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篆刻知识-篆刻工具材料及印章钮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篆刻的基本工具

    (一)印刀

    印刀是篆刻的主要工具。根据不同质地的印材,需采用不同的印刀。通常有以下几种印刀:

    一、刻石印刀

    历代印章,有刻、铸、凿、切、琢等制作方法。现在使用最多的是刻,而印材又多为石质,所以,刻石印刀成为篆刻的主要刀具。

    刻石印刀分平口、斜口和尖口三种。篆刻时主要用平口印刀,偶用斜口和尖口刻石印刀。刀口又有单头和双头之分,单头是指只有一头有刀口;双头是指两端均有刀口。双头印刀有的是一头为平口,另一头为斜口;有的是两头均为平口。刀杆有长短、粗细之分。粗重的刀杆宽度一般为8毫米左右,厚度为45毫米左右;轻薄的刀杆宽度一般为6~7毫米,厚度为35毫米左右。刀杆长度一般为13~16厘米。

    刻石印刀的选择,应以平口中锋单头刀(双头刀亦可),刀刃以不太锐、太钝为上乘。刀刃的锐与钝,与两面开口的斜面高低成正比,开面高者较锐,开面低者较钝。刀角(刀口出锋角度)在十五度至四十五度的范围内为宜,要选用刀角大一些的印刀,便于将印刻得深厚;采用刀角小些的印刀,便于将线条刻得挺健,根据笔画需要而定。刀角太小则太锐,刻出的线条光滑、匠气,缺乏含蓄之韧劲;刀角太大则较钝,刻出的线条易破碎,缺少挺健的美感。不宜选用偏锋刀、斜口刀,只在需要时,偶尔用之。刀杆的粗细亦有讲究,粗重的刀杆,坠力大,过重者,运刀不灵活;刀杆轻薄者,轻灵便,但过轻者,又不易发力。应视印石的硬度和印章的大小来选择刀的轻重、粗细。同书写大、小字用大、小笔一样。如果印大刀小,不易着力,有拘泥肤浅,嫩软乏力之失;若印小刀大则不易控制,会有杂出旁穿,散漫失神之弊。刻石印刀应选用白钢制作的为好,其耐磨性比使用时经常要修磨的一般中碳钢刻刀要好,经久不损。治印者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适合的印刀规格和性能。刀杆的长度应选择14厘米的为宜,过长者运力时易摆动,不稳定;过短者执运不便,不易使力。刀杆上可缠绕绳丝或夹上木、竹扁圆外套条子,便于把握。

    二、特殊印刀

    由于印材的质地不同,除石质印材以外,若要刻制其它质地的印章,则需根据印材的性质不同,选用不同的特制印刀。因印材的质地种类繁多,所以印刀也多,现将常见特殊的印刀选介如下:

    1刻木、竹、牙、角印刀

    刻木、竹、牙、角等质地较松韧的印章,虽可用角小锐刃的刻石印刀代之,但仍不能运用自如。所以,应选用专制的斜口偏锋刀,因木、竹、牙、角质地松散而坚韧,刀刃需磨锐,才便于使用,易于着刀。刻这类印章,要加用弧形净底刀净底或使用木印床固定印体。

    2刻水晶、玛瑙、翡翠印刀

    用这类印材制印,以采用金刚石刻刀为好。多刻白文印,用捏拳式冲刀徐徐划出印文,再用钨钢刀刻镌,加以深化,最后完成印文,或用锤子轻錾。金刚石刻刀的磨法是将金刚石坚镶于8号铜丝一端,再将铜丝装在一手捏的木柄上磨制面民,也可用玻璃刀磨去铁件前端代用。

    3切玉印刀

    切玉印刀一般刀全长约30厘米。为便于发力,需装有刀柄。刀杆为正方体,刀口焊接钨钢,磨平刀口,用四个九十度尖角切刻玉质印材。刻时将玉印固定于印床上,将印床固定于桌面,用双手握紧刻刀,用刀之一角猛切,一刀不成,再复一刀。也可握在手上,顶在垫橡皮的桌上,用钨钢刻石印刀用力向外猛刻,一刀不成再复刀,以致刻成为止。用此法比较简便。

