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说,直到现在他也想不明白,那年大冬天的,他的家里为什么会有一条白蛇出现,他的父亲又为什么会鬼使神差地打死了它。
郑一具体描述了事件的经过。
那天早上,天气很冷。郑一说,他的父亲带头起床,准备去点炉子。可是他刚一下地,就惊叫了一声。他的惊叫声把全家人都吓醒了。忙问怎么了怎么了。
这时他看到他的父亲脸上布满恐怖的表情,用手指着眼前让大家看。全家人便看到了地当央的那条白蛇。
郑一那时只有五六岁的样子,但这条白蛇却在他儿时的记忆中留下了极为强烈的印象。他说那蛇浑身上下真的像雪一样白,而且彷佛像透明的一样。它这时盘在地上一动不动,似乎已经被冻僵了。
全家人开始讨论怎样处置这条白蛇。
妈妈说:快,拿铁锹把它铲出去算了。不然就想办法让它暖一暖。
10岁的姐姐用被子蒙住头,喊:不行,别忘了农夫和蛇的故事。爸爸,快打死它吧,我怕!
爸爸想了想,到外面去拿来了铁锹,他战战兢兢地用铁锹去碰白蛇,没想到死了一样的白蛇突然动了起来,它的第一反应便是爬向墙边的衣柜,准备钻到那下面去躲避。
郑一说,这个时候,爸爸其实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用铁锹按住它或挡住它的去路,把它赶出屋子,另外当然就是杀死他。
慌乱中的郑一的爸爸采取了后者,他一锹把白蛇铲为两段。白蛇的上半身还在动,他又铲了一下,使它变成了四段。然后,他抖抖地把这四段蛇铲起,扔在了外面的雪地里。
白天便有人到家里串门聊天,隔壁的王大忽悠更是如约而至。郑一的父母便向大家讲述了打死白蛇的过程。别人听罢称奇之后也就罢了,偏这王大忽悠将手一拍,煞有介事地说:哎呀呀,这白蛇可是传说中的龙子龙孙呀,你怎么能打死它呢?你打死它肯定会倒霉的。
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王大忽悠还讲了一个故事。说他的家乡有个猪倌,在山上捉到了一条白蛇,不听劝阻把它打死了,结果晌晴的天便起了一片云彩,一个霹雷便要了他的命……
王大忽悠讲完这话,拍拍屁股走了,扔下爸爸在那里发呆。郑一说,我至今也不能原谅王大忽悠,就是他害死了我的爸爸。
郑一说:其实我的爸爸是个有文化的人,他在小学校里当老师,平时根本就不迷信,他也教导孩子们别迷信。可是听完王大忽悠的话,他发了一会儿呆以后,马上就跑到雪地里去找那条死蛇,可却没有找到。郑一的爸爸一边说:唔,可能是被猫啊狗啊的吃了,没有关系的。但是他一边又显得惴惴不安,说莫如不打死它了,起码它也是个生命,为什么要剥夺它生存的权力呢。他一连叹了几口气,显得非常懊悔。
郑一说,他爸爸从这天开始好像一下变了一个人,从过去的爱说爱笑变得沉默寡言。到后来就越发厉害,他说他经常在梦里看见白蛇,血淋淋地来向他讨命。可怜的小学老师经常站在外面,定定地望着天空想心事,一旦有云彩飘过,他就赶快进屋,说:小心外面打雷呀!
邻居们都过来劝他,王大忽悠也跑过来,承认他是编瞎话吓唬人玩呢,但是大家越劝,爸爸的病似乎就越厉害。
郑一的爸爸终于病倒了,高烧、昏迷、不断地说胡话,送去医院,医生变着法地给他治疗,可就是不见好转。他清醒的时候,便说自己腰疼,脖子疼,就像拿刀剁一样疼。可是无论怎样检查,也没发现两个地方有什么毛病。郑一的妈妈小声说:他铲白蛇,铲的正是那两个部位呀!
这天,郑一的爸爸正在病床上输液,忽听外面轰隆隆地响,他大喊一声:雷!便气绝身亡。后来有人出去察看,哪里是什么雷声,原来是一辆汽车拉着汽油桶经过,汽油桶掉在街上,发出了隆隆的声音,不想竟把郑一的爸爸吓死了。
【赏析】
小时候总喜欢偷偷躲在门后,等有人过来的时候,大叫一声,把来人吓一大跳,看着被吓的人的神态,然后在一旁哈哈大笑。但每当大人碰见,就会大声呵斥道:“人吓人吓死人,你知不知道,小孩怎么这么不懂事,下次再这样,打死你!”所以,尽管很喜欢吓别人,但大人在时,我是万万不敢的。读《白蛇》,我从中发现了一些童年的印迹,但也不得不说,《白蛇》的选材不是太有新意,甚至落入了俗套。
当然,整体而言,《白蛇》还是自有新意的,首先体现在那个“白”字上,白蛇本身就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白蛇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即使有也极少有人见过,于是白蛇这个题目就不觉带上了一种恐怖灵异的气息。
其次体现在情节设置上。那个王大忽悠本身讲的故事并不可怕,可郑一的父亲却表现出无比的惊恐,而后恐惧心理在他心里牢牢扎根,以至于王大忽悠后来自己过来解释都无济于事,最终郑一的父亲还是被吓死了。这时,我们不禁去探讨究竟是什么令郑一的父亲如此惊骇,而文章中穿插对郑一父亲的介绍更是耐人寻味。应该说郑一的父亲并不是那种胸无点墨的乡村大老粗,相反还是个小学的老师,而且“他常教导孩子别迷信”。可这样的一个人,却被吓死了。值得人深思啊。
再者体现在思想内涵上。文章快结尾时郑一的父亲临死前的种种表现,竟与之前发生的种种迹象相符,可见作者在情节设计上下足了功夫。情节照应避开不谈,光是那轰隆落地的汽油桶就足以引人回味。应该说这一声巨响不仅吓倒了郑一的父亲,我想也应该在广大读者的心头上轰隆一炸,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个人民教师轻易地被一个胡编乱造荒诞不经的故事所吓倒?可以说作者正是在这几点上下的工夫使得本身并不怎么新奇的“白蛇”变得生动,饶有趣味,并达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
《白蛇》由俗入新,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杨满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