在人前,也不落人后,只是随大流;有干好工作的热情,但自身综合能力缺乏,办法少、找不准切入点,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好心办成坏事;有些人说起来头头是道,这也行,那也行,但工作起来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结果一事无成。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两个人在做人和立志方面就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刘邦礼贤下士,笼络了很多能人谋士。高阳人郦食其拜见刘邦时,一进门就看见刘邦坐在床边洗脚,很不高兴地说:“你不是想推翻暴秦吗?就不应该这么傲慢地接见长者。”刘邦遭到斥责后,不但没有勃然大怒,反而接受批评并向郦食其道歉,换上正式的衣装,请郦食其入座,虚心求教,并按郦食其的意见去攻打陈留,将城中的粮食弄到手,并收服了许多士兵,为后来西进奠定了基础。与刘邦的低姿态相反,项羽则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他怨恨田荣,因此不封他,而立齐相田都为王,致使田荣反叛。他甚至连身边最忠实的范增也怀疑不用,结果错过了鸿门宴杀刘邦的机会,最后气走范增,成了孤家寡人。

    刘邦也不是没有缺点的。他在沛县乡里做亭长时,游手好闲。当他率领的军队攻进咸阳之后,将士们纷纷去找皇宫的仓库,争着抢着往自己的腰包里揣金银财宝。刘邦自己也被阿房宫的金碧辉煌和貌如天仙的宫女弄得眼花缭乱,抵抗不了这种诱惑。但他的部下樊哙大声提醒“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富翁”,刘邦立时醒悟,忍住了贪图享乐的念头,下令封了仓库和宫殿,带着将士仍旧回到灞上的军营里,并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从而赢得了民心。而项羽一进咸阳,就杀了秦王子婴,烧了阿房宫,收取了秦宫的金银财宝,掠取宫娥美女,并带回关东,这一举动使他丧失了人心,也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二人谋略品行之高下从这些事当中就可以判断出来,所以,即使项羽勇猛无敌,初期占据了较大的优势,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

    高的心志就像人生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否则,我们就会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撞,漫无目的,这时,低姿态只能让你越来越平庸。而拥有高的心志之后,就要懂得适时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只有低姿态才能获取所需一切条件,才能不断得到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厚积薄发的积累过程,为成功增添一颗沉重的砝码。做人要低姿态,做事要有高心志,二者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只要两方面兼顾,成事必然顺理成章。

    放低自己,抬高别人

    成功学大师陈安之讲过一条“Tee-up”法则。打高尔夫球的时候,开杆时插下那个支球的小托架就叫Tee,球放在Tee上就容易打起来。Tee放低了自己,抬高了球,结果Tee就成了球离不开的配件,最大限度地显示了自己的价值的。做人不妨也学学Tee,把自己放低,抬高别人。

    古今成大事者,没有人是凭一己之力,都要借助众人的力量。如何让这些人为你所用呢?答案就是你要能够让他感到舒服、自在,有优越感和成就感,很有自信。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需要这些感觉。如果你能放下身份,诚恳请求,一定能得到他们的鼎力相助。如果你觉得没面子,那么就放弃你的事业;如果你想要你的事业,那就放下你的面子。即使在古代中国,贵为九五至尊的一国之君为了招贤纳士也能屈膝下跪,我们又何必在乎区区的面子呢?

    秦昭王诚心求贤,居然以帝王之尊,屈膝下跪,以求范雎进言。召见范雎于离宫,秦昭王一见到范雎时,便屏退左右,跪而向其请教,心诚至此,可见秦昭王求贤助己之迫切。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且态度更加恭敬,可范雎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真的不肯教我吗?”这第三跪打动了范雎,答:“王,由于论及太后和‘四贵’,怕一时不慎惹来杀身之祸,今后就无人敢向您进谏。”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范雎还是不放心,就试探道:“大王用的计也有失败的时候。”秦昭王对此责问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雎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愿意听先生说其详。”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这一次范雎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