    4凿金属刀

    刻金、银、铜、铁、铅印可使用钨钢、白钢刻石印刀,猛力往外冲刻而成,也可采用专制的钨钢刻刀(或在刀口焊接钨钢),将金属印固定在金属印床上,用锤子锤凿而成。其印刀刀身约6厘米,厚约3毫米,刀的钢头宽度约2毫米,中间宽约5毫米,磨成刀角小的单面刀口,称为“钢錾”。需备数把以换用。

    综上所述,可用不同的钢材制成不同性能的印刀,来刻不同的印材。钨钢(学名硬质合金)刀可用来刻玉、铜、铁印。白钢(学名高速工具钢)刀宜刻石、铜印。高碳钢(学名高碳工具钢)刀易刻水晶(最硬)、玛瑙、翡翠等印。反之,则不易受刀。刻印时,还需灵活变通,变换硬度不同的刻刀。要根据质地不同的印材和文字的要求选择不同规格和性能的刻刀。

    (二)笔、墨、纸、砚

    一、笔

    笔的种类很多,需根据用场选择。笔主要用于书篆、摹印、拓款三个方面,要选择不同性能的笔。一般每种用途都需备两支以上毛笔。

    1书篆用笔:宜先大后小,选用羊毫大楷、中楷笔。

    2摹印用笔:宜选用硬性的狼毫笔,或硬中带软的兼毫(狼毫与羊毫混合)笔。初学摹印时,宜用新笔,笔锋尖锐,便于钩勒。自己设计篆写印稿时,宜用旧笔,下笔线条较粗,容易表现线条效果。

    3拓款用笔:宜选蘸清水羊毫毛笔一支即可。

    选笔要按“圆、齐、尖、健”四个标准识别。毛笔使用后要及时清洗,理顺锋毫后挂放。

    二、墨

    墨有松烟墨和油烟墨之分,以高级油烟墨为佳。用时需研浓,不致渗开,方能将写出的印稿清楚地复印在印材上。不宜用宿墨。书篆用墨,一般书画墨汁即可。

    三、纸

    纸用宣纸。宣纸有生熟两种,又有产地、制作材料、工艺的不同。最好用安徽生产的徽宣,也可用四川夹江宣纸,其他各地所产宣纸也可用。宣纸主要用来书篆、摹印、设计印稿、钤印作品和拓边款。

    四、砚

    砚的产地不同,性能亦不一样,著名的砚有端砚、歙砚、鲁砚等。砚用于磨、研、盛墨及调锋。宜选用端砚和歙砚为好。砚不必太大。用后将砚洗干净,不要剩墨。每次剩墨,为了节约,可用来练习篆书。

    (三)印床、印规、印刷、印筋

    一、印床

    印床是用来固定印章的夹具。可用金属或木料制成,可购买,也可自制。一般印章可用木印床,硬质金属等印材需用金属印床。现代篆刻艺术大多用石质印材,易于运力和着刀,所以可以不用印床,手握印章直接契刻,这样比较灵活。

    二、印规

    印规用作钤盖时框正印章位置。若第一次未钤清晰,可用印规帮助重复钤盖,有时可重复多次,直至印文色彩厚益鲜艳为止。印规一般为紫檀木、黄杨木、铝等材料制作而成,可以自制。

    三、印刷

    印刷一般用小牙刷或小毛刷代替,无专门印刷。印刷用于在钤盖前刷净印面,以免钤出的印拓不清晰,或将印面脏物带入印泥,也用于刷去刻印时留在印面上的石粉,石粉不宜用口吹,口吹石粉久则对身体无益。

    四、印筋

    印筋一般用骨质或玉石材料制成,用于拌和印泥。用印泥久放易板结,钤盖次数多了之后又要向周围流散,需用印筋调整和平整。高级印泥盒内一般配有印筋,不必另外制作或购买。若散装印泥,则需另备印筋。

    (四)砂纸、小镜、棕刷、拓包

    一、砂纸、磨石

    砂纸用于磨平印面和印形。根据需要选择砂纸的粗细,需要细磨时可用水砂纸,需要粗磨时可用木砂纸,市面有售。如需快速多量粗磨,可用砂轮磨石,边磨边用清水除石粉。磨印的方

