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先生最推崇的人是鲁迅,不为别的,是为鲁迅先生曾经月夜踢鬼。吴畏先生于是有时也乘着月光外出走走,可惜城市里到处灯火辉煌,根本就无鬼可踢。
忽一日,吴畏先生还真的就遇见了鬼,不过他的表现嘛,嘿嘿,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吴畏先生在一所中学里当教师,教的是生物课。这门课需要一些标本,其中还有一些人体标本。这天讲到了人的头骨结构,他便让课代表把头骨标本端到教室去,但课代表胆小,不敢拿,吴畏先生便亲自代劳。
吴畏先生很炫耀地端着头骨走进教室,动作夸张地把它放好,他听见底下有女生发出低低的尖叫,他便响亮地笑了一声,他说:同学们不用怕,这有什么可怕的呢?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大家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头骨都和这个是一样的,只不过你现在有毛发血肉,它没有罢了。但是迟早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变成这个样子的。
吴先生拿起讲棍,敲了敲头骨,接着说:譬如这位先生,谁能知道他生前是干什么的呢?说不定,它也和我一样,是个生物教师呢!让我来问问它,先生,你生前是谁?你的大脑结构是怎样的呢?你……
吴畏先生的话头猛地戛然而止,因为他亲眼看到,头骨似乎动了一下。
吴畏先生揉了揉眼睛,用讲棍又敲了一下头骨,他说:你能回答我吗?
接下来的事情简直不可思议,所有的人都看到头骨一连动了好几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教室里立刻发出一阵尖锐的喊叫声。
吴畏先生的额上立刻蹿出汗来,他声音颤抖地喊:同学们……别怕……别怕!有……我呢!
但是那个头骨却似乎被激怒了,它居然猛烈地摇晃起来,竟碰得托盘和讲桌“格啷啷”地响。吴畏先生的脸色刷地变得惨白,两腿不由自主颤成了两张弓。
教室里乱作一团,所有的学生都跳起来,争相从门口和窗口(幸亏是平房)逃命,整个局面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那头骨好像也不客气,它竟在托盘里移动起来,显然想去追赶谁,这恐怖的景象使得所有的人都心胆俱裂,“爹呀”、“妈呀”的声音伴随着哭声响彻了校园。
头骨最后竟滚动起来,“啪”地一声响,它跌落在地上。这时候,跑在后面的一些学生忽然停住了脚,他们大叫:别跑了,老鼠,老鼠!
他们眼睁睁地看见,一只肥大的老鼠从头骨里惊恐万分地跑出来,和学生们一样拼命逃窜!
于是,教室里又开始上演捕鼠闹剧。
待学生们把老鼠打死,把头骨重新摆好,这才想起他们的教师吴畏先生。
但是无神论者吴畏先生早已逃得不知去向。
【赏析】
一个所谓“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无神论者,在一场有意无意的闹剧中,彻底暴露出了自己的真实嘴脸。
这个故事最引人深思的一点就是主人公的名字——“吴畏”(无畏)。主人公自诩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对于任何鬼怪事件都具有“无畏”的态度,甚至想学鲁迅先生在月夜里踢鬼,以表现自己的勇敢精神。但是当一只老鼠从人的头盖骨里意外登场的时候,却让他的“无神论”彻底破碎。“无畏”先生率先逃命,虚伪的面具斑驳落地。
一只隐藏在头盖骨中的小小老鼠,打败了大名鼎鼎、牛气冲天的“无畏”,这篇小说充满了喜剧色彩。作者在人物描写方面显示出了深厚的功力,他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滑稽可笑。跃然纸上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的表情,还有他心理变化的过程。从一开始的沾沾自喜,到后来的颤抖冒汗,再后来的脸色惨白,两腿张弓,很自然地把主人公从一个无神论者过渡为一个有神论者。这样使得文章的段落结构显得十分紧凑,整篇文章一气呵成。
随着作者的娓娓叙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本身的一种缺陷。在外界的影响下,我们确实很容易混淆自己原本的观点。我不是赞成主人公的思想行为,我只是想指出文章想要表达的另外一种含义: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立场不坚定。在维新运动期间,光绪皇帝立场的不坚定,害死了多少仁人志士,导致了多少爱国人士的满腔爱国之情无处投寄?我记得列宁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立场不坚定的人,是不可能改革成功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因为没有坚定自己的立场,才导致被嘲笑的下场。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漂亮的“豹尾”,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把读者的思维扩散得很远。或许这就是作者的意图所在吧。
(陈艳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