    范雎是不世出的奇才,自然具有奇才所具有的特质:清高。而秦昭王以一国之尊屈膝五跪的不同寻常的举动,打动了范雎的心,使他看到了建功立业的美好前景。由此可见,征服人才最好的方法就是降低自己,抬高对方。

    有些人刚刚做出一点成就,就觉得飘飘然,认为自己非同一般、高人一等,从此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放不下架子,也夹不住尾巴,还会不自觉地、不遗余力地炫耀自己,张扬自己。这样的人注定不受大家的欢迎,他自己当然也很难再有进步。因此,要时刻警示自己,你只是一个“小人物”,就算取得了一点成就,也是暂时的,不能忘乎所以。这样,你才能慢慢向着“大人物”的境界攀爬。

    年轻人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经验,都有所欠缺,还需要从外界不断地获得帮助,更应学会放低自己。只有放低自己,把自己当成平常人,与别人没什么两样,才会心不存傲气,口不出狂言;只有放低自己,才能正视自己,尊重别人,接受别人的意见,得到别人的指点和帮助;只有放低自己,才能虚心向他人学习,少犯错误,拥有一种从头做起也无所畏惧的豁达;只有放低自己,才能胸怀平常心,把心放在高处,把手放在低处,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

    接受你无法改变的

    西方有条著名的谚语: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的确,牛奶被打翻了,悲伤也于事无补。笨人会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的粗心或是抱怨奶瓶,无法自拔;聪明人则认为有抱怨的时间,不如赶快去找些别的饮料代替牛奶。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我们要面临很多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比如家庭出身、智力水平、外貌长相等,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坦然接受吧。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大可以把时间、精力花在能够改变的事情上,比如自己的意志、心态等主观因素,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以应对各种挑战。

    有个成语叫“木已成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面临着“木已成舟”的事实。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甚至厌恶,也不能改变。你可以将自己的失败归罪于没有生在一个更好的时代,归罪于上天对你不公平,可是,这种托词也只是徒增悲伤和烦恼,或者把你推向另一个看不到希望的人生沼泽地。这种抱怨对于改变现状没有丝毫的益处。比尔·盖茨说过:“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然而,在不如意的现实面前,更多的人想的是如何改变现状,其实,这多半是不现实的。试想,如果你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有多大的能力可以改变现实的处境呢?

    某家大型通讯器材公司面临严重亏损,如再不改善经营状况,则随时可能倒闭。马总临危受命任总经理。其时,公司刚刚推出一款高端产品,但市场的销量并不大。为查找原因,马总组织了市场调研,结果发现高端产品的潜在客户群太狭窄,而中低端的市场空间很大。因此,马总主张将高端产品转为中低端产品,但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自己市场老大的身份生产中低端产品,实在掉价。于是,马总主持会议讨论。会上他说:“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生产高端产品失败了,而中低端产品的市场容量很大。要想生存下去,我们必须先适应市场环境。如果企业能将中低端产品做大,那时才有资格来做高端。”在他的坚持下,企业开始生产中低端产品,仅仅两年的时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初濒临倒闭的公司变成了一个绩优的上市公司,并且连续3年利润不断增长。

    要想改变现实,必先顺应现实,不仅企业如此,作为个人更应如此。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即便你有满腹的才华,也不一定有让你施展的舞台。有什么办法改变?只有先接受现实、顺应现实,才能有机会。顺应就是踏踏实实地做事,无论做什么都要争取做到最好。

    面对难以接受的现实,更多的人像阿Q那样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胜利法,比如:我要是生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好了;高考的时候要是没生病一定能考上大学;大学要是能读个热门的专业就不会失业了;要是不考研,早点找工作,我现在肯定也是经理了……偶尔用一下“精神胜利法”可以帮你寻找一下自信,但若是沉溺其中,这些借口就会成为你心灵的枷锁,束缚你追求成功的力量。所有已发生的事情,都注定无法改变了。你若想否认这些事实,其实就是在否定自己。我们要学会接受真相,不和过去的事情较劲,才有精力改变自己不尽如人意的命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