    法有讲究:粗磨时可来回摩擦,但细磨时如果来回摩擦,则印面不平,因用力重心在印面前后两边,故印面中心会凸起。所以,细磨时只向一个方向摩擦,即向前方摩擦出去后,将印面提离磨石退回再向前磨去,如此重复进行,磨出的印面平整而光滑。磨印时印体与磨石成垂直角度,用力要均匀。

    二、小镜

    小镜用于修改印文时照看印面,可得反字而见正字的效果。

    三、棕刷

    棕刷是拓边款的工具,也称棕老虎。可以自制,市售棕刷一般质量不佳。可自备棕皮,将棕丝排齐,卷成圆柱形,用细棕绳或紫铜缠紧。两头切平,在水泥地面或砂石、铁板面上磨擦,使之较为细尖后,再擦上少量菜油,以致光滑。棕刷的规格一般为长约8~9厘米,上直径约4厘米。

    四、拓包

    拓包是拓边款用的打墨工具,其工艺类似于拓碑版。拓包一般为自制,市面无售。用棉花一小团,以塑料薄膜裹,再包一层哔叽布或呢绒,外层用软细缎绸紧扎成大小形状如算盘珠状即成。

    (五)瓷碟、橡皮、软布、钢锯、印盒

    一、瓷碟

    瓷碟要用白色的。拓包蘸墨后,需在白瓷碟上扑打,使拓包墨色分布均匀。还可检验墨的干湿度和浓淡(深浅)度,便于调整适当后再行拓款。

    二、橡皮

    橡皮要选择硬一些的。在钤印时,将橡皮垫于纸底,可将印拓盖得厚重清晰。

    三、软布

    软布用于拭擦印章上的脏物和残留在印面上或侧边的印泥。

    四、钢锯

    钢锯用于裁割印石,市面上出售的手持式钢锯即可。

    五、印盒

    印盒盛装印章,起保护和装饰作用,便于长期保藏和随身携带。

    篆刻的主要材料

    (一)印材

    印材就是用来制造印章的材料。因其质地不同,刻法、效果都不一样。现代篆刻主要是用石质印材,偶用其它质地的印材。刻制印章的材料很多,择其要者简介如下:

    一、印石

    石质印材最易受刀,起用于战国,历代均有石刻印章。自元末王冕始用花浮冻石制印以来,文人纷纷效法,并大力提倡和推广,到明清时,成为印章的主要材料。石质印章的推广,为篆刻艺术的独立创造了条件。篆刻艺术的繁荣,增大了对印石的需求量,各地均着意开发印石,全国各地均有不同质量的可用来制印的矿石。但著名的上乘印石只有几种。按其产地不同,分述如下:

    1青田石

    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县。共特点是石质细润温爽、软硬适度,颜色品种繁多。其成色以铺绿色居多。其中以兰花青田石最为名贵,该种青田石质地细腻,易于受刀。青田石的颜色主要有黄、红、青、绿、黑、白等。品种有兰花青田、冰封门青、酱油青田、灯光冻、鱼脑冻、松花冻、白青田、黑青田等。青田石不仅易于凑刀,具有表现篆刻艺术效果的质地条件,不易燥裂破碎,且花色品种繁多,又是很高的异石珍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2寿山石

    寿山石产于福建寿山,是最为名贵的一类印石。寿山石中之佳品性质细嫩温润,石色丰富,有红、黄、白、兰等色。品种繁多,出于田坑的有黄冻石、金银地、都灵坑、迷翠寮、田蓝、田黑等。出于水坑的有鱼脑冻、天蓝冻、牛角冻、瓜瓤冻等,出于山坑的有白芙蓉冻、半山冻、高山冻等。但这些品种很少见,比较名贵。

    3昌化石

    昌化石产于浙江昌化,为中等印石。种类繁多,有红、黑、白、黄、蓝、灰等色。其中最名贵的有鸡血冻、鸡血石等。鸡血石中以红、白、黑三色相间的和通体全红的大红袍最为有名。鸡血石中以质地软熟细腻者为上乘,但一般的鸡血石,质地坚硬,多砂钉,不易凑刀,俗称“水门汀”底。选购时要注意观察。

    4内蒙石

    内蒙石产于内蒙古赤峰,是近年开发出来的印石新品种。此石原来是作为石饰、石雕来使用的,现引为印石,效果亦很好。其佳者色泽透明,颜色繁多,石性近昌化石,但奏刀常有粘涩感。内蒙石中也有称鸡血石的,但其颜色鲜艳程度与形态不同于昌化石,只要加以比较,便可辨识清楚。

    除以上四大系列的印石以外,各地亦开发出不少印石。如浙江宁波的大松石、山东挺县的菜石、陕西的煤精石、浙江温州的平阳石等。初学篆刻者,可利用当地所产印石练习,亦可购价廉的普通印石,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再用高级印石,甚至深入研究印石的产地、质地、品种、性能及收藏、开发印石。印石文化具有很深的内涵,值得爱好者去探索和研究,

    二、玉材

    玉质印材坚洁润密,有白、绿、黄、紫等色,属矿物类。以白色为上品,称为羊脂玉,绿黄紫色顺次之。玉印可折断而不易削剥,故夏、商、周三代玉印,用以寄托坚贞之意。秦汉时天子用玉为玺印印材,在私印中也可见到不少玉印。玉印所刻的印文光洁温润,没有斑剥天成的金石趣味。玉印要用专门的切玉刀猛琢而成。

    三、金属印材

    金属印材比较坚韧,历代用以治印的金属有金、银、铜、铁、铅等,这些金属的坚韧度不同。金银质地坚韧,不易凿刻,多参合铜。传世金、银印中,汉王侯用金印,以示权贵,在其他官印中也有个别的金印。银印今可见的有始于战国私玺印,这些金银印多在表面涂以金、银,纯金、银印很少。金银印印文光洁,缺少金石味。铜印在传世官私印中数量最多,有凿有铸。到明代,私印用铜渐减少。有少数古铜印参合金、银,以铜质为主,参金者呈青黄,参银者呈紫褐色。近年市面上售有铜印坯,用黄铜紫铜混合而成。铁印在战国烙马印中可见之,历代均有铁质烙马印。明代御使使用铁印,以表示无私的用意。铁易氧化生锈,传世甚少。铅印在古玺中可见少数。

    四、骨质印材

    某些动物的骨质可作印材,如象牙、犀牛角、牛羊骨、牛羊角等。象牙质地韧腻细润,印文历久不损,为高级印材,唐、宋官印中有之。象牙印畏热畏鼠,且易裂,需注意保藏。犀角质地较粗,又松软,不易刻就,日久易变形。牛羊骨、角印材,其质地坚硬,不易受刀,传世汉印中可见个别。

    五、其它印材

    印章的取材是很广泛的,木质印材有木、竹、瓜果核蒂等,只要质地密硬者均可治印。木材中的黄杨木、梅根、枇杷木、梨木等都是较好的印材,比象牙等骨质印材易刻,但印文较呆板。橄榄核、瓜蒂也可治印。矿物印材中的水晶、玛瑙、翡翠等也可作印材。水晶纯净晶莹,硬度较高。玛瑙硬度次于水晶,硬于玉,有白、红、绿等色,光泽度好,翡翠硬度次于玛瑙,硬于玉,颜色近似淡绿色的玉,唯缺少玉的光泽。前人还有用宝石、琥珀、蜜蜡等作为印材的。其质地均坚硬,难以着刀,所刻印文光滑,多为观赏品,适合刻姓名印用。随着时代的进步,近人有用有机玻璃、塑料刻篆印的,其质地腻韧、硬度一般。要注意用刀之法,方可略得韵味。

    综上所述,印材的种类繁多,质地性能各异,所表现的艺术效果也不同。石质为最好的印材,以外的印材均不易游刃或表现金石味,难得铁笔之天趣,不为篆刻界所重视,只有在特定场合偶而为之。因此,石质印材是主要的印材,最适合篆刻艺术形式的审美标准。

    (二)印泥

    印泥用来表现印章艺术。刻印章要善于鉴别印泥的优劣。篆刻用印泥与公文用的普通印泥的印油是不同的。印泥主要以艾叶纤维、朱砂和蓖麻油为基本原料,经过精细加工而成。好的印泥印出的印文,色泽鲜明沉着,具有立体感,不会渗油,文字醒目清晰等优点。劣质印泥钤出的印文色泽灰暗或浅薄,油迹易于浸出,

    使印文模糊。印泥的品种和颜色有很多种,可视作品的需要而选用。就颜色来分,就有红、蓝、黑、黄金、绿、深褐等色相,红色的印泥还可分为砂、、红、广等色。其中,砂印泥呈紫红色,也称紫红砂,颜色鲜红带紫,厚重沉着,最为美观,是用漂制砂时沉淀在浮钵最下层的砂制成的;印泥呈红黄色,比较清雅,是漂制时较上层的砂细末与艾丝、油等制成的。如漳州八宝印泥,多采用、珍珠、黄金、梅片等材料制成,为印泥之上品。其它颜色的印泥,只有在特殊场合派特殊用场,有特殊的效果。如用红纸写的书法作品,最好配用黄金色印泥钤盖印章,也可用古色、黑色印泥代替,也可用手指粘蘸黄色的油画或图画颜料,再敷于印面钤盖,亦有特殊之效果。

    使用印泥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印泥贮藏过久,油会沉渍并渗出,使油、泥分离。使用时需先用印筋翻调均匀平整。

    2冬季天寒,印泥易受冻变得干硬,用前要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或在火边烤热变软后,搅拌匀润如新,方可使用。

    3印章如积垢尘,使用前要用刷子、软布擦净,以免污染印泥。

    4印泥使用日久,油逐渐减少或变干,可加上同类的油调匀。也可加进适量放置多年的白蓖麻油调匀。新的白蓖麻油易渗油,最好不用。

    5装印泥的工具最好是瓷盒,忌用铜、铁、漆器及紫砂、石制品等。

    印章钮饰简述

    印材是印章的基本物质,印钮是印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印面篆刻及款识,印章的材质及印钮,是浑然构成的一个艺术整体。因此,学习篆刻要在掌握印材有关知识的同时,还需了解印钮的形式和制作。

    古代印章的上端一般都有钮,穿带后可佩带于腰间。先秦时代,印钮的设计从“民无尊卑,名服所好”的观念出发,形式多样,各体并存,有三合钮、二合钮、柱钮、鼻钮、覆斗钮、亭钮、辟邪钮、人形钮、虎头钮、带钩钮、觽钮、楔形钮,大都古朴简炼。汉至明清官印,多以印钮区别官位和身份;私印则繁复多样,并无定制。虽然它们的形制不同,但都有明显的装饰作用。例如汉代的龟钮、龙钮、鱼钮、瓦钮等,多以精致、深厚见长;盘龙钮、古象钮、鹿钮等,以构思别致、造型新颖见长。此后各代又出现了驼钮、马钮、羊钮、狗钮等,形态无比生动自然,有的夸张变形,以神取形。

    自明清盛行石章治印以来,印钮的造型更加精美,雕艺日臻精湛,并涌现了不少专一制钮或治印兼以制钮的名家高手。他们大胆运用宋元以来的绘画技艺和古代雕刻工艺,设计创造出新颖奇特的各种钮式,同时将钮式的制作扩展到印章的四边,兼以诗、书、画等各种表现手法,融汇一起,构成一种特殊的艺术作品。

    明清以来石质印章的印钮在表现技法上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圆雕印钮。此类印钮大多直接写实性地雕刻动物、鱼虫、花果、人物等,其表现手法融写实与写意、细腻与质朴为一体。另一类是浅浮雕印钮。此类印钮是随着石料广泛用为印材后而产生的,也有人将其列在印钮之外,称为“薄意”。其创作方法和特点是:视石章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直接巧妙地将中国画的构图、用笔和意境引入印钮的创作之中,并且带着创作者的情思和审美趣味,将各种人物、山水、花鸟、鱼虫乃至各种典故、吉祥图等和诗句浮雕于印面之外的部分。

    无论是圆雕印钮,还是浅浮雕印钮,都要求构思巧妙,奏刀简洁,不假矫饰,并讲究艺术的整体性。行家认为,印钮中,能相石度势、因料取材、按材施艺、刀法灵活、形态逼真有神、结构天成者,方为上品;置石料的形质、纹理、色泽等特点而不顾、任意雕琢,或者只是照葫芦画瓢,即使有点可取之处,但仍归为下乘之作。有的印章,印石的质量并不低劣,但印钮做工粗俗、匠气或用流水作业的方式粗制滥造,既降低了印章的艺术品位,又毁坏了印石。这样的印钮刻在印章之上,反成了赘疣,倒不如